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续)

合集下载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1.“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2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2003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这也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段时间内,仍旧使用老教材的地方和学校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2.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中学阶段,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学中哪些内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呢?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一些教师开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

2024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3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3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____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____年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

因此,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成为了当前的任务之一。

尤其在教育部实施“新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高中教育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此,____年新课程改革将在现有基础上推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二、改革目标1.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2.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实践素养;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5. 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改革内容1. 课程设置:(1) 中学课程设置将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精简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2) 开展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发展兴趣。

(3) 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开设,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1) 推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推行项目化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教育评价:(1) 转变教育评价方式,弃用传统的笔试成绩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引入多元评价方法,包括平时表现评价、项目评价、口头表述评价、实践能力评价等。

(3) 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减少评价结果对学生择校、升学和就业的影响。

四、实施步骤1. 制定实施计划:(1) 成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时间表。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五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五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展开,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方式已凸显出了它的弊端,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彻底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法规和教育方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探讨新课改精神实质和素质教育规律,紧紧围绕"学校有特色、课改有实效、学生有特长"这一办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新课改为依托,不与重点校攀比,"低起点,广开路、多成才"的路子,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课改实验落地生根。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建立机制,鼓励"课改实验"。

(1).健全___。

学校设立中心教研组,由专人负责。

配备兼职教研员,整合骨干力量,加强中心教研组工作,将课改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之中,作为教务工作的核心,由教务主任亲自管理、督促、指导实施,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校长统一部署支持、协调、落实政策。

(2).完善制度。

学校制定相应的《新课改实施方案》、《新课改实践奖励细则》、《教科研制度》、《经验资料收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新课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积极创设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

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函授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师合格率。

2.开足开齐课程,保证"课改实验"。

课改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主要来自课堂,规范的课程设置是课改实验的基本条件之一。

(1).学校必须保证开足开齐课程,不增加考试课程课时,不减少或挤掉音、体、美、劳技、信息技术等课程。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对转变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对优化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以下是我对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1. 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合理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

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和拓展,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1.课程内容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4.课程评价的转变5.课程管理的转变(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由“专制”走向民主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专家走向教师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引言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的教育体系不仅需要符合社会需求,还需要提供培养新一代学生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成为了引领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 背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的结果。

通过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标准提供了一种更加综合和全面的教学方法。

2.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了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同时,它也提倡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动力来源教学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和对学生需求的深入理解。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

而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则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机会。

4. 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同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5. 学生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践和合作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6. 跨学科教学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推崇跨学科教学方法,认为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界不断提出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改革方案。

这种新课程理念,相比于以前的模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促进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理念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机遇:将“以人为本”变为实际目标新的课程理念所奉行的是“以人为本”原则,这个原则意味着教育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来进行教学。

这与以前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递不是以学生作为核心,而是以教师为核心。

这种教学模式所教授的知识是教师预设的并按照其个人的知识结构进行构建的,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挑战:促进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合作新的课程理念,意味着教学从以往的自上而下的单纯教育模式转变为更加灵活和互动的教育模式。

这种转变需要教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正确的知识和信息。

教师必须通过诊断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并与家长共同协商,以为每个学生制定最优化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三)机遇: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新的课程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按照计划来讲授课程内容,并期望学生全部掌握重点知识。

然而,在新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被视为培养其主动学习的重要驱动因素,兴趣和热情的引导会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改革的实际作用教学改革的实际作用,带来许多好处,总结如下:(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育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强化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教学改革中,家长参与教育过程,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可以根据反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

一、充实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出“减负增效”的原则,要求对现有课程进行精简和调整,突出基础知识和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减少背诵的篇目,增加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内容。

同理,在数学课程中,可以减少重复性的计算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感受科学原理。

在艺术课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演,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三、促进跨学科融合新课程标准提倡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

例如,在社会学科中可以引入科学、数学等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音乐学科中可以引入历史和文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案例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规划和课程设计中。

五、培养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科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和调研让学生深入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到“以学为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能怀着平常心态点点滴滴看学生的进步,看学生的发展,而自己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带着研究的心态从事教学,就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转变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受者转变为课改的实验者、实践者、探索者、创造者。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教学,教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共同点,在新课程下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

只有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才是学业成功的一半。

如:教师做工作是被动的去做和主动去做,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学生也是如此?在圣经上说:怀着爱心吃蔬菜比怀着恨心吃牛肉要好吃得多。

在新课程标准中:
“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和创新。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推出了“新课程”理念,旨在推动教育体系的变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求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新课程理念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在面临改革时,教学是必须要被重点关注的方面。

在过去的教育中,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老师的被动接受者,只需记住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点。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要变成平等的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通过探究式、互动式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实践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以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育改革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要建立一种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的教学模式。

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还需要教师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用科技手段、教育物品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学习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是传授知识点。

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来培养的,如体育锻炼、文化和艺术活动、社团活动等,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纯地注重课堂学习,而是各种活动的有机结合。

这不仅需要学校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意味着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是教学活动的最初设计和实施的基础。

这意味着教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提供充足的、丰富的、具有结构性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

此外,教育活动还需要合理安排和控制,以便学生可以逐渐掌握适宜的学习技巧和方法,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7篇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7篇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7篇第1篇示例:新课程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改教学经验总结是为了总结教师们在实践中取得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从而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课改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极探索、不断尝试、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下面将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

课改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和探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课改教学要注重跨学科整合。

在传统的学科划分下,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零散和片面的,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改教学应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整合,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课程、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的学习思维。

课改教学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的需求。

课改教学应该倡导“学以致用”,通过实验、实地考察、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课改教学要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表现,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潜力的考量。

课改教学应该倡导多元评价,包括考查、实践、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挥潜力和拓展能力。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课改教学中来,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总字数:401】第2篇示例:一、改变教学思维方式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第一篇:新课程下美术教学与创新新课程是进入到21世纪后,传统教学体制与教学观念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现实,所必须做出的变革。

在传统应试体制和观念下,思想陈旧,其与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育模式无法相互适应。

特别是美术教学,在传统应试的体系中,其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在新课程理念下,推进美术教学的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传统美术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分析1、美术教学的边缘化与美育的目的无法适应新课改的目的在于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增长,使得其各个能力全面提升。

而素质是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而美育的中心环节及是美术教育。

在推进素质全面的同时,传统美术模式却与美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无法适应。

首先,在学科定位上,受到应试的偏见影响,美术学科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副科环节。

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无论是课时还是授课内容,美术往往容易被广大教师所忽视。

本来就显得偏少的学时安排,往往面临着其他学科的挤占。

而在教学效果评估及学习成绩的考核上,美术往往不能有所体现。

其次,目前的美术教学呈现出弱化趋势,就师资力量而言,其往往相当薄弱。

在教学水准和教学方式上,无法与其他学科一样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涌入。

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美术教师队伍还呈现出人才流失的现象。

这更加大了传统美术教学的困境。

2、美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无法与学生兴趣形成共振受到传统美术教学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美术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显得非常陈旧和落后。

当前,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基础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其在美术教学上,仍然呈现出教学方式简单、内容弱化、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

美术在一些地区的课堂上,被简单地等同于画画,而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仍然处于临摹阶段。

对模型的简单模仿和对画面的单一呈现,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学生绘画上没有把美术欣赏指导放在较高的位置,没有引导学生积极对美尤其是美术之美进行欣赏,以促进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法的养成。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感受。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 or learning)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极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在这种学习观的改变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是个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019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考试

2019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考试

2019年常州市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教育教学理论和教科研考试试题教育理论简答题:1.刘老师是班主任,打算带领班级学生去苏州进行研学之旅。

请你帮刘老师设计一个研学方案。

2.教师与教师,教研组与教研组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应加强合作。

给你什么启示?3.(1)布置作业的要求是什么?(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4.李老师抱怨说,讲过的知识点,重点,学生始终记不住。

他们实在是太笨了!(1)请你根据记忆的规律分析李老师错误的原因。

(2)请你结合实际,给李老师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5.华盛顿砍树。

(1)请你结合德育相关理论,分析案例.(2)请你以一个普通任课老师的身份,谈谈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3)请你谈一谈,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

教科研1.上海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请你设计一个校本课程纲要。

2.《基于案例研究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行动研究》(1)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是什么?(2)请你设计一个课题研究内容。

(3)以《教学设计:问题与对策》写出论文纲要。

《走进新课程》资料查找目录序言1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通过课程来体现、实施。

P12 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

3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p2①知识传授——积极主动学习态度②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③内容繁难偏、书本化——生活、趣味、经验④主动学习、参与、探究、动手⑤评价促进教师、学生、教学实践的发展⑥三级课程管理。

4 综合实践课程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5 加强德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渗透。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2)1 “知识经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提出。

2 基础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P7 李岚清、邓小平的话3 各国课改的共同趋势。

P8 政府参与;协调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目标 (11)1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p112 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转变课程功能;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联系;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建立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二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调整 (17)1 课程的类型p172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自的主导价值。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
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材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注重问题探究,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课堂教学应围绕学科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不同于单纯的传授知识。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学科活动、社会实践等真实情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建立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体验学习知识。

情境教学是教学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这种模式,学会设计和积极引导,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认真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黎传敬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技能、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始终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构建的学习方式来完成。

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则必须依赖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做到“三个构建”,即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构建。

第一部分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包括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方式来进行。

(一)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强调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这里谈一谈教师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教学中的策略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个具体内容。

1、自主学习中的自主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在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我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这样,既避免了教师重复性的劳动,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然,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时,也许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自我选择的,应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去比较、分析、完善、总结、优化、逐步积累学习策略。

2024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2篇)

2024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2篇)

2024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一、引言____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年,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年。

在这一年,我们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工作,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的质量。

本文将对____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进行总结。

二、课程改革工作概述1.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在____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综合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能力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2. 推进素质教育在____年,我们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通过完善教材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优化学科设置在____年,我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进行学科设置的优化。

我们进一步减少了重复性的内容,并增加了一些实用性强的学科,如科技创新、体育健康等。

通过优化学科设置,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

4. 强化师资培训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____年,我们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我们组织了各类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还加强了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对教师进行激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取得的成绩1. 学生学习兴趣增加通过新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

2.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课程理念逐渐广泛应用于教学改革中。

新课程理念是一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教学思想,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是一种从传统教育体系中推出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独立的实践能力,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这种教学理念主张课程设计要注重实际教学需求,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

其核心目标不是知识传递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人格完善和能力提升。

教育改革中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的主张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育改革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前单一的传授知识角色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课堂的变化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的主体。

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角色,而是变成了引导和管理学生学习的角色。

课堂是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辩论。

这种课堂方式更加符合人的自然特点和学习规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技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现在的教学已经与过去大相径庭。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可以把教学内容全面、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通过电子教案、教学软件等,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尝试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多样化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必须具有多样性。

学生们在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知识的储备,还需要有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各项活动中按照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给每个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情境的学习需求。

总之,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了解和探究的问题。

仅仅有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探究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教育体验的方式和方法。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特点对应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突破学科中心,设置综合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鼓励综合课;高中以分科为主,探讨学分制)3、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各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机械、接受学习。

5、各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建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成长记录与分析、测试与考试、答辩、作业、集体评议等),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现状。

6、课程标准刻画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对实施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不规定实施过程与手段,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空间。

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多样性、灵活性,以适应地区差异、学校特点、学生个别差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学行为的变化
1、对待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尊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学会赞赏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与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哪怕这种质疑是不正确的)和对自己的超越。

2、对待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倾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他前进的方向,而是汽笛他怎样去辨明方向),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不前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激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