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9)

合集下载

(完整版)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

(完整版)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

化学试卷 第1页(共4页) 化学试卷 第2页(共4页)绝密★启用前湖北省武汉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 学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Mg 24— S 32— Ca 40—Fe 56—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石蜡熔化 B .酒精挥发 C .食物腐烂 D .胆矾研碎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 .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 .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 .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 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 .食用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 .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25C H SH ),乙硫醇也可以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52222C H SH+9O 4CO +2X+6H O 点燃。

下列关于X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X 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 .X 属于有机化合物C .X 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 .X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 .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 .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 .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3.(3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4.(3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3分)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3分)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3分)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8.(3分)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图2所示粒子为(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10.(4分)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11.(5分)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12.(7分)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试剂①是.13.(6分)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2017•武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2.(3分)(2017•武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分析】A.根据分子的特征来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C.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D.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正确;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错误;C.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错误;D.分子、原子与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错误.故选A.3.(3分)(2017•武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分析】A.依据肥皂水遇软硬水的现象不同分析判断;B.煤、石油、天然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C.根据铁的锈蚀条件来分析;D.根据合成材料的分类来分析.【解答】解:A.肥皂水可以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是软水,故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它们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错误;C.铁在与氧气、水共存时易生锈,所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故正确;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故正确.故选B.4.(3分)(2017•武汉)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分析】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B.根据蔬菜水果中富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C.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D.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解: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过量使用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故错误;B.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可及时补充维生素,故正确;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能减少使用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D.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正确.故选A.5.(3分)(2017•武汉)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方程式的左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18个氧原子,右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2个X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特点可知:2个X分子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1个X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为SO2.A、二氧化硫是由硫、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B、二氧化硫不含有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错误;C、二氧化硫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故正确;D、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0%,故错误.故选:C.6.(3分)(2017•武汉)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分析】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木炭的化学性质,它们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都可以做还原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黑色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环境,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解答】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故选D.7.(3分)(2017•武汉)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分析】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解答】解: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推论正确;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故推论正确;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故推论错误;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则氢氧化钙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与碳酸钠等转化为碳酸钙沉淀,故推论正确;故选项为:C.8.(3分)(2017•武汉)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关系,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答】解:(1)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一定含有铝和铜,因此①说法错误;(2)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说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此时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Ag,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铝,滤液一定含有反应产生的硝酸铝、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因此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因为银、铜不能和盐酸反应,而铝没有剩余,说明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被溶解,故②说法正确;铝位于氢前,铜位于氢后;铜可以置换出银,因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⑤说法正确;因此正确的是②③⑤;故选项为:B.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2017•武汉)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2)图2所示粒子为离子(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2)根据粒子符号确定粒子种类;(3)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故填:8;(2)图2所示粒子中,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离子;故填:离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氧气这种单质具有助燃性,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也可以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还可以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10.(4分)(2017•武汉)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硝酸钾(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BC.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 (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5%;(3)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g,通过图②的操作可知,R物质在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固体60g,所以R是硝酸钾;(4)A.②烧杯中,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0g硝酸钾,也是饱和溶液,③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②的溶液、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故错误;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故正确;C.①和②的溶液中,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硝酸钾完全溶解,溶质质量相等,故正确;D.③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不能确定,故错误.故选:BC.故答案为:(1)40;(2)25%;(3)硝酸钾;(4)BC.11.(5分)(2017•武汉)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分析】(1)装置C中所装药品是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D中药品是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二氧化碳;(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3)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解答】解:(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故填:浓硫酸.(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3)设碳酸钙质量为x,D中的液体质量增加了m2,说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m2,CaCO3CaO+CO2↑,100 44x m2=,x=,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故填:%.(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会导致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从而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故填:偏小.12.(7分)(2017•武汉)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碱性(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过滤.(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硫酸钠和碳酸钠.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试剂①是碳酸钠.【分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分析;根据操作原理分析;(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3)根据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及生成物的特点分析;(4)根据实验操作示意图及各实验步骤的现象分析;【解答】解:(1)原无色废液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操作Ⅰ是将生成的固体甲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操作名称是过滤;故填:碱性;过滤;(2)固体甲不溶于硝酸,因此固体甲是硫酸钡,不是氢氧化铜,因此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故填:CuSO4+Ba (NO3)2=BaSO4↓+Cu(NO3)2.(3)由实验可知,原无色澄清废液中含有硝酸钡,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遇钡离子会生成沉淀,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和碳酸钠,故填:硫酸钠和碳酸钠;(4)因为溶液A中有硝酸铜,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说明原废液在的氢氧化钠已除去,里面含有硝酸中和氢氧化钠后生成的硝酸钠,由上可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混合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把其中的铜离子除去,再加入碳酸钠,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从而去除铜离子和钡离子;故填: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碳酸钠;13.(6分)(2017•武汉)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 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是(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分析】(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材料和合金材料;(2)根据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铁的质量,进而求算其质量分数.【解答】解:。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和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和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3.(3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4.(3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3分)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3分)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3分)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8.(3分)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图2所示粒子为(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10.(4分)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g.(1)t1(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11.(5分)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12.(7分)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试剂①是.13.(6分)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2017•武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2.(3分)(2017•武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分析】A.根据分子的特征来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C.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D.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正确;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错误;C.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错误;D.分子、原子与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错误.故选A.3.(3分)(2017•武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分析】A.依据肥皂水遇软硬水的现象不同分析判断;B.煤、石油、天然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C.根据铁的锈蚀条件来分析;D.根据合成材料的分类来分析.【解答】解:A.肥皂水可以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是软水,故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它们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错误;C.铁在与氧气、水共存时易生锈,所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故正确;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故正确.故选B.4.(3分)(2017•武汉)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分析】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B.根据蔬菜水果中富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C.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D.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解: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过量使用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故错误;B.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可及时补充维生素,故正确;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能减少使用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D.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正确.故选A.5.(3分)(2017•武汉)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方程式的左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18个氧原子,右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2个X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特点可知:2个X分子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1个X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为SO2.A、二氧化硫是由硫、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B、二氧化硫不含有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错误;C、二氧化硫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故正确;D、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0%,故错误.故选:C.6.(3分)(2017•武汉)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分析】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木炭的化学性质,它们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都可以做还原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黑色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环境,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解答】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故选D.7.(3分)(2017•武汉)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分析】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解答】解: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推论正确;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故推论正确;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故推论错误;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则氢氧化钙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与碳酸钠等转化为碳酸钙沉淀,故推论正确;故选项为:C.8.(3分)(2017•武汉)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关系,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答】解:(1)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一定含有铝和铜,因此①说法错误;(2)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说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此时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Ag,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铝,滤液一定含有反应产生的硝酸铝、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因此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因为银、铜不能和盐酸反应,而铝没有剩余,说明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被溶解,故②说法正确;铝位于氢前,铜位于氢后;铜可以置换出银,因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⑤说法正确;因此正确的是②③⑤;故选项为:B.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2017•武汉)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8 . (2)图2所示粒子为 离子 (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2H 2O 22H 2O+O 2↑(或2KClO 32KCl+3O 2↑、2KMnO 4K 2MnO 4+MnO 2+O 2↑)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2)根据粒子符号确定粒子种类;(3)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故填:8; (2)图2所示粒子中,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离子;故填:离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氧气这种单质具有助燃性,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也可以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还可以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 4K 2MnO 4+MnO 2+O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 32KCl+3O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2H 2O+O 2↑.故填:2H 2O 22H 2O+O 2↑(或2KClO 32KCl+3O 2↑、2KMnO 4K 2MnO 4+MnO 2+O 2↑).10.(4分)(2017•武汉)R 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 g.(1)t1(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硝酸钾(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BC .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1(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5%;(3)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g,通过图②的操作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固体60g,所以R是硝酸钾;可知,R物质在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0g硝酸钾,也是饱和溶液,③(4)A.②烧杯中,t2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②的溶液、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故错误;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故正确;C.①和②的溶液中,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硝酸钾完全溶解,溶质质量相等,故正确;D.③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不能确定,故错误.故选:BC.故答案为:(1)40;(2)25%;(3)硝酸钾;(4)BC.11.(5分)(2017•武汉)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分析】(1)装置C中所装药品是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D中药品是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二氧化碳;(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3)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解答】解:(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故填:浓硫酸.(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3)设碳酸钙质量为x,D中的液体质量增加了m2,说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m2,CaCO3CaO+CO2↑,100 44x m2=,x=,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故填:%.(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会导致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从而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故填:偏小.12.(7分)(2017•武汉)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碱性(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过滤.(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硫酸钠和碳酸钠.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试剂①是碳酸钠.【分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分析;根据操作原理分析;(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3)根据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及生成物的特点分析;(4)根据实验操作示意图及各实验步骤的现象分析;【解答】解:(1)原无色废液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操作Ⅰ是将生成的固体甲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操作名称是过滤;故填:碱性;过滤;(2)固体甲不溶于硝酸,因此固体甲是硫酸钡,不是氢氧化铜,因此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故填:CuSO4+Ba(NO3)2=BaSO4↓+Cu(NO3)2.(3)由实验可知,原无色澄清废液中含有硝酸钡,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遇钡离子会生成沉淀,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和碳酸钠,故填:硫酸钠和碳酸钠;(4)因为溶液A中有硝酸铜,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说明原废液在的氢氧化钠已除去,里面含有硝酸中和氢氧化钠后生成的硝酸钠,由上可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混合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把其中的铜离子除去,再加入碳酸钠,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从而去除铜离子和钡离子;故填: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碳酸钠;13.(6分)(2017•武汉)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 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是(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分析】(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材料和合金材料;(2)根据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铁的质量,进而求算其质量分数.。

湖北省武汉市2017年中考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17年中考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牲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 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自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 ),乙硫醇也可以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

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 X由碳、硫、氧二种元素组成B. 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 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术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 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己略去.“—”农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8.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工业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 D.②④⑤28.(4分)下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湖北省武汉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一、选择题(本牲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 B.酒精挥发 C.食物腐烂 D.胆矾研碎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自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 ),乙硫醇也可以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

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 X由碳、硫、氧二种元素组成B. 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 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术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 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己略去.“—”农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8.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工业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28.(4分)下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高清版)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

(高清版)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

化学试卷 第1页(共12页) 化学试卷 第2页(共12页)绝密★启用前湖北省武汉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 学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Mg 24— S 32— Ca 40—Fe 56—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石蜡熔化 B .酒精挥发 C .食物腐烂 D .胆矾研碎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 .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 .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 .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 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 .食用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 .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25C H SH ),乙硫醇也可以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52222C H SH+9O 4CO +2X+6H O 点燃。

下列关于X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X 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 .X 属于有机化合物C .X 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 .X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 .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 .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 .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3.(3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4.(3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3分)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3分)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3分)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8.(3分)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图2所示粒子为(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10.(4分)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11.(5分)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12.(7分)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试剂①是.13.(6分)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2017•武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2.(3分)(2017•武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分析】A.根据分子的特征来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C.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D.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正确;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错误;C.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错误;D.分子、原子与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错误.故选A.3.(3分)(2017•武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分析】A.依据肥皂水遇软硬水的现象不同分析判断;B.煤、石油、天然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C.根据铁的锈蚀条件来分析;D.根据合成材料的分类来分析.【解答】解:A.肥皂水可以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是软水,故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它们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错误;C.铁在与氧气、水共存时易生锈,所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故正确;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故正确.故选B.4.(3分)(2017•武汉)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分析】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B.根据蔬菜水果中富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C.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D.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解: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过量使用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故错误;B.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可及时补充维生素,故正确;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能减少使用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D.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正确.故选A.5.(3分)(2017•武汉)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方程式的左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18个氧原子,右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2个X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特点可知:2个X分子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1个X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为SO2.A、二氧化硫是由硫、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B、二氧化硫不含有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错误;C、二氧化硫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故正确;D、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0%,故错误.故选:C.6.(3分)(2017•武汉)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分析】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木炭的化学性质,它们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都可以做还原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黑色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环境,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解答】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故选D.7.(3分)(2017•武汉)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分析】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解答】解: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推论正确;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故推论正确;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故推论错误;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则氢氧化钙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与碳酸钠等转化为碳酸钙沉淀,故推论正确;故选项为:C.8.(3分)(2017•武汉)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关系,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答】解:(1)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一定含有铝和铜,因此①说法错误;(2)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说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此时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Ag,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铝,滤液一定含有反应产生的硝酸铝、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因此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因为银、铜不能和盐酸反应,而铝没有剩余,说明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被溶解,故②说法正确;铝位于氢前,铜位于氢后;铜可以置换出银,因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⑤说法正确;因此正确的是②③⑤;故选项为:B.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2017•武汉)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2)图2所示粒子为离子(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2)根据粒子符号确定粒子种类;(3)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故填:8;(2)图2所示粒子中,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离子;故填:离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氧气这种单质具有助燃性,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也可以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还可以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10.(4分)(2017•武汉)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硝酸钾(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BC.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5%;(3)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g,通过图②的操作可知,R物质在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固体60g,所以R是硝酸钾;(4)A.②烧杯中,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0g硝酸钾,也是饱和溶液,③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②的溶液、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故错误;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故正确;C.①和②的溶液中,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硝酸钾完全溶解,溶质质量相等,故正确;D.③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不能确定,故错误.故选:BC.故答案为:(1)40;(2)25%;(3)硝酸钾;(4)BC.11.(5分)(2017•武汉)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分析】(1)装置C中所装药品是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D中药品是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二氧化碳;(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3)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解答】解:(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故填:浓硫酸.(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3)设碳酸钙质量为x,D中的液体质量增加了m2,说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m2,CaCO3CaO+CO2↑,100 44x m2=,x=,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故填:%.(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会导致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从而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故填:偏小.12.(7分)(2017•武汉)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碱性(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过滤.(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硫酸钠和碳酸钠.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试剂①是碳酸钠.【分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分析;根据操作原理分析;(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3)根据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及生成物的特点分析;(4)根据实验操作示意图及各实验步骤的现象分析;【解答】解:(1)原无色废液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操作Ⅰ是将生成的固体甲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操作名称是过滤;故填:碱性;过滤;(2)固体甲不溶于硝酸,因此固体甲是硫酸钡,不是氢氧化铜,因此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故填:CuSO4+Ba(NO3)2=BaSO4↓+Cu(NO3)2.(3)由实验可知,原无色澄清废液中含有硝酸钡,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遇钡离子会生成沉淀,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和碳酸钠,故填:硫酸钠和碳酸钠;(4)因为溶液A中有硝酸铜,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说明原废液在的氢氧化钠已除去,里面含有硝酸中和氢氧化钠后生成的硝酸钠,由上可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混合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把其中的铜离子除去,再加入碳酸钠,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从而去除铜离子和钡离子;故填: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碳酸钠;13.(6分)(2017•武汉)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 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是(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分析】(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材料和合金材料;(2)根据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铁的质量,进而求算其质。

2017月考、模拟卷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2017月考、模拟卷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葡萄酿酒B.铁矿石炼铁 C.水结成冰D.铁钉生锈2.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浓硫酸稀释B.读取液体体积C.滴加液体药品D.倾倒液体药品3.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A.为治理空气污染,禁止使用化石燃料B.二氧化碳灭火器原理是隔绝空气和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在金属表面刷油漆的目的是隔绝空气和水蒸气,防止金属腐蚀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所以,长期饮用硬水有益于身体健康4.对物质进行归类整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归类关系不相符的是()A.空气、海水﹣﹣纯净物B.白磷、红磷﹣﹣可燃物C.不锈钢、铜﹣﹣金属材料D.合成橡胶、塑料﹣﹣有机合成材料5.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如下:aC15H22O5+bO2cCO2+dH2O,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B.青蒿素中C、H、O元素的质量比是9:11:4C.青蒿素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D.青蒿素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中,其化学计量数a、b、c、d分别是1、18、15、116.A~I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I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F是实验室常用的溶剂,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它有关物质未列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向物质G的水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B.②和③的化学反应类型相同C.反应②是吸热反应,反应④是放热反应D.物质A和物质E都具有可燃性7.向一定量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时,溶液中溶质为硝酸锌、硝酸铜、硝酸亚铁B.b点时,所得固体只有银C.c点时,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铜D.d点和e点所得固体均为银、铜、铁、锌8.已知钠、钾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对应的碱.将一定质量的钠、钾分别投入质量相等的足量的纯水中,产生氢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析曲线得出钠、钾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不同B.参加反应的钠的质量等于钾的质量C.反应后的溶液都能使无色的酚酞变红D.反应后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K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二、非选择题:9.图一是甲、乙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二是实验室利用甲、乙两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的溶液制取某气体的微观示意图.请分析以上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化学反应中甲元素通常形成的离子的符号是,乙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2)请写出图二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0.图1是70℃时,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R物质的溶液逐渐降温,析出固体c的质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图2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1和图2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图1中,若从70℃降到50℃的过程中,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分析图1可知,R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3)根据图2可知,若要除去B物质中所含有少量的A物质,得到较纯净的B,应采用的方法是.(4)若将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质的质量一定变大B.溶剂的质量可能变小C.溶液的质量可能不变D.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E.加入B物质.1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硫酸钠、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进行了如下的两组实验.实验一:如图1.实验二:甲同学向白色沉淀B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B的质量与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乙同学,再向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填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2)写出a、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观察到a、c段发生的实验现象是.(4)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判断的物质有.要证明其是否存在,可采取的操作是(若有多种物质,任选一种证明).12.工业铁红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还含有少量的FeO、Fe3O4.为了测定铁红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如下装置进行探究,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反应所需试剂均足量.【资料】I.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H2C2O4•3H2O CO2↑+CO↑+4H2O;II.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装有,装置C的主要作用是;(2)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3)写出装置D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4)称取铁红样品mg,用上述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若反应前后E装置质量增重了ng,则此时铁红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本实验中如果缺少C 装置(不考虑其它因素),则测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会(填“偏小”、“不变”或“偏大”).(5)本实验装置的一个明显缺陷是.13.将1.80g氯化铜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跟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0%的溶液5.85g.已知氯化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求:(1)样品中氯化铜的质量;(2)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葡萄酿酒B.铁矿石炼铁 C.水结成冰D.铁钉生锈【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铁矿石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水结成冰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2.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浓硫酸稀释B.读取液体体积C.滴加液体药品D.倾倒液体药品【考点】4D: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42:测量容器﹣量筒;49:液体药品的取用.【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B.3.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A.为治理空气污染,禁止使用化石燃料B.二氧化碳灭火器原理是隔绝空气和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在金属表面刷油漆的目的是隔绝空气和水蒸气,防止金属腐蚀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所以,长期饮用硬水有益于身体健康【考点】8G: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65: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77:硬水与软水;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A.根据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是不现实的进行解答;B.可燃物的着火点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C.金属与水、氧气等物质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D.根据硬水的危害来分析.【解答】解:A.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燃料,为治理空气污染,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是不现实的,故错误;B.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而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C.在金属表面除油或刷漆的目的是隔绝氧气和水蒸气,防止腐蚀,故正确;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长期饮用硬水会危害人体健康,故错误.故选C.4.对物质进行归类整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归类关系不相符的是()A.空气、海水﹣﹣纯净物B.白磷、红磷﹣﹣可燃物C.不锈钢、铜﹣﹣金属材料D.合成橡胶、塑料﹣﹣有机合成材料【考点】A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89:金属材料及其应用;H1:燃烧与燃烧的条件;I7: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分析】A、根据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B、能够燃烧的物质属于可燃物;C、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和合金;D、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解答】解: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氯化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归类错误;B、白磷、红磷都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故B归类正确;C、不锈钢属于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铜属于金属单质也属于金属材料,故C归类正确;D、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故D归类正确.故选A.5.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如下:aC15H22O5+bO2cCO2+dH2O,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B.青蒿素中C、H、O元素的质量比是9:11:4C.青蒿素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D.青蒿素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中,其化学计量数a、b、c、d分别是1、18、15、11【考点】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A3: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D9:元素质量比的计算;DA: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G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来分析.【解答】解: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该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故错误;B.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错误;C.青蒿素中C、H、0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错误;D.青蒿素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15H22O5+18O215CO2+11H2O,故正确.故选D.6.A~I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I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F是实验室常用的溶剂,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它有关物质未列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向物质G的水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B.②和③的化学反应类型相同C.反应②是吸热反应,反应④是放热反应D.物质A和物质E都具有可燃性【考点】AE:物质的鉴别、推断;FA:反应类型的判定.【分析】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已知,A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I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F是实验室常用的溶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因此A是一氧化碳,B是氧化铁,C是铁,D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因此I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因为H是氧化钙;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因此E是氢气,F是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G是氢氧化钙.【解答】解:A、向物质G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②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③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②和③的化学反应类型相同错误,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C、反应②碳酸钙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吸热反应,反应④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放热反应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D、物质A一氧化碳和物质E氢气都具有可燃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B7.向一定量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时,溶液中溶质为硝酸锌、硝酸铜、硝酸亚铁B.b点时,所得固体只有银C.c点时,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铜D.d点和e点所得固体均为银、铜、铁、锌【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加入锌粉后,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溶液质量减少,锌把硝酸银反应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溶液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增加的幅度比较小,锌把硝酸铜反应完,再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硝酸锌,溶液质量增加,增加的幅度增大了,所以b点是锌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bc段是锌和硝酸铜反应,cd段是锌和硝酸亚铁反应,de段是锌过量.【解答】解:A、b点是锌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所以a点是锌与硝酸银反应了一部分,所以溶液中溶质为没反应完的硝酸银,生成的硝酸锌和没有反应的硝酸铜、硝酸亚铁,故A错;B、b点是锌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所以b 点时,所得固体只有银,故B正确;C、bc段是锌和硝酸铜反应,c点时,锌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溶液中不存在硝酸铜,故C错;D、d点是锌和硝酸亚铁恰好完全反应,所以固体中不含有锌,含有银、铜、铁;e点所得固体为银、铜、铁、锌,故D错.故选B.8.已知钠、钾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对应的碱.将一定质量的钠、钾分别投入质量相等的足量的纯水中,产生氢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析曲线得出钠、钾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不同B.参加反应的钠的质量等于钾的质量C.反应后的溶液都能使无色的酚酞变红D.反应后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K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由图可知两种金属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是相等的,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相关的量来解答此题.【解答】解: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钾的活动性要大于钠,故钾反应的速度要快,所消耗的时间要短.因此曲线b表示钠与水反应的图象,曲线a表示钾与水反应的图象.故A说法正确;B、由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46 36 80 2 78 36 112 2可知:每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需要消耗46份质量的钠和36份质量的水,同时产生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同样每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需要消耗78份质量的钾和36份质量的水,同时产生112份质量的氢氧化钾.根据上图可知,二者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是相等的,所以参加反应的钠的质量要小于参加反应的钾的质量,故B说法错误;C、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溶液属于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钾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氢氧化钾溶液属于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C说法正确;D、由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46 36 80 2 78 36 112 2可知:每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需要消耗46份质量的钠和36份质量的水,同时产生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同样每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需要消耗78份质量的钾和36份质量的水,同时产生112份质量的氢氧化钾.根据上图可知,二者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是相等的,所以参加反应的钠的质量要小于参加反应的钾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相等,同时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小于氢氧化钾的质量.根据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可知反应后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K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D说法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9.图一是甲、乙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二是实验室利用甲、乙两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的溶液制取某气体的微观示意图.请分析以上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化学反应中甲元素通常形成的离子的符号是H+,乙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6.(2)请写出图二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考点】B8: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G5: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解答;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解答;(2)根据微观示意图,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解答】解:(1)由结构示意图可知:甲是氢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甲元素通常形成的离子的符号是H+;乙元素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x=8﹣2=6;(2)由结构示意图可知:甲是氢元素,乙是氧元素,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答案:(1)H+;6;(2)2H2O22H2O+O2↑.10.图1是70℃时,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R物质的溶液逐渐降温,析出固体c的质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图2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1和图2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图1中,若从70℃降到50℃的过程中,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分析图1可知,R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R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根据图2可知,若要除去B物质中所含有少量的A物质,得到较纯净的B,应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4)若将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A.溶质的质量一定变大B.溶剂的质量可能变小C.溶液的质量可能不变D.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E.加入B物质.【考点】7N: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4H: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J: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7R: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从70℃降到50℃的过程中无固体析出,所以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2)由图象可知:温度越低,析出固体R的质量越多;由此可推出R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若要除去B物质中所含有少量的A物质,得到较纯净的B,应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4)将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A、降温的方法,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错误;B、蒸发溶剂的方法,溶剂的质量变小,故正确;C、降温的方法,溶液的质量可能不变,故正确;D、增加溶质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错误;E、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对应的是具体的溶质,加入B物质,不能将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E错误.故选:BC.故答案为:(1)不变;(2)R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升高温度;(4)BC.1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硫酸钠、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进行了如下的两组实验.实验一:如图1.实验二:甲同学向白色沉淀B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B的质量与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乙同学,再向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Na2SO4和Na2CO3(填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Ca(OH)2.(2)写出a、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BaCO3+2HNO3=Ba(NO3)+H2O+CO2↑.2(3)观察到a、c段发生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4)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判断的物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要证明其是否存在,可采取的操作是(若有多种物质,任选一种证明)要证明氯化钠的存在:可以向滤液C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氯化钠.【考点】AE:物质的鉴别、推断;G5: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加足量的水溶解得溶液A,因此碳酸钠、氢氧化钙不能共存;甲一定量的硝酸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B,甲同学向白色沉淀B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B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说明碳酸钡和硫酸钡都有,即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硫酸钠和碳酸钠,一定没有氢氧化钙;乙同学,再向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显碱性;图2中,a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观察到a、c段发生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判断的物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要证明氯化钠的存在:可以向滤液C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氯化钠.【解答】解:(1)加足量的水溶解得溶液A,因此碳酸钠、氢氧化钙不能共存;甲一定量的硝酸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B,甲同学向白色沉淀B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B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说明碳酸钡和硫酸钡都有,即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硫酸钠和碳酸钠,一定没有氢氧化钙;故答案为:Na2SO4和Na2CO3;Ca (OH)2;(2)图2中,a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3)观察到a、c段发生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故答案为: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4)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判断的物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要证明氯化钠的存在:可以向滤液C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氯化钠;故答案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12.工业铁红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还含有少量的FeO、Fe3O4.为了测定铁红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如下装置进行探究,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反应所需试剂均足量.【资料】I.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湖北省武汉市2017届中考化学4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2017届中考化学4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4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包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1.以下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 B.石蜡熔化 C.轮胎爆炸 D.粮食酿酒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测定溶液的酸碱度B.收集氧气C.做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D.稀释浓硫酸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水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使用化石燃料不会影响环境C.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绿色食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4.如图所示,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22:3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2:15.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CO2中少量的 COB.将铁制品放在过量盐酸中长时间浸泡除去表面的铁锈C.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河水中难溶性的物质D.用氢氧化纳改良酸性土壤6.某些化学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有关概念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B.化合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C.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交叉关系D.燃烧与氧化反应属于并列关系7.向一定质量 FeCl2和 Cu 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混合物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有关该反应过程中混合物中的溶液和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两种溶质B.c 点时,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C.d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ZnCl2D.e 点时,固体中只含有 2 种物质8.常温下,向加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纳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如图1 所示),并不断搅拌.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图 2 所示.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a 点时,溶液中所含溶质为 HCl和 NaCl②从b→c,溶液的 pH 逐渐变大③c 点时,溶液为无色④取 c 点溶液,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说明原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纳⑤该实验说明氢氧化纳和盐酸反应放热以上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③⑤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图 1是由锶元素(Sr)形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图2 是某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Sr 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填序号).A.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核电荷数不同(3)图2 表示的某些元素可以组成一种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物质.该物质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10.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1)t2℃时甲的溶解度为; t1℃时将 30g 丙加入到 50g 水中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为(2)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3)丙的饱和熔液中含有少量的甲,由该液体提纯固体丙,结晶的方法是(填序号,下同).A.蒸发溶剂B.降低温度C.升高温度(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形成的饱和溶液中含溶剂最多的是丙B.用丙的饱和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丙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C.t2℃时,向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 t3℃降温至 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11.A、B、C、D、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D是一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E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A、B、C、D、E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己略去.“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关系).(1)E的化学式为(2)若 A、B 均为黑色固体,C 中不含组成A、D的元素,则 C 的化学式为,A 与 B 的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3)若 A、B、C 均为化合物,则B 的化学式为,C的化学式为.12.(6分)己知:甲酸(HCOOH)常温下是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甲酸还可以在浓硫酸作用下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 CO↑+H2O.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制备一氧化碳,并测定某赤铁矿石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样品中杂质不参加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内所装试剂足量)(1)装置 D 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装置 B 的作用是,装置C中的试剂是.点燃装置F处酒精灯的目的是.(3)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开始实验时,先点燃 A 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点燃 F 处酒精灯B.实验结束时,熄灭各处酒精灯和喷灯的顺序依次是 A、D、FC.反应后,装置D玻璃管中的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等于E中增加的质量D.若取赤铁矿石样品质量为m,充分反应后,D中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减少了n,则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00%13.(6分)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 12g 石灰石样品开展实验探究,并精确地记录了实验过程中放出气体和加入稀盐酸的质量,所得数据如右图所示.(该石灰石样品中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请计算并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2)当盐酸和石灰石样品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4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1.以下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 B.石蜡熔化 C.轮胎爆炸 D.粮食酿酒【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轮胎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测定溶液的酸碱度B.收集氧气C.做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D.稀释浓硫酸【考点】4U:溶液的酸碱度测定;4D: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68:氧气的化学性质;6E:氧气的收集方法.【分析】A、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氧气不易溶于水,用图中装置收集氧气时,长导管是出水管,短导管是进气管,图中所示装置错误.C、铁丝在O2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图中所示装置正确.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水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使用化石燃料不会影响环境C.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绿色食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考点】93:酸的化学性质;54:绿色化学;H3: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A、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C、要治疗胃酸过多,可以选用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且应选择无毒、无腐蚀性的物质.D、根据任何物质均属于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用水灭火,利用的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而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B、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错误.C、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如含有氢氧化铝、碳酸氢钠的药物,故选项说法正确.D、任何物质均属于化学物质,“绿色食品”含有任何化学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及应用、灭火的原理、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如图所示,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22:3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2:1【考点】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A3: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分析】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方程式的意义计算、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甲醇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O2+3H2CH3OH+H2O.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CO2、H2O两种氧化物,故A不正确;B、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3×1×2)=22:3,故正确.C、由上述方程式可知,每4个反应物的分子生成了2个生成物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了变化.故错误;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5.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CO2中少量的 COB.将铁制品放在过量盐酸中长时间浸泡除去表面的铁锈C.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河水中难溶性的物质D.用氢氧化纳改良酸性土壤【考点】93:酸的化学性质;4G: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4Q: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94: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B、根据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铁均能与盐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D、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铁均能与盐酸反应,不能将铁制品放在过量盐酸中长时间浸泡除去表面的铁锈,故选项说法错误.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用过滤的方法可除去河水中难溶性的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D、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氢氧化纳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性质、酸的化学性质、过滤的原理、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某些化学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有关概念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B.化合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C.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交叉关系D.燃烧与氧化反应属于并列关系【考点】7I: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A6: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E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E2:物理变化的特点;H6: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分析】应用各知识点的概念,理解概念间相关的关系,结合图示所提供的关系意义,分析相关的选项从而判断正确与否,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化合物属于纯净物;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解答】解:A、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因此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故正确;B、化合物属于纯净物,故错误;C、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因此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并列关系,故错误;D、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因此燃烧与氧化反应属于包含关系,故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考查,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此题应属基础知识考查题.7.向一定质量 FeCl2和 Cu 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混合物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有关该反应过程中混合物中的溶液和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两种溶质B.c 点时,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C.d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ZnCl2D.e 点时,固体中只含有 2 种物质【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锌>铁>氢>铜,在CuCl2和FeCl2的混合物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锌先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铜,氯化铜完全反应后,若还有锌,锌才能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铁;Zn+CuCl2=ZnCl2+Cu 溶液增量65 64 65﹣64=1Zn+FeCl2=ZnCl2+Fe 溶液增量65 56 65﹣56=9由此可知,从开始到b点间表示的是锌与氯化铜溶液反应,从b点到d点间表示的是锌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A、a 点时,溶液中的部分氯化铜参加了反应,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铜、氯化亚铁和氯化锌三种,故A错误;B、c 点时,溶液中的部分氯化亚铁参加了反应,固体中含有铜和铁,滴加稀盐酸时,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C、d 点时,溶液中的氯化亚铁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ZnCl2,故C正确;D、e 点时,有剩余的锌,固体中含有铜、铁和锌三种物质,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综合考虑各种出现的情况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8.常温下,向加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纳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如图1 所示),并不断搅拌.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图 2 所示.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a 点时,溶液中所含溶质为 HCl和 NaCl②从b→c,溶液的 pH 逐渐变大③c 点时,溶液为无色④取 c 点溶液,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说明原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纳⑤该实验说明氢氧化纳和盐酸反应放热以上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③⑤【考点】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99: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分析】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反应的实质、溶液的酸碱性变化、热量变化来分析解答.【解答】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①a 点处于温度升高之时,说明此时盐酸的量没有将氢氧化钠完全中和,此时溶液显碱性,溶质是NaOH和NaCl,故错误②从b→c,溶液的温度降低,说明酸碱中和后滴加的盐酸过量,酸性增强,溶液的pH减小,故错误;③c点时的溶液中存在着NaCl和HCl两种溶质,溶液显酸性,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故正确④取c点溶液中存在着HCl,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而不存在碳酸钠,故错误;⑤由实验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知,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重要考查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反应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溶液的酸碱性等,难度不大.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图 1是由锶元素(Sr)形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图2 是某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Sr 属于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C (填序号).A.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核电荷数不同(3)图2 表示的某些元素可以组成一种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物质.该物质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考点】B8: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C1:元素的概念;G5: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1)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据此进行解答即可.(2)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进行分析解答.(3)图2 表示的某些元素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1、2、4、8、11,分别是氢、氦、铍、氧、钠,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锶元素(Sr)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3)图2 表示的某些元素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1、2、4、8、11,分别是氢、氦、铍、氧、钠,可以组成一种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物质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答案为:(1)金属;(2)C;(3)2H2O22H2O+O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1)t2℃时甲的溶解度为20g ; t1℃时将 30g 丙加入到 50g 水中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为70g(2)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乙>甲>丙(3)丙的饱和熔液中含有少量的甲,由该液体提纯固体丙,结晶的方法是 C (填序号,下同).A.蒸发溶剂B.降低温度C.升高温度(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形成的饱和溶液中含溶剂最多的是丙B.用丙的饱和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丙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C.t2℃时,向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 t3℃降温至 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考点】7N: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4H: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P: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7T: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以及确定析出晶体的方法等.【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在t2℃时甲的溶解度为20g; t1℃时将 30g 丙加入到 50g 水中,此温度下丙的溶解度为40g,故只能溶解20g,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为20g+50g=70g,故填:20g;70g;(2)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2℃,甲和乙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乙>甲>丙,故填:乙>甲>丙;(3)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要提纯固体丙,可以采用升高温度结晶的方法,故填:C;(4)A.t3℃时,丙的溶解度最小,故等质量的甲、乙、丙形成的饱和溶液中含溶剂最多的是丙,正确;B.用丙的饱和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丙溶液,只是将浓溶液加水稀释,故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正确;C.t2℃时,向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乙,不再溶解,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正确;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 t3℃降温至 t1℃,因为不知道溶液的质量和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析出晶体的多少,错误;故填:ABC.【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及根据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11.A、B、C、D、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D是一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E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A、B、C、D、E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己略去.“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关系).(1)E的化学式为H2CO3(2)若 A、B 均为黑色固体,C 中不含组成A、D的元素,则 C 的化学式为HCl ,A 与B 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3)若 A、B、C 均为化合物,则B 的化学式为NaOH ,C的化学式为CaCO3.【考点】AE:物质的鉴别、推断;FA:反应类型的判定;G5: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根据“D是一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则推测D为二氧化碳;根据“E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结合图框,D与E,可以相互转化,则推测E为碳酸; A、B均为黑色固体,C中不含组成A、D的元素,则A、B、C分别为氧化铜、碳、稀盐酸;若 A、B、C均为化合物,则A、B、C分别为碳酸钠、氢氧化钙、稀盐酸,代入检验.【解答】解:根据“D是一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则推测D为二氧化碳;根据“E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结合图框,D与E,可以相互转化,则推测E为碳酸; A、B 均为黑色固体,C中不含组成A、D的元素,则A、B、C分别为氧化铜、碳、稀盐酸;若 A、B、C均为化合物,则A、B、C分别为稀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钙(或碳酸钠、氢氧化钙、稀盐酸),代入检验,符合题意.(1)根据分析,E为碳酸,故E的化学式为H2CO3;(2)若 A、B均为黑色固体,C中不含组成A、D的元素,则A、B、C分别为氧化铜、碳、稀盐酸,故C的化学式为HCl,而A与B的反应,即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属于置换反应.(3)若 A、B、C均为化合物,则A、B、C分别为稀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钙,则B的化学式为NaOH,C的化学式为 CaCO3.故答案为:(1)H2CO3;(2)HCl;置换反应;(3)NaOH;CaCO3;【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12.己知:甲酸(HCOOH)常温下是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甲酸还可以在浓硫酸作用下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 CO↑+H2O.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制备一氧化碳,并测定某赤铁矿石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样品中杂质不参加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内所装试剂足量)(1)装置 D 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2)装置 B 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甲酸气体,防止影响CO2质量的测定,装置C中的试剂是浓硫酸.点燃装置F处酒精灯的目的是将尾气处理,避免造成空气污染.(3)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A.开始实验时,先点燃 A 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点燃 F 处酒精灯B.实验结束时,熄灭各处酒精灯和喷灯的顺序依次是 A、D、FC.反应后,装置D玻璃管中的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等于E中增加的质量D.若取赤铁矿石样品质量为m,充分反应后,D中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减少了n,则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00%【考点】8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4Q: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G5: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2)根据净化气体的方法以及一氧化碳有毒来分析;(3)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反应的过程来分析.【解答】解:(1)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故填:3CO+Fe2O32Fe+3CO2;(2)甲酸易挥发,所以B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挥发出来的甲酸气体,防止对二氧化碳的测定造成影响;C装置内的浓硫酸对一氧化碳气体进行干燥;反应后的尾气中含有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为了防止造成空气污染,要对尾气进行点燃处理;故填:吸收挥发出甲酸气体,防止影响CO2质量的测定;浓硫酸;将尾气处理,避免造成空气污染;(3)A.开始实验时,先点燃A处酒精灯,使产生的一氧化碳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一段时间后,再点燃F处酒精灯将尾气点燃,以免造成空气污染,故正确;B.实验结束时,要先熄灭D处的酒精喷灯,等到装置冷却后再熄灭A处的酒精灯,最后熄。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 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3.(3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4.(3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3分)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 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3分)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3分)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8.(3分)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图2所示粒子为(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10.(4分)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11.(5分)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 (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12.(7分)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试剂①是.13.(6分)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2017•武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 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2.(3分)(2017•武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分析】A.根据分子的特征来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C.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D.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正确;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错误;C.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错误;D.分子、原子与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错误.故选A.3.(3分)(2017•武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分析】A.依据肥皂水遇软硬水的现象不同分析判断;B.煤、石油、天然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C.根据铁的锈蚀条件来分析;D.根据合成材料的分类来分析.【解答】解:A.肥皂水可以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是软水,故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它们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错误;C.铁在与氧气、水共存时易生锈,所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故正确;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故正确.故选B.4.(3分)(2017•武汉)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分析】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B.根据蔬菜水果中富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C.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D.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解: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过量使用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故错误;B.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可及时补充维生素,故正确;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能减少使用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D.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正确.故选A.5.(3分)(2017•武汉)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 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方程式的左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18个氧原子,右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2个X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特点可知:2个X分子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1个X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为SO2.A、二氧化硫是由硫、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B、二氧化硫不含有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错误;C、二氧化硫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故正确;D、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0%,故错误.故选:C.6.(3分)(2017•武汉)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分析】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木炭的化学性质,它们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都可以做还原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黑色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环境,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解答】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故选D.7.(3分)(2017•武汉)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分析】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解答】解: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推论正确;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故推论正确;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故推论错误;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则氢氧化钙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与碳酸钠等转化为碳酸钙沉淀,故推论正确;故选项为:C.8.(3分)(2017•武汉)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关系,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答】解:(1)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一定含有铝和铜,因此①说法错误;(2)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说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此时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Ag,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铝,滤液一定含有反应产生的硝酸铝、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因此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因为银、铜不能和盐酸反应,而铝没有剩余,说明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被溶解,故②说法正确;铝位于氢前,铜位于氢后;铜可以置换出银,因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⑤说法正确;因此正确的是②③⑤;故选项为:B.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2017•武汉)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 .(2)图2所示粒子为离子(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2)根据粒子符号确定粒子种类;(3)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故填:8;(2)图2所示粒子中,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离子;故填:离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氧气这种单质具有助燃性,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也可以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还可以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10.(4分)(2017•武汉)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 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硝酸钾(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BC .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5%;(3)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g,通过图②的操作可知,R物质在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固体60g,所以R是硝酸钾;(4)A.②烧杯中,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0g硝酸钾,也是饱和溶液,③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②的溶液、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故错误;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故正确;C.①和②的溶液中,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硝酸钾完全溶解,溶质质量相等,故正确;D.③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不能确定,故错误.故选:BC.故答案为:(1)40;(2)25%;(3)硝酸钾;(4)BC.11.(5分)(2017•武汉)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 (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分析】(1)装置C中所装药品是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D中药品是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二氧化碳;(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3)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解答】解:(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故填:浓硫酸.(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3)设碳酸钙质量为x,D中的液体质量增加了m2,说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m2,CaCO3CaO+CO2↑,100 44x m2=,x=,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故填:%.(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会导致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从而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故填:偏小.12.(7分)(2017•武汉)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碱性(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过滤.(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硫酸钠和碳酸钠.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试剂①是碳酸钠.【分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分析;根据操作原理分析;(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3)根据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及生成物的特点分析;(4)根据实验操作示意图及各实验步骤的现象分析;【解答】解:(1)原无色废液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操作Ⅰ是将生成的固体甲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操作名称是过滤;故填:碱性;过滤;(2)固体甲不溶于硝酸,因此固体甲是硫酸钡,不是氢氧化铜,因此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故填:CuSO4+Ba(NO3)2=BaSO4↓+Cu(NO3)2.(3)由实验可知,原无色澄清废液中含有硝酸钡,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遇钡离子会生成沉淀,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和碳酸钠,故填:硫酸钠和碳酸钠;(4)因为溶液A中有硝酸铜,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说明原废液在的氢氧化钠已除去,里面含有硝酸中和氢氧化钠后生成的硝酸钠,由上可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混合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把其中的铜离子除去,再加入碳酸钠,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从而去除铜离子和钡离子;故填: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碳酸钠;13.(6分)(2017•武汉)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是(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和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和解析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3.(3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4.(3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3分)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3分)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3分)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8.(3分)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图2所示粒子为(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10.(4分)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11.(5分)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12.(7分)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试剂①是.13.(6分)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2017•武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2.(3分)(2017•武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分析】A.根据分子的特征来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C.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D.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正确;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错误;C.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错误;D.分子、原子与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错误.故选A.3.(3分)(2017•武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分析】A.依据肥皂水遇软硬水的现象不同分析判断;B.煤、石油、天然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C.根据铁的锈蚀条件来分析;D.根据合成材料的分类来分析.【解答】解:A.肥皂水可以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是软水,故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它们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错误;C.铁在与氧气、水共存时易生锈,所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故正确;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故正确.故选B.4.(3分)(2017•武汉)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分析】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B.根据蔬菜水果中富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C.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D.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解: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过量使用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故错误;B.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可及时补充维生素,故正确;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能减少使用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D.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正确.故选A.5.(3分)(2017•武汉)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方程式的左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18个氧原子,右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2个X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特点可知:2个X分子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1个X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为SO2.A、二氧化硫是由硫、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B、二氧化硫不含有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错误;C、二氧化硫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故正确;D、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0%,故错误.故选:C.6.(3分)(2017•武汉)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分析】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木炭的化学性质,它们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都可以做还原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黑色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环境,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解答】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故选D.7.(3分)(2017•武汉)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分析】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解答】解: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推论正确;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故推论正确;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故推论错误;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则氢氧化钙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与碳酸钠等转化为碳酸钙沉淀,故推论正确;故选项为:C.8.(3分)(2017•武汉)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关系,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答】解:(1)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一定含有铝和铜,因此①说法错误;(2)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说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此时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Ag,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铝,滤液一定含有反应产生的硝酸铝、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因此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因为银、铜不能和盐酸反应,而铝没有剩余,说明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被溶解,故②说法正确;铝位于氢前,铜位于氢后;铜可以置换出银,因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⑤说法正确;因此正确的是②③⑤;故选项为:B.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2017•武汉)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 .(2)图2所示粒子为离子(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2)根据粒子符号确定粒子种类;(3)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故填:8;(2)图2所示粒子中,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离子;故填:离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氧气这种单质具有助燃性,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也可以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还可以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10.(4分)(2017•武汉)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 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硝酸钾(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BC .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5%;(3)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g,通过图②的操作可知,R物质在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固体60g,所以R是硝酸钾;(4)A.②烧杯中,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0g硝酸钾,也是饱和溶液,③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②的溶液、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故错误;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故正确;C.①和②的溶液中,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硝酸钾完全溶解,溶质质量相等,故正确;D.③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不能确定,故错误.故选:BC.故答案为:(1)40;(2)25%;(3)硝酸钾;(4)BC.11.(5分)(2017•武汉)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分析】(1)装置C中所装药品是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D中药品是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二氧化碳;(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3)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解答】解:(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故填:浓硫酸.(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3)设碳酸钙质量为x,D中的液体质量增加了m2,说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m2,CaCO3CaO+CO2↑,100 44x m2=,x=,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故填:%.(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会导致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从而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故填:偏小.12.(7分)(2017•武汉)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碱性(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过滤.(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硫酸钠和碳酸钠.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试剂①是碳酸钠.【分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分析;根据操作原理分析;(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3)根据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及生成物的特点分析;(4)根据实验操作示意图及各实验步骤的现象分析;【解答】解:(1)原无色废液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操作Ⅰ是将生成的固体甲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操作名称是过滤;故填:碱性;过滤;(2)固体甲不溶于硝酸,因此固体甲是硫酸钡,不是氢氧化铜,因此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故填:CuSO4+Ba (NO3)2=BaSO4↓+Cu(NO3)2.(3)由实验可知,原无色澄清废液中含有硝酸钡,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遇钡离子会生成沉淀,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和碳酸钠,故填:硫酸钠和碳酸钠;(4)因为溶液A中有硝酸铜,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说明原废液在的氢氧化钠已除去,里面含有硝酸中和氢氧化钠后生成的硝酸钠,由上可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混合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把其中的铜离子除去,再加入碳酸钠,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从而去除铜离子和钡离子;故填: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碳酸钠;13.(6分)(2017•武汉)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 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是(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

2017年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2017年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目(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3.(3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4.(3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3分)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3分)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3分)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8.(3分)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图2所示粒子为(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10.(4分)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11.(5分)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12.(7分)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试剂①是.13.(6分)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1)钢(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目(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3分)(2017•武汉)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2.(3分)(2017•武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在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分析】A.根据分子的特征来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C.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D.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正确;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错误;C.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错误;D.分子、原子与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错误.故选A.3.(3分)(2017•武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分析】A.依据肥皂水遇软硬水的现象不同分析判断;B.煤、石油、天然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C.根据铁的锈蚀条件来分析;D.根据合成材料的分类来分析.【解答】解:A.肥皂水可以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是软水,故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它们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错误;C.铁在与氧气、水共存时易生锈,所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故正确;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故正确.故选B.4.(3分)(2017•武汉)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分析】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B.根据蔬菜水果中富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C.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D.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解:A.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过量使用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故错误;B.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可及时补充维生素,故正确;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能减少使用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D.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正确.故选A.5.(3分)(2017•武汉)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发生燃烧,其反应如下: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方程式的左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18个氧原子,右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2个X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特点可知:2个X分子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1个X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为SO2.A、二氧化硫是由硫、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B、二氧化硫不含有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错误;C、二氧化硫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故正确;D、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0%,故错误.故选:C.6.(3分)(2017•武汉)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分析】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木炭的化学性质,它们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都可以做还原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黑色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环境,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解答】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故选D.7.(3分)(2017•武汉)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分析】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解答】解:A、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够转化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因此乙为氧化钙,丙为氢氧化钙,丁可以是盐酸,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推论正确;B、若乙是常用的溶剂水,水可以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可以和碳反应,碳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甲是二氧化碳,乙是水,丙是氧气,丁是碳,故推论正确;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若丁是氯化钡,则丙是含钠或碳酸根的盐或碱,但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质,故推论错误;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甲可以是碳酸钠,乙可以是碳酸钙.则氢氧化钙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与碳酸钠等转化为碳酸钙沉淀,故推论正确;故选项为:C.8.(3分)(2017•武汉)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关系,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答】解:(1)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一定含有铝和铜,因此①说法错误;(2)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说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此时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Ag,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铝,滤液一定含有反应产生的硝酸铝、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因此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因为银、铜不能和盐酸反应,而铝没有剩余,说明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被溶解,故②说法正确;铝位于氢前,铜位于氢后;铜可以置换出银,因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⑤说法正确;因此正确的是②③⑤;故选项为:B.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9.(4分)(2017•武汉)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2)图2所示粒子为离子(填“离子”或“原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2)根据粒子符号确定粒子种类;(3)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故填:8;(2)图2所示粒子中,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离子;故填:离子;(3)由氧元素组成的氧气这种单质具有助燃性,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也可以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还可以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10.(4分)(2017•武汉)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硝酸钾(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集中式说法正确的有BC.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5%;(3)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g,通过图②的操作可知,R物质在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固体60g,所以R是硝酸钾;(4)A.②烧杯中,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0g硝酸钾,也是饱和溶液,③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②的溶液、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故错误;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故正确;C.①和②的溶液中,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硝酸钾完全溶解,溶质质量相等,故正确;D.③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不能确定,故错误.故选:BC.故答案为:(1)40;(2)25%;(3)硝酸钾;(4)BC.11.(5分)(2017•武汉)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分析】(1)装置C中所装药品是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D中药品是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二氧化碳;(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3)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解答】解:(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故填:浓硫酸.(2)装置D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3)设碳酸钙质量为x,D中的液体质量增加了m2,说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m2,CaCO3CaO+CO2↑,100 44x m2=,x=,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故填:%.(4)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会导致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从而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偏小.故填:偏小.12.(7分)(2017•武汉)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无色废液呈碱性(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过滤.(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硫酸钠和碳酸钠.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试剂①是碳酸钠.【分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分析;根据操作原理分析;(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3)根据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及生成物的特点分析;(4)根据实验操作示意图及各实验步骤的现象分析;【解答】解:(1)原无色废液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操作Ⅰ是将生成的固体甲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操作名称是过滤;故填:碱性;过滤;(2)固体甲不溶于硝酸,因此固体甲是硫酸钡,不是氢氧化铜,因此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BaSO4↓+Cu(NO3)2.故填:CuSO4+Ba (NO3)2=BaSO4↓+Cu(NO3)2.(3)由实验可知,原无色澄清废液中含有硝酸钡,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遇钡离子会生成沉淀,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和碳酸钠,故填:硫酸钠和碳酸钠;(4)因为溶液A中有硝酸铜,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说明原废液在的氢氧化钠已除去,里面含有硝酸中和氢氧化钠后生成的硝酸钠,由上可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混合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把其中的铜离子除去,再加入碳酸钠,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从而去除铜离子和钡离子;故填: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碳酸钠;13.(6分)(2017•武汉)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

湖北省武汉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一、选择题(本牲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 B.酒精挥发 C.食物腐烂 D.胆矾研碎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食用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自色污染”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5.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 ),乙硫醇也可以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

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 X由碳、硫、氧二种元素组成B. X属于有机化合物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 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6.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术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 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7.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己略去.“—”农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8.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工业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28.(4分)下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月调考模拟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Na-23 S-32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

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铁铸成锅C.食物腐烂D.石蜡熔化
2.工业上,常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其过程如图所示,从图中获取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空气是一种混合物B.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C.氮气沸点比氧气低D.气态分子总是在运动,而液态分子不运动
3.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操作,可得到纯净的水
B.生活中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
C.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碘几乎不溶于水
D.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4.某天然气和煤各1000g充分燃烧后,所产生CO 2和SO2的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两种燃料说法正确的是()
A.该天然气中不含硫元素
B.天然气燃烧不产生温室气体
C.煤燃烧产生的气体不易导致酸雨
D.使用改天然气做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5.科学研究表明,氨气(NH3)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氮,液氨可以燃烧,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4NH3 + 3O2 === 2X + 6H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氨属于混合物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NH3中N的化学价为+3 D.NH3中N、H元素的质量比为1∶3
6.“对比法”是实验探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以下对于两个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组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B.甲组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C.乙组对比①②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D.乙组对比②③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7.某化学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

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
B.实验中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C.若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大
D.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活塞停止在40mL附近
8.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C中一种或几种。

为了探究其成分,小明同学按照如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固体乙呈红色,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Fe和CuO B.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乙一定是C C.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Fe
D.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则固体乙中一定无CuO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28.(5分)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图l是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该金属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根据图示回答:
(1)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
(2)图2中x=____________ ,该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4分)某化学小组在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如图1所示,向装有等量水的A、B、C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的硝酸钾晶体,充分
溶解后,现象如图。

①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②在图2中,能表示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_(填“甲”或“乙”)。

(2)依据图2的分析判断,若分别将l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
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乙
C.溶液的质量:甲>乙D.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3)如图3所示,将分液漏斗里适量的水加入大试管中,使足够量的硝酸铵晶体完全溶解后,能观察到
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分)某化学小组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将稀盐酸分别滴加到如图所示的4只试管中。

请回答:
(1)实验后,试管___________ (填试管编号)中溶液呈浅绿色;
(2)试管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后,向试管③和④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时,试管④中溶液呈红色,试管③中无现象,则试
管④中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酚酚除外);
(4)将步骤(3)后试管③中的溶液倒入试管④中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请你对混合后的溶液中的溶质
作出推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7分)已知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

C。

0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

某化学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作出猜测】
猜想1:只有CO;猜想2:只有CO2;猜想3:。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实验探究】
(1)若观察到___________装置(填序号)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分别是:
①E装置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测3成立。

【问题讨论】
(3)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装置设计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E装置中硬质玻璃管(含内容物)实验前质量为112.5g,实验后质量为109.3g,则参与反应的氧
化铜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32.(5分)实验室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现取10g
稀硫酸样品,将5%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样品中,边加边搅拌,
随着Na0H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试回答:
(1)a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
(2)计算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