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22祭十二郎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兄殁南方(mò)形单影只(zhī)辍汝而就(chuò)B.丞相薨(hōn g)不省(xǐnɡ)衔哀致诚(xián)C.令守汝丧(sàn g)冀其成立(jì)汝遽去吾(jù)D.其余奴婢(bì)万乘之公相(shèn g)归取其孥(nú)【答案】C【解析】“丧”应读sān g。
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能衔哀致诚致:表达B.吾去汴州去:离开C.图久远者图:打算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仔细【答案】D【解析】孰:谁。
3.下列各项中对“诚”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④而神者诚难明矣A.①和②相同B.③和④相同C.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相同【答案】B【解析】①诚意;②如果,果真,表示假设;③④确实,实在。
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汝之子始十岁②使取汝者始行③长者衰者而存全乎④长吾女与汝女A.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不同。
B.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相同。
C.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相同。
D.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不同。
【答案】A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皆不幸早世C.以求斗斛之禄 D.敛不凭其棺【答案】C【解析】A项,“羞”通“馐”。
B项,“世”通“逝”。
D项,“敛”通“殓”。
6.对下列各句中“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未可以为信也②未始以为忧也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④汝殁以六月二日⑤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⑥使者妄称以应之耳A.①和②相同B.②和③相同C.②和⑥相同D.④和⑤相同【答案】A【解析】①②中两个“以”都为介词,把;③介词,因为;④介词,在;⑤介词,拿、用;⑥连词,表目的,用来。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
次年,韩会卒于任所。
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
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二)(人教版高二选修)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7-12-21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重点难点预测】1、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2、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知识链接】关于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是祭祀与汉语文学结合的产物,好的祭文往往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
祭文可分为庙祭文和墓祭文两类。
庙祭文一般用于官方、重大祭祀场合,格式多为四言体的韵文。
例如,历代天子宗庙祭祀、祭黄帝陵的祭文,都属于庙祭文。
由于庙祭文格式多是固定的,因此很难出彩,历代的名篇不多。
墓祭文形式则较为灵活,士庶阶层的私祭也可采用。
多是文言散文、韵文或骈体文写成,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祭文。
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
《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lěi)》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翻译下列句子(将画线词语要翻译准确)。
(1)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4)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第周本周第个累计个主备人:审阅人:【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
(清。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2.了解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
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
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
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
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
嫂子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
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
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
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高中语文 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鉴赏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学习难点】鉴赏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学习课时】两课时【知识链接】1.韩愈,字退之,唐代昌黎人,也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惟陈言之务去”。
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多为“歌其功,颂其德”。
但《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3.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
【学法指导】多读多感悟,争取读出情感,这样,才能产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亲近作者和文本。
预习案一、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标注重点字词句和疑问。
二、给加点字注音:请归取其孥.()不省.()所怙.()斗斛.()之禄虽万乘.()之公相丞相薨.()窆.()不临其穴其余奴婢.()尚飨.()中年兄殁.()南方并令守汝丧.()吾不以一日辍.()汝遽.()去吾而殁三、找出下面的通假字: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皆不幸早世敛不凭其棺零丁孤苦第一课时学习内容:课文1—6段。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1《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描写民间信仰的文章,作者在文中通过祭拜十二郎神的故事,展现了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本篇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欣赏和解析。
一、了解主题和结构1. 主题: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2. 结构:故事叙述与主题呈现相结合二、了解背景与作者1. 背景:《祭十二郎文》是明朝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人间偶遇神明十二郎,并为他赶走恶魔而得到了神恩,之后又代表众人给十二郎神祭拜感恩的故事。
2. 作者:故事的作者不详,但显然是在民间流传的。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三、了解文本内容1. 故事叙述唐僧师徒四人路过一个庄园,发现那里的小孩受到巨狼威胁。
四人施展法力,将狼赶走,发现原来是守护庄园的神明十二郎使用罩门法来试探他们。
十二郎对唐僧表示感谢,并为他们指引了唐朝御医的府第。
但还是有恶魔在后续的旅途中找麻烦,四人打败恶魔后,十二郎神收了他们为义侠弟子。
之后,唐僧与侍女白晶晶一道代表众人前来祭拜十二郎神。
2. 主题呈现通过叙述故事细节,文章主要表达了以下主题:1) 民间信仰和祭祀文化的传统2) 中华民族的忠诚和感恩精神3) 人与神明的和谐关系四、了解文化内涵1. 祭祀文化的传承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的是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文化中,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祭祀来向神灵表达感情和寻求庇护。
在《祭十二郎文》中,唐僧与白晶晶代表了人群,前来祭拜十二郎神,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又一次强调和延续。
2. 忠诚和感恩的精神《祭十二郎文》中唐僧师徒四人为了赶走恶魔,展示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气。
之后他们又代表百姓来祭拜十二郎神,表达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这种忠诚和感恩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路,分析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复杂情感;3、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第二、三课时,按271课堂模式,以导学案为序,进行知识积累,讨论探究,展示交流与点评。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2、背景介绍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3、文体简介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二、作者简介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4岁以前。
3岁丧父。
受兄韩会抚育。
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
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
后迁居宣城。
7岁读书, 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
先登进士第。
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
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
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
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
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第六单元《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背景解读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南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 岁来到京师谋生,25 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3.相关知识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
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的“古文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4.文化常识【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孟者,《说文》:“孟长也。
”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
仲,《说文》:“仲,中也。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2课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2课祭十二郎文学习目的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归纳“省〞“致〞“就〞“诚〞“知〞等多义词的用法。
2.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此诗所描写的是郊游即目所见,绘出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图〞:春将归去,所有植物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那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寥来凑热闹,化作飞雪。
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之印象。
本诗拟人手法运用得特别传神。
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因此又称“韩吏部〞。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的?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优秀散文丰富了他的文学理论。
他的诗歌雄健、壮丽,摆脱了大历以后因袭与柔弱的诗风,然而有些诗作险怪、生僻和晦涩,且不够流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
他的散文气势奔放,雄健浑厚。
二、背景简介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
在这种宏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中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三、相关知识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思念的一种文体,一般以简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多少、由某人主祭为发端,以追叙死者生平,叙思念哀痛之情为主体,以呼告死者安息、“尚飨〞结尾。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表格导学案
六、教学反思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讨论
营造氛围
引出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回答关于韩愈的信息
学生记好笔记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1、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情感
1、朗读,听录音,正音,自由朗读,个人展示,齐读(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感情思路。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幼时为伴,未曾相离
生离之情三别三会,聚少离多
少强先殁,抱憾终生
二、研读第二部分(4—9段)
1、点拨:采用“反差”叙述手法抒人生无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怀疑。
4、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第二课时
导入:检查背诵。
研读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1、研读第一部分(1--3)
1、文章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说明祭奠的时间,对象,远奠的方式。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表哀悼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习难点】祭文的写法。
真挚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学习时数】两课时预习导读单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3、文体介绍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二、文本诵读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2、皆不幸早世.3、敛.不凭其棺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2、明年..,丞相薨3、吾去.汴州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5、吾与汝俱少年..6、而齿牙动摇..7、又可冀其成立..邪(三)一词多义1、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③省徭役,减征赋。
2、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④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⑤乃能衔哀致诚。
⑥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
3、诚①诚知其如此。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金就砺则利(《劝学》)。
④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
5、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④产将知政。
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⑦手等有痛痒之知。
⑧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⑨两小儿笑曰:“孰为(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2、莫如西.归3、吾书.与汝日4、东.亦客也5、而视.茫茫6、恐旦暮..死7、将成家而致.汝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11、长.吾女与汝女(五)、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4)从嫂归葬河阳(5)未可以为信也(6)何为而在吾侧也?四、重点文句翻译(方法:学生交流疑难句子的翻译后,教师指导留存的疑难。
)五、把握感情(一)感情问题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问题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尽量用原文句子为例证。
(二)作者介绍,理解情感。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
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背景介绍,理解情感来源。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六、作业熟读文本,整理本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反思评价】·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我的收获与反思:问题探究单一、文本探究(一)问题:本文为何如此感人?(二)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文体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与一般祭文的区别二、探究性学习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1.学生推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在课下准备材料的基础上)。
正方观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
反方观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2.双方稍作准备后辩论开始。
三、本课总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作业熟读文本,完成课后的思考题。
【反思评价】·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拓展训练单一、拓展阅读,加深情感体会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韩愈(一)河之水,去悠悠。
我不如,水东流。
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
日复日,夜复夜。
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二)河之水,悠悠去。
我不如,水东注。
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生苦。
采蕨于山,缗鱼于渊。
我徂京师,不远其还。
二、真题演练1、(2014新课标卷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_______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C.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2、(2012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3、(2012北京卷)4.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
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
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是发出的咝咝声。
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②引力波是听不到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A.②③①④B. ②④①③C. ③②①④D. ③①④②4、(2014重庆卷)依次填入下边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 ______。
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______。
朝着既定目标前进______。
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③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④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⑤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充分发挥你的潜能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A. ①④⑥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②③⑥5、(2015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三、课下练笔:为《诸葛亮吊周瑜》写一段鉴赏文字附:《诸葛亮吊周瑜》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四、作业课外阅读袁枚的《祭妹文》。
【反思评价】《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导读单三、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坟墓。
)(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复古义:再,又。
今义:重复,往复。
2、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7、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三)一词多义1、省①动词,xíng,知道不省所怙。
②动词,xíng,看望汝来省吾。
③动词,shěng,减少省徭役,减征赋。
2、致①动词,表达乃能衔哀致诚。
②动词,使……来将成家而致汝。
③动词,达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