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境外采访实践探索——汕头大学三届“新绿”日本报道团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期焦点 「媒体数据」141南方传媒研究第七十八辑
传媒研学
大学生境外采访实践探索
——汕头大学三届“新绿”日本报道团的心得体会□加藤隆则
加藤隆则
实地采写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外采访的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记者享受多元文化的体验与开阔国际视野的机会,同时在深入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重新认识自己,这便是跨文化传播真正的意义所在。

汕头大学(以下简称“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17年开始每年举行赴日采访项目,已经经历了三届。

中国大学生赴日采访的签证一般需要日方高校发邀请函,第一届是九州大学发出邀请函,第二届是北海道大学,这届是京都外国语大学,每次中国大学生都会在当地与邀请方进行交流活动,所以采访活动具有中日学术交流和大学生交流的积极意义。

第一届参加的6位同学给自己团队起名的时候,从中国的古诗里找到了“新绿”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开春之后新发的绿芽,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生命的活力。

而“新”可以说是新闻的核心价值,“绿”则是指绿色所代表的自然环境。

另外,“新绿”与“心率”同音,很适合用来描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轻团队,所以后来每一届日本报道团都沿用这个名称。

2019年4月22日至5月2日,第三届“新绿”日本报道团走进京都、奈良、大阪三座古都,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了采访,5月25日在汕大成功举办以“古都‘新绿’”为主题的分享会。

成员文字作品《京都“京町家”再生记》《唐招提寺的“不老”妙方》《日本和歌曲水宴》《无缘社会里的日本寺庙》四篇稿件分别在新华社《环球》杂志第11期、第13期、
本期焦点 「媒体数据」142
NANFANG MEDIA RESEARCH 传媒研学第14期、第15期刊登,其他作品也将陆续发表。

有关城南宫曲水宴、高台寺“观音”机器人、金缮修复三个主题的视频作品也已在南都N 视频、人民网等平台发表。

作为连续三届“新绿”日本报道团的指导老师,我想借此机会总结一下大学生境外采访项目从策划到实践再到成果发表等一系列的工作,并探讨其难处与意义,以便读者参考。

我要讲述的重点在于前期工作,因为所有的资深记者
都知道采访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前期
的准备。

一、选人标准:热情和团队
精神
因为境外采访的机会有限,想参加
的同学较多,所以选人是很重要的环节,
需要公正、公平、透明的选拔程序。

境外采访项目的工作很复杂,工作
量也很大,但目前还不能算入学分,只能靠每个学生的热情。

要在繁忙的课程
安排中抽出时间,保持热情,专注于一
个项目,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选拔过
程中优先考虑的是学生的热情。

同时所
有的工作安排都不能只靠一个人,需要
其他人的帮助与合作,因此团队精神也
非常重要。

选人的程序首先是书面申请,
除了专业经验与作品以外,还会从“采
访方案”的栏目中判断学生对项目的态度。

申请环节一般放在寒假,为期一个
月。

以第三届为例,一共收到35份申请,“新绿”报道团的作品《京都“京町家”再生记》
发表在新华社《环球》杂志及其客户端。

本期焦点 「媒体数据」143南方传媒研究第七十八辑
传媒研学通过书面考核筛选出14位合格的同学,进行面试后最终确定8位同学。

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自2019月2月24日至4月22日正式出发前,团队共召开21次培训会议。

考虑到学生们的上课时间,集体培训时间固定为每周日下午2:00-5:00,个别成员培训时间固定为每周三下午2:00-5:00,这是特别紧凑的工作安排。

二、选题标准:从中国读者角度考虑新闻价值选题就是第二阶段的重要工作,也是采访前期的核心。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老师的角色被限定为引导或配合,而非命令式的指导。

成员提出初步方案后,在会议上集体探讨或者与老师单独讨论具体内容,然后再调整、修改、深化、细化,一步步完善。

在选题的讨论中,还要提醒学生重视“中国元素”,因为采访者本身是中国的大学生,受众也是中国人,所以要
考虑新闻价值的特定性。

恰恰日本与中国拥有长久的交流历史,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所以对中国学生来说很容易找到自己文化的痕迹和影子,也就是说可以享受重新认识自己文化的宝贵体验。

我常说:“不要忘记中国年轻人看待日本的新鲜视角,不要忽略对日本没有太多概念的国内受众,牢牢记住与中国的关联。

”要把主观的视角与客观的报道分清楚,两者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

这次每个人选出各自的采访主题,“新绿”报道团的作品《唐招提寺的“不老”妙
方》发表在新华社《环球》杂志及其客户端。

本期焦点 「媒体数据」144
NANFANG MEDIA RESEARCH 传媒研学视频选题分别为“从色彩看城市”“女将的接待精神”“机器人观音的文化背景”,文字选题分别为“京町家的再生与修复工艺‘金缮’”“西阵织的传承与创新”“曲水宴与歌道传承”“唐招提寺大修理的现代意义”“现代日本寺院的现状”,其中城南宫曲水宴与金缮是因视觉效果较佳,所以计划以短视频的方式发表。

三、采访准备:前期培训拓展视野加强团队精神
采访之前需要先了解采访地的基本情况,因此第三届“新绿”日本报道团的8位成员依据上述8个选题,分工查找资料,分别在三次的培训会议上分享,会议主题有京都奈良的历史、产业结构及人口构成、三座古都
与中国的关系、古都里有特色的现代文化、神道与宗教的历史与现状、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措施等。

这些都成为采访的基本信息,搜集的资料都上传邮箱组大家一起分享。

因为时间有限,学生很容易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状况,只关注某一个特定的采访点,而忽略整体的掌握,导致报道肤浅。

因此,短期内集中学习的关键在于抓紧刚开始的热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与地理的宏观掌握也很重要,这是体验多元文化、拥有国际视野的前提。

同时,“新绿”报道团的作品发布在人民网。

本期焦点 「媒体数据」145南方传媒研究第七十八辑
传媒研学
互相学习的方式还有助于形成共同的基本认识,加强团队精神。

京都、奈良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如今仍保留着大量当时传入的文化遗产。

发展至今,受全球化浪潮影响,古都也在不断吸收着时代的新鲜血液。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古都面临新的挑战,所以第三届“新绿”日本报道团以文化为视角,就此展开报道。

四、采访难题:怎么解决说服采访对象
选定并联系采访对象是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工作,第一是学生自己在网上找,第二是老师推荐,最后由老师负责联系对方,一般形式为发邮件,有时直接打电话。

翻译软件的进步给境外采访提供了很多便利,学生们通过翻译软件可以掌握日文网站的大概内容,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

例如,在京都的咖啡厅“养”一只AIBO 机器狗的店主、社团法人“寺庙的未来”代表等好几位关键人物都是学生自己在网上找到的。

他们寻找的过程中学会有效利用互联网与AI 技术,感受到了新科技给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积极作用,这也算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有些采访对象很难接触,需要特别的联络渠道和人际关系,这才是外籍老师要发挥的领域。

像世界遗产“唐招提寺”、和歌鼻祖“冷泉家”、老铺旅馆“家”曲水宴举办地“城南宫”等“重量级”采访对象,如果单纯以中国大学的名义直接联系,几乎得不到机会。

而且只靠关系也做不到,还要有让对方接受采访的合理性与说服力。

在这一点上,最大的障碍是很难使日本人理解从海外过来的“学生记者”,这容易使人产生“不专业”的感觉,甚至只是来旅游的印象,因为在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的新闻学院,人们无法想象学生做记者是什么概念。

所以每次申请的时候我都要特意告诉对方历届的学生作品,例如:
①2017年3月前往九州,围绕环保主题就环保教育、自然农业、食品再生利用等话题展开采访,完成9个作品,其中4篇作品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上发表,共8页的专题版面;5个视频作品中,《泥打祭》在梨视频发布,《师村的人生之旅》成功入围第十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②2018年5月赴北海道,以“人与环境的共生”为主题,探讨老龄化背景下地方发展的日本经验,4篇作品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上发表,共8页的专题版面;同时发布在新华社客户端,平均阅读量超40万。

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站和公众号累计发布7篇报道,1个图集;制作完成9个视频作品,《吆喝声的秘密》发布在梨视频。

此外学生
本期焦点「媒体数据」
146
NANFANG MEDIA RESEARCH 的采访活动还被日本的《十胜每日新闻》《北海道新闻》《东方新报》三家媒体报道。

成果是最有说服力的,一次的成功就是下一步的基础,系列化的过程就是持续的力量。

另外,因为上面的内容都是中文,所以我在每一届项目结束后都会在日语的博客上写大约20篇连载,介绍学生的活动与作品,同时对日方的采访对象表示感谢,这也成为他们理解中国大学生采访活动的重要渠道。

五、采访助力:作为跨文化传播桥梁的翻译组
在日本采访一般都要讲日语,这一点新闻学院的学生很难做到,而且采访活动经常分不同小组分别进行,我一个人无法承担所有的翻译工作,只能通过另聘的翻译组。

因为专业的翻译费用特别高,我们按照第一、二届的惯例找当地的中国留学生来帮忙。

第三届“新绿”日本报道团出发前组长付玉梅通过旅日留学生的微博,找到立命馆大学、同志社大学、京都大学的博士与本科生的翻译团队。

对留学生来说,采访活动也是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的好机会,所以大家很热情地积极参与。

有的中国留学生还特意为了这次活动自学更专业的内容,因此事前与翻译的密切沟通也很重要。

真正的翻译与AI翻译截然不同,作为采访者的另一个喉舌,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表达与思维方式,需要承担起两个文化之间的桥梁作用。

除了采访以外,与受访者的沟通、交通、吃饭、网络环境等问题,他们都很用心地帮忙解决。

2018年6月,“新绿”报道团成员与日本北海道知事高桥春美(右四)合影。

传媒研学
本期焦点 「媒体数据」147南方传媒研究第七十八辑
此外,日本邀请方京都外国语大学的中文系主任竹内诚教授还给我们介绍了可以用中文交流的日本学生,协助“新绿”日本报道团的采访活动,实现了中日年轻人的深入交流。

可以说境外采访的成功大部分靠与翻译者的沟通与合作。

六、成功关键:“少不了一个”的团队精神
不管文字还是视频,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选题,每一个采访至少需要提问、拍摄、录像的三个人,有时同一个采访对象会涉及到不同的选题,所以采访本身是个集体活动,需要成员之间的沟通、配合。

如果所谓“优秀”的学生只考虑自己,不愿意帮助别的成员,结果只会给团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当初选人的时候我就特别看重团队精神,还特意把这个标准放在采访技巧的前面。

我一方面跟大家强调珍惜缘分、感恩、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提到“少不了一个”,并提醒每个人在团队里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集体意识与个人价值并不矛盾、可以共存。

集体活动是培养团队精神的好机会。

组长与副组长的作用很重要,除了卓越的采访能力外,还需要责任感、协调能力,会体贴、照顾别人。

因此选人的时候要小心注意,应该考虑课堂上的态度、其他老师的评价、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综合因素。

因为每个采访都由专门的成员负责,所以组长与副组长的工作中,后勤工作占比很大,有很多杂事,需要具备耐心做事的态度。

以下举几个分工合作的例子:
这次城南宫的曲水宴活动是一个有价值的即时性新闻,我们计划在日本期间完成剪片,现场发表短视频。

因此我们申请到了一个记者报道的席位,可以与日本当地的媒体同行一起进入会场内部进行拍摄,另外在观众看台提前抢占到四个不同方位的前排位置。

同时,曲水宴作为和歌文化选题的重点,参与活动的歌人、观众等都成为采访对象,需要全体成员都参与进来,包括两位翻译,仪式结束后分三个小组分头采访。

5月1日,恰逢日本启用新年号“令和”,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日本采访的最后一天。

成员们加上翻译组分成四组在京都各处进行采访,主题包括商业街的庆祝歌会、汉字博物馆的纪念活动、京都御苑的神舆祭祀等,大家配合得很顺利。

虽然第三届“新绿”日本报道团成立了仅仅两个月,而且刚开始好几位成员互相不认识,但通过密切的交流与大家的默契,团传媒研学
本期焦点「媒体数据」
148
NANFANG MEDIA RESEARCH 队的合作能力明显非常强。

七、发稿保障:不可缺少提前的媒体沟通
大学生的作品想在权威媒体上发表并不容易。

首先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作品的质量,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与媒体的提前沟通。

第一、二届的时候我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提前沟通的重要性,因此错过了不少发表的机会。

在反省以往做法的基础上,这届在确定选题之后,赶在出发前,我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我带着学生直接拜访了各家媒体,比如北京的新华社《环球》杂志、《新京报》、界面新闻、上海的梨视频、澎拜、广东的《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等,商洽发稿事宜,同时了解每家媒体对日本报道的不同需求。

目前发表的作品大部分是事前约稿的,不然学生的作品很难找到发表的途径。

八、活动总结: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成员之一蒋楚珊给我写信提到:“当我听到您说要通过我们的报道、我们的努力,让更多日本人看到我们中国学生的‘厉害’,架起中日交流的桥梁时,我被感动到了。


确实,“新绿”日本报道团的每个成员在采访活动中,都担当着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

“新绿”日本报道团的工作重点当然在于采访,但同样重要的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探索与体验。

第三届“新绿”日本报道团到达日本的第二天,传媒研学
2019年4月,“新绿”报道团成员与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师生进行交流。

本期焦点 「媒体数据」149南方传媒研究第七十八辑
与京都外国语大学进行文化交流,团队成员李梓毅非常热爱自己家乡文化,她向师生们介绍潮汕地区独特的潮剧,并演唱了潮剧《东吴郡主》选段,得到日本学生的高度关注。

“南方+”客户端4月24日发布了《在日本也能听潮剧?汕头这群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日本》的报道,介绍“新绿”日本报道团的文化交流活动,接下来《汕头日报》也在5月7日的报纸上报道,还在客户端发表标题为《在日本唱起潮剧,是种什么体验?这群汕大新闻学子赴日传播潮汕文化》的文章与视频。

此外“新绿”日本报道团抵达京都后,就马不停蹄地前往京都大学新闻社,展开以媒体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增进彼此对邻国新闻业的了解。

南方报业“南方+”客户端4月23日推出标题为《汕大新闻学子赴日采访,中日两国大学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的报道。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中国地方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文化传播的意义,是非常难得的文化使者体验。

从日本回学校不久,8位学生分别写了各自的感想,这里我想介绍组长付玉梅与副组长李梓毅的感想:
付玉梅:对我而言,古都就像一面镜子—一一面认识我们自身、认识我们自身文化的镜子。

在古都的11天里,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文化差异带来的新奇和挑战,在一次次实践中突破自我。

同时,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寻得中日文化的渊源与共性,以此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自身的文化。

难忘采访中的种种缘分,感恩愿意给予我们采访机会的每一个人。

跨越国土之间,以文化将彼此相连,每一次对话都极其珍贵。

日语里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arigatougozaimasu)”除了表示感谢,传媒研学
2019年4月,“新绿”报道团成员正在采访日本和歌鼻祖冷泉家。

本期焦点 「媒体数据」150
NANFANG MEDIA RESEARCH 传媒研学还有“难得”之意,我在这次行程中真正体会到这一点。

李梓毅:11天的采访不仅是一个采集信息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文化差异冲击中重新认识对方和自己的经历。

11天里,除了文化差异的冲击外,日本人一丝不苟的精神绝对令人印象深刻,从提前为每一位采访者准备资料到用PPT 进行展示,认真的态度令我们颇为触动,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启发。

在团队中,一瓶水从头喝到尾的友谊不是简单得来的,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并肩前进的人逐渐发展而来的。

我想,几个月的相处将开启今后无数天的怀念,我们都不会忘记,2019年的春天曾有一群人奔走在日本古都街头。

5月25日,在汕大图书馆报告厅举办的分享会上,付玉梅以珍惜、感恩、缘分三个词来总结此行的感悟:“回忆了11天采访的点滴,我认为报道团
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也收获了人与人之间的宝贵缘分。


九、未来规划:采访“2020年东京奥运会”
在中国的大学当老师,这种教学体验与桥梁作用就是外籍老师的乐趣,也是意义所在。

在每一届“新绿”日本报道团活动中,我本人都学到不少的东西,我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给我很大的动力坚持走下去。

虽然过去的路没那么顺畅,不时遇到起伏和困难,但我一直没有轻易放弃,而是主动去制订新的方案,争取更进一步,因为我想在实践中给同学们展示做人做事的态度。

现在已经有三届“新绿”日本报道团全体成员的微信群,群名叫做“汕大新绿大家庭”,希望今后会成为更大的家庭。

前三届日本采访项目均取得一定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与资源,目前我正在策划明年的第四届“新绿”日本报道团活动。

日期定在2020
年7月24日至8月9日,恰逢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举行,因此此次报道团将围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做采访。

在全世界的高关注度下,奥运会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

当然这样一来,采访压力也会很大,要付出很多,不过鉴于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帮助我们,相信届时将会有更多感人的故事。

只要能看到学生的成长,一切都值得。

(作者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外籍教授、“新绿”日本报道团指导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