历代黄庭坚、陈师道诗歌优劣之争考论
论江西诗派的词作
论江西诗派的词作诗词关系及词派源流探讨江西诗派中,不少重要的诗人如黄庭坚㊁陈师道㊁谢逸㊁晁冲之㊁吕本中㊁陈与义等,都有数量不等的词作流传或留存,而且在当时也享有词名㊂因此他们的词也受到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学界对他们已经有一些个体的考察㊂现在如果把个体的考察变成总体的考察,我们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如果我们将江西诗派的词作与其诗作作一个比较研究,会有哪些更为全面的认识?前人有词的 西江一派 之说,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江西诗派的词作与 西江一派 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逐一探讨㊂一江西诗派的词作概述江西诗派因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江西宗派图“而得名㊂‘江西宗派图“在黄庭坚的名后排列25人,其中至今还有存词者10人:黄庭坚(1045 1105,‘山谷词“180余首),陈师道(1053 1101,‘后山词“40余首),谢逸(1068 1111,‘溪堂词“60余首),谢薖(1074 1116,‘竹友词“16首),晁冲之(生卒不详,‘晁叔用词“16首),徐俯(1075 1141,17首),李彭(生卒不详,10首)①,祖可(生卒不详,3首),夏①周裕锴‘宋代禅宗渔父词研究“云李彭有‘尊宿渔歌十首“,见‘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一辑,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53页㊂另,谢薖‘浣溪沙“词题有 陈虚中席上和李商老雪词 ,而李词不存,可知李词遗失不少㊂江西诗派的词均有类似遗失情况㊂倪(? 1127,1首),韩驹(? 1135,1首)㊂①江西诗派并非‘江西宗派图“26人所能概括,南宋时还出现了江西诗派的续派㊁别派,直到宋末元初,方回在‘瀛奎律髓“等著作中为江西诗派作了总结:他将陈与义与黄庭坚㊁陈师道并称为 三宗 ,还把南宋许多诗人都划归江西诗派㊂目前诗歌研究者根据南宋以来对江西诗派续派的划定,综合考察,一般认为图外可以列入江西诗派的而且尚有词存的诗人有:惠洪(1071 1128,37首②),吕本中(1084 1145,27首),陈与义(1090 1138,‘无住词“或称‘简斋词“,18首),等等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当时声誉上看,黄庭坚都是江西诗派中作词大家㊂黄庭坚现存的词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描述女性以及男女欢情之作,风格近柳,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 亵诨不可名状 之处,有以生字俚语俗语入词之处,这类词早年所作居多,表现出黄庭坚心理的另一面 世俗化及情趣低俗的一面㊂另一方面是表现个人兀傲性情的作品,以晚年所作居多,表现出其高情雅韵的一面,情调接近其诗歌,风格接近苏轼,但高妙疏宕,并时时露出其不同流俗的 狂奴故态 ㊂这类词犹如苏轼的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位,但背离传统词风,因此晁补之元祐年间所作的‘评本朝乐府“云: 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㊂ 而黄庭坚对以诗为词,有相当的自觉,他在‘晏几道小山词序“论晏词云: 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㊂ ③可见他是有意地不 当行 ㊂陈师道的词在江西诗派词中,与黄庭坚有较多的近似之处㊂现存的陈师道词中,那些写节序词如‘菩萨蛮“四首写七夕㊁‘减字木兰花“写九日,那些咏物词如‘满庭芳“咏茶㊁‘南柯子“ 问王立之督茶 ㊁‘西江03|诗词关系①②③韩驹只存‘念奴娇“(‘全宋词“,第979页)一首长调咏月㊂此词一说是李吕所作,非常接近黄庭坚的‘念奴娇“ 断虹霁雨 ,像是改黄韵而成㊂又,以上统计据中华书局1986年版‘全宋词“并参考其他版本㊂下文所引词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全宋词“,不一一注出处㊂其中周裕锴辑录16首,见周裕锴‘全宋词辑佚补编“,‘词学“第15期㊂惠洪其他词见‘全宋词“第710 713页㊂此段详参周裕锴‘试论黄庭坚词“,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11期㊂近年来学界对黄庭坚词研究较多,不详论㊂月“咏酴醿菊和榴花,‘临江仙“ 送叠罗菊与赵使君 等,取材与风格都有近似黄庭坚高情雅韵处㊂陈师道也有写女性以及男女情爱的词,但不像黄庭坚那样 亵诨 ,而比较 雅正 ,在当时还颇受同门晁补之称道: ‘复斋漫录“云:晁无咎贬玉山,过彭门,而无己废居里中,无咎出小鬟舞梁州佐酒,无己作‘木兰花“云: 娉娉袅袅,芍药梢头红样小㊂舞袖低垂,心倒郎边客已知㊂ 无咎云:人疑宋开府铁心石肠,及为‘梅花赋“,清艳发,殆不类其为人;无己清适,虽铁石心肠不至于开府,而此词清艳发,过于‘梅花赋“矣㊂ ①陈师道词的两类,也如黄庭坚的两类,只是每类都不像黄那样有过之而无不及㊂尽管后代文学史上,人们大多认为陈词不及黄词,但也有人很推崇陈词,如清王鹏运‘历代词人考略“卷十二曰: 词名诗余,后山词,其诗之余也㊂卷中精警之句,亦复隐秀在神,蕃艳为质,秦七黄九蔑以加㊂谢逸是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在宗派图中紧随陈师道之后,他现存的词作数量上也只仅次于黄庭坚,其词在当时也颇为流行: ‘复斋漫录“云:无逸尝于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题‘江城子“词云: 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㊂ 过者必索笔于馆卒,卒颇以为苦,因以泥涂之㊂ ②可见其流行之一斑㊂现存谢逸的词都是小令,以善于写男女情思和风景而见长,被视为婉约一派,薛砺若‘宋词通论“所谓 远规花间,逼近温韦 ③㊂但事实上,谢逸的小令比起 花间 ㊁ 温韦 ,还是少了些香粉脂腻,多了些雅洁清空㊂其写景自不用说,即便是写男女情思,也颇能写出高情远韵:如‘蝶恋花“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千秋岁“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都以景句收束情词④,将男女相思之情推向淡远幽雅的时空,淡化了此类词常有的香艳与缠绵,令人遐思无穷㊂这与黄庭坚的 亵诨 之作,也在情趣㊁境界㊁雅俗上有天渊之别,岂止 不涉亵语,不关色情 ⑤?吕本中‘得无逸惠书“云: 乐府短句又清绝,13论江西诗派的词作 | ①②③④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23页㊂同上书,第346页㊂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62页㊂杨景龙:‘略论谢逸溪堂词意象营造的特色“,‘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㊂同上㊂。
文言文《宋史·黄庭坚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治。
时颁课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实录》成,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及亡,庐墓,哀毁得疾几殆。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
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
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来、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他的诗歌创作未能像他的书法那样得到学界较公允的评价。
自南宋严羽著《沧浪诗话》对宋诗大加贬抑之后,长期以来,黄庭坚的诗歌一直被斥为形式主义而遭冷落,直到本世纪80年代初,这种局面才有所扭转。
但是,学界或针对黄庭坚“夺胎换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等主张争论不休;或对黄庭坚的哲学思想等褒贬不一;或就其创作得失加以评价,发表了不少论文,到目前为止却未见到一部专著问世。
本书首次将黄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文艺观、感受、构思、传达、风格、趣味、文化七个环节,比较系统、全面地加以研讨。
它运用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以及某些现代批评方法,立足具体作品,特别是对黄诗艺术上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坚持“知人论世”的科学态度,对黄诗的美学价值和思想艺术上的得失,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宋诗的美学特征,确立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对我们深入探讨、正确评价“江西诗派”特别是黄庭坚诗歌创作在当时及后世为什么会产生那么重大的影响,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至于黄庭坚的高尚人格、所示范诗法的可操作性等,无疑地,即使在今天,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文学创作,都不无借鉴意义。
黄庭坚作诗的主张与看法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明李东阳云:“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
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1]但选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又为历代论诗家所喜用。
所以考察选本发展的历史,对于把握历代诗学思想的演进,关系甚大。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选者或在宋诗尚处弱势地位时,借唐诗之尸,以还宋诗之魂,如元方回之编《瀛奎律髓》;或当唐宋诗之争激烈之时,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巩固唐诗地位之实。
总之,在不同的条件下,这是一种双方都可利用的策略。
宋诗固然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此而选宋诗,则其真面目自然难以尽显。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如清吴之振等所选之《宋诗钞》。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如此,才算对宋诗的利弊与真精神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辩证的认识。
当然,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有时往往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一种思潮被击败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但从总体上看,宋诗的地位经过数百年的斗争,最终得到了确立。
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之论出,唐宋诗之争始随之暂时告一段落。
而对于宋诗的认识,即使当前仍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本文拟通过对历代主要宋诗选本的发展的探讨,来看诗坛上聚讼纷纷达数百年之久的唐宋诗之争。
有的选本,所收非止宋诗,但因其对宋诗的流传,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故理应也列入讨论的范围。
对于诗学思想不甚显明或影响一般的选本,则相应地在叙述上从略。
试论黄庭坚诗歌用比的变与新
粪壤 能 开黄
;、
花
。
可 惜 国香天 不管
,
,
”
我们 仔细 体味
,
,
诗人 不只 是把 那 位
贫 女 比 作水 仙 境
,
同 清她流 落 民间
生 活 困苦
,
;
联 系 当时 诗 人 颠 沛 流 离
、
横 遭迫 害 的 艰 准 处
,
就可
厅 {日他
既 是 以水 仙喻 贫女
。
又 是 以水 仙
,
贫 女 自况
,
巡 出了 封建 社会 中怀才 不 遇 的
,
初 读 时有 如诗 谜
,
,
细吟 后就 给 读者 以 人物 形
。
,
思 想感情 扣手 可触 之感
”
。
“
平 生 脊骨 硬 如 铁
。
听 风听 雨 随宜说 顶 风 冒雨
、
百 尺竿头 放 步
_
吏向脚根 参 一 节
( 《 题竹尊 者轩 》 )
、
那刚 劲挺拔
,
、
节节 向 匕 的 翠竹
,
不
就 足 诗人 及 其 同 道 之 士 经 得 起 打 击 爱 国 占于 谦 的 ( 石 灰 吟 》 有 的 带有 双重 喻 意
,
、
蝶 的 画屏
,
。
他根据 画 的 内容在 图上题 诗一 首
。
蝴蝶 双
,
群 蚁争 收坠翼
;
策 勋 归 去 南柯
”
翩翩 飞舞 的蝴蝶
,
,
不 小 合撞 在 蜘 蛛 网
,
,
龙 辜 地 丧 失 了它 们 的 生 命
最新-小议黄庭坚词的艺术个性 精品
小议黄庭坚词的艺术个性关键词黄庭坚诗人陈师道中国诗史苏轼艺术个性北宋文学家摘要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以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
作为一代诗人.黄庭坚在中国诗史上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显赫的声名。
他的词名亦自不小。
与黄同时的诗人陈师道曾说过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连也。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以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
作为一代诗人,黄庭坚在中国诗史上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显赫的声名。
他的词名亦自不小。
与黄同时的诗人陈师道曾说过"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
"①晁补之则又说"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也"。
②山谷之词,虽历代都有评说,但较诸宋代其他名家,未免有门前冷落鞍马稀之叹。
然而黄庭坚的词颇值得我们注意。
黄庭坚历来主张艺术上的开拓创新,倡导"自成一家始逼真",③在词的创作上,他同样是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的。
他的词作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
一,迥然相异的前后期词风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今传《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完整的存词180余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山谷词既有"亵诨不可名状"的俚词淫句,亦有"妙脱蹊径,迥出慧心"的佳篇雅制。
词风之异反映出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实践。
造成这种雅俗并存,美恶共卷情况的原因是"当时以其名重,片纸只字,皆一概收,美恶杂陈,故至于是",所以"宜分别观之矣"。
④在宋代词人中,前后期词风迥异则莫如黄山谷。
前期词如《归田乐引》"对景还消瘦。
被个人,把个人调戏,我也心儿有。
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
看承幸厮勾,又是尊前眉峰皱。
是人惊怪,冤我忒扌闰就。
拚了又舍了,定是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旧。
"《少年心添字》"心里人人,暂不见,霎时难过。
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诗词与书法品析
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诗词与书法品析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史籍记载《宋史·黄庭坚传》《豫章黄先生文集》卷末(嘉靖本)早年经历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黄庭坚出生,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李常非常奇怪。
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供职京师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
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
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
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
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可以研究其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并着重探讨了理论中与读书之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其独特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成就以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成为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村诗话》有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讨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主。
”《诗林广记》亦云:“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力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
”说“一人而已”未免夸张,但足可见世人对黄庭坚的肯定和推崇。
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主要由其诗歌理论所决定,他的诗歌理论主张被视为是江西诗派的主要创作纲领,虽历代学者评论对其褒贬不一,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
本文仅就其诗歌理论与读书的关系从三面来谈谈其对后世创作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一、“无一字无来处”与读书的重要性“无一字无来处”是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之一,在黄庭坚之前,宋人孙莘老对这个问题已有过类似的表述,说“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自然有些夸张,但是,诗人要强调自己的其中一种主张的时候,总是要夸张的。
不惊骇世俗,就无法引起世人的瞩目,也就难以产生影响;另外,如果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也是说的通的。
用列宁的一句话来诠释,就是只有继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才有可能达到时代的顶点。
黄庭坚强调老杜诗的“无一字无来处”,其实其深层的意思之一就是多读书。
文学功底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质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果,但是种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的,因为它缺乏人工的培养。
种子能发芽成树,开花结果,有一大半要靠人力,尽管它天资如何优良。
人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对文学特优的领悟,如果不下苦功夫修养,也必定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
试论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
试论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在诗歌创作中融合了哲学思想,并体现出诗歌观与哲理之间的会通性。
以下是对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的论述:1.黄庭坚的诗歌观:黄庭坚的诗歌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追求至真:他追求诗歌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纯粹的艺术追求,强调诗歌应该反映出真实的内心情绪和个人体验,追求个人情感的直观表达和情感的至真至切。
•崇尚自由:他主张诗歌创作应该有自由的创作空间,对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注重诗人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表达。
•追求超越:黄庭坚追求在诗歌创作中超越个人的境界,追求抽象的思辨和灵性的意境。
他关注人生的意义、宇宙的奥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抒发哲学和宇宙意识。
2.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黄庭坚在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表现出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抽象的思辨:他通过诗歌表达抽象的思维和逻辑推理,探讨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等问题。
他运用寓言、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借助具体的意象和形象,表达对人生、宇宙和时间等的思考。
•深邃的意境:黄庭坚的诗歌注重表达超越个人的灵性意境,通过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塑造出丰富的情感和情态。
他运用典型的意象、象征和隐喻来描绘人生、自然和宇宙的奥妙,使诗歌具有更深刻的哲理意味。
•照应人生:黄庭坚的诗歌以人生哲学为主题,关注人生的意义、尊严和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探索人类存在和社会伦理等问题,反映了哲理思维在诗歌中的表现和作用。
因此,黄庭坚的诗歌观与哲理之间存在着会通性,他在诗歌中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和反思。
黄庭坚《登快阁》原文和翻译译文
黄庭坚《登快阁》原文和翻译译文1、黄庭坚《登快阁》原文和翻译译文黄庭坚《登快阁》原文和翻译全文痴儿[2]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3]倚[7]晚晴。
落木[8]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4],青眼聊因美酒横[5]。
万里归船弄[9]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6]。
解释[1]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任太和令时。
[2]痴儿:自指。
《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
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
[3]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
[4]“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朱弦:这里指琴。
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5]“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聊:姑且。
[6]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7]倚:倚靠[8]落木:落叶[9]弄:演奏译文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
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
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比较黄庭坚诗歌与词体创作的不同。
比较黄庭坚诗歌与词体创作的不同。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词体创作在形式和表达上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以下是对黄庭坚诗歌与词体创作的比较:
1.形式结构不同:
•诗歌:黄庭坚的诗歌一般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
这种形式限制了每首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结构,使得诗歌的表达要求更具精炼性和凝练性。
•词体创作:黄庭坚的词常采用长词、对句等形式,也有部分采用七言、九言等词格。
相比诗歌,词体创作更自由,对字数和句子结构的限制较少,使得他在表达上有更大的舞台。
2.表达方式不同:
•诗歌:黄庭坚的诗歌具有较为深远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他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语言,运用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展现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诗歌也更注重整体的形式美和节奏感。
•词体创作:黄庭坚的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为主。
他敏锐地描绘了爱情、离别、怀旧等主题,并借助细腻的描写和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变化。
词体创作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3.语言风格的差异:
•诗歌:黄庭坚的诗歌语言更加质朴、典雅、含蓄,注重写景和意境的塑造,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词体创作:黄庭坚的词歌语言更加直接、真实,情感明快,常常展现出个性张扬和豪放洒脱的风格。
综上所述,黄庭坚的诗歌和词体创作在形式、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诗歌注重形式上的凝练与抑制,偏重整体的形式美和意境的塑造;而词体创作则更自由,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体验的直接表达。
无论是诗歌还是词,黄庭坚都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而被后世所赞赏和传颂。
宋史·列传·卷二百零三
宋史·列传·卷二百零三◎文苑六○黄庭坚晁补之(弟咏之)秦观张耒陈师道李廌刘恕王无咎蔡肇李格非吕南公郭祥正米芾刘诜倪涛李公麟周邦彦朱长文刘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治。
时课颁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
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有丸〉法。
以亲嫌,遂移戎州。
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散论唐宋诗之争
散论唐宋诗之争摘要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一种转折时期。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之论出,唐宋诗之争暂告一段落。
然而人们对于宋诗的认识一直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宋诗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由唐宋诗之争的持续可以看出,唐诗的发展空间甚大,宋诗崇明尚理,乃唐诗影响之下的感性转化成果,若以文为诗,以教益启示为一种使命,必定使诗歌创作有所突破。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同光体”,主要观点,宋诗特点唐宋诗之争,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古典诗歌创作当中,你是向唐人还是向宋人学习。
历代的唐宋诗之争,实质上并不旨在谈论唐宋诗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说唐以后的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唐诗而言,宋诗是否具有其独特的超越意义。
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文学或者是近代文学的这样一种转折时期。
这个转折时期,当时就有所谓的“同光体”。
“同光体”的代表人物是陈衍。
陈衍主张宋诗“学人之诗”,尤其是古体诗,古体诗当中又主要以文为诗,诗歌创作的散文化,所以更多地认为宋诗写得好的是古体,特别是“七古”。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里面提及:“宋诗的精华,不在古体而在近体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当中,认为唐诗和宋诗不应该按朝代来划分,不应该按朝代划分。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黄庭坚贬蜀前后文学创作风格之比较
2012.08学教育32生而又好吃懒惰、欺善怕恶的小人。
铺排种种荒诞奇异的自然现象与人事相隐射。
三、用事严、善、妙、僻有了在骈文中的训练和素养,李商隐在诗歌中的用典就更加娴熟,“李义山诗,字字锻炼,用事婉约。
”不仅典故本身经过精心选择,而且在结构安排上煞费苦心,有“用事严”的说法,“昔祖宗以三馆养士……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故云“新扫旧巢痕”。
其用字之严如此。
而‘凤巢西隔九重门’则又李义山诗也。
”用典合适恰当,有“用事善”的说法。
“义山用事之善者,如《题柏》:‘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至‘玉垒金刀’,便可入昆调。
”用典画龙点睛,正用反用均可。
,有“用事妙”的说法。
“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
李义山诗:“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
“有意用事,有语用事。
李义山‘海外徒闻更九州’,其意则用杨妃在.蓬莱山,其语则用邹子云:‘九州之外,更有九州。
’如此然后深稳健丽。
”用典过盛,也有用典过生僻的缺点,有“用典僻”的说法。
四、“省题诗”与“当句对”宋计有功指出李商隐和“温庭筠、段成式俱以俪偶相夸,号‘三十六体’。
骈文一向以文辞的对偶著称,特别是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偶对切当的骈体文大家。
而这也同样影响到了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义山诗不乏精工偶对之联。
金代郝经《与撖彦举论诗书》云:呜呼,自李杜苏黄,已不能越苏李、追三代,况其下平?……又下焉,则为温庭筠、李义山、许浑、王建……八句一绝,竞自为奇,椎一字之妙,擅一联之工,呕哑嚼拉于齿牙之间”。
这就表现在李商隐所作的大量“省题诗”和“当句对”诗中。
参考文献:[1]余恕诚《樊南文与玉溪诗——论李商隐四六文对其诗歌的影响》《文学遗产》2003.4[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8[3]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莫道才.骈文研究与历代四六话辽海出版社中华书局2005.[5]陈洪清《唐代宗教对李白与李商隐诗歌创作影响的对比研究》古代文学[6]梁桂芳《李商隐与道教》2005.10.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张厚知《浅论李商隐与道教》.2006.9湖南科技学院学报,[8]蔡燕.张西虎《李商隐爱情诗女性形象神化倾向及其对诗风的影响》2003.4汉中师范学校学报[9]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10]周振甫《李商隐选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作者简介:卢姗(1993—),江西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文学。
林海:陈师道正集诗异文考辨
林海:陈师道正集诗异文考辨陈师道正集诗异文考辨林海林海,广东高州人,博士,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唐宋诗学研究。
摘要:陈师道诗今有冒怀辛《后山诗注补笺》、《全宋诗》两种整理本,二书对一些异文的是非作了判断,但仍有很多可以断定是非的异文仅作并存处理,距离恢复陈师道诗的早期版本面貌仍有一段距离。
因此,重新校勘陈师道诗并判断其异文之是非,就很有必要。
今就校勘《后山诗注》(正集诗)所得写成札记,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陈师道《后山诗注》异文(南宋绍兴蜀刻小字《后山诗注》《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本)北宋诗人陈师道有690多首诗传世,整理本有冒广生笺、冒怀辛校的《后山诗注补笺》(简称“冒校”)[①]和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主编的《全宋诗》陈师道卷[②],二书都利用了不同版本进行校勘,并对一些异文的是非进行了判断,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可靠的阅读本。
笔者在上述二书的基础上,利用陈师道诗集的重要版本,重作校勘,发现仍有很大一部分异文是可以断定是非的,因此不揣愚陋,将校读时所写札记分正集、外集两部分发表,以求教于方家。
本文专论正集诗。
陈师道诗可分为正集诗、外集诗两部分。
正集诗源出陈师道所留下的手稿,由其学生魏衍整理为诗文集二十卷,诗六卷,共465首,今已佚。
后世正集诗均从魏衍本孳生。
今存正集诗可分为三大版本系统,为方便讨论,将校读时所用版本及其源流[③]介绍如下:一、任渊《后山诗注》(简称“任注本”),收诗462首,大概有13种存世。
诸任注本一脉相承,源流较为清楚,其祖本是宋刻六卷本(国家图书馆藏,今存卷三下至卷六下。
简称“宋注本”)。
今存任注本刊刻次序为:宋注本→黄丕烈跋宋刻残本(国家图书馆藏,残存卷六)→元注本(国家图书馆藏,卷一配日本抄本;日本内阁文库藏,完整。
此本以下之任注本均为十二卷)→明弘治十年(1497)袁宏刻本(简称“袁本”,嘉靖梅南书屋本、朝鲜活字本、日本元禄三年1690年本均出自此本)→清乾隆武英殿活字印聚珍版本(简称“聚珍本”)→清乾隆《四库全书》本(简称“库注本”,较聚珍本有所改动)、清末三榆书屋石印本(简称“三榆本”)。
《宋史·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宋史·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宋史·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1)下列句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的“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词有“魁伟之文……”之语C.其重之也如此D.乐其林泉之胜解析:选D。
A.代词,指代黄庭坚;B.代词,他的;C.代词,指代苏轼;D.指示代词,那。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学甫而不为者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①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②樊哙覆其盾于地C.①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①其重之也如此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选D。
A.而:连词,①表转折,译为“却”;②表因果,译为“因而”。
B.于:介词,①表比较,译为“比”;②表地点,译为“在”。
C.以:介词,①译为“把”,②译为“因为”。
D.都是表停顿的语气词。
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认为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黄庭坚对于文章比诗更擅长,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他词中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文论!]——第十七天
[文论!]——第十七天第三章唐宋金元文学理论基本知识31、黄庭坚是如何论述诗歌创作的本源的?(1)黄庭坚认为前人的作品是后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本源,因而他把多读前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视为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
(2)黄庭坚的这一理论忽视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有其片面性。
(3)在前代作家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但他没有看到杜甫学习前人,积累学问,锤炼语言,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而只是从书本学问和诗法技巧的角度去看待杜诗,故而受到了后人的批评。
(4)作为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诗人,黄庭坚在谈及自己的创作体会时,也能意识到现实生活对诗歌创作的作用。
但没有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所以影响不大。
32、术语解释:点铁成金(1)“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其《答洪驹父书》。
(2)这一命题的意思是: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3)黄庭坚的这一理论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其自身创作也有成功的一面。
(4)这一命题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后人不善学习,往往以抄袭代替创作,违背了创作规律。
而且认为杜甫诗歌和韩愈散文“无一字无来处”,也不符合实际。
33、术语解释:夺胎换骨(1)“夺胎换骨”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于惠洪《冷斋夜话》。
(2)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
黄庭坚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是为了方便初学者尽快掌握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的语言艺术遗产的一条捷径。
(3)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古人、推陈出新的意义,却否定了诗人的自我个性和创造精神,否定了诗人的独特心理感受,是违背诗歌创造规律的。
所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批评。
34、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
(1)黄庭坚一方面重视诗文法度,要求创作符合规矩。
学诗者要向古代优秀作家作品学习。
(2)另一方面,黄庭坚又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古人,他要求通过博学古书和步古人作诗法则而进入诗歌创作法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再摆脱法规的束缚,最终达到与规矩自然契合的理想境界。
宋诗苏轼黄庭坚诗歌比较
其七〔宋诗〕"初到""次韵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谈二者的宋诗特征及风格差异在中国诗歌开展史上,唐代确实是一个"菁华极盛,体制大备〞1的时代,然面对唐诗的极盛,宋人并没有一味循其声貌体制,而是在继承吸收唐人以及前人的诗艺根底上,又另辟蹊径,形成了与唐音面貌迥然有异的宋调,并且成绩斐然,差可以与唐诗比肩。
于是乎,唐宋诗之争便成为了一大公案,历来诗论家持论不一,褒贬各异,而唐宋诗之争也历经数代、争论未已。
毅主编的"宋代文学研究"中的"宋诗学研究〔上〕〞一章中对此有一甚为详备的阐述,对南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前后期的唐宋诗论争做了一个总括式的介绍和评说,同时也介绍了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者对唐宋诗的研究状况2。
在论争和探讨中,宋诗的特征逐渐被认知、开掘开来,宋代严羽于"沧浪诗话"中言简意赅地指出其与唐诗"直是气象不同〞3,并且将其特征归结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4。
此说虽并不全面,且严羽是在其"诗主盛唐〞的诗学思想下言及的,但"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确实在很大程度言中了宋诗的特征,成为了后世论宋诗的经典。
今人钱钟书先生以体性之异论唐宋诗之别,别具慧眼、甚为精到,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5,并且在"全宋诗1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2张毅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之第四章:宋诗学研究〔上〕,,2001年版3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1961年版,144页4同上,26页5钱钟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三联书店,2001年,第3页"序中称道宋诗的"流派之众多,容之充实,艺术之精湛〞1;程千帆先生也提出"唐诗近风,主情,宋诗近雅,主意〞2,缪钺先生在其"论宋诗"中,对唐宋诗的差异作了详细的区分"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 山树立甚高,其议论不 以一字假借人 ,然 自言
收稿 日期 :2 1— 5 0 ;修 回 日期 :2 1— 7 2 02 0 — 5 02 0 - 5 作 者 简介 :刘 欢萍 (93 ,女 ,安徽池 I人 ,南 京大 学文 学院 博士研 究 生 ,主 要研 究方 向 :中国 古代文 学 18 一) ' I 1
云: 于诗初无师法 。 “ “ ” 及一见黄豫章 , 尽焚其稿而学
焉。 ”并直 言:“ 仆之诗 ,豫章之诗也 。 《 ”(答秦观书 》 ) ) 《 在 赠鲁 直诗 》中陈 氏还直接表 明 “ 陈诗传 笔意 , 愿立弟子行 ”[ 。足见他对黄庭坚 的倾慕之情 。同 】 (
样 ,黄庭坚 对陈师 道也惺惺相惜 。惠洪在 《 冷斋夜话》
另外 ,陈师道 门人魏衍在 《 彭城 陈先生集记》中
为宋诗代表 ,上配唐诗大家李杜 、韩柳 。这一 时期颇 具代表性 的评论源 自江 西诗派殿 军人物方 回。 自北宋 末 吕本 中作 《 宗派 图》以来 ,方 回是再度系统论述江
陶谢 ( 陶潜 、谢灵运 )相提并论 ,可谓称赏有加 。其 《 答王子飞书》一文更 是赞誉 陈师道 “ 读书如 禹之治
水 ,知天下之络脉 ,有开有塞 ,而至 于九川涤源 、四 海会 同者也 。其作诗之渊源 ,得老杜 句法 ,今之诗人 不 能当也 。至于作文 ,深知古人之关键 。其 论事救 首
刘欢萍
(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 0 9 1 10 3
摘要 :在诗歌接受史上 ,历代文人对于黄庭坚与陈师道二人诗史地位及 诗艺造诣作 出了大量 的评判轩轾 ,或黄 陈 并尊 ,或扬黄抑陈 ,或尊陈贬黄 ,纷纭不一 ,折射 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 化背 景、诗歌宗 尚。导致黄 陈诗优劣之争 的重要原因及 关键 问题在于黄陈诗风诗论的同中有异、异 中有 同,以及陈氏师法对象 的选取 、是否归属江西诗派 等等。从读者反应的角度出发研 究这 一文 学接受现象 ,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二人 的创作成就及江西诗派的艺术风
重心与品评的标准 也随之 发生变化 ,精辟独到之见 时
出。考察历代文人对黄、陈诗歌优劣之争 ,有助于更 深刻地把握二人的创作成就及江 西诗派 的艺术风格 。
虽然 陈师道表示 “ 愿立 弟子行 ” 黄庭坚也俨然 以 ,
师 自居 但关于二人诗歌成就 的优劣轩轾 以及师承渊 ,
源 的辨析 ,早在黄 陈二人诗名 蜚声宋代诗坛之时 ,就 已成为人 们的论题之一 。北宋末年 ,吕本 中作 《 江西
文学 艺术 研 究
刘欢 萍 :历代 黄庭 坚 、陈师 道 诗歌优 劣之 争考 论
2 9
其诗 师豫章公 。或 曰:“ 、陈齐名 ,何 师之有?”余 黄
代张之翰有诗句云 “ 宋称 欧苏及黄陈 ,唐尊李杜与韩 柳 ”( 西岩集》卷三 ) 《 ,将黄 陈并称 , 与欧苏一起作 并
日:“ 射较 一镟 ,弈角一著 ,惟诗亦然 后 山地位去豫 章不远 ,故 能师之 ,若 同时秦 、晁诸人 则不能为此言 矣。 此惟深 于诗者知 之。 4 ”【( ] )
救 尾 ,如 常 山之 蛇 ,时 辈 未 见 其 比 ”[e 。 3 1 (
大量存在 的历代文人对于二人诗歌成就的优 劣轩轾并
未给 予足够 的关注 。事实上 ,在二人创作 的当时即有
“ 陈齐名 ”之说及孰优孰劣 的争论 ,此后 ,伴随着 黄
一
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诗歌 思潮 的变化 ,争论 的
格。
关键词:黄庭 坚;陈师道 ;江西诗派 中图分类号:I0 . 2 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7 .142 1)5 02 — 6 6 23 0 (0 20 — 0 8 0
黄庭坚与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们 的诗 历来受到人们 的重视 ,学界的研究相对充分,然而就
集 》 四) 将陈 氏与诗文 巨擘扬 马 ( 卷 。 扬雄、 司马相如 ) 、
第 1 卷 第 5期 8 21 0 2年 l 0月
中南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C N . OUT U I .S I LS I N ) . E TS H N V (OC A C E CE
V _8 N o 5 bI l Oc . O1 t2 2
历代黄庭坚 、陈师道 诗歌优 劣之 争考论
后 山则 “ 文章似扬 马,咳唾落明珠。……秋来入诗律,
陶谢 不 枝梧 ” ( 和邢 悖 夫秋 怀 十 首 》 豫 章 黄 先 生 文 《 ,《
沆 《 涧泉 日记 》( 卷下 )云 :“ 少游在黄 、陈之上 ,黄 鲁直意趣极 高,陈后 山文字才气短 ,所可 尚者步骤 。 ” 关于黄陈齐 名,或者孰优孰劣 的评判 ,宋人陈师 , 将 道也归为此派法嗣 。可见,二人在创作 宗尚与艺术风 黄 庭坚与陈师道 是亦 师亦友 的关系 。陈师道 曾 自
格上存在着共通的倾 向,并且都达 到了一定的造诣 ,
这 点己为时人共识 。当时诗坛 已有 “ 陈”并称之说 , 黄 并常将二人放在一起 品评 。 如南宋谢枋得在 《 山集 》 叠 中将黄 山谷 、 陈后 山二家归为“ 本朝诗祖 ” 戴复古云 : 。 “ 举世吟 哦推李杜 ,时人不识有 陈黄 。 ”南宋 陈长方 《 步里客淡 》( 下 )载 :“ 卷 章叔度宪云 :每下一俗 问
中记载 :“ 问山谷 :‘ 之诗人 ,谁 为冠 ?’日:‘ 予 今 无
言语 ,无一字无来处 ,此陈无己、黄鲁 直作诗法也 。 ”
此语就 二人共通 的创作手法而言 ,颇中肯綮。南宋韩
出陈师道无 己。 ’ 】 ’ ” [ 黄庭坚 赞陈师道是 “ ( 碌碌 盆盎” 中的 “ 古莹 ” ,盛誉他 “ 唯有文字工,万 古抱根柢 ” , 并 自谦 “ 我学少师承 ,坎井可窥底 ”( 次韵秦观过 陈 《 无 己书 院观鄙旬之作 》 《 ,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 )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