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地籍档案管理
地籍管理
第一章1地籍: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等级)、地价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册和簿册地籍的特性:空间性、公信性、精确性、持续性;地籍的分类:按发展阶段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按特点分为初始地籍、日常地籍;按行政管理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基层地籍;按地域和城乡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城镇地籍、农村地籍2地籍管理:概念:指地籍工作体系的总称,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册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登记,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主要研究对象:土地产权、数量、界址、质量、产权等。
研究内容: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具体任务:(1)深入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2)土地资源分布现状流转管理和态势分析(3)全面更新和充实土地调查资料,持续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4)土地调查深度广度发展,建立健全土地调查管理制度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制度(5)建立健全全国地籍信息网络,实现公开调查上报和发布的网络化第二章1产权制度定义: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土地所有权: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主体:国家和农民集体客体:归国家或特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内容: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国家土地所有权:《物权法》城市的土地以及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代表: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取得方式:征收,灭失,社会制度的变迁客体:城市市区即建成区的土地,已被国家征收,征收的农村或城市郊区的土地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者向国有土地所有者支付出让金为代价而原始取得的有限期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境内外等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取得方式:拍卖、招标、挂牌、协议内容和限制: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分期付款不享有处分权)终止:合约约定使用年限届满,违反关于土地禁止闲置,或擅自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农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成员或其他单位,个人依法以承包或租赁等方式取得的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经营活动,有期限至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承包经营,未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通过招标、拍卖、协议的方式使用期限:30年,未开发利用的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依法另约期限内容和限制:占有使用收益部分处分可依法继承他物权:担保物权(抵押权),用益物权(基地使用权,农用地使用权,地役权,典权,租赁权)第三章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1)查清大地权属界限和各级行政管理界限(2)查清大地利用类型分布,并量各类土地面积(3)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区辖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及地类的面积(4)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接线图(5)对土地利用状况做出科学评价,分析利用种存在的问题,总结土地利用经验教训,提出确权意见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原则:统一性、地域性、科学性、实用性土地分类系统:水田、水浇地、异地分类区别:飞地:指属外行政区划分并脱离其辖区范围的的单独飞入本辖区的地块表示方法F=12/114=地号/地类第四章土地登记:也源于土地权利登记,指土地登记将土地权利人依法取得、变更、灭失的各项土地利用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依法记录在专门设置的簿册上土地动态监测包括:变更调查:对实地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加以调查,记载,变更,更新充实原有资料保持土地的现势性。
级《地籍管理》课后习题按章及答案
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述名词解释:1、地籍2、税收地籍3、产权地籍4、多用途地籍5、初始地籍6、日常地籍7、地籍管理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基本任务)是什么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论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税收地籍:税收地籍是各国早期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
3、产权地籍: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
4、多用途地籍:多用途地籍,亦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
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
5、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图册。
6、日常地籍:日常地籍也称变更地籍,是指在初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数,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7、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1)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3)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4)加强土地用途管制;(5)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6)为土地管理服务。
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地籍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地籍资料管理制度
地籍资料管理制度一、地籍资料的基本概念地籍资料是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征收土地的需要,对土地及建筑物的所有权、使用权、质量等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和档案保管的一种资料。
其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土地坐落、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质量等信息。
地籍资料是土地管理部门管理土地资源的基础,也是土地交易、征收和规划编制等工作的依据。
二、地籍资料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建立科学的地籍资料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地籍资料管理制度是保障地籍资料质量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地籍资料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地籍调查、登记、更新、核查、保管和利用等环节,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确保地籍资料的真实、完整、准确、可靠。
2.加强地籍资料管理技术支持加强地籍资料管理技术支持,提高地籍资料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地籍档案管理系统等,实现地籍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地籍资料的准确性、实时性和便捷性,为土地管理部门的决策和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地籍资料管理人员培训加强地籍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定期组织地籍资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技能,提高地籍资料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4.健全地籍资料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地籍资料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
明确地籍资料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地籍资料管理的各项工作,防范和纠正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地籍资料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三、保障地籍资料的安全和有效利用1.加强地籍资料安全管理加强地籍资料的安全管理,确保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建立健全地籍资料档案室、数据中心等管理机构,配备安全设施和设备,规范地籍资料的存储、传递和利用,保障地籍资料的安全和稳定。
2.建立地籍资料共享机制建立地籍资料共享机制,促进地籍资料的共享和利用。
推动各级地籍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地籍资料的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和整合,提高地籍资料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土地地籍档案管理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土地地籍档案管理,保障土地地籍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提高土地地籍档案利用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土地地籍档案是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国家土地权益、保障土地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土地地籍档案管理应当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规范性的原则。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登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二、档案管理职责第四条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土地地籍档案管理工作。
第五条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熟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二)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保密意识。
第六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一)负责土地地籍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和销毁等工作;(二)负责档案库房的安全保卫和设备维护;(三)负责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四)负责档案的鉴定、整理和归档;(五)负责档案的检索、咨询和借阅;(六)负责档案的销毁和报废。
三、档案收集与整理第七条土地地籍档案的收集范围包括:(一)土地权属证书、登记证明等;(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三)土地征收、征用、补偿安置资料;(四)土地储备、供应、交易资料;(五)土地规划、审批、实施资料;(六)其他与土地管理相关的资料。
第八条土地地籍档案的整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按时间顺序、类别、级别等分类整理;(二)保持档案的原始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三)编制档案目录、索引和检索工具;(四)对破损、褪色、霉变的档案进行修复和保护。
四、档案保管与利用第九条土地地籍档案的保管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档案库房应当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标准,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虫等设施;(二)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档案进行清理、检查,确保档案安全;(三)对重要档案应当进行备份,并存放在安全的地方。
第十条土地地籍档案的利用应当遵循以下规定:(一)档案利用应当遵守国家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二)档案利用应当办理借阅手续,确保档案安全;(三)档案利用者应当遵守档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地籍管理第九章地 籍 档 案 管 理
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工作的总合。
地籍档案的作用
为国家生产和建设提供依据 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依据 是国土教育、宣传的材料 是研究土地科学的可靠资料 是土地信息储备的一种手段
地籍档案管理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工作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
编制地籍档案索引
Hale Waihona Puke 籍档案的借阅 地籍档案的编研工作
1. 编写参考资料 2. 汇编地籍档案文集 3. 参加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
地籍档案管理现代化
地籍档案管理方式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籍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地籍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的科学化
地籍档案管理
地籍档案的概念
档案: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参考价值、经立
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历史性资料,既包括书面来往 文件,还包括收发电文、电话记录、各种技术文件、图 纸、簿册、照片、影片、录像录音磁带和各种光盘、软 盘等等。
地籍档案:是地籍管理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实际工作
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参考价值、经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 的各种历史性文件资料。
地籍档案管理的手段
收集 整理 鉴定 保管 统计 利用
基础性工作 目的
地籍档案的鉴定和保管—鉴定
鉴定地籍档案的价值 鉴定地籍档案的保管期限 地籍档案的销毁
地籍档案的鉴定和保管—保管
库房的建设与保管 档案流动过程中的保管 保护档案的专门技术措施
地籍档案的利用与管理现代化-利用
地籍档案管理办法(初稿)
1.0 目的为加强公司地籍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地籍档案管理操作流程,充分发挥和利用地籍档案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根据公司档案管理办法,并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2.0 职责建立健全地籍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全面收集在土地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地籍资料,进行科学地收集、整理、保管和归档。
维护地籍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对土地开发供应和管理过程中的地籍权属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汇总、统计和研究工作。
按有关规定积极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利用服务。
3.0 定义本办法所指的地籍档案,是指在土地开发、供应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纸质、光盘、电子文档等各种载体形式的文件材料。
4.0 内容根据土地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结合部门工作制度,地籍档案分为三大类:项目类文件、事项类文档、内部工作文档。
4.1 项目类文件是指土地开发、供应和管理过程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项目实施与推进的必要文件。
分为土地供应类和权属证照类。
土地供应类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批复、规划定界测绘报告、项目选址意见书、土地批次勘测定界报告、土地批次征地批文、前期基础性开发勘测定界报告、前期基础性开发项目供地批文、前期基础性开发用地规划许可证、征地大包干协议、被征地人员办理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通知、被征地人员办理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核定书、动拆迁许可证、规划征询复函、土地勘测定界报告、土地供地批文、挂牌文件、成交确认书、土地出让合同等。
权属证照类包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房地产权证(土地证)、房地产权证(房地合一证)、房屋面积测绘报告等。
4.2 事项类文档是指某一时间段内针对某一土地管理活动或事件发生、发展及结束而形成的系列文件。
分为事项相关发文和事项相关收文。
事项相关发文包括土地部及公司对外正式发文(文件号“沪漕泾土”)、形成发文所拟草稿记录及讨论稿、发文所附文件资料及中间过程文件等。
事项相关收文包括上级土地相关管理部门及公司发至土地部的通知、说明、建议、意见、批复、复函、政策条文以及双方签订的合同、协议书和备忘录等。
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规范土地登记档案管理,保障土地登记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土地登记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档案管理范围1.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登记档案;2.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登记档案;3. 林地、草原、水面、滩涂等土地登记档案;4. 土地登记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相关档案。
三、档案管理原则1. 法规依据原则: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确保档案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2. 完整性原则:土地登记档案应当完整、准确、全面地反映土地登记全过程;3. 安全性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土地登记档案的安全;4. 有效性原则:土地登记档案应当便于查阅、利用,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四、档案管理职责1. 土地登记机构负责土地登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2. 土地登记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3. 土地登记机构应建立健全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责任;4. 土地登记机构应定期对土地登记档案进行自查,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五、档案管理流程1. 收集:土地登记机构在办理土地登记过程中,应及时收集相关资料,确保档案的完整性;2. 整理: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档案的准确性;3. 归档:按照档案分类、编号、装订等要求,将整理好的档案归档;4. 保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档案的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5. 利用:按照规定程序,为土地登记、土地权利人查询、土地执法等提供档案服务。
六、档案安全与保密1. 土地登记档案应存放在符合安全要求的档案室,确保档案的物理安全;2. 土地登记档案应采取加密、备份等措施,确保档案的信息安全;3. 土地登记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档案内容。
七、监督检查1. 土地登记机构应定期对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2. 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第九章 日常地籍管理
第三节 日常地籍测量
1、日常地籍测量的目的及内容 1.1 日常地籍测量的目的 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情况,便于土地管理部门 科学地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1.2 日常地籍测量的内容 其内容主要包括界桩放点测量、制作宗地图和房地产证 书附图、房屋调查、建设工程验线、竣工验收测量等。具体 内容如下: (1)土地出让中的界桩放点和制作宗地图。 (2)房地产登记发证中的地籍测量工作。 (3)房屋预售调查和房改中的房屋调查
第二节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
一、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作用与特点 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后,为适应日常地籍 工作的需要,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 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变更调查。 1. 作用 (1) 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 (2) 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的检查、补置、更 正。 (3) 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 补充。 (4) 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 (5) 使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
6.1 档案鉴定的工作制度 –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质量; –有无保存价值; –根据价值大小确定保管期限。 6.2 内容: –确定哪些档案应该保存、保存多久; –确定哪些档案不保存,进行销毁。 • 保存期限:永久;长期(30~50年)、短期(<30年)
5. 宗地面积的变更 用解析坐标计算新的宗地面积。宗地合并时,合并后的 宗地面积应与原宗地面积之和相等;宗地分割时,分割后的 各宗地面积应与原宗地面积相等,闭合差按比例配赋;边界 调整时,调整后的两宗地面积之和不变,闭合差按比例配赋。
6. 界址点坐标的处理
如果原地籍资料中没有该点的坐标,则新测的坐标直接 作为重要的地籍资料保存备用。如果旧坐标值精度较低,则 用新坐标取代原有资料。如果新测坐标值与原坐标值的差数 在限差之内,则保留原坐标值,新测资料归档保存。 7. 房屋的结构、层数、建筑面积等要素的变更。 从新调查和更新
土地登记档案管理
土地登记档案管理一、什么是土地登记档案土地登记档案是地籍管理档案的一种,它是在土地登记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二、土地登记档案的作用土地登记档案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生产、建设提供可靠地依据和法律凭证;是土地信息储存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研究土地科学的可靠资料;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三、土地登记档案的一般特性1、区域性—《土地登记办法》规定:土地登记实行属地登记原则,土地登记档案一般是在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实际工作中形成,按照区域特定编码而整理装订成卷的;2、政策性—土地登记档案是不同时期国家关于土地政策在实践中具体真实的记录;3、动态性—与其他档案文件资料不同,土地登记文件资料中的一部分需随着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变更而经常变化;4、多样性—土地登记档案资料有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和图纸材料等;5、产权的不可移动性—土地作为一种固定财产,其土地权利人不可能像对其他商品那样随意搬迁,移动。
四、土地登记档案管理的原则1、及时装订归档的原则;2、专人、专柜保管的原则;3、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的原则;4、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的原则。
五、土地登记档案的立卷1、立卷的原则:以宗地为单位,每一宗地建一卷盒,每一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立一土地登记卷,土地登记卷均装入本宗地卷盒内,共用宗多个使用者登记装入一个卷盒,装不下时再装入另一卷盒。
2、立卷的内容: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宗地界址坐标、宗地图、土地登记委托书、土地登记法人身份证明及个人身份证明材料、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文件、土地登记收件单和移交单、拟登记权属公告相关材料、其他相关材料等。
《卷内备考表》放在卷内材料尾页之后,备考表要标明在组卷和案卷使用过程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3、立卷顺序:文字材料在前,图纸材料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
4、保存期限:地籍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短期保存三种、凡是有重要凭证和长久查考、利用价值的作为永久保存;凡在16年—50年内具有查考、利用、凭证作用的为长期保存;凡在15年内具有查考、利用、凭证作用的为短期保存。
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登记档案管理,确保土地登记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提高土地登记档案利用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土地登记档案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在土地登记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文件、资料和实物。
第三条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应当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连续性和可追溯性的原则。
第四条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
第五条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由土地登记机关负责,其他相关部门应予以配合。
第二章土地登记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第六条土地登记档案的收集范围包括:(一)土地登记申请书、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决定书等土地登记相关文件;(二)土地登记调查报告、地籍测量报告、土地登记测量报告等土地登记技术文件;(三)土地登记公告、异议处理决定书等土地登记辅助文件;(四)其他与土地登记相关的文件、资料和实物。
第七条土地登记档案的收集应当及时、完整、准确,确保档案的完整性。
第八条土地登记档案的整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按照土地登记类别、登记时间、登记编号等顺序排列;(二)按照档案内容、形式、载体等进行分类;(三)按照档案的重要性、价值等进行鉴定;(四)按照档案的保管要求进行装订、包装。
第九条土地登记档案的整理应当由专人负责,确保档案的整理质量。
第三章土地登记档案的保管与利用第十条土地登记档案的保管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按照档案的保存期限、保管要求进行分类保管;(二)采取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霉等措施,确保档案的安全;(三)定期检查档案的保存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对破损、褪色的档案进行修复、复制。
第十一条土地登记档案的利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公开、便民;(二)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三)按照档案的保管期限、利用范围进行审批;(四)对利用档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记录利用情况。
第十二条土地登记档案的利用方式包括:(一)查阅、复制;(二)摘录、汇编;(三)咨询、解答;(四)其他合法利用方式。
级《地籍管理》课后习题按章及答案
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述名词解释:1、地籍2、税收地籍3、产权地籍4、多用途地籍5、初始地籍6、日常地籍7、地籍管理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基本任务)是什么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论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税收地籍:税收地籍是各国早期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
3、产权地籍: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
4、多用途地籍:多用途地籍,亦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
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
5、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图册。
6、日常地籍:日常地籍也称变更地籍,是指在初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数,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7、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1)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3)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4)加强土地用途管制;(5)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6)为土地管理服务。
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地籍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地籍管理复习考点
题型:名词讲解(10个/3分)填空题20-30个、简答题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1、名词讲解地籍:是指由国家看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地址、数目、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并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成立、建设和供给给用所展开的一系列工作(管理)举措。
地籍管理即是地籍工作系统的简称。
土地检查:为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检查。
土地登记:是指将法律认同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记于专用的簿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土地权益的一项法律举措。
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检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解析,对土地质量水平进行相对评论。
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目、质量、散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检查、汇总、解析和供给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涉及办理大批图形数据(地籍图、宗地图)和属性数据(宗地信息、文字报告等)。
2、地籍管理的原则、手段、发展趋向原则:1、一致管理的原则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结、系统、完好3、地籍资料的靠谱、连结、精确4、地籍成就简略合用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薄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发展趋向:1、研究和推行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完美城乡土地统计及专项统计制度,是地籍学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2、土地产权制度依旧是地籍学的研究要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土地产权更改与保护、土地整理后的产权调整等是近期热门问题。
3、研究怎样推动城乡土地一致登记制度、完美登记簿册的内容系统,研究土地登记的过错追究制度和损失补偿制度。
研究城镇房地产登记中的划分所有权确认与保障问题。
4、研究和成立地籍信息公开盘问制度和地籍中介服务系统。
5、地籍管理应用技术研究。
3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依旧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的遥感监测系统。
试论如何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建设
试论如何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建设【摘要】地籍档案管理是城市建设和规划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目前地籍档案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管理混乱、资料不完整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新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地籍档案管理不仅有利于城市规划和管理,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地籍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应加强对地籍档案管理的重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积极引入新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发展,推动城市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地籍档案管理、建设、现状、问题、原因、策略、新技术、档案管理制度、重要性、前景展望、建议、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籍档案是记录土地所有权以及土地利用情况的重要档案,对于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征收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地籍档案管理起步较晚、制度不够完善、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等原因,地籍档案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档案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易丢失等。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增加,地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加强地籍档案管理建设,是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迫切需求和重要任务。
只有加强地籍档案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国家土地所有权制度,促进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推动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
本文旨在对地籍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策略,以期为地籍档案管理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问题意义地籍档案管理是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在地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档案整理不及时、档案信息不完整、档案安全性差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地籍档案管理的低效率和不规范化,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健全地籍档案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九章 地籍档案管理
农村地籍档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档案 土地登记档案 土地统计档案 土地质量与评价档案 土地法律法规档案 非法占地档案 农户承包使用土地档案
第二节 地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 2.1 收集: 收集:
– 指对那些分散在各部门、机关、单位或个人手上的,具有保存和利用 价值的地籍管理文件资料,按一定制度和要求进行采集、接收和归档。
案卷封面填写及案卷装订
2.2.3 编目
• 案卷编目是指对各类档案案卷目录的编排。 • 基本方法:先将档案分类的类别编目,然后 再按档案的保管期限,分别编制案卷目录。 • 案卷目录一般包括:封面、目次、说明、简 称对照表和案卷目录表等。
第三节 地籍档案的保管和鉴定
• 3.1 保管
– 保管是指根据地籍档案的组成、状况和特点,所采取的存 放和安全防护的措施。
第五节 地籍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 5.1地籍档案管理标准化: 5.1地籍档案管理标准化
– 就是对地籍档案管理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相关 性特征的重复制定和实行统一规定的过程。
• 标准化的实践意义:
– 可以大大提高地籍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 可以为地籍档案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奠 定基础; – 可以为地籍档案事业向整体化、社会化方向发 展创造条件;
• 4.1 地籍档案的利用 • 4.1.1 地籍档案利用的方式
传统型服务模式
档案外借服务 档案阅读服务 档案报道服务 档案陈列、展览服务
机械型服务模式 智力型服务模式
4.1.2 地籍档案检索工具
• 地籍档案检索工具是供查询和储存地籍档 案线索的一种手段。
– 档案总目录 – 分类目录 – 专题目录
• 索引
– 来源渠道上:
• 本单位颁发、形成的文件材料; • 上级颁发的文件材料; • 下级上报本机关的重要请示、报告与本机关给予批复或备案的 文件需要归档。
地籍档案管理基本知识
地籍档案管理基本知识第一章概述一、地籍档案地籍档案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由地籍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是土地档案的核心。
式的历史记录。
是土地档案的核心。
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的业务材料与地籍档案的关系:地籍档案由这些业务材料转化而来,地籍档案由这些业务材料转化而来,但只有是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业务材料,按照归档制度,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业务材料,按照归档制度,遵循地籍管理活动的规律,整理、分类、编目、循地籍管理活动的规律,整理、分类、编目、立卷后才能成为地籍档案。
才能成为地籍档案。
二、地籍档案的特点专业技术性较强,专业技术性较强,兼有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的特点具有严格的法律性动态性强利用率高市县级档案数量相对较多三、地籍档案的作用依据作用凭证作用参考作用第二章地籍档案内容根据国家、省、市下发的《根据国家、省、市下发的《县级土地档案分类方案(试行)》方案(试行)》文件的规定,最早是国家土地局于1991年下发的国土办[1991]41号文,共设局于1991年下发的国土办[1991]41号文,共设八大类,A综合、B财务、C地籍管理、D 八大类,A综合、B财务、C地籍管理、D土地利用规划、E建设用地、F监察、G科技、H 利用规划、E建设用地、F监察、G科技、H声像。
地籍管理是其中一个大类。
后由于国土部门机构改革后职能调整,市局根据省厅的苏土办[2001]306号文件,下发了宁国据省厅的苏土办[2001]306号文件,下发了宁国土资[2002]292号文,增设了地质矿产类,即九土资[2002]292号文,增设了地质矿产类,即九大类。
关于地籍管理类档案的归档内容基本未变。
第二章地籍档案内容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主要涉及以下三类: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主要涉及以下三类:A 综合类(文书档案) C 地籍管理类H 电子声像C 地籍管理类地籍类综合性文书材料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农村村庄地籍调查土地清查土地登记: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统计土地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动态监测第三章一、收集地籍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二、移交三、整理归档四、保管五、查借阅利用六、编研参考一、收集收集是档案工作的起点,是保证档案卷内材料完整、准确的必要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土地档案管理制度
土地档案管理制度一、土地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土地档案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登记、归档和管理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
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土地登记制度、土地档案归档制度、土地信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和程序。
二、土地档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护土地资源安全。
土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的安全和稳定,遏制土地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2.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3. 维护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
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防止土地资源的非法占用和非法侵占,维护土地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4. 提升土地管理水平。
土地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提升土地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加强土地资源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土地档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登记是指对土地资源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和记录,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用途、权属等信息。
土地登记制度是建立土地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的基本资料和信息。
2. 土地档案归档制度。
土地档案是指对土地资源的详细信息和资料进行归档和管理,包括土地的详细图件、权属证明、土地利用证明等资料。
土地档案归档制度是对土地资源进行详细管理和记录的重要环节。
3. 土地信息管理制度。
土地信息是指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包括土地的位置、面积、用途、权属等信息。
土地信息管理制度是对土地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和运用的重要手段。
4. 土地资源管理制度。
土地资源管理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土地的规划、利用、开发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制度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集方式
• 对本机关形成的地籍档案的归档; • 对撤并机关具有保存价值的地籍档案的接收; • 对历史地籍档案的接收和征集。
• 收集范围:
• 凡是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办理完毕的有查考价值的各种文 字、图表、音像、磁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性地籍文件材料,均 应列入归档范围。
– 内容上:
• 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综合文件材料; • 地籍管理业务活动中的形成和使用完毕的、具有查考价值的各 种图件资料; • 在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野外调查、测量或清丈的记录、计算 数据和成果检查、验收、技术鉴定资料,以及地籍管理活动过 程中的各种表、簿、卡、台帐和其他证明文件等;
• 4.1 地籍档案的利用 • 4.1.1 地籍档案利用的方式
传统型服务模式
档案外借服务 档案阅读服务 档案报道服务 档案陈列、展览服务
机械型服务模式 智力型服务模式
4.1.2 地籍档案检索工具
• 地籍档案检索工具是供查询和储存地籍档 案线索的一种手段。
– 档案总目录 – 分类目录 – 专题目录
• 索引
1.4 地籍档案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 原则:
–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 地籍档案的内容就其工作性质可分为:
– 地籍档案行政管理工作; – 地籍档案馆室工作; – 地籍档案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
地籍档案管理的内容
地籍工作中形成的有利用价值的资料收集保存 繁杂、凌乱的地籍材料条理化和系统化
• 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措施:
– – – – 提高认识; 制定可行的规划; 实行改革; 优先加强基础性工作:档案学理论研究;档案管理业 务;数据库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五节 地籍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 5.1地籍档案管理标准化: 5.1地籍档案管理标准化
– 就是对地籍档案管理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相关 性特征的重复制定和实行统一规定的过程。
• 标准化的实践意义:
– 可以大大提高地籍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 可以为地籍档案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奠 定基础; – 可以为地籍档案事业向整体化、社会化方向发 展创造条件;
• 3.2.1 档案鉴定的工作制度
– 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质量; – 有无保存价值; – 根据价值大小确定保管期限。
• 3.2.2 内容 内容:
– 确定哪些档案应该保存、保存多久; – 确定哪些档案不保存,进行销毁。
• 保存期限:永久;长期(30~50年)、短 期(<30年)
第四节 地籍档案的利用和统计
– 机电检索 – 光电检索 – 电子计算机检索
4.2 地籍档案的统计
• 内容:主要包括对地籍档案的收进、管理、 利用等情况进行登记和统计两部分。
– 库存总藏量统计 – 年归档量统计 – 案卷质量统计 – 档案利用情况统计
• 要求:
– 明确统计的目的 – 统计数字要准确 – 统计工作要及时连续 – 提高认识、坚强领导、注意分析研究
– 来源渠道上:
• 本单位颁发、形成的文件材料; • 上级颁发的文件材料; • 下级上报本机关的重要请示、报告与本机关给予批复或备案的 文件需要归档。
• 收集时间:随时、定期和突击
2.2 整理
• 整理就是把处于零乱状态的和需要进一步 条理化的地籍文件材料进行基本分类、组 合、排列和编目,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 工作。 • 包括:
1.2 地籍档案的特点
• 地籍档案数量大、形式多样、保存分散; • 地籍档案具有成套的特点; • 地籍档案跨年度、周期长,包含长期的日常 工作; • 地籍档案具有动态性和现势性; • 地籍档案技术含量高。
1.3 地籍档案的作用
• 地籍档案为国家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依据; • 地籍档案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依据; • 地籍档案是国土教育、宣传的素材; • 地籍档案是研究土地科学的可靠资料; • 地籍档案是土地信息储存的一种手段。
保存的档案去粗取精,确定其保存价值、级别 地籍档案的日常维护,保持其完整性,并随时 补充新内容 以数字的形式反映档案的数量、状况等情况 发挥档案在土地管理及其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地籍档案的分类
地籍档案的内容
城镇地籍档案
地籍调查档案 土地登记档案 土地统计档案 房产调查档案 土地质量档案 土地等级档案 土地利用现状类别档案 土地法规文件档案 城市规划设计档案
第九章 地籍档案管理
福建土地管理档案库
• “地籍档案是土地管理档案的核心, 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籍 档案管理不仅是地籍管理工作的一 项重要内容,也是全面、科学管好 用好土地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 地籍档案管理概述
• 1.1 地籍档案 地籍档案(Cadastral Archives)的概念 的概念
• 意义:
– 维持地籍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与安全性和便于 社会各方面有效利用的重要措施。
• 任务:
– 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档案的损坏,延长档案的利用寿命和维 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 保管的方法与要求
– 库房建设与管理; – 档案流动过程的保护; – 保护档案的专门措施。
3.2 地籍档案的鉴定
• 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保 存价值的鉴定工作,也是甄别地籍档案的 保存价值,挑选有价值的地籍档案继续保 存,剔除将失去价值的地籍档案,并予以 销毁。
农村地籍档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档案 土地登记档案 土地统计档案 土地质量与评价档案 土地法律法规档案 非法占地档案 农户承包使用土地档案
第二节 地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 2.1 收集: 收集:
– 指对那些分散在各部门、机关、单位或个人手上的,具有保存和利用 价值的地籍管理文件资料,按一定制度和要求进行采集、接收和归档。
案卷封面填写及案卷装订
2.2.3 编目
• 案卷编目是指对各类档案案卷目录的编排。 • 基本方法:先将档案分类的类别编目,然后 再按档案的保管期限,分别编制案卷目录。 • 案卷目录一般包括:封面、目次、说明、简 称对照表和案卷目录表等。
第三节 地籍档案的保管和鉴定
• 3.1 保管
– 保管是指根据地籍档案的组成、状况和特点,所采取的存 放和安全防护的措施。
– 分类 – 立卷 – 案卷的排列 – 案卷目录的编制
2.2.1 分类
地籍综合类 土地调查类 土地登记类 土地统计类 土地定级估价类 土地动态监测类
2.2.2 立卷
组卷方法:
按问题组卷 按时间组卷 按行政区域或地理特征组卷
整理:
案卷内地籍文件材料的排列; 卷内文件材料的编号; 卷内目录及备考表的填写
• 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参考 价值的文字、图表、磁带、磁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 记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
1. 2. 3. 4.
涵义:
是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事业单位地籍管理专业 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 由地籍文件材料有条件地转化而来; 地籍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 是地籍管理活动的原始记录。
5.2 地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 5.2.1标志: 5.2.1标志
1. 档案工作技术与设备的现代化;
① 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 • • • 一般业务管理 检索、编目 库房管理 行政管理
② 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
• • • • • • 数字通信 光纤通信 卫星通信 联网检索 缩微摄影 激光全息超微缩摄影
③ 现代光学技术,实现档案微缩化;
2. 档案管理机构布局与馆(室)藏结构合理化 3. 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4. 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的科学化
5.2.2 地籍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途径与措施
• 完善档案工作现代化途径:
– 完善档案部门职能与改善档案管理手段相结合; – 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 – 技术引进与技术革命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