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县壮族歌圩文化抽样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靖西县壮族歌圩文化抽样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靖西县壮族歌圩文化抽样调查报告-旅游管理
靖西县壮族歌圩文化抽样调查报告
李凯旋
歌圩文化是壮族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歌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有加速衰落的趋势。
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歌圩文化的保护研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歌圩文化保护意识,培养山歌传承人,使歌圩文化健康发展,代代相传。
一、调研概述
(一)调查目的
歌圩文化是壮族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化背景下壮族歌圩文化的发展现状,找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保护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背景下的壮族乡村文化保护研究》的研究收集信息资料,为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资料,促进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组织与实施
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城市化背景下的壮族乡村文化保护研究》课题组成员具体组织实施。
(三)调查时间与地点
2013年12月下旬~2014年1月上旬。
调查地点是典型的壮族集聚区——靖西县,包括全县19个乡镇。
(四)调查对象
主要针对靖西当地居民特别是当地村民。
(五)调查方式
主要采用抽样调查和当地居民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体。
居民抽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
(六)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山歌的普及情况;山歌传承的途径;调查对象对歌圩文化的保护意识;调查对象对歌圩文化保护的态度;歌圩文化在当地的发展情况;调查对象对政府保护歌圩文化的评价等。
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统计
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2份,回收率为98.4%,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98%。
(二)问卷基本数据统计分析(以下分析以有效问卷为准)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民族及户籍情况
调查对象男性占45.51%,女性占54.49%,主要以壮族(占99.18%)和农村户口(占84.90%)为主。
(2)年龄及文化程度
调查对象年龄从6岁-70岁,包括老中青及少年各个年龄段,其中18岁以下占24.08%,18-40岁占15.51%,41-60岁占25.92%,60岁以上34.49%;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24.49%,初中占41.43%,高中占25.71%,大专以上占8.37%。
除了部分中小学生,调查对象多为乡下村民,文化程度都比较低。
调查对象中,喜欢唱山歌和会唱山歌的比例超过半数,但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18岁以下的青少年喜欢唱山歌或会唱山歌的比例很小;超过半数的人参加过歌圩活动,唱山歌是他们闲暇时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但这些也仅限于年纪比较大的人。
3、山歌传承的途径及意愿
调查对象中,主要是靠老一辈教或跟别人学而喜欢上山歌学会唱山歌的,山歌的传承需要口传心授;67.55%的人愿意学唱山歌,说明靖西县有很好的歌
圩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
4、歌圩文化在当地的发展情况
调查对象中,几乎各乡镇都有自己的山歌队,而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歌圩文化传承氛围较好。
5、对歌圩文化的保护意识及对政府保护歌圩文化的评价调查对象中,76.73%的人认为歌圩文化有保护与传承的必要,但是政府部门除了每年举办山歌比赛外,没有开展更多的活动宣传歌圩文化,“不知道”歌圩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
的高达65.51%,歌圩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说明:以上各图表中项目仅是调查问卷中有关歌圩文化的主要核心问题。
)
三、调研结果总结
(一)整体情况
从回收的问卷分析和访谈结果来看,歌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超过半数的人都喜欢山歌、会唱山歌、参过过歌圩活动,各乡镇都有自己的山歌队并开展相关活动,村民有歌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自觉意识,大部分的人觉得歌圩文化很有保护和传承的必要!但是歌圩文化保护存在缺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青少年会唱山歌,喜欢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原始的山歌文化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歌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有加速衰落的趋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保护歌圩文化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方式单一,仅仅是每年在新靖镇新靖圩日开展山歌比赛。
2、宣传力度不够,2006年壮族歌圩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时过多年,还有65.51%的人不知道。
3、资金投入不足,政府除了每年三月三投入经费举办山歌比赛外,其他乡镇、村屯的歌圩主要由当地街(村)民委组织举办,群众集资,由于筹集到的资金有限,歌圩规模都较小,效果不大。
4、不少歌圩出现“有圩无歌”或“自生自灭”状态。
歌圩逐年冷清,参与歌圩活动的主要为中老年人,很少年轻人参与,不少歌圩已经出现“有圩无歌”的现象(如湖润镇那国圩、禄峒乡凌准圩、武平乡六合圩、地州乡鲁利圩、龙临镇大品圩、魁圩乡扶赖圩);有些地方尽管主办者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但主体不是全体参与人员,而仅仅是山歌队成员和一些山歌爱好者(如新甲乡新圩、渠洋镇新力圩、武平乡大道圩);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由于远离经济活动中心区域,即使开展活动,参加者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形同虚设,于是自然消失,不少歌圩不复存在。
5、山歌文化后继乏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歌圩文化遭到了严重冲击,靖西各乡镇基本上都有山歌队,但成员都是中老年人,几乎没有青少年,会唱山歌、喜欢唱山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上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空巢”老人和小孩,有的甚至举家出走,关门闭户,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山歌后继无人。
壮族歌手出现断代,山歌文化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
四、对保护与传承歌圩文化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1、财力支持。
山歌是一种艺术,是壮族村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它的人员是个体单一的,分散脆弱的,民间自发的歌会模式小,质量也没有保证。
近年来,靖西县各乡镇政府也支持所辖村、街开展歌圩活动,但是,这种歌圩的
举办方式一般为民间自发组织,活动所需经费主要由当地街(村)民委员会负责向群众集资或向社会各界募捐筹集,歌圩这种纯粹的公益性文化娱乐活动,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筹集到的资金有限,歌圩规模、效果都不大。
歌圩文化传承需要人更需要钱,政府财力支持是歌圩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力保证。
2、组织宣传。
除了每年定期举办的歌圩活动外,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将歌手组织化、活动制度化、歌会商业化,以文化演示和商业活动结合的形式在靖西县内举办山歌比赛,邀请广西各市区广大歌手积极参与,将各种歌圩活动做强做大。
同时争取得到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影视公司的赞助,通过打造山歌的音像品牌,进行山歌创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山歌唱山歌,同时也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多听多学,积极参与歌圩文化的保护工作,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发展传承歌圩文化。
(二)多途径培养传承人
1、寻找山歌传承人。
歌圩文化需要山歌,山歌文化需要传承人,山歌的传承需要口传心授。
但现在年轻人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难以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对传统的民间山歌、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甚至有些年轻人觉得唱山歌很土、很丢人。
因此,必须加强引导,增强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举办如“寻找刘三姐”、“寻找山歌王”等活动找寻山歌传承人。
2、将山歌引进课堂。
将山歌引进中小学课堂课堂,聘请歌师们到学校开办专业的山歌培训班,营造良好的山歌学习氛围,激发青少年对靖西山歌的兴趣,培养山歌新人,通过对青少年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能继承壮族这一优秀的、特殊的文化遗产,使靖西山歌文化得以继承发扬。
(三)打造山歌文化推广平台
1、打造旅游景区推广平台。
靖西县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之称,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兼美,拥有旧州、鹅泉、三叠岭瀑布、通灵大峡谷、古龙山峡谷群、渠洋湖、大龙潭、鹅字碑等众多旅游景点,其中通灵大峡谷和古龙山峡谷群为国家4A级景区。
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靖西县旅游资源优势,将山歌文化融入景区导游人员导游讲解中,用山歌介绍景点,通过教游客唱山歌给游客讲山歌等各种互动方式,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了解靖西山歌喜欢靖西山歌;还可以利用旅游景区举办歌圩文化节,把旅游景区打造成山歌文化的推广平台。
2、打造网络推广平台。
相比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网络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宣传载体,具有宣传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还可以进行实时监控,现代人的很多信息的来源均来自网络,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网络的宣传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认可。
如贵州民族文化网就作为传播民族文化而设立的大众型综合门户网站,网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精粹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红棉树贝侬创建,成立于2002年的“僚人家园”网站在传承与发展民族语言与文化方面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