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广东省肇庆市高中语文5 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肇庆市高中语文5 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肇庆市高中语文5 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杜甫诗三首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思路方法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

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1。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秋兴八首)班级:姓名:组名:组别:知识链接:1、《秋兴八首(其一)》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

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4、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诗的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5、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

他日夜都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念更为迫切。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近年来,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古诗词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和重视。

而在古诗词中,杜甫的作品无疑是广大青年学子非常喜欢的,受到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追捧,本次学案我们将以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为主线,进行相关的文学欣赏和思考。

一、导语杜甫作为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对于时代的反映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休戚相关、人生百态、国仇家恨等话题都有所涉及,因此,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不仅仅要从文学层面去欣赏,更要了解他作为一位诗人是如何思考和表达的。

二、阅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首诗选自杜甫的《登高》、《春望》、《静夜思》,分别分析具体内容。

《登高》这首诗在全国选用的高中语文课本中都出现过。

首先,从诗的结构来看,前两句描述环境,中间两句描述纷乱,次两句表达主旨。

其比较重要的特点是:表现了杜甫吟咏自然之美的感情,也蕴涵着对社会汲汲营营的态度。

《春望》这首诗,一般在杜甫的入门选本中常常出现,也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在史诗般的构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这里主要是忍辱负重),强调历史意义(这里特指时代的壮烈),并在彰显形民情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静夜思》这首短歌词,古今中外都是有代表性的,这是杜甫一个非常出色的作品,意境紧凑,意蕴丰富易懂。

它将一个孤寂的夜晚、一个月映临窗和一个人思家的心情完美结合,以精练而成,将广阔自然的景象与亲切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三、学习1.诗歌的根据自然与社会存在者的感悟《登高》中,诗人自然之美的美妙与壮阔的描写,是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再现。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咏怀古迹》(其三)(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第二课时《登高》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必修3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必修3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难点: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歌深沉感情。

3.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任务一: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完成以下填空。

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近体诗以首句不押韵的为正格,押韵的为偏格教材中这三首诗全都是偏格。

近体诗中律诗的对仗是指颔联和颈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对仗,杜甫的律诗首尾两联也常用对仗。

知识链接1.关于《秋兴》组诗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2《咏怀古迹》背景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悲伤愁苦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1、听录音2、学生齐读全诗3、思考: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联写秋风秋露,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了作者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的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乌云滚滚。

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情怀,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在一片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有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线索,来抒发诗人的悲愁之情。

三.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笼罩在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它们“兼天涌”,“接地阴”,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暗不明的国家,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却用了“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诗人的故园心。

最后两句,貌似写景,实际是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三导学案 5杜甫诗三首1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三导学案 5杜甫诗三首1

【知识链接】1、熟悉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2、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一)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也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及“三曹”、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及唐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及唐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二)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1)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新人教版必修3湖南省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湖南省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 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蕴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杜甫诗中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3.背诵《杜甫诗三首》,并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和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3个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猜一猜,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知识链接:1.了解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_,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________。

伟大的_____________诗人,人称“_________”;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________”。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__________为主。

有《杜工部集》。

2.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

3.诗歌常识:(1)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2)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4.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

《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日清检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人们时常把李白和杜甫并称,一为诗仙,一为诗圣。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内容】【素材积累】(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________,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被称为________。

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 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2.5杜甫诗三首新45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2.5杜甫诗三首新455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一、实词1.一词多义①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声停欲语.迟语.曰:唇亡则齿寒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②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君将哀.而生之乎秦人不暇自哀.谁为哀.者③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鳏寡孤独.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者④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 回车叱牛牵向.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点拨 ①名词,这里指音乐/名词,言语/动词,说话/名词,谚语,俗语/动词,读yù,告诉,相告 ②悲哀/怜悯,同情/哀叹,惋惜/痛哭 ③形容词,单独/名词,老而无子者/副词,仅,只有 ④介词,对着/介词,朝向/介词,接近/连词,假如/副词,刚才2.古今异义①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③一去.紫台连朔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④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⑤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①“省”古义:曾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儒生立身处世的最高标准,但是,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在万方多灾、岌岌可危的时代,个人命运苦不堪言,却在人生最为困难的期间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用“穷年忧黎元,惋惜肠内热”形容自己。

他就是杜甫。

这位仁德宽厚的诗人的诗中表露的是深广的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美的美学特色。

学习杜诗,一要感觉杜甫的崇高情怀,二要领会杜诗谨严的句法、章法。

本课所选的三首杜甫诗歌,都是诗人暮年的作品。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 766)秋季。

当时,安史之乱固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旧面对着北方军阀从头盘据的危险;此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其时诗人旅居四川夔州,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目击满地枫叶、遮天阴云,忧国思家之情涌上笔端,写成《秋兴八首》。

《咏怀遗迹》(其三)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季。

夔州一带有好多遗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人心所向,千古流传。

杜甫深感其人其事,写了五首咏怀遗迹的诗,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文是第三首,吟咏的是王昭君。

杜甫吟咏遗迹,追忆历史人物,也抒发了自己一世流浪、功业无成的感触。

《登高》写于代宗大历二年( 767)的重阳节,此时杜甫已 55 岁,诗人怀才不遇,现在又沿江流浪,年迈多病,生计窘况。

值其节日,诗人独登高台,举目临眺,感慨万千。

于是,写就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绝代之作。

三年后,诗人病死于湘江中的一条船上。

★杜甫( 712— 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曾遨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顾问,检校尚书工《杜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工部集》。

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第5课杜甫诗三首人教版高中语文 2一、实词1.一词多义①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声停欲语.迟语.曰:唇亡则齿寒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②哀⎩⎪⎨⎪⎧风急天高猿啸哀.君将哀.而生之乎秦人不暇自哀.谁为哀.者 ③独⎩⎪⎨⎪⎧百年多病独.登台鳏寡孤独.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者④向人教版高中语文 3⎩⎪⎨⎪⎧ 独留青冢向.黄昏 回车叱牛牵向.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点拨 ①名词,这里指音乐/名词,言语/动词,说话/名词,谚语,俗语/动词,读y ù,告诉,相告 ②悲哀/怜悯,同情/哀叹,惋惜/痛哭 ③形容词,单独/名词,老而无子者/副词,仅,只有 ④介词,对着/介词,朝向/介词,接近/连词,假如/副词,刚才 2.古今异义 ①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去.紫台连朔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教版高中语文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①“省”古义:曾经。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5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4、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歌,能准确诵读,借助“教材助读”能够对诗歌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20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二、了解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4、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歌,能准确诵读,借助“教材助读”能够对诗歌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20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预习自测题】
学习建议:对诗歌的学习除背诵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诗歌意象的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后再碰到类似题材的诗歌能够自己学习。

一、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
1、会当凌绝顶,。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读书破万卷,。

4、露从今夜白,。

5、安得广厦千万间,。

6、烽火连三月,。

7、感时花溅泪,。

二、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一系.()舟暮砧.()万壑.()朔.( )漠青冢.()省.( )识环珮.()千载.()王嫱.()渚.()清【我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信息链接】
鉴赏诗歌步骤: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诗句的字面意思? 3: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王昭君。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自己的不幸和怨恨。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就是借景来抒发感情,营造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气氛。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

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学习《秋兴八首》(其一):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鉴赏诗歌:“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质疑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各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翻译: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5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预习自测题】
一、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
1、一览众山小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下笔如有神
4、月是故乡明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家书抵万金7、恨别鸟惊心
二、知识积累
一系.(xì )舟暮砧.(zhēn)万壑.(hè)朔.( shuò )漠青冢.(zhǒng)
省.( xǐng )识环珮.(pèi)千载.(zǎi)王嫱.(qiáng)渚.(zhǔ)清
【质疑探究】
1、首联写秋风,写枫叶凋零、秋气肃杀,寄寓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进而描绘
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忧伤、无奈与孤独。

尾联写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有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孤独忧伤。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浑然一体。

2、答案略
3、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