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锡圭:从纯文学角度看简化字(校过)
汉字的性质(裘锡圭版)
(3)结构被破坏的合体字:
→表(罩在皮衣外面的衣服的名称) →年(从“禾”“千”声,谷物成熟) →既(左边是装盛食物之器,人把头 扭过来,表示吃完) →秉(手持禾,秉持) →並(並列)
(4)失去表音表意作用的形声字
特(公牛)
颁(大头)
颗(小头)
治(yí古水名)
渐(古水名)
(5)本义无法释读的假借字 有些假借字所借之字原来的用法已经被人 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借之字不 是形声字,假借字就会变成记号字。如: →我(一种刃形像锯的武器) →斤(砍伐之器)
十七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基 督教远征中国记》中以为“中国文字很像 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马尔蒂尼《中国 上古史》,提出中国古文字是象形文字。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以 为汉字不是象形文字,只表意不表音,字 形与语义有逻辑联系(表意),是表意文 字。
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叶的索绪尔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把世界现行的文 字明确分为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两种体系, 以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的典型例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学者布龙菲尔德在 《语言论》中把汉字符号的类型称为“词 文字(Word Writing)”。 五十年代美 国学者Gelb在1952年发表的《A Study of Writing》中提出汉字是“词—音节文字 (Word-Syllbic Writing)”说。
例如:
饵 铒→音符
聪 聋→意符
珥→音符兼意符
(2)一般拼音文字所使用的字母数量都很少; 汉字音符的情况则不同,从原则上说,汉 字里每一个字都有可能借用为音符,实际上 用作音符的字,数量也很大,古今用作音符 的字超过一千。 汉字同样的字音可以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 如“膏糕槔”。
裘锡圭与《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先生与他的《文字学概要》【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裘锡圭先生其人和其在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介绍了裘先生《文字学概要》一书的创作情况,并结合本书的特色浅谈了对本书的理解。
【关键词】裘锡圭,文字学,文字学概要一、裘锡圭先生简介裘锡圭先生195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从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专攻甲骨学与殷商史。
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调北京,裘先生亦随其师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
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朱德熙教授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裘先生从1974年开始先后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
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汉字学、古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裘锡圭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成就裘锡圭先生长期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力求做到比较全面地掌握资料,尊重但又不囿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能注意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在汉字学、殷墟甲骨文、战国文字和汉简的考释、利用地下文字资料对先秦秦汉古籍的校读以及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与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 文字学研究裘锡圭先生最早明确区分了记录语言的符号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不同层次的符号,他把后者叫作字符。
他指出,文字的性质应当由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来决定。
他把字符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种。
他认汉字在早期阶段(隶变以前)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汉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来看汉字的性质,他同意把汉字看作语素、音节文字。
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
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
裘锡圭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1991(000)002
【摘要】近几年来,汉字简化的功过,成了不少人的话题。
这个问题只有在多方面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结论。
我们没有在这篇短文中
全面讨论这个问题的奢望,只想从纯文字学的角度浅谈一下简化字的利弊。
从汉字
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来看,有很多简体显然优于繁体。
例如:繁体“衆”早已成为字
形讲不出道理的记号字,简体“众”则是很好理解的会意字。
繁体“塵”是造得不
很成功的会意字(籀文本从三“鹿”,大概表示众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裘锡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
【相关文献】
1.从汉语文字学的角度看《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的研究价值 [J], 于淑健
2.从文字学角度看51个异体字的恢复依据 [J], 肖辉
3.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看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伟大意义--为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一百周年而作 [J], 陈炜湛
4.从汉语文字学的角度看隋唐时期碑刻楷书的研究价值 [J], 李海燕
5.从经验纯理功能角度看《望庐山瀑布》的英译文 [J], 窦秋萍;曾凤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简明目录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简明目录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简明目录文字学目录一、文字形成的过程二、汉字的性质·汉字:合体字,准合体字,独体字·字符(文字所使用的符号):1意符(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又分形符和义符形符:通过自己的形象表达意义义符:不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的2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3记号(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一)关于汉字形成的讨论(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1字体简化2字形简化·字形繁化:A纯粹外形上繁化B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增加偏旁、注意符)·汉字结构上的三项变化:① 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② 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③ 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四、形体的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一)商代文字(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1甲骨文(甲骨卜辞)2金文(钟鼎文)(二)西周春秋文字(线条化,平直化)1金文2鸟虫书(楚,宋,蔡,吴,越)3籀文(周宣王时期的文字)4大篆(三)六国文字1金文2玺印文字3货币文字:A布(象铲形) B刀 C圆钱 D蚁鼻钱(象海贝形)4陶文5简帛文字·“古文”(科斗文)·小篆:A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B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简化(四)秦系文字1石刻文字(诅楚文)2金文3印章封泥文字4陶文5漆器6简帛文字(五)隶书的形成:秦和西汉早期的隶书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1石刻和墓志文字2简牍文字:A敦煌汉简B居延汉简C罗布泊汉简(楼兰汉简)3帛纸文字4其他:铜器,漆器,陶瓷器,墓砖,墓壁,买地券、锁墓券、衣物券上的文字(二)汉代隶书的发展(字形构造,书体两方面)隶书:佐书史书:汉代人官方文书所用的隶书书体1汉隶(八分、分书、分隶):结体一般都是房方而规整。
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
论汉字的性质_裘锡圭_文字学概要_之_汉字的性质_读后感
∀
收稿日期 : 2003- 11- 16 作者简介 : 李剑影 ( 1979- ) , 女 , 辽宁阜新人 , 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2001 级研究生。
44
李剑影 : 论汉字的性质 从上图可以看出 , 汉字是由意符、音符、记号或单独 , 或循环组合构成的 , 所以裘先生称汉字为意 符音符记号 文 字 , 由于 # 记号几乎都由意符和音符变来∃ , 汉字也可以称 为意符音符 文字 , 这显然 是从汉 字记录汉 语的主 要方式 这 一角度来讲的。同时 , 裘先生又从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角度 , 称 汉字为语素 - 音节 文字 , 记录 语素的 汉字是 大量的 , 记录音节的汉字主要是一些音译词等 , 如 # 达鲁花赤∃ 这四个汉字。下面综众家观点 , 谈论一下我对裘 先生这两个 命 题的看法。 一、语素 - 音节文字 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 , 这是没有争议的 , 问题主要在汉字记录音节上。# 达 鲁花赤∃ , 从形式上 看 , 一个汉字 记 录一个音节 , 似乎汉字是代表音节的 , 但这只是个别现象 , 什么叫做音节文 字 ? 我们 先看一 下下面这 个说法 : # 表 音 文字是指这样一种文字体系 , 它的产生前提是对语音的分析 , 将语音分析出音素、音节 , 或更大的语 音单位 , 然后 创 造出一定量的符号去记录其中某一特定层次的语音单位。 % %这种符号 , 便是音符。音符为字母 的 , 是字母文 字 ; 音 符为音节的 , 是音节文字。 ∃ &1∋由上可看出 , 音节文字不是个别现象就能形成的 , 它是一个系统 , 用少数 音节记录一 个 语言中所有的语音现象 , 并且固定 , 有规律可循 , 而汉字记录音节是什么样的呢 ? 相同的音节有时需要 不同的汉字 来 记录 , 而一个汉字有时能记不止一个音节 , 几乎完全是随意的 , 不能作为汉 字的根 本性质。 并且 , # 世界各 种语言 的 单位都大同小异 , 作为纪录语言的各种文字在记录单位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 &2∋所以说 , 不仅是汉字作 为音节文字 的 理由不充分 , 就是这一讨论角度也是有待商榷的。 二、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汉字是构音文字 , 这没得说 , 从图表中就可以看出 , 造字之初 , 汉字都是围绕着意义构建起来的 , 那就看一下 另 外两种造字方式。 构音。一个是形 声字 , 一 个是假 借字 , 两者 是有 先后 关系 的 , 王 宁先 生通 过对 形声 字历 史的 研究 , 得出 结论 : # 汉字表音趋向的主要表现是同音假借 , 假借转化为形 声 , 恰恰说明 汉字系统对 纯粹的音 化符号 难以接 受 , 而增加 意 符 , 正是它坚持自身 表意特性的一个重要 手段。 ∃
裘锡圭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讀書筆記(一)一.文字形成的過程(P1~P9)1.文字的定義狹義文字:文字是紀錄語言的符號。
(本書采用的立場)廣義文字:具有信息傳遞功能的表示一定意義的圖畫和符號2.漢語“文字”的所指文字個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稱為文字体系以區別于文字)3.文字形成的過程前文字階段文字畫:具有文字性質或功能的圖畫圖畫文字(按照文字的狹義用法來看這個名稱不恰當)文字產生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表示數量的符號与數字的區別獨立創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繪:只能勾勒一個粗線條的輪廓◆文字圖畫混合使用的原始階段(古老文字必經的階段)最大特點是表意手法的殘存──×表意字隨語言環境改變字形×文字排列方式与詞序的關系文字体系的形成過程表意字(記號字)象形字假借字形聲字◆表意字a最先產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義難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產生(數詞、虛詞、形容詞、簡單圖畫無法表現的具体事物)b文字畫階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達的方法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圖畫的本質區別d記號字以及表意字和記號字的局限◆假借字a產生直接原因:克服記號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難~表音b假借的道理是諧音──諧音在文字產生之前就已經在語言中廣泛存在了c表意和假借這兩种造字方法的產生在時間上的關系──几乎是同時發展起來的d文字形成過程正式開始的標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現e假借造字法的优點和劣勢优點:适應性強+提高了文字記錄語言的能力劣勢:假借字擔負的意義過多造成理解困難,影響表達明确性◆形聲字a形聲字產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義混淆b形聲字產生的途徑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聲符(古漢字中區別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聲符,二是字形分化)直接用定符和音符組成形聲字(后期)c形聲字的意義:在文字發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發展為完善文字体系二.關于漢字形成問題的討論1. 漢字形成過程的起訖時間現有的相關資料:古漢字資料:甲骨文+金文与原始漢字產生有關的資料:刻畫符號a形体簡單的几何符號(以仰韶文化遺址陶器刻畫為代表)b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號(以大汶口遺址陶器刻畫為代表)◆對仰韶文化遺址陶器刻畫性質的探討兩种不同看法:認為是文字認為只能看作符號而不能看作文字作者觀點:不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也不是原始文字論証角度1=民族學立場論証角度2=与古漢字中象具体之形的符號的比較結論=上述几何符號不是文字,少量符號為漢字吸收,大多与漢字形成無關◆對大汶口遺址陶器刻畫性質的探討兩种不同看法:認為是文字認為不能看作文字,而“屬于圖畫記事性質”作者觀點:很有可能是原始文字論証角度=生產水平与對語言的要求結論=漢字形成過程開始的時間不會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2. 漢字脫离原始文字階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時間◆不會早于夏代◆應是在夏商之際(前十七世紀)論証:‧不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前期的零散資料※其他几何型符號‧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后期的漢字特點1=距离完整漢字体系的形成已有相當時間特點2=仍有原始跡象(完整漢字体系与原始文字的并存)文字學概要》讀書筆記(二)第七章表意字一表意字的定義按照作者的觀點,三書應歸納為表意、假借和形聲三類。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20130589《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摘要《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与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字:文字汉字字形一作者简介裘锡圭先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汉史的研究。
曾参加望山楚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字资料的整理考释工作。
著有《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等,学术论文汇编《裘锡圭学术文集》于2012年出版。
二读书笔记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一)文字定义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
“文字”可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文字系统。
(二)文字的产生文字产生前,人们曾用文字画来记事或传递信息。
阶级社会形成前夕,原始文字才有了产生的可能。
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是长期混在一起使用的。
首先产生的是跟图画有明显界限的文字,如“大”;人、鹿这一类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随后产生,这二者称为表意字。
然后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符号的记号字产生。
随后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的假借字应运而生。
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
最后,为了克服假借引起的字迹混淆现象,又造了形声字。
第二章汉字的性质(一)意音文字文字的性质取决于它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
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可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
裘锡圭文字学总复习
裘锡圭⽂字学总复习1.⽂字的定义狭义⽂字:⽂字是纪录语⾔的符号。
(本书采⽤的⽴场)⼴义⽂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2.汉语“⽂字”的所指⽂字个体——指⼀个个的字⽂字体系——⽤来指记录某种语⾔的⽂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字形成的过程前⽂字阶段⽂字画:具有⽂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字产⽣之前,⼈们曾经⽤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字画或图画⽂字。
图画⽂字(按照⽂字的狭义⽤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表⽰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场合代表四个⼈,在某⼀场合代表四头⿅,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亖⿅——数字独⽴创造⽂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个粗线条的轮廓:如⽅(⼝)◆⽂字图画混合使⽤的原始阶段(古⽼⽂字必经的阶段)——即⽂字和图画长期混在⼀起使⽤最⼤特点是表意⼿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环境改变字形,⽂字排列⽅式与词序的关系⽂字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P4------------形声字4、表意字a最先产⽣的⽂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般的象形⽅法产⽣(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法表现的具体事物)b⽂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法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古汉字中区别⼀形多⽤的表意字的⽅法有⼆:⼀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是字形分化)直接⽤意符和⾳符组成形声字(后期)5、假借字a产⽣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b假借的道理是谐⾳──谐⾳在⽂字产⽣之前就已经在语⾔中⼴泛存在了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法的产⽣在时间上的关系──⼏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d⽂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优点:适应性强+提⾼了⽂字记录语⾔的能⼒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6、形声字a形声字产⽣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b形声字产⽣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c形声字的意义:在⽂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字发展为完善⽂字体系⼆、汉字的性质(P10—P20)(⼀)分析汉字的性质,重点分析汉字所使⽤的符号的性质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简化字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8-11-14作者简介:袁金平(1979-),男,安徽怀宁人,三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文字研究。
2008年12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Dec .2008Vol 130 Special sec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简化字研究综述袁金平,杜海霞(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摘 要:从简化字的类推、同音替代、繁简问题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简化字研究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文艺学研究; 简化字; 综述中图分类号:H 1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171-03 简化字现象历来是文字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现象,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关注程度与不同的研究视角。
90年代始,简化字研究开始进入多元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其焦点主要集中在简化字的类推方式和同音替代、繁简字问题等。
本文试着对90年代以来简化字研究作一完整的梳理。
一、类推之争90年代关于类推简化的问题,学术界争议最大的是类推的范围,也就是类推简化的范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以苏培成为代表的学者支持无限类推。
他提出:“今后汉字简化时,要更多的考虑汉字的系统性,争取做到全部类推;并根据这个原则,在适当的时候对《简化字总表》进行调整。
”[1]后来他又认为,为减轻记忆的负担,便于繁简转换,他认为要增加类推简化的系统性,减少个体简化字。
最后还指出:“要取消类推简化,如果条件不成熟,可以考虑以《规范汉字表》为类推简化的范围。
”[2]王宁、张书岩等人反对无限类推的问题。
王宁指出:“近十年来,类推已经在无限扩大,对汉字产生了极大的扰乱作用。
不限部位、不限层次、不限功能的无限类推在汉字本来数量繁多的情况下,又人为地制造出大量历史上从来没有使用过的人造字,给使用领域带来了更大的不便。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篇一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咱就说,读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那感觉真是不一般!这书吧,一开始我还真有点犯怵,心想:这得是多高深的学问啊!可真正读进去了,嘿,还挺有意思。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文字的起源、发展啥的,让我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人一笔一划创造文字的场景。
也许你会问,这有啥稀奇的?但我觉得吧,文字的演变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从最初简单的象形符号,到后来复杂多样的字体,这一路走得可不容易。
比如说,“日”字最初就是画个圆圈,中间加个点,代表太阳。
这多形象啊!可后来经过不断变化,才成了现在咱们熟悉的样子。
这难道不让人惊叹吗?我就在想,古人咋这么聪明呢?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迷糊。
有些概念太专业,我可能得反复琢磨好几遍。
比如讲到文字的分类,什么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我就有点晕乎。
我觉得吧,这些东西是不是可以讲得再通俗点呢?但不管咋说,读完这本书,我对文字的认识那是上了一个台阶。
以前觉得文字不就是写字嘛,现在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也许以后我看字的时候,不再是简单地看它的形状,而是会想到它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你们说,这是不是一种很棒的收获?篇二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里还嘀咕着: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就陷进去了!这书里讲的文字学知识,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挖越有惊喜。
比如说文字的构造,原来每个字的组成都有它的道理和规律,可不是随便瞎搞的。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写错别字被老师批评,当时还觉得委屈,现在才明白,那是自己没搞懂文字的构造啊!还有文字的演变过程,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大片。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这一路走来,文字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不禁在想,要是没有这些变化,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啥样呢?可能交流都成问题啦!不过,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术语,让我脑袋都大了。
论汉字的性质--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之《汉字的性质》读后感
论汉字的性质--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之《汉字的性质》读后
感
李剑影
【期刊名称】《安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6)001
【摘要】本文对裘锡圭先生关于汉字性质的两个观点: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意符音符记号文字,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并用图表的方式综合两个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汉字是构意文字.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李剑影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2
【相关文献】
1."汉字法律,功用透视——兼论"汉字法律"的性质 [J], 蔡薇;易花萍
2.论汉字性质复杂的原因兼谈汉字的性质 [J], 陈丹
3.近百年来汉字学通论性质著作中“汉字起源说”综述——兼谈“汉字起源于图画说”的内涵 [J], 王颖
4.论判定汉字性质的标准及汉字的构意性质 [J], 陈淑梅
5.汉字学研究的总结和发展——评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J], 詹鄞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篇一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最近读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哎呀,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一开始,我可能觉得这书会很枯燥,毕竟文字学嘛,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
但翻开之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裘锡圭先生的讲解那叫一个清晰明了,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师在你耳边细细道来。
书中对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阐述,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代人们是如何一点点创造和改进文字的。
也许你会问,这有啥意思?我跟你说,这可太有意思啦!比如说,汉字从最初的象形字,慢慢变得越来越抽象和复杂,这不就像我们人一样,从天真无邪的小孩慢慢长成心思缜密的大人嘛!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文字的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这让我觉得,原来学术研究也不是一板一眼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可能有人觉得某个观点很对,但我却觉得“也许”还有别的可能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古代人知道我们现在对他们创造的文字研究得这么深入,会不会感到惊讶呢?哈哈,这谁知道呢!总之,《文字学概要》这本书让我对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真的是太棒啦!篇二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这书可真不简单!当我第一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嘀咕着:“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起来,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裘锡圭先生的论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字神秘世界的大门。
我在里面看到了汉字的前世今生,那种感觉,咋形容呢?也许就像一个迷失在沙漠里的人突然找到了绿洲!比如说汉字的结构,以前我觉得不就是横竖撇捺嘛,能有啥讲究?可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什么形声、会意、象形,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我就在想,老祖宗们可真是聪明绝顶啊,怎么就能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来记录和表达呢?书中还探讨了一些关于文字演变的争议话题。
哎呀,这可让我纠结了!有时候觉得这个观点有道理,可转头又觉得那个说法也不错。
这感觉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边走。
裘锡圭:读古书必须要知道字的古义
裘锡圭:读古书必须要知道字的古义前面的话裘先生的一篇文章,谈到了读古书必须要知道字的古义,不然就会闹笑话,文章中举了一些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文章很长,为了方便阅读,编者加了小标题。
怎样才能更好地知道字的古义,裘先生也给出了方案,往下看:上课中的裘先生读古书必须按照古人的语言习惯和用字习惯去理解字义,这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
不但初学者往往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和用字习惯去读古书,以致发生误解;就是研究者,甚至是颇有经验的研究者,有时也不免犯这种错误。
在这篇小文里,我们从平常读书时注意到的这类错误里,选出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希望能促使初学者注意,在读古书时少犯这种错误,在读跟古书有关的今人著作时少受这种错误的影响。
我们所从取例的著作,有一些从总体上看是相当不错的,我们选出的个别错误自然无损于这些著作的价值。
从另一方面说,既然在比较好的著作里也有这种错误,强调读古书要注意字的古义,就更显得有必要了。
“诡”字的古义是不同、相异有一种中国哲学史,在论述汉代思想家王充对卜筮的态度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他指出卜筮完全是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祈求福祐,关于占卜吉凶,全系人们随意解释。
如像同为一件事,子贡占卜得凶.而孔子占卜得吉,乃是因为孔子较子贡有“诡论之材”(《卜筮篇》)。
即孔子解释卦辞时更善于诡辩。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2册123页,人民出版社,1963。
)作者的这种说法跟王充的原意几乎完全相成。
在汉代,世俗认为龟、蓍是神物,卜兆、筮数是天地对卜策者的答复,因此往往“舍人议而就卜筮,违可否而信吉凶”(《论衡·卜筮》)。
王充对这种迷信思想的确是反对的。
可是他反对卜筮并不彻底。
《论衡・卜筮》里还有这样的话:夫钻龟揲蓍,自有兆数;兆数之见,自有吉凶;而吉凶之人,适与相逢。
吉人与善兆合,凶人与恶数遇;犹吉人行道逢吉事,顾睨见祥物,非吉事祥物为吉人瑞应也;凶人遭遇凶恶于道亦如之。
可见王充认为卜筮所得的兆数,本身是有客观的吉凶的,吉人必得吉善的兆数,凶人必得凶恶的兆数。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古文字篇)【4】
裘锡圭、沈培:⼆⼗世纪的汉语⽂字学(古⽂字篇)【4】⼆⼗世纪的汉语⽂字学裘锡圭沈培三、古⽂字研究(三)秦系⽂字研究秦系⽂字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字和秦代⽂字。
建国以后特别是七⼗年代以来,秦系⽂字的材料不断发现,其中简牍⽂字资料占有相当的数量。
1975年12⽉湖北云梦睡虎地第⼗⼀号秦墓出⼟⽵简1100多枚。
其内容有编年记、语书、秦律⼗⼋种、效律、秦律杂秒、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书甲⼄⼆种,是战国末期⾄秦始皇时期之物。
同年12⽉⾄1976年1⽉⼜在同地四号秦墓出⼟了家书本牍⼆件。
此后,秦系⽂字的简牍资料陆续有所发现。
如1979年⾄1980年间四川青川县发现的⽊牍、1986年9⽉⽢肃天⽔放马滩发现的⽵简、1989年湖北云梦龙岗发现的简牍、1993年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发现的⽵简等等。
睡虎地秦简整理⼩组编写的《睡虎地秦墓⽵简》(⽂物出版杜,1990),发表了1975年底睡虎地秦墓出⼟的全部⽵简,对研究有很⼤推进作⽤。
到⽬前为⽌,以这批秦简为资料的⽂字编已经出版了三种(张世超、张⽟春《秦简⽂字编》,⽇本京都中⽂出版社,1990;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简⽂字编》,湖北⼈民出版杜,1993;张守中《睡虎地秦简⽂字编》,⽂物出版社,1994)。
由于⼤量⽤古⾪书写的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的发现,⼤家才认识到早期⾪书的真正⾯貌,并且认识到⾪书不是秦统⼀后在⼩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战国晚期的秦国,以秦国⽂字的简俗体为基础⽽形成的(裘锡圭《从马王堆⼀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的⼀些问题》,《考古》1974年1期;吴⽩匋《从出⼟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书》,《⽂物》1978,2)。
这在⾪书的研究上是⼀个突破。
有⼈对⼩篆到⾪书的演变作了专门的研究(赵平安《⾪变研究》,河北⼤学出版社,1993),还有⼈对⾪书作了⽐较全⾯的研究(任平《说⾪》,杭州⼤学出版社,1997)。
秦系⽂字的⾦⽂、⽯刻、陶⽂等资料,也有不少⼈加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概说篇)【1】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概说篇)【1】2016-04-10汉字学微刊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裘锡圭沈培一、概说对汉字的研究,在我国开始得很早,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学则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旧的文字之学是所谓“小学”的一个部分。
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刘歆的《七略》。
其“六艺略”中有“小学”类。
此书早已不传,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它写的。
《艺文志》“小学”类里记载的书,基本上是一些识字课本(如《苍颉》《凡将》等篇)。
后来,“小学”的范围有了扩大。
《唐书·艺文志》经部小学类的书,大体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
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小学类”下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
“小学”一向被认为是经学的附庸。
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
传统文字学的经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在整个“小学”界长期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治“小学”的人大都把它奉为圭臬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
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得大提高。
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
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国粹学报》2卷12、13号)。
汉字繁化的原因
汉字繁化的原因摘要]: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提到汉字的字体演变存在由繁到简和繁化两种现象,而主要是由繁到简的变化,但先生在书中只提了变化的表现,却没提变化的原因,因此晚辈在裘先生的启发下,结合前辈们的著作以及收集的资料对汉字繁化的原因做一个梳理。
包括内部因素(汉字结构的变化、汉字表意的准确性、汉字的区别性)和外部因素(书写习惯、审美需求)。
最后结合前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汉字发展应该恢复繁体字。
[关键词]:裘锡圭;繁化;原因;汉字发展走向前言汉字繁化是指汉字的形体结构在汉字的发现演变过程中由简趋繁的一种特殊的汉字字体演变现象。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字形繁化的现象,字形繁化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粹外形上的繁化,一类是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
一、内部原因(一)文字结构的变化这类繁化最常见的是增加偏旁,王筠将此称之为“增旁”。
如“凤”字,它的甲骨文字体本是“”(掇2•158),像凤鸟高冠、花翎、长尾之形,但这种形体的鸟类并不只有凤鸟,孔雀也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增加了音符“凡”成为了“”,后省形为“几”。
有了这个读音也就能够很好地表示带“凡”音的鸟就是“凤”。
(二)汉字表意的精确性汉字繁化是为了满足汉字表意性质的要求,汉字繁化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词义的准确,最大程度地满足汉字“因形释意”的目的。
比如“祭”,早期甲骨文(3319)是作“”,像人手里拿着的滴血的肉块,表示祭祀;后来到了晚期的甲骨文(前2•38)就成了“”,增加了“示”,突出了祭祀神灵之意。
再比如“学”,最先作双绳结形“”(余7•2),后来加“屋”形成了“”(宁滬395),表明了使用结绳的处所,后来加了双手形“”(铁157•4),把打结的动作表现了出来,到了周初,又在屋子下加了“子”形“”,表明学习者的身份是孩子,再后来“”(沈子簋),加上了手持拐杖以管教。
这些繁化都是为了提高汉字表意的准确度。
(三)汉字的区别性为了避免字形混淆而进行的繁化。
裘锡圭谈谈进行古代语文的学习和研究的一些经验教训
裘锡圭谈谈进行古代语文的学习和研究的一些经验教训谈谈进行古代语文的学习和研究的一些经验教训——基础要扎实些,考虑要全面些裘锡圭1关于打基础要学习研究古汉语,首先记录汉语文字的形音义要能够掌握,当然指的是现在看的古书,当然比如研究商代汉语那么要看甲骨文金文,是进一步的事情。
但事实上有许多字至今谁也搞不清楚,但是一般的要争取掌握。
要掌握好象很简单,其实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很难掌握的一种文字,过去有一种论调说汉字落后,我们汉字没有形成拼音文字是因为封建社会长期停滞。
这些说法现在都不相信了,应该说汉字还是适合于汉语。
到目前为止汉语这样的语言,恐怕只有汉字这样的文字体系才能相适应。
我们应当承认,由于汉语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形式,汉字确实比较难掌握。
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这个事实,战战兢兢、认认真真地来学习。
首先讲讲字形。
关于打基础第一就是辨明字形,这几个是我自己的错误,所以说"谈谈经验教训"首先是"棄",从甲骨文看就是两个手用簸箕把孩子扔掉。
当然有古代的民族背景在里面。
"棄"这样写是正确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写这样一个字形" "把中间部分错误写成世界的世。
"偶尔"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写成"偶而",甚至在我的《文字学概要》里面也有痕迹,里面已经改了,还有个别没有改掉。
这是我自己的例子。
可见社会上也好学术界也好汉字掌握得不好的情况相当多。
第二个例子就很一般了,首先是"宧"yi2本义为"屋子东北角",和"宦"字形很近。
宦本来表示到别人家里当臣仆,宀示房子、别人的家,下面就是臣仆。
这两个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因为形近出错,在印刷品里很常见。
明代有个学者、文学家叫赵宧光,常被写成" 赵宦光",他在明代是为数不多的研究《说文》的学者,有一部著作叫《说文长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纯文学角度看简化字
裘锡圭
近几年来,汉字简化的功过,成了不少人的话题。
这个问题只有在多方面的、深人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结论。
我们没有在这篇短文中全面讨论这个问题的奢望,只想从纯文字学的角度浅谈一下简化字的利弊。
从汉字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来看,有很多简体显然优于繁体。
例如:繁体“衆”早已成为字形讲不出道理的记号字,简体“众”则是很好理解的会意字。
繁体“塵”是造得不很成功的会意字(籀文本从三“鹿”,大概表示众鹿疾奔尘土飞扬的意思),简体“尘”也是很好理解的会意字。
繁体“滅”是声旁已经起不了表音作用的形声字(因为充当声旁的字早已不独立使用,一般人不认识),简体“灭”则是造得相当成功的会意字。
繁体“竈”的结构难以说清(《说文》以为是省声字),简体“灶”是一个会意字,字形的表意作用虽不很理想,但还是可以理解的(灶是砌造时需要用“土”的、烧“火”煮物的一种设备)。
繁体“叢”的结构也难以说清,简体“丛”的“从”旁却有很好的表音作用。
繁体“郵”是不大好理解的会意字(《说文》:“郵,境上行书舍。
从邑、垂。
垂,边也。
”“垂”是边陲之“陲”的初文),简体“邮”的“由”旁也有很好的表音作用(但“由”的古音与“郵”不同部)。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
有些字的繁简体都是形声字,而简体声旁的表音作用明显优于繁体,如肤、帮、护、赶、运等。
有些简体的声旁从古音系统看虽不如繁体合理,但是从现在的普通话语音看则比繁体合理,如态、递、桩、胶、犹、惊、补、舰、担、胆、迟、酝等。
这类简体也应该看作比繁体优越。
还有很多字的繁简体,从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来看难分高下。
有些字的繁简体都是字形讲不出道理的记号字(至少一般人不能理解这些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如“長”和“长”、“爲”和“为”、“貝”和“贝”、“單”和“单”、“婁”和“娄”、“對”和“对”
等等。
在都是形声字的繁简体里,有些形旁相同的繁简体,它们的声旁的表音作用没有明显的优劣(讲表音作用根据今音)。
如“糧”和“粮”、“園”和“园”、“犠”和“牺”、“極”和“极”、“礬”和“矾”等,是繁简体声旁的读音都跟字音相同的例子。
如“認”和“认”、“遠”和“远”、“腫”和“肿”、“選”和“选”、“釀”和“酿”、“擾”和“扰”等,是繁简体声旁的读音都跟字音不完全相同的例子。
不过认识上举的“牺”“极”“矾”“选”诸字的声旁的人,要比认识它们的繁体的声旁的人多得多。
从这一点看,也可以认为这些简体的声旁的表音作用优于繁体。
有的声旁相同的繁简体,它们的形旁的表意作用没有明显的优劣,如从“思”的“慮”和从“心”的“虑”(在较古的篆文里,“慮”其实是从“心”“”声的字,不过《说文中的“慮”字已从“思”)。
有的繁简体的形旁和声旁都不同,但是表意和表音作用都没有明显的优劣,如从“音”“鄉”声的“響”和从“口”“向”声的“响”。
有时,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还算不错的形声字,简化成了字形的表意作用还算不错的会意字,如“陽”简化成了“阳”。
它们的优劣也很难评定。
依据偏旁类推原则产生的简化字,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跟繁体一般也分不出高下。
判断文字的优劣不但要看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对拼音文字来说,只看字形的表音作用),而且还要看字形是否既简单又不会彼此混淆。
所以在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上跟繁体难分高下的简体,只要字形不会跟别的字相混,就可以认为比繁体优越。
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简体,是通过破坏或削弱繁体的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来达到简化的目的的。
有些简体同时破坏了形声结构的繁体字形的表意和表音作用,如从‘艸’“阑”声的“蘭”字的简体“兰”,从“旨”“尚”声的“嘗”字的简体“尝”,从“页”“豆”声
的“頭”字的简体“头”,从“鸟”“凡”声的“凰”字的简体“凤”,从“示”“齐”省声的“齋”字的简体“斋”(不过后两例繁体声旁的表音作用已不明显)。
有些简体完全破坏或削弱了形声结构的繁体的声旁的表音作用。
前一种情况的例子如“顾”(顧)、“爷”(爺)、“际”(際)、“层”(層)、“导”(導)、“邓”(鄧)、“标”(標)、“鸡”(鷄)、“触”(觸)等字。
后一种情况的例子如“灯”(燈)、“邻”(鄰)、“淀”(澱)、“灿”(燦)、“吨”(噸)、“岭”(嶺)、“础”(礎)、“拥”(擁)、“价”(價)、“袄”(襖)等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原从“盧”声的几个形声字的简体。
从“盧”声的十多个比较常用的形声字,除去“驢”字都跟“盧”同音。
汉字形声字声旁的读音跟字音大都不能密合。
从“盧”声的字是很难得的一组表音作用很健全的形声字。
可是其中的“芦”“庐”“炉”“驴”四个字,由于是在全面采用偏旁类推的简化方法之前推行的“约定俗成”的简化字,却把声旁改成了声母跟字音有明显区别的“户”字。
这是很可惜的。
有些繁体的字形的表意作用,受到了破坏或削弱。
例如:从“手”从“帚”的会意字“掃”简化成了“扫”。
从“食”“羊”声的“養”字简化成了“养”。
“买”“卖”二字繁体所从的“贝”、“产”字繁体所从的“生”,在简体里都看不到了。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
在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为了书写的方便,破坏或削弱了很多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
这是合理的,因为古文字实在太难写了。
在楷书早已成熟的时代还这样做,是否很有必要,就需要认真考虑了。
由于简化,汉字体系里增加了一些基本结构单位(即有些学者所说的部件),如“头”“乐”“专”“戈”(“尧”字上部)等。
偏旁的简化,如“金”旁简化为“毛”、“言”旁简化为“讠”等,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至少应该认为增加了基本结构单位的变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柬”旁的简化。
在“柬”字和“阑”“糠”等字中的“柬”旁并
未简化的情况下,把“揀”“煉”“練”这几个字的“柬”旁简化为“”,是不够妥当的。
何况这个简化的形体还十分容易跟“东”相混呢。
为了减少一些字的笔画,而去增加原来已经十分庞大的汉字体系基本结构单位的数量,恐怕不能认为是一件合算的事情。
“同音代替”的简化方法最为人所垢病。
但是平心而论,有很多同音代替的例子还是合理的。
如以“才”代“纔”、以“冬”代“鼕”、以“出”代“齣”、以“板”代“闆”等,有什么不好呢?台湾省并未实行汉字简化,但是台湾人通常都写“台灣”而不写“臺灣”。
这充分说明合理的同音代替是大家所愿意接受的。
但是为了照顾文字表音表意的明确性,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的确应该十分谨慎。
所谓“同音代替”的“同音”,实际上包括“音近”。
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有时会造成一字多音的现象。
例如:读上声的“斗”由于代替了“鬥”,增加了去声一音。
读阳平的“别”由于代替了“彆”,增加了去声一音。
读阴平的“干”由于代替了“幹”,也增加了去声一音。
其他简化方法也有可能造成一字多音现象。
不同的字用了同样的简化字形,或者某个字的简体跟别的字同形,都有可能造成这种现象。
例如:“脏”(髒、臓)有平、去二音。
“纤”(縴、纖)有qiàn、xiān二音。
“籲”的简体跟吁叹之“吁”同形,因此“吁”就有了xū、yù二音。
“癥”的简体跟病證之“證”的后起字“症”同形,因此“症”就有了平、去二音。
由于“麽”的简体跟读yāo的“么”同形,“寧”的简体跟读zhù的“宁”同形,《简化字总表》不得不规定把读yāo的“么”写作“么”,把读zhù的“宁”写作“㝉”。
甚至普通话审音工作都有可能造成一字多音现象。
1985年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曝”(pù)在“曝光”一词里读bào,就使这个字变成了多音字。
汉字里多音字很多,引起了不少麻烦,读音的错误往往跟多音字有关。
因此增加一字多音现象显然是不合适的。
使用同音代替的方法时,如果被代替的字和代替它的字的意义有可能混淆,也会引起麻烦。
1964年发表的《简化字总表》规定,在“迭”和“叠”、“象”和“像”、“余”和“馀”以及“折”和“摺”的意义可能混淆时,仍应使用“叠”“像”“馀”“摺”诸字。
1986年重新发表《总表》时又进一步规定,“叠”“覆”“像”不再作“迭”“复”“象”的繁体字处理。
这些规定就可以说明问题。
(《随笔》编按:但“象”和“像”的意义,实际上很少有混淆的可能。
)在异体字整理中也有类似问题。
如以“并”代“並”就很不妥当,因为“相並”和“合并”这两种意义很容易混淆。
考虑到以“並”为偏旁的“普”“碰”等字仍在使用,取消“並”字就更显得没有道理了。
我们衷心希望在今后的汉字整理工作中,不要再破坏字形的表意和表音作用,不要再给汉字增加基本结构单位,不要再增加一字多音现象,不要再把意义有可能混淆的字合并成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