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卷及解析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卷及解析第I部分选择题(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7世纪之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
A.个性说B.类型说C.共性说D.写实说2.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通常称为()。
A.误读B.共鸣C.灵感D.召唤3.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
A.正义感B.生命力C.激情D.美感4.我国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是()。
A.庄子B.刘勰C.王昌龄D.王国维5.《牡丹亭》处理情与理的方式是()。
A.合情合理B.悖情悖理C.牵理就情D.牵情就理6.一般说来,浪漫主义强调情感的()。
A.节制抒发B.自然流露C.深藏不露D.服从理性7.抒情作品的根基和血肉是()。
A.思想B.情感C.韵律D.节奏8.文学创作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
A.客体制约主体B.主体驱使客体C.主客体双向建构D.主客体互不关联9.既是象征主义的理论纲领,又是象征主义的忠诚实践,被誉为“象征主义宪章”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是()。
A.《恶之花》B.《交感》C.《荒原》D.《西风颂》10.下列诗句按王国维的标准属于“隔”的是()。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B.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C.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D.谢家池上,江淹浦畔11.文学文本存在的基本方式是()。
A.形象B.文字C.语言D.纸张12.我国古代将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为()。
A.小说B.骈文C.散文D.古文13.先秦时代所谓“文学”是指()。
A.诗歌及文学性散文B.一切文化学术的总称C.政令律法D.教育中的一门学科1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
”A.希望发生的事B.将发生的事C.事件引发的情D.可能发生的事15.第一次在文学中运用“现实主义”一词的文学家是()。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文学理论教程》、《文学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讲授
或者期中作业集中展示
期中作业PPT展示
十四
文学消费与接受
1.文学消费和一般消费的关系
*2.文学消费的意义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特点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五
文学接受的过程
1.文学接受的动机
*2.期待遇挫的概念
#3.文学接受的高潮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六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的性质
*2.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
#3.各类文学批评的特征
XXXXXXX大学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中/英文)
文学概论
TheoryofLiterary
学时/学分
32/2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
2
课程简介
《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一切文学现象,探索文学本质规律的人文科学,主要讲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文学现象,解决文学实践中的问题的理论思维模式,为学习各门文学史和文艺理论史的课程作好理论准备。
2
讲授
案例分析
九
文学创作的原则
1.文学创作的原则
*2.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3.文学形象的典型化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1.文学创作主体是什么
*2.文学创作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作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
讲授
案例分析
[作业3]:
1.内容:作家的个性对创作有什么影响,通过你自己的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2
讲授
案例分析
备注:在知识点一栏中,“*”、“#”分别为重点、难点标注,放置在知识点序号前。
简述作品与文本的区别与联系
简述作品与文本的区别与联系摘要:一、作品与文本的定义区分二、作品与文本的联系三、作品与文本在创作过程中的关系四、实例分析:文学作品与文本的关系五、总结:作品与文本的区别与联系的重要性正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作品与文本这两个概念时常被提及,但它们的具体含义和区别却较少被深入探讨。
在此,我们将详细解析作品与文本的区别与联系,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作品与文本。
作品是指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品。
它既可以表现为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等,也可以表现为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
而文本则是指用来表达作者思想、观点、情感的一种语言载体,它可能是作品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独立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品更注重的是艺术性和创新性,而文本则更注重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尽管作品与文本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品往往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文本可以是作品的灵魂,为作品提供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等基本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从而形成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作品。
因此,文本是作品创作的基石,而作品则是文本的升华。
在创作过程中,作品与文本的关系尤为重要。
以文学作品为例,作者首先需要对文本进行构思,确定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然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中,作者要对文本进行反复推敲,力求用最佳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与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以我国著名小说《红楼梦》为例,作者曹雪芹在对文本进行创作时,不仅精心设计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还通过对大观园、金陵十二钗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
这部作品正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加工,才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总之,作品与文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作过程,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在实际创作中,我们要注意把握文本与作品之间的平衡,充分发挥文本的基础作用,同时注重艺术创新,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文学概论自考题-6
文学概论自考题-6(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20.00)1.20世纪提出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西方文论家是______∙ A.艾布拉姆斯∙ B.艾略特∙ C.英加登∙ D.苏珊·朗格(分数:1.00)A.B.C. √D.解析:[考点] 本题在2008年10月考季第1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四层面说。
20世纪,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了“文学文本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2.“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一语出自于______∙ A.胡震亨∙ B.李渔∙ C.洪迈∙ D.傅若金(分数:1.00)A.B.C.D. √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文法层面。
元代傅若金在《诗法正论》中说过:“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
以绝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
律诗第一联是起,第二联是承,第三联是转,第四联是合。
”3.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的基本途径是要______∙ A.品质阅读∙ B.价值阅读∙ C.品质阅读为主,价值阅读为辅∙ D.价值阅读可有可无(分数:1.00)A.B. √C.D.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其基本途径就是要“价值阅读”。
4.作家个体体验的首要特征是______∙ A.情感的诗意化∙ B.意义的深刻化∙ C.感受的个性化∙ D.诗意的超越化(分数:1.00)A. √B.C.D.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作家的体验特性。
文学是作家的个体体验,这种体验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
一旦作家动笔写他的情感领域的人、事、景、物,那么所写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体验迸发出来的情感火花。
5.文学的表意性形象的至境形态是______∙ A.象征意象∙ B.典型∙ C.意蕴∙ D.意境(分数:1.00)A. √B.C.D.解析:6.构成意境论的“一个空间”是______∙ A.情景空间∙ B.物境空间∙ C.想象空阀∙ D.幻觉空间(分数:1.00)A.B.C. √D.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学意境。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精选ppt
文学文本形象基本特征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 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等四个方面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 征,严格说是在文学形象具体化过程中的形 象特征,不是文本中的“形象层面”。
❖ 间接性是文学文本形象的基本特征,文本提 供的只是图式化外观的“形象”。
论》第152页,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精选ppt
文本的层次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
——王弼:《周易略例》 注意:这里所讲的不是文学文本。“象”是指卦象,不是
➢ 从属作者、社会现实—表现论、反映论——作品; ➢ 独立性—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论——作品或文本; ➢ 开放性、互文性—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文本。
精选ppt
资料:
➢ “从‘作品’转到‘本文’,这是从视诗或 小说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理解这些 意义正是批评家的任务——转向视它们为不 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 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 指游戏。”(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
精选ppt
图式化外观与作品的具体化
❖ “文学形象”是言语描述的,并不表示真正的存在, 而仅是意向性相关物,须经读者的想象它们才能以 感性的形象呈现出来,才成为“文学形象”。
❖ 就作品(文本)而言,所谓“形象”只是处于潜在 的准备状态,言语描述提供了一些确定点以构成 “图式化”外观,留存的不定点、空白则有待读者 填充,这是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概论简答
简答题一、什么是再现说?1.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 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 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1. 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 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 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 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1. 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 保守的一面,文学成为麻痹人精神,维护统治。
3. 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1. 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 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1. 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 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 时代原因。
2. 自身发展的原因。
“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 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1.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 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 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1. 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2. 叩问人生的意义;3.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4. 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1. 通过有效的阅读。
2. 品质阅读。
3. 价值阅读。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1.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冠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 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3. 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资料:
[波]英加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陈述 句不是真正的判断而只是拟判断,它们的 功能在于仅仅赋予再现客体一种现实的外 观而又不把它当成真正的现实。”(英加 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第11页,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说明:
“真实的判断”是文本所述在现实中有所指, 而“拟判断”则所指为虚拟的世界,不能 要求确有其事。 “思维方式不同”,在非文学文本中要求 理解其直接、真正的意义;而在文学文本 中则要求理解其隐喻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理解文学文本的语义时,须 充分注意言语所指的虚似性和语义的隐喻 性。
(一)确定文本体裁的意义
1.体裁观念的中介作用 “体裁”这个概念在文本与文学总体中起 中介作用。它表示某些形式结构相同或相 近作品(文本)的集合,它是接近文本并 进一步思考文本的基础。 某种文本体裁观念的形成意味着在文学活 动中确立了某种规范形式,对文本的接受 与研究则在规范形式的基础上展开。
如:苏珊· 朗格的艺术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的 符号形式的创造。”(《情感与形式》,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一、诗歌与抒情
(一)情感是诗歌表现的基本内容
诗歌是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文体。 中国古代对此已有过较多论述。如《尚 书· 尧典》,陆机的《文赋》,孔颖达的 《〈诗〉大序正义》等。
2.文本形象描述的倾向性
由于文学形象是作者想象之后以语言为媒 介物化,再经读者想象再现的。作者可以 按其想象的逻辑、表达的意向、追求的效 果安排叙述的方式,由此而产生具有倾向 性的意向客体。 文本形象在不同组合中体现抒情的倾向性。 文本形象以特有的叙事方式超越现实类似 事件的原始意义。
文本,作文,文体,文学的区别
文本,作文,文体,文学的区别意思很相近,就我的理解说说吧。
文本:普通的一段文字,只要文字即可,不需任何意义。
作文:写作一段文字,需要表达出作者的意思。
文体:体裁,简单点说就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还是散文,等等。
文学:这个概念就比较大了,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我个人认为,就是有思想的作者写出反映或影响的作文。
更多追问追答追问文学的体裁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那比如说像;史书一类与论著一类算不算文学呢?比说;史记,论语,哲学书类,史学书类它们属于文学之下吗?还是说它们只是文学作品之一,是文学的形式表达之一,而只是研究的领域并非文学本身呢?朋友说只要用文字来表现都是文学,那么史学类与哲学类书籍可以理解成一种文学体现形式吗?而不是文学呢?请老师说明一下我很苦恼。
追答楼主可以参照百科的定义,要表现内心情感和社会生活,一些个人的思想在里面。
史书应该算不上文学,他属于历史正文记录,文学有很多创新的东西,但历史要的是实事求是。
当然,有些野史能算的上文学创作。
论语应该算是文学,因为那是记录孔子的言行,表达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哲学类或教科书类的,基本上都是遵循定理,偶有创新,也需反复验证,才能推广到教育,与史书一样,要求实事求是,是很严谨的,应该算不上文学吧。
追问我明白了老师也就说像史学与哲学书类它是以文学的方式来体现出的具体究研某一学科的,而并不是说属于具体文学范畴,以是文学的形式展现给读者来研究其它领域的,可以说文学是他们的载体对吗?以文学写作为基础但并不是研究文学本身对吧?还有一点不明白;像文章体裁与文学体裁之间有无联系与结合?比如说;文章中的议论文与学学中的散文相结合成为议论体散文?记叙文与散文相结合成为记叙性散文呢我理解的对吗?追答可以这么理解吧,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看,也有不同属性。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1、中外有关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的传统:《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黑格尔:分为“外在形状”,和“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英加登: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观点”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这是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内指性,这是说文学话语并不直接指向语言以外的外部世界 , 而是往往返身指向语言的内在世界本身;心理蕴含性,与普通话语侧重于运用语言的内在职功能而削弱其表现功能不同,文学话语则突出其表现功能,从而蕴含着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和想象等心理体验,正是这样,文学话语比普通话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阻拒性,阻拒性话语可能不符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被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②文学形象层面,即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四组特征)【小结:文学形象有三种高级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有如下美学特征: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有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文学意象这里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有四种基本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和抽象性。
文学概论简答练习
本套试题共25题, 2500分。
答题得分:1533分 [提交时间:2014-10-2411:10:07]【题型:简答】【100分】[1]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100分得分:答: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
其原因是:(1)时代的原因。
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生不同性质的文学。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
文学变化也跟着变代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代。
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代运动,这就是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
文学自身的这种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同的看法。
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代的原因【题型:简答】【100分】[2] 文学是什么?40分得分:答: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包孕着个体体验,它沟通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即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着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题型:简答】【100分】[3] 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100分得分:答:?审美的实现需要如下四个层面协同合作:(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现照一感司一,是作为主体的人存与加工,即以人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领悟,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在这观照感主体的一切必理贡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处在高度审美对象层,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很复杂,不但有美,而审悲,审喜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审美。
没有审美的对象,审美活动不可能形成。
(3)中介层(时空心境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
在审美活动中。
孤立的事物无所谓美联社或不美。
马克思的话对提示;美不是无条件。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宛若间,对不同的人,这不同的人,这是不一样的,(4)历动的实现还必须有历史文化的条件。
文学概论主观题汇总
【文学概论】主观题汇总【第一章】(有时候名词解释也会出成简答题的形式,例如:文本和文学文本是什么?所以名词解释以后简答论述放在一起复习)文学活动: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
再现说:在各种文学观念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实际的模仿或再现;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大体而言,独立说是指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客观说: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
客观说认为文学已经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体”“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关系,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适应了文学活动在历史上的演变趋势:由被动的活动上升到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1.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诗并不在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2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文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1.人类的文学艺术总是走着这样一条路线,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但是这种规律不是直线型的。
自考文学概论(一)简答题大全含答案.
波德莱尔“交感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知在哪)(1“交感说”本是一种神秘主义玄学,18世纪时由瑞典哲学家斯威斯登提出。
他认为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人的各种感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隐秘的、交相呼应的关系。
(2波德莱尔接受了这种观念,认为不同感官之间存在着交互感应,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存在着交互感应,诗人心灵和隐秘世界之间也存在着交互感应,诗人可以感受到这种神秘的交互感应。
对话语体有何特征?不知道在哪 (1对话语体用于戏剧文学,戏剧文学为舞台演出而作,通过人物的直接言说来向观众展示一切,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采用对话语体。
(2对话语体的特征:第一、动作性。
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内心或外部的动作,并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性格化,人物性格主要是由对话来完成的。
第三、口语化。
舞台上的对话,要求深入浅出,朗朗上口。
一 1.1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什么?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1.2广义的文化概念与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有何异同?相同:都认为文化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一方面是人创造了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创造了人。
不同: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把符号作为人的最重要标志。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就是指蕴蓄在人的灵魂深处的精神文化、观念文化而言的。
1.2简单叙述文学的文化意义。
##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1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除了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
古代的外国的文学作品,也只能供作家创作时借鉴和利用,但它只是“流”,不是“源”。
(2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
(3对于创作而言,作家对生活是否熟悉至关重要。
1.3简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 (1文学源于社会生活。
诗学-比较文学复习
诗学1、诗学:在西方,诗学探讨诗的起源、种类和功能等问题,同时还涉及史诗、戏剧甚至音乐舞蹈等艺术理论,诗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诗,因此,诗学在西方常被看做文艺理论的代名词;在中国古代,诗学既指《诗经》之学,也指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理论的著作,习惯上叫做诗话、词话等,是关于诗歌文类的狭义的诗学。
现代的诗学是广义的,指关于一切文学问题的专门研究,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艺学学科概念。
比较诗学:通过各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关系:联系: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诗学以文学实践为对象,比较诗学以个文明的诗学为对象。
2.研究范围不同:诗学研究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的,比较诗学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
3.研究方法不同:诗学用归纳推理法,比较诗学更多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2、比较诗学的研究思路:1)联通古今——发掘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意义。
Eg:王国维《人间词话》借鉴西方的主客观相分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诗学。
2)沟通中西——寻找中西诗学的交汇点。
Eg:朱光潜《诗论》在会通中西学理和整合中西诗学理论的基础上,寻求中西美学和诗学的共同规律。
3、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1)对比研究:言志与模仿、神似与真实、意境与典型、人品与诗品2)阐发研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用西方文学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典型性著作3)流变研究:中国近代文学批评与西方文学观、现代美学理论批评研究、当代文学批评与20世纪西方文论4、比较诗学的研究价值:1)可以凸显出各自的美学特征和理论价值;2)从中探寻并总结人类共同的文学规律,为建新的人类共同的诗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3)拓展文学研究的新的领域和新的思维空间。
文体学1、文类学:指各种文学体裁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与特点的比较研究,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对文学分类的研究、对文学体裁的研究、对文学风格的研究。
文学理论 第二章
不过,读者并非被动地去阅读,或仅仅满足于忠实地理解作者的原意,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去理解,这种理解过程必然包含着对作者原意的充实、扩展或变形等,因而显然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有时,读者的阅读甚至可能突破作者原意而展示出与此不同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新的意义空间。
这里虽然沿用了庄子曾用过的“粗”与“精”二层面说,但此处却不存在抑粗扬精之义。他相信文学文本由“粗”与“精”两层面构成:“粗”是指文学文本的外在可见的语言层面,即“音节”和“字句”;“精”则是其不可见的内在意义或意蕴层面,即“神气”。但这一二层面说还过于简略,在文学文本分析中还难以具体操作。倒是刘大栅的弟子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进而使上述二层面说具体化了: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在第一章里,我们说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聚着个体体验、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由此不难看出,文学作为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总要通过对具体语言艺术品——文学文本(如一首诗、一部小说或一篇散文等)的创作、阅读及批评等过程进行。这样,要明白文学活动的究竟,就需要了解文学文本。而文学文本首先是由特定的语言组织构成的。正是通过这种语言组织并且在这种语言组织中,文学文本的其他方面(如形象及意义等)才得以生成。这样,我们需要考察文学文本及其语言组织。
不过,在一般地使用术语时,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分往往并不明显:两者有时都可以不加区分地用来指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如说“这篇作品写得不错”,这句话里的“作品”完全可以换为“文本”而不影响原义。同理,我们常说“李白的作品”和“鲁迅的作品”,其实也相当于说“李白的文本”和“鲁迅的文本”。这反映了“作品”的传统用法在现在一般术语运用时的一种延续形态。
2016年文学概论-简答题
2016年文学概论-简答题【题型:简答】[1]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答: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
其原因是:(1)时代的原因。
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
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代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代。
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代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
文学自身的这种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代的原因【题型:简答】[2] 文学是什么?答: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包孕着个体体验,它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即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题型:简答】[3] 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答:审美的实现需要如下四个层面协同合作:(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现照一感司一,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即以人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领悟,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在这观照感悟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必理贡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
(2)审美对象层,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很复杂,不但有美,而全有丑,还有崇高,审悲,审喜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审美。
没有审美的对象,审美活动不可能形成。
(3)中介层(时空心境层)。
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
在审美活动中。
孤立的事物无所谓美联社或不美。
马克思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美不是无条件。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宛若间,对不同的人,这不同的人,这是不一样的。
第三章文学语言(文学概论)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的美的具体 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 学意蕴世界的中介,处在核心层面。 第三、文学意蕴世界:
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 间,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集灵台(其二 )
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 ,
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蛾眉朝至尊。
1.文学意蕴层面
第三章 文学语言
• 文学作为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一种文化活动,总要通 过对具体语言艺术品——文学文本(如诗、小说或散文等) 的创作、阅读及批评等过程进行。
• 文学文本首先是特定的语言组织构成的。 •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美的具体表现及其相应
的构成法则。这种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 内指性 蕴藉性 陌生性 音乐性
双声叠韵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凄凄。
对偶押韵 如李白《静夜思》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一)节奏
•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 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节 奏的三种类型:
长短型 高低型 轻重型
• 杜甫 秋兴八首(一)
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 法则。诗歌类型: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四言诗,为四字句。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五言诗的基本句型为上二下三: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 七言诗的基本句型为上四下三: 绝句 (杜甫)
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对其区分与关联的一种现象学考察
作者: 陈吉猛
作者机构: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出版物刊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7-31页
主题词: 文学活动;文学世界;文本理论
摘要:文学作品是处身于文学活动(创作和接受)中的、一种精神的和物质的、心理的和物理的综合存在物,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开启虚拟文学世界;文学文本是处于创作维度的文学作品与接受维度的文学作品之间、并联结两者的一种语言事实性的、物理中介物。
本文结合英加登的现象学文论和在二十世纪形成的文本理论,解析了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以上区分与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看当前中国作家的成就
根据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文学‘四要素’理论”:“生活——作家——作品——读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文学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活动的艺术活动。
艾布拉姆的意思似乎是说:生活产生了文学作品,但这个时候的文学作品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只能算作作家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欣赏后,才能成为审美对象,这才变成真正的文学作品。
由此可见,作家的“文学文本”再好,没有经过读者的欣赏、接受的检验,充其量也是一个“文学文本”。
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广大读者的接受,才能算真正的文学作品。
但是,要能通过广大读者的接受,这个“文学文本”就必须得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就是说,必须得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严格地说,“文学文本”还得有一个“大众化”的媒介来向接受者传播。
因此,从当前文学发展现状的角度来说,艾布拉姆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似乎应该说成是“五要素”,应该增加“传播媒介”这一关键要素。
因为,传播媒介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作家的“文学文本”是否能够成为广大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
从“传播媒介”这个关键要素这一层面来看,当前的中国文学就值得令人担忧。
在当今中国文坛,能够冠上“作家”头衔的作家,以省级作协会员以上算,数以万计。
虽然其中不乏佼佼者,但总体成就不容乐观。
在资讯空前发达的今天,我们文学作品的传统传播媒介似乎越来越走向孤立的边缘。
能够代表当今中国文学的,似乎永远是那些被
人为地区分开来的“严肃文学”。
然而,这些正统的严肃文学作家却越来越孤芳自赏,他们不是写出一些自己都不能具体地说得清楚是什么意思的“文学文本”,在一些发行数千份的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以外,就是自费出个千把册书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散发一下,过一把干隐。
就算遇上国家级的文学评奖活动,也不过就是几位或几十位“评委”看看,发现其中相对优秀的,就被定为“第一名”,头奖。
获奖后,才被某出版社“再版”,这才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不过,也才发行几万、十几万或几十万册,虽然这已经是一个值得令人骄傲的数字,可这个范围(相对十三亿中国人)还是没有“广大”的底气。
何况,既能获奖又能真正卖出十几万几十万册的作品是不多的。
不客气地说,用这样的方式来发展中国文学,是很难真正发展得起来的,中国作家的成就是很难得到体现的。
文学作品的第一传播媒介是文学刊物和出版社,也就是纯文学杂志,大多数出版社已经不再做这种赚不到钱的事了。
那些主要担负起这一任务的权威的纯文学杂志最多也不外乎发行十来万册,而相对权威的就只能发行数万甚至数千册。
这样的传播渠道能将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广大的受众接受吗?显然是不行的。
按照艾布拉姆的理论来说,这些作家的作品其实也还处于“文学文本”的层面,因为它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广大”的读者接受。
而在我们当今的中国,还处在这一层面的作家所占总数的比率,不言而知。
我们提倡“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什么是“优秀作品”呢?是“优秀作品”至少应该是广大的受众能够接受的作品吧?广大的受众很难
接受的作品不能算是优秀作品,“优秀作品”不能让广大的受众接受到,也很难说就是优秀的作品。
因此,这就牵涉到一个文学的“传播媒介”问题。
牵涉到文学的“传播媒介”问题,就不能不说说读者。
说到读者,就不能不令人担忧。
现在还真正称得上纯文学读者的读者似乎很少了,我们曾经的纯文学读者大部分都在为自身的生计而奔波,他们把欣赏高雅的纯文学作品上升到一种生活的高度,基本上没有时间或者不大耐烦去接触这类高雅,他们宁肯不愿其烦地读《红楼梦》、《红与黑》,读中外名著,也不愿读现在的权威性文学杂志上刊载的“优秀作品”。
他们觉得那些纯文学杂志是作家或文学爱好者们的读物,与普通的读者无关,因为他们读起来很累,很烦。
这就又回到了作家身上。
作家写出来的“文学文本”得不到读者的接受,就只能是“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变不成“文学作品”,就没有社会效益。
聪明的作家也许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后会做出一些调整,有的人可能就会认为自己写的是传世之作,不需要现在的人看懂。
总之,“文学文本”变不成“文学作品”,就会制约作家的成就,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