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
阅读秦观千秋岁和苏轼浣溪沙比较秦观和苏轼词及其心态谈谈你的阅
阅读秦观千秋岁和苏轼浣溪沙比较秦观和苏轼词及其心态
谈谈你的阅
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子规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乐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秦观千秋岁这首词就是秦观被贬之后的作品。
这是秦观借描写春景春情,集中表现交织在一起的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抒发贬谪之痛、飘零之愁的一首词作。
此词在内容上由春景春情引发,由昔而今,由今而昔,由喜而悲,由悲而怨,把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融为一体,集中抒发了贬谪之痛,飘零之苦。
在艺术上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蕴藉含蓄,感人肺腑;以景结情,境界深远,余味无穷。
词中所体现的情感极为悲伤,充分体现了当他身处逆境之时,往往不能自拔,无法像苏轼那样善于自我解脱,而是自叹、自伤,直至于死。
经过分析对比可看出苏轼的心态是乐观豁达,善于排解。
而秦观是自怨自艾,陷入不能自拔的悲痛。
论苏轼秦观贬谪心路历程及词境
论苏轼秦观贬谪心路历程及词境作者:吴彩虹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苏轼秦观都曾遭到过贬谪,贬官外放的生活给他们二人的身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面对贬谪,苏轼与秦观表现出了巨大的反差,一个达观淡然,一个纠结痛苦,有着不一样的心态与结局。
因此在贬谪时期,他们作品中的词境也各不相同,苏轼词境阔大,以乐观豁达为主,秦观则以伤心凄厉为主。
关键词:贬谪苏轼秦观心路历程词境一、贬谪时期苏轼秦观不同心路历程分析(一)苏轼:痛苦寂寞到超脱淡然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他向秦观讲述了在黄州生活的真实情形:“初到黄,廪如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既藏去叉。
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a此时的他,满眼所见皆荒凉闭塞,词中流露出深深的痛苦寂寞。
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整首词中,词人以缥缈的孤鸿自喻,写出了自己在贬谪之地受到监视的谨慎小心,以及满腹遗恨无人可懂的苦闷。
贬谪生活痛苦不堪,但好在苏轼善于自我开解,在谪居黄州的后期词中也能看到词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如《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种不畏风雨,笑傲人生的态度尽显。
绍圣元年苏轼再次被贬,这次贬谪,苏轼已年过六十,体弱多病。
他流放七年,“饮食不具,药石无有”b。
在《答程天侔三首》中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
”c但他并没有被生活所击倒,多年的贬谪生涯反而让词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与认识,他高唱“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何其洒脱淡然。
(二)秦观:痛苦寂寞到绝望崩溃秦观的一生与苏轼关系密切。
他因苏轼的劝勉走向仕途,也因他的牵连而遭受贬谪。
对宋代词人秦观的研究
对宋代词人秦观的研究提起北宋作家秦观,人们就会想起他的词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落红万点愁如海”。
也会想起敖陶孙评他的诗:“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
”其实,在他生活的年代,他更以策论名世。
苏轼曾云:“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辨贾易弹奏待罪札子》,《东坡奏议集》卷九)。
他是苏轼奖掖最力、过从最密的门生,从学主要的是学策论。
秦观著有《进策》30篇,对北宋的经济、政治、法制、人才、军事等重大问题,都系统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他还著有《进论》20篇,借品评历史人物,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他的这50篇策论,介入了宋哲宗元祐年间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在当时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著名的诗人黄庭坚曾称赞说:“少游五十策,其言明且清。
笔墨深关键,开阖见日星”(《晚泊长沙示秦处度、范元实用寄明略和父韵》)。
他的好友道潜也说:“当时所献策,考致第一流。
论高追贾谊,气胜凌马周。
胜理非空文,灼可资庙谋”(《哭少游学士》)。
在今天,我们要全面了解秦观,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就必须从分析他的五十策入手。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常以对王安石的态度,作为评定当时人物的标准。
秦观的政见,与苏轼大致相同,其策论对王安石变法又持异议,于是他就被视为保守派,甚至是复辟派。
但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不能以个别人物的言行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恩格斯在阐述以“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词来表达关于历史进程时说过:“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毫无疑问,恩格斯所提出的这一原则,应该是我们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标准。
下文试图据此来浅析秦观的五十策。
(一)秦观的经济思想宋儒一般讳言财利,个别人即使谈到财利,亦须申明以合乎礼为前提,以义为根本。
秦观词的浅析小论文
秦观词的浅析汉语言文学班高嘉苑b11090217秦观词的浅析内容提要: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四学士中他最受苏轼爱重。
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
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即负盛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誉之为“当代词手”,叶梦得《避暑录话》则说秦观“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秦观是北宋以后几百年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作家。
他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本人不幸身世为主,感伤色彩较为浓重。
他极善于把男女的思恋怀想、悲欢离合之情,同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柔婉的乐律、幽冷的场景、鲜明新颖的形象,抒发出来,达到情韵兼胜,回味无穷。
清人周济说秦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的。
关键词:伤心人的伤心词;秦观词艺术特色;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情韵皆胜;小令与慢词的融合;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号淮海居士。
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
秦观以词名世,在词史上常与黄庭坚、周邦彦、柳永并提,合称为“秦黄”、“秦周”、“秦柳”。
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一、伤心人的伤心词风格即是人格。
一个作家的创作的艺术风格往往受他的思想、气质、才华、人生遭际以及审美观点、创作个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形成。
秦观的对人生和艺术范型的选择,与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价值观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与他所结交的人也有深刻的联系。
秦观可以说是“古之伤心人”(冯煦《蒿庵论词》)。
他的词渗透出伤心地泪水,充满了浓浓的悲伤惆怅与怨恨之情。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江城子》)秦观的愁恨堪比江海,他的悲伤是他经历坎坷后从心底流露出来的。
秦观对柳永、苏轼词法的继承和发展
浅谈秦观对柳永、苏轼词法的继承和发展摘要:历代每论及秦词者,都认为其“远祖温韦”,师承柳永,“近开美成”,与苏轼则别是一家。
但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不可能不潜在地受到苏轼的影响。
所以,秦观词是同时接受了柳永和苏轼的双重作用的产物,它继承并发展了柳七的“以俗入词“、长于抒情,以及层层铺叙曲折尽致的手法和通俗浅易、极具市民趣味的辞法,而东坡重视词的抒情功能和意味境界,以及其词记忆深沉的特点也在秦词中有一定的体现。
关键词:秦观词柳永苏轼继承发展词发展到北宋中后期,出现了秦观这个“当行”(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的词家。
作为北宋元佑时期成就最高的词人, 他的《淮海词》以清丽俊爽, 情韵兼胜在当时词坛上独树一帜, 享有很高的声誉。
秦观的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如清人先著《词洁》卷三称少游为“词家正宗”,胡薇元《岁寒居词话》又云:“《淮海词》一卷,宋秦观少游作,词家正音也。
”历代每论及秦词者,都认为其“远祖温韦”,师承柳永,“近开美成”,与苏轼则别是一家。
秦观学柳永作词, 在宋人中已成定论, 苏轼的“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 已把秦观和柳永并提。
但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不可能不潜在地受到苏轼的影响。
另外,”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1】,”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2】。
从这里看出,秦观的老师——苏轼实际上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柳七的影响。
所以,可以说,秦观词是同时接受了柳永和苏轼的双重作用的产物,是才子风情与雅士高致的兼容并蓄与和谐统一,大有”博取众家之所长“的意味。
但是,秦少游从柳、苏二人词里学习和吸收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笔者认为,秦观继承并发展了柳七的“以俗入词“、长于抒情,以及层层铺叙曲折尽致的手法和通俗浅易、极具市民趣味的辞法,并采小令之法入慢词,自成一家,形成了清秀婉约的风格。
苏轼与秦观词艺术风格比较
宋词是宋代的代表性文体,它不仅是宋代文学的荣耀与骄傲,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荣耀与骄傲。
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虽不始于宋代,然而却是在宋代成长壮大称胜于文坛的。
后人每提到宋词,总是要把其分成“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其中豪放派的创始者及代表者即苏轼,而被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虽号称苏门学士,但在词作方面却与苏轼有着诸多差异被后人称为“婉约之宗〞,虽未必准确,但可见二人差异之明显。
苏轼可谓中国历史上一位少有奇才,诗文、书画皆精。
而最为称道的还是他的词作,就其对中国文学的奉献来看,也主要表现在他的词作方面,而他的词作虽题材广泛,但最为出色的被世人所景慕的还是其大气磅礴的豪放词。
明人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就曾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回首中国文坛,此话不无道理。
苏轼词之所以傲立中国文坛,主要在于其一改自隋唐、五代以至宋初,词坛“绮丽香泽〞、“绸缪婉转〞之风,“以词言志〞,把其崇高理想、伟大抱负淋漓尽致地通过词这种过去只能写儿女情长的小曲形式挥洒渲泄。
使人耳目一新,并渐成风格,也使人们对词这种文学样式刮目相看,从而使词正式登上文学大雅之堂。
苏轼的豪放词在其总的作品中并不占数量上的多数,然而却是其词作的精髓。
苏轼属意于词,约在宋仁宗嘉礻右年间,渐成风格于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
熙宁八年,苏轼知密州,在任期间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借出猎抒发满腔报国激情,场面恢宏壮观,气氛紧张热烈,充满豪情,显示出超脱于以往艳词那种忸怩作态的脂粉气的特殊风格。
这首词可以看作是宋代豪放词的开先河之作。
苏轼自己就曾明确指出该词的不同凡响,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苏轼不无自豪地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
秦少游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面填词深受苏轼影响
秦少游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面:填词深受苏轼影响(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诗文词都很著名,尤其是词最为出色,清新婉丽,柔和淡雅,是“苏门四学士”中最优秀的词人,也是北宋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坛坛主,秦观却在婉约派中地位突出,因此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秦观虽受知于苏轼,但在词上却受苏轼影响甚微。
刘大杰《中国发展史》就认为:“秦观虽出苏门,并且苏轼也很看重他,可是他们的风格并不相似,他的作品很难说也感染了苏轼的影响。
”正是如此,人们论及学习苏轼的北宋词人,也总是举黄庭坚、晁补之、叶梦得、朱敦儒等人,唯独不提“苏门四学士”中最受苏轼器重的秦观。
然而,如果真正通读秦观词,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苏轼的影子在秦观词里经常出现。
秦观在熙宁年间就对海内文宗苏轼十分倾倒,自徐州拜谒之后,他与苏轼结下了生死之谊,数十年患难与共。
秦观景仰苏轼,苏轼器重秦观。
《宋史·文苑传》中说苏轼曾赞秦观有屈、宋之才。
在词方面,苏轼更称秦观是“词手”(刘熙载《艺》),并也指点过他的词。
《高斋诗话》记载苏轼曾批评秦观的词句:“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雕鞍骤。
”语多而意少,并举自己词句“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示秦。
可见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词的创作,彼此不可能不受对方影响。
苏轼和秦观在“元佑党争”中都被贬到当时十分荒远的南方。
他们经历相似,思想相近,政治态度更是一致,这使得两人的作品必然有很多共鸣。
如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最后两句“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王国维嫌其“凄厉”,苏轼却绝爱这两句,自书于扇上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叶嘉莹先生讲词的时候说:“苏轼之欣赏此两句,则很有可能是因为苏轼也是一个亲自经历了远贬迁谪之苦的人,所以尽管此二句词写得隐曲而且无理,苏轼读之却自然引起自觉的感动。
”长期以来,人们把苏轼的词风标以“豪放”二字,实在不能说明苏词那多彩多样的风格。
叶嘉莹先生说:“他(苏轼)的作品中,有冯延巳挚烈深沉的执着,有李后主滔滔滚滚的奔放,有晏殊情中有思德圆融,有欧阳修疏隽豪放的意兴和柳永开阔博大的气象……”在苏轼的词集里,婉约风格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非常出色,被称为“清丽舒徐,高出人表”(张炎《词源》)。
【觅词记】秦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上)
【觅词记】秦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上)苏东坡有四大弟子,分别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和秦观,后世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在《答李昭玘书》中称:“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这应该是苏门四学士最早的表述。
从词风上说,秦观与东坡差异较大,胡云翼在《中国词史大纲》中说:“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四学士中苏轼尤善视观,而称赏其词。
但就词论,则他俩的词风完全不同。
观词最接近柳永一派,与苏轼的词风全异其趣。
”胡云翼认为,苏门四学士中,东坡最看重秦观,但两人的词风却并不相似,因为秦观的词风更接近于柳永。
吴梅也是这种观点,他在《词学通论》中称:“诸家论断,大抵与子瞻并论。
余谓二家不能相合也。
子瞻胸襟大,故随笔所之,如怒澜飞空,不可狎视。
少游格律细,故运思所及,如幽花媚春,自成馨逸。
其《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恋恋故国,不胜热中,其用心不逮东坡之忠厚,而寄情之远,措语之工,则各有千古。
”按照风格的大致分法,宋词有婉约与豪放之分,东坡词虽然婉约风格写得也很好,但相对而言,后世更多视之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之相对者,柳永自然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了。
但是,吴梅觉得,秦、柳还是不能并称:“北宋词家以缜密之思,得遒炼之致者,惟方回与少游耳。
今人以秦、柳并称,柳词何足相比哉。
”(《词学通论》)在吴梅眼中,柳永的词要比秦观差得远。
秦观撰《淮海词》清光绪十四年钱塘汪氏振绮堂翻刻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对于这种看法,历史上也有类似的表述,比如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张綖在此简述了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别,而后说秦观的词作大多是婉约,而东坡的词作则大多是豪放,同时,张綖又称,词体以婉约为正,如此说来,在张綖眼中,秦观的词作要胜于东坡。
揭秘宋朝为什么苏轼笑话秦观学柳永?诗词创作的反三俗
揭秘宋朝为什么苏轼笑话秦观学柳永?诗词创作的反三俗这个问题是:为什么苏东坡说秦观学柳永作词?苏东坡认为学柳永不好吗?前言苏东坡二戏秦观苏东坡、秦观、柳永三人都是北宋的填词高手,但是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词风更接近于柳永,苏东坡也不止一次的把秦观与柳永作比,虽然是开玩笑,但是秦观似乎不太爽。
下面是两则诗话里的记载:高斋诗话: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
''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
''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另有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秦观少游亦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本隋炀帝诗也,少游取以为《满庭芳》辞,而首言“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尤为当时所传。
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然?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露花倒影”,柳永《破阵子》语也。
苏轼在四学士中最喜欢秦观,对其作品一直赞赏有加,但是对于他的词作却认为“气格为病”。
曾经笑话他说“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苏轼两次拿秦观比作柳永,明显不是表扬而是善意的讽刺。
一、柳永是什么人柳永,排行第七,因此苏轼会称之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慢词开拓者,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据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生活年代是(约987年—约1053年),苏轼(1037年—1101年),秦观(1049年—1100年),可以看出柳七从年龄上是二人的老前辈了,另外在填词上也是老前辈,苏轼中年才开始学习填词,柳永填词的时候估计还没有苏轼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柳永是必须知道的人物,他的经典之作也是必学课程,特别是”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王国维拿来用在了三种境界理论之中,更是令人仰视。
苏轼与秦观词中所彰显出的生命悲剧意识
苏轼与秦观词中所彰显出的生命悲剧意识陈蓉【摘要】苏轼、秦观在词中通过泪、月、春景、秋景等意象,把个体的生命悲剧感引向命运慨叹的深度。
词里既承继艳情思致,又结合各自身世表现出各自的人生观,进而在这个外忧离愁内忧生命的模式中渗透了生命的悲剧意识。
虽然苏轼、秦观二人的家世、经历境遇大同小异,但由于人生观不同,他们的生命悲剧意识也是互有异同。
苏轼的豪放旷达,让他超越现实,使其理想、抱负酣畅淋漓地宣泄。
秦观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因而感伤凄婉,令人凄绝。
%Through the images of tears, moon, spring scenery and autumn landscape in their poems, Su Shi and Qin Guan presented the tragedy sense of individuals'life into the depth of the sigh of destiny. Their poems ex- pressed erotic ideas and their respective outlook on lif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s. This mode of conveying their concerns for life in their deep hearts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ir sadness for separation reflected their tragedy sense for life. Though Su Shi and Qin Guan have similar family backgrounds and life experiences, their tragedy sense of life ha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wing to their different views of life. Su Shi's boldness and broad- mindedness made him go beyond reality and gave utterance to his dreams and ambitions with ease and verve. On the contrary, Qin Guan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 perplexity of reality. Thus, his poems are sentimental and plaintive, making readers feel his mournfulness and desperation.【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3【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苏轼;秦观;悲剧感;人生态度;审美理想【作者】陈蓉【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蕴涵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质素。
秦观最得意的一首词,名扬四海,却被苏轼一针见血指出最大败笔!
秦观最得意的一首词,名扬四海,却被苏轼一针见血指出最大败笔!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有《满庭芳》一词,在当时被广泛传诵,秦观甚至被誉为“山抹微云君”,而此词却遭到了苏轼的当面批评,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日,秦观到京城拜见老师苏轼。
一番寒暄之后,苏轼说:“如今京城内到处传唱你的‘山抹微云’一词,我本以为久别重逢,你的词作会有所长进,没想到你竟然学起柳永作词了。
”柳永为北宋初期词人,词作流于俚俗,不为时人认同。
秦观听到老师的话,立即为自己辩解道:“学生虽然才疏学浅,但也不至于向柳永学词啊。
先生此言,未免说得太严重了吧?”于是,他将这首词在苏轼面前朗诵了一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驻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苏轼听完,微微一笑,说道:“你那首词的下片第一句‘销魂,当此际’,不是如柳永所写吗?”苏轼认为秦观的这一句,格调俗艳、流于轻浮,似柳永词。
苏轼“一语惊醒梦中人”,秦观非常惭愧,立刻拜谢老师。
他想更改词作,但是此词已流传甚广,秦观明白了以后作词应该文风端正。
苏轼又继续和秦观讨论词作。
秦观拿出最近写的一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请老师点评。
苏轼摇头叹道:“十三个字,只说了一个人骑马从楼前过,语多而意少。
”秦观虚心受教,苏轼于是拿出自己的新作,其中有一句是“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同样是十三个字,却讲全了燕子楼的一段故事。
秦观见此,再次拜谢老师点悟。
秦观性格沉郁柔弱,和生性旷达的苏轼却一见如故,情兼师友,数十年来二人患难与共,秦观敬仰苏轼,苏轼器重秦观。
二人不仅经常在一起讨论创作,在思想上也相互影响、产生共鸣。
苏轼虽是豪放派大家,但他的婉约词也有很大成就;秦观词作以清丽柔婉见长,受苏轼影响,常学其旷达乐观的词风。
秦观词的词境特点之表现及成因
秦观词的词境特点之表现及成因秦观词的词境特点之表现及成因二、秦词凄凉词境形成的原因词在北宋初期仍属文人用力诗文之余的小道,是文人抒发个人心绪、表达诗酒雅兴的方式。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人在诗文中表达了共同的.安邦治国的理想和抱负,而在词中却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它是文人真实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的流露,因此词也就具有了较强的观照作者真实思想、心态和性格的功用。
通过词作,可以清晰地分辨词人的心路历程。
秦观用自然的语言、深婉的手法在词章中抒写自己真挚的感情。
陈廷在《白雨斋词话》卷六引乔笙巢语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7]《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词论》曰:“少游秦词专主情致少故实。
”[8]少游用心来做词,通过他凄凉之词境,可以看到他易感、低沉的心理性格和坎坷的遭遇,反过来,也正是秦观个人的心性特质、经历遭遇造就了他独特的词风和词境。
因此,探究秦词凄惋、凄厉词境的成因还应该从他个人性格特点、心理倾向及生活经历方面着手。
人生多变,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也会发生变化,但其本质的东西总会或隐或现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并贯穿始终。
凄冷是秦观词词境的本质特征,易感、柔弱、悲观是秦观其人性格的基本特点和深层心理倾向。
秦词词境的特点始终体现着作者的深层心理倾向,只不过时弱时强罢了。
秦词的词境特色归根结底是由其性格、心理特点所形成的。
首先来看秦观的性格心理特点。
《宋史》本传记有:“(少游)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强志胜气,好大而见奇。
读兵家书,以为于己意合。
”[9](卷四百四十四)且《淮海集》中载有多篇策论议论国家大事,有人根据这些记述,就断定秦观青年时性格豪迈,因科举失意、绍圣后性情方大变,这种论断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应该看到少游当时参与政治豪情只不过是北宋时文人共同社会心理的表现而已。
在少游的性格中始终存在着易感、悲戚的基质。
首先这可以从元丰元年他应举不第的极度失落中得到一个证明。
落第后他马上写了《掩关铭》:“退隐高邮,闭门却扫,以读书自娱。
秦观词的词境特点之表现及成因
秦观词的词境特点之表现及成因秦观词的词境特点之表现及成因冯在《蒿庵词话》中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1](P60)这种评价一方面道出了词人秦观坎坷的人生遭遇,一方面也揭示了淮海词的词境特点:凄凉伤心。
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惋,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也。
”[2]也道出了秦词词境的特点:凄惋,后期则变为凄厉。
两位文学批评家对于秦词的词境都有凄凉之定性,但是对于秦词凄凉之表现,凄凉之原因,及从凄惋变为凄厉的过程原因却没有进一步说明。
20世纪以来国内对于秦观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婉约的词风特性上,对于词境的特点有所提及但缺乏深入的研究。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秦观词的研究论文有近九十篇,基本上是围绕着秦词情韵兼胜、词风婉美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论述的,其中集中、深入考察秦词词境的论文不多。
词境“凄凉”是秦词词风的一个重要方面,欲深入地了解秦观词的风格特点,必须首先考察清楚其词境特点,笔者对秦词情有独钟,读书中曾留意秦词词境问题,现把对此问题的思考作简述如下:一、秦词词境特点之表现词境,是词所呈现的一种风貌,达到的一种境界,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心理感受,弥漫于作品中的特定气氛,是景物、场面、环境互相结合,构成特定的意境和情境之和。
它属风格范畴中的一种。
凄凉之词境,指词中展现的景象凄凉、孤寂,蕴含之感情哀怨悲苦,笼罩之气氛悲凉、哀怨。
词境呈现角度不同,或从语言、或从结构,或直接或含蓄。
凄凉之词境显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人用悲戚的语言、低沉的语调,有人用回环的结构、强烈的对比。
那么秦观词是如何呈现它凄惋、凄厉的词境呢? (凄惋、凄厉有着共同的“凄凉”的本质,两者的差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里只论述两者共性中“凄凉”词境的呈现特点。
至于两者之变化在文末论述。
)由于词境为风格特点的表现之一,这里我们先来看秦词的主要风格。
秦词最大的风格特点就是情蕴兼胜。
众家论秦词,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桃源”与“扁舟”——从意象的选择看秦观与苏轼的贬谪心态
“桃源”与“扁舟”——从意象的选择看秦观与苏轼的贬谪心态姚菊【摘要】“桃源”与“扁舟”分别是秦观与苏轼贬谪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代表了绝望和希望、抵制与接受两种不同的主体心理.桃源是一种理想,通向引人绝望的虚无的世界,秦观用来指已逝的美好,情感指向于过去,最终为情所役,词中有大量的“追忆”之语;而扁舟归隐,是一种已经有前贤实践的可行的现实选择,实是自由人格精神的象征,取向于未来,引领着主体接受并克服眼前的困难从而实现超越和解脱,苏轼终至有情而不役于情,苏词中出现更多的是“归去”.【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2)006【总页数】7页(P105-111)【关键词】桃源;扁舟;意象;贬谪心态【作者】姚菊【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一桃源望断无寻处:从“桃源”意象看秦观的贬谪心态“桃源”最初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主题是“一个不乱而无税的理想世界”,王维作《桃源行》,桃源则成为“难见难觅的‘灵境’、‘仙源’”[1],都是代表了一种难以达到的理想境界,后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意象固定下来,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秦观笔下的“桃源”,以《点绛唇》(醉漾轻舟)、《踏莎行》(雾失楼台)为突出代表,吸收了陶渊明和王维诗中的象征意义,并且结合了刘晨、阮肇之典,重点转移到了虚无之主题,暗含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无意中到了桃花源,后来再寻找却已不见,立意已不再是桃花源中的理想境界,而是放到了整个过程上,突出美好的转瞬即逝,一切都是虚幻一场,强调了桃源的空幻性,暗喻了秦观对贬谪生活的绝望以及否定。
而对桃源的孜孜追求,昭示了主体抵制的心理姿态。
我们来看《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2]“楼台”代表美好之愿景,“津渡”暗示济引之道途,“失”和“迷”说明无论是目标还是路径都已不复存在,仙境已经荡然无存,再也追寻不到,而“雾失”、“月迷”说明有外界阻隔,结合秦观在党争中之遭遇及目前贬谪之处境,旨意遥深。
浅谈秦观词的婉约之风
浅谈秦观词的婉约之风[摘要]:如果说宋词是一块儿芬芳的园圃,那么秦观词就是其中一枝绚丽花朵。
作为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秦观一生著述丰厚,诗、词、文、赋各体皆工,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秦观以其含蓄哀婉、情韵兼胜、感人至深的创作风格,历来被称之为婉约词的正宗作家。
他善于以融情于景的方法创设凄迷的意境,擅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语言深婉蕴藉、纤巧雅洁,情感真挚细腻,感伤之情溢于言外。
秦观词远祖花间,近承晏欧,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并直接影响了其后的婉约名家周邦彦和李清照,在我国古典词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秦观婉约词深婉含蓄情韵兼胜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
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东坡赞他‚有屈、宋之才‛,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宋神宗元丰八年中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终年五十一岁。
张耒在悼念他的悼词中说:‚管不过正字,年不登上寿。
间关忧患,横得诟骂,窜身岭海,陨仆荒陋‛。
或许正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才造就了他在词坛上的巨大成就。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i[①]。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意蕴含蓄,格调和雅,情韵兼胜,雅俗共赏,历来词誉甚高,堪称婉约词宗。
‚婉‛、‚约‚二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情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然两者都有‚美‛、‚曲‛之义,‚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
婉约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尔后晋代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繁而去滥‛。
苏轼与秦观各一首《南歌子》解读质疑
苏轼与秦观各一首《南歌子》解读质疑
罗琴
【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认为苏轼的《南歌子·舞妓》是答秦观的《南歌子·赠东坡侍妾朝云》,近年来似已成为定论.本文提出质疑,认为苏轼词不是写朝云,秦观词是悼念朝云,二词并无赠答关系,并非写于元祜元年或元祜六年.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罗琴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唱和之中竞诗才——苏轼、黄庭坚、秦观之间的一首唱和诗管窥 [J], 呼双虎
2.词法: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以苏轼、秦观为例 [J], 王月
3.关于巴黎收藏敦煌发现的舞谱《南歌子》的解读(一)——敦煌舞谱研究第二稿[J], 水原渭江
4.一首最好的“七夕”词——论秦观的《鹊桥仙》 [J], 顾之京
5.宋·苏轼《南歌子》十一首 [J], 冀枭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作者:赵阳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4期摘要:苏轼与秦观既是师徒又是知音。
两人在众多方面都有一定契合点,但因自身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思想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最终导致师徒二人在词创作上背道而驰。
苏词豪放雄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而秦词柔婉研雅,清新妩丽,哀婉凄清。
正是这不同的经历、性格和思想,使师徒两人,一个成为豪放派的领袖,一个成为婉约派的大家。
关键词:苏轼;秦观;词风;差异;成因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出自苏轼门下,是苏轼最欣赏的弟子,二人既是师徒又可谓是知音。
虽然秦观受苏轼的影响很大,但他并没有完全按照苏轼的风格模式进行创作。
相反,他却学习柳永,难怪苏轼批评其“不料却学柳七郎作词”。
苏轼的词风豪迈奔放,秦观的词风柔婉妍雅。
造成他们词风差异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仕途差异苏轼和秦观一生经历都很坎坷,后期都是一贬再贬,但是苏轼相比秦观而言,前期的仕途之路要顺利许多。
苏轼一考成名,21岁时进士及第,并为主考官欧阳修所激赏。
后又应直言极谏策问,入第三等,名噪京城,仕途生涯从此开始。
秦观虽有才华,但是连续参加两次科举考试都落第。
直至37岁才得以进士及第。
但又因党派斗争,未受重用。
再次被召回京师之后,才有短暂几年的仕途。
绍圣元年,新党执政,旧党遭受打击。
苏轼被贬到惠州,再贬琼州。
秦观也因“影附苏轼,增损《神宗实录》”而被贬。
由于自身经历的不同,苏轼多有抒发急欲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词作。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十月,苏轼任密州知州,因干旱到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會猎于铁钩附近,作此词以抒怀。
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起的豪情壮志,表达词人愿为国家效力边陲的强烈愿望。
本词写景壮观开阔,抒情慷慨激昂,言志勇武刚烈,是东坡词中一首典型的豪放词。
而秦观更多的是把身世之感打入艳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
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饮离樽。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2]这首词写的是与越地一位歌妓的恋情,但相对于其它的恋情词来说其不同点在于词人将身世之感打入了艳情,于离情悱恻之中,隐寓伤心怀抱。
科举考试失败和仕途的失意,词人心情甚为抑郁,于是他通过写词曲折的倾诉自己郁抑苦闷之情。
此词蕴含着强烈的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平,具有词人独特的个性色彩。
二、家庭教育差异苏轼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较好。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宋代著名的古文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对苏轼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刚强不屈的性格,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以及洞察隐微的史识和肆意纵横的文风等。
苏轼的母亲程氏,出身于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性情善良,知书达理,不但教导儿子读书明理,而且勉励他们以节义自奋。
母亲程氏注重对苏轼人格的培养,使苏轼形成了仁厚慈爱、刚正不阿、热情豪爽的性格特质。
此外,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这里山峦纵横,丘陵起伏,山灵水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同时又具有诗书文化气息。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征,给人以宁静自然、与世无争之感。
苏轼恬静淡然的性格与他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他能够坦然达观的面对后期贬谪生活的重要原因。
秦观生长在江苏高邮湖畔,江苏境内多平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秀美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少游一颗细腻柔敏的心,使其具有女性气质。
此外,秦观的家境水平一般,没有苏轼那种优越的读书条件。
三十岁之前,秦观登临纵览,生活浪漫,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但是之后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考不中,面对突然而来的挫折与挑战,秦观没有心理准备,有一种严重的受挫感。
好不容易跻身仕途,却又陷于党派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而被迫害,加之家里人口众多,生活困窘,使原本就具有女性气质的秦观,逐渐形成了脆弱敏感,多愁多感的性格特征。
蜀地独特的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促成了苏轼具有豁达开朗、刚正豪爽的性格特点。
江南秀美的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历,使秦观变得敏感脆弱,多愁善感。
绍圣元年,新旧党争,师徒两人接连被贬。
由于其性格不同,苏轼能很好调和儒释道三教,被贬之后虽然愤懑,但是能转移注意力到历史自然本身,接受住现实的打击,积极乐观的面对贬谪生活,所以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千古绝唱”。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是苏词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苏轼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因此下片集中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本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达,塑造了周瑜这一英雄形象,透露出词人功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感慨。
秦观敏感脆弱的性格,面对政治上的打击,不能像苏轼一样旷达洒脱,而是抑郁惆怅,追思往事,写出了《踏莎行》这样的挽词,最终抑郁而亡,令人痛惜。
秦词《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词是绍圣四年秦观被贬官谪居郴州时所作。
词一开始,就为全篇奠定了凄婉的基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看似只是写景,其实是写词人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贬谪之恨。
景语即是情语,这两句被王国维认为是“有我之境”的典范。
下阕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景语作结,看似写当地特色的景物,实际则蕴含词人无端被贬、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身世之痛。
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有我之境”的代表之作。
思想差异。
苏轼的思想是集儒释道于一体,并对儒释道思想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和改进。
苏洵仕途不顺,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苏轼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思想已与苏轼融为一体。
儒家主张积极出仕,忠君爱国,苏轼以儒家思想应试,渴望建功立业,报国爱民,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奉为人生圭臬。
即使到宋神宗熙宁四年,因党争而远调京城,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出任密州太守,苏轼逐渐流露出既对仕途堪忧又不甘于归隐,这种跋前疐后的两难心理。
“乌台诗案”给苏轼了沉重一击,苏轼儒家经世报国的政治理想遭遇重创,政治的打击加之生活的困顿,苏轼内心痛苦之情难以言喻。
苏轼创作一些词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如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就是表达自己幽愤寂苦的抒怀之作。
虽然凄苦,但是苏轼没有沉沦,他开始转向佛老思想,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抑郁之情从而变得乐观旷达。
如《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
此时,苏轼内心潜藏的佛道思想和隐逸之心已然出现,写了许多探讨人生的诗词和文章,这首词就是其中一首具有人生哲理的词作。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的小事,从而写自己内心的感受。
词中的“竹杖芒鞋”“烟雨”“料峭”“斜照”等词,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有比兴和象征的意味。
“竹杖”三句,表面写词人的动作,实则写自己的人生态度。
“马”象征着功名利禄,“竹杖芒鞋”则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词人做出的选择。
下阕写雨后之景,“回首”一句,明写风雨,暗写人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词人超越自我,不再计较荣辱得失后旷达心态的写照。
本词上下两阕都是从叙事到抒感,通过写日常小事来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是苏轼的超旷之作。
秦观以儒家思想为主,佛道思想为辅。
秦观出生于家境中等的书香世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
秦观少年豪俊,胸怀壮志,三十岁之前虽无心科举,但却攻读兵书,祈求驰骋边疆,建立不朽伟业。
熙宁十年,经他人介绍拜谒了苏轼,二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苏轼此时以儒家思想为主,他劝说秦观入仕报国,加之父亲早逝,家境困顿,元丰元年秦观赴乡贡试,未中。
后又因苏轼的劝勉,元丰五年,再次应考,但又未中。
元丰七年,苏轼向王安石致书,力荐秦观。
王安石也很欣赏秦观,在两位前辈的鼓励下,秦观决定再次赴京赶考。
元丰八年,秦观终于登第,此时儒家思想已成为秦观的思想体系当中的主要思想。
宋朝统治者注重以儒家思想,教化百姓,也注重用佛道两教来麻痹百姓的思想。
因此,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对文人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且秦观早年漫游时期,结交了一些禅师、僧人和道士,所以,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秦观也影响重大。
佛家思想在秦观词作中的流露,如《好事近》(春路雨添花),受道家影响之作,如《雨中花》(指点虚无征路)。
秦观虽然对佛道思想领悟深刻,也试图想以此来得到精神的解脱。
但是,秦观过于执着于儒家的经世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即使以佛道思想得以超脱,也只是短暂的,一回到现实,则又会陷入无限的惆怅与苦闷当中。
秦观始终不能超脱,无法像苏轼那样以乐观旷达之心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只能通过写词来抒发自己贬谪之后的惆怅悔恨之情,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此词是少游贬谪处州所作。
这首词是写迁谪生活,抒迁谪之恨。
上阕咏今,下阕忆昔。
通过今昔生活的对比,反衬出现在生活的孤寂与凄清。
本词以“水边沙外”起头,营造出一种清旷孤寂的氛围。
“花影乱,莺声碎”以外界的杂乱反衬内心的凄静,“飘零”两句,写出自己贬谪在外,漂泊他乡的愁苦之情。
“日边”两句,对仗工整,也写出词人回京幻想破灭后的失落之感和壮志未酬却垂垂老去的感慨。
“飞红万点愁如海”是词人情感的聚合点,将全词感情推向高潮,从而增强了全词感伤哀婉的基调。
苏轼和秦观师徒两人感情深厚,苏轼在众多方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秦观,唯独在词作创作上,秦观未继承苏轼豪放旷达的风格特点,相反却学习柳永进行创作,词风婉约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