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2.1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数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二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二篇)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

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

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

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

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备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备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六个面的特征。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长方体时,学生可能对长方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还有困难,尤其是在识别长方体的六个面时,容易与正方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逐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长方体的六个面的特征,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生动手操作材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如书本、文具盒、电视等,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长方体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六个面的特征。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方体的特征。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观察长方体模型,尝试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练习巩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关于长方体的问题,如识别长方体的六个面,计算长方体的体积等。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3.设计丰富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长方体等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5.总结反思:
-完成一篇关于长方体学习的心得体会,要求学生从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反思。
-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作业反馈,教师要及时批改、点评,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1.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2.针对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使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方体的应用,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导入: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如箱子、书本等,引发学生对长方体的兴趣,导入新课。
-设计探索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感知其特征,为后续理论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展开: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长方体的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

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来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面等主要的要素,对长方体有初步的认识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这里投影片起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看到了从实物图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几何体的长方体。

接着,通过摸袋子中的长方体,学生边双手抚摸边观察,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

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好记录单,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索。

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

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

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定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长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长方体,理解长方体的特征,会用长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立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引发学生对长方体的兴趣。

2. 基本特征: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有六个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有12条边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彩纸、剪刀、胶水等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

4. 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5. 解决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体箱子,长2米,宽1米,高0.5米,求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让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长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活动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封面)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1、在新课程教学中,我其实对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思索是比较少的,我无法将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理解性地投入进我的教学设计中!2、对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我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以及学习知识的兴趣,我也会想到学生的主导作用,想要学生自行探索学习。

比如:在导入长方体体积的公式推导时候,我利用棱长一厘米的小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进行摆出三个不同的长方体,这样不仅可以形象地让学生自己探究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自主探究后,我在旁边引导“棱长1cm的小立方块体积是多少?所以几个立方块的体积是?最后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是让学生自行思考组织语言理解性地表达。

3、在这方面我有做到不足的就是没有创造性地教,虽然有层层推进,但是因为我的引导带有局限性,没有激发出学生创造性学习。

如果可以,我想用创设情境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想考虑我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学生。

当然创设情境,要有趣,同时灵活运用教材,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以情促思,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参透“一一对应”的教学思想。

二、备课中:一拿到课题我最初的反应是查看数学课本;然后就是猜测数学课文编导的编排意图,当然这中间有着“蜻蜓点水”嫌疑,没有真正完全猜透;如果仅是以我目前的水平进行解读教材,那么这真的有点“螳臂当车”的无力,所以我接下不得不借用老师的教师用书看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深记得冯老师说的一句话:“你一节课的成功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目标在一个教学设计中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不过在我自己看来,我能够把握住知识与技能目标这一项,却无法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的实施,正如我上面说的,我能够关注到的是学生的知识获得;有了目标后能够想起的也是字面的,我必须得看看人家的教学建议;最后就是自己完成教案,在我独立完成教案时候我也是“前人优秀”中学习到的;在我们的这一届中,我们都很依赖ppt,所以我在前面几个环节中的时间是占备课总时间的一半,另外一半就是ppt 的设计!在备课这一面明显不足:1. 完成备教材缺乏独立性,对教材内容解读缺乏全面性;2. 备教材与准备教学用具,时间各占一半,有主客颠倒的嫌疑;3. 没有进行备学生,记得在什么时候看过一篇文章,我个人觉得很好,那就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即要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了解多少,再定新知学习的起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02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三篇)

202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三篇)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1、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材的编写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并能根据特点解决一些加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的等几何图形得基本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由平面图形拓展到立体图形,既是是对所学知识的延伸,又是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是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二、说学情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教学之始,掌握学生的情况尤为重要,我接着说一下学情。

一方面: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始增强,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

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自控能力较差。

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在五年级上册中学习关于长方形的一些基本知识,而本节课正是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继续探究长方体的认识,所以有很多的学生对于以上所学知识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仍有难度。

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

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之上,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和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主要运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最新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单元教材解析

最新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单元教材解析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及说明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一)》这一单元为例,进行简单的单元整体框架梳理,并结合一节课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诊断、单元思考及课例分享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逻辑结构(横纵对比)纵向对比北师大的各册教材,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基本形状特征,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后续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将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也是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其它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类直柱体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具体目录、课时及要求如下:《长方体(一)》这个单元由4部分主要内容,分6个课时完成教学。

在教学中,设计了搭一搭、剪一剪、涂一涂等多种探索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空间推理的能力,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帮助孩子们积累研究立体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横向对比北师大版、苏教版、浙教版、人教版,4大版本教材的知识体系都差不多,其中苏教版、人教版、浙教版的对这块内容的知识编排尤为相似我们。

选择了北师版和人教版为例进行了对比。

北师大版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安排在同个课时,而其它教版则拆分成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其次北师大专列了一课时进行学习“露在外面的面”,苏教版增学了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另外也只有北师大版教材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的知识推后单元进行教学,其它教版则紧跟其后进行教学,更加关注知识间的连续性,而北版教材则经常将一些大单元内容切分成小单元,冷却一下后再进行后续学习,避免学习疲劳,降低学习难度。

二、学情分析: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认识和说出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能够通过实例体会长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正方体和球体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长方体作为一个新的立体图形,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认识和说出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究长方体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认识和说出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例体会长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长方体的模型、图片、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带好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长方体的名称和特征。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呈现长方体的各种形状,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角、几条棱?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后反思一、分数加减法1.1折纸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究,人人都能获得数学”,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

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折纸并涂色,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提任何规定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究列式,并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究算法,讲解做法。

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

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在汇报中自主总结出异分母分数计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最后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等。

理清,真正做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评析对错,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问题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1.2星期日的安排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得。

本节课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提出问题,列式探究计算过程。

然后再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运用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从直观到抽象,探究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在探究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方法的总结上让学生先观察分析,再总结,然后让学生运用探究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1.3“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紧紧围绕“比大小”这一主线,有机地将多种学习材料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出多种转化的方法,并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整合归纳出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数学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长方体是三维图形,与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三维图形,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了解长、宽、高的概念,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长、宽、高的概念,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空间观念的建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如箱子、书本、桌子等,引导学生关注长方体的特征。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分组讨论长方体的特征,如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的六个面等。

3.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板书关键词,如长、宽、高、六个面等。

4.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让学生通过操作卡片,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5.实践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反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1)】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1)】

一认,想一想。

生: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所以,如图所示,长方体中包含正方体,正方体是特别的长方体。

三、达标检测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练一练的一些课后习题。

1.找一个样子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它的顶点、面和棱。

生:我手里是一个包装盒,这是它的顶点,它一共有8个顶点。

这是它的面,它一共有6个面。

这是它的棱,它一共有12条棱。

2.右图是一个长方体盒子。

(上、下两面近似认为
一致,单位:cm)
⑴这个盒子的上面是什么样子?
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个面和它
样子、大小都相同?左侧面呢?
⑵哪个面的长是36cm、宽是10cm?
(1)这个盒子的上面是长方形,长是36cm,宽是28cm;下面和它样子、大小都相等;左侧面是长方形,长是28cm,宽是10cm。

(2)这个盒子的前面和后面长是36cm,宽是10cm。

3.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由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长=4cm 长=2cm 长=3cm
宽=2cm 宽=2cm 宽=3cm
高=2cm 高=5cm 高=3cm
4.这个粉笔盒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生:这个粉笔盒是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0cm,有六个面完全相同。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他们对长方体的认识还较为肤浅,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长方体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识别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感受长方体与生活的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自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立方体模型、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牙膏盒、鞋盒等,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这些物体有什么认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如长、宽、高,以及相对的面、角等。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概念。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长方体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操作,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各小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二)课后反思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二)课后反思

长方体(二)单元课教学反思龙泉驿区客家小学董世强2017年3月31日,在名师工作室和教研员的关怀下,我有幸承担了一堂在北京大学成都附属实验学校的全区数学教研课,内容是《长方体(二)》单元课,与来自北成附小的顾老师一起同课异构。

娓娓道来说缘起说起为什么要尝试单元课,为什么要承担这节长方体(二)的单元课,就不得不说起我曾经看过一本书,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彭慕岚写的《大分流》。

在书中,彭慕岚这样写道,是什么导致中国和英国,或者更大范围上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呢?正本清源,原来是因为古希腊理性主义哲学的兴起。

2700多年前,一个叫泰勒斯的希腊人首先到埃及游学,当时的埃及因为尼罗河水经常泛滥,泛滥之后,原来土地上的标记会被冲毁,所以兴起了一门叫测量土地的学问,泰勒斯学会以后把他带回了希腊,并且就把这门学问命名为测量土地(后来的中国把测量土地翻译成了几何两个字)。

之后他又到巴比伦学习,带回了巴比伦闻名世界的数学和天文学,经过希腊人几百年的努力,到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以逻辑推理为核心,逐渐形成了两百多个学科。

这也成了西方理性主义科学的萌芽的坚强基础。

东方注重理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有了礼和乐。

这也是国学的核心价值,而理性和科学主义在小学特别是小学数学又如何体现呢?单元课让我眼前一亮。

无论是教学大纲里经常提起的从头到尾的思考,还是目前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顶层设计。

都体现了提纲挈领,从整体到局部,整体感知的重要性。

地覆天翻话转变实际上,一开始对单元课大多数老师(也包括我)真的有些不以为然。

大家都说单元课纯属浪费时间。

想一想,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每天有些吃紧的学习进度,很多时候觉得没有时间来探索单元课。

这一次以单元课实践探索为主题的教师课堂大赛,每一天我都去旁听学习,感觉越听越有思考,越听心里越有想要一试身手,大展拳脚的感觉。

结合教材说思考众所周知,北师大版教材以启发和学生活动为主。

所以整个教材里的知识点体系显得非常零散,每个环节什么内容,如果不仔细阅读,会感觉思路不是很清晰。

《长方体认识》教学反思五篇

《长方体认识》教学反思五篇

《长方体认识》教学反思五篇《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也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一个重点,这一部分掌握得好与坏关系到将来学习立方体几何图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还没接触过立方体图形,研究过立方体图形。

我们五(2)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头脑反应迟缓,掌握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决定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究长方体的特点。

上课时我先从复习的*面图形入手,再出示长方体物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过许多长方体,所以很快就引出了“长方体”为一名词,顺利进入了新课。

第二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再问“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是什么?”“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又是什么?”。

学生根据以上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互相补充。

利用教具、学具,通过教的参与指导,让学生摆弄触摸实物,从整体上观察长方体,直接感知长方体有面棱和顶点三个要素。

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其特点,每个学习小组发一张表格,通过看、数、量、议、想等过程,使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表格的填写。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自主互动学习的方法,能够互补知识的结构,有利于“后进生”的促进。

第三步,有了前面的基础,从顶点的特点引出了长、宽、高的概念,让学生再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是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总的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要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空间观念,在以后的长方体面表面积计算中灵活想象每一个面的位置的正确计算时,还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21、以同学发展为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焕德加·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紧扣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同学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