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笔记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要点词语解说( 一)1 、衹:不过。
2、辱,受屈辱或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 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畜用的槽,指马厩。
5、以:依靠。
6、称:著称。
(二) 1、一食,吃一顿。
2 、或,有时。
3 、食( sì):通“饲”,饲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 , 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时的马,一般的马。
12、等:等同,同样。
13、安:怎么,怎能。
( 三)1 、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 、以其道:依据驱遣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 、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精通它的意思。
通:精通。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讶,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莫非(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说)。
二、特别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可以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但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便”,如“故虽出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不可以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记,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马说》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马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
八年级下册
■(七)马说
韩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方法
2、执策而临之。
鞭子;面对
3、其真无马邪: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一样。
9、才美不外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7篇马说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2)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等同,一样(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5)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6)执策而临之执:拿、握临:面对(7)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8)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9)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10)才美不外见才美:指日行千里的卓越才能(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2.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意思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显现、表现(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意思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意思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安定(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6)食之不能尽其材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4.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本文中代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6)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④策之不以其道它(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把、用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在文中意思为受屈辱(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3)数量词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在文中意思为日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在文中意思为使……尽,竭尽二、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马说古文笔记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分析文段一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分析文段二: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2、哪些句子说明了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分析文段三:1、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有人不识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3、三个“不”字句连用,有何表达效果?排比手法的运用,刻画出“食马者”的愚妄。
按原文填空观点(关于千里马与伯乐之间关系的看法)主旨句(中心句)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造成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原因问题探究1、本文通篇写马,难道只是说“马”吗?不是。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作者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表达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007《马说》知识点整理笔记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全文翻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是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鞭打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音骈 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 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祇辱..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五、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六、重点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马说好的笔记
马说4.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 ;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文学常识;考点精讲;习题解析。
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韩愈,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2.《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借千里马不被赏识,来比喻贤能之人不受重用,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韩愈年轻时曾在长安应试觅官十年之久,却一事无成,对“伯乐不常有”有切肤之感。
3.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韩昌黎集》。
4.经典评价: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评价道:“《马说》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喻贤相也。
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
若无贤相,虽有贤士或弃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禄,不能尽其所长,犹之乎无贤士也。
……末以时相不知贤士作结,无限感慨。
”其概括精当。
“韩文起”指韩愈,因为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所谓“八代”是指从汉至隋的八个朝代,其文风一天不如一天,唐代韩愈一出,一扫八代衰靡文风,使古文得以振兴。
二、考点精讲【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考点】〔伯乐〕传说中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人们也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后人以“伯乐”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这样。
注意:“然后”本来是两个词,后来发展为一个连词,现在还在用,表示前后相承的关系,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保留“然后”。
但如果单独解释这个词,应该理解为“这样以后”。
〔而〕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或“可是”。
【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实用笔记
《马说》实用笔记
马说
一、文体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着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擅长写杂说,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性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二、结构层次:
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段:总结全文,点名主旨“不知马”
三、重点理解:
1、寓意:
千里马---------人才伯乐--------发现并重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思想情感: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强烈不满,希望他们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3、重点句子理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统领全文,在全文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部编八下语文《马说》课堂笔记整理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他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得到柳宗元的密切配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能独辟蹊径,“以文为诗”,力求新奇,形成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
其散文尤其著名,对当时和后来的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均郁郁不得志,所以其文中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四)重点实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___《马说》知识点整理笔记
___《马说》知识点整理笔记马说》是唐代文学家___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谈到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千里马。
___认为,虽然千里马常有,但伯乐并不常见。
即使是名马,如果被奴隶人所驯养,最终也只会死在槽枥之间,无法获得千里马的美誉。
日行千里的马需要大量的粮食来维持体力,但喂马的人却不了解这一点,导致马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因此,___提出了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即要用正确的方式训练马,喂养马,以及理解马的意思。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千里马,而不是只是名义上的千里马。
3、骈死于槽枥之间:指马只是在马厩中死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
4、才美不外见:指马的才华和素质无法得到展现和发挥。
5、策之不以其道:指马夫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驱使马匹。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指马匹的嘶鸣声无法传达它的意思。
7、___:指一个人在意外中失去了马匹,但这个意外却导致了一系列好事。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古义中,“然后”是一个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另一种情况也会出现,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而今义中,“然后”是一个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同样地,古义中,“食”通常表示喂养,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而今义中,“食”则是指吃。
有时候,一个词会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例如,“之”既可以表示“的”,如“虽有千里之能”,也可以作为定语后置标志,无实际意义,如“马之千里者”。
另外,“之”还可以作为代词,例如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同样地,“策”也有多种意思。
原意是马鞭,但在这里作为动词,引申为用鞭子驱使。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
而”也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转折,例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也可以连接状语和谓语,例如“执策而临之”。
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些实词和虚词,它们分别表示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
例如,“千里马”指的是日行千里的马,但在本文中指人才;“伯乐”指擅长相马之人,但在本文中指识别人才的人。
2023年马说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2023年马说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马说读书笔记1自古以来,就有伯乐与千里马的争论。
有人认为,“现有伯乐,而后又千里马”,也有人认为,“有没有伯乐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马”,可韩愈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足以千里称也。
”一句句话触目惊心,直指问题本质,述说了当时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不识人才的道理,同时也述说了作者韩愈不遇不被赏识的痛楚,这种痛楚细细的流露在__的字里行间,令人不禁同情作者的遭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可我并不这样认为,生活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不必要一棵树上吊死,可以尝试一下新的方法,毛遂就是这样一个机灵的人。
当找过危机平原君要去楚国搬救兵时,平时一言不发的.毛遂主动自荐,在平原君赵胜半信半疑中,他为赵国赢得了救兵,赢得了荣誉。
我认为“有没有伯乐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马”,即使没有伯乐,只要你是千里马,只要你主动出击,你那万众瞩目的千里马的才能一样不会被隐灭,你一样可以奔驰在心爱的草原上。
不管是先有伯乐还是千里马,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才和赏识人才的人是紧密相连、无法割舍的。
马说读书笔记2不知是否是因为属马的缘故,或许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匹千里马,所以对《马说》情有独钟。
既然是“情有独钟”,就必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马说》中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上先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只可惜伯乐不常有。
而我却认为伯乐常有,而相中好马的伯乐极少。
为什么?一是因为称其为伯乐,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职中。
而伯乐们大多都去“经纶事务”了,哪有空余时间去相马?二是因为惟恐千里马不听驾驭。
“艺人胆大”,既有千里之能,为何还像常马般任人摆布?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识得的千里马飞黄腾达之后,而自己则贬为常马,于心不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又有多少人甘愿将自己的饭碗拱手让人?在人才不被重用的情况下,即使有千千万万个伯乐,千里马还是不能被选出来。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对《马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
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
(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能力,才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驱使。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3、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4)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读书笔记
马说读书笔记推荐文章关于法律的读书笔记热度:读书笔记的初一的范文热度:读书笔记《绿野仙踪》高中生热度:职工培训读书笔记热度:科普读物读书笔记热度: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马说教给我们的。
除此之外,大家还写了哪些笔记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马说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马说读书笔记篇一人才是需要慧眼来识别的,否则人才若没被识出,就是一个普通人。
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真是这样吗?千里马也只有伯乐才能认出,否则吃不饱,住不好,如何日行千里呢?只不过是茫茫马群中的一支普通的马罢了。
人才也是,如果发现不了长处,永远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但如果真没被识出,只能被埋没了吗?不,如果没人发现你的长处就要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
有一个事例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在经商,却屡屡赔本,后来,他开了一家公司,却在几个月后倒闭了,他又换了许多工作,却总是没有起色。
不知试了多少次后,他放弃了。
他颓废地走在大街上,一个老者拦住了他。
老者问:“怎么了,年轻人?你脸色很差呀。
”年轻人告诉了老者他的经历。
老者捋了下胡子,说:“我见你口才很好,不如当个作家吧。
”年轻人照做。
自此,文坛上一颗红星迅速升起,如日中天。
年轻人终于成为了一个称霸一方的作家。
千万不能等着被人发现长处,而要自己去寻找,否则,极可能一生都无法发现自己的长处。
马说读书笔记篇二现实生活中,各中学校园中,所谓雄壮的“千里马”数不胜数,现代的青少年真的都很强,才华朝四面八方溢。
我是中学生所以比较了解中学生,就不说什么成年人甚至古代人的事例了。
但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能够被社会——甚至被班级师生认可,有些极有才气的学生在班中还被认为是“差生”,在这方面的学生们的优劣都是由考试分数来划分的。
考试当然不公平,于是各大才子才女们便大骂考试制度的愚昧;更有甚者责怪老师“有眼不识英雄”。
同时,大部分人开始抱着一点点希望,痴心地等待着能够赏识自己的人。
青少年们盼望渴求知已,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坐等伯乐。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说》知识点梳理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诵读理解1、字音骈(pián)槽(cáo)枥(lì)一食(shí)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外见(xiàn)食(sì)之真无马邪(yé)2、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二、文学常识1、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一、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体裁:说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
《杂说》是一组短论,共四篇,没有揭示论题的题目,这里选的是第四篇
二、中心
采用托物寓意写法,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阶层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统治阶层进行了嘲讽与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三、内容
(一)§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二)§2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三)§3讽刺食马者浅薄无知
四、分析
1、文章第一句有何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主旨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一个“辱”字、一个“死”字表现作者无限痛惜之情
3、千里马为何会被埋没?
在于食马者的无知:他们不了解千里马的需求而按常马的食量喂养它,导致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因而被埋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2末句有何作用?“安求其能千里也”
用反诘的手法,进一步表达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5、§3开头三句写了什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马者对千里马的糟蹋
6、食马者形象如何?如何表现?
通过典型动作、语言描写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活化出食马者愚昧蛮横的丑态
7、最后2句表达什么感情?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达作者愤郁之情及对食马者的讽刺,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凸显中心
五、手法:
托物寓意,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阶层比作食马者,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统治阶层进行了嘲讽与鞭挞
文言文笔记
一、原文背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一词多义
策
其
食
以
之
虽
三、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
当于“吗”.
四、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动,鞭打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转 记载执策而临之 马鞭 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同“饲”,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使动用法,使···食
不以千里称也 把,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执策而临之 它,代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 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无义助词,凑足音节 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