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经典选释》连载四
《中医儿科经典选释》连载五
H n i n o gLj ,WagC n l Wa gF n u n ogi , n a g
( h opt f C d ni gCt, 5 0 0 Mu aj n ,H i nj n ) T eH si l M i Mu aj n i 1 70 , dni g e o g a g a oT n a y a l i
p u l f cs i h r p a t n p l d u si mb l u rc i r n s o k s n r me,w i h b t rt a e e t e e t n c i r ci a d a p y r g n u i c sf h l e h c y d o c o c i o d hc et n t e h h
go pi ua v f c , hc a biu ieec ( ru crt ee et w ihh s v s f rn e P<0 0 ) o c so T eei s nf at h r— n i s o o df .5 .C n l in h r i icn ea u s gi t
1 韩笑冬 , 王芳 , 魏广 州 , .捏 脊疗 法治疗 d J 惊 吓综 等 ,L 脂肪 组织 , 周 的血 管 丰 富 , 就 有 利 于药 物 的渗 [ ] 脐 这
透和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 , 在脐部敷药能起到
内服药 物起 不 到 的作 用 。我们 采 用 捏 脊敷 脐 疗 法 治 疗小 儿惊 吓症 , 疗效 可靠 , 用迅 速 , 患儿 及家 作 是
Hup oo g Ca u e o Ba ln ps l .
Ke o d : hrpa t n p l a o e o s h de h c y do ;Z ej gP w e;H p yw r c i rc ca d a pi t n m t d ;c i n so ksn rme h ni o dr u o s o i ci h l r n
《中医儿科经典选释》连载六(续前)
[ 译义 ]
损 已极 , 是无法挽救的。
根据万密斋的治疗经验 , 对于中气下陷泄泻之 证, 多用 四君 子汤加 升 麻 、 风 、 防 乌梅 治 之 , 用 四 或 [ 按语] 临床时可以参考应用。 惊 泻证 的治 疗 , 当平 肝 补 脾 , 应 宜用 六 君 子 汤 君子汤吞服七味肉豆蔻丸, 加 白附子 以定风 , 用 柴 胡平 肝 引 经 以杜 渐 防微 , 少 关于腹泻虚热不退之证 , 根据临床体会 , 不可 可 以不 致 引 起 泻 搐 而 自安 。临 床 时 , 峻攻 截 风 之 妄用寒 凉之 剂 , 宜用 调元 汤常 服 , 可急切 图功 , 不 甚 药, 不可应用 , 否则 , 脾气益虚 , 肝邪弥甚 , 反致抽搐 者 可加入干 姜 、 附子 , 亦颇 有效 。 ( 待续 ) 反 张 , 难挽 救 。 殊
便 下虫 , 这种 证候 , 叫做 “ 泻 ” 又 宜鉴 别 清楚 , 就 疳 , 以便 治疗 。 [ 语] 按
[ 按语 ] 风湿泻 的治疗 , 以散 风 渗湿 为 主 , 用 五 苓 宜 可 散加 羌 活 、 防风 、 苍术 治 之 , 于水 湿 而泄 者 , 燥 偏 宜
暑泄 , 夏季小儿腹 泻 的总称 , 根据发 病 湿分 利治之 , 胃苓 汤 。 就是 它是 如 原 文 季节而命名的。因此, 临床上的表现有寒热的不同, 泄 泻肠 滑不 止 , 湿伤 元 气 陷虚 , 宜升 举 救 儿 药 也有虚实的差异 , 性 的宜 温 中止泻 , 寒 热泻 的宜 清暑
中医儿科学完美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当归四逆汤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挟痰;(偏风寒)三拗汤加苏子。
(偏风热)黛哈散加桑白皮。
挟滞:解表药加保和丸或消食导滞之品。
挟惊;解表药加用镇惊丸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人参五味子汤7、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参附龙牡救逆汤8、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七、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2、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大青龙汤4、肺实肾虚;泻肺补肾,标本兼顾。
偏于上实者用苏子降气汤。
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2、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麦味地黄丸3、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金匮肾气丸八、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
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滋阴降炎。
知柏地黄丸九、口疮: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中医儿科学 (1)精选全文
几个重要学说-稚阴稚阳说
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对稚阴 稚阳的认识进行了归纳和解说,他提出: “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 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 阴未长也。”
小儿时期无论脏腑气血、筋脉骨肉等物质 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均处于幼小的状态, 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也就是说,“阴” 和“阳”均是幼稚的。
小儿体格发育
脉搏(次/分)
呼吸(次/分)
新生儿
120~140
40~45
新生儿~1岁 110~130
30~40
1~3岁
100~120
25~30
3~7岁
80~100
20~25
7~12岁
70~90
18~20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1岁以上小儿血压可按下列公式计 算:
收缩压(mmhg)=80+年龄×2
望诊
1.五色主病:所谓五色指红、青、黄、白、黑, 又称五色诊。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吐泻。
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呈黄色,多为虚证或有湿,可见于疳证、 积滞、虫证。
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 水湿停饮。
2.五部配五脏五部指左腮、右腮、额上、鼻
小儿体格发育
牙齿-小儿出生后5~10个月开始出乳 牙,于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 6岁后开始换为恒牙,并长出第1恒磨牙, 12岁左右长出第2恒磨牙,18岁以后 开始出现第3恒磨牙(智齿)。恒牙共3 2个,一般于20~30岁时出齐。
6~24个月正常小儿牙齿数,可用下列 公式计算:
牙齿数=月龄-4或6
万全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三有余、四不足学说,即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 足;肾常不足。-强调调理脾胃
《中医儿科经典选释》(续前)
摘 自刘 粥 臣编著 的《中儿科 经典 选释 ・ 泻 西江 月词》,1 2 9页。 ( 泄 2 8— 1 未完待 续 )
一
41 —
关 于 小儿 泄 泻 的预 后 诊 断 , 须 参 合 全 身 症 必
的小 儿 , 谓 “ 病 者 , 则 腹 满 肠 鸣 , 泄 食 不 状 , 所 脾 虚 飧 因为泄 泻 只是 全身 症状 的一 种 , 相参 合 , 互 方才 如朱 丹 溪 曾 云 : 凡 治 吐 泻 , 问轻 重 , 要 “ 不 只 化 ” 总之 , 泻 之暴 发 , 为 时气 所 侵 , 。 泄 多 常见 于夏 全面 , 秋季 节 , 有 伤 于 乳食 所 致 。若 泄泻 久 病 , 多 由 乳 食 如 常 , 生他 证 者 , 易 治 愈 , 吐泻 不 止 , 亦 则 不 便 凡 目 素体 不 足 , 泻久 致虚 而 成 。治疗 时 除应根 据 病 的 上视 , 或 头后 仰 , 脉沉 细 , 身肤 冷 , 遍 不乳 食 , 作渴 不止 新久 以及 寒热 虚 实 以外 , 要 审别 不 同病 因 以辨证 者不治 , 肉 瘦 削 者 不 治 , 成 惊 搐 者 不 治 ” 更 大 又 。总
第 6卷 第 6期 21 0 0年 1 1月
・
中 医 儿 科 杂 志
J P DI RI C . E AT CS OF T M
V0 . No 6 16 .
No . 01 v2 0
经典古籍连载 ・
《中 医儿 科 经 典 选 释 》( 前 ) 续
小 结
升提 , 四当止 涩 , 些 都是 治疗 泄泻 的原 则 , 这 临床 时
泄 泻就 是 大便 稀 泄 , 数 增 多 , 因 时气 的影 更应 注意 到虚 中有 实 , 补 虚 不 可 纯 用甘 温 ; 中 次 有 则 实 响 而作 泻 , 夏秋 间的湿 热之 气 , 时的寒 冷侵 袭 , 有虚 , 如 非 则清 热 中不 可过 用苦寒 ; 病仍 有 实邪 的 , 新 用
最新《中医儿科学》
24
⑤陈文中与《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治痘疹用温补的创始人。 重视预防保健工作。
25
(2)实施先进的医学分科和教育 制度
唐代(公元624年), 开设了少小科(即小儿科) 培养专攻儿科医术的儿科医 生。
中医儿科学分册上半部分
目录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第二章中医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三章辨证论治概要第一节诊法概要第二节治法概要下篇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第二节咳嗽第三节肺炎喘嗽第四节哮喘第二章脾系疾病第一节厌食第二节积滞第三节泄泻第三章心肝系疾病第一节病毒性心肌炎第二节多发性抽动症第四章肾系疾病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第二节肾病综合征第三节遗尿第五章其他疾病第一节紫癜第二节汗证第三节胎黄附录一:儿科常用方剂附录二、儿科常用中成药中医儿科学分册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一、中医儿科学定义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医学。
二、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主要四个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孕育与萌芽(远古~南北朝)追溯中医儿科学起源远在战国时期,约四百多年前已有小儿医,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我国历史上对儿科医生的最早记载。
随着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在中医著作中就开始有了关于中医儿科内容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乳子病热,脉弦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者生,寒者死。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者生,急者死”。
《汉书艺文志》中有《妇人婴儿方》十九卷;长沙出土的西汉墓中《五十二病方》帛书中有“婴儿病痉”、“婴儿瘛”的记载,这些记载均为中医儿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阶段。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中医学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医儿科也现雏形:唐代的医制,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少小科(即儿科)学制五年,考试合格者为儿科医生。
唐代儿科专科医学教育的开展,为促进儿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医儿科学在宋代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儿科著作的不断出现,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北宋钱乙,字仲阳,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三卷传世。
中医儿科经典著作
中医儿科经典著作
中医儿科经典著作包含了很多珍贵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于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几部中医儿科经典著作的相关内容:
1.《育儿宝典》
《育儿宝典》是明代王肯堂所著的一本中医儿科经典著作。
该书从中医理论出发,介绍了婴幼儿常见病与中医药的应用,包括婴幼儿营养、生长发育、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有关婴幼儿药膳的部分是该书的亮点之一,通过合理使用中药材和食材,帮助治疗婴幼儿的一些疾病。
2.《诊断要旨方术心法·儿科篇》
《诊断要旨方术心法·儿科篇》是宋代乂宾所著的一本中医儿科经典著作。
该书主要介绍了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包括了针灸、按摩、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注重总结临床经验,通过案例等形式,详细描述了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选择。
3.《医孟集注》
《医孟集注》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学传世经典。
该书主要是对孟诜所著的儿科学专著《儿科源流》进行了注解,对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书中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症,以及治疗原则、验方方法等内容。
该书对于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以上是几部中医儿科经典著作的相关参考内容。
这些著作汇集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今天的儿科医生和中医师在诊治儿科疾病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经典著作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灵活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为儿童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王烈教授婴童病案选读(四)
名 医医案 ・
王 烈教 授 婴 童 病 案 选读 ( ) 四
孙 丽 平
( 吉林 省 中医药 管理局 王烈教 授学 术经 验研究 工作 室 , 春 中医药大 学附属 医 院 , 长 吉林
1 淋证 ( 结尿 路 ) 热 案
长春
10 0 ) 300
尿路 刺激征 , 以尿 频 、 痛 、 急等为 特点 。女. 尿 尿 陛较
2 次 。查 体 : 清 、 平 、 红 、 干 , 0余 神 气 面 唇 心肺 未见 毒 、 除邪 之 剂 , 韦 、 金 沙 、 石 海 瞿麦 、 蓄重 在 通 淋 , 篇
异 常 , 软 , 腹 压痛 阳性 , 反 跳 痛及 肌 紧 张 , 腹 少 无 双 延 胡索 、 白芍 理气缓 急 。本方 应用 不及 1 0d而愈 。
泻 , 是 如 此 , 徒 以止 泻 为 能 事 , 泄 泻 虽 然 暂 风 ) 或 大 孔 如 竹 筒 , 不 能 收 闭 者 , 为 不 治 之 也 若 则 , 而 皆
止, 必然 还 有复 作 机会 , 误 既久 , 胃益 虚 , 变 证 。 耽 脾 则
证亦 必接踵 而至 了。
原 文
苏某 , , ,99年 9月 1 女 9岁 17 0日诊 。病 史 : 患 男性 为多 , 急性发 病 应 尽快 治 愈 , 程超 过 6月易 病 儿 诊前 曾有外 感病 史 , 用抗 生素治 疗 , 感症 解 。 转 为慢 性 。本病 例 与 中 医 的热 淋相 近 。病 因 为邪 应 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药7d 减 , 尿痛 及 尿 急 , E小便 1 次 。前 夜间 睡后则 尿频症 状消失 , 症 无 每 t 0余 饮食 可 , 睡眠安 , 大便正
儿科经典原文
儿科经典原文
1.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
2. 《颅囟经》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荣卫将充,故肌肉软弱,腠理疏泄,易汗易惊,易寒易热,易饱易饥。
"
3.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所著)
"小儿纯阳,脏腑柔脆,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养者当慎,药者宜审。
"
4. 《幼科发挥》(万全所著)
"小儿之疾,非其体禀纯阳,脏腑柔脆,则其气血未充,肌肤柔嫩,易为外邪所犯,易为内伤所损。
"
5. 《景岳全书·幼科发挥》
"小儿之病,最重脾胃,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乳食入胃,全赖脾气运化,而后能营养诸脏,故调理脾胃实为儿科之首要。
"。
当警惕“胎毒”-儿科十大病机之四
当警惕“胎毒”-儿科十大病机之四旧时代,特别是中医形成的年代,新生儿死亡率很高。
远的不说,就说刚解放的1949年,新生儿死亡率高达40%左右。
大家可以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辈,哪家没有死过孩子?面对如此高的死亡率和难治的婴儿病症,中医前辈们一直在思考。
--孩子刚出生不久就抽搐惊风。
这是风邪所致。
为此,产妇的房间紧紧关闭,不能开窗,不能用蒲扇煽凉,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过去新生儿至少7天后才允许亲朋好友探望。
新生儿睡觉时,即时盛夏,头部囟门和肚脐也盖一根巾。
所有这些,不为别的,就为防止那个可恶的,常常夺去孩子性命的贼风。
--孩子出生2-3天内大多数面黄、目黄、小便黄。
总有患儿黄色退不掉,并且呕吐、嗜睡、抽搐,最后没有熬过来。
黄疸,属于湿热。
为了预防它,古人生产时忌了所有水湿。
修了吊角楼,房间生了火,要干燥,要温暖,产妇和婴儿绝对不沾地气。
新生儿喂养也特别讲究,初乳不宜太饱,不能增加脾胃负担;喂奶前还有仪式,要拭去口中的湿和毒。
总之,一切防止外湿侵袭和湿邪内生的途径都被古人想到并杜绝。
--小儿3岁内,约一半孩子皮肤疹子,起泡,搔痒难忍。
好了又发,此起彼伏。
疹子里渗出液,就被称为“湿疹”。
这种疹子常常因为食谱改变引发或加重。
于是,古人在忌口方面用足功夫。
可以说,忌口是中医一大特色。
这也忌,那也忌,甚至忌得严重营养不良。
忌口和中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这个湿呀,无论燥湿、利湿、祛风胜湿,都难于根除。
--小儿出生不久,特别是虚弱小儿,口中出现白膜,孩子因口腔疼痛不吃不喝,奄奄一息。
拭擦常常出血。
白膜见于口中,脾开窍于口,一定是胃中腐浊。
腐浊因为积滞。
流水不腐,积久生浊。
可是,孩子胃里空着呢!积在哪里?滞因何在?--很多孩子手舞足蹈,舌头老伸在外面或左右摆弄。
这是心火,为此,用通草、竹叶芯、麦冬,甚至黄连,但收效不大。
--新生儿口腔溃疡很普遍。
谓之心火移热于小肠。
心火清了,小肠利了,管一段时间,很快又发。
古人总结以上林林总总的病症。
关于儿科用药轻灵的典故
关于儿科用药轻灵的典故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小儿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
儿科用药作为儿科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根据小儿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儿科用药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药量轻灵”。
这一原则是古代医家的处方特点,也是儿科用药的精髓。
“药量轻灵”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代叶天士的《医学入门》一书。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儿科医家,他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叶天士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被后人尊称为“儿科之圣”。
他的用药特点是以轻灵见长,每味药一般在3~10克之间,药味也非常精简,每个处方大多仅有6~8味药。
叶天士的“药量轻灵”得到了后来儿科医家的推崇和继承。
清代的钱乙、王清任、徐杏圃等,民国时期的王玉润、朱瑞群、蔡瑞桐等都是儿科的名家,他们的处方也都体现了“药量轻灵”的特点。
他们认为,小儿生理上具有“形气未充”和“易寒易热,亦虚易实”的特点,病理上多血少气弱,因此治疗上提倡“温阳扶正祛邪为本”,用药上要“轻灵”,以免伤及正气,或加重病邪。
“药量轻灵”的意义深远。
从理论上讲,“药量轻灵”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即要根据小儿的体质、年龄、病情、季节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和剂量,而是灵活变通,适应小儿的变化。
从实践上讲,“药量轻灵”有利于保护小儿的正气,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小儿的康复。
“药量轻灵”并不是说用药要少,而是要适量。
也不是说用药要弱,而是要精。
儿科用药要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
既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要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儿科用药要注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等方面。
选择轻灵而不粗糙,温和而不刺激,协调而不相反的药物,使之相得益彰,发挥最佳的效果。
总之,“药量轻灵”是儿科用药的重要原则。
它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在儿科治疗中,我们应当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药物,以达到治疗的效果,保护小儿的健康。
中医基础- 儿科
今天,按照中医儿科教材的内容,来与朋友们聊聊小儿的生理特点。
有人说,孩子就是缩小的大人,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孩子并非简单的缩小的大人,孩子是有着他自己的生理特点的。
小孩子有什么特点?中医认为:小孩阶段太特殊了,从生下开始到长到十来岁之前是有自己的生理特点的,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长迅速。
为了讲述第一特点,脏腑娇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插曲。
这是我在北京的一位朋友,他这次找到我,为什么呢?原来是他的小儿子病了。
一见到这孩子,就觉得他的脾胃不好,因为脸色萎黄不明亮。
我问他,孩子最近这次感冒是怎么得的,他和妻子仔细回想,告诉我是孩子们生日聚会,然后就感冒了。
我听到这里,就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就问他:“当时孩子吃生日蛋糕了吗?”他回答我:“吃了,剩下的半个生日蛋糕都是他吃了。
”我告诉他,这就是这次感冒的根源,孩子脏腑娇嫩,还不能完全吸收这些“美味”,所以导致了疾病。
他们听了大吃一惊,完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吃蛋糕和感冒有什么关系?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就是小孩脏腑娇嫩的特点,脏腑娇嫩表现为什么?小孩的身体没有完全形成,小孩的很多病,就是因为他的脏腑还没有形成导致的,他的脏腑彻底长成以后就没有这个病了。
脏腑娇嫩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孩子脏腑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比如说用药,小孩特点是:用药如果正确,疾病可能马上就好,非常迅速。
可是,如果用药错误,那么他的身体马上就受损伤。
这就是对为什么对孩子用药特别慎重的缘故。
说儿科难治,古代人说:“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意思就是说儿科难治。
但是,儿科有时候好治,因为根据我的观察,小孩用上药,如果对证了,几副药一定有反应,很快的。
因为他脏腑娇嫩,很容易受药物的影响,对药物敏感。
但是如果要用坏了,很容易小孩就受伤了,这个受伤有可能是长期性的,比如说寒凉把他伤到了,这可能导致他长大以后一直阳气很弱,这就特别可惜。
现在我们回到我朋友的疑问上,为什么小朋友大吃了一顿奶油蛋糕,就开始感冒了呢?原来,我们的小孩很多肺经的问题,都是吃东西引起的。
儿科萃精
儿科萃精儿科萃精民国·陈守真(1881~1960年),字礼庭,竹山县竹坪乡人。
自幼学业有成,1901年始教私塾。
1928年,弃教拜江湖名医李会初为师,主攻《温病调辨》一书。
擅长内科、妇科,以温病最为精通。
1939年大旱,草木枯萎,民不聊生,瘟疫流行。
病人头痛、高烧继而抽搐,危及生命。
陈翻山越岭义务诊病,运用“大定风珠汤”佐以它药救治,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
一日深夜,为救一垂危病人,到十华里以外的药铺取药,并煎熬汤药守护病人通宵达旦,病人得救,可他的长子却被狼活活咬死。
其后,他强压失子之痛,更坚定了为民除病的信念。
他深研医技,勤勉终身,常年巡回于乡间。
他为病人看病开方,分文不取,当地一周姓财主以高薪聘请他坐堂开药铺谋利被拒绝。
由于陈守真德技双馨,深受家乡百姓的崇敬。
1960年逝世,终年79岁。
李序天下事至变者病,而可见者恃乎形;至精者医,而可据者恃乎理。
极精以穷变必本见微知着之旨,就形而求理尤赖慎思明辨之功,是以疾在腠理扁鹊论其易治,病居膏肓秦缓知其难效。
若夫河内出蛇之奇,海陵走獭之变,伯宗之徙痈于柳,秋夫之针鬼于茅,要皆病之变者,亦即医之精也。
唯能神而明之,自可习而化之耳。
医道一端,茫无涯,始于黄岐,圣于仲景,递演相传,名家辈出,撰述千百,阐发靡遗。
降及今日,斯道凌夷,或剽窃肤辞,或拘泥古法,偶阅本草,粗记成方,既盲于心,复昧于目,本以活人之术,转为杀人之具,吁可叹也,亦可畏也。
闽侯陈君守真,今之知名医也,兹以所着《儿科萃精》一书,不弃浅陋而来求序于余,余不敏黍长卫生职司锁钥,长城日坏,焉忧之,正欲领导群伦同遵正轨,务期挽救民生咸登寿域,方在整理之中,猝遇济世之筏,披阅再四,喜慰无量。
窃爱其命名儿科独具只眼,题曰萃精别有会心,融化圣经贤训,吸其精华,采取名言要诀,倾其糟粕,深具得医之意,犹善察脉之真,择焉既精,语焉亦详,何异龙宫之获,宁非金匮之钞。
行见苏耽救疫,常满橘井之泉;将使董奉赈贫,偏多杏林之树。
中医儿科学-4-1 (1)
中医儿科学-4-1(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32,分数:32.00)1.猩红热邪毒内归肺脾肾脏可导致∙A.痹证∙B.心悸∙C.昏痉∙D.水肿∙E.阴伤(分数:1.00)A.B.C.D. √E.解析:[评析]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痧毒疫邪由口鼻而入,蕴于肺胃,化热化火,上熏咽喉,外泄肌肤。
热毒炽盛者,还可由气人营,表现为毒炽气营,甚则内陷心肝,而见昏痉。
后期损伤阴液,表现为肺胃阴伤。
若邪毒损伤心气,或邪毒流窜关节,或邪毒内归肺脾肾脏,可导致心悸、痹证、水肿。
2.幼儿急疹最多见的发病年龄是∙A.小于6个月∙B.1岁以下∙C.1~3岁∙D.3~5岁∙E.5~7岁(分数:1.00)A.B. √C.D.E.解析:3.下列四种发疹性疾病中,白细胞增高者为∙A.麻疹∙B.风疹∙C.猩红热∙D.幼儿急疹∙E.以上都是(分数:1.00)A.B.C. √D.E.解析:[评析] 麻疹、幼儿急疹、风疹鉴别诊断见以上相关内容。
主要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4.对水痘的诊断最有意义的是∙A.皮疹为红色斑疹∙B.皮疹为红色斑丘疹∙C.皮疹为红色浸润的“露珠”状疱疹∙D.皮疹较重的可发生痛感或痒感∙E.呈向心性分布的各期皮疹同时出现(分数:1.00)A.B.C. √D.E.解析:[评析] 水痘又称水疤、水花、水疮,是由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时行疾病。
以发热,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丘疹、疮疹、结痂为特征。
本病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流行。
预后一般良好,愈后皮肤不留瘢痕。
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5.水痘的好发年龄是∙A.1岁以内∙B.1~6岁∙C.5~8岁∙D.9~12岁∙E.儿童时期任何年龄(分数:1.00)A.B. √C.D.E.解析:[评析] 全年均可发病,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1~6岁小儿多见。
6.水痘热毒重证病机是∙A.病邪深入,郁于肺胃∙B.病邪处入,蕴郁于肺∙C.病邪深入,郁于肝脾∙D.病邪深入,郁于肺脾∙E.病邪深入,郁于心肺(分数:1.00)A.B.C.D. √E.解析:[评析] 病因为外感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临床见肺卫表证。
中医儿科笔记打印
中医儿科(一)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高作:唐朝《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进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进展,比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朝。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临盆,共40周;(孕期28天到诞生后7天止,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诞生~28天;(3)婴儿期——诞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小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体重:早晨空肚排尿后初生:3千克1~6个月:体重=3+*月龄7~12个月:体重=+*(月龄-6)=+*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加25厘米。
2岁后:75+5*年龄头围:初生: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内,胸围常小于头围;1岁时几乎相等;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诞生后2~4个月内(部份诞生时);前囟关闭:诞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诞生后5~10 个月开始出牙。
20~30 个月出齐20颗乳牙。
6~24个月: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时期: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 。诸药 不仅 治感去 热 , 能 防热邪人肺 引起 咳嗽 而愈 。再 以生地 黄 1 、 且 Og 玄参 l 、 0g 麦冬 1 、 0 g 沙参 等症 。感 冒发 热 , 单纯 解 表 而不 用解 毒 之 剂 , 表 1 、 红 1 、 菔 子 1 、 斛 1 、 花 粉 其 0g橘 0g 莱 0g 石 0g天 虽解 , 而毒 不 除 , 遂之 邪 毒传 经 变证 之 虑立 至 。俗 1原 文 ‘
泄 泻 如 常 治 法 , 须 别 用 心 机 , 将 胃 苓 不 只
丸 药 医, 三服 自然停 息 , 此不 能 取 效 , 前 四 如 依
法支持 , 吾将 心 法教 人 知 , 才显名 医三世 。 [ 义] 译
泄 泻一般 的治 法 , 以燥 脾利水 , 多 如用 胃苓 丸 , 方可用 之 , 果热 象显著 者 , 不宜 用 。 如 似
・
经典古籍连载 ・
《 医儿 科 经 典 选 释》 载 四 中 连
原 文
甘草 、 草果仁 各二钱 , 泽泻 去毛 四钱 , 官桂 一钱 。
[ 按语 ] 泄 泻一证 , 临床 的表 现颇不 一致 , 有虚 有实 , 有 寒 有热 , 临床 时究 宜详 审 , 能脱 离 辨 证施 治 的原 不 则 。因此 , 用 胃苓 丸亦 只 限于 脾 虚湿 盛 的病 例 , 运
等热不 退 , 咽痛加 重 , 后饮 食 , 、 病 大 小便 尚可 。
之毒犯 肺壅 于咽 所致 , 以清 热解 毒 为 主要 治法 。 故
查 体 : 温 3 . C, 红 、 干 , 峡 周 围 红 据 本文 所治 的病 例 , 毒 清 咽 当 为 除标 , 用 之 抗 体 9 0o 面 唇 咽 解 所
赤, 有疱 疹 7个 。心 肺 、 腹部未 见异 常 。舌 质红 , 舌 毒灵 , 汤剂 中的紫草 、 慈菇 、 干 、 楼 、 金灯 为 山 射 重 挂 苔 白 厚 ,脉 数 。 血 常 规 :WB 3 X 1 L 主剂 , 在抗 毒去温 , C .6 0/ , 重 兼清肺 火 、 血热 , 尤其 射干 、 重
服药 三 天 以后 , 即可泻 止如常 。假 如用 了 胃苓 丸 的 效果 不 够 理想 , 可按 先 淡渗 , 次温 中 , 升提 , 三 四止
五 六 月 问泄 泻 , 中寒 少热 多 , 中丸 【 子 其 理 方
玉 方 不 方 同 涩 的法则 来治 疗 , 是 我 治疗 泄 泻 的 一些 心 得 , 这 特 救沉 疴 , 露散 子 真 可 , 效 四苓 。作 引 , 吞理 中调和 , 自然泄止 莫蹉跎 ¨ , J 活得 人 多念我 。 此提 出 , 以与 同道们 研究 。 [ 附方 ]
病 史 : 素 体 健 , 病 原 因 不 明 , 然 于诊 前 必 须 养 阴扶 正 、 除余 热 , 平 起 突 祛 方可 获 愈 。本病 见 于 原
2d 发热 , 咽痛 , 咳嗽 。按 “ 冒”口服退 热 消炎剂 发 , 有继发 , 无 感 亦 中医治疗 多与乳 蛾并论 , 系感 受 温热
第 6卷 第 2期 21 00年 O 3月
中 医 儿 科 杂 志
JP I R C C . ED AT I S OF T M
Vo . No 2 16 . Ma . 01 r2 0
说, 故王烈 教授 治感 冒发 热 以风毒 立论 ,用解 毒利 1 、 0g 山慈 菇 5g 蝉蜕 2 、 金灯 2 。水煎 服 , 、 0g 挂 0g
发热 之治 , 重在解 毒 , 毒去热 解 , 证 自愈 。 其 病案 2: 疹性 咽峡 炎 ( 热壅 咽 ) 疱 毒
金某 , , 男 4岁 ,9 2年 2月 2 19 2日初 诊 。
要是 望诊 , 视 局部 , 同 阶段 可见 红 疹 、 疱 、 查 不 水 破
溃等不 同表现 。中医治疗本 病 效果好 , 热退之 后 但
咽、 疏风 清热法 治疗 , 退热 效果 可靠 。方 中紫草 、 重 2d1 。合用 AJ抗 毒灵 胶囊 , 剂 ,L 每次 07 , .5g 1d3 楼解 毒 ; 射干利 咽 ; 菊花疏 风 ; 芩 、 蒿清 热偏里 ; 次 。高热 时 自服 降热西 药 1次 。经 治 2 d热降 , 黄 青 咽 石膏 、 柴胡 清热 偏表 。佐用 抗毒 灵增强 解毒退 热之 痛减 轻 。服 药 4 d体温 正 常 、 疹 消 退 , 成 溃 疡 疱 未
S 6% , 8% , g 3 L5 M 6% 。胸 部 x线 透 视 未 见 异 楼 、 金灯 、 豆根 力 在攻 咽 。佐 用 柴 胡 、 芩 、 挂 山 黄 青 常。
蒿解 内外之热 。由于本病 之毒 性较 强 , 有疫毒 之 并
诊 断 : 疹 性 咽 峡 炎 。 辨 证 : 冒 ( 热 壅 性 , 以毒解 热退 后 伤 阴之 候 尤 在 , 宜用 养 阴之 疱 感 毒 所 故 如 麦冬 、 沙参 、 花 粉 、 斛 、 天 石 莱 咽) 。治法 : 毒利 咽 。处方 : 解 柴胡 2 、 0g黄芩 2 、 剂善其 后 , 生地 黄 、 0g 重楼 2 、 蒿 2 、 草 5g射 干 2 、 Og青 0g紫 、 0g 山豆 根 菔子 等以滋脏 腑之 阴为 治疗要 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