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对策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每年以相当大的比例在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多起由不够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下的重大恶性刑事案件,特别是一些抢劫、强奸暴力等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不同,不能按照处理成年人的办法来处理未成年人,因此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当前司法工作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暴力性犯罪增加。

如果说几年前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等犯罪类型上,那么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性质则大量转向了既侵犯财产权又侵犯人身权的抢劫犯罪。

甚至出现强奸、轮奸的恶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案件。

以旅顺口区为例,2004年以来,突发多起未成年人犯强奸、抢劫的案件,且人数众多,均为团伙作案。

2、有预谋的犯罪增加。

近几年来,有预谋、有分工,组织性较强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所上升,并占有一定的比例。

如2006年,旅顺口区多发事先踩点、购置面具、铁棒,抢劫超市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均为未成年人。

3、犯罪的连续性增强。

因父母亲离异而导致无人照顾的流浪儿越来越多,导致连续性偷窃等犯罪案件越来越多,并引发其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思想。

4、犯罪的偶合性和团伙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

5、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危险化和低龄化。

如前所讲的抢劫之前,踩点,购置面具,根据被害人的位置分工等,均体现了成人化、智能化的特点。

而持械袭击被害人的要害部位,又体现出危险性的特点。

特别是出现了一些刚满十四周岁的抢劫、轮奸犯罪嫌疑人等。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1、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利益多元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2、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文化市场上充斥着的凶杀暴力等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的杂志书刊等,对涉世不深、群体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未成年人好奇心和模仿欲,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对策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岁的个体在法律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会、心理和法律等方面。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预防和减少这一问题。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之一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大量的贫困、失业、家庭破裂、暴力等问题,未成年人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支持,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

此外,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还表现在法律责任的不充分。

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相对较低。

一些未成年人因为对法律的不了解或对未来后果缺乏清晰认识,容易以为自己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犯罪。

对此,需要积极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使其对犯罪行为及其后果有足够的认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对策可以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首先是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承担起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责任,并与学校、社区合作,形成整体的教育力量。

其次是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同时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外,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计划,如增加执法力度、加强未成年人社会复工和社会融入等,全面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对策。

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和心理支持,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率。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篇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我们**区地处**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历史悠久,20**年12月撤县设区后,总面积407.2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辖8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

笔者对本院20**年—20**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整理归纳,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1、从犯罪走向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20**年占全部刑事案件5.3%,20**年占 7.1%,20**年占8.2%。

且低龄化犯罪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成年人犯罪中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

20**年14—16周岁犯罪的人为0人,20**年就上升为4人。

因此,低龄化犯罪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及深思。

2、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重点集中于抢劫等暴力性犯罪。

涉财、涉暴、涉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看,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20**年团伙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 41.9%,这与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不成熟、涉世不深有关。

4、从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来看,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文化, 20**年2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文化的12人,中专文化的6人,小学文化的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1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综合起来有犯罪分子自身的原因及外界多种因素造成。

(一)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原因1、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的特殊性,使之与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区别。

未成年人的内分泌非常旺盛,容易导致冲动,但他们的自制力又非常欠缺,容易导致犯罪,过后又非常后悔,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2、自身文化程度低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原因。

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有所提升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控制与冲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同时,由于对法律知识的缺乏,他们常常无法评估一些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从而盲目做出决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的恶劣将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冲突、亲子关系不良、缺乏经济保障等都可能促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风气虚浮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对法律的尊重和依从心理。

个人因素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不稳定,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以下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保障和教育资源,减少因贫困而导致的犯罪情况。

再次,加强学校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加强社会监管,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要依法惩处,同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提供资源和支持,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个性。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要加入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救助、加强学校教育和加大社会监管,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实现健康成长。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居高不下的分析与对策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居高不下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策的制定。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犯罪行为偏向性比较显著,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以抢劫、偷盗、入室盗窃等财产犯罪为主。

二是犯罪者的年龄相对较小,常见的是青少年犯罪,尤其是15至17岁的人群。

三是社会影响较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生频率高,不仅给受害人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损失,还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因素。

缺乏家庭教育和关怀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犯罪。

二是社会环境。

社会现象复杂多样,未成年人很容易接触到各类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示范,导致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观念的认同度降低。

三是学校因素。

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不力以及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四是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特别是与不良同龄人的交往,导致他们犯罪。

针对以上的特点和原因,下面提出一些对策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社会教育。

社会应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普及,使其充分了解法律的约束和制裁。

三是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学生行为管理制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信和沟通,提供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加强社会监管。

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和社会防控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控和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避免其沉迷于不良环境和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简介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个体在法律上犯罪行为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概述,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了解该问题的实际情况。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上升趋势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犯罪类型也日益多样化。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社会治安和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犯罪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贩毒、故意伤害等。

其中,盗窃是最常见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往往通过偷窃来获取物质利益。

此外,近年来,网络犯罪在未成年人中呈上升趋势,如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

影响因素未成年人犯罪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家庭环境的不良、教育缺失、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时,现代科技的普及也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

案例分析案例一:盗窃未成年人小明(化名),15岁,因多次盗窃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得知,小明的父母长期忽视他的教育,家庭关系紧张。

在与不良朋友的交往中,小明逐渐接触到盗窃活动,并受其诱导下开始实施盗窃行为。

案例二:网络欺凌未成年人小红(化名),16岁,涉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网络欺凌行为。

调查发现,小红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排挤和欺负,她为了寻求宣泄和报复,选择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欺凌,对特定对象进行侮辱和诽谤。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关爱。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是指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

这类案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复杂。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在犯罪行为中往往存在认知误区和情绪冲动。

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前并未深思犯罪行为的后果,因此其犯罪动机常常较为随意和不可预测。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多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愈发广泛,他们学会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犯罪,如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

与传统犯罪方式相比,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段更具隐蔽性和侵犯性。

再者,未成年人犯罪的受害者多为同龄人。

未成年人之间缺乏对社会责任感和后果预判能力,因此在犯罪行为中常常选择同龄人作为受害者。

这种情况给案件侦办和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及时的心理矫治。

总的来说,涉未成年人案件的特点主要包括犯罪动机复杂、犯罪手段多样和受害者多为同龄人。

应对这类案件,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增加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同时,对于犯罪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应当采取更多的教育矫治手段,促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第一篇: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效果。

最后,必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青少年犯罪主要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是贫困、社会结构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及观念与行为的偏差。

所以要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

为此,1、全社会要齐抓共管,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2、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3、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4、搞好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群众性的管理、防范体系,以增强社会控制力量,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时空空隙,从而达到预防的最终目的。

总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完全只依靠司法人员无异于杯水车薪。

我们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纳入法制轨道,使司法预防为主转变为社会预防为主,全社会都要重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和预防对策,让我们为净化社会环境,为使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减少和消除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经过近年来的严打斗争,我区刑事案件的上升势头已被有效地遏制,社会治安形势确有明显好转。

但是近年来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占生效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0年原六合县法院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为12件15人,2001年是19件27人,2002年是18件26人,今年1至5月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与同期相比又有所下降,只有5件7人。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要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势头,就非常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其特征,以便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纵观我区近年来的未成人犯罪案件,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犯罪动机上看,盲目的挥霍享受及贪财图利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最明显的特点。

盗窃犯罪这一贪利型犯罪在未成人犯罪案件中一直遥遥领先。

2000年六合法院审结的未成人盗窃案件是7件9人,占全年未成人犯罪数的60,2001年有所下降,占26,2002年占42,今年1至5月份又上升至71。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某区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的情况,结合该院2011年-2012年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建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两抢一盗”侵财型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沾染上抽烟、喝酒、上网等不良习好,为满足个人消费欲望,容易实施侵财性犯罪。

近两年,该院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5件101人,其中“两抢一盗”案件32件74人,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人数58.19%和73.27%。

2.共同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单独作案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加之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力差等原因极易结伙作案。

该院办理的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共同犯罪的有94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3.07%。

3.犯罪主体文化水平低、自食其力能力不足。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其中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93人,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92.08%,因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自食其力的能力不足,为了贪图享受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4.侵害对象、作案区域相对固定。

由于未成年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多选择学生等作为其犯罪侵害的对象,以学校为中心所辐射的周边网吧,以及通往学校的道路、城郊结合部等地点作案。

如该院2012年办理姚某、宋某、乔某抢劫案,三名被告人多次在晚上以翻围墙、爬窗户的方式进入某镇初级中学男生宿舍,或者在校园周边采取殴打、搜身及威胁的方法,抢劫20余名学生200余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家庭原因1.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心理扭曲和个性畸形,在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因而走向犯罪。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有3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31.68%。

如,2012年5月,16岁的王某盗窃一案中,由于母亲过早去世,从小形成了一种自卑、自闭的心理,其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疏于管教,因此导致其上网成瘾,当缺钱上网时便产生了偷盗的想法,进而走向了犯罪。

法律讲堂未成年案件分析(3篇)

法律讲堂未成年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触犯法律,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本文将对未成年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原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家庭原因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1)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未成年人缺乏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导致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薄,法制意识不强。

(3)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条件差,未成年人可能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原因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学校原因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1)学校教育质量不高:部分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未能充分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2)校园暴力现象:校园暴力现象严重,部分未成年人受到欺凌,产生心理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学校管理不到位:部分学校管理不到位,对未成年人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3. 社会原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社会原因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1)社会风气不正:社会风气不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2)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信息泛滥,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等,导致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淡薄。

(3)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部分未成年人生活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其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关爱。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1. 犯罪类型多样化未成年人犯罪涉及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多种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浅探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防范对策

浅探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防范对策

浅探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防范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逐渐严重起来。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十分显著,如何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值得我们深思。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1. 年龄小,教育程度低未成年人还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一般年龄在18岁以下,智力、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均处于发展阶段。

大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程度不高,对外界的信息接触少,对于社会和法律的认识也较不清晰。

2. 家庭环境不稳定未成年人犯罪中很大比例与家庭环境不稳定有关,例如缺乏家庭温暖,家庭成员分居,父母离异,亲人离开,家庭成员年龄差距大等等。

这些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各种问题和青少年犯罪。

3. 生活和社会经验不足未成年人对生活和社会经验缺乏,与成人相比,思维方式较为单纯、想象力较强、好奇心重、急功近利等特点,这些都非常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影响。

4. 社交圈子和文化氛围不良未成年人主要活跃在学校和社区,大部分未成年人的社交圈子受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极大。

在有些社区,社交圈子的恶劣环境和不良氛围,很容易让未成年人接触到各种犯罪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对策1. 坚持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极大,家长应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强化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关心、教育和引导,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2.鼓励未成年人广泛接触并参与社区建设鼓励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文化活动,开拓其社交圈子,多向身边的正面、积极的事物学习和发展自我。

社区要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等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 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让他们知道犯罪的后果和影响,引导他们自觉遵纪守法。

4. 制定健全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政府应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规范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关爱和惩戒,同时完善社区矫正、心理咨询等相关机制,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1. 概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社会治安、家庭及未成年人自身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档旨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2.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2.1 数据统计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其中,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网络犯罪等类型较为突出。

2.2 犯罪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环境恶劣等。

2. 校园因素:校园欺凌、学业压力等。

3. 社会因素:不良信息传播、社会风气等。

4. 个人因素:心理问题、好奇心驱使等。

3. 案例分析下面我们以一起具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进行分析:3.1 案例简介2020年,某市发生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

犯罪嫌疑人为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家庭环境恶劣、学业压力大等原因,产生抢劫念头。

在一个月内,其伙同其他两名未成年人共作案5起,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

3.2 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这名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恶劣,缺乏家庭教育,使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校园因素:学业压力可能导致这名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同时,校园欺凌等现象也可能使其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不良信息传播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使这名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 个人因素:这名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加之好奇心驱使,使其轻易尝试犯罪。

4. 应对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学校教育: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加强校园安全教育,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

3. 社会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对未成年人不良信息的监管,减少不良诱惑。

4. 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裁力度。

5. 心理咨询:为有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给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率高,尤其在城市地区更加明显。

二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抢劫、贩毒、敲诈勒索等。

三是未成年人犯罪通常以一人犯罪为主,少数为团伙作案。

四是未成年人犯罪通常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忽视。

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等因素容易使未成年人感到挫败和绝望,从而走向犯罪。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不当、父母缺乏关爱、父母离异等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教育体制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教育者对于未成年人的认识和引导不当,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

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减少未成年人因无法融入社会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的责任也不可忽视。

父母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关心,并提供正面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成长创造积极的条件。

另外,学校教育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法律与执法机关也需要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有针对性的举措。

重点是通过立法与法律适用,规范刑罚的种类与幅度,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同时,加强执法机关的培训和监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与矫治,提供更多的复员和社会融入机会等。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特点、原因及对策需要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关注和保护、改善家庭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与就业机会、完善法律与执法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群体广泛,包括学生、失学儿童、流浪儿童等,犯罪类型涵盖了盗窃、伤害、抢劫等多种形式。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甚至出现幼儿犯罪的现象。

再次,未成年人犯罪的可塑性强,他们的犯罪行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诱导。

最后,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多样化,有的是因为缺乏道德教育,有的是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有的是因为失去家庭监护等等。

那么,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有哪些呢?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家庭监护、家庭暴力、离婚等家庭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行为。

其次,学习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学业压力过大、教育资源不平等、学校暴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再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可能使年轻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冲动。

最后,个体因素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如自身心理问题、自控能力不足等。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庭监护。

政府应建立家庭教育辅导机构,提供相关教育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行为。

其次,优化学习环境,推动教育公平。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保障每个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减轻学生学业压力。

再次,加强社会矫正和康复教育。

建立完善的刑事犯罪手段,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矫正和教育,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康复帮助。

最后,全社会共同努力,打造和谐社会。

通过加大对社会不公问题的治理力度,减少贫困和失业现象,提高全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公平程度,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教育、矫正和康复工作,才能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并最大程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抢劫案,特指未成年人通过威胁、使用武力等手段,以获取财物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不少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关爱,一些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能力,导致未成年人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上失范。

同时,经济困难家庭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可能引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其次,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缺乏文化教育和精神指导,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引诱,例如暴力影片、网络上的犯罪文化等。

同时,社会环境中的不公平现象也可能引发未成年人强烈的不满情绪,进而导致他们选择违法行为。

再次,个体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未成年人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例如自卑、不良情绪等,这些问题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倾向于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取权力、控制感等。

此外,未成年人因为年龄和生理上的不成熟,他们的冲动和自控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来加以防范和治理。

首先,家庭教育的角色至关重要。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此外,学校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应加强德育和心理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社会应提供更多关爱和保障机制。

在经济方面,政府应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帮助经济困难家庭摆脱贫困,减少未成年人因经济压力而选择犯罪的可能性。

在社会方面,应加强社区建设,创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

最后,个体自身也应承担责任。

未成年人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社会也应提供相应的法律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抢劫案作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一种典型案例,其成因复杂,既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与个体因素有关。

为了治理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社会关爱以及个体的自觉与努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未成年法律案件分析(3篇)

未成年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发生在我国某中学的校园霸凌案件,通过对该案件的分析,旨在揭示校园霸凌的严重性,以及法律在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中的重要作用。

案件概述:2019年10月,某中学初二学生李某(化名)因与同班同学张某(化名)发生矛盾,被张某伙同其他几名同学围殴,导致李某头部受伤,经鉴定为轻微脑震荡。

事发后,李某家长向学校反映情况,学校及时介入调查。

经查,张某等同学因长期欺负李某,形成了一个霸凌团伙,对李某进行多次欺凌。

在案件发生后,张某等同学均表示悔过,但李某的伤势已经造成。

二、案件分析1. 校园霸凌的定义及特征校园霸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因年龄、性别、身体、心理、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一方(霸凌者)通过语言、肢体行为或其他方式,对另一方(受害者)实施欺凌、侮辱,造成其心理、生理伤害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等同学长期欺负李某,对其进行围殴,属于典型的校园霸凌行为。

校园霸凌具有以下特征:(1)重复性:霸凌行为具有持续性,反复出现。

(2)故意性:霸凌者明知其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仍故意为之。

(3)力量不对等:霸凌者往往在身体、心理、社会地位等方面占优势。

2. 校园霸凌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部分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缺乏关爱,从而在校园中寻求关注,采取霸凌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复杂,不良信息传播,使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

3. 法律在校园霸凌中的作用(1)预防: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2)处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处罚。

(3)教育:对霸凌者和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案件处理1. 学校方面:(1)对张某等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向李某道歉。

涉未成年人案件态势分析

涉未成年人案件态势分析

涉未成年人案件态势分析
《涉未成年人案件态势分析》
近年来,涉未成年人案件在社会中逐渐增多,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和受害情况,对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未成年人涉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大、信息泛滥、道德观念淡薄,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虚拟世界,产生不良行为。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完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另外,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其次,针对未成年人案件的态势,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认识。

家庭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业的同时也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社会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

最后,对于已经涉案的未成年人,社会应该给予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应该通过教育改造、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他们重新健康成长,走上正确道路。

同时,社会也应该对受害的未成年人给予关注和帮助,保护他们的权益,让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涉未成年人案件的态势分析表明,需要从家庭、学
校和社会多方面进行教育和管理,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对涉案的未成年人给予适当的关爱和帮助,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努力。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1. 背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分析,找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2.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我国司法机关公开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资料,以及相关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3.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3.1 犯罪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盗窃、抢劫、诈骗、斗殴、校园欺凌等。

其中,盗窃和抢劫案件数量较多。

3.2 犯罪主体犯罪主体以中学生、小学生为主,年龄集中在12-18岁。

男性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但女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3.3 犯罪时间未成年人犯罪时间多集中在周末、节假日及放学后。

夜间犯罪案件相对较少。

3.4 犯罪地点犯罪地点主要集中在学校周边、居民区、网吧、酒吧等场所。

4.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4.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家庭破裂、父母监护缺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4.2 校园因素校园氛围、师生关系、教育质量等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

学校教育缺失、校园欺凌等现象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4.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网络文化、朋友圈子等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负面信息传播、不良诱惑等容易使未成年人陷入犯罪陷阱。

4.4 个人因素未成年人自身的心态、性格、智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其犯罪行为。

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易受诱惑等特点使未成年人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5. 预防对策5.1 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切实履行监护职责。

5.2 校园层面优化校园环境,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沟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校园安全教育,预防校园欺凌。

5.3 社会层面净化社会风气,抵制不良信息;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裁和社会帮教;强化社会责任感,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未成年人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经过近年来的严打斗争,我区刑事案件的上升势头已被有效地遏制,社会治安形势确有明显好转。

但是近年来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占生效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20xx年原六合县法院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为12件15人,20xx年是19件27人,20xx年是18件26人,今年1至5月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与同期相比又有所下降,只有5件7人。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要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势头,就非常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其特征,以便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纵观我区近年来的未成人犯罪案件,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犯罪动机上看,盲目的挥霍享受及贪财图利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最明显的特点。

盗窃犯罪这一贪利型犯罪在未成人犯罪案件中一直遥遥领先。

20xx年六合法院审结的未成人盗窃案件是7件9人,占全年未成人犯罪数的60,20xx 年有所下降,占26,20xx年占42,今年1至5月份又上升至71。

此外在盗窃犯罪中又以农业人口居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不少青少年涌向城市,行无定址,居无定所,又经受不住物质享受的刺激,极易萌生犯罪动机,往往最终走向盗窃的犯罪道1 / 12路,给社会治安带来沉重的压力。

2、从犯罪手段上看,暴力性犯罪呈恶性发展的趋势,未成年犯罪的作案手段愈来愈残忍,已远远超出了案犯的年龄、心理和行为常规。

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这类暴力性犯罪案件在未成人中时有发生。

3、从犯罪方式上看,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在结伙作案过程中,既互相壮胆,又逞强好胜,往往相互传习,形成交叉感染,使许多团伙成员很快从作案的“单面手”变成“多面手”,社会危害极大,特别是被胁迫或盲从的青少年,犯罪意识因此逐步形成和强化,不利于争取挽救。

这类犯罪主要集中在聚众斗殴、寻衅滋事这类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中。

4、从犯罪年龄上看,越来越趋向于犯罪的低龄化,抢劫、强奸、敲诈勒索等暴力性犯罪,日趋向低龄化发展。

有的甚至是刚达到抢劫、强奸这类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即刚满十四周岁。

5、文化结构趋向低层次,在近年来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左右。

正是由于他们过早地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再加上本身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极易误入歧途而走上犯罪道路。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个体的主观因素外,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自行创造新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人财物大流动,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副作用,对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尤为显著,未成年人犯罪自然也出现了诸多新特点,面对这些特点,还抱着传统的---------------------------------------------------------------范文最新推荐------------------------------------------------------ 防范措施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新对策。

首先,充分发挥学校的“前沿阵地”作用,改革德育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中心,近年来,有些学校重教书轻育人,放松对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犯罪屡见不鲜。

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普法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执法机关应该针对学生心理、生理不成熟,思维简单,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定期不定期地上法制课和道德教育,使他们不但知法、懂法、守法,也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2、改革学校德教方式,使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科学性;3、加强班级管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骨干、生活向导、业余活动的组织者。

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管起来,组织起来,控制起来。

充分发挥值班老师的作用,建立值班老师责任制,实行24小时值班监管。

教师要善于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4、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程体系,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对青少年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家长包子女、学校包学生、社区和村委会包社会青年。

第二,研究犯罪心理特征,防患于未然。

未成年人犯罪除了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还与其心理发展的畸形有密切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一方面青少年开始有自我意识、自制力和预见性,另一方面他们萌生了强烈的物质需要,消费意识和权力意识,他们抗拒诱惑的能力十分薄弱。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超前消费,很容易使青少年沉醉于病态的享乐之中而不能自拔。

3 / 12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大都是为了钱财,寻求刺激,在多种犯罪目的中,第一位是为金钱,第二位是为了朋友、义气,以下是为了报复、恶作剧和霸道。

其犯罪具有冲动性、盲目性和攻击性等特点。

所以,学校和家庭要关注未成年人身上的特性,在它们歹念刚露苗头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纠正青少年的扭曲心理,重塑其健康向上的人格。

第三,加强立法,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保障。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对打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原则。

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颁布,使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立法与司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国际社会青少年司法制度日趋完善的趋势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作为青少年司法制度的立法不系统、不具体、不协调。

因此,需要我们首先要确立未成年刑事案件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其次,要将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从轻、减轻”处罚的原则具体化。

此外,应尽可能以多种处罚办法替代监禁,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未成年人犯罪的交叉感染。

20xx年六合法院在审理一起在校大学生盗窃案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考虑到该起案件的特殊性,其盗窃数额刚达到盗窃罪的起点,案发后已全部退赃,从挽救这名大学生的前途---------------------------------------------------------------范文最新推荐------------------------------------------------------ 出发,采取寓教于审,在对他进行法制教育后对其免予刑事处罚,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最后,必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青少年犯罪主要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是贫困、社会结构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及观念与行为的偏差。

所以要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

为此,1、全社会要齐抓共管,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2、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3、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4、搞好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群众性的管理、防范体系,以增强社会控制力量,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时空空隙,从而达到预防的最终目的。

总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完全只依靠司法人员无异于杯水车薪。

我们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纳入法制轨道,使司法预防为主转变为社会预防为主,全社会都要重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和预防对策,让我们为净化社会环境,为使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减少和消除而不懈努力。

加强司法所考核之我见强化对司法所的考核是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日益强调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考核在管理5 / 12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在新时期创新考核思路、完善考核办法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运用考核这一机制,不断提高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是司法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个新的课题。

经过几年的考核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考核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加快了司法所的制度化建设。

我县从1999年司法所成立之初就尝试对司法所进行百分考核,至今已有5年之久,从运行情况看,考核工作作为司法所管理的中心环节,使得司法所八项职能紧密联系。

考核内容贯穿于全部过程,它既是对司法所年度工作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对司法所工作的一种监督手段,使得对司法所的指导和管理有了一个尺度和杠杆,使司法所的评先创优有据可循、合理公正。

2、加强了司法助理员的的能力建设。

考核促进了司法助理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及业务能力的提高。

使司法助理员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中,保持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同时,考核还促进了司法助理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3、加大了激励竞争机制的建设步伐。

近年来,通过做好考核工作,在我县各司法所初步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从操作层面来看,考核结果的合理使用,对各司法所起到了鞭策作用,在评先、奖惩、福利等方面,“干好干坏”不再一个样了,这对于司法所和司法助理员来说,就是一个积极的导向。

自1999年在全县各司法所实行考核制度以来,在操作中,我们仍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考核功能的---------------------------------------------------------------范文最新推荐------------------------------------------------------ 充分发挥。

1、平时考核制度落实不够。

对司法所的年度百分考核是年度评价司法所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但在考核中,轻平时考核,未能真正做到真抓实管;平时考核的标准不具体,未能如实的体现绩效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检查、督促不到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考核的作用。

2、考核测评的科学化程度不够。

我们把司法所的考核按照司法所八项职能分成了几大项内容。

但在具体内容的确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考核工作中“定性多,定量少”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我们的考核未能根据考核对象的类型、层次及其工作性质的不同,因事制宜,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的程度尚不能完全符合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要求。

3、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发挥不够。

考核的目的在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考核结果的合理使用,能进一步提高考核工作的影响力,增强考核工作的权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