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大陆学界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民国西北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刘进著《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

民国西北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刘进著《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5期
兰 州 学 刊
La h ux ek n j z o u a 1
No 5 2 0 . o 6
总第 12 5 期
Ge ea. .5 n r1No 1 2
书评
民国 西北 史 研 究 的一 部 力 作
专著。该书的出版表明民国西北史的研究已经从内容上 、 方法 平, 也可以 反观出边缘对中 心的疏离与回 此其三; 归, 一个真正
上和材料都转入了 一个更加深入的阶 段。
的史 学工作者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责任感。 本书作者在
近年来。 西北史的 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பைடு நூலகம்关注。 研究的 这一 方面做的比 较出色。尽管作者没有明确地提出 该书是为今 成果和深度也有很大的 进步。 然而。 不可否 这些研究大多遵 认。 天的西北大开发服务。 但明眼 人一看可知, 书中字里行问穿透着 循以 往治学的老路子, 在材料和内容上没有大的突破。刘进的 作者的一种现实情结。 尤其是本书的第六章, 作者以大量的民
己的见 解和 智慧。同时能 够引发出 许多让读者进一步思考的 因而 对政治、 经济、 教育文化、 民族与宗教均有所涉及。 ” 纵观这 自 问 题和 研究的空间, 该书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作者对民国时期 部书,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 特点i 努力的回 答。 如对国民党政权怎 以往的 研究大多忽视了西北开发不仅是经济活动, 而且与 甘宁青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
西北逐步建立自己的地盘, 怎样在与西北诸军阀互相周旋 当 时的 政治、 经济、 族诸因素紧密相关的特点, 民 同时在结合具 样在 将自 体案例进行细致深入探讨方面亦有欠缺。如 果说以往的著作之 的过程中, 己的势力逐步扩大以及通过那些手段打开了西 这些问题是理解民国时期甘宁青政局的一个主要视角。 说明 怎么样” 了“ 的问题, 而大多则没有说明“ 为什么” 的问题, 北缺口。 本 作者从邵力子主甘底定甘肃, 到朱绍良 主甘国民 文则力求在这方面精雕细琢, 吃透历史, 还历史 以更真实的面 如在甘肃方面, 再到谷正伦主甘势力进一步稳固。 对此 目, 此其一; 对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 过去大多从经济的角度出 党势力逐步站稳脚跟, 使我们清晰地看到, 党政权逐步将甘肃 国民 发, 就某一开发事实作单纯的的论述, 就事论事, 具有很大的局 作了全景式的展示, 己的 这期问中心向 边缘的渗透脉络一 限性。 本书则从宏观的视野出发, 去反思国民政府开发西北诸 纳入了自 势力范围之内, 了 样, 党在甘肃势力的进入, 其实就是对宁 青回族 动因、 举措和结果, 使读者有既 见树木, 又见森林的历史立体感, 目 然。同 国民

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回顾与反思苏全有韩书晓2012-12-19 16:52:31 来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12月17日摘要: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迄今为止,学界对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的研究成果颇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分析,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及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尽管学者在近代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全面,但是成绩背后仍潜藏着研究内容不全面甚至有盲点、研究方法单一等局限性。

这些问题表明,对中国近代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关键字: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灾害史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该问题的日趋严重,近些年来渐次纳入学界的研究视野,成果迭出,大致可归为三个方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等。

本文拟对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看法,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研究中国近代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战争和矿藏不合理开采、人口、灾荒等因素造成的。

(一)战争和矿藏不合理开采因素战争方面,康沛竹通过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新疆等地战后的情景,明确指出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并强调频繁的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正是导致晚清灾荒发生的不容忽视的因素[1]。

与康沛竹的观点形似,史革新认为,在战争中,大片森林或被战火焚烧,或被砍伐用以构筑营垒、建造船只、生产火药,遭受惨重损失。

战争使国家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助长了灾情的蔓延[2]。

伍启杰以黑龙江地区为视点,在剖析该地区的近代林业经济时,明确阐述了进入近代以来黑龙江森林遭受战争以及帝国主义掠夺的破坏状况,指出近代黑龙江地区几乎都是原始森林,天然林木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3]。

民国史料丛刊

民国史料丛刊

四史地类地理第787、788、789、790册民国地志 4 卢龙、白月恒·共和印刷局·北京民国10年1556页中国经济地理吴敬恒商务印书馆1921年168页第791册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京直绥察热五省区志)白眉初、韩镜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509页第792册北方快览北平民社·北平民国22年337页京绥游记周颂尧撰民国14年82页第793册北京便览姚祝萱编·文明书局民国12年482页第794册北平旅行指南马芷庠编·经济新闻社531页实用北京指南商务印书馆编民国15年580页第795册今日之绥远丁君陶三江书店1937年392页绥远的富藏卓宏谋中华书局1947 145页第796册天津指南民国11年256页津门杂谈刘炎臣著·三友美术社民国32年108页北戴河指南徐珂编·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106页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刘敦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民国24年82页第797册太原指南山西民社·北平民社·北平241页晋阳日报卅周年纪念特刊·三十年来之山西民国25年207页第798册山西进步的方向中外记者团访并观感正中通讯社·北京民国37年225页今日之雁门民族革命通讯社编民族革命出版社1929页今日之华北薛慧子中央书报发行所1940年102页第799册我们的外蒙古独立出版社编辑·独立出版社民国27年65页抗日的蒙古德恒山著1930年126页抗战与蒙古续编杨令德·寒风社1930年166页伪蒙政治经济概况中国边疆学会·正中书局民国32年114页东北概观东北文化社民国20年816页第800、801册东北要览 2 国立东北大学·三台国立东北大学出版组民国33年876页第802、803册东三省纪略徐曦·商务印书馆·上海605页第804册东北九省宋家泰·中华书局民国37年216页东北地理与中国民族生存之关系武尚权独立出版社1944东北九省地理要览周惠连编著宇宙书局1946年版第805册东三省之过去现在与未来雷殷·民大出版社民国15年81页东三省之实况王幕宁·中华书局·上海1929年110页今日的东北干彦禾·天马书店·上海民国26年143页东北现势马毅著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年199页第806册东三省旅行指南李珍甫·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15年154页东北游记卢作孚·成都书局民国20年154页第807册东北视察记何西亚著·上海现代书局民国21年339页第808册东北印象记第二版王雨亭著·实现社民国22年324页东北考察记马鹤天·正中书局·南京民国23年191页第809册东北实地调查记俞省羞民国22年401页第810册东北之经济资源王成敬·商务印书馆民国36年146页东北的社会组织王正雄著·中华书局民国21年118页东三省韩俄交界道里表聂士成·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5年84页东北协会文献辑要1933 民国22年62页第811册东北问题1 东北问题编委会民国21年171页东北问题2 方乐天民国22年134页东北问题之真象唐允·时代出版社·南京民国30年209页第812册东北问题上、下万良炯·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6年365页关于东北问题阎宝航1947年41页第813册长春要览董香东·东三省时报社民国17年238页北满概观1 哈尔滨满铁事务所·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6年438页第814册北满概观 2 哈尔滨满铁事务所·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6年438页满洲快览河村清·满洲事情案内所康德6年65页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康德9年257页第815册西北揽胜邵元冲主编·正中书局民国25年200页西北历程李烛尘著·《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文化印书馆民国34年194页西北导游胡时渊·中国旅行社·上海民国24年171页西北徒步之一瞥吴震华200页第816册西北随轺记高良佐编著·建国月刊社民国25年358页第817册西北的刨面杨钟健地质图书馆1932年10 305页西北视察日记薛桂轮申报发行1934年62页西北行潘泰封中国旅行社1943年170页第818册西北之地文与人文王金绂1943年229页河西南疆之交通路线邓敬中中国营造学社1944年31页华西联合大学西北考察团报告华西联合大学170第819册西北地理严重敏·大东书局·上海1946年251页西北情况演讲周演讲集倪冏人·西北导报社·南京民国26年71页抗战中的西北徐盈著·生活书店民国27年116页西北问题一夕谈缪凤林编24页伟大的西北蒋经国·天地出版社民国32年120页第820册甘青藏边区考察记1一2编马鹤天著·商务印书馆民国36年288页209页第821、822册中国西北地理大纲608页第823册甘肃省一瞥陈博文·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15年87页河西走廊陈正祥著·《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32年27页西北考察记(青海篇)马鹤天·国民印务局民国25年292页第824册上海市指南第二版沈伯经、陈怀圃编·中华书局民国22年419页上海风土杂记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编辑部编民国21年101页第825册大上海指南1947年417页第826册上海风土杂记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101页上海市地理及社会概况上编杨赞廷·警察局警察训练所民国34年102页第826、827册上海顾问王定九·丁燮生·中央书店民国23年768页第828、829册吴县 2 乔增祥、梅成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1930年民国18年670页第830册江苏省一瞥詹念祖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0年207页江浙旅行记王桐龄·文化学社·北京民国16年159页第831、832册杭州市指南张光剑·杭州市指南编辑社民国23年484页杭州导游中国旅行社1947年增订三班64页安徽省地方概况报告100页第833、834册山东问题汇刊上下张一志·上海欧美同学会民国10年737页山东政俗视察记上卷张育会民国23年446页第835册山东问题始末谭天凯·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4年293页第836册青岛指南青岛市特别市社会局礼教科民国36年275页第837册济南山水古迹纪略陈丹书1942年105页青岛概要叶春犀1929年140页曲阜泰山游记倪锡英1931年217页第838册江苏省各县概况一览江苏省民政厅民国20年261页江西省周杰·商务印书馆·上海1928 94页第839册福建省一瞥盛叙功编辑·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16年118页福建纵横何敏先·教育图书出版社民国35年110页我们的家乡——福建徐春梅福建省政府1947 45页第840册福州旅行指南郑拔驾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330页今日的厦门赵家欣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厦门分会宣传工作团1937 38页第841册台湾半月游记江庸民国18年83页台湾考察报告1 陈体成·福建省建设厅民国24年625页第842册台湾考察报告 2 陈体成·福建省建设厅民国24年625页第843册台湾见闻录周文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上海民国36年254页台湾考察纪要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社会考察团编民国37年95页第844册今日的台湾徐子为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5年564页第845册台湾朝鲜与东北国民党党部1930年125页台湾名胜指南台湾旅行社1947年101页台湾全貌庄孟伦、胜利出版社龙溪分社1947年第846册湖北省概况胡哲民·中国文化学会总会445页第847册湖北省一瞥陈博文编著·商务印书馆民国17年71页湖北省概况十种湖北省秘书处统计室1936 43页武汉概况 1 书报简讯社1949年418页第848册武汉概况 2 书报简讯社1949年418页湘乡史地常识谭日峰·教育会民国24年248页第849册抗战期间的岭南66页广州纪游高语罕编·上海亚东图书馆民国11年299页第850册汕头指南谢云影编著民国23年308页桂林导游顾震白桂林大众出版社1942年144页第851册广西游历须知赖彦于主编民国24年104页广西旅行记田曙岚·中华书局·上海民国24年501页第852册抗战后方的新广西虞伯舜著1938年124页广西指南改订本沈永椿·商务印书馆民国28年190页桂林市指南徐祝君、谢浩、葛乃邦、郑洛克、杨禅吾著·桂林前导书局民国31年126页桂林导游顾震白·大众出版社·桂林1942年144页第853册大香港邓超299页澳门考略刘万章·德政街三友印刷社民国18年46页第854册澳门指南俞永济·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30年189页澳门地理何大章、缪鸿基著·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民国35年121页第855册海南岛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南洋协会台湾支部132页海南岛之现状李待琛·世界书局民国35年123页海南岛旅行记民国35年225页第856册海南岛资源之开发陈植编著正中书局343页第857册海南岛地理陈正祥·正中书局民国33年100页海南岛新志民国38年293页海南岛资源之开发全一册陈植·正中书局民国36年343页第858册今日的新西南白冰言行出版社1939年135页黔滇川旅行记薛绍铭·中华书局·上海民国25年239页华西青年步行到边疆蒋翼振·中华基督教宗教教育促进会华西分会37页陪都要览周俊元·上海书店民国32年90页第859册成都指南莫钟民国32年203页蜀西北纪行吴景洲著1944年93页川游漫记第三版陈友琴著·正中书局民国23年180页我怎样通过小凉山梁瓯弟著1944年76页川西南记游冯玉祥著1944年380页第860册川康游踪易君左等著·中国旅行社民国32年397页第861册昆明导游黄丽生、葛墨盦·中国旅行社民国33年297页第862册滇游一月记郑子健·中华书局发行所·广州民国26年128页滇西边区考察记方国瑜民国32年249页第863册滇西经济地理张印堂·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民国24年199页边区行之一滇康道上曾少轮文友书店1943年238页第864册贵阳指南中国航空建设协会贵州分会航建旬刊编辑部编民国27年152页贵州沿公路各县概况京滇公路周览会筹备会贵州分会宣传部61页建设新贵州之理论与实践杨森·省政府秘书处·贵州民国33年154页贵州革命与建设民国31年70页第865册西康综览李亦人著1940年488页第866册西康社会之鸟瞰柯象峰著1940年107页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健康日报社·雅安民国31年268页稍不清第867册康藏刘家驹·新亚细亚月刊社·上海民国21年115页康藏概况报告格桑泽仁著民国21年67页宁属调查报告汇编民国28年153页宁属洛苏调查报告委员会调查室编民国31年48页第868册西藏问题谢彬著·商务民国15年96页西藏问题4 华企云著·大东民国19年272页西藏问题3 陈键夫著·商务民国24年263页第869册西藏调查记张其勤、沈白著·商务印书馆民国13年87页羌庄考察记庄学本良友图书印刷1937年314页西藏六十年大事记朱锦屏京报社1925年75页第870册全国都会商埠旅行指南喻守真·中华书局·上海民国15年570页第871册京汉旅行指南第四期京汉铁路局民国2年475页京绥铁路旅行指南 1 京绥铁路管理局编译课民国5年337页第872册京绥铁路旅行指南 2 京绥铁路管理局编译课民国5年337页京奉铁路旅行指南京奉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民国13年452页第873册津浦铁路旅行指南津浦铁路管理委员会总务处编查课编民国22年282页京沪路旅行指南姚逸云·世界出版合作社·上海民国22年160页第874册胶济铁路旅行指南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编·青岛胶州路文华印刷社民国23年419页第875册平绥铁路沿线特产调查/中国经济地理/中国抗战地理/陇海铁路旅行指南陇海铁路管理局总务处民国24年310页第876册中国国防地理民国37年56页中国抗战地理民国29年189页最新国防地理民国31年149页浙江国防地理史话孟锦华中国史地学社1943年95页第862册本国商业地理世界书局127页广西经济地理文化供应社249页第878册今日之华南周开庆·光明书局·上海民国26年220页八省旅行见闻录贺伯辛·开明书店·重庆民国24年217页历史第879册广州武汉革命外交文献你高承元·神州国光社民国18年267页中华民国建国史郑鹤声著民国30年226页第880——882册武昌革命真史前编正编3第883册民国二次革命史郭斌佳·国立武汉大学·武昌90页善后会议史民国14年402页第884册奉直战史上、下第2版上海宏文图书馆编著民国11年218页民国史要陆光宇著·《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北平文化学社民国16年117页第885册民国以来大事年表255页民国十周年纪事本末1 许指严·交通图书馆·上海民国10年737页第886册民国十周年纪事本末 2 许指严·交通图书馆·上海民国10年737页第887册民国野史姜泣群·光华编辑社民国3年238页民国艳史修竹乡人·文学书社·上海民国3年151页第888册民国趣史第二集李定夷·国华书局·上海民国5年245页安福趣史第二版鸿隐生著·上海宏文图书馆民国9年96页第889册福建辛亥革命史料福建私立光复中学编辑委员会建国出版社1940年第890册五卅痛史486页五卅外交史孔另境·永祥印书馆民国35年88页五四运动史包遵彭青年出版社1946年60 页第891册五月九号国耻史国文局113页上海罢市救亡史觉迷民国8年131页济南惨案史李宗武编·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民国17年84页国耻小史续编赵玉森中国图书公司1915年1924年77页第892册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第三卷陈觉东北问题研究会1933年581年第893册民族抗战史略傅纬平著·商务印书馆民国16年87页八年抗战史料图解杨应彬·联美书店·广州民国36年65页抗战建国史料蒋介石·文化出版社·重庆民国34年230页第894、895册抗战纪实第一册赵曾俦·商务印书馆·上海250页抗战纪实第二册赵曾俦·商务印书馆·上海238页抗战纪实第三册赵曾俦·商务印书馆·上海274页第896、897、898册十九路军抗日大战史民强书局128页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料 2 华振中、朱伯康编·上海书店民国22年877页第899册上海抗日血战史何天言编·现代书局1932年383页第890册上海抗战全史第二编憾庐民国26年358页第891册上海工人运动史 1 中国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编593页第892册上海工人运动史 2 中国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编593页中国职工运动简史邓中夏知识出版社1947年220页第903册抗战外史 2 刘贯一辑著·胶东通讯社466页文化汉奸罪恶史司马文侦著1945年56页汉奸丑史第一辑大同出版公司民国34年36页满洲伪国史建设日报馆·中华国货促进社筹备处民国22年95页第904册中国宪法史陈茹云著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476页中国宪法史纲要潘大逵著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244页中国议会史顾敦录著1931年88页第906册民国宪法及政治史陈茹云·政治学社民国17年252页民国政党史谢彬著·上海书店·上海民国16年261页第907册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夏天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441页第908册中国外交史纲要任启珊中华书局19334年95页中国外交史钱亦石上海书店1947年243页第909册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郭湛波1038年340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陈炳坤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年274页国民军史稿民国19年591页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民国18年656页第910~917册民国财政史1民国续财政史一二三四六贾士毅·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1年3148页第918册卷烟统税史程叔度·财政部卷烟统税处民国18年331页第919册中国纸币发行史徐沧水编纂银行周报社1924年253页民国钞券史徐沧水·银行周报社·北京民国13年119页第920册十年来中国金融史略郭家麟民国32年327页第921——924册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副刊徐寄编1930年135页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上下册 4 民国18年717页414页甘肃省银行小史甘肃银行经济研究室1944年50页第925册福建财政史纲上、下闽侯王孝泉·远东印书局民国24年571页第898册中国铁道史谢彬著民国15年582页第927册本国纪念日史朱公振编·世界书局242页民国以来广东省教育行政制度沿革史民国20年127页武汉新闻史秋虫·中日文化协会民国32年139页年鉴第900、901册民国年鉴徐哲身民国17年219页国民年鉴1 国民新闻社编·国民新闻社出版部·东京民国18年683页第902册国民年鉴国民新闻社编·国民新闻社出版部·东京1949年514页第903、904、905、906册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行政院行政院880页国民政府年鉴行政院民国30年1012页第907、908、909册内政年鉴1—4 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著1936年1113页第910、911、912、913、914册中国外交年鉴民国22年527页中国外交年鉴朱家治著1934年522页民国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朱家治·世界书局505页中国外交年鉴民国29年327页第915、916、917、918、919册财政年鉴上、下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4年1390页1318页第920、921、922、923册1934全国银行年鉴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汉文正楷印书局·上海1934年1748页第924、925、926、927、928册全国银行年鉴1935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2007页第929、930、931、932册中国经济年鉴续篇第一章—第六章民国24年1063页第一回经济年鉴纪念册实业部著1933年232页第二回经济年鉴纪念册罗敦伟260页第933册国货年鉴国货事业出版社编辑部·国货事业出版社·上海民国23年572页第934册陇海年鉴陇海铁路管理局·郑州民国22年524页第935、936、937、938、939、940册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王清彬·北平社会调查部·北京1425页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上、中、下邢必信、吴铎、林颂河、张铁铮民国21年252页211页287页第941、942、943册山西省统计年鉴上、下山西省政府秘书室民国23年424页419页山西造产年鉴刘杰樊等·造产救国社519页第944册上海市劳工年鉴邵心石、邓紫拔·大公通讯社民国27年263页吴县工运年鉴吴钟生·吴县总工会民国36年139页第995~997册上海市年鉴1935 吴铁城1268页第998~1000~1002册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市年鉴上、下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中华书局·上海民国25年1289页1121页上海市年鉴1937 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中华书局946页上海市年鉴1946 吴国桢民国35年445页上海年鉴1947 周钰宏编·华东通讯社217页第955册武进年鉴1927 建设局同人·武进县建设局民国17年515页第1007-1009册江西年鉴1936年版刘治干·江西省政府统计室民国25年1373页赣县年鉴1945 赣县文献委员会民国34年208页第1010~1022册广州年鉴上1935年12月第1013册广州年鉴张远峰1652页广州工商年鉴1 1946年工商出版社民国35年93页广州工商年鉴2 1947年版工商出版社民国36年172页第1014~1020册广西年鉴第一回广西统计局·广西民国22年905页广西年鉴第二回广西统计局·广西民国24年1228页广西年鉴第三回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811页第1021~1022册湖北省年鉴第一回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26年874页第1023~1025册湖北省统计年鉴1943 湖北省政府编印民国32年1124页第1026~1027册湖南年鉴1936 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第五科·湖南省政府秘书处民国25年1096页第1028~1029册湖南省政治年鉴1930 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第五科编1931年885页第1030册桂林市年鉴易熙吾·桂林市政府1949年525页人物第1031册党国名人传余牧人·世界书局·上海民国17年233页抗敌将领印象记第二版陈文杰编著·战时读物编译社1938年101页当代人物志陆丹林著、李鸿球主编·世界书局民国36年95页第1032册现代工商领袖成名记徐鹤椿著1941年221页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徐颍盈著1948年202页有一页发黑,有三页盖有藏书章挡住几个字第1033册广州工商领袖人物志宋子文·文化出版社·广州民国37年226页上海工商人物志中国经济资料社1948年329页第985册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八卷徐有明著民国3年316页民国叛人张勋传文艺编译社·上海民国6年63页陈炯明历史东粤浮生著·崇正学会154页第986册绘图新编黎元洪全书半痴生·上海公平书局民国11年49页黎大总统书牍汇编汪钰孙·新中国图书局·上海民国3年267页黎黄陂轶事贡少芹著民国5年117页第987册段祺瑞第八版沃邱仲子编·广文书局民国9年140页段祺瑞爱妾之艳史李贞姑·上海和平书局民国9年80页段氏卖国记温世霖著民国8年99页第988册蔡松坡第二版李旭编著·青年出版社民国35年116页蔡松坡轶事民国13年52页蔡松坡先生传记初稿民国34年152页第989册蒋百里抗战论集蒋百里·新阵地图书社·金华民国28年281页蒋百里先生传民国37年254页第990册国父民初革命纪略叶夏声·孙中山侍卫同志社·广州民国37年236页孙中山先生北上与逝世后详情黄昌毅·民智书局51页孙中山最后演讲集高尔松225页第991册廖仲恺先生哀思录119页廖仲恺先生演讲集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浙江民国17年41页陈英士孔繁霖·青年出版社·重庆民国35年92页陈英士先生民国33年56页程璧光故事程汉文·上海民兴社民国12年53页第992、993册胡汉民先生哀思录军事新闻社·军事新闻社出版部民国25年393页胡展堂先生最近言论汇刊132页胡汉民言行录时希圣·广益书局564页第994册陈肇英先生言论集福建省党部民国26年228页何芸樵先生讲演集第一集:铲共十讲何芸樵·长沙洞庭印务馆132页何主席入鲁随征记李仲勋·山东公报社民国35年112页第995、996册戴季陶言行录时希圣·广益书局1929年553页戴德生的生平明灯报社编·广学会民国28年46页戴季陶讲演集新生书局民国17年174页第997、998册吴稚晖言行录时希圣·广益书局·上海民国18年537页吴稚晖书信集吴稚晖、徐逸如、许信谊·文林书局民国25年222页吴稚晖的人生观吴稚晖·中山书店民国15年148页第999册冯玉祥小传孙嘉会·北平戊辰学社·北平140页冯总司令治军记张奋启·上海三民公司民国17年35页冯焕璋先生讲演集冯玉祥·西北边防督办署民国14年99页讨伐冯逆宣传大纲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民国18年22页讨伐叛逆军阀冯玉祥宣传集民国18年114页第1000、1001、1002、1003、1004册冯玉祥抗战诗歌选民国27年75页冯玉祥日记民国史料编辑社530页冯玉祥书牍全编竞智图书馆民国11年87页冯玉祥训令汇编孟宪章·军学社·上海589页冯玉祥军事要电汇编1—4编冯玉祥·东方学社·北平392页冯玉祥先生名著集上、下袁清平、李剑萍·军事新闻社民国25年461页420 第1005、1006册蒋委员长革命史雷一鸣·革新书店民国34年120页伟大的蒋主席邓文义·国防部新闻局·上海民国35年476页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第二版冯玉祥著·文化供应社1949年246页第1007册蒋委员长西安蒙难记第十一版刘百川编·汗血书店民国26年271页第1008册蒋委员长新生活运动讲演集蒋中正·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民国25年559页第1009册蒋主席的生活和生活观陶百川·中州出版社176页委员长生活漫记史诺等·王仁德民国34年71页蒋先生之人格与修养104页蒋主席家书民国35年81页第1010册讨蒋文电集汇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364页讨蒋言论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205页第1011册蒋夫人抗战谈乙编:宣告国内部分宋美龄·进步英华周刊社·汉口28页蒋夫人言论集国民出版社民国27年471页中英对照第1012册蒋经国先生思想与生活丁钟山、蒋国忠·文益书局·上海民国36年345页第1013、1014、1015册李宗仁将军传赵轶琳·大时代书局·上海民国27年83页第一任副总统李宗仁先生传李家骏·吼声书局·上海77页李总司令白副总司令抗日救国言论34页李宗仁将军言论集:焦土抗战李宗仁·一星书店·汉口民国27年76页白崇禧将军传张公达·长沙上海书店民国27年78页“六一”运动后白崇禧的言论南宁更声报社民国16年295页白副总司令最近演讲集白崇禧368页第1016册张主席言论集华中出版社著1938年345页第1017、1018册陈主席政治言论选辑陈诚·湖北政府秘书处·武汉民国29年158页陈总司令言论集国民革命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处民国22年501页陈诚将军抗战言论陈诚·新生出版社·广州民国27年95页第1019册何总监在武汉之演说及论著汉口武汉印书馆民国18年142页何总长应钦出席历次重要军事会议训词民国29年108页如此的韩青天王履冰编1938年64页戴笠将军及其事业黄楫清、陈公恕、罗仪·扫荡丛刊社民国35年101页程潜最近言论程潜民国37年67页陈长官通知辑要民国35年45页陈长官治台言论集101页第1020、1021册邓主任论川康建设邓晋康·新闻报馆文化服务部民国30年72页邓主任言论集第一辑川康绥靖主任公署秘书处民国31年493页邓主任言论集第二辑川康绥靖主任公署秘书处民国29年391页黄旭初先生之广西建设论亢真化民国27年177页。

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

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

【内容提要】本文以翔实、具体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着重就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举措与实绩,以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分析九一八事变前后西北地区战略地位的变化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构想的演变,认为整个开发过程经历了初步酝酿(1928-1931)、着手实施(1931-1937)、积极推进(1937-1945)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主要选取交通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工矿业发展诸领域,以丰富的事实和数据,展现国民政府从战时环境和需要出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办法,以及开发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则从西北地区农业的进步和工业近代化程度的提高、商贸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分析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的影响。

论文指出,作为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国民政府,为西北开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其成果不仅为打破日本的经济封锁、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而且为改变西北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

但国民政府在西北开发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其开发的主旨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该地区的全面而长远的发展。

因此,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热情遽减,各种开发、建设工作也停顿了下来,最终导致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再次陷入低谷。

【摘要题】民国史研究【关键词】抗日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正文】任何一个政权,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除了镇压反对者的职能外,都不能不执行组织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公共职能。

1927年4月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1932年春曾一度移驻洛阳办公;1937年11月-1946年5月曾迁都重庆)也不例外。

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的步步进逼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人开发西北的呼声日渐高涨,国民政府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比较闭塞的西北地区,开始制定开发西北的政策,并着手实施。

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北与西南一起成为抗日总后方,开发活动达到了高潮,西北因此而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

邯郸市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邯郸市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邯郸市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卷Ⅰ(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

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重我民,无尽刘。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

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

据此可知商朝A.民本思想开始出现B.天命观念不断弱化C.思想的民主化色彩D.王权具有神秘色彩2.《汉官解诂》对某一官职做了如下记载:“专郡,信理庶绩,劝农赈贫,决讼断辟,兴利除害,检举郡奸,举善黜恶,诛讨暴残。

”空格处官职应为A.太守B.郡尉C.刺史D.司隶校尉3.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

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D.等级制度被打破4.元朝人陈椿曾任盐司官吏,在其关于浙西海盐生产的重要著作中附诗云:“东海有大利,斯民不敢争。

并海立官舍,兵卫森军营。

私鬻官有禁,私鬻官有刑。

团厅严且肃,立法无弊生”。

这说明元朝A.匠户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继续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政府企图垄断盐业生产和销售D.注重平准食盐价格以维护稳定5.李贽认为儒家道统说是统治者打击异端、推行文化专制的工具,并不存在什么圣圣相传的序列,甚至发出宋代理学家承续儒家道统却国力衰弱,“反不如彼之失传者哉?”的质疑。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2022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考前模拟试题

2022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考前模拟试题

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学考模拟历史试题第Ⅰ部分(选择题共60 分)一、选择题部分:本部分共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60 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 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A.史书记载B.神话传说C.考古发掘D.学术论著2.西周时期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秩序,其主要依据是A.距离远近B.血缘亲疏C.才能高低D.实力强弱3.隋唐以来,促成普遍持久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4.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立了专门机构,后其职能逐步扩大到处理政务。

该机构是A.军机处B.尚书省C.宣政院D.中书省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6.1912 年1 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成立的政府是A.同盟会B.北洋政府C.南京临时政府D.湖北军政府7.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之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淞沪会战”。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该兴趣小组研学的主题是A. 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C.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B. 近代中国自强历程D.近代中国求富历程8.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的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这次会议是A.万隆会议C.第26 届联合国大会B.日内瓦会议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9.古希腊执政官伯里克利曾在演讲中自豪地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

”这制度是指A.联邦制B.城邦民主制C.代议制D.奴隶制10.1688 年应议会邀请威廉三世来到英国并成为英国国王。

民国历史文献《西北开发史料丛编》述略

民国历史文献《西北开发史料丛编》述略

民国历史文献《西北开发史料丛编》述略
王忠;张明海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西北开发史料丛编>是一部民国时期专家学者论述西北开发建设和汇集西北地区主要水文资料的史料汇编.该丛编从多角度集中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水利交通、工商贸易等多种领域的真实情况,它对现今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王忠;张明海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青海,西宁,810007;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青海,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年鉴的历史文献价值——写在《民国丛书续编》第一编影印出版之际[J], 傅德华
2.民国时期拉卜楞研究集成《甘南史料丛编·拉卜楞部分》及其学术价值 [J], 杨才让塔
3.日本对华殖民经济侵略研究的主干性史料——《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殖民经济篇》介评 [J], 崔金柱
4.“日本侵华史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笔谈——《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政治外交编》概述 [J], 臧运祜
5.舆地图说萃精华史地汇钞成丛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三补编》述略 [J], 汪孝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开发西北时期人工林成活率研究

民国开发西北时期人工林成活率研究
遍状 况
1 9 0 陕 西 省 林 务 局 各 林 场 造 林 成 活 率 .14 年
数据
陕 西 省 的 育 苗造 林 工 作 早 在 民 国初 年 即 已开 始 ,但 因当 时经费 无着 .成 效不很 显著 。 自民 国二 十 四年 ( 9 5 )陕西省林 务 局成立 后 .情况 才有 13 年 较大 的改 观 。陕西 省林务 局下 辖有西 安 、草滩 、平
在 目前 的西部 大开 发过程 中 .如何在 经济社 会
发 展 的同时 .搞好 生态 环境建设 。以实现 区域 可持 续发 展 .是人 们普遍 关 , 问题 。众 所周 知 .人 工 l f的 造林 是生 态环 境建设 的一 项重要 措施 .但如 何保 证 人工林 的成 活率 实 际上是人 工造 林能 否充分 发挥 效 益 的关 键所 在 。这一点 在气 候干 旱 、 自然环 境条 件
成 活 7 8 株 。成 活 率 高 达 8 . % 。而 平 民林 场 、 45 09 5
西 楼观林 场 、草滩 林 场 、槐 芽林 场 的成活率 却分 别
只 有4 -8 44 %、5 . %、5 . % 、86 % ,明显 比西 29 2 05 3 .1
安林 场低 很 多 .主要原 因是 原始 资料 未将冬 季所植 林 木 的成 活 株 数 统计 在 内 至 于关 山林 区 和 骊 山
据 表 1 知 .西 安 林 场 14 年 度 植 树9 4 株 . 可 90 26
对 历史 档案 资料 中有关 数据 的整 理 .运 用统计 分析 方 法 ,推算 民 国开发 西北 时期 陕西 地 区、西 安 、宁 夏等 地人 工林 成活率 情况 .并 结合有 关 资料对其 成 活率 较 高 的原 因 略作分 析 。 目的是 总结 历 史经 验 . 以期 能为 当前 西北地 区 的人 工造 林工作 提供 一些 参 考借鉴

民国经济史研究综述

民国经济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建构经济史是一门介于历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历史研究的基本观念与方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料考据、实证等,是史学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但是,经济史研究不应只像政治史研究等,满足于将历史现象弄清楚,还要进一步分析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揭示经济运行的方式及其机制,只有弄清这些联系与方法,才能真正明晰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涵,这就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概念、方法来分析历史上的经济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近代异域之风的东渐,老一辈学者对理论与方法的重视,对近代经济史研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改革开放后的一批学者,运用西方与自生的新理论与方法,或进一步拓宽视域,或对老问题重新加以解释,不仅使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也为文革后的近代经济史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本世纪以来,国外经济学与经济史理论方面的著作纷纷被译介到国内,再次引起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潮,呈百花齐放之势。

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史方面的国外汉学名著如黄宗智的姊妹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马若孟的《中国农民经济》等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同时也为国内研究开拓新视角、新领域、新内涵。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研究范式与思考由于经济史学的特殊性,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范式,一种偏重历史学方法,注重文献诠释和史料考证;一种偏重经济学方法,注重经济理论和数量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在经济史研究中运用经济学范式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而在具体的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和史学范式的冲突也引发了双方学者的争论、困惑与思考。

在此基础上,学者认为两者亦有明显差异。

其一是经济学研究往往简化个体特征,在某些假设前提下、理论框架基础上,通过抽象、演绎寻求数据分析下之共性。

而历史研究更注重还原研究对象真实的一面,通过对史料的挖掘,突出研究对象的个性和差异。

其二是强调“述而不作”。

注重史料的更多、更新,史实的更真、更全。

CONTENTS

CONTENTS

Nov.2023㊀㊀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㊀㊀Vol.24㊀No.6CONTENTSReview of Translation Studies on 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since the18th CPCNational Congress YANG Anwen㊀ZHANG Wenli㊀TAN Yao(1) Multiple Case Study of Deepening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ousheng㊀CHEN Lijing(19)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Poverty on the Language Competenc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Post-PovertyAlleviation Period LYU Junwei㊀YU Jian㊀ZHANG Fengjuan(33) Magician and Master:Taoist Lin Lingsu in the Biographies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 Kejing(50)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on the Fertility Desire of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from the Perspectiveof Cost-Utility SUN Shiguang㊀QIU Menghua㊀ZHAO Feng(67)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come Uncertainty on Subjective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in Ethn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s:Also on The Heterogeneous Effect in DifferentAge Groups ZHAO Pengfei㊀Hou Yanmei㊀Wang Hongjian(84) The Urban Heritage Protection Strategy of SeekingSpace from Underground in Central CityTaking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HUANG Chao㊀QIU Jian㊀TAN Xiaohong(99) Qian-Gu Shifa :The Zong and Evolvement of Grammar Theory of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With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os andCons of Ban Gu and Sima Qian XIE Wenhui(118) A Study of the Birth Year and Death Year ofLI Changhe and His Family and Life YANG Yanhui㊀LüBin(130)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3年11月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Nov.2023第24卷㊀第6期(Social Sciences)Vol.24㊀No.6‘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2023)总目次第1期(总第133期)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性地位 笔谈何㊀宪㊀李志刚㊀吴㊀江㊀等(1)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批判及中国方案史小宁㊀郝相赟(22)基于图形网格转译的城轨列车外观设计研究支锦亦㊀苏㊀星(36)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法律障碍与应对杨㊀珊㊀张莎莎(49)教育类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考察基于五个教育类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调研闫月勤㊀郑㊀淳㊀王海超(62)青藏铁路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陈㊀晨(78)基于官方新闻报道的地方政府公信力文本分析王益君㊀魏美云(90)公众参与㊁资源能力与政务微博信息发布基于新浪微博平台大数据及统计年鉴小数据的实证研究苏㊀慧㊀冯小东㊀王㊀瑶㊀等(104)五四运动中唐山‘救国“报述略田㊀丹(121)李斐英教授早年在美求学经历补遗基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和雪城大学等原始档案的考察郑博仁(132)第2期(总第134期)营创理论:构造创新人才生态的一个新框架赵永乐㊀吴㊀江(1)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笔谈(16)‘摆脱贫困“蕴涵的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及对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马改艳(33)从巡检司到汛塘:清代道路安全管理系统中的角色嬗替贾㊀强(50)三线铁路建设中的支农工作研究以湘黔㊁枝柳铁路湖南段为中心岳小川㊀宋银桂(60)24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的历史演进和国际经验兼论绩效杠杆在 双一流 建设中的必然性局限邱延峻(75)去理想化 :对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类型的再审视郑㊀淳㊀刘长军(91)庄延龄‘离骚“英译本中的神话术语翻译策略探析俞森林㊀雷佳豪(109)以翻译为名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反拨辜鸿铭‘中庸“英译文化解读熊建闽(119)动词及物性和句子及物性的区隔和关联胡月月㊀杨㊀玲(130)第3期(总第135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考察㊁基本经验及实践指向王永凤㊀杨忠林(1)以共享发展促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理想的发展逻辑林宇晖㊀傅红冬(18)谁是持摄影机的人?众包纪录片初探刘广宇㊀王成莉(32)移动数据流量运营策略对数字鸿沟的影响研究华㊀波㊀江燕伶(47)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协同推进研究王婷伟㊀张㊀慧(73)旅游凝视下三河古镇典型旅游意象元素分析基于隐喻抽取技术陈㊀前㊀韩光明(89)革命化的仪式运作:基于中央苏区时期纪念活动的考察吴承望(104)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与乡村群众的思想改造徐桂裕(119)从部落首领到中华民族共祖:晚清民国时期黄帝形象重塑及影响赵晨韵(134)341第6期2023年总目次第4期(总第136期)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叉研究笔谈田永鸿㊀韩冬雪㊀吴满意㊀王伯鲁㊀闫坤如㊀谢㊀瑜㊀杨一帆(1)国内主流媒体 双碳 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基于语料库的积极话语分析周晓春(12)论段玉裁认定诗韵 古合韵 的原则与方法刘忠华(26)道器之间:近代思想视野下的铁路㊁中国与世界(1875 1936)叶㊀舒㊀宋桂杰(45)路地纠葛:光绪前中期的筑路争议与洋务派的因应陈明亮(59)我国灾难心理学学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宁维卫㊀侯牧天㊀薛亦菲㊀等(73)我国农村老龄政策演进研究 基于1982 2021年农村老龄政策的文本分析陈松林㊀余㊀雨㊀刘㊀婷(92)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发展现状研究孙京昊㊀赵普光(107)新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体育暴力研究陈㊀卓㊀李丽芬(122)批判法益论的另一种可能一个刑罚哲学的视角刘继烨(139)第5期(总第137期)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人民性研究王秋怡(1)共同富裕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的建构逻辑师嘉唯㊀成㊀龙(17)新疆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于㊀洋㊀吴冰瑕㊀吴茸茸㊀等(34)基于单条线路的城乡一体化公交补贴效率研究卓高鸿㊀詹朝曦㊀高悦尔(52)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姜夔词研究邱美琼㊀杨㊀操(65)译者前见,时间距离与翻译胡作友㊀钟莎莉(76)厨房㊁闺阁与职场:论徐小斌小说中的女性空间李燕妮(88)44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 游戏三昧 的禅学内涵与诗学意义王㊀悦㊀张㊀勇(100)张载 性二元论 的思想渊源及其当代启示吴喜双㊀张培高(113)从黑格尔到阿甘本:辩证法的虚无主义问题及其解决路径陈㊀琦(128)第6期(总第138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综述杨安文㊀张文莉㊀谭㊀瑶(1)高校深化优秀地域文化育人的多案例研究刘有升㊀陈丽静(19)后脱贫时期相对贫困对儿童青少年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吕军伟㊀俞㊀健㊀张凤娟(33) 妖道 与 高道南宋传记文中的林灵素形象李珂菁(50)社会分层与育龄女性多孩生育意愿基于 成本 效用 的分析孙士光㊀邱梦华㊀赵㊀凤(67)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分析赵朋飞㊀侯艳梅㊀王宏健(84)中心城区 向地下要空间 的城市遗产保护策略以徐州市为例黄㊀超㊀邱㊀建㊀谭晓红(99) 迁固史法 :宋元史笔文法理论之宗及其流衍兼谈班马优劣论谢文惠(118)理鬯和生卒年及家世生平考杨颜珲㊀吕㊀斌(130)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3年11月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Nov.2023第24卷㊀第6期(Social Sciences)Vol.24㊀No.6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3㊀2022CONTENTSNo.1(Sum133)Ideological Criticism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China s Solutions SHI Xiaoning㊀HAO Xiangyun(22) A Research on Urban Rail Train Appearance Design Based OnGraphic Grid Translation ZHI Jinyi㊀SU Xing(36)Legal Barrier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Connected Vehicles YANG Shan㊀ZHANG Shasha(49) The 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Governance: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EducationalInternational NGOs YAN Yueqin㊀ZHENG Chun㊀WANG Haichao(62)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into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Chen(78) Text Analysis of Local Government Credibility Based onOfficial News Reports WANG Yijun㊀WEI Meiyun(90) Public Participation,Resource Capacity and Government Microblog Information Publish: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Big Data of Sina Weibo and Small Data fromStatistical Yearbook FENG Xiaodong㊀SU Hui㊀WANG Yao㊀ZHANG Yipei㊀CHEN Xi(104) A Brief Research on National Salvation Weekly from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 During the May4th Movement TIAN Dan(121) A New Supplement to Professor Fei Ing Li s Study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Original Archives Mainly from theUniversity of Rochester and Syracuse University ZHENG Boren(132)No.2(Sum134)Innovation-fostering Theory:A New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ngInnovative Talent Ecology ZHAO Yongle㊀WU Jiang(1) The Important Discourse of Development-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64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 Up and Out of Pover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New Era MA Gaiyan(33) From Xunjiansi to Xuntang:The Role Substitution of Road Safety ManagementSystem in Qing Dynasty JIA Qiang(50)A Study on Supporting Rural in the Tier-3Railroad Construction:Centered on the Hunan Section of Hunan-Guizhou andZhicheng-Liuzhou Railways YUE Xiaochuan㊀SONG Yingui(60)Historical Review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of University Faculty Salary System:With Discussion on Limitation of Faculty Rewarding Policy inDouble Excellence Project QIU Yan-jun(75)De-idealizatio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Practice Typ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of Higher Education Among Western Countries ZHENG Chun㊀LIU Changjun(91)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Mythological Terms inEdward H.Parker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Sao YU Senlin㊀LEI Jiahao(109)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Counteraction in the Name of Translation: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Translation of Zhongyong by Ku Hung-ming XIONG Jianmin(119)Distinction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Verb Transitivity and Sentence Transitivity HU Yueyue㊀YANG Ling(130)No.3(Sum135)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Basic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Orien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NG Yongfeng㊀YANG Zhonglin(1)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Shared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Communist Ideals LIN Yuhui㊀FU Hongdong(18)Who is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A Preliminary Study ofCrowdsourced Documentary LIU Guangyu㊀WANG Chengli(32)A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Mobile DataTraffic Operation Strategy on the Digital Divide HUA Bo㊀JIANG Yanling(47)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ANG Tingwei㊀ZHANG Hui(73)Typical Tourism Image Elements of Sanhe Ancient Town Analyzed from theTourist Gaze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Zaltman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 CHEN Qian㊀HAN Guangming(89)Revolutionary Ritual Operation:Based on the Commemoration of the Central Soviet Period WU Chengwang(104)741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㊀Vol.24(2023)The New Yangko and the Ideological Remolding of the RuralMasses in Border Areas of Shanxi Gansu-Ningxia in Yan a n Period XU Guiyu(119) From Ancient Fribal Leader to 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YellowEmpero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ZHAO Chenyun(134)No.4(Sum136)A Corpus-based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a s ImageConstructed by the Domestic Mainstream Media in theContext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ZHOU Xiaochun(12)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uan Yucai s Recognition ofAncient Gathering Rhyme in The Book of Songs Rhyme LIU Zhonghua(26) Between Dao and Qi:Railways,China and the World from thePerspective of Modern Thoughts(1875 1936)YE Shu㊀SONG Guijie(45) Disputes over Railway and Land:The Controversy of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the Response of WesternizationGroup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Guangxu Period CHEN Mingliang(59)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Disaster Psycholog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China NING Weiwei㊀HOU Mutian㊀XUE Yifei㊀SHEN Yu㊀LI Zhongyi(73)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a s Rural Aging Policy:Text Analysis Based on Rural Aging Policiesfrom1982to2021CHEN Songlin㊀YU Yu㊀LIU Ting(92)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Behavior of Civil Servants SUN Jinghao㊀ZHAO Puguang(107)Research on Sports Violenc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CHEN Zhuo㊀LI Lifen(122) Another Possibility of Criticizing the Theory of Rechtgut:A Perspective of Penalty Philosophy LIU Jiye(139)No.5(Sum137)The Study on the People s Character inXi Jinping s Thoughts on Diplomacy WANG Qiuyi(1)The Constructive Logic of People s Better Life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SHI Jiawei㊀CHENG Long(17)Analysis of Urban System Evolution and Exploration ofDevelopment Path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Xinjiang YU Yang㊀WU Bingxia㊀WU Rongrong㊀et al(34)84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Research on Subsidy Efficiency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Public Transport Based onSingle Line ZHUO Gaohong㊀ZHAN Chaoxi㊀GAO Yue e r(52)The Study of Jiang Kui Ci by Japanese ScholarTetsumi Murakami QIU Meiqiong㊀YANG Cao(65) Translator s Prejudice,Time Distance and Translation HU Zuoyou㊀ZHONG Shali(76)Kitchen,Boudoir and Workplace:On the Women s Spaces in Xu Xiao-bin s Fiction LI Yanni(88)The Zen Connotation and Poetic Significanceof Playing in the Joyous Samadhi WANG Yue㊀ZHANG Yong(100)The Origin of Zhang Zai s Idea on the Dualism of Human Nature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WU Xishuang㊀ZHANG Peigao(113) From Hegel to Agamben:The Problem of Nihilism in Dialectics and Its Solving Route CHEN Qi(128)No.6(Sum138)Review of Translation Studies on 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since the18th CPCNational Congress YANG Anwen㊀ZHANG Wenli㊀TAN Yao(1)Multiple Case Study of Deepening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ousheng㊀CHEN Lijing(19)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Poverty on the Language Competenc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Adolescents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Period LYU Junwei㊀YU Jian㊀ZHANG Fengjuan(33) Magician and Master:Taoist Lin Lingsu in the Biographies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 Kejing(50)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on the Fertility Desire of Women ofChildbearing 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st-Utility SUN Shiguang㊀QIU Menghua㊀ZHAO Feng(67)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come Uncertainty on Subjective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in Ethn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s:Also on The Heterogeneous Effect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ZHAO Pengfei㊀Hou Yanmei㊀Wang Hongjian(84) The Urban Heritage Protection Strategy of SeekingSpace from Underground in Central CityTaking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HUANG Chao㊀QIU Jian㊀TAN Xiaohong(99)Qian-Gu Shifa :The Zong and Evolvement of Grammar Theory of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With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os andCons of Ban Gu and Sima Qian XIE Wenhui(118)A Study of the Birth Year and Death Year of LI Changhe and His Family and Life YANG Yanhui㊀LüBin(130)。

建省后新疆历史研究述评

建省后新疆历史研究述评

建省后新疆历史研究述评王鸣野百年来的新疆建省后历史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20世纪初到1949年,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到世纪末。

同时,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向,本文将专列一节对其进行叙述。

一、20世纪初到1949年:以政治史研究为主的时期1911年,腐败的清政府被推翻,继之而起的中华民国既没有能力统一中国,更没有力量攘除外患,于是新政权面临着内则四分五裂,外则强邻 处的严峻局面。

与此同时,由于帝制的消除,民主共和制的建立,中华民族又萌生了一种新的对强大统一的现代国家的希冀。

在这样的时代,学者、政治家、社会人士怀着安邦济世、强大国家、消除外患的渴望,提出了建设国家的种种计划和设想。

边疆地带由于其特殊的时代需求和强邻虎视的危险处境而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向,西北的新疆则是焦点。

这一时期的新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史方面。

参与者有学者、官员和游历者。

各种著述都从现实着眼,从历史着手,希图找到一种摆脱民族危机的办法。

曾问吾的《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该书涉及的范围广,研究的内容上至西汉、下迄民国,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典型。

在对西北边疆重要性的认识方面,该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该书序言这样写道:“西域一地,在吾国常人视之,以为边疆,无足轻重,而以亚洲全局观之,实为中枢。

”其对建省后新疆历史述之甚详,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作者用三章的篇幅叙述了建省之后的新疆历史,内容涉及建省、建省后的各项建设事业、与俄英的界务交涉以及对外商务等。

作者认为新疆建省以后最大的革新为政治制度,即废除军府制,缩小了伊犁将军的权限,郡县制基本上畅通无阻。

但作者对行省建立的意义却未从全局的角度加以把握。

另外,该书在讲述建省后的新疆史时结构有失平衡,如重政治轻社会,重外务轻内政,重政策得失轻学术研究。

作为一本以历史叙述为宗旨的著作,该书对建省之后新疆历史的叙述也不平衡,如建省之过程(刘锦棠抚新时期)着墨较多,而此后的历史或由于对史实认知的原因,或由于资料的缘故,而着力不多,尤其重要的是,该书在叙述历史时时间感不强,使读者很难体会其所述的是新省30年的历史。

近三十年来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来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研究述评
晰,有释疑解惑、纠谬补阙之功,为我们深入了解 究》,《社会科学战线》2000 年第 4 期。在历史上的不同时 公元7世纪以前的西域历史提供了便利。立足个 期,高句骊(丽)的写法不同。
别传记的研究亦有不少,有学者对校《史记·匈奴 ④余太山:《〈后汉书·西域传〉与〈魏略·西戎传〉的关系》,
列传》和《汉书·匈奴传》及其注文,正谬误、释名 《西域研究》1996 年第 3 期。
论等具有学术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新问题也不 补遗等几部分,正史的藏事史料是其中的重要部
断涌现,又将本命题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分。米海平《〈二十六史〉中的青海史料介评》④一
文着眼于“民族史料”、“政权史料”、“人物传记史
一、二十四史民族史史料的整理与解读
料”、“土司史料”和“河源志史料”五个方面,对正
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自身特点和价值的挖掘。前 面的史料,按时间顺序加以汇编。目前,从《史记》
者将相关撰述内容视为历史研究依据的材料,后 到《北史》部分已出,是北方民族文化生活史研究
者则将它视为史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两条路径并 的重要资料。张羽新主编的《唐宋元明清藏事史
行发展、各有成就,而近年来史学史式的考察越来 料汇编》③则关注历史时期的藏族史事,内容包括
(一)民族史史料的搜集整理
二十四史保存了丰富的民族史史料,集中于 “四裔传”,大量散见于纪、传、志、表中。建国后学
史中青海地区的古代民族和历史人物的记载进 行了辑录。
界对民族史史料进行了大规模搜集整理,正史民 族史内容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翦伯赞等编著的 《历代各族传记会编》①和潘光旦编著的《中国民 族史料汇编》(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5年和 2007年出版完全)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史料汇编 成果,前者将二十四史中的民族史传记和外国传 记、前人对传记的注解校订和补充收录其中,后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若干史实辨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若干史实辨析

1950 年 1 月 6 日,北京市军管会发布通告,决 定征用过去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占据的兵营及其他 建筑。14 日上午,征用行动开始。法国、荷兰前领事 官员当天向中方移交了法国兵营地产和荷兰占据的 前德国兵营地产。
同日上午,接收人员来到前美国领事馆。此前美 方一直采取拒绝移交的态度。接收人员重申了征用 令的严肃性。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布只得同意 一天之内将兵营院内东西移走,将兵营交接收人员。 因兵营院内物品较多,接收人员告其在 15 日晚 12 时前清理完,军管会人员将于 16 日上午 9 时前来接 收,不再延期。16 日上午,双方交接完毕①。
二、1950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苏联已拥 有原子弹。
该书在叙述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前夕中美双方力 量对比时,指出美国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 “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2]95 此处有 误。
美国在二战期间首先研制成功原子弹,战争末 期用于实战。不过,1949 年 8 月 29 日,苏联在哈萨 克斯坦成功进行了原子弹试验。此后一段时间,《人 民日报》 的多篇报道都涉及苏联已拥有原子弹的消 息。1950 年初毛泽东访苏期间,苏方请他看了有关 的纪录片。回国后,他说:“这次到苏联,开眼界哩!看 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 们也可以搞一点嘛。”[7]186
前俄国在北京的兵营问题①,苏联方面是清楚 的。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在莫斯科宣布两国外长 就苏联将过去北京兵营的全部房产无偿地移交中国 的决定互换了照会。中苏双方各派三人组成一个房 产交接之特别委员会。经商谈,双方签订交接议定 书,并核实了房产情况。7 月 20 日晚 7 时,苏联归还 前俄国占用的兵营的签字仪式在中国外交部举行[6]。
晋阳学刊 2019 年第 3 期

[西北马家军阀史]西北马家军历史

[西北马家军阀史]西北马家军历史

[西北马家军阀史]西北马家军历史[西北马家军阀史]西北马家军历史篇一 : 西北马家军历史今天又重看了一遍电影《解放大西北》和《兰州1949》及《解放战争72,兰州战役》。

又上网了解了西北回民起义和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等“西北马家军”的有关历史资料,加上断断续续看了师纶写的《西北马家军阀史》和陈贤庆的《民国军阀派系谈》之马家军阀,对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等西北马家的历史又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正如《西北马家军阀史》内容简介所说,对于马家军阀影响西北半个多世纪的史实及其是非功过,必须全面考察,客观分析,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历史是延续不断的,前后之间,多为因果关系,马家既然当权施政,必然会留下其痕迹,对后来产生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缺少了这一阶段,历史便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

只有全面地弄清了过去。

才可以更好的把握现在,有缺陷的。

只有全面地弄清了过去,才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在,发展将来。

因此只有更多的去了解相关资料史实才能更好的了解马家军的历史及其功过。

西北马家军历史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

马家军原为家族武装势力,它们参与了当时中国政坛的纷争,先后依附清政府、北洋军阀、冯玉祥、蒋介石等,统治了西北地区数十年,产生了一批显赫一时的马姓军阀。

由于马家军的起源及派别比较复杂,本文试将“西北诸马”的关系,尤其是“西北三马”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这三支主要的马家军作个介绍。

清同治二年即1863年,甘肃河州人阿訇马占鳌会合马悟真等回民首领,举行了反清的河州暴动,攻破河州,势力在甘肃迅速扩大。

河州白藏乡人马海晏也参加了这场暴动。

马海晏早年贫穷,靠在河州、兰州之间“驮脚”为生,尚武,广交游。

参加河州起义后,马海晏作战勇敢,不久即成为马占鳌的左右手。

1872年,左宗棠率湘军入甘肃镇压,在太子寺战役中,马占鳌先诱敌深入,后以“黑虎掏心”战术,一举打败了清军三十个营。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向度谷苞先生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的生成逻辑与主要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向度谷苞先生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的生成逻辑与主要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向度:谷苞先生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的生成逻辑与主要内涵张福强内容提要:谷苞先生作为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者群的核心人物之一,从历史向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结构与形成原因作了诸多探讨$他的中华民族观有着经验性、实在性的基础,尤其从长城内外和天山南北的区域经验出发衍生出更大范围的中华民族观,具有长时段、整体性、生态性等特征$他的这套话语和理论体系的成型有其个人谱系、时代谱系和学术谱系的逻辑驱动力。

文章认为,谷苞先生从“共同性与共同体的协同增长关系”、“共同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农耕性和游牧性的互补共生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关系”四对关系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的内涵,逻辑更为清晰。

在此历史观指引下,他的中华民族书写有别于传统写法,侧重从多元主体的交融互动性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同时特别关注人群活动和历史发展的生态本质,具有一定突破性,从而更具解释力,对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构有着$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谷苞学术史中图分类号:C956—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9-5330(2021)01-0062-09作者简介:张福强,法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讲师、北方民族大学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宁夏银川750000)$目前,学界在建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时,更多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入手,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然而对本体进行讨论时,多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变阶段,共同体研究却鲜少提及共同性,少有学者从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经验着眼,分析共同体与共同性间的内在关联$1989年,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阐释中,特意选取相关文章9篇,其中谷苞先生所作-篇,2篇专论中华民族共同性$费先生此举是对谷苞先生相关此议题研究的一种肯定,反映出他对此的深刻思考$除收录的-篇文章外,谷苞先生还发表了诸多文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做了重要补充和延伸$笔者认为,研究谷苞先生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的形成逻辑、核心内容与时代价值,可以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内容,深刻剖析“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历史”的历史本质;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理解,为其理论体系构建增添内容;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演变经验的挖掘,探讨共同性与共同体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提供助力$在对谷苞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讨论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的重大意义$高自厚认为,“谷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论述,为具有全国最高水平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理论的孕育、形成和完善做出应有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处于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最前列。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建设与发展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建设与发展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建设与发展发布时间:2022-07-14T01:34:59.2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3月5期作者:章彤晖[导读] 民国以来,边政学作为一门显学受到广泛研究,国民政府为培养务边人才开发边疆,在部分高校筹建边政学系。

章彤晖(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民国以来,边政学作为一门显学受到广泛研究,国民政府为培养务边人才开发边疆,在部分高校筹建边政学系。

边政学系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在建立后发挥了一定作用,为边疆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边疆建设做出显著成绩。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于1944年创建,是全国首创的边政学系之一,其演进和发展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边疆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试梳理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筹建过程及学科建设,阐释该系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西北大学;边政学系;学科建设民国时期高校设立边政学系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笔者目力所及,民国时期设立边政学系的高校有朝阳学院、东北大学、中央大学、西北大学和兰州大学。

朝阳学院建边政学系最早,课程设有蒙文、俄文。

东北大学紧随其后,于法学院增设边政学系,针对东北具体情况设有俄文和日文课程。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府迁至西南大后方,西北与西南边疆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国民政府抗战建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国府的积极筹划下,高校也掀起了对边疆地区的研究热潮,纷纷筹建边政学系培养务边实边的服务型人才,为边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经民国政府授命成立于1944年,其目的是造就大批边政人才,从事边疆政教工作。

[ 参见《法学院增设边政学系》,《国立中央大学校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44年6月16日]当下对民国时期的边政学研究相对完备,但就边政学学科在高校中的发展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边政学系的学科梳理并不完善。

本文试从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沿革、学系学科设置及对当时对开发西北的意义等方面梳理该系的演进与发展,力求还原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历史原貌。

开启西行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新境界——《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绍介

开启西行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新境界——《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绍介

开启西行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新境界——《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绍介刘全波西行文献是各个时期的人们自东往西或自西往东行走之后留下的纪行文字,古人西行的目的多种多样,或出使、或求法、或行军、或考察、或旅游、或贬谪、或任职,古人留下的纪行文字亦是多种多样,有行记、杂记、日记、纪要、调查报告等等,大量记载了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道路、交通、山川、河流、风俗、物产等内容,多侧面地反映了西部的社会风貌,是深入了解西部的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编,郑炳林、张兵、段小强主编的《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第一辑共30册,①第二辑共25册,②已由甘肃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套丛书的出版,学术意义重大,必将带来西行文献研究的新热潮。

郑炳林教授在《中国西行文献丛书·序一》中说:“西行文献是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历史的珍贵资料。

以地域而言,可分为西北和西南两部分;以文献形式而言,主要分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

”③“特别是近代中国,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作为列强侵略的一部分,英、法、德、日、俄派出大量探险队深入中国西北内地进行所谓的探险活动,西北边疆问题日渐提到大家的议事日程上,对西北的关注越来越强,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抗日大后方的中国西北地区肩负重要的保家卫国职责,研究西北的文化人士越来越多,他们在西北的积极活动,留下一笔非常丰盛的文化遗产——行记,在研究‘一带一路’的今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④张兵教授在《中国西行文献丛书·序二》中说:“所谓‘西行记’,则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物自内地到西部地区出使、考察、旅游、寓居、贬谪或任职时所留下的纪行文字。

如果从地域上划分,西行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记述西北与西南地区见闻的著述。

其记载涉及西部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俗、天文地理、山川物产等内容,多侧面地反映了西部地区的自然、社会风貌,是深入了解西部社会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从历史角度看甘肃在西北开发中的特殊地位

从历史角度看甘肃在西北开发中的特殊地位

作者: 郝树声
作者机构: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开发研究
页码: 59-62页
主题词: 甘肃;西部开发;战略地位
摘要:西部大开发,甘肃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本文通过历史深层的分析认为:同陕西相比,甘肃在历史上更具边疆特色,对国防显得十分重要;同宁夏相比,甘肃则有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优势;同青海相比,甘肃则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投资环境;同新疆相比,甘肃处在一个内地和边疆的缓冲带和过渡带,更具有内地的特色。

因而甘肃在西部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民国边政学术史的开创之作--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1931-1948)》读后

民国边政学术史的开创之作--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1931-1948)》读后

民国边政学术史的开创之作--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1931-1948)》读后向玉成【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173-174)【作者】向玉成【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旅游系,成都610100【正文语种】中文很多西方人认知的清朝直接统治地域仅为十八行省,到了20世纪初依然如此。

在英国人立德(Archibald John Little)于1905年出版的《远东》一书所附“中华帝国”地图中,中国直接统治地域西界为玉树、昌都以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一线①;英国外交官台克满(Eric Teichman)出版于1922年的《一个领事官的藏东行》一书中,所标地图亦大同小异②。

与此种误解相对照、相联系的另一个现象,则是晚清民国时期大量外国人蜂拥而入中国边疆地区进行各种游历考察活动,其中不乏“以为其侵略入手之术”者,而国人“对于边疆之情势,非特不知为详确之考查与研究,即欲有所知亦多借助于外人之著述”③。

抗战军兴后,不少学人反省,外国人对中国边疆的研究走在了中国人的前面,我们“向来对于边疆的注意太少”,以前对边疆的认识多是“误解”或是“偏见”,应趁着抗战建国的特殊局面,在边疆研究方面“迎头赶上”④。

因此,不少学人走出书房,以所学直接或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

伴随着边疆危机的不断加剧,近代中国出现了至少两次“边疆研究高潮”,分别以晚清“西北史地研究”和民国“边政学”的兴起为代表。

关于前者,相关论著已甚多,但对以民族学者为主力的民国边政学,历史学界虽有注意,但多从边疆史地研究角度来分析,恰是民族学界未予充分关注的内容。

据汪洪亮君分析,大概现今民族学、人类学界多注重田野考察和社区研究,而对学科史不够重视。

或因这些学科在中国中断30余年,不少在民国时期影响巨大的重要民族学和人类学者,在文革结束、学科恢复时大多年逾古稀,已无余力深入研究和培养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203215[作者简介]段二明(19782),山西太谷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

 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Nov .,2006 第35卷 第6期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Nor mal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 )Vol .35 No .61949年以来大陆学界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述评段二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内容涉及交通、农业、工矿业等诸多方面,但总的来说,该领域的研究重复现象严重,开创性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1949年以来;民国;西北开发;述评[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623(2006)S220204203 民国北京政府提出的开发西北计划,未能有效实施。

“九一八事变”后,开发西北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七七事变”的爆发坚定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决心,政府对西北交通、农业、工矿业、文教、金融、商业等进行全面开发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现代史论文论著目录索引〈1949—1981、1982—1987〉》、《近代史研究〈1987-2004〉》以及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得到有关民国时期西北开发的论文328篇,论著60部。

其中1979年以前的论著仅3部,论文仅21篇。

1980年以来,论文论著急剧增加,著作57部、论文307篇。

最近20余年,研究虽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有关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的研究内容也不断拓展、深化、细化。

纵观大陆学界50余年的研究成果,既有突出的成绩,也存在不少缺陷。

一、民国西北开发史的研究成绩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交通、农业、工矿业、文教、金融、商业、贸易等方面。

(一)交通建设研究交通建设研究成果最多。

1949年以来,出版的专著有《内蒙古公路交通史》、《甘肃公路交通史》等11部;史料类有《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中国铁路建筑编年简史》;兼论著作有《中国公路史》、《中国近代邮电史》等10部①。

关于该主题的学术文章有44篇,学者们或以整个西北地区的交通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时间段论述;或以某个时期某省(或几省)的交通建设为研究对象,较全面介绍当时的各项交通建设情况。

该领域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基本肯定西北交通建设的历史作用,认为交通建设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1],[2]。

有的学者全面分析了西北交通建设在抗战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认为抗战爆发前后公路承担着工业内迁、军品西运、疏散难民等项任务,抗战相持阶段的公路建设和运输直接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后期公路建设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起了相当作用[3]。

还有学者肯定了西北交通建设在加强民族交往、抵制苏联染指西北方面所起的作用[4]。

二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集中分析了交通建设失败的原因,认为为战争服务、资金短缺、西北政局动荡不安等导致西北交通建设没有取得更大成绩[5]。

(二)农业开发研究农业开发的研究成果仅次于交通建设。

据统计,专论著有《内蒙古垦务研究》、《宁夏农业史》等15部②,文章38篇。

研究内容涉及农业资源的开发、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业政策的分析等方面。

此外,有的学者还着眼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和“三农”问题的关系来审视当时的西北开发,以期为现实服务。

研究结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基本肯定农业资源开发的历史作用,认为其促进了国统区经济的发展,发展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产力[6]。

有的学者认为国民政府农业开发政策的实施,金融机构的建立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7]。

有的学者则专题论述共产党的边区农业政策,认为开荒、兴修水利、减租减息等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边区农业的发展,为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8]。

二是在肯定其历史作用的同时,集中探讨了农业开发失败的原因,认为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既无长期开发的决心,又无长远的开发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建设,最终导致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9]。

有的学者认为国民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农业的・002・发展,但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推广地域、推广内容不均衡的不足[10]。

有的学者认为土地所有制的局限性使得开发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1]。

(三)工矿业建设民国时期西北工矿业建设是传统的研究领域。

据统计,该领域专著或兼及的著作有《西北近代工业史》、《陕甘近代经济研究》等6部,史料书籍有《甘肃近代机械工业史料》、《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5部③,文章有40篇。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资源的勘测与开发、国营、民营企业、兵工企业、工厂西迁、工矿业建设政策的探析等。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结论分两部分:1.关于工矿业建设历史作用的宏观把握有两种:一是对共产党的边区工业建设基本持肯定的观点,认为这一时期的工矿业建设成绩完全归功于党的重视和正确领导和艰苦创业精神等[12]。

二是对国民政府工矿业开发的评价存在分歧。

有的学者认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对推动西北地区的近代化、坚持抗战起了积极作用[13]。

而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当时的工矿业建设有许多积极作用,但由于是为战争服务的,缺乏协调、持续的长效规划,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最终走向失败[14]。

2.关于工矿业开发政策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就国营、民营经济在开发中的作用,工厂西迁等问题作了专题研究。

有的学者们认为政府在西北的投资对西北的工业起到了骨干、促进和示范作用[15];有的学者认为鼓励民营企业,其他方面补充了西北工业的发展[16];还有的学者认为工厂西迁加速了西北地区近代化的进程[17]。

(四)金融业、商业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此问题的著作有《西北商业概况》、《陕甘宁边区金融史》等10部④。

论文有31篇,内容涉及货币、金融、财税、投资、商贸、走私等方面。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研究,使该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加强。

该领域的研究结论分两部分:11对金融业的评价有两种,一是对国民政府的西北金融开发持公允的评价,认为西北金融业对于调剂西北地方金融和支援抗战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西北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18]。

有的学者则认为近代银行的出现,实现了金融机构和组织由传统向近代化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实业开发的需要[19]。

二是对共产党的边区金融开发予以肯定,学者们认为边区金融业的发展解决了边区的财政困难,有力地支援了抗战[20]。

21对西北商业开发的评价主要有两方面:进步性表现在:(1)支援抗战。

(2)促进社会发展。

(3)实现了生产关系及生产力格局大调整。

(4)开拓了中国参与并利用国际合作的空间。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国统区的商业的短暂性[21]。

(2)边区的工商业经营目标不明确、经营作风不端正、经营水平不高[22]。

(五)文教事业民国时期西北的文教事业也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研究对象,关于此主题的论著有《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料选》、《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等6部⑤;文章有38篇。

内容涉及教育发展、教育政策、学校内迁、文化事业(包括图书馆、报刊、杂志等)发展等。

以上成果各有建树,但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存有分歧:一种是基本持肯定的观点,认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是甚为突出的。

它不但为此后乃至今日该地区文教事业得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23]。

另一种是比较公允的评价,有的学者认为其在开发民智、加强各民族关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讲,当时的教育非常落后,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24]。

有的学者则认为当时的边疆教育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其教育体制却正在形成[25]。

(六)社团组织研究史学界对此领域的关注比较晚,成果不多且集中于论文。

关于此主题的文章有20篇。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民间组织与国民政府的互动关系、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开发思想、考察活动等。

该领域的研究结论有四点:(1)民间组织宣传、考察活动,促进了国人对于西北的认识,为政府开发西北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撑[26]。

(2)民间组织和人士的开发思想为国民政府的开发提供了多种选择的余地,其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问题”、“改良政治”的解决方案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27]。

(3)有许多思想主张并不切合实际,加之国民政府不重视,以及资金、技术、人才、战乱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这些思想流产[28]。

(七)新兴领域研究由于近年来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细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当时西北开发中的社会变革、城镇发展、农村医疗等问题的研究。

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它毕竟为我们的研究开启了新的领域,对我们全面认识当时的西北开发、指导今天的西部开发大有裨益。

二、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存在的不足民国西北开发研究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1不平衡性突出。

首先,研究主题不平衡。

即研究农业、交通等传统领域占2/3,研究人口经济、城镇开发等新兴领域少;其次,研究地域的不平衡。

研究陕甘新地区经济开发约占80%,而关于宁夏、绥远、青海却凤毛麟角;最后,研究时段不平衡。

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多,研究北洋政府时期少。

21理论深度不够。

学者们在收集整理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其不足之处是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的指导,没有摆脱传统史学简单罗列历史资料的方法。

31重复研究现象严重[29]。

以交通建设为例,虽然在选题上略有差别,但大多属于重复性研究。

41热点问题关注不够。

近年来,许多热点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但其研究的规模、范围、角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譬如,我们今天西部大开发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社会保障”等主题在当时的西北开发中已有涉及,但是,此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历史学界应有的关注。

51人物研究有待加强。

以往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仅为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傅作义、阎锡山等军政实力派人物。

・12・研究的主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军政大员的西北开发思想,一种是西北地方实力派的开发活动。

对于宋子文、翁文灏、范长江等人物的开发思想、考察活动的研究却为少见。

61国防建设值得关注。

目前,对于西北国防建设,学者们仅把其作为西北开发的原因和目的,而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来研究。

注 释:① 专著有韦胜章主编的《内蒙古公路交通史》(远方出版社,1993),甘肃公路交通史编写委员会编《甘肃公路交通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等;史料类书籍有马千里的《中国铁路建筑编年简史》(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1881—1981),1983.10)、宓汝成主编的《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龚云《铁路史话》(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兼论著作有刘承先的《中国公路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