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20

合集下载

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

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
•(2)苏联将东欧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强行推行自己的 模式。
•思考2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是由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 主义所致。
•思考3 东欧国家的变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建立社会主义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选 择与自身相符合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不能 盲目照搬别国经验。
型经济;
要坚持独
立自主,
不能过分
印 度
推行国营经济和 私营经济
共同发展 政
建立了较齐全的工 人口膨胀,
业体系,基本实 环境恶化, 现 粮食自给 , 民族和宗教
依赖国际 市场和国 际资本

科技取得较大成就 矛盾复杂
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特 点 经济发展方式不同、发展速度不平衡、产油国日益富裕
发展经济 的政策
• ⊙“二战”后东欧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实 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 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 ⊙“‘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都是 主要借助外国的武装力量平息的”说法是错 误的,因为“波兹南事件”主要是由波兰政 府平息的。
•思考1 东欧国家大多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东欧各国除苏联外无法借鉴其他国家,只能 学习苏联模式。
高考示例
•从命题立意看,本课时高考例题是一道传统基础题。从近年高 考看,越是一些较为普通的基础题,越是比较难解答。
•【例】(2009·全国Ⅱ,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 影响力
• 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 建立了
•(2)50 ~ 80 年 代 各 国 的 改 革 及 挫 折 。 ① 原 因 : 各国照搬苏联体制出现了许多弊端,引发了各 国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各国在改革过程中旧 体制未得到根本改造。②表现:苏联、东欧各 国的改革及挫折;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成功实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总结专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总结专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一:早期的政治制度1. 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⑸宗法等级制: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①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

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等副宰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补充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主干整合1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主干整合1

②意义: A.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考点2 中国近代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斗争
一、洪仁玕的民主思想
《资政新篇》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公众选官。
二、早期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主张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中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报馆学会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政治措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起了积极作用。
考点3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C.资本主义各国竭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②概况:(见课本)
③对外扩张的影响:
A.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料、市场)。
B.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客观上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
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9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9

• 3.中共成立后组织和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 转入低潮,使中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 线的重要性。 • 4.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正 确方针,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问题。 • 5.1924年1月,以国民党“一大”为标志, 实现了国共合作。 • 6.1924~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及国 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国民革命运动由兴 起、到发展,最后失败。国民革命运动的失 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革命领导权和 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新三民主义提出了一 般平民享有民主权利, 把自由和权利的享有 与反帝联系起来 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 制资本的主张
民生 主义
• •
1.从把握单元特征入手 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阶段特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 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从列强侵略看,主要争夺国家有所变化。一战后,日美在华展开新一 轮争夺,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对华政策:依然是以华治华, 扶植代理人,争夺对华控制权。随着大革命兴起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列强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并扶植蒋介石,这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 •
3.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主要内容: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 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
• •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指导思想:前期是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 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 高潮。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 动相结合。

中国古代史历史第二轮知识背诵版2011

中国古代史历史第二轮知识背诵版2011

★历史第二轮复习必修部分基础知识背诵版2011.12★资料说明:本资料根据课标和讲课笔记整理,主要目标是对基础知识进一步熟悉,并对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有总体认识。

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方法与具体目标:1构建知识结构2理解重点内容3记忆基本历史事实4熟悉历史语言表达5利用关键词记忆法、串联记忆法、特殊意义记忆法等。

★Ⅰ中国古代史(夏约公元前2070---1840)教材知识总结构: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政治: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总结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特征(秦--清1840年前)●政治:经历了漫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实行重农抑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文化:文化呈现出多元统一的特征,思想、文艺、科技成果突出。

由于时代环境不同,文化成就也有差异,但后期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不利于文化的发展*★1归纳夏商周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经济:实行井田制,奴隶集体耕种,青铜铸造业发达,出现妇功,商人出现●政治:神权与王权结合,宗法色彩浓厚,等级森严。

●文化:出现甲骨文,周易,青铜文明,天干地支纪年法*★2归纳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经济:铁犁牛耕出现(春秋)和推广(战国),修建水利工程,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土地逐渐私有化,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

●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要求进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为增强以争霸或兼并的实力,要求改革。

●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法家思想较为受国君重视。

*★3归纳秦汉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政治:秦汉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关系奠基时期,秦汉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历代封建王朝沿袭●经济:小农经济得到发展,丝织业发展,杜诗发明水排,统一度量衡,出现了半两钱和五铢钱,海外贸易出现丝绸之路。

2011届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重要知识点

2011届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重要知识点

2011 届高考历史文史知识重要知识点文综备考文史知识历史修养类练习题及重要知识点(二)二、文史知识(一)先人称呼1、姓氏根源姓氏的发源能够追忆到人类社会的母系氏族期间,所以中国的很多古姓多数是女字旁或底。

如:姬、姜、姒、姚等。

有的则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习的春秋战国期间的诸侯国:齐、鲁、宋、吴、越、秦、楚、韩、赵、魏等,皆成为今日常有姓。

其余根源方法略。

2、谥号、庙号、尊号(1)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此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2)谥号谥号是后代依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呼,有褒贬之意。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怜悯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敬褒美之词构成的特别称呼。

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3、年纪称呼不满周岁:襁褓。

孩提:2~3 岁。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弱冠:20 岁。

而立: 30 岁。

不惑: 40 岁。

知天数: 50 岁。

花甲: 60 岁。

古稀: 70 岁。

耄耋: 80 岁、 90 岁。

期颐: 100 岁4、兄弟排行古代以伯 ( 孟) 、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次序,伯( 孟 ) 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先人字前常加排行序次,字的后边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向父”等。

此外,父之兄称“伯父” ,父之次弟称“仲父” ,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5、先人的名,字,号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2011届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重要知识点

2011届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重要知识点

2011届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重要知识点综备考史常识历史素养类练习题及重要知识点(二)二、史知识(一)古人称谓1、姓氏姓氏的起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大都是女字旁或底。

如:姬、姜、姒、姚等。

有的则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宋、吴、越、秦、楚、韩、赵、魏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其它方法略。

2、谥号、庙号、尊号(1)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克定祸乱曰武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3、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

孩提:2~3岁。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4、兄弟排行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向父”等。

另外,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古人的名,字,号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7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7

• • • • • •
如何认识不同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不同 特征 【示例】 (2008·南京师大附中统考题)右 图所示的纪念碑纪念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D.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为图文情境题,考查考生的识图 和读图能力。图中“遇难者300000”字样反馈 的历史信息就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答案:C
夺取抗日 战争的完 全胜利
解放 反对美、蒋的一切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人 战争 力量和各民主党派、民民主运动。召开“中国人民政治 时期 无党派人士 协商会议” 人 民 民 主 统 一 战 线 ①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中共、民主党派、 协商的制度,定期召开各级政治协 无党派人士、各民 商会议,发扬人民民主;②1956年 族、华侨、宗教界、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 各人民团体。此统 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 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到一个新阶段;③“文革”中统一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战线政策遭严重破坏;④十一届三 商会议 中全会后,落实政策,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反蒋反 美,解 放全国 完成向 社会主 义过渡 的总路 线总任 务 建设社 会主义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 会主义 和统一 祖国
过渡 时期
1957 ~ 1978 年
爱 国 统 一 战 线
①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 社会主义劳动者、 1978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②实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 年至 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 国者、拥护祖国统 今 制度;③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 一的爱国者 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
•(6)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 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整风运动为抗战 的最后胜利做了思想准备。 •(7)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人民和反法西斯国 家的援助,也得到了海外华侨的支持;苏联 出兵中国东北和美军进攻日本,加速了中国 抗日战争的胜利。

2011年高考历史重点

2011年高考历史重点

2011年高考历史重点、热点问题汇总一、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必背知识点一、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一、隋唐的对外交通及对外政策1、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2、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3、对外政策全面开放。

鼓励外商贸易,允许定居、任官、通婚;使节、商人云集。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

从揭示历史的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研究2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瓦解体现的本质是(
• • • • 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 C.美国经济霸权由鼎盛至衰退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滞胀”
)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
• 界货币体系,1973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此体系解体,美元 • • 的中心地位丧失,西欧、日本不断冲击着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越来越快,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生产关系 的调整,适应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因而
两者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根本的动力。
• ⊙西欧和日本在二战中经济实力严重下降,战后被迫在经济上接受美援 的同时,外交上受制于美国,被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但随着经济的快
速增长,到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仅在经济领域冲击美国的经济霸权,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 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 发生重大变化,其经济格局的演变大体经历了 三个阶段。
项目
阶段 英国“世 界工厂” 地位 美国掌握 世界经济 霸权 世界经济 格局多极 化


表 现 19世纪中期,英国煤、 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 了法、美、德三国的总 和
第二课时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最新考纲下载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学考点睛 •◎从高考命题看,近几年再现率适中。 •◎热点链接:从两极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到当 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 • 关系。
世界市场
最新科学技术
提高石油价格
明显放缓
滞胀
税率 出 企业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考的每一轮复习都有它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一)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国家统一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②民族融合和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加强。

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治者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

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等等。

国家分裂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⑤民族融合的不稳定。

⑥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

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促成统一的因素: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

③民族融合的加强。

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

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国家分裂的影响:①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阻碍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不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每次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加强。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二)封建国家的大统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治铸、水利技术沿“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5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5

1.从知识角度看 . (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社会经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 济迅速发展 、 阶级关系剧烈变化 、 奴隶制 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2)利用哲学原理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利用哲学原理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利用哲学原理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期政治、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期政治 、 经济的 反映。 反映。
3.从题型角度看 . (1)就非选择题而言,百家争鸣中各派思想的 就非选择题而言, 许多合理部分,如儒家思想中的“诚信” 许多合理部分 , 如儒家思想中的 “ 诚信 ” 、 “ 民本”思想等,要注意对这一块内容与社 民本” 思想等, 会时事的联系。 会时事的联系。 (2)就选择题而言,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对各 就选择题而言, 就选择题而言 运用新材料、 派思想的考查,题目会大量出现。 派思想的考查,题目会大量出现。
2.从能力角度看 . (1)比 较问题的能力 。 如 2009年海南单科 比 较问题的能力。 年海南单科 题比较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共性。 第1题比较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共性。 (2)研究 、 探究问题的能力 。 如 2009年广 研究、 研究 探究问题的能力。 年广 东单科第26题 通过三组材料,分析、 东单科第 题,通过三组材料,分析、探 究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情况。 究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情况。广 东高考连续几年考查类似的题目。 东高考连续几年考查类似的题目。希望引 起注意。 起注意。
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破坏。东周初, 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 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的局面已不存在。 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的局面已不存在。春秋战国 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此同时, 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此同时,促进统一 的因素不断增长,国家的统一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的因素不断增长,国家的统一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①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地 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流频繁, 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流频繁,这就为统一创 造了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 造了经济基础。 从形式上说,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 时期的统 ②从形式上说,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逐 一趋势 渐减少,到战国后期只剩下主要的七个国家,逐步实现了局 渐减少,到战国后期只剩下主要的七个国家, 部统一,为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部统一,为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从人民的要求看,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③从人民的要求看,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民渴望结束分裂战乱状态, 人民渴望结束分裂战乱状态,统一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 望和人心所向。 望和人心所向。 从民族关系来讲,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④从民族关系来讲,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 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1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_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_"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_"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1)"_"结束后,_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_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考试是一个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目,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学生们需要回顾并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历史。

1. 历史朝代变迁要想理解历史,首先要掌握各个历史朝代的变迁过程。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三国魏蜀吴和南北朝等,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绘制时间轴和制作关键朝代变迁表格进行复习。

通过了解朝代的兴衰变迁,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

2. 历史思潮和人物历史思潮和人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学习这些人物和思潮,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3. 历史事件和战争历史事件和战争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中的热点内容。

学生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战争,如抗日战争、三国战争等,以及这些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重要事件,如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4. 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不仅仅是战争和政治的历史,同时也包括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等,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社会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了解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何种贡献。

5. 文化和艺术历史可以通过文化和艺术来展现。

学生们需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如诗词和书法的创作,中国古代的建筑和雕塑等。

了解这些艺术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之处。

总之,高三历史的第二轮复习是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加深,需要学生们能够整体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
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形式解决了农 村中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问题: ①西进运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美 向西部扩展;②1862年林肯政府 国 颁布《宅地法》;③内战北方获 胜,废除了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 经济 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解决农村中 的生产关系问题。1861年改革规 俄 国 定:农奴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 得一块土地 ①明治维新前,富农、商人获得土地 控制权,成为新兴地主;②明治 日 维新期间,明治政府改革土地制 本 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 买卖土地的禁令,从法律上保证 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私人垄断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
• 如何全方位认识英、美两国政体的区别 • 突破本难点首先要掌握英、美两国代议制 的具体内容,然后从国家元首、政府、国 家权力中心等方面认识二者的主要区别, 其中理解二者国家权力中心的不同是突破 本难点的关键。


• •

【示例】 英国和美国分别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 和制的典型国家,两者在政体上的相同之处是 ( ) ①国家元首都拥有实权 ②都实行权力制衡的 原则 ③都实行选举和议会立法 ④都实行司法 独立原则 A.①②③ A B.②③④ B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用排除法。英国国家元首为国 王,在形式上代表国家,并不掌握实权,故①表 述明显错误,可以排除掉。 答案:B
• 土地制度方面: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 维护新兴地主的利益。发生这些不同的原 因在于:日本改革前,武装倒幕,政权发 生转移,建立了新政权;而俄国仍然是代 表农奴主利益的旧政权。日俄两国改革的 不同成效,尤其明显地表现在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的结果上。
资本主义大农 业经营方 式
为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 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 础
农奴成为个体 小农,不 是资本主 义的经营 方式 农村中的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确立
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不利因素。使俄国成 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 薄弱的环节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
阶 段 15、16世纪 17世纪至18世 纪中期 18世纪中期至 19世纪中后 期 19世纪中后期 至20世纪40 年代 20世纪40年代 以来
• 其共同点在于:都因统治危机(幕府统治危机和农奴制统治危 机)而被迫进行改革;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都是发展 资本主义;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保留封建残余,都在 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 不同点表现为:俄国只是简单地宣布农奴为自由人,对农奴 制度没有采取进一步打击的措施,而日本发生武装倒幕,推 翻幕府封建统治,然后不但废除藩主特权进而废藩置县,加 强中央集权。俄国只给农奴一部分土地,还需交纳赎金,对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采取措施;而日本废除行会,鼓励 支持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后来改革向更深发展, 把政府办的企业用各种方法给资本家经营;
• 1.从知识角度看 • (1)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 内容的考查。 • (2)英国的政体——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 国的政体——总统制、共和制。 • 2.从能力角度看 • (1)加强联系,有效整合教材。加强与相 关学科,尤其是政治学科的联系。 • (2)比较问题的能力。如完善政治体制的 异同等,以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的共性与个性。
• 1.从本单元难点分析入手 • 本单元的难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中期资 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影响,社会主义运 动发展的特点,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及成因等都与 工业革命有关。学习过程中注意抓住这一主题,深 刻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综合分析本单元的知识: • 积极:(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 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美 各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自由主义思 想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思想。
推动因素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争 霸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 命 第三次科技革 命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欧洲殖民扩张 和掠夺
影 响 世界市场雏形 出现 世界市场继续 拓展 世界市场初步 形成 20世纪初世界 市场最终形 成 世界市场进一 步发展
商业资本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瓜分世界、资 本输出 不平等的国际 经济秩序
• •
• • •
(3)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如2009年广东单科18 题。 (4)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如2009年江苏单科23题, 以近代英国政坛危机为切入点,考查了英国民主政 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要求考生从中分析原 因、总结结论、提高认识。 3.从题型角度看 (1)命题形式上会不断推陈出新,新材料、新情 境、新设问,新角度会不断出现。 (2)内容上倾向于国家间的比较,历史发展演变 的比较。还可以结合现实问题,从时政热点切入进 行灵活考查。
• • •
• •

(4)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日 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消极:(1)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 迫。 (2)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 于西方。 2.从相似点比较入手 本单元很多知识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很容易 混淆,学习过程中注意加强比较,加深对这些知 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如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单 元 整 合
国别
措 施
经营方式
结果和影响 ①彻底扫除了农村中 的封建生产关系; ②促进了工业革命 的到来和发展 ①使农业自身发展缓 慢;②小农经济的 分散性不利于工业 革命的开展和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
英国
①15世纪末开始圈地运动;②资产阶 资本主义大农 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 业经营方 得大量土地;③资产阶级革命后公 式 开合法地大规模圈地 资本主义制度 ①制宪议会通过决议,取消农奴制度 下的小农 和封建义务;②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经济,不 把逃亡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 是典型的 民;公有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无 资本主义 条件废除一切封建权利 农业经营 方式
• (2)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马克思 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兴起。资本主义国 家加紧对东方的侵略,奴役东方人民,同时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冲击 了旧思想和旧制度。 • (3)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欧美国 家的侵略,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东方成为欧 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初步形成;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改变了世界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