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知识的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均匀分布:种群内个体间等距离比较一致的分布方式。例:水稻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集群分布:在条件好的地段种群密度大,条件不好的地段种群密度小(最常见)例:瓢虫
种群数量的变化
描述一个系统或其性质的数学形式。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
型:曲线呈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而一
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期死亡率相等,许多生物的存活曲线接近
型,如鸟类的存活曲线。
型:曲线呈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此类动物繁殖率或产卵率较高),
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代表种群数量增长的典型情况。
自然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种群的数量处在变动(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中,不利条件会使种群数量下降/消亡。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2)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包括该区域内所有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三大功能类群不是任意拼凑在一起→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纽带:物质和能量
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森林、灌木层、草地、沼泽)和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
1)种群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上表现为同时增加或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同时增加或减少。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大豆与根瘤菌,白蚁与鞭毛虫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在加入草履虫后,如果研究者再加入另一种以酵母菌为食 在加入草履虫后, 物的生物, 物的生物,则三者之间最先发生的关系是 A.共生 A.共生 C.竞争 C.竞争 B.腐生 B.腐生 D.寄生 D.寄生 (
C )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侵入定居阶段 )。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 竞争平衡阶段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 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 相对稳定阶段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 结构复杂、层次多。 结构复杂、层次多。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长期跟 踪研究了该地区森林受破坏地的河流和未受破坏地的河流中氮的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目的是研究一种生物种 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放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研究者检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 答相关问题: 答相关问题: (1)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各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繁殖 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 速度的影响, 速度的影响,其中不正确的是 ( C )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3.生产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可用_性_引_诱_剂诱杀害虫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 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 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 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 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 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 相对稳定;
A

AB
寄生
A B
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Go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 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 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 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 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 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 竞争。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

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夯实基础】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 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提醒复习:样方大小的确定以及选取样方的方法等相关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主要是会计算!!!)(3)灯光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学习指导:结合教材P73图410,理解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不要记,理解后会判断),重点掌握每种关系我们所介绍的数量坐标图和能量关系图,记住常见的例子。

3、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①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和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和。

②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分布。

(群落普遍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些常见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它们的决定因素要记牢)知识点六: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不太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及大致过程:演替的两种类型是:和。

★学习指导:两种演替的概念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主要还是理解,重点是掌握两种演替的区别,如:起点、时间、速度等,从而能够正确判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课

03
遗传特征与进化潜力
Chapter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意义
遗传多样性定义
指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信息的差 异,体现在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等 多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意义
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有助于提高种群 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机会,对保护生物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
进化潜力评估方法
遗传变异度评估
种群的数量变化
包括种群的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以 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种群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对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思考题与讨论话题
01
思考种群特征对种 群生存和发展的意 义。
02
讨论不同种群特征 之间的相互关系及 其对种群数量的影 响。
实例二
不同气候区域同一物种种群遗传特征变化。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同一物种种群的遗传多样 性、适应性等差异,分析自然选择对种群遗传特征的作用。
实例三
某动物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遗传特征变化。分析该动物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遗传 多样性、基因流等差异,探讨生态环境变化对动物种群遗传特征的影响。
04
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
随机分布实例
如森林中某些树木的分布 呈随机状态,与环境资源 的均匀分布有关。
均匀分布实例
如草原上的某些草本植物 种群,为避免种内竞争而 呈均匀分布。
生态学意义及应用价值
生态学意义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种群内部的动态平衡。
应用价值
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预测种群动态、制定生态管理策略和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例如,在农业生产中 ,合理调整作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可以提高产量和减少病虫害;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特 征和空间分布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知识点1. 族群的定义- 族群指的是生态学中相同物种的个体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的群体。

在一个族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2. 族群的结构- 族群的结构包括数量、密度和分布等方面。

- 族群数量指的是该族群中的个体数量。

- 族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

- 族群分布指的是该族群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

3. 族群的增长与减少- 族群的增长与减少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有关。

-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族群数量增加。

-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时,族群数量减少。

4. 生态圈的概念- 生态圈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总体。

- 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非生物圈两部分。

5. 生态圈的层次结构- 生态圈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 个体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生态圈中个体数量的统计单位。

- 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总体,是生态圈中物种数量的统计单位。

- 群落是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是生态圈中群落数量的统计单位。

-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6. 生态圈的能量流动- 生态圈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进行的。

-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能量传递关系的链式结构。

- 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

- 能量在生态圈中通过生物的摄食和代谢产生、传递和消耗。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族群和生态圈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考点二 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 新人教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考点二 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 新人教

2019-2020年高考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考点二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新人教版必修31.在下表中比较“J”型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模型形成条件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加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种群增长速率曲线2.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1)K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

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3.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答案 A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1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1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1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1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1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1)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吃草,狼吃鹿。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3)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

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4)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细菌;绦虫和猪。

(4)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不同地段往往分布不同种群,同一地段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但被彻底消灭........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群落的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3、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

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

(2)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 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A.原理: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 选 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 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 平均值 种群密度的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 密度估计值,计算公式是:设各样方的种群 密度分别为n1、n2、n3……nm,则该种群密 度的估计值=(nl+n2+n3+……+nm)/m。
⑤注意事项: A.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B.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 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C.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时间,在调查研 究期间不能消失。
(3)灯光诱捕法:
对有 趋光性 的昆虫,还可用 黑光灯 进 行灯光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总之,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 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 变化 趋势。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阅读63页思考与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年龄期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 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中国等
瑞典美国
德国
老年 成年 幼年
甲 项目 种群构成 特点 增长型 乙 稳定型 丙 衰退型
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 ③公式推导: 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 中已标记的为m,则有 N:M=n:m ,可 得: N=nM/m 。
④举例:
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 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 数为 39X34/15=88 只。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突起树突轴突神经纤维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

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种群的特点(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2)种群中各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延续。

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特点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种群密度也是不同的。

种群密度的意义它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a.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b.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北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误差偏大。

样方法的概念:在北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范围: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样方的选取方法1、样方数目的确定:取样多少随调查地段的总体面积而定。

一般地说,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

2、样方大小的确定:视北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

一般情况下,温带地区,乔木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植物为1m2。

3、常用的样方选取方法4、样方的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所有个体,遇到边缘时,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类等动物。

2、方法:在一个有比较明显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记后放回原环境,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再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3、前提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在调查期间没有心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4、注意事项:1)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关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2)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且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3)标志重捕法必须在一个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估计的是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标志重捕法的具体过程(1)确定调查对象。

(2)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将其放回原来的环境,并记录个体数(M)。

(3)重捕并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捕获一部分个体,病计数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将其放回原来的环境。

(4)计算公式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

种群密度越大,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公式(3)地位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4)关系1)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种群密度增加。

2)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种群密度减小。

3)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种群密度不变。

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1)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种群密度增加。

2)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种群密度减小。

3)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种群密度不变。

(3)意义迁入率与迁出率也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如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种群的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年龄结构的分类比较(3)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群的年龄组成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的性别比例(1)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3)对种群密度的影响1)如果各年龄阶段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雌雄个体就有充分的交配繁殖机会,决定来较高的出生率,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

2)如果雌多于雄或雄多于雌的种群,性别比例失调,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较少,这样的种群其出生率较低,种群密度也将逐渐减小。

(4)意义: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5)应用:1)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雌性。

2)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来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种群空间特征的概念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种群空间特征的类型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0,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该种群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

(3)绘制曲线: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据此方程给出的曲线为“J”型,如图所示:决定“J”型曲线的两个因素(1)N0(即起始数量)(2)λ(λ值取决于每年的自然出生率与死亡率)。

根据λ值可以判断种群的动态。

即当λ>1时,种群呈“J”型增长;当λ=1时,种群稳定;当0<λ<1时,种群数量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下一代灭亡。

1)“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恒定的,是个定值。

2)“J”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是逐年增大的,其公式为“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1)“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停止且稳定在一定水平(2)建立模型1)特征:a、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b、曲线呈“S”型;c、有最大值(K值)2)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相对稳定。

用“S”型曲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1)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1)当过度捕猎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2)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呃增长速率开始下降。

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捕猎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

(2)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从而提高野生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有效措施。

(3)农林害虫的防治方面,降低农林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的根本。

“S”型增长曲线与“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外部因素:中间因素和其他非生物因素,如食物、天敌、气候、传染病等。

(2)内部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3)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群落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同一时间内同一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缺一不可。

群落和种群比较(1)种群强调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所有的生物”(2)群落强调的是一定区域内和同一时间内“所有的生物”。

(3)两者的关系为:同种生物个体→种群→群落。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2)群落中的种间关系;(3)群落的演替;(4)群落的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群占据的位置;(5)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如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有苦槠、青钩栲等;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有红松、云杉冷杉等。

(2)不同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

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物种丰富度的概念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物种丰富度分布特点(1)物种丰富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2)在高山群落,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3)水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优势种的概念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物种,不仅数量大,生态作用也大,决定着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主要特征。

不同类型的群落其组成的优势种是不同的,而群落常以优势种命名。

种间关系类型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现比较如下表所示。

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含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1)植物的垂直结构1)成因: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2)意义: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空间等资源的能力。

(2)动物的垂直结构1)成因: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实例: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赢——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群落的水平结构(1)含义: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和片状分布。

(2)成因:主要是环境因子的不均衡性,如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