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的关系是什么?【推荐】
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的关系是什么?【推荐】我国是法治社会, 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 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法律。
其中, 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是两个和劳动者关系密切的法律, 两者都对保护弱势群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
那么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的关系是什么?两者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一、学界关于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关系的争议《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联系非常密切的两个法律,他们都与保护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有关。
但作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它们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
长期以来,我国将保障福利内容纳入劳动关系进行调整,作为劳动法的组成部分,并不存在社会保障法的范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保障法应与劳动法合理界定。
但由于两个部门法在发展上的某种联系和延续性,使得学界对它们之间的认识模糊不清。
有人认为劳动关系包含了保障福利内容,有人认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互交叉,还有人认为劳动法从属于社会保障法,因而造成了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不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必须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二、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之间的联系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保险领域存在交叉。
3 、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 社会保障法为劳动关系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之间的区别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 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 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法学中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法学中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法学领域中,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作为两个重要的分支,关注着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劳动关系的调整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本文将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定义、内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两个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劳动法的定义与内容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秩序,促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和谐合作。
劳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的法律关系,确保劳动双方权益的平衡和合法性。
2.劳动标准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工时、休假等基本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劳动权益。
3.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旨在通过调解和仲裁等方式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二、社会保障法的定义与内容社会保障法是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规范,旨在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社会保障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劳动者在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等方面的基本权益。
2.社会救助法:确定了经济困难的劳动者可以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3.社会福利法:涵盖了办理婚姻登记、领取生育津贴、抚养费、住房补贴等方面的法规,保障劳动者在生活和家庭方面的福利权益。
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意义与实践价值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法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劳动法通过规范劳动关系,确保劳动者在雇佣过程中不受歧视,维护其合法权益。
其次,社会保障法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在各种风险和困难面前的基本权益。
此外,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总结起来,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一、劳动法劳动法是一种法律体系,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并调整雇佣关系。
劳动法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工作条件和报酬。
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应包括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薪水等方面的内容。
2.工时和休假:劳动法规定了工作时间的最大限制,比如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休假权益,包括带薪休假和病假等。
3.工资支付:劳动法规定了雇主应按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明确了计算工资的标准和方式。
4.劳动争议解决:劳动法为劳动者提供了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包括劳动仲裁和劳动法院等。
劳动争议通常涉及工资和合同纠纷等。
二、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一种法律体系,旨在保障公民的社会福利和权益。
社会保障法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基本生活需求。
根据社会保障法,雇主和劳动者都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用于支付退休金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
2.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医疗需求和健康权益。
根据社会保障法,雇主和劳动者都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用于支付医疗费用和医疗保健服务。
3.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基本生活需求。
根据社会保障法,雇主和劳动者都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用于支付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和再就业培训。
4.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为了保障受伤劳动者的权益和应得的赔偿。
根据社会保障法,雇主需要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用于支付因工作原因导致的劳动者受伤的医疗费用和工伤赔偿金。
社会保障法的目标是确保公民在面对风险和困难时获得一定的保障和帮助,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平性。
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了保障劳动者权益和社会福利的法律体系。
劳动法主要调整雇佣关系,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确保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公平对待和合理报酬。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一、劳动法知识要点劳动法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它包括了劳动合同、工资待遇、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劳动法的知识要点: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主要内容。
2. 工资待遇:工资待遇是指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 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权益的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安全的劳动环境和条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 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每日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
劳动者享有带薪年休假和法定节假日的休假权益。
5.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关系而发生的争议的解决方式。
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和仲裁进行解决,也可以通过法院起诉解决。
二、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社会保障法是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方面的保障而制定的法律体系。
以下是社会保障法的知识要点:1.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指由国家或社会团体按照一定的规定标准收取一定的费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保障的制度。
2.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指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参保人在工作期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达到退休年龄后可以领取养老金。
3.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为失业人员提供经济补偿和就业援助的制度。
参保人在失业的情况下可以领取一定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4.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指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或职业病的劳动者提供医疗、康复和经济补偿的制度。
5. 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指为女性劳动者提供孕期、分娩期和哺乳期的保障的制度。
参保人在生育期间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工资待遇。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区别是什么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区别是什么(一)联系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保险领域存在交叉。
3、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劳动关系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区别1、调整对象不同。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和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帮助国家有关机关进行处理,从而为我国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但是,这些问题在发生的时候,就会彼此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
因此也就导致法律法规之间的一些联系和区别。
那么,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区别是什么?一、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区别是什么?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有关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
《劳动合同法》、《工会法》以及《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及《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联系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保险领域存在交叉。
3、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劳动关系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区别1、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2、法律部门:在中央,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级政府都设有处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行政机关或具体工作部门。
3、关系的主体: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确保员工权益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法律体系。
劳动法主要是针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法律责任。
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促进社会公平而设立的。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健全的劳动制度。
首先,劳动法是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约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行为的法律规范。
劳动法确立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的支付、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方面的规定。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劳动保护、劳动条件改善等措施,保障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其次,社会保障法是为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公民在生老病死等方面的基本权利。
社会保障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种类和范围,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通过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可以帮助劳动者应对各种风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同时,社会保障法还规定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交叉领域,两者共同为劳动者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例如,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应当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利,用人单位也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另外,社会保障法也规定了劳动者因工作受伤或患病应当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为劳动者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
总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社会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充分尊重和执行这两项法律,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发展和幸福生活。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完善和落实,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不懈探讨。
愿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暖和公平的社会中获得尊重和尊严。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一、劳动法劳动法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的法律学科,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劳动法主要涉及雇佣关系、劳动合同、劳动条件、工资福利、工时休假、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
1. 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劳动法的基础,指的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
劳动法规定了雇佣关系的成立条件、权利义务、解除方式等。
雇佣关系的成立通常需要劳动者与雇主之间达成劳动合同。
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法中的核心概念,是雇佣关系的基本依据。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文件,用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包括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内容。
3. 劳动条件劳动条件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所享有的各种条件和待遇,包括工资、工时、休假、劳动保护等方面。
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休假制度等,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4. 工资福利工资福利是劳动者在工作中获得的报酬和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保障等。
劳动法规定了工资支付时间、工资计算方式、工资保障等,以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的经济待遇。
5. 工时休假工时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劳动法规定了最长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加班工资等,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休息权益。
6.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因劳动关系引起的争议的解决方式。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以确保争议得到公正解决。
二、社会保障法学社会保障法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学科,旨在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法学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
1.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法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由社会成员按规定缴纳一定比例的保险费,以获得社会保险金或福利的制度。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书2023版社会保障法全文2023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书2023版社会保障法全文
2023
劳动法2023年完整版
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七条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
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
劳动合同书2023电子版(5篇)
劳动合同书2023电子版1
甲方:
乙方:_____
性别:_____
出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住址:_____。
浅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重要作用
浅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重要作用1. 引言1.1 概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劳动法是指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主要涉及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劳动时间等方面的规定;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各种情况下的权益,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出台和实施,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也能够激励其更好地投入工作中。
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既可以保障生产秩序的持续发展,也可以促进企业的稳健经营。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保障机制,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也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重要性的意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两项法律的出台和执行,不仅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了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提升国家形象。
劳动者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他们的权益受到侵犯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
劳动关系的稳定也是建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础上。
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劳资双方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实现共赢发展。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执行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
最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也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也至关重要。
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作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逐渐备受重视。
二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相辅相成。
在本篇文档中,我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相互作用和促进劳动法是指用于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
社会保障法则是用于维护劳动者社会权益,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救助的法律规范。
二者各有侧重,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二者又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首先,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合法权益。
而社会保障法则要求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为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提供更广泛的保障和保障方式。
例如,员工参加社会保险后,可以享受各类社会保障,如养老金、生育津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而这些保障规定部分内容已在劳动法中得到明确,员工的权益在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的共同保护下得到更好的保障。
其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完善的公平正义的劳动市场。
在劳动市场中,用人单位不仅需要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还应当切实履行缴纳社保的义务,保证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
这样,在员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充分运用劳动法进行法律维权,实现权益受到更好的保障和诉求。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差异性与有效衔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范畴是不同的,二者自身的规定也存在差异。
然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之间却不是平行的,其规定存在劳动法借助社会保障法的服务机制实施,社会保障法则广泛覆盖了与劳动法相关的诸多社会关系。
首先,有效衔接的具体体现是,劳动法的实施需要社会保障法的保障措施。
例如,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法规定的一项有力保障措施,企业应当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劳动者的工龄、缴纳社保时长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变更和解除。
也就是说,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之间不存在直接冲突,二者之间的规定存在有效衔接。
其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不断修订,创造了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和提供社会保障的重要法律。
劳动法主要涉及劳动关系的成立、发生、变更和终止等方面,而社会保险法则涵盖社会保险的基本制度和组织。
一、劳动法劳动法是规定劳动关系权利义务的法律,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劳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条件、内容、变更及解除等方面的规定,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2. 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法规定了正常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等相关规定,并保障劳动者的休假权利,确保劳动者有合理的休息和休假时间。
3. 工资和福利: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支付期限和发放方式等,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权益。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的权利。
4. 劳动保护: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劳动条件的合理安排、劳动环境的保障、职业危害防护等方面的内容,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5.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法对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进行了规定,包括劳动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二、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而设立的法律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保险的基本制度: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的基本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2. 参保与缴费: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参保人员的范围和条件,以及社会保险的缴费责任和方式等。
同时,社会保险法还规定了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
3. 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参保人员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保障劳动者在退休、生病、失业等情况下的基本生活权益。
4.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5. 保险关系转移和跨地区就医: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劳动者在跨地区就医时的报销和转移手续,确保劳动者在异地就医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医疗保障。
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之异同
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之异同内容摘要劳动法产生于19世纪大工业生产以后,与劳动法相临近的法律部门最紧密的是社会保障法,这两个法律部门都与爱惜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宁有关,但这两个法律部门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军人优抚、住房福利等社会关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许多国家分属不同的法律部门,在我国那么存在彼此包括的关系,本文就从体制上对这两部法律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特点及评析归纳我国目前关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彼此关系的各类观点,大致能够归为三种观点:一是以为劳动法包括保障的内容;二是以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彼此交叉;三是以为劳动法从属于社会保障法。
在我国,“社会保障法”是伴随着市场经济进展而提出的一个范围。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在我国那么能够说是渊源流长。
我国在劳动法调整对象上存在着某些不适当的扩大,正是这种扩大涵盖了保障内容,这种扩大能够归纳为内在式的和外在式的。
所谓“内在式的”扩大,也能够称之为“劳动关系广义说”,是扩大了对劳动关系的熟悉,将一些保障内容加入劳动关系的范围,并形成第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法中较为流行。
所谓“外在式的”扩大,能够说是“劳动法调整对象广义说”,是将劳动关系之外的一些社会保障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并形成了第二种观点。
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劳动法中较为流行。
当前,随着“社会保障法”这一概念被我国慢慢同意,又显现了扩大:“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的偏向,咱们可称之为“社会保障法调整对象的广义说”,并形成上述第三种观点。
笔者以为这三种观点均存在必然的局限性。
第一种观点:劳动关系包括了保障福利内容“劳动关系”有时也称之为“劳资关系”“劳雇关系”“劳使关系”等等。
台湾的一些学者以为,“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劳动力、劳动者为本位的试探;“劳资关系”含有对立意味,因为劳方资方的界限分明,其所展开的关系自然包括一致性与冲突性在内;“劳雇关系”以雇佣的法律关系为基础,重点在权利义务之结构;“劳使关系”那么已将的所有的价值意味予以排除,只剩下技术性涵义。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与差异解析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与差异解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成为了广大劳动者关注的焦点。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作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体系,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与差异。
首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紧密的联系。
劳动法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而社会保障法是指国家对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福利。
可以说,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框架。
其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保护对象上存在差异。
劳动法主要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的权益。
而社会保障法主要保障的是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
可以说,劳动法注重保护劳动者在工作中的权益,而社会保障法注重保障劳动者在生活中的权益。
再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差异。
劳动法是一种行政法律,其法律适用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由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和执法。
而社会保障法是一种社会法律,其法律适用主体是全体劳动者,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和执行。
可以说,劳动法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护劳动者权益,而社会保障法主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
此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法律效力上存在差异。
劳动法具有直接适用性,即劳动者可以直接依据劳动法规定的权益要求用人单位履行义务。
而社会保障法具有间接适用性,即劳动者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构申请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可以说,劳动法更加直接有效地保护劳动者权益,而社会保障法更加间接地保障劳动者权益。
最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法律完备性上存在差异。
劳动法是一种综合性法律,旨在全面保护劳动者权益,涵盖了劳动关系的方方面面。
而社会保障法是一种专门性法律,主要关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大纲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根据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2009版整理)绪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属性。
2003年吴邦国将中国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和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7个法律部门。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功能与价值。
上编劳动法一、劳动法的基础理论1.劳动法概述劳动法的产生: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和道德法》。
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从属性(人格)、契约性、职业性、有偿性。
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关系,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劳动行政部门、社保机构、劳动市场服务机构、劳动团体如工会、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等。
劳动法基本原则。
劳动权平等原则,平等就业、待遇均等、劳动条件平等。
劳动自由原则,契约自由、结社自由与团体自治、禁止强迫劳动。
倾斜保护原则,解雇保护、基准法定、救济保障。
2.劳动权宪法中的劳动权。
个体劳动权(自主择业权、平等就业权、劳动保护权)、集体劳动权(团结权、团体协商权、争议权)。
劳动法中的劳动权。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3.劳动法的体系与地位劳动就业法。
就业促进法、职业培训法、就业服务法、就业管理法。
劳动关系协调法。
个体自治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规则法)、团体自治法(工会法、用人单位团体法、集体合同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国家干预法(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
劳动保障法。
劳动监察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社会保险法。
劳动法公私兼容、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4.劳动法律渊源正式渊源:制定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司法解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
非正式渊源:劳动政策、指导案例、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集体合同。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一、劳动法劳动法是指管理和调整劳动关系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系列法律规定的总称。
它是一种针对劳动关系进行管理和调整的法律体系,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和平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劳动法的背景和意义劳动法的出现和发展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相伴而生,它是工人阶级反对剥削和压迫,争取合理待遇和权益的重要手段。
劳动法的主要意义包括:•保护劳动者权益:劳动法的核心在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其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合理的待遇和保障。
•平衡劳资关系:劳动法通过法律规定,调整和平衡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权益关系,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劳动法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核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劳动合同: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的规定,确保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益得到合理保护。
•工资福利: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休假和福利待遇的最低标准和支付方式。
•劳动时间和休息: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和休假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劳动保护: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劳动条件和环境的保护要求,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和程序,维护劳动者权益和劳资关系的稳定。
二、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指保障社会成员在疾病、工伤、生育、失业、养老等方面享有相应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一系列法律规定的总称。
社会保障法旨在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
1. 社会保障法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社会保障法的出现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意义包括:•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保障法的核心在于提供基本福利保障,保障社会成员在疾病、伤残、失业和老年等情况下的基本生活需求。
•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社会保障法通过提供社会保障福利,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国家制定的两项重要法律,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并建立公平的劳动关系。
这两项法律的实施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
它包括了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与休假、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的核心原则是平等自愿、互利互利、合理合法。
它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合理的工资报酬、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作时间。
社会保障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险的法律规定。
它包括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保障法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全民参保、全程保障、全员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劳动者在各个阶段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险待遇。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它们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护的基础。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和行为的影响。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他们能够依法维权。
其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劳动法的实施使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劳动者的权益,提高了用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资源。
而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则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促进内需的增长,推动经济的发展。
最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能够减少劳动争议和社会矛盾的发生,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同时,它们还能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总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
它们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宣传,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促进劳动关系的良好发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下面将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进行详细解析。
一、劳动法劳动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维护劳动秩序的法律。
劳动法涉及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变更等内容,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工作时间、工作休息等权利,明确了雇主和雇员的权利义务。
劳动法还包括对特殊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如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
总的来说,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是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
二、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权益而制定的法律。
社会保障法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旨在建立全民参保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社会保障法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规定了参保条件、缴费标准、待遇发放等具体内容。
通过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社会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法律领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规范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而社会保障法则是基于劳动法的基础上,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其在失业、生病、养老等方面获得基本保障。
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劳动保障体系,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法律法规,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都应该切实尊重和执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共同努力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保障,共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第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一节公民、劳动和社会保障公民对国家的第一需要是基本生活的安全保障,公民应有的最基本权利是劳动权和基本生活保障权。
劳动权和保障权属于社会法范畴。
一、公民与劳动(一)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劳动劳动产生劳动力,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
它具有如下明显特征并引起相应的社会问题:(1)劳动力与劳动者不可分割。
(2)劳动力是生产要素。
具有商品属性;劳动力是特殊商品。
(三)劳动者1.劳动者的定义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相应义务,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其具体内容包括: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2)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光荣职责,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四)劳动权1.公民劳动权的定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民劳动权即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就业权,即获得职、业培训、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结社权,即建立、加入和退出劳动者组织的权利;参与权,即参与企业管理和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
2.公民劳动权的意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民劳动权及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1.就业权2.结社权3.参与权.学习和研究公民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在于,将就业问题提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净化法制环境,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到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能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第一部分 劳动法律制度
一、劳动法概述
1.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 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 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劳动关系是指人们之间在 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时所发生的关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也是我国劳动 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有:劳动力管理关系、劳动 保险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关系、劳动监察关系等。
(三)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法不仅规定了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如违背 劳动法规、欺诈、胁迫劳动者的合同无效的情形。 同时,严格规定了劳动合同解除的事由,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内容: 1、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2、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1)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 (2)预告解除合同的情形:提前30天书面通知 (3)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形 3、 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情形:
(二)社会保险法的内容
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疾病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1、养老保险:
又称老年社会保险或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在达 到法定老年年龄并从事某种劳动达到法定年限后, 依法领取一定数额费用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 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调解、仲裁、诉 讼。但是,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 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未经仲裁,不 得直接起诉。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 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 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60 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 行。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 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 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强制执行。
2、失业保险:
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的劳动者 得不到劳动机会或者就业后又失去工作的状态。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使 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间 内获得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 项社会保险制度。 1998年12月26日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 同时废止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 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4、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指劳动者在工作 中或法定的特殊情况下发生意外事故,或因职业 性有害因素危害,而负伤(或患职业病)、致残、 死亡时,对其本人或供养亲属给予物质帮助和经 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2003年4月16日国务院第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日起施行。 工伤的认定: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 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 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四、工时和工资制度制度 五、职业培训制度 六、劳动保护制度
七、劳动争议的处理
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 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 发生的争执。包括因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 辞退、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时、 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 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法律、法规规 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的解决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争议双方在 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着重调解。劳动争议具有两 个基本特点:一是争议的主体必须是劳动者与用人 单位;二是争议的内容必须是因劳动合同及其他有 关劳动法律、法规而产生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第二部分 社会保障法
一、社会保障法概述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及特点 社会保障,是指劳动者因生育、年老、患病、伤残、 死亡等原因造成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丧失以及失业 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的特点是: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 (2)社会保障的权利主体是生活发生困难的公民。 (3)社会保障的目的是满足公民维持一定生活水平 或质量的需要,以保障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 (4)社会保障的依据是相应的法律规范。
普通情形下的解除:劳动者只要提前30日以书面 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不管什么原因,都可以解除 劳动合同。 特殊情形下解除:指以下情形发生时,劳动者可 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合同(1)在试用期内; (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 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 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3.劳动法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1994年7月5日颁布, 1995年1月1日起执行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 的第一部劳动法典。 (1)充分体现宪法原则,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 护。 (2)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建立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范。 (4)从中国实际出发,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劳动合同制度
(一)劳动合同: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 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劳动合同 的条款包括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 (二)集体合同:是由工会代表劳动者与企业(雇主) 之间就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协商谈判而 签订的书面协议。 签订集体合同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维护劳动者的合 法权益,发挥工会在稳定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为市场 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建立的一种新机制。由于集 体合同也需要表达出每一个劳动者的意志,故集体合 同草案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签订后应报送劳动行政部门,若劳动部门无 异议,合同生效。集体合同避免了单个劳动合同可能 给职工带来的签约风险,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 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 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 情形。 视同工伤的情形: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 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 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 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的。
所以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大致可包括:社会 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 面,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 社会救助,在我国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 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与 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 制度。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有特殊贡献者及其 家属提供褒扬和优惠性质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 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维持和提高全社会 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而由政府和非政府公共 机构向全社会的公民提供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的 福利。
劳动争议的处理部门主要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用人单位内依法成立的 调解劳动争议的群众性组织,由职工代表、用人 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 责是调解本单位内部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经调 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劳动争 议仲裁权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由劳动行政部门 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 任。
(2)单位补充保险:指除了基本保险以外,用人 单位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为劳动者投保高于基本 保险的补充保险。具体体现为,劳动者与用人单 位的社会保险关系与劳动关系同时产生,保险费 的交纳数额、保险金的领取标准也由国家统一规 定。同时,凡法定的保险对象都必须投保,承保 主体必须接受投保,双方不得选择,否则要承担 相应的法律责任。 (3)个人储蓄保险。个人储蓄保险,是指劳动者 个人以储蓄形式参加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被保险人不同;保 险人不同;经营目的不同(营利与否);保险性 质不同(自愿或强制)。
二、社会保险法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及特征
1、社会保险:即对劳动风险的社会保障,是指国 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在其生、老、病、 死、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物 质帮助的制度。 广义的社会保险对象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狭义的 社会保险对象仅涉及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和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等。 2、社会保险法:调整社会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
劳动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的区别
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民事合同提倡契约自 由,而劳动合同对双方当事人自由意志的 限制很多,它要体现国家对劳动者保护的 原则,因此,其中劳动保护、劳动保险、 最低劳动报酬、最长日工作时间、劳动纪 律以及合同终止、解除的条件,劳动法都 有明确的规定,不允许双方当事人任意约 定;同时劳动合同的人身隶属性很强。
3、社会保险的特征:
社会性、强制性、补偿性、互济性、非赢利性
4、社会保险的层次:
我国的社会保险包含国家基本保险、用人单位补 充保险、个人储蓄保险三个层次。
(1)国家基本保险。国家基本保险,是指国家立
法强制实施的保障劳动者遇到劳动风险时最低生 活需要的保险制度。其特点是:覆盖面广;标准 统一;强制程度高。
(二)社会保障法的宗旨及体系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 其宗旨有三:1、保障基本人权 2、保障社会公平 3、保障社会安全 体系: 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界定了我 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 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主体范围:企业(无论内资或外资)、个体经济 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可以是事实 劳动关系)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 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也依劳动法 执行。 地域范围:中国境内 适用除外: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 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 (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 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