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观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曲折演进
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幻灯片1中国近代文学第一讲绪论幻灯片2第一讲绪论一、概说1、中国近代文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艰难嬗变的转型时期,文学史家将其断代为中国近代文学。
幻灯片32、时代性质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奏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幻灯片42、时代性质中国自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一直是在传统之中生活着,文化变迁相当缓慢,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定体系。
然而,在这同一时期,西方世界于生活和思想方面都经历着激烈的改变。
在这样的改变中,西方世界从它的中古走向近代。
在这个时代,欧洲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邦的兴起,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工业改进。
这些事实,对于西方本身以及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入而广远的。
尤其是工业革命所产生出来的力量,从17世纪开始,自西欧核心出发,像上帝的手似的重新塑造世界。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幻灯片52、时代性质:近代中国——过渡时代过渡时代者,实千古英雄豪杰之大舞台也,多少民族由死而生、由剥而复、由奴而主、由瘠而肥所必由之路也。
美哉过渡时代乎!——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幻灯片63、近代历史研究的热与近代文学研究的冷幻灯片74、近代文学非常重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王德威幻灯片85、近代文学的魅力:群星灿烂“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绝世奇才龚自珍,有以文字耸动天下的过渡时代之英雄梁启超;雄才大略如曾国藩,气冲斗牛如康有为,悲歌慷慨如谭嗣同,英姿飒爽如秋瑾,哀怨凄婉如苏曼殊;“并世译才数严林”的严复、林纾,身怀绝技却坎坷没世的旷代奇才刘鹗,才高八斗的晚清遗老陈三立、王国维……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幻灯片96、近代文学的定位与价值近代文学的总体定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终结,又是通向中国现代文学的纽带与桥梁。
日本近代小说发展简述
日本近代小说发展简述明治时期(1868-1912)至大正时期(1912-1925)这段时间内的文学为近代文学,昭和时期(1925-1989)之后的文学则是近代文学。
进入20年代,日本文学由追赶西方文学变为与世界文学同步前进;由单纯的写实变为大胆更新创作方法、创作技巧;由表现自我、市民阶层变为描写更加丰富的社会人生。
这个时期是大量文学新人涌入文坛。
积极引入西方文艺观念,近代文坛发生震动,近代写实主义开始被否定的时期。
也正是由此,日本文学开始了本质性的变化。
这样,20世纪20年代也就成为了日本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一个分界点。
一明治维新结束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小说的地位并未提高,当时的小说也少有近代色彩。
经过福泽谕吉(1834-1901)等人的思想启蒙活动。
经过翻译小说对外国文学的译介,经过政治小说将小说地位的提高,经过文言一致的语言变革,到1885年,日本近代小说理论才逐渐形成,日本近代小说创作实践才逐渐开始。
1885年坪内逍遥(1859-1935)在长时期对西方为学的研究以及对日本小说和西方小说比较的基础,写下了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神髓》。
这部专著强调文学的主体性,否定旧的封建性的“劝善惩恶”的创作,要求文学以写实的方法去表现现实的人,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论层面明确了近代小说的写实主义精神。
与此同时,文学家二叶亭四迷(1864-1909)在坪内文学理论的影响之下,从俄国文学、特别是从别林斯基的文学理论中受到启示,写出了文学理论著作《小说总论》并通过他的长篇小说《浮云》喊出了近代小说的第一声。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不仅以写实主义手段表现了同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的矛盾、内心的苦痛,而且对于腐败的官场、压抑人的现实、丑恶的人性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和暴露,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日本式的“多余的人”的形象。
但是,二叶亭四迷在《浮云》中表现出来的现实批判精神却未成为日本近代小说发展的主流。
相反,经过明治三十年代(1897-1906)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洗礼,日本近代小说基本上成为作家表现个人痛苦、身边事物、家庭关系、心境变化的一种载体。
信息类文本阅读:立求创新题不发懵-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高考真题】
题型 观点 探讨
观点 迁移
精准审题
规范答题
题干示例
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 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请结合 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2022 新高考1卷)
第一步:精准把握每则材料的 观点及其角度。
第二步:细心阅读文外材料, 分清层次,把握关键词语。
第三步:寻找两者的内在联系, 展开分析。
【抓创新点】
创新角度一:由文生发的启示类题目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 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 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 》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 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 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薄录等。成句 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 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 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 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
能够
批评
发展
这些
进行
史学
大纲
批评
中国文学 读者
著作
中国文学
书中
重要
朱先生
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中
深入
过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一本由已故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所著的经典著作。朱先生在书中倾注 了十数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一部重要作品。本书主 要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 在这本著作中,朱先生运用新的文学观念,尽可能地挖掘了在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 现了文学本质特征的观点和主张。同时,他还对这些观点和主张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描述,并适当 地交代了与它们相矛盾的文学批评及其变迁。 朱先生在书中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框架进行了初步的确立,并以此为线索,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发展过程呈现得有条不紊。他还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特征、重要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使读者能够对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探寻文学批评的源流与演变
本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的经典之作,由朱东润、陈尚君精心打造,自2016年由上海古籍社以 来,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阐述,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又有 丰富的史料支撑,成为了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全书共分为七章,从先秦到清末民初的文学批评历史均有涉及。第一章,先秦至南北朝时期。这 一时期,文学批评尚未独立,常常与哲学、政治等其他思想领域的论述混杂在一起。但即便如此, 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思想的萌芽和演变。第二章,隋唐五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科举制度 的兴起,文学批评开始如何写好文章、如何做出优秀的诗文。第三章,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文 学批评的重点转向了如何理解经典文本以及如何评价作品的好坏。第四章,明代时期。明代的文 学批评,开始重视个体的情感表达和社会现实问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批评家。 第五章,清代时期。清代的文学批评走向了高峰,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
南帆,纯文学
今天谈论的题目是“纯文学”。
这是一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引起了很多争议的概念。
我也曾经写过多篇论文涉及“纯文学”问题。
我的基本感觉是,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复杂,但是,许多争论一直未能对于问题的各个层面做出清晰的处理,以至于进展缓慢。
现在,我们开始尝试着逐一分析涉及这个概念的众多因素,力图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汉语之中,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纯文学”这个概念?这是第一个问题。
根据一些人的考察,大约是王国维1905年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开始提到“纯文学”。
此后,鲁迅、朱自清等人都用过这个概念。
作为这个概念的“家族成员”,“纯散文”、“纯诗”等概念在相近的时间也陆续出现。
我曾经主编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刘小新先生撰写的“纯文学”、“纯诗”条目曾经对此做过初步的考证。
许多人已经谈过,由于康德的美不涉及利害关系等观念的影响,王国维强调文学、美学的自足、自律和独立。
这与梁启超强调的“新民”、“群治”等观点形成了对照;追溯历史,这也与中国古老的“兴观群怨”、“文以载道”传统形成了对照。
总之,考察“纯文学”包含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必须考虑到西方文化的来源。
另一方面,“纯文学”这个概念的流行,恐怕还要同时考虑到知识分类的情况。
人类历史上存在各种知识分类系统。
古老的经史子集是一种分类方式,现今的工科、理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是一种分类方式。
没有一种知识分类是天然的,反之,这些分类都是人为的。
人们时常出现一种冲动,试图一劳永逸地圈定各种知识的领域,从而获取一种清晰不变的世界图像。
这个意义上,相对于“纯文学”的似乎还可以有“纯哲学”、“纯经济学”、“纯历史学”、“纯物理学”……如此等等。
许多人可能因为习惯了这种知识分类而事先认定“纯文学”必然存在——他们甚至可能还没来得及认真地想过“纯文学”指的是什么。
我参加的一次讨论之中,许多人因为“纯文学”存在与否争得不亦乐乎。
一个人突然问“纯文学”究竟是什么,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迟迟没有人能够做出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
“纯文学”观的意义与局限
黄开发:纯文学观念与现当代散文的体类概念系统
黄开发:纯文学观念与现当代散文的体类概念系统摘要中国传统文章体制在近代受到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冲击而崩塌,以纯文学散文为本位的体类概念系统开始形成。
根据现代散文的特点,依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文体要素所占的比重,可以把现当代散文体类概念系统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作为文类概念的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第二级是文体概念,可分为随笔、记叙抒情散文、纪实文学(非虚构文学)三种文体;第三级是体式概念,每种文体之下都有具体的样式。
提升散文的纯文学品位一直是现代散文艺术追求持续不断的内驱力。
百年来,散文作家主要从小说和诗歌两个方面汲取资源,强化现代汉语散文的纯文学素质。
但早在1930年代,散文的纯文学化趋势就引起了鲁迅、周作人的忧思。
近年来,纯文学散文观念也受到了从事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研究的学者的批评和质疑。
纯文学观念是促成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极大促进了人们对散文体类的认识,提高了散文的生产力和表现力,然而,如果依循一些“艺术散文”提倡者的设想来清理散文的门户,过度进行虚构,很容易降低散文的“即物性”与“逻辑性”,弱化散文快速因应和介入社会现实的能力。
纯文学观念与现当代散文的体类概念系统撰文|黄开发黄开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现当代文学其他文类相比,散文理论的研究较为薄弱,其中对现当代散文体类概念系统的理论研究尤嫌薄弱。
原因如陈平原所说:“相对于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之未受学界重视,既有今人文类等级观念的偏颇,也受中外理论的限制。
”在现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中,人们对散文体类概念的使用比较随意,缺少适当的规范。
体类概念系统研究是散文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制约着对现当代散文的认识和评价。
我们知道,辨体分类是中国传统文章学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章体制在近代受到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冲击而崩塌和重构,形成新的以纯文学散文为本位的体类概念系统。
由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思想观念、文学形式呈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与社会现实和文学思潮关系密切的散文尤其如此,加之散文本身的文类属性,使得寻求确定性的散文概念和分类难以奏效。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古风【内容提要】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文学观念的建构期,由“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语言论”和“工具论”合构成社会主义文学观念体系;第二个时期,是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发展期,出现了“生产论”、“主体论”、“活动论”、“审美论”和“人学论”等新的文学观念。
我国当代文学观念由封闭到开放、由“一元化”到“多元化”的演变,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促进或者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在过去的研究中,有一些问题被遮蔽了。
诸如,是谁的文学观念?是哪种“文学”的观念?只能有一种文学观念吗?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认为,复杂多变的文学绝不是只有一种文学观念,而是应该有多种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的多少是衡量文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文学观念愈“多”,表明文学生态愈好,文学就愈繁荣;否则就相反。
所以,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由“一”到“多”的演变,是文学繁荣的表现,也是文学理论和批评进步的表现。
【关键词】文学观念/文学发展/观念主体/观念客体/变与不变/一与多一问题的提出文学观念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内涵:从广义看,所谓文学观念,就是泛指人们对于一切文学问题的看法,诸如文学本质观念、文学特征观念、文学创作观念、文学体裁观念、文学批评观念等;从狭义看,所谓文学观念,就是特指人们对于文学本质的看法,换句话说即是文学本质观念。
所以,从前者看,文学观念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学理论问题的所有方面;从后者看,文学观念问题就只能是文学本质问题。
这既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
因为,它不仅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在上文两个定义中,“文学观念”的主体“人们”,是指一切对于文学问题有看法的人,诸如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美学家等。
论近代小说发展与文学观之关系
收 稿 日期 : 2 01 3—0 5—3 0
作者 简介 : 李艳好( 1 9 8 7一) , 女, 河南平顶山人 , 兰州大学文学院研 究生 , 中国古典 文献 学方 向。
山 东广播 电视 大 学 学报
欲新风俗 , 必新小说 ; 欲新学艺 , 必新小说 ; 乃 至欲新人 心 , 欲新人格 , 必新小说 。何 以故 ?小说 有不 可思议之力 支配 人道故 。 ” 文章 结尾 又云 : “ 呜呼 !使长此而终古也 , 则吾 国 前途 , 尚可问耶 , 尚可问耶 !故今 E t 欲 改 良群治 , 必 自小说
以报业出版业的迅猛发展为背景在新小文学观虽然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和西方启蒙文学思想的影说极大发行量的驱使和感召下刊登不同题材小说的报响但也接受了中国儒家实用文学观的基本预设因此刊随之大量涌现比较著名的有绣像小说1903新渗透在政治小说及其背后的文以载道以文治国新小说1904月月小说1906小说七日报的传统文学观念并没有彻底消失
界革命 始 ; 欲新 民 , 必 自新 小说 始 。 ” 梁启 超 还在 文 中第 一
次正式 提出“ 小说界革命 ” 的 口号 , 并把 小说归人文学 的范 畴, 认 为“ 小说 为文学 之最 上乘也 ” , 这就 在理论 上解决 了
小说 的归属 , 从而彻 底改 变 了小说 被轻 视的传 统观 念 , 使
片顽癖 , 缠足 虐刑 , 皆可穷极 异形 , 振厉末俗 , 其 为 补 益 岂
有量耶 ! ” 在此 , 梁 氏极力夸 大说 部书 的作用 , 认 为小说几 乎可 以作用于现实 社会 的一切事 务 。但真 正将 小说与 政
梦, 此时较为开明的士大夫们 开始 “ 师夷长技 以制夷 ” , 企 图改 变中国落后挨 打的局面 。之后 甲午 战争的失败 , 使他 们 又意识 到仅从器物层 面进行革新远远不 够 , 中国急需进 行制度层 面的改革 , 要全 面学 习西 方的政治 、 经济 、 史学 、 文艺等。1 8 9 8年 “ 戊戌变法 ” 是先进知识 分子要求 从制度
浅谈中国小说观念的历史演进钩沉
浅谈中国小说观念的历史演进钩沉论文关键词:小说观念文化土壤审美对象诗文高位小说高位论文中国小说观念的形成过程和演进轨迹较西方要艰难曲折许多,总体上经历了由简单到繁复,由模糊到明晰,由零散到系统,由只言片语到篇章著述的缓慢进程。
这与中国的意识形态、文化土壤、政治体制有着必然的联系。
梳理中国小说观念的发展脉络,对我们进一步辨认小说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文学的角度讲,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煌煌诗史,诗文高位的现实直至晚清才得以改写,这与中国的文化土壤及文化观念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中国小说观念的萌芽出现于先秦,在孔子、庄子、苟子的相关著述(分别见于《论语·子张》、《庄子·外物》、《苟子·正名》)中都有小说观念的表述,只是对小说的称谓有所不同。
庄子最先命名,孔子称小说为“小道”,荀子称小说为“小家珍说”。
称谓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对小说鄙夷和排斥的态度,其中,孔子尤甚,他认为小说“君子弗为”。
由此看来,中国小说的先天营养缺失与主宰中国意识形态的儒道文化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
诗文高位体现的是师吏合一的士大夫阶层向上拥护朝廷,向下教化乡村的一种稳定结构,诗文“载道”所呈现的温文尔雅的教化风很自然被纳入了中国的道德正统。
小说作为产生于民间的“道听途说”、“街谈巷语”显然不可能与能够“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诗歌同日而语。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诗歌是亲妈所生,则小说为后娘所养,这种现象恰与西方相反。
尽管先秦诸子对小说的鄙夷不屑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小说观念的形成,但产生于民间沃土,为“刍荛狂夫”(《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喜闻乐见的小说却悄然兴起。
尽管先秦尚没有严格意义的小说,但小说的初级形态肯定已经出现于民众之中。
中国的小说观念在汉代有了比较长足的发展,尽管汉代同样没有真正意义的小说出现。
中国小说观念在近代的演变
第54卷第1期2021年1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54No.1Jan.2021中国小说观念在近代的演变王齐洲▽(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摘要:由于英国用大炮轰开了清朝闭锁的国门,外国列强纷纷进入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东西方文化冲突E)趋激湫,传统帝制和支撑它的意识形态解体,传统小说和与之相关联的小说观念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有:在作岛性质上,由传统的视小说为“闲书”,转变为以小说为启蒙民众的“通俗教育之利器”和学校“教科书”;在知识归属上,由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子部诸子之一类,改属于文、理、工、农、医等现代学科的文科之文学类;在作品内容上,从强调“羽翼正史”,以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到主张“今社会之见本”和“理想世界之描写”,以塑造美的形象“陶融人之性灵”;在文体分类上,从士人小说观念与民间小说观念的疏离,到明确区分民间小说的不同类型,即从统称一切通俗文学和讲唱文艺之小说,到注意区分小说的散文与韵文和书面与口头,从而使小说、戏曲、小唱三种文体得以独立。
正是这些进展,传统小说观念逐渐获得了现代小说观念的丰富内涵,于是,近代小说观念成为传统小说观念向现代小说观念演进的桥梁。
关键词:闲书;教科书;子部;文学学科;羽翼正史;观照社会人生;统类;分类中图分类号:1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79(2021)01-0072-16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Fictions in Modern TimesWANG Qizhou1'2(1.School of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Hubei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Research Center,Wuhan,Hubei430079,China)Abstract:As the Britain empire used artillery to open up the gate of the Qing Dynasty,foreign powers entered China one after another and divided China into their spheres of influences,China entereda semi-feudal and semi-colonial society.The ethnic and class contradictions were unprecedentedly a-cute,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we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too.The traditional monarchy and ideology supporting it disintegrated,and traditional novels and the concept of novels related to them also underwent extremely profound changes.These changes mainly included: in terms of the nature of the work,the traditional view of novels as u leisure books”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u tool for popular education"and school"textbooks”that used novels to enlighten the public;in terms of knowledge ownership,from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s,which was one of the sub-categories of Zi,one of the u Four Repositories(Jing,Si,Zi,Ji)”,changed to the literary category of modern disciplines such as liberal arts,science,engineering,agriculture,and medicine;in terms of the content of the works,the emphasis was from“winged history”and attracting the audience with the plot of the story,to advocating"the view of the present societyand"the description of the ideal world”to create the beautiful human spirit;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tyles,from the concept of scholar收稿日期:2020-07-30作者简介:王齐洲(1951-),男,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纯文学”观念到“大文学”思想——兼谈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古今会通
特稿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是历来人们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对“文学”的不懈思考成为会通古今的关键。
回顾具南开特色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由中国文学批评史和古代文学史学科综合发展而来,在尝试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和理论范畴寻求突破的同时,受现代“纯文学”观念影响,偏重于从作家创作实践和文学作品的审美判断中总结提炼出文学观,与文学理论批评相印证和比较。
又主张以士人心态的探讨为纽带,尽可能地“还原”古代文学思想的本来面目,由此形成具有新学科性质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
当然,中国文学思想史作为新兴学科,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
诸如“历史还原”是方法还是目的,或者只是对原著或作品的正确解读?为什么要以“文学性”衡量古代的文学文体,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时代文学思想之间存在的差异?能否以中国传统的“文”论为基础,进行文、史、哲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而回归文学本体,以古今会通的“大文学”思想,统领文献、文体、文心、文本和文艺等方面的研究。
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商量旧学,培养新知,以期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
一罗宗强先生是南开中国文学思想史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他的开山之作《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提供了受“纯文学”观念影响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典范。
他还明确了文学思想的研究内容,说明文学思想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和文学史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历史还原和士人心态研究在这门学科里的重要地位。
南开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作为北方高校唯一的博士点学科,南开大学中文系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中国文学批评作为“史”的构架基本定型,资料的收集整理也取得了很多成果,重要概念研究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成为由文学理论范畴研究转向文学思想研究的滥觞。
在1980年初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讨会上,王达津先生提交的论文是《古代文论中有关形象思维的几个概念》,在这篇文章里,达津先生选择“体气”“体性”“体势”“兴趣”“意兴”“形似”“神似”等古文论重要概念加以阐释。
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期的文学复古情结
的历史循环论观点不同,而是在古今、中外的多元 交织中寻求中华文明的立足点。他所说的 “ 文学” 跟现今的文学理解也有很大不同,而与 “ 小学”有 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从他对文学的定义中能明显地 看出来: “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 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 文”和 “ 学”可以 分开来理解, “ 学”有 “ 论”的意思,解释为 “ 研 究”恐怕也说得过去,这种文字考证式的定义与 4567896:87 就全然异趣了。基于此,他当然不能同意 昭明太子与阮元关于 “ 文”的看法,谓 “ 前之昭 明,后之阮氏,持论偏颇,诚不足辨”;也不能同 意当时 “ 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区分, 认为 “ 亦一往之见也” % 。章太炎身处日本,不可 能不对欧西的 “ 文学”定义有所了解,而他偏要做 出这种复古的泛文化式的文学理解,是有其深刻的 目的的,诚如日本学者木山英雄所说: “ 章炳麟的 ‘ 反古复史’之 ‘ 文学复古’论,凝聚了他全部心 血,成为直面本世纪初世界史现实,致力于将中国 文明从其自律性基础开始重建的不懈努力的重要部
"
并无意于文学本身,而是着意于文化、文明层面, 以求中国的复兴。后来的文学史家定义文学时,常 拿章太炎作靶子加以批驳,的确有无的放矢之嫌。 章太炎的这种以复兴中国文化为鹄的的 “ 文学 复古”实际上是中国文学复古传统的中断,他提倡 的 “ 复古”是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被动地扯起的一 面旗帜,与文学复古传统的自觉回复往古迥然不 同。但是,既然章氏的文学定义如此宽泛,就必然 也包含通常所谓的文学,而一旦落实于后者,审美 的复古便又复活了。 《 国故论衡》中有 《 辨诗》一 篇,其中有云: “ 本情性限辞语,则诗盛;远情性 憙 杂书,则诗衰。”四言、五言、七言诗体不断下 衰皆由乖离情性所致。其间他以高祖、项王为例, 说他们 “ 未尝习艺文”,然 《 大风》歌、 《 拔山》 曲却 “ 为文儒所不能举”。正因为 “ 未尝习艺 文”,未被智识所染,发情才真。所以,作诗 “ 情
“纯文学”与文坛新秩序
“纯文学”与文坛新秩序“纯文学”这个概念是在1980年代初期出现的。
这个概念产生之初,是有它的革命性意义的。
它在“形式即内容”的口号的掩护之下,绕过了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的编码方式,让写作者的创作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发挥。
对于“纯文学”的革命性意义,当年的“纯文学”运动的亲历者也承认当年“纯文学”概念的提倡,现实政治的意义远远大于文学创作方法论的意义。
依靠1980年代特定的历史语境,“纯文学”概念出现,并且获得了它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成为了事实上的文学的内部秩序。
但是,到了1990年代,社会关系急剧变化,随着社会和文学观念的变化与发展,“纯文学”这个概念原来所指向、所反对的对立物已经不存在,“纯文学”这个概念依托独特的时代氛围所获得的强大势能本应随着这个时代氛围的消隐而失去。
但是,吊诡的是,由于1990年代市场经济的来临,文学面临商品化的巨大压力使得原本应该寿终正寝的“纯文学”概念突然又获得了新的意义――在一部分抵抗商业文化对文学的侵蚀的作家看来,“纯文学”概念成为了抵抗商业文化天然的合法武器。
事实上,1990年代以来,“纯文学”的对应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主流文学,而是商业性极强的大众通俗文学。
这样,“纯文学”这个概念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又获得了新的意义,并且具有霸权性质的意义――“纯文学”写作者总是以不屑的语气谈论大众商业文学。
如果说在1980年代“纯文学”是以一个反抗者形象出现,并且获得存在的意义的话,进入1990年代,“纯文学”已经逐渐僵化成了新的专制秩序。
如果说,在1980年代,在独特的历史语境下,“纯文学”这个概念还具有一种“反政治的政治性”的话,到了1990年代,随着这种独特的历史语境的丧失,“纯文学”这个概念已经彻底丧失了政治性,丧失了回应社会的能力。
虽然在反抗商业化入侵上,这个概念还有一定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这个概念也成了作家们傲慢地规避正视现实的一个保护伞,所谓“文学自律”成了作家回避现实的一个借口。
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演进
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演进引言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和评价的体系化理论体系。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发展和演进,不断丰富和拓展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新的科技、思想和文化的涌现,文学理论也不断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演进,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思潮,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观念,强调叙事的多元性、相对性和分裂性。
在文学理论中,后现代主义提出了“散文化”和“自我意识”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创作和解读方式。
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反叙事和模糊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叙事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否认单一的真相和确定性。
这对传统的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使人们思考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多重叙事和解读可能性。
例如,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小说《重返故乡》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使读者感到困惑和迷茫,进而挑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2. 反意识形态和权威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意识形态和权威的观念,认为它们是对个体自由和多元性的压制。
这对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权力关系和政治意义。
例如,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的《监狱的诞生》揭示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并提出了“规范化社会”的概念,引发了对现代社会中权力运作方式的深思。
3. 全球化和跨文化后现代主义强调全球化和跨文化的重要性,批判了以欧美为中心的文化霸权。
这对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人们关注非西方文化的表达和解读。
例如,印度作家阿鲁恩达蒂·罗伊的小说《好吧,不再告诉你》通过描述印度社会中的种族和阶级冲突,呼吁人们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不公正。
二、环境批评与文学理论环境批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它关注文学作品与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日渐分野 文学界限被打破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日渐分野。
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壁垒较大地推动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成熟,也造成了一些认识上的偏颇,比如,为人生的严肃文学可以不顾及读者的审美接受习惯,而通俗的畅销文学作品则必定是品位低下的。
其实,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分野只是一种人为的建构,二者之间并不天然地绝对对立。
事实上,世界文学视野中不乏融合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兼具艺术性与可读性的文学作品。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麦家、蔡骏等都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青年作家蒋林也是这一行列中的探索者,其新作《绝望收藏室》就是一个例证。
《绝望收藏室》从整体的情节架构而言是一部典型的悬疑小说。
小说以男主人公名作家墨非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作品叙述“我”在面临创作灵感枯竭、婚姻破裂等人生困境时,突然得知三年前已经自杀的女作家萧木要见他。
一开头便将读者导入重重疑团中:萧木是谁?她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她为什么要导演自杀假象?又为何要“死而复生”?其实,读到最后,我们明白了整部作品实际上围绕着萧木如何一步步走入人生绝境又绝处逢生的经历与情感体验,萧木的经历自有其传奇与戏剧色彩,但如果平铺直叙,叙述魅力就会大大淡化。
通过悬疑小说的架构,分别从萧木本人、墨非前妻希亚、萧木男朋友肖海波口中将萧木人生的三段关键经历加以陈述,使整个文本摇曳多姿起来。
《绝望收藏室》蒋林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中国文学史观念 至今凡三变 一是古代文史混杂 文笔并举的
中国文学史观念至今凡三变一是古代文史混杂文笔并举的“杂文学观”二是20世纪从西方借鉴来的承认文学的独立价值,及推动其个性化,流派化,又使之成为独立学科的“纯文学观”;三是20、21世纪之交应对全球化潮流,正在崛起的讲究综合创新、重视文化时空过程的“大文学观”。
重绘的可能性起码存在于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的内外相应,即个体经验与时代命题的交互作用;二是文化层面上的雅俗相推,即文人探索与民间智慧的互动互补;三是跨地域民族文化的多元重组,即中原文学与边地(边远或边疆之地)少数民族文学的相激相融。
中国号称礼乐之邦,有所谓“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记。
乐记》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秦伯乐演化至宋,琴艺极盛,出现了地域流派。
琴书大全卷十引宋人成玉(石间)《琴论》:“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
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之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元承宋风,元人吴澄《赠琴士李天和序》说:“以今三操(琴曲),北操稍近质,江操衰世之音,浙操兴于宋氏,十有四传之际,秾丽切促,里耳无不喜。
”琴艺之盛,使一批士大夫文人借琴声感受意趣,体验生活,诗化日常生活。
这带来了文化精神史上潜在的变迁:本来的礼与乐共构,在个人的日常生活种发生了乐与心相通的分流。
欧阳修每作琴弈樽酒之会,家藏三琴,即张越琴,楼则琴、雷氏琴,自称“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三琴记》)。
万年更号六一居士,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老于此五物之间的“吾一翁”(《六一居士传》)。
六一之中,有一琴赫然其中。
他与琴意会,旨在陶冶情趣,《弹琴效贾岛体》诗云:“古人不可见,古人琴可弹。
弹为古曲声,如与古人言。
琴声虽可听,琴意谁能论?……乃知太古时,未远可追还。
方彼梦中乐,心知口难传。
”欧阳修与苏轼以琴结缘甚深,且不说苏轼赠蛮布为琴囊,成为欧阳家的“宝玩”;就说欧阳修作《醉翁亭记》,而有好奇之士沈遵往游滁州琅琊山,归作琴曲《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5月第33卷第3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May2009Vol.33No.3纯文学观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曲折演进贺根民(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摘 要:近代诗文化的衰竭和小说文化的张扬,推动近代崇高艺术的发展。
小说维度纯文学观的审美超越性,形成其区别于通俗小说的显著的时代特征。
对小说本质的认定,是纯文学观终极关怀的突出表现。
近代纯文学观的小说维度建构,展示了新小说家追求小说文体独立的文学批评进路,并体现出中国小说观念自身的矛盾和新小说家文体探究的曲折。
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转型,在祛杂存纯的文学追求中抒写一代学人观念建构的曲折演进轨迹。
关键词:小说观念;纯文学观;实用取向;小说本质;文本独立;演进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9)03-0102-05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具象映照,近代小说所弥漫的批判意识,滋生了新小说家反观社会和审视自我的文学趋向。
“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惯性,负载了历代知识精英的社会期待,却相对掩盖了文体独立的文学进程。
神州陆沉、是非颠倒、动荡不安的近代社会,刺激了实用观念的勃兴。
新小说家接续传统的实用理念,稍加应对性的改造,就变更为改造时弊的有效武器。
炽热而旺盛的政治参与意识、拯衰救弊的补天情结,在推崇小说文体附加值的“救世神话”运动中,不自觉地形成一个文化怪圈。
中国小说若需获得主流文学地位,就必须从经史的依附下解脱出来,形成自我新特的文学生态。
一、实用取向的限制与突破文学观念的历史积习,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积攒起厚重的思维惯性,或隐或显地影响文人的审美选择。
历史选择的宏大指向和小说文体的尴尬处境,制造了中国小说观念的杂文学色彩,小说依附其他文类的存在事实,就是其应对文体传统与现代处境的一种有效策略。
古代文笔不分、文史混杂的文学生态,影响着历代小说批评家的观念建构步伐。
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构成孔门四科,其中“文学”一科,主要指一种注重政治教化的文章之学,归属为杂文学观的范畴。
发轫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笔之辩,标识了文学同学术的分离历程,从而导引文学观杂、纯之分的驳议趋向。
诗文的主流话语姿态,压缩着小说观念的生长空间。
小说为正史之根的观念认定,是小说传统的一种普遍趋向。
直至近人章太炎《文学总略》还在沿袭传统文学观:“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
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
”[1]1902年清廷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依照日本大学的体制,设置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科,又在“文学”一科下细分经学、史学、理学、诸子学、掌故学、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七目,这种官方意识的文学导向,未脱杂文学观的笼盖,民间文化层面上的小说观念亦未显露质的变化,通俗小说和戏曲被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的事实,就根本无从谈起小说观念的独立建构。
时代文化精神的化育和陶铸,社会境遇的起落沉浮,使得大多数新小说家听命于时代的呼唤,借助小说文本的宣传来实现和发扬自我的社会理念和文人情趣,这些都浸染着浓郁的实用色彩。
文人谋求小说文体的独立进程,就显得有几分艰辛和复杂。
梁启超标领“小说界革命”时,竟无多少人出来公开收稿日期:2008-12-04作者简介:贺根民(1971~),男,湖南邵东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201反对,至少是当时社会实用趋向一个具体而微的表征:“‘小说界革命’的理论成就,在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不仅对小说这一重要的文学样式得出了全新的理论认识,而且是古代中国的杂文学观念向现代中国的纯文学观念迅速演进的显著标志。
”[2]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界革命”的倡导者固然无法做到对杂文学观念的除魅,特别是异域小说所裹挟的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渐入国土,鼓舞和吸引着知识精英投身于时代洪流,他们在小说艺术的营造上往往显得激情有余而才识不足,新小说家备受实用观念的纠缠,却难以找准观念的突破口。
这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势必以消解小说文体的艺术价值为代价,表明了纯文学性小说观建构的艰难。
纯文学性小说观是一种非工具论小说观,是对小说沦为宣传之媒功利取向的反动与革新。
1905年,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清晰地亮出“纯文学”这一概念:“甚至戏曲小说之纯文学亦往往以惩劝为旨,其有纯粹美术上之目的者,世非惟不知贵,且加贬焉。
于哲学则如彼,于美术则如此,岂独世人不具眼之罪哉,抑亦哲学家美术家自忘其神圣之位置与独立之价值,而葸然听命于众故也。
”[3]102旁借康德、叔本华的哲学思维,侧重于小说文体的独立维度来探究纯小说观,显露其理论先觉的孤独姿态。
实际上,早在启蒙维新先驱者康有为那里,就发出对小说被简单对等于政治传声筒的反驳之声,他希望“庶俾四万万国民,茶余睡醒用戏谑”,表露出寓教于乐的观念追求。
1908年,周作人尖锐批判儒家的载道论文学观:“夫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
精神而盛,文章固即以发皇,精神而衰,文章亦足以补救。
故文章虽非实用,而有远功者也。
第吾国数千年来一统于儒,思想拘囚,文章委顿,趣势所兆,邻于衰亡,而实利所归,一人而已。
”[4]714对载道论的反叛,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凸显文学的本体地位。
万物皆有所本,我们不必否认小说文本的创作和消费存在一定的现实功利。
文人主体意识的灌注,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小说批评的审美趋向。
小说维度的杂文学观提升了小说的文类地位,而小说文体的最终独立,又必须以纯文学观为归依。
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新小说家鼓荡的改良神话破坏了既存的文类秩序,揭橥文类重组的时代命题。
王国维针对功利主义小说观盛行的现状,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提出艺术自律论:“《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
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
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3]49-50在王国维的理论视野里,《红楼梦》基本脱离了传统叙事的道德阐释层面,从作者的生命体验切入纯文学领域。
王国华旗帜鲜明地推重非功利纯文学观,猛烈抨击了实用至上的功利实用观,开辟了中国小说观念转变的新路向。
开通风气、灌输知识,利用小说文本来阐释当下社会的政治期待,展现了新小说家相当普遍的社会想象,这种观念切近小说启蒙的现实需要,具有相当广阔的生存空间。
迟至1916年,陈光辉还认为“小说有异乎文学,盖亦通俗教育之一种,断非精微又奥妙之文学所可并论也”,[5]仍在小说实用论的圈子里回旋。
新小说家追求切实方便的应用属性,理性内容压倒了感性的审美把握,新小说的利俗目的,又往往使具体的小说创作滑向杂文学体系。
本来,传承久远的功利小说观,自有存在的合理性,实用原则的规约,注重了现实世界的剖析,却相对钳制小说文本固有的虚构能事,遮掩了纯文学观的正常发展。
而王国维、周氏兄弟的纯文学观建构,在凸显小说本位价值的背后,又相对抹杀了杂文学观的某些合理因子,又不免陷入另一观念陷阱。
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呈现出矛盾的产生和解决重复交叉的发展姿态。
二、小说本质认识的纯文学色彩远离功利、涵养神思,时间流转呈现出观念新机的萌动。
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包孕着晚清民初学人对小说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纯化的过程。
近代特别是晚清民初林林总总的小说本质认识,刻勒了一代文人追求小说文本独立的真实轨迹。
从小道卑体的观念积习中冲出的,首先是1873年蒋子让《〈昕夕闲谈〉小叙》的发表,其开始破除载道、慕史的传统观念积习,并认识到小说相对自足的文体特征。
梁启超等人推崇小说的“两种德”和“四种力”,就是其侧重社会心理层面而作出的精辟论述。
尽管小说的改良功效得到大多数传统文人的认可或默许,对小说本质的认识却潜在制造了不同程度的偏差。
鲁迅《摩罗诗力说》言:“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愉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
”[6]诗歌如此,小说亦不例外。
对小说移情功能的阐释,唤起世人体察小说的自301足性特征,这颇具洞察力的审美经验表达,创辟了中国小说观念嬗变的新途径。
小说文本独立地位的获得,是纯文学性小说观建构的主要标志。
作茧自缚,小说沦为政治的奴婢,文本独立则沦为空中楼阁;超越功利,人性复归就成为可能,文学本位意识才会彰显。
黄人潜心研讨小说的历史沿革和当下现状,做出“小说者,文学之倾于美的方面之一种也”[7]的断语,就打造了小说本质的唯美色彩,张扬了晚清民初小说观念的个人话语。
徐念慈《小说林缘起》将小说之“美”的特征归纳为合于理性之自然、有个性、具有审美快感、形象性、理想化五种,其中又以审美快感和形象性的论述更能凸显小说的本质,这就划清了小说同史学和经学的界限,表现了纯小说观念的时代高度。
管达如《说小说》厘定小说的特征为“小说者,文学的,而非科学的、历史的也,诚不能责之以叙述实事”。
[8]进而立足于文学层面判定小说是通俗的而非文言的、事实的而非空言的、理想的而非事实的、抽象的而非具体的、复杂的而非简单的,从五个方面揭示小说独树一帜的文学特征,较为清晰地把握了小说的纯文学定位。
只是这些“不合时宜”的理论设想,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其边缘话语状态,而这正是现代纯文学性小说观继承和发展的必要铺垫。
小说维度的纯文学观因为其审美超越性,形成区别于通俗小说的显著特征。
对小说本质的审美认定,就是纯文学观终极关怀的突出表现之一。
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二元对立,使小说告别卑体的文类地位,冲破旧形式来高扬理性精神,从而走向诗性崇高,这就形成了狭义的纯文学观。
异域小说输入中国,包含着一个本土选择的过程,大体而言,国人翻译纯文学小说名著显少,而通俗小说则涉猎甚多,显出小说本质认识的时代特征。
吕思勉《小说丛话》评定晚清小说,不乏独到的见解:“近今有一等人,于文学及智识之本质,全未明晓,而专好开通风气、输入智识等空论。
于是论小说,则必主张科学小说、家庭小说,而排斥神怪小说、写情小说等;言戏剧,则必崇尚新剧,而排斥旧时之歌剧。
而一考之所著之小说,所编之戏剧,则支离灭裂,干燥无味,毫无文学上之价值,非唯不美,恶又甚焉。
”[9]450对小说本质的客观把握,是纯文学性小说观念建构的基础,它实现了文学对社会人的终极关怀。
西学东来,异域哲学思维为近代小说本质的认识提供了崭新的解读机制。
王国维私淑康德、叔本华哲学,用西方悲剧精神来剖析中国传统小说,他高标独树、独辟新路,用一副审美的眼光来阐释小说经典《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红学”评点和索隐一统天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