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汉沽六中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重点题汇编
天津市汉沽区第六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
“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
“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
(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
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
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鉴赏“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答案】(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2)①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②“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③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理解上阕画线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积累的素材,分析苏东坡笔下的内容。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
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信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
天津市汉沽区第六中学高三语文名句名篇的识记与默写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解析本题考查默写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课内重点句子。
(1)第二空中“愠”容易写成“温”。
(2)第一空中易把“是故”两字漏掉,第二空的内容易跟第一空的记混。
(3)第一空中“庇”和“俱”易错,第二空易忘。
(4)第一空较难记忆,要结合语境;第二空“假借”易漏字。
2.(2011·广东)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解析要求默写的句子均为经典名句,关键是不能出现错别字。
如(2)句中的“涯”,(3)句中的“哀”“鉴”等。
3.(2010·广东)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告子上》)(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4.(2009·广东)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天津市汉沽区第六中学高三语文语言表达和运用 常见考点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仿用句式的能力。
首先要做到跟原句的“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的句式相符,其次要做到与后文的“漠北黄沙”和“江南水乡”呼应。
2.(2012·新课标全国)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花瓣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导我们:学会放下。
树叶于五彩绚烂的深秋飘落,意在提醒我们:不要逞强。
(示例二)山泉在崎岖险峻的石缝叮咚,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快乐。
青苔于阴暗潮湿的山下翠绿,意在提醒我们:不要放弃。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要求自选话题,必须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3.(2012·重庆)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
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高温桑拿就变成了云雾亲吻礁石就变成了浪花解析本题从排比、拟人修辞方面考查仿写句子。
题目要求(“运用比拟”和“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非常明确。
横线前面的两个句子运用比拟手法从水的姿态入手,解说了水的可变性。
仿写的两个句子也应该对水的可变性从另外的方面或角度(如水的“三态”,水花、水滴等)进行解说。
注意,冒号前面的内容是引领后面各分句的总括句。
4.(2012·湖北)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天津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
天津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赵鼎①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
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
奈此九回肠②,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样。
纵陇水秦云③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注释】①起鼎: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
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
②九回肠:喻愁极多。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曰而九回。
”③陇水秦云:“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B.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C.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
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D. 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 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解析】【分析】(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
天津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 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 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 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1)C(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②视听结合。
“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
③用典。
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
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典型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达摩支曲①(唐)温庭筠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②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③。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注】①达摩支曲:乐府舞曲名。
摩,一作“磨”。
又名《泛兰丛》。
②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
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
③汍(wán)澜:流泪的样子。
(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是一首________诗,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
(2)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
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1)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2)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
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
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
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解析】【分析】(1)古代诗歌就体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本诗不符合近体诗特点,所以是古体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颂扬了蔡文姬、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斤责了“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国之恨表示叹惋,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
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2)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
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天津市汉沽区第六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二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③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示例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示例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鉴赏首句开门见山,交代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了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她极目瞭望,茫无所见。
“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
“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
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梦,是遂愿的手段。
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
“思量”,主人公在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在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阑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更不怕、江阑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
天津市汉沽区第六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专题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一、古诗体裁常识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
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一)诗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亦称“古诗”“古风”。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
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
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天津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优选
天津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优选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答案】(1)凄凉悲切;送别(2)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日暮独立图。
天寒日暮时分,友人离去,作者独立于苍茫山林中,久久不愿离去。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表明作者的孤寂,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归去来兮",说明叶衡离开建康奔赴京城,道出了送别友人的中心。
由此可见,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凄凉悲切的氛围。
并由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中,“归去来兮”表达的是的不舍;“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传达的是悲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引用,借李广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凄凉悲切送别⑵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天津市汉沽六中高中语文《诗两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练习课内: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倩影(qiàn)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C.彳亍(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答案 D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2.下列各句中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作者多年________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________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________,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A.积淀流淌契合B.积聚流淌吻合C.积淀流露吻合D.积聚流露契合答案 A解析积淀:积累沉淀。
积聚:积累聚集。
流露:(思想感情)不自觉地或含蓄地表现出来。
流淌:液体流动。
契合:符合。
吻合:完全符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答案 A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天津市汉沽区第六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初春。
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意思答对即可。
)鉴赏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
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
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
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
下阕重在抒情。
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
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2.(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天津市汉沽区第六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用对比(映衬)手法。
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或: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或:使用渲染手法。
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
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2)“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解析回答第(1)题首先要熟悉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诗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答题范围。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又选取了其中写景的诗句来分析,我们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表现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这个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记忆深刻的话,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诗句的写景方法。
天津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1)
天津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唐)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
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
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
《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
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高考天津卷古诗词鉴赏部分考题
2017年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参考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2016年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参考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困境之美、闲适之情。
2015年雨过至城西苏家①(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津市汉沽六中高一语文《诗经》两首 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练习语言积累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氓之蚩蚩非我愆期将子无怒载笑载言体无咎言于嗟鸠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尔卜尔筮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隰则有泮不遑启居维棠之花雨雪霏霏2。
找出通假字岁亦莫止彼尔维何彼路斯何3。
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情况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夙兴夜寐雨雪霏霏4。
辨析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匪我愆期,子无良媒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另外,有一类搭配,没有规律可寻,只是一种随意的表达,甚至是一种常人看来的胡穿乱套,就像舞台上男模们表现的西装、衬衫配一款精致方巾一样不可理喻。
B.当时“送礼就送脑白金”正喊得铺天盖地、振聋发聩,都快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了,海王金樽想打入礼品市场,不叫卖根本连声音都听不到。
C.被人套上小鞋,那滋味确实不好受。
你应冷静想想,是空穴来风还是无中生有?如空穴来风,你应反省自己,以实际行动去改正。
即使是无中生有,也不可意气用事。
D.一些白发在父亲的指缝间随风摇曳,曾几何时,还没有五十岁的父亲有白头发了;曾几何时,父亲那双手,已经变得瘦骨嶙峋了;曾几何时,父亲老了!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夏熟又夺得了丰收,小麦产量超过去年的百分之二十八,比前年增长近一倍。
B.刘奶奶听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青年,不由得赞美道:“我从小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早看出他会有出息的。
”C.鉴于动物有上述特点,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战争舞台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兵”出现。
D.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侵权、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互联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课堂巩固(一)赏析《卫风·氓》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思考:(1)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2)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天津市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天津市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 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 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 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B解析:(1)B(2)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
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
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错误。
结合“汉家戚里生飞将”及注释①②内容分析,上阕没有作者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的表达。
故选B。
(2)结合注释③内容“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分析,运用典故,指功成名就。
“朱颜绿鬓”,朱颜,红润的面容;绿鬓,黑鬓发。
形容年轻时的容貌。
运用借代。
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汉沽六中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重点题汇编【一】【2018济宁质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过南旺守闸①刘基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1311—1375年),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弃官还乡。
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
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
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
③少昊:少昊为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切思归的愁苦心情。
〔4分〕【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情感,要从抒情方式入手。
直接抒情的,抓情感词,抓议论句。
间接抒情的,抓意象〔人物、事件、景物、器物〕,通过意象揣摩情感。
如果是以景衬情,要分清是正衬,还是反衬。
用了典故的,要注意区分是正用,还是反用。
还可以通过表现手法反求情感。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有何效果?〔4分〕【答案】用典〔借古伤今〕,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思;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4分。
分号前只答“借景抒情”给1分〕【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对于典故,首先应确知其本来含义,其次要揣摩作者应用典故的意图,是正用还是反用。
【二】【沈阳四校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8、9两题。
落第长安常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诗无名氏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8、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
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
〔5分〕【答案】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1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
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
〔2分〕《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
〔2分〕【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比较中体会诗人感情的异同点。
要抓标题,抓关键字,抓情感字,从而体会作者意图。
9、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
〔6分〕【答案】“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
其二,“溪”本是名词,用作量词修饰“月”,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
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
〔每点2分〕【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炼字题,要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和表达效果。
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变简单为多样等。
【三】【2018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
〔3分〕【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表达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
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
〔3分〕【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
〔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总分值〕【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诗首联写景,颔联、颈联叙事兼描写,尾联抒情。
“事事幽”统摄全诗,幽,僻静、安闲之意。
如何表现这一特点,就涉及到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二三联,一句一景,用的是赋的铺叙手法,用描写角度来说,也可说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第三联,写妻子“画纸”,稚子“敲针”,属细节描写;第二联属环境描写,第三联是人物描写,以环境的安闲衬托人物的安闲,用的是衬托手法。
反之也成立,所以可以说是互相衬托或映衬。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
〔2分〕【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情感总的来说是安闲的,为什么尾联转为凄清。
要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扣住文本,还要联系作者身世。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有”,只要有。
只要有老朋友的接济,就能过上安闲的日子,心愿已足,不复他求,由此可见生活的窘迫凄苦。
为何这样?联系诗后注解,可知诗人漂泊他乡,经济窘迫。
【四】【2018泰安期末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以下问题。
(8分)【中吕】朝天曲张养浩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杖藜徐步近钓矶。
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
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1)简析“日影筛金翠”一句中“筛”字的妙处。
(4分)【答案】(1)“筛,,是“用筛子过东西’’的意思(1分),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将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上铺金撒翠的样子表现了出来(2分),化平淡的现象为生动的动作,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1分)。
(4分)【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题,就是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
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变简单为多样等。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
(4分)【答案】作者通过对“柳堤”“竹溪”“鸥鹭”“农父渔翁”等乡村景与人的描写及最后一句的议论(2分),表达对田园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寄情田园、山水的闲适隐逸生活的情怀(2分)。
(4分)【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直接抒情的,抓情感词,抓议论句。
间接抒情的,抓意象〔人物、事件、景物、器物〕,通过意象揣摩情感。
如果是以景衬情,要分清是正衬,还是反衬。
用了典故的,要注意区分是正用,还是反用。
五.【成都七中高2018级高三下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
江皋:江岸。
②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
〔3分〕答:【答案】1〕“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
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
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题,就是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
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变简单为多样等。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答:【答案】〔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
“闲”字:看似悠闲,实那么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
“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
“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
〔答到意思即可〕【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情感,要从抒情方式入手。
直接抒情的,抓情感词,抓议论句。
间接抒情的,抓意象〔人物、事件、景物、器物〕,通过意象揣摩情感。
如果是以景衬情,要分清是正衬,还是反衬。
用了典故的,要注意区分是正用,还是反用。
还可以通过表现手法反求情感。
六、【淮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8分〕秦楼月向子諲①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8、“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
〔4分〕【答案】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2分〕,而本词中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2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该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题目。
其实,涉及两个问题:诗歌的意象及其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意义有其约定性的特点,什么样的意象寄于什么样思想情感有一定约定性,这也是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认同,不同时代的诗人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诗人约定俗成了同一事物差不多的特定的形象意义,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特定的语境还是界定了同一意象的不同意义,这也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但还是有不少考生居然没有搞清楚《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晓风残月”的具体情感内涵。
本词只要结合注释,情感内涵是很容易准确把握的。
9、试从抒情手法使用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
〔4分〕【答案】“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2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
〔2分〕【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虽然题目要求是“赏析”,但还是对“表达技巧”的赏析。
抒情手法主要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词的上片就五小句,仔细读还是能够区分出来的。
所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解答的关键还是要读懂作品本身。
但还是有不少考生没有搞清楚抒情手法的具体内容,居然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混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