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知伟艺不平常 《淮梦绕梁——梁伟平淮剧表演艺术文集》序

合集下载

河南稀有剧种的一小步和一大步

河南稀有剧种的一小步和一大步

梅兰芳大剧院举行,河南李树建戏 腔柔润婉转、高亢圆脆,乡土气息
曲艺术中心携沁阳怀梆、陕州蒲 浓郁,有“拉魂腔”之称;清丰县柳
剧、永城柳琴戏、清丰柳子戏、商丘 子戏艺术传承中心演出的柳子戏
和范县四平调、平舆丝弦道、内乡 《孝子张清丰》的“吹腔”是中国传
宛梆、安阳淮调、太康道情等河南 统戏曲的古老声腔之一;商丘市梁
世界》《西游记》《红楼梦》等,每个 典,还邀请了全明星阵容来加盟影
时期改编的舞台剧、电影、电视剧 片。由于珠玉在前,新版《东方快
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典。原因很 车谋杀案》相当于顶着压力而上,
简单,文化总在传承中,经典的故 因为一旦有所偏颇,就有可能遭遇
事和经典的影像或许能够影响一 骂声一片。
代人,但当新的观众成长起来时,
见面。
再以《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例,
翻拍是造就经典还是冷饭热 原作成于上世纪 30 年代,经过后
炒?毕竟这种行为很容易让人们 来的影视作品演绎后成为经典,如
窥探到商业心机。事实上,对世界 今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最大
名著或者是影史经典的翻拍从未 限度地尊重原作,保留故事、剧情
停止过,比如《傲慢与偏见》《悲惨 和人物主要脉络的基础上还原经
蒲剧《孙安动本》剧照
四平调《小包公》剧照
影视 论坛
翻拍旧作能否重塑经典?
李阳 摄影
□王峰
《流星花园》走红之后的衍生作品
很多,但 95 后、00 后没有属于自己
也许是全球电影市场回调的 的《流星花园》,她想要为 95 后、00
缘故,翻拍类的影视作品近期又成 后打造一个年轻版本。“刚开始的
了影市一景。《流星花园》要重拍, 时候我的心情是抗拒的,认为我不
对戏曲大力扶持,各地依托剧团成 《西门豹治邺》,范县四平调艺术传

昆剧《牡丹亭》说

昆剧《牡丹亭》说

昆剧《牡丹亭》说昆剧《牡丹亭》渊源于太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月19日,下午16:54,娄东昆曲堂名社徐锦元社长,在“我爱良辅昆曲群”中发出明日滨河社区演出地照片和演出有关事项,让曲友们心里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接着又发一则喜出望外消息:“苏州昆剧院12月27日晚上,在太仓大剧院献演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要票的请报名给我。”大家虽先前观赏过上海昆剧院送戏下乡来太仓,精彩上演的传统版昆剧《牡丹亭》, 但还觉得不过瘾,还想再睹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大饱眼福,心满意足。曲友们从小就听过太仓“王阁老”家的故事,与传世经典昆剧《牡丹亭》,有着特殊的缘由,与昆曲有着深厚的感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真有“非鱼耶知鱼之乐也!”陈惠菊马上第一个发出:“我要的!”接着钟庆辉老师、纪蕴玉、杨静倩、柯耀英……纷纷欣喜若狂踊跃回复订票。在市老年大学兼职教昆曲的柯耀英,更是怡然自得,积极提供很多有关苏州昆剧院和青春版昆剧《牡丹亭》的有关信息:“排练青春版昆剧《牡丹亭》的昆曲大师,是我们昆曲班王美华阿姨老公的哥哥叫汪世瑜,他受白先勇先生的邀请。”并将百度百科汪世瑜正面照贴上,和蔼可亲的艺术大师汪世瑜先生照下面清晰标着:“汪世瑜,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江苏太仓人……”(注:我也曾听过双凤汪永新同学说起 ,他称汪世瑜先生谓:“小伯伯”)“主演刘煜,原太仓沪剧团刘坚老师的女儿;饰演柳梦梅也是太仓人。刘煜到香港去教明星赵雅芝、刘嘉玲昆曲”。微信帖上又晒出:刘煜与赵雅芝、刘嘉玲合影照,赵雅芝、刘嘉玲化妆演唱了昆曲。

大家都熟悉并记得十几年前与曲友一起赴南郊良辅中学,擅长演唱《牡丹亭》的苏州戏校小姑娘刘煜,出类拔萃,巳经成长为大明星赵雅芝、刘嘉玲等的昆曲小老师,后起之秀,如雷贯耳,不可小觑!刘煜与唐晓成两位娄东小老乡, 后生可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粉墨登场,成功演绎名副其实的青春版《牡丹亭》,献演给家乡人民,这是最珍贵的一份心意。

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模拟试卷二 语文 附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模拟试卷二  语文 附参考答案

2020年淮安中考模拟试卷二语文一(20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记忆是老街上斑驳的青砖,是河水中摇曳的倒影,是夜空中闪砾的繁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清江浦的记忆是(厚重慎重)而又意味深长的。

运河,缔造了昔日繁华的清江浦,孕育了勤劳质朴的清江浦人,传承.了光辉灿烂的清江浦文化。

如今,淮安人正乘承着“包容天下”的清江浦精神,辛勤耕耘,昂扬奋进,为“运河之都”——准安早日起于江淮大地谱写新的华美乐章。

①请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

(2分)包容天下昂扬奋进②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1分)承:③找出并改正文段中一个错别字。

(1分)④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2.开明中学将举行“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下列活动,并完成任务。

(8分)淮安,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

在这里,你可以听见千年漕运的南船北马,淮扬文化的柔美细甜,以及全新淮安的自然生态。

①【淮味千年】汤汤而过的运河柔波,滋润万亩良田,孕育了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

在充分挖掘地区农耕文化历史、产业特色的基础上,淮安市推出了整市域、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淮味千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淮味千年”,同学小祺准备设计一句广告语,并将“淮味千年巧妙地嵌入其中。

(不超过20字)(2分)②【心服口福】淮安人才荟萃。

美食飘香。

有个成语叫做“心服口服”,小祺认为淮安这个地方也让人“心服口福”。

心服: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让人心服;口福:鲜嫩肥美的洪泽湖大闸蟹让人口福。

请仿照示例,结合淮安的地方文化写出你心中的“心服口福”·(2分)③【北音南曲】淮安地处北方齐鲁文化和南方吴文化的过渡带。

其民间说唱总体风格既有北方说唱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说唱的柔和婉约,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从清道光年间起,清江浦地区香火僮子向徽剧艺人学习,逐渐形成了地方戏——淮刷,后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腔裔韵 华彩传承——写于国家非遗淮剧传承人裔小萍传承片正式拍摄时

淮腔裔韵 华彩传承——写于国家非遗淮剧传承人裔小萍传承片正式拍摄时

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淮剧艺术经典,再现国家非遗淮剧其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满足广大淮剧爱好者钟爱裔派淮腔的情结,留住老一辈艺术家的舞台形象,展现其独具魅力的唱腔流派风韵;同时为淮剧的更好传承搭建平台,呈现淮剧舞台艺术之火生生不息、淮剧新秀人才辈出的良好态势,为文艺的发展繁荣添光增彩,日前由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正式组成工作班子,为江苏省淮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裔小萍拍摄传承片。

为配合传承片的拍摄,不久前盐城市文化主管部门在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举行了《淮腔裔韵,华彩传承》裔小萍专场演唱会,演出共分为《群芳争艳》《淮韵流芳》《清荷绽放》《春满舞台》四个篇章,向观众展示了裔派艺术在60年舞台演唱活动中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再现了裔小萍独辟蹊径、自成流派的演唱风韵;同时还穿插表演夫妻档、师生档、新苗档及南北不同流派艺术精粹片断,10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

其中有70多岁的老艺术家,有20多位活跃舞台的淮剧中青年演员,也有一大批20岁左右的淮剧新秀与歌舞演员。

2个多小时的演出戏剧融歌舞包装,现代与古典交错,一幕幕多姿多彩的呈现,一段段风韵各异的演唱,为观众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

尤其是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裔小萍那委婉低吟、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如诉如泣的经典唱段,更是一下击中现场观众的兴奋点,让观众有老友重逢喜不自禁之感,让现场的人们再一次领略作为国家非遗传承人裔小萍的艺术魅力。

当晚的演出可说是众多名流争奇斗艳、红花绿叶交相辉映,为广大戏迷和淮剧观众捧上的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早年享誉舞台、接受大师熏陶。

1947年出生于梨园世家的裔小萍,祖籍盐城人。

1957年11岁的她进入上海市竞成淮剧团当学员,演出的启蒙戏《拾棉花》当即得到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好评,认为是淮剧艺术园地难得的新苗。

1959年上海市竞成淮剧团与浦光淮剧团合并,十三岁的她主演了“探寒窑”等折子戏,且一炮走红。

17岁时的她已成为上海浦光淮剧团挂牌领衔的主要青年演员。

别开生面 再谈旦角塑造新体会

别开生面  再谈旦角塑造新体会

别开生面再谈旦角塑造新体会作者:李湘珍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4期【摘要】演员要以坚定的创作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以塑造人物为目的,打破行当单一的程式化,才能提高自我。

【关键词】演员;追求;提高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029-02我从1980年进淮阴文训班(淮安市文化艺术学校前身)开始,到江苏省淮海剧团任演员,基本上是接受口传心授的教育方法,演传统戏是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去演,排新戏则是按照导演规定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被动接受的表演多,自己创造的表演少。

因此,老老实实听话,循规蹈矩演戏,就是我演戏做人的准则。

如果想按照自己的认识改动一点戏,未免诚惶诚恐,怕被别人视为不守规矩。

最近几年,剧团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恢复排练了一批优秀的传统淮海戏,我有幸在《莲花庵》《三拜堂》等戏中担纲主演。

有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湘珍啊,这是个好机遇,你现在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了,不能老跟在别人后边跑,应该具有自己的演出风格和水平。

”这位老师的一番忠告,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许多年来,虽说演了不少戏,但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了无痕迹。

我想,现在既然有机会重新排练这些戏,就应该静下心来,以坚定的创作信念坚持我的创作实践,更要有精雕细刻、反复推敲的精神,以塑造人物为目的,敢于打破行当自身的程式化,全方位实现自然、纯熟的新的人物形象。

一、《莲花庵》中的姬氏《莲花庵》是传统淮海戏,几代演员都演过。

按一般规律,我按照原样子模仿一下既省时又省力,老师的提醒促使我不能这么走捷径,我要珍视这次重新排练的机会,把它作为一个信念来追求,展示和提升自我的艺术水准,用饱满的创作激情,回馈老师对我的期望。

于是,我就像刚拿到一部新作一样,反复研读剧本,分析人物,熟悉每个情节,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话,通过字里行间探索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分析剧中的人物关系,把握角色的分寸,认真理清人物的动作线,充分控制好人物的外部动作,准确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古代文学明清篇

古代文学明清篇

明代诗文1、明代诗文发展特点:①作品繁多,成就不高。

②流派林立,主张众多。

2、明代诗文衰落的原因: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

黄宗羲:“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

”一、明初诗文明初诗坛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人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时期,经历过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愁苦郁闷的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一)高启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被推为“海内诗宗”。

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

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

诗风雄健奔放,气象昌明博大,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二)宋濂、刘基宋濂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如《秦士录》、《王冕传》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

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谪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刘基(1311 - 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至顺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因受排挤弃官归隐。

晚明苏州剧坛传奇创作重心的下移及原因

晚明苏州剧坛传奇创作重心的下移及原因

晚明苏州剧坛传奇创作重心的下移及原因【内容提要】晚明苏州剧坛的传奇创作,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主题取向等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创作重心下移的趋向。

这一趋向深刻地体现了明清传奇史的发展走向,反映了传奇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是苏州作家队伍下层化、职业戏班大量涌现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晚明;苏州剧坛;传奇创作在中国戏剧史上,晚明是继金元之后的又一黄金时代。

其在声腔剧种、舞台演出、剧本创作、理论探讨诸方面,呈现出了齐头并进、全面繁荣的态势,如时人所谓:“大江左右,骚雅沸腾”,“曲海词山,于今为烈”。

就晚明戏剧发展的格局来看,全国戏剧繁荣的中心在江南,而江南戏剧繁荣的中心在苏州。

苏州借助昆山腔的兴起等多种有利条件,一跃成为当时的剧坛翘楚、曲学重镇和演出中心。

就传奇而言,苏州剧作家45人,约占当时全国的20%,创作、改编传奇作品142种,约占全国的17%。

更为重要的是,苏州剧坛的传奇创作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主题取向等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创作重心下移的趋向。

这一趋向深刻地体现了明清传奇史的发展走向,反映了传奇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是苏州作家队伍下层化、职业戏班大量涌现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传奇创作的文人化、案头化明中叶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学士参与传奇创作,致使作者队伍不断扩大,传奇数量急剧增加,剧坛上出现了“曲海词山”的鼎盛局面。

据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吕天成《曲品》增补本统计,传奇作家95人,存目剧作212部,到明末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作家和作品数量均成倍增加,其中传奇数量高达467种。

时人沈宠绥云:“名公所制南曲传奇,方今无虑充栋,将来未可穷量,是真雄绝一代,堪传不朽者也。

”沈宠绥对晚明剧坛创作的评论,无疑突出和肯定文人学士在繁荣剧坛、提高戏剧的文学品位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而且剧坛上的确出现了一些场上、案头两擅的传奇作品。

但是,文人学士的广泛参与也带来了传奇剧作文人化、案头化的倾向。

《三秀探亲》:基层文化馆打造精品力作的一次尝试

《三秀探亲》:基层文化馆打造精品力作的一次尝试

了喜剧小品《 三秀探亲 》 —风雪之 夜 , — 城市工棚 , 大牛和二
虎两张床 中间只隔着一道布帘 ; 三秀思夫心切 , 突然进城探 望 大牛 ; 三秀欲和丈夫 团聚 , 而帘那边睡着二 虎 ; 然 二虎欲 让 出工棚 ,然而半夜三更又无处可宿……小品围绕三个草 根农 民相互关爱共同温暖 , 展开一次次喜剧冲突 . 掀起一层
图・ ・ 刷影月报精品力作的一次尝试 :
一 王 婷
基层文化馆 , 创作 难 , 出更难 , 演 打造精 品力作难上 加
难。 难的原因 , 一无专业创作人才 。 二无具有艺术 水准 的演
远 ; 出场次多 , 演 艺术水准差 。 如何使 《 三秀探亲》 既具有 大 众欣赏性 , 又具有艺术审 美性?我们决定 打破群众文化 传 统的生产流程 , 门请精 英 , 手出精品 。为 了使 《 开 联 三秀探
走进我 爱里 , 风花之夜铸良宵……” 这样的剧本必定 叫好叫 座. 必定为二度创作打 下攀 高的基础 。 二. , 集高手。长期以来 , 众文化起步 低 , 主创 聚 群 走不
亲》 有一个 整体 的艺术布 局和文 学品质 , 请江 苏省淮 剧 邀 团首席编剧袁 连威担任艺术统筹 ;为了使二度创 作独到 、 精致 , 请盐城 市淮剧 团一级导 演蒋宏 贵执导 : 邀 为了使 布 景道具简 约大 气 。邀请靖江市锡剧 团姚骏担任舞 美设计 ; 为了使人物 的服 装和造型 , 既有生活化 , 又有艺术 性 , 请 邀 南京 市越剧 团徐 霞 英担任 服装造 型设 计 ……这 些名家 高 手的加 盟 . 他们 在要求 经济投入 上就低 不就高 , 在要 求艺 术水准上就高 不就低 .他们根据基 层文化馆 的实际情况 , 重点放在一度 创作的准确和二度 呈现的精彩上 , 始终提 出 “ 智慧投入重于 资金投入 ” 正是这些 由行 家里手组 成的主 , 创人 员 , 才使得 小品《 秀探亲》 次次做出 了大文章 , 三 一 一 次次绽放 出大光彩 !

圣手弄胡琴,旧曲翻新声

圣手弄胡琴,旧曲翻新声

圣手弄胡琴,旧曲翻新声作者:戴平来源:《上海戏剧》2017年第03期春节前,我出席了一场特别的演唱会——上海淮剧团著名作曲家、主胡演奏家程少樑先生艺术工作室成立三周年的学员汇报演出。

淮剧观众所熟悉喜爱的程氏淮音:自由调、大悲调、小悲调、老淮调、靠把调、拉调……通过二胡协奏、主胡独奏、清唱、彩唱、折子戏等节目形式在演唱会上一一展示。

虽然演员多数是业余的,但演出很尽力、很投入。

令人赞叹的是,以主胡程少樑领衔的乐队的演奏和伴奏,水平极高,淮剧迷们听得大呼过瘾。

“戏曲”也者,曲是半边天。

听戏也叫“顾曲”。

“曲有误,周郎顾”,指的是三国时代周瑜对“曲”的精通。

中国戏曲的三百多个剧种,分辨其剧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唱腔曲调的不同。

程少樑先生是当代淮剧音乐界的领军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他少年入行,曾为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杨占魁、徐桂芳等操琴伴奏,为淮剧《九件衣》《哑女告状》《海港》《杜鹃山》等名剧作曲。

上世纪90年代,程少樑又为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谱曲,将淮剧音乐推上一个新高峰。

六十多年来,他曲不离口,琴不离手,以毕生精力实践研究、丰富提高淮剧音乐。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金龙与蜉蝣》的编剧罗怀臻赞他:“圣手弄胡琴,旧曲翻新声。

才调六十载,何人不识君。

”这是很贴切的评价。

淮剧要传承发展,不仅要聚焦表演艺术,而且决不能忽视淮剧音乐对淮剧健康前行的支撑与推动。

淮剧从徽剧等派生出来的粗犷、豪放、质朴、苍凉、遒劲、迂回、哀婉的唱腔,是其他剧种无法替代的。

在这场演唱会上,程少樑先生和他的弟子朱寅等作为主胡,独领风骚,却不忘帮衬烘托的本分,在戏剧演出中体现了李渔所说的“主行客随之妙”。

年过七旬的程少樑曾在2010年患脑溢血,幸未伤元气,康复后,很快复出,依旧活跃在淮剧舞台上。

此后,他又创作了《赵氏孤儿》《大洪流》《家和万事兴》等新编大戏的音乐,参加了《马陵道》的复排修改。

在《赵氏孤儿》中,梁伟平饰演程婴唱的一曲“哭娇儿”,痛彻肝肠,听者无不动容落泪,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杂剧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一个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其主要创作类型。

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

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

代表作《卓文君私奔相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言谱》(1398年),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和品评了金、元、明初杂剧、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明太祖第五子之长子,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

是明杂剧史上作品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总称《诚斋传奇》。

其中较好的有《香囊怨》.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

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

所作杂剧16种,今存5种。

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二、明中后期杂剧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作品脱颖而出。

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在创作上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与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逐渐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不少。

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琴瑟和鸣

琴瑟和鸣

琴瑟和鸣——沪太两地同台丝竹展演江南丝竹人才辈出历久弥新源远流长“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

”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太仓,地处娄江之东、长江入海口。

因河海漕运而崛起于宋元,繁荣于明淸,经济发达, 文化繁荣,拥有鳞萃比栉的“六国码头”盛誉,名闻遐迩。

因此,苏州周秦老师在江浙沪娄东雅集时说:“明代太仓,相当于今日之上海”。

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在此起锚,七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壮举,载入文明煌煌巨册;江西南昌(豫章)魏良辅,在此创制了世界非遗文化“昆曲”(水磨腔);安徽寿县音乐家张野塘于此演化了“江南丝竹”;明首辅王锡爵创办了家乐班,首演弟子、江西抚州汤显祖的昆剧《牡丹亭》,数代后人坚持八十多年,为汤显祖的成名及首推中国“百戏之祖”昆剧,延伸成就了浓墨重彩的“娄东文化”,对中华文化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从古代锦延至当代。

福地“金太仓”, 开明睿知,海纳百川,适合各种文化融合创新,梨园艺坛,群英芬芳。

拂去历史的封尘,展开历史的长卷,600多年前元至正年初,崑山州府设在太仓城厢镇(1314—1357),吸引了许多外籍人士奔赴“娄上”定居。

撰茜泾竹枝词的崇明人顾瑛(1310—1369),寓居太仓茜泾西(今浏家港),自制《金粟道人顾君墓志铭》称: “世居吴……开府于娄上……”,言词凿凿,—锤定音。

《钦定四库全书》介绍顾瑛生平说:“少轻财结客。

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与天下胜流相唱和….”“风流文采,倾动一时。

时人誉为东南俊士咸推其为文坛领袖。

玉山草堂雅集盛会,自至正初年到至正二十五年间,年年举办,月月觞咏,誉为‘不散的筵席’”。

“玉山草堂”主人顾瑛:“玉山复擘古阮,侪与胡琴丝竹并歌声,相为表里。

”说的是顾瑛擅长古阮弹奏。

倪大临《茜泾纪略》载:“倪瓒字元镇,号云林,高啟字建季,号青邱,柯九思字敬仲,杨维祯号铁崖。

元至正间,四公常雅集于顾仲瑛之玉山草堂。

”《太仓州志》载:“张彦才,善画像,杨维祯常住其家,为诗画交……”(张彦才,明太仓直塘南沙郡。

南词叙录

南词叙录

南词叙录明·徐渭著北杂剧有《点鬼簿》[1],院本有《乐府杂录》[2],曲选有《太平乐府》,记载详矣。

惟南戏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目者,予尝惜之。

客闽多病,咄咄无可与语,遂录诸戏文名,附以鄙见。

岂曰成书,聊以消永日,忘歊蒸而已。

嘉靖己未夏六月望,天池道人志。

[1]《点鬼簿》,应指元钟嗣成《录鬼簿》,但今传各本《录鬼簿》,不见有题名《点鬼簿》的。

[2]《乐府杂录》,应指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所载的“院本名目”。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

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

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1]遂绝[2],而南戏亦衰。

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语多鄙[3]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

永嘉高经历明,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4]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5]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相传:则成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

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

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

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剙瑞光楼旌之。

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

亡何,卒。

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既而曰:“惜哉,以宫锦而制鞵也!”由是日令优人进演。

寻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忠计之。

色长刘杲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调,可于筝琶被之;然终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锵入耳也。

[1]“宋”字原缺,“词”字原作“辞”,据《今乐考证》引文补改。

[2]原本何焯眉注:“此亦乐也,故感召甚捷。

”[3]“鄙”字原缺,据《今乐考证》引文补。

[4]“社”和“惜伯喈”四字,据同上引补。

拔根芦柴花

拔根芦柴花

拔根芦柴花——记戏曲作曲家赵震方野树子江堤脚下盘根生,秋风摇曳芦柴花。

芦柴花,据说长江下游的靖江开得最盛。

因为靖江出了个著名的戏曲作曲家赵震方!就凭这两句话,赵先生一定骂我不怀好意。

是的,把赵震方比作芦柴花确实委屈了他。

大凡赞颂名人,女士比作牡丹、杜鹃、海棠……,先生比作青松、翠柏、墨竹……。

我把赵震方比作芦柴花,并没有贬意,因为赵先生与芦柴花委实形神俱似。

赵震方长得瘦瘦长长,因青春发育期营养不良,体重不能“达标”,若是走在旷野中,风级稍大一点他就会身子打晃,此谓与芦柴花的“形似”。

至于赵震方与芦柴花的“神似”,三言两语焉能道尽。

事长纸短,本文也只能简述如下:一、像芦柴花一样,不管江边河畔,都能深深扎根!59年前,赵震方在靖江乡村的一间茅草屋里呱呱坠地。

他的第一声啼哭,也许就决定了他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当时他父亲说:这娃儿将来是唱戏的,连哭都哭得有调子……。

父亲的话只是一句戏言。

不过,我理解当时父亲能从赵震方的哭声中听出“调子”,分明是贫穷拮据的生活心境与刺人心肺的哭声产生的共鸣。

在玉米汤、红薯饼的滋养中,赵震方成了一个顽皮的少年。

贫困饥寒的生活教会了他上树抓鸟蛋、下河摸鱼虾、拔毛针、采桑果、打野鸭、捉田鸡……。

只要能驱赶饥饿的事他都能“别出心裁”。

然而,人活着不仅仅满足填饱肚皮,一个偶然使赵震方开始懂得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有一天,村子上来了个放映队,电影的片名和故事赵震方全忘了,而影片中的一个细节改变了赵震方的一生:一个少数民族的青年,为了向他心怡的姑娘求爱,随手摘了一片树叶儿放在嘴边,吹起了美妙动听的乐曲。

赵震方被那优美的乐曲深深打动了。

第二天,他跑到芦柴丛中,撕下一片芦柴叶就吹,怎么吹也吹不出调子。

芦柴叶撕了一根又一根,还是吹不出调调……。

芦柴叶把赵震方稚嫩的嘴唇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殷虹殷虹……。

赵震方没有因失败而气馁。

曾经看到过大人吹竹笛,他眨巴眨巴小眼睛,砍下一截芦柴杆,打通中间的杆节,然后在芦柴杆上戳了几个不规则的小洞。

匠心独具传承拜月亭

匠心独具传承拜月亭

匠心独具传承《拜月亭》《拜月亭》轶事曲家之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明代太仓魏良辅创“水磨腔”昆曲后,文学家、史学家,文坛领袖王世贞,多才多艺,也涉足曲坛,撰写著名的《鸣凤记》传奇,还多有建树。

撰文学理论专著《艺苑厄言》附录《曲藻》,第一部专门论述词的曲学论著,他地位之高和显赫声望,对昆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影响广泛,在中国戏曲史上占一席响当当之地。

时人形成普遍共识:《西厢记》为北曲之冠;《琵琶记》为南曲之翘楚。

明中后期,戏曲界展开一场《西厢记》《琵琶记》《拜月亭》等剧大争论。

嘉靖年间,曲家何良俊(字元朗),推出《拜月亭》並声称:“高出于《琵琶记》远甚。

盖其才藻虽不及高,然终是当行”。

王世贞针锋相对曰:“元朗谓《拜月亭》胜《琵琶记》则大谬也,中间虽有一二佳曲,然元词家大学问,一短也;既无风情,又无裨风教,二短也;歌演终场,不能使人堕泪,三短也……”徐渭《南词叙录》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对《赵贞女》的评价极其高。

元末高明根据民间南戏《赵贞女》改编为《琵琶记》,由于文辞与情节等原因,被誉为“传奇之祖”,其名远在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之上。

诚如作者所言“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其目的为“子孝与妻贤”的教化,使其品格又升高了一个层次,传承至今。

元末戏曲家高明(浙江永嘉),根据长期流传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一部南戏《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

《琵琶记》怎能得到远在太仓巨魁王世贞的亲睐,又情有独钟呢?汪放、郑闰《太仓港史话》“碧梧翠竹堂”一章中,可以找到答案。

其一,“至正九年(1349)八月,高明从大都乘船泛海返回江南,一进刘家港,两耳闻听,处处盛传‘玉山草堂’盛况空前,就请船家泊驻岸边,匆匆拜访……顾瑛‘碧梧翠竹堂’,这一坐,高明文思泉涌,挥笔即获,于是谱写成了《碧梧翠竹堂后记》……正是‘玉山草堂’手抱琵琶侍姬的形象启发。

创作淮剧《浪起宝应湖》的启示

创作淮剧《浪起宝应湖》的启示

2020年金秋时节,在江苏省第八届淮剧艺术展演月上,宝应县淮剧团演出的淮剧《浪起宝应湖》,以其感人的传奇故事,唯美的演出效果,亮丽的舞台阵容,厚重的整体呈现,为观众献上一台风格别致的现代淮剧。

闭幕式上,该剧获得优秀演出奖,由此开创了近年来我县淮剧团在省级赛事上收获大奖的先河。

回首多年来一路跋涉的历程,回看《浪起宝应湖》几年来的创作之路,让我心绪难平、感慨万分。

其中既有收获硕果的喜悦,更有辛勤耕耘的艰辛。

在县政府和主管局的全力支持下,我与全团同志迎难而上,用心血打造了这部剧目,用汗水见证了奇迹,以一种不可置信的收获完成了曾经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向组织和关心淮剧事业的人们交上了较为满意的答卷。

此剧演出成功,也鼓舞了全团人的信心,锤炼了队伍,更为今后艺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在沉寂中奋发崛起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演出市场逐渐萎缩。

作为地方淮剧团更是步履维艰、生存困难。

一度以来,团内基本上难以演出整台大剧。

演出的不景气,收入的降低,也导致团体缺乏凝聚力,一些优秀演出骨干因苦于没有戏演,只能跑小场子、进歌舞厅赚些生活费用。

有的演员甚至从事其它职业,曾经在历史上有过盛期的宝淮只能落到默默无闻、可有可无的境地。

而此时,在淮剧界却有兄弟剧团异军突起,成绩斐然,让人刮目相看。

与我团同样建制的如盐城市淮剧团、涟水县淮剧团等兄弟剧团在重大赛事中连获殊荣,屡有优秀剧目搬上舞台,剧团扬名,团体呈现活力,而宝淮却始终处于艺术低潮,这让很多有识之士心中甚为焦急,新老演员期盼剧团能枯木迎春、实现新生。

强烈的创作欲望在激发我,剧团的老同志在鼓励我,人民群众也在期待剧团能够上演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剧目。

作为毕业于艺术专业学校的我,内心也总是感觉此时的我应该做点什么。

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对文艺工作越来越重视,文化已经列为国家“五位一体”的整体战略,作为西路淮剧重要分支的宝应淮剧,在新时代里也应该发出自己声音,有自己鲜明的定位。

22847615

22847615
移到第一场交代 。这样 , 全剧开 始就 充满 着悬念 , 让观众为 方家的命运而担心 。把现在的第二场方家大儿子断指的缘
由和二儿子私订终身 的情节 , 一点给第一场 。这样 , 分 不仅 使 隋节交代得更加清楚 ,关键是在压抑和舒缓的情绪节奏 把握上 , 则有了明显的对比。 4 更加注重把握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脉络 。特 别是要更 、
的舞 台呈现推向全国戏曲展示 的舞 台,为江苏创建文 化大 省作出淮剧人应有的贡献 !
就使资 料的再利用遇到了障碍。因此 , 音像资 料工作者要 增强利 用意识 , 好各项基础 工作 , 做 为音 像资 料的再 利用
提供方便 。
优 化 音 像 资料 资 源 提 高 信 息价 值
种氛围的 “ 日出 日落” 会展 现在你的 眼前 , 就 并可挎贝进行
的指导下 , 我们将对该剧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 的修改打磨 : 1新版淮剧 《 、 太阳花》 序幕处理 的手法将要更加简洁 明
理。进一步突出重点唱段, 要将淮剧音乐的行腔特色, 诸如跺 板等在重点唱段中集中的展示。 同时, 要调动更多的音乐创作 手法, 在主旋律的提炼和配器色彩方面更加地具有个『 生。 6 在该剧的舞美加工方 面 , 、 要更加突出虚与 实的 艺术 处理。 要在乡土气息与大气 , 戏曲化与现代美感的结合上 在 做文章 。现在的舞台设计 已经很好地体现 了典型环境和 时 代背景 , 让观众体验到了抗 战 、 苏北和农村 的典型情境 , 给
日. 又传佳音 : 接国家文化部通知 , 该剧将代 表江苏参加 国
家文化部主办的全 国地方戏优秀剧 目评奖演出 。 为此 , 省文
化厅舞台艺术精 品工程专家委员会 的领 导 、 专家亲临我市 ,
对该剧进一步修 改加工进行了现场指导 。

淮剧的人文春光

淮剧的人文春光

淮剧的人文春光作者:胡晓军来源:《剧作家》 2017年第4期胡晓军冠以“人文新淮剧”的《半纸春光》,取材于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

于是在舞台上,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青年知识分子慕容望尘、烟厂女工陈二妹和黄包车夫李三住在了上海老弄堂“德华里”的同一个屋檐下,三位当年的外来“蚁族”与邻居们一道,共同描摹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市社会最底层平民的一幅生活风情画。

淮剧长于演绎劳苦民众的形象及故事,久而积累了较固化的创演范式,诸如维持生计受苦受难、遇到困难互帮互助、表达情感直来直去、直面命运不屈不挠等等。

同样是描写赤贫的小人物,郁氏小说重心理描绘而轻矛盾冲突,情感内敛且略带无奈的伤感,与淮剧的创演范式和艺术风格相距很远。

从上世纪中期始,淮剧大量反映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题材,在上述基础上增添了面对敌人无畏无惧、夺取胜利大勇大义的元素,这更是郁氏小说所没有的。

《半纸春光》以慕容望尘跟随学生进步游行的场面做结,是编导将淮剧创编理念与郁氏小说风格相“熔接”的外部性努力。

实际上,郁氏小说的抒情性与戏曲的歌舞性有很强的匹配潜能,特别是对小人物独特而细腻的心理描写,为戏剧性提供了较大的想象和虚构空间。

《半纸春光》的编导发现了这些潜能,开拓了这些空间,如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相对温婉的淮剧小调,在情感演绎上设计了相对精巧的淮剧身段,在剧情和矛盾设置上编织出慕容为李三之子赚救命钱,在暴风雨中拉黄包车的重头戏。

此时演员以夸张的身段、宣叙的演唱,较充分地发挥了淮剧的技艺及美学特点。

如果编导对慕容望尘与李三父子间的感情戏铺垫得更多更到位的话,不但能将这两篇小说“捏”得更紧更流畅,更可使这段表演变得更可信和更感人。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这段全剧中动作幅度最大、情感“烈度”最高的戏,在做功的设计、灯光的安排尤其是唱腔的选用上都保持了节制,目的是保持原著也是戏剧在总体上的淡静。

不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淡静往往更能表达或被感受出深意来。

对戏曲中“唱”的点滴感悟

对戏曲中“唱”的点滴感悟

对戏曲中“唱”的点滴感悟作者:何敏星来源:《剧作家》 2021年第3期何敏星中国戏曲,博大精深。

戏曲中的“四功五法”是每个演员必备的基本功。

在“四功五法”,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中,唱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见“唱”在戏曲中的重要性。

同样,“唱”在各地方戏中,也显得尤为突出。

作为江苏三大剧种之一的淮剧更是如此。

过去演员被称之为“唱戏的”,剧本叫“小唱书”。

我曾见过过去的所谓剧本(小唱书),基本没有什么道白,从头唱到尾,全是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

歇后语“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中的“唱本”就是指过去的剧本。

可见“唱”在戏曲中的重要位置,要做一个好演员,唱得好至关重要。

常听前辈老艺人说:“唱戏,首先要有一副好嗓子。

”通过实践,我认为,不光要有好嗓子,还要学会用嗓子,就是说要会唱,唱得好听,唱得圆润悦耳。

如果你以为自己嗓子好,直着嗓子地大喊大叫,那是刺耳的噪音,观众绝对不欢迎。

江苏省淮剧团的已故老旦演员方素珍先生,被观众称赞为“方三里”——在没有扩音的广场台上唱戏,方圆三里都能听到她的声音。

在剧场台上能把声音送到最后一排观众的耳朵里,没有真功夫是办不到的。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嗓子好不代表你就能唱得好,因为唱腔还需要通过准确优美的唱念把剧中人物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才能打动观众,真正达到动听悦耳、赏心悦目的境界。

正如艺术前辈们所说,唱出情、念出意,才能把观众带入规定情境。

我以为,这就是我们业内常说的“味”正如观众称道的那样,某演员唱得真好听,有味。

“味”是演唱者必备的基本条件,我们的国粹京剧、昆曲特别讲究“味儿”。

同样,我们地方戏也是如此。

在剧场,我们也经常听到观众的议论,某演员唱得不赖,好听,动人,其实就是他唱得有味。

业内说某人唱得有味,也就是观众所夸赞的好听。

甚至还有观众直言不讳地批评,某人唱得没味,跟白开水一样,没意思。

可见唱戏的味是多么重要,真可谓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立足之本。

我的老师曾经说过,演唱要达到念像唱、唱像念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