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点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1)-总结
3.1《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毫米的认识”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毫米的认识”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测量工具介绍:介绍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测距仪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工具的测量范围和精确度。
-长度单位换算表:提供一份长度单位换算表,包括毫米、厘米、米、千米等,方便学生查询和记忆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实际测量活动:设计一些实际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或者测量自己的身高、步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毫米的知识。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毫米的认识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毫米与生活:提供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图片或实例,展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子产品、日常用品等,帮助学生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将教室内的桌椅排列整齐,为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米尺正方体盒子等。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
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2)1米=()厘米(3)13厘米—7厘米=()厘米(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 第0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毫米的认识。
本课时通过让学生认识毫米单位,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教材以实际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概念及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对毫米单位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建立毫米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毫米单位。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如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毫米单位,学会长度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毫米单位,学会长度单位的换算。
2.难点: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毫米尺、实物模型、PPT等。
2.学具:每人一份毫米尺、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2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课本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毫米的认识。
2. 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毫米尺,让学生观察毫米尺上的刻度,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等换算关系。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宽度等。
《毫米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长度单位毫米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长度单位毫米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实践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毫米的概念和运用。
2. 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毫米刻度尺、测量工具等。
2. 学具准备:学生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工具等。
3. 教学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教室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长度吗?如何进行测量呢?”引起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毫米的认识。
2. 探究毫米的概念(1)通过观察毫米刻度尺,让学生了解毫米的基本概念。
(2)引导学生观察毫米刻度尺上的刻度,理解毫米与厘米、米的关系。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毫米的概念。
3. 实践活动(1)分发学生用毫米刻度尺和测量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并记录测量结果。
(3)引导学生运用毫米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总结与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毫米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意义,能进行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为以后学习更小或更大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知识,对米、分米、厘米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是,毫米作为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还是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毫米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意义,能进行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意义,能进行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2.难点: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毫米。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概念。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毫米的实际大小。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毫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制作小卡片、测量身高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毫米尺,引导学生观察毫米尺与厘米尺的区别。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各种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实物,如测量课本、铅笔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
2. 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毫米的概念及单位换算。
2. 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3.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毫米,会进行单位换算,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2.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表象,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PPT课件。
2.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米和厘米的认识,引入毫米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毫米的概念,展示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建立表象。
然后进行单位换算,讲解如何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3.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并强调注意事项。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交流心得。
5. 应用:讲解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毫米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毫米的认识2. 内容:(1)毫米的概念(2)单位换算(3)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4)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补充完整长度单位换算表。
2. 判断题: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3. 计算题:计算下列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
4. 应用题: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毫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掌握情况。
2.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是否存在操作不规范现象。
3. 学生对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否有深入了解。
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如何改进。
5.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第【1】篇〗复习内容:书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9——12题。
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感性体验。
会确定位置,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语言描述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复习重点:长度单位的适当选择和方位的确定。
复习难点:能流畅地用语言描述路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和数学有关的。
比如辨别东、南、西、北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学的路线,比如物体的测量等。
今天的复习就和这些内容有关。
二、方位复习互动1:书本第101页第8题1、讲述:小华、小军、冬冬、小芳住在同一个城市。
他们的家如图所示。
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的情境放大图。
2、指一指图中的八个方位。
认清了八个方位,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地方?3、能说说小朋友家与学校的`关系吗?谈话:看来小朋友对方位掌握的不错。
你们能说说其他地方相互间的关系吗?谁来说,说对了,全班小朋友送给他掌声。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个小朋友上学的路线比会说吗?小组里可以先说一说,过会我们全班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路线,全班交流。
:说得真不错。
三、长度单位复习互动2:书本第101页第9题1、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了些什么长度单位吗?(1)根据学生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2)我说一个长度单位,你们能很快用手势表示它的长度吗?(3)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学生说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谈话:明确了这些长度单位的长度,我们要选用这些长度单位来填空了。
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吗?2、出示书本第101页第9题:一块橡皮厚12(),一张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钢笔长16()。
《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知道1毫米有多长,能够用毫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直尺来测量长度,并能够准确地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毫米来描述和比较物体的长度,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知道1毫米有多长。
2. 培养学生使用直尺测量长度的能力,并能够准确地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1毫米的长度。
2.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直尺来测量长度,并准确地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教学准备:1. 每个学生一把直尺。
2. 教师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和米,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如果我们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更精确一些,我们应该使用什么单位呢?引出毫米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毫米是长度的单位,让学生知道1毫米有多长。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长度为1毫米的物体,如蚂蚁的身体、细小的线头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毫米的长度。
2. 讲解直尺上的刻度,让学生知道每个大格代表1厘米,每个小格代表1毫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直尺来测量长度,并准确地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橡皮等,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直尺的使用方法、读取刻度的准确性等。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毫米的认识和使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来测量长度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用直尺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桌子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等,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概念,理解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毫米的概念,掌握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 学会使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1. 理解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 准确地使用毫米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1. 教具:毫米尺、米尺、厘米尺。
2. 学具:每组一把毫米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米尺、厘米尺,引导学生复习米和厘米的概念。
2.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
二、探究毫米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出示毫米尺,引导学生观察毫米尺的特点。
2. 提问:毫米尺上有什么?毫米尺上的刻度有什么规律?3.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毫米尺上有毫米的刻度,每10个小格代表1厘米。
4.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一种单位,它是厘米的十分之一。
三、探究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出示米尺、厘米尺、毫米尺,引导学生观察三种尺子的刻度。
2. 提问:米尺、厘米尺、毫米尺上的刻度有什么关系?3.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米尺上的刻度最大,厘米尺上的刻度次之,毫米尺上的刻度最小。
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
四、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长度为10厘米的物体,引导学生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并提问:你们测量出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如何换算成厘米和米?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测量出的长度是100毫米,换算成厘米是10厘米,换算成米是0.1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毫米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掌握换算长度单位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测量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毫米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掌握换算长度单位的方法。
2.难点:毫米的概念的深入理解,换算长度单位的运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引入图片,让学生观察一下,这是一把尺,每一条刻度代表什么意思,是多少长度,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一下,尺上的最小刻度是什么,它代表多少长度,通过提问让学生逐渐学习毫米的概念。
2.讲解新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毫米在尺度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展现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毫米,最终通过整理归纳,掌握毫米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并介绍长度单位换算方法。
3.训练巩固: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同时帮助学生彻底掌握测量方法和换算长度单位的方法。
4.拓展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5.作业布置:通过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让学生在家中再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教学手段1.投影仪:通过投影仪,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毫米的作用和概念。
2.教学实物:使用尺等物品,让学生进行测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自己的理解。
3.合作小组: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一些小组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黑板和粉笔: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示范和讲解。
5.作业本:通过布置家庭作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放一张图片,让学生分析,这是一个尺,尺上的最小刻度是多少,有什么作用,通过问题引入毫米的概念。
2.讲解新知:通过PPT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毫米在尺度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讲解如何运用毫米,最后介绍长度单位换算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毫米的认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毫米刻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单位,1厘米等于10毫米。
2. 尺子的使用:如何正确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如何读取毫米刻度。
3. 长度的测量:如何测量线段、图形等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的概念,尺子的使用,长度的测量。
2. 教学难点:准确地读取毫米刻度,正确地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教学PPT、黑板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尺子、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毫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厘米等于10毫米。
然后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如何读取毫米刻度。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线段、图形等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 讲解与讨论: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讲解和讨论,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毫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毫米的概念,尺子的使用方法,长度的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用毫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但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读取毫米刻度时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同时,对于长度的测量,也需要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1. 分组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分组实践,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准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这种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比单纯的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分组实践操作的具体步骤:教师应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尺子,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尺子。
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 》WORD版表格教案2
B、学习毫米与厘米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小结:数数1厘米里有几格就有几毫米(10个)
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学生顺读,倒读
同桌互相找,教师巡视。
4、师:找好了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1毫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生表示。
5、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呢?
看课件,生活中的1毫米(1分钱硬币,储蓄卡,钥匙边)
6、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那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还有其他2毫米吗?3毫米呢?5毫米呢?10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
设
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教学后记
课题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练习一第3题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教学准备:小米尺、第2页的主题图课件。3页的做一做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回顾知识,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我们要测量教室的长一般用什么作长度单位?(米)学生齐说。
那我们测量数学书的长用什么作长度比较合适呢?(厘米)
2、师:米、厘米我们已经学过,并且已知道如何用它们进行测量。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电脑中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课件)请学生说。
毫米的认识 (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毫米是长度单位之一,1厘米=10毫米。
(2) 学会使用毫米尺测量长度。
(3)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长度,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之一,1厘米=10毫米。
2. 学会使用毫米尺测量长度。
教学难点:1.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长度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具:毫米尺、直尺、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用毫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0厘米的绳子,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长度。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我们刚才测量的是厘米,那么还有没有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呢?3. 学生回答:毫米。
4. 教师总结:对,毫米是长度单位之一,1厘米=10毫米。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厘米的绳子,引导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其长度。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3. 学生回答:1厘米=10毫米。
4. 教师总结:对,1厘米等于10毫米。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绳子,引导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并记录长度。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你们测量出的长度分别是多少毫米?3.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们能否将这些长度换算成厘米呢?4.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对,我们可以将毫米换算成厘米,方法是将毫米数除以10。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纸,引导学生用毫米尺测量纸的长度和宽度。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你们测量出的纸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多少毫米?3.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们能否将这些长度换算成厘米呢?4.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对,我们可以将毫米换算成厘米,方法是将毫米数除以10。
毫米的认识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毫米产生的背景,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2. 教学难点:正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测量工具:尺子、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
2. 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二)探索新知1. 讲解毫米的定义:毫米是长度单位,它是厘米的十分之一。
2. 演示1毫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观察并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 讲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 演示长度换算的方法,如:30毫米=3厘米。
(三)实践操作1. 分组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或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如铅笔、书本等。
2. 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如测量书本的长度用厘米,测量铅笔的长度用毫米。
3.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巩固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毫米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毫米的认识。
2020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表格式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1分硬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案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
教学板书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1毫米的长度时,能够从身边找出许多适合用毫米作单位的物体。如:作业本的厚度、橡皮檫的长度、直尺的厚度、液晶电脑显示器的厚度、课桌面的厚度、某地区的降水量……学生由自己熟悉的学习用品到身边较熟悉的物品的举例,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建立了 "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槪念。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的测量还不够准确。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吗?那用什么工具指比较合适呢?
④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呢?用笔尖指着数一数。
课件演示1格1格地数,得出结论: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⑤组织学生找不同的1厘米,数一数里面有几个1毫米,从而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的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自主探索,兴趣维持
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毫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长度单位》中的第二课时,主要介绍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使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毫米的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毫米的概念,学会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毫米卡尺、课件、练习题。
学具:尺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上课开始,我拿出一个骰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骰子的每一面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回答后,我继续提问:“如果我想知道骰子每一面的面积是多少毫米,该怎么做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毫米。
2. 知识讲解(1)我通过课件展示毫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毫米的概念。
(2)我拿出尺子和毫米卡尺,现场演示毫米卡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长度。
(3)我讲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
3. 实践操作(2)我选取几组学生的作品,展示并提问:“你们测量出来的矩形长度和宽度是多少毫米?与实际画出的长度和宽度是否一致?”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毫米的理解。
4. 例题讲解我出示一道例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5毫米,宽是15毫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我引导学生根据例题,运用毫米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5. 随堂练习我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和指导。
《毫米的认识》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毫米的基本概念。毫米是长度的一种单位,它是厘米的十分之一,米的千分之一。毫米的引入使得我们的测量更加精确,对于需要精确度较高的测量尤为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展示如何使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以及如何读取直尺上的毫米刻度。
2.教学难点
-正确读取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特别是接近刻度线时的准确判断;
-在实际测量中,由于误差的存在,如何处理和精确报告测量结果;
-将毫米的概念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物品长度并进行简单计算。
举例解释:
-通过放大镜、高清投影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清晰地观察直尺上的毫米刻度,学习如何准确地读取;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毫米的认识,建立和完善长度单位体系;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学会倾听、表达和沟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毫米的认识》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1.教学重点
-理解毫米的概念及其与厘米、米的关系,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毫米与厘米、米的关系以及如何准确读取毫米刻度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演示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毫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自己的手指宽度。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每个小组用直尺测量指定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毫米单位的测量结果。
其次,准确读取直尺上的毫米刻度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在读取时出现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们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提高测量的精确度。此外,我还将考虑在课堂上加入更多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练习和掌握这一技能。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1《 毫米的认识》教案(表格版)
教师可围绕“认识毫米”设计微课。
1.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学具的长度,掌握用厘米和毫米共同表示测量结果的方法,总结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2.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5.估一估,数学书中多少页纸的厚度约是1毫米?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自己完成。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测量长度时,物体的起始端通常与尺子的刻度0对齐。如果起始端刻度不是0,那么测量结果就要用末端刻度减去起始端刻度。
(2)课件演示,并讲解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也就是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组织学生拿出直尺找一找1毫米。
(4)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6)知道学生画一画。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做单位。
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
培优作业
A长方体和B长方体哪个更高?高多少?(单位:毫米)
由图可知,A长方体高22毫米,小木块高5毫米,B长方体和小木块的高度和是30毫米,由此得出B长方体的高度是30-5=25(毫米),25毫米>22毫米,所以B长方体高。
1.(1)拿出直尺看一看,发现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
(2)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明确1毫米有多长。(3)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
(4)可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同桌用手比划其长度。
(5)学生举例。如身份证的厚度、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都可用毫米做单位。
人教版三上毫米与分米的认识WORD版教案2
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四、教学难点:1、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五、教具、学具:米尺、学生尺、大头针、曲别针、彩色纸条、一分硬币、一元硬币、一把无起始刻度的直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看过飞行特技表演吗?现在想不想看?让我们一起瞪大眼睛看!(放录像)师:刚才九架飞机同步穿越九个桥洞的表演,非常精彩。
那么在飞行之前的一系列准备中,你认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什么?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做这种高难度的表演,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看来测量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得非常广泛。
2、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问:关于米和厘米,你都知道什么?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3、抢答练习、引出课题师:下面我们做一个集体抢答的练习,看谁能最先说出所测纸条的长度?(在此渗透测量长度的方法)(有4根不同长度的纸条:5厘米、7厘米、4厘米、6厘米3毫米)第四个纸条的长度不是整厘米,学生会不知所措,师: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1)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同组同学听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明说,今天我买了一块长4米、宽2分米、厚8厘米的橡皮。
聪明的小朋友,你对他的说法有什么看法?请将不合适的长度单位改过来。
4.游戏。
请四名同学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再自述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师:你还知道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自觉地将“分米”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投影仪出示)
跳绳长2课桌高7
蜡笔长6小明身高130
曲别针长28粉笔长75
文具盒长2铁钉长38
2.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并说说它们各大约是多少?
②举出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实物;
③做1分米的学具,互相量一量,看谁做得准确?
2、推导米与分米的关系。
指名学生用1分米的学具,量黑板上1米长的纸条,
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一直量完,让学生说一说,一直量了多少次?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3、应用分米测量
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宽。先目测课桌,说出它的长、宽各大约是几分米,再用1分米的学具来测量,看谁估测准确?
3、做一做作业纸1厘米=()毫米,2厘米=( )毫米,3厘米=()毫米,4厘米=()毫米……10厘米=()毫米
再练一练20毫米=()厘米9厘米=()毫米
50厘米=()毫米100毫米=()厘米
学生回答后顺读倒读。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时刻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探究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时,就充分体现这一点。
教师:这10厘米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补充板书课题:分米。
二、认识分米
1、让学生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数出10厘米长度吗?①从0刻度起数10厘米,②从任意刻度起,数出10厘米,同桌互相数数看。
(3)体验1分米。
①让学生闭目想象1分米的长度并比划1分米;
设
后记
课题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练习一第3题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教学准备:小米尺、第2页的主题图课件。3页的做一做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回顾知识,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我们要测量教室的长一般用什么作长度单位?(米)学生齐说。
那我们测量数学书的长用什么作长度比较合适呢?(厘米)
2、师:米、厘米我们已经学过,并且已知道如何用它们进行测量。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电脑中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课件)请学生说。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B、学习毫米与厘米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小结:数数1厘米里有几格就有几毫米(10个)
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学生顺读,倒读
二
A、感知毫米
1、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呢?
请学生讲。
二、探索新知
教师边指投影仪边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师:哪位小朋友上台指一指这把刻度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毫米?(一两名学生指)
3、师:其他小朋友也想上来指是吗?那同桌之间互相找找刻度尺上的1毫米。
我们加入他们的行列,好吗?请哪位小朋友估计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
学生说,教师板书。
不知道哪位小朋友估计正确,我们动手测量一下。
学生测量以后,汇报,教师示范。
3、师:有些小朋友很聪明,用上了毫米,有些小朋友可能对毫米还不熟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毫米(板书)
能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毫米产生的必要。同时对已有知识回顾和经验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本环节通过观察测量、手势表示、实物比较、闭眼想象等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
C、测量
1、课件出示数学书P3做一做题,请学生先自己做,再汇报答案。
小结:(边指课件边讲)我们先将测量物的一端对准刻度尺上的“0”刻度,先看有几个整厘米数,(4个)就是4厘米,还多了几格,再数小格,每个小格长度多少?(1毫米),那2小格就是多少毫米呢?(2毫米),所以橡皮的长是4厘米加上2毫米,为4厘米2毫米。
设
疑
引入。
学生操作:先用“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再用“厘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汇报测量结果,说说你的看法。(用米、厘米作单位量课桌的宽,都不合适)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
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汇报并说明理由。(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比较好)再让学生用10厘米学具量课桌的宽,汇报测量结果。
后面两题学生讲。
2、出示课件中用断尺测铅笔图,先请回答,再说原因。小结:用数格子法,减前面的刻度
3、画一条16毫米长的线段,同桌检查。
三、总结回顾,加深理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认识毫米的?
小结:我们认识了毫米,通过举例知道1毫米有多长,知道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知道1厘米=10毫米
板
书
课题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2题
教
学
目
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同桌互相找,教师巡视。
4、师:找好了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1毫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生表示。
5、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呢?
看课件,生活中的1毫米(1分钱硬币,储蓄卡,钥匙边)
6、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那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还有其他2毫米吗?3毫米呢?5毫米呢?10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