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Chapter 5

合集下载

耕作学:第1章 绪论

耕作学:第1章  绪论

第1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第2节 耕作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3节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第1章 绪论
阅读文献
冯金侠, 张卫建. 中国耕作学学科的历史成就和新世纪若 干发展问题.耕作与栽培, 2005(4): 4-6
邹超亚, 陈颖, 曹国璠. 新世纪农作学_耕作学_发展与学 科建设问题探讨.耕作与栽培,2002(4):2-4
1. 概念
耕作制度(Cropping System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 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该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类、数量、作物生产 的时空设置以及农田土壤农耕活动等内容。
第1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第1章 绪论
一. 耕作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三)耕作制度的要概念与内容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二. 耕作学的性质 1. 是一门应用技术科学
耕作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
2. 功能主要在于宏观控制
耕作制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耕作制度的功能 包括微观技术功能和宏观管理功能两方面.
微观技术功能
集中于种植制度的优化设计和技术集成,以及与种植制度相配套 的田间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宏观功能(布局、规划、战略) 资源安排、使用规划
2 .耕作制度的内容 (1)种植制度 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包括3方面: ①作物布局:解决确定作物种类、种植数量和时空分布问题;如粮食 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作物等各种多少面积,何时种 植,种在哪里等。
②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套作、混作、轮作、连作等。
③作物熟制:如一年一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二两熟、两年三熟等。

第五章轮作与连作

第五章轮作与连作
第五章轮作与连作
耕作学 第五章 轮作与连作
§5―1 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一、概 念
1、轮作 Crop rotation: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 植方式。
轮作形式:
(1)单一作物的年间轮作,例如一年一熟区的大豆 →小麦→玉米三年轮作;
(2)年内不同复种方式组成的复种轮作,例如,南 方的绿肥——水稻──水稻→ 油菜──水稻──水稻 → 小麦──水稻──水稻三第年五章粮轮作油与连肥作 复种轮作。
第五章轮作与Leabharlann 作耕作学 第五章 轮作与连作
红壤区不同轮作系统中作物的养分积累量(kg/ha)
轮作组合 稻-稻-油菜 稻-稻-大麦 稻-稻-紫云英
花生-油菜
作物 全部 秸秆 全部 秸秆 早晚稻 紫云英 花生 油菜
N 195.0 66.0 187.5 61.5 433.5 163.5 97.5 39.0
第五章轮作与连作
耕作学 第五章 轮作与连作
1.轮作能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1)不同作物要求养分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禾谷类需氮肥、豆科需磷钙肥、薯类烤烟需要钾 肥、油菜荞麦能利用土壤中的难溶性磷。 (2)吸收水分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也不同 这是和根系深度、根量和根系吸收能力相关的, 一般玉米、高粱、向日葵等根系较深,马铃薯、水 稻、谷子、豌豆等相对较浅。
十字花科
十字花科
塊根莖類
块根块茎类
豆類
豆类
耕作学 第五章 轮作与连作
标准轮作时空动态示意图
第五章轮作与连作
耕作学 第五章 轮作与连作
二、轮作的发展状况
(1)战国(吕氏春秋)“今兹美禾(谷子),来 兹美麦”。 (2)谚语“倒茬如上粪”说明轮作的重要性,然 而在现代农业中,在水肥条件的改善方面,农药在 防除病虫害和农田杂草的作用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 就,轮作的作用还有多大,连作行不行。

耕作学

耕作学

12个一级区: 12个一级区: 个一级区 38个二级区 个二级区: 38个二级区:
3 轮种耕作制 (Rotation farming)
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
4 集约耕作制 (Intensive farming )
高投入高产出。 高投入高产出。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Leabharlann 1.2 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 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 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作制度发展的保证 ; 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 耕作制度的地域性差异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 ;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1.3 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
多熟; 多熟; 多样 ; 多利 ; 多养
耕作学
第十章
耕作制度区划
Section 2 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甘肃农大等参加完成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3个带: 个带:
一熟带、 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
1 撂荒耕作制( Shifting farming )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2 休闲耕作制( Fallow farming )
休闲期1 铁器;施有机肥。 休闲期1 - 2 年;铁器;施有机肥。
耕作学
Chapter 8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Section 1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演进

耕作学——精选推荐

耕作学——精选推荐

1.耕作学:又称农作制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的综合学科。

2.用地:利用土地种植农作物,生产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过程。

(目的)养地: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土地再生产创造条件。

(手段)3.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以土地为基础资源; 以植物生产为主体生物;以区域为空间范围; 以1年为时间周期 .4.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作物管理、核心、综合; 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种植顺序等;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生产力基础、服务、综合; 包括土壤培肥与施肥、农田基本建设、水分供应与平衡、土壤耕作、农田保护等;5.耕作制度的功能微观技术功能1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2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3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4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5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宏观功能(布局、规划、战略)1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无具体直接产品,综合效果2资源安排、使用规划:土地、资金、劳力,如何获取最佳总效益3生产单位经营规划:生产、销售、生产,结构、动态,如何发展、壮大4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结构优化、生产—流通—消费一体规划,如何实现整体平衡、协调、互惠、全面发展6.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5年、10年发展计划、生产结构,什么是方向、支柱、增长点7.世界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8.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1工业化装备,改善条件、控制过程,高耗2现代科学技术,创造革新,提高效率,高速3现代经济管理,综合协调,增强活力,高效.9.中国农业的发展与面临问题(1)中国农业发展速度极快(2)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仍较低(3)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问题a人口多、资源少b产量高、效益低c环境差、结构单、灾害频d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e生产规模小、地块小f农业装备水平低、g地区差别大h农民待遇低;平原山区耕地比例:平原54%,山区丘陵46% 。

耕作学课件

耕作学课件

生 育 期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耕作学
第一章
绪论
2.2 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估算
2.2.1 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估算方法 (1) 生产力
光合生产力、作物生产力、 光合生产力、作物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a)光合生产力 较短期) a)光合生产力(较短期)
耕作学
12 10 8 6 4 2 0 1920
第一章
10K Plants/ha 30K Plants/ha 74K Plants/ha
绪 论
(10K)y=0.014x-24.7R2=0.33 (30K)y=0.038x-67.9R2=0.68 (74K)y=0.087x-164.3R2=0.93
Grain Yield(t/ha)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养地制度(土壤管理) 养地制度(土壤管理) Soil management system
耕作层的管理(操作) 耕作层的管理(操作) 土壤耕作、施肥、 土壤耕作、施肥、水分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 农田整体环境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大环境 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土壤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绿色面积、土地)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绿色面积、土地)作物通过光合作 时间单位面积 用固定的太阳能(合成的有机物)(作物为主体)。 )(作物为主体 用固定的太阳能(合成的有机物)(作物为主体)。 组织差异( 组织差异(叶、茎鞘、穗、荚) 茎鞘、 作物差异(C3、C4) 作物差异(C3、C4) 时间差异(早中晚,春夏秋冬) 时间差异(早中晚,春夏秋冬) 条件差异(光温水气) 条件差异(光温水气) 生物状态差异(健康、病态,营养丰缺) 生物状态差异(健康、病态,营养丰缺)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1.耕作制度的内容答:(1)种植制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

包括3方面:①作物布局:解决确定作物种类、种植数量和时空分布问题;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作物等各种多少面积,何时种植,种在哪里等。

②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套作、混作、轮作、连作等。

③作物熟制:如一年一熟、一年二两熟、两年三熟等。

(2)养地制度〔Soil Foliage and Fertilizer System〕概念: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根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沿海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立等。

养地制度的具体内容耕作层的管理施肥、水分、土壤耕作—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农田根本建设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改善农田整体环境农田保护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2.耕作制度的类型,按集约度分。

答:(1) 游耕制或搁荒制〔Shifting Cultivation〕利用荒地原有肥力进行作物生产,能源物质投入甚少的一种自给性耕作方式。

一般土地开垦3~5年以后,弃耕10~20年,等地力恢服过来再重新耕种的方式。

土地利用率15~25%〔按耕种3~5年,弃耕20年计〕。

休闲耕作制〔fallow system〕土地种植作物1~3年以后,休闲1~2年,然后再种农作物。

土地利用率约20%~50%。

我国西北局部农田沿用这种耕作制。

适用于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或投入少的自然农业区。

(3) 常年耕作制〔permanentfarming〕土地连年种植,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多实行连作或轮作。

这种耕作制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4) 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高投入高产出的耕作方式。

高投入指人工投入多,科技水平高,资金投入多;高产出包括高产量、高效益和高土地利用率。

耕作学

耕作学

一、名词解释1、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产生、气孔发育等。

2、比叶面积(SLA):比叶面积也称叶面积干重比,为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在某种意义上是叶子相对厚度的一种度量。

SLA易受环境和个体发育变化的影响。

3、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4、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5、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6、作物的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7、作物的生育时期:指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始期的天数计。

譬如,稻、麦类作物的分蘖期,指的是分蘖始期起至拔节始期止之间所经历的天数。

8、/种植指数:一年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作面积的百分比=作物总收获面积/总耕作地面积)9、LAI-D:叶日积,综合反映了叶面积和生长日数两因素。

10、GSUI:GSUI=利用生长季日数/365,生长季日数包括套作共生期及秧苗田期11、茬口:茬口是作物在连作或轮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蹲苗:为使幼苗更好地生长,在一定时期内控制施肥和灌水,进行中耕和镇压,使幼苗根部下扎,生长健壮,防止茎叶徒长的技术措施。

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二、选择题1. 在生态适应性相同的作物,虽然有生长在一起的可能性,但是还不一定就适合间混套作。

耕作学——精选推荐

耕作学——精选推荐

耕作学第⼀章1、耕作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的⼀门综合性应⽤学科。

2、耕作制度:农作制度,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耕作制度由:种植制度、养地制度构成。

种植制度:⼀个地区(⽣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式的综合。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地⽣产⼒为中⼼的⼀系列技术措施4、种植制度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式、轮作和连作。

5、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耕地及⼟地资源⽣产⼒和利⽤率为内容的,以养地为中⼼的⼀系列措施。

6、养地制度包括:⼟地培肥、⼟壤耕作、⽔⼟保持、农⽥防护、农⽥基本建设。

7、耕作制度的功能:妥善处理各种⽭盾,实现可持续发展调节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注重系统性、整体性与地区性、科学利⽤资源,保护改善环境。

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技术功能宏观调控与决策功能8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现状:(1)解决了温饱问题(2)农业⾯临严峻形势:粮⾷安全问题、资源安全(3)农业后劲不⾜:耕地减少、⼟地后备资源不⾜、国家对农业投⼊少(资⾦、能量、物质、技术等)(4)农业环境破坏(⽔⼟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污染等)(5)⾃然灾害加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然灾害能⼒下降,灾害呈上升趋势。

(6)⼈⼝膨胀且素质低对农业冲击⼤(7)资源利⽤律低:光能利⽤率、⽔资源、草地资源、农业劳动⼒剩余⼒、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总量可观,⼈均有限,压⼒重重我国解决粮⾷安全的主要途径1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2⾛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产的道路3加强⼩城建设4发展特⾊的⽣态农业5 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1⼈均资源短缺2⽣态环境问题突出3⼟地资源浪费4劳动⽣产率低5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6农业劳动者整体⽂化素质较低第⼆章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1、农业⽣产:通过⽣产获得农产品的过程,或通过⽣物⽣长获得农产品的过程成为农业⽣产。

耕作学期末复习.docx

耕作学期末复习.docx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

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种植制度是核心(作物管理),养地制度是基础,为其配套服务(生产力基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FI标是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和实现农III的综合生产能力。

耕作制度的发展阶段?自然休闲耕作制、草田耕作制、常年耕作制。

自然耕作制分摇荒制和休闲制。

耕作制度的类型:(一)按照集约度划分:1.揺荒耕作制2.休闲耕作制3.草田耕作制4.常年耕作制(轮作耕作制)5.集约耕作制;(二)按熟制分:1.一年一熟制;2. 一年多熟制作物布局的含义:一个地区或农业住产单位对作物结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这里作物是指农田种植的栽培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作物以及药材等特川作物。

作物布局的原则:1.满足社会需求原则;2.符合纶态适应性原则;3.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4.技术可行性原则;5.持续发展原则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作物牛态适宜性是指作物牛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对牛态环境的要求及环境对其要求的满足程度,宽与窄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慕础,影响到产虽、品质、稳产性对作物分布起决定作用的,在大范围内,首先是气候因素,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般來说,决定一种植物能否生存的是气候因素,I佃决定是否繁荣的则要看气候以及地学因素,在一个小范围内,气候差异小,彩响作物布局变动的主要白然因素是土壤、肥力、地下水等地学因素熟悉各生态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单作:在同一III块上于同一主长期内仅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特点:群体结构单一,个体间仅有种内关系, 生长发育一致,便于管理与机械化作业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夹作、间种。

主要牛长期共牛,超过2/3。

耕作学 绪论

耕作学 绪论

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 生产程序机械化: 两种趋势: (1)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
作业;(美国、加拿大等) (2)人多地少的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向小型方向发展。(日本
等) (2) 生产技术科学化:表现在高技术性,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核
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得以应用。 (3) 生产过程高效化: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经
• 生产规模小,效益低 主要以户为单位,3—8亩规模,自给自足, 商品率低,原料生产为主,经济效益差;
• 比较效益低,农村经济落后 • 地区间不平衡 东、西、南、北,平原、丘陵与山区,近郊与远郊。 • 环境问题突出,自然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
• 耕作制度是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耕作学阐述的基本 内容。
选择教材
刘巽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耕作制度引论 第二节 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 第三节 中国农业与耕作制度
第一节 耕作制度引论
一、耕作制度的基本概念
1、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 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研究耕 作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持续增加产量与收 益。
种多少?(万亩)
27
28
10
20 28
2
种那里?
水田 作物配置 (20万亩)
冬小麦 5万亩
冬油菜 12万亩
秧田 3万亩
单季稻 20万亩
旱地 作物配置 (40万亩)
冬小麦 22万亩
冬油菜 16万亩
春玉米 10万亩 夏玉米 28万亩
秋菜 8万亩
蔬菜 2万亩
如何种?何时种?(熟制)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教案章节:一、耕作学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耕作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掌握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3. 理解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耕作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耕作学的基本原理3. 耕作学的主要内容4. 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耕作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耕作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耕作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说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分析耕作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耕作学的研究范畴。

4. 总结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耕作学的兴趣。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耕作学定义和研究对象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耕作学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3. 考查学生对耕作学主要内容的了解情况。

4. 收集学生对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重要性的看法和反馈。

教案章节:二、耕作方式与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耕作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各种耕作方式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

3. 理解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耕作方式的分类和特点2. 各种耕作方式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3. 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活动:1. 介绍耕作方式的分类,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耕作方式的特点。

2. 讲解各种耕作方式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通过实例说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分析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耕作方式。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耕作方式的理解和经验。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耕作方式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各种耕作方式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的理解程度。

3. 考查学生对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影响的了解情况。

4. 收集学生对优化耕作方式的建议和反馈。

教案章节:三、土壤管理与改良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管理的目的和重要性。

2. 掌握土壤改良的方法和技巧。

3. 理解土壤管理与改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第一章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4、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耕作制度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

(2)宏观决策功能: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科学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资投所需;通过宏观调控,处理好国家与地区、政府与农民、城乡工农、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林业对农业的作用:森林的生态效应:(1)调节气候,改善环境;(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森林被破坏后的恶果:(1)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限制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2)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造成气候异常,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4)干旱老地区土壤沙化或变成沙漠。

3、作物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光、温、水、气、养分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相互之间是不能代替的。

00_耕作学 绪论

00_耕作学 绪论
耕作学主体内容包括
作物生态适应性与布局(Crop Adaptation and Distribution):各 类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地理分布与合理的种植结构。 种植方式(Cropping pattern) : 包括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指一年内一块土地上种植两种以上作物,有复种、间 套作等。 轮作与连作(Crop Rotation and Continuous Cropping) :作物倒 茬轮换种植或连续种植。 土壤耕作(Soil Tillage):常规耕作以及少免耕、残茬覆盖等。 农田培肥与可持续土地管理(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 土壤生态维持技术、培肥、土地生产力持续与改善等。 区域耕作制度:研究各地区不同类型的东北、西北、南方、山区的 耕作制度等。
• 进入21世纪以来,耕作学的研究突出向农作学 (Farming System)转型,重点围绕我国农业重 大问题,国家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建设,从建设 资源节约、生态友好、集约高效、产业协调的现 代农作制出发,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农作技术 需求,开展创新研究。 • 形成了以粮食作物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研究、保 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现代农作制模式构建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 区域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方向,
粮食安全
全球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粮食安全
•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沙漠化等因素造成 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全球土地的生产能力。联合国环 境规划署(UNEP)报告中指出,过去50年,全球中 度和极度退化的土地已达12亿hm2。 • 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由1961年的0.42hm2, 下降到2012年的0.20hm2 。 • 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浪费,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未来 最紧迫的问题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则是不利的,为负对等效应(化感:他感和自感,相生和相克)。
间混套作对对等效应的利用有两方面:一是利用一种栽培植(作)物对 另一栽培植(作)物生长发育的直接促进或抑制作用;二是利用一种作
物产生的分泌物抑制对另一种作物有害的生物如病菌、害虫,或促进这
些有害生物的天敌繁殖,从而减轻其病虫害,这是一种间接作用,但应 用效果较好,
条状间作
带状间作
耕作学
第四章 第五章
复 间
套 作 种
同一生长期的作物,作物间的共生期至少超过其
中一个作物全生育期的2/3或一半;
复合群体,作物多样性; 成行或成带分布; 不便管理和机械化; 集约利用空间。
林农(农林)间作,又称多层作
乔木/灌木/草本,果树/作物
耕作学
第四章 第五章
复 间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叶片较狭长、直立的禾本科作物群体的K值为0.3— 0.7,而豆科等叶片较宽而呈水平配臵的作物群体的K值为0.7—1.5。 依据门司和佐伯的计算,水平叶与垂直叶接受光量的比值为0.44:1
耕作学
第五章



2 空间上光的互补与竞争 形态互补
• 高与矮、圆与尖、直与平、 早与晚 • 适当增大群体和LAI;改变受 光姿态。
1 作物的群体结构与光的分布
植物群体内的相对光强自上而下呈指数函数递减,基本上遵循 Beer—Lambert定律,可以群体消光系数表示:
I ln( ) KF I0

I I 0e KF
式中:I表示F层叶的水平光照强度;I0表示群体冠层表面的光强;K 为消光系数;F为群体自上而下的累积叶面积指数。



边行优势的大小和范围与作物种类、品种、地力条件、种植方 式和栽培水平有关。
表5-1 麦/玉套作不同(玉米)预留行宽度下小麦各行的产量百分率 (四川农业大学,1982) 预留行宽度 边 行 第2行 第3行 第4行 中 行 50.0cm 130.3 105.2 99.4 99.4 100.0 66.7cm 139.0 103.4 104.8 104.8 100.0 100.0cm 151.8 104.2 102.1 101.4 100.0 133.3cm 171.7 110.3 109.0 104.8 100.0
2
世界间混套作的发展概况
1.4 间、混、套作的问题
操作管理不方便!!
耕作学
第五章



Section 2
间套作的效益原理
2.1 植物群体的组成及其建立原理
1 群体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群 体 ( 组 成 ) 类 型
单一群体
同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
复合群体
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
耕作学
第五章
注:麦带为10行,行距为23.3cm,中行平均产量为5300kg/hm2
耕作学
第五章



矮杆作物边行劣势的大小也因作物种类和品种而异
表5-2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的边行效应* 边1行 93.4 49.7 67.6 61.2 36.8 86.3 边2行 96.8 80.1 83.0 73.9 55.7 100.2 (沈阳农学院,1971) 中间行 103.0 91.0 85.0 81.0 71.0 99.7 测定点数 1 1 6 2 2 3
3229 3804 LER 2 0.441 0.787 1 228 7327 4833
耕作学
2 增效作用
第五章



3 稳产保收
复合群体稳定性增强,病虫和逆境的抗性增强。
4 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耕作学
第五章



1.3 间、混、套作的发展
1 我国间混套作的发展概况
历史悠久。 面积不断扩大 分布范围广 类型和方式多样化 粮粮、粮棉、粮油、粮菜、粮饲、粮烟、粮药、林粮、果粮等 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耕作学
Chapter 5
间套作
Intercropping
耕作学
第五章



Section 1
间套作的意义及其发展
1.1 间套作的概念
1、单作(Sole cropping)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
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净种、清种、纯种或平作。 生产上最常见的种植方式;
优缺点:
耕作学
第五章



2.5 间混套作群体内生物间的竞争与互补
1 边际效应
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 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 势和边行劣势 边际效应是边行植株与中间 植株相比,具有更大(好) 或更小(差)的营养空间和 地下部的营养面积所致,是 植株在地上部(空间上)与 地下部竞争的结果。
耕作学
第五章
耕作学
第五章



耕作学
第五章



Section 3
间套作的技术
3.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搭配
这是缓和作物间竞争,充分实现互补的基础。利用生态位理 论。达到“分层利用空间,延续不断利用时间,均稳利用营养面 积,趋利避害,各取所需”之目的。
耕作学
第五章



套作
耕作学
第五章



5 立体种植(multistorey cropping)
立体种植有两种含义,狭义的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 间以提高生产能力的种植方式,其主要特点一是由多物种构成复 合群体,二是多层次地立体利用空间资源,因此狭义的立体种植 实际上是间作、混作、套作的总称。广义的立体种植还包括山地、 丘陵、河谷地带的不同作物沿垂直高度形成的分梯度分层次的立 体种植组合,如半湿润地区低山丘陵常见的山顶种树(林)、山 腰种果(草)、山脚种粮(菜)的种植模式。
单作时,田间植物高矮一致,茎叶在空中的分布相同,因此通 风透光条件比较差,在高肥水、高密度条件下尤其如此。
采用高、矮杆作物间套作,矮位作物的生长带成了高位作物通
风透光的“走廊”,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加速CO2的交流。
耕作学
第五章



2.3 间混套作群体在地下部的互补与竞争
形态上

根系入土深度、分布范围的差异(P66表3-1)
特性上

需肥特性、需水特性上的差异
豆科与非豆科作物在营养上的异质互补作用最突出
耕作学
第五章



2.4 间混套作群体在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不同作物的播栽期和生育进程有差异,导致最大LAI出现的时间不同 而互补,特别是套作。
套作也存在着前后茬作物争季节的矛盾,特别是共生期间竞争较为突出, 而且前后作的竞争不均衡。
生态位理论启示
同样生态位的生物种以竞争失败告终
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的生物必有生态位差异
与生态位理论接近的是高斯定律,即消除竞争原理。
生态位理论与高斯定律是建立人工复合群体的理论基础,合理的间混套作 就是要运用生态位理论与高斯定律发挥群体增产作用。
耕作学
第五章



2.2 间套作群体在空间上的竞争与互补
7、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
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国际上通用,含复种,套作,间作,混作 通过多种作物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程度
耕作学
第五章



1.2 间套作的作用
1 增产作用
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合理的间、混、套作较单作有显著的
增产作用。 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为了获得与间、混作中 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在相同栽管条件下所需各个作物单作面积之和,即 土地当量比等于各间混作作物的单产与其相应单作单产的比值之和 。
特性互补
• 喜光与耐荫
竞争
• 种内和种间竞争并存; • 高位作物影响矮位作物
耕作学
第五章



3 空间上CO2的互补与竞争
通风增加CO2供应。据矢吹万寿等研究(1974),水稻群体光
合作用与风速有如下关系: P=KUav0.7—0.8
式中,P是群体总光合速率, Uav是群体内风速,K是常数。
套 作 种
耕作学
第五章



3 混作(Mixed intercropping)
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 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分布不规则; 行内或隔行种植、撒播 不便分别管理
要求混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和生育进程要基本一致。
混作与间作都是是集约利 用空间的种植方式,不增 计复种面积。主要区别是 作物在田间排列分布是否 有规则
耕作学
表 作物 茴香 芹菜 大蒜 薄荷类 鼠尾草 金盏花 波斯菊
第五章

驱避害虫 蚜虫等 纹白蝶等 蚜虫等


部分作物的趋虫效应
纹白蝶、潜蝇类、黄条叶蚤、蚜虫等 纹白蝶等 蚜虫、线虫、夜蛾等 多数种类害虫
苦艾草
万寿菊 结球莴苣 辣椒 矮牵牛
纹白蝶、黄条夜蚤、蚜虫、粉虱
土中线虫、夜蛾幼虫、温室粉虱等 黄条叶蚤等 蚜虫、蓟马、螟虫等 蝇类、蚜虫、浮尘子
耕作学
第五章



4 套作(Relay 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 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两种以上作物 前后茬作物共生期较短,不超过每一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或 2/3 不便于机械化,(宽行尚可); 耕地利用率高; 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 复种指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