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点、线、角数量关系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其中数量关系运用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一直是教师们面临的挑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具有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更受青睐。
加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提高他们未来面对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通过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分析,案例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策略的优化以及课堂实施的困难与挑战,来深入了解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研究实践,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该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通过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实践研究,可以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在八下数学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各类学生的数学成绩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
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线与角学习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线与角学习小结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它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大到建筑物的设计,小到日常的购物理财,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教育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其中,线与角是小学阶段数学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具体体现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本文将从课程设计、学习方法和题目训练等方面对线与角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课程设计线与角是数学中基础性的概念,它涵盖了直线、射线、线段、角度等多个方面。
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与线和角有关的例子,使孩子们能够更快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例如,可拿起一张纸片或是一条绳子作为直线,让孩子们用手摆出不同的角度,将角的概念引入到教学中来。
教学中还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动,让学生看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科整合的意识。
二、学习方法对于线与角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抽象——实际——抽象的教学方法,即先让孩子们了解抽象的概念,再通过实际例子去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再回归到抽象的概念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进行阅读,或是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题目训练线与角是需要通过一定练习才能掌握好的知识点。
这就需要对孩子们进行练习并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和误解。
教师还应注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强化,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上。
可以设置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如基础习题、拓展题、应用题等,以达到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四、注意事项线与角的教学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知识背景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教学中,应注意细节和基础知识点的巩固,不要埋下不正确的概念和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们的情感教育,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线与角的学习是数学学科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对于后续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五年级数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内容: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法指导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
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0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0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0篇)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
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本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
二、本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与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较大的数,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探索并发现简单的规律。
①能正确口算几十或几十几百除以几十(商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②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和调商的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③能正确判断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估计商的最高位上可能是几。
④初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式题,能清晰地表达混合运算的步骤。
⑤初步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⑥能认、读、写亿以内的数和整亿的数,感受这些大数目的意义。
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作单位表示较大的数。
认识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能运用认识的数进行简单的交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⑦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初步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⑧认识计算器,能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有趣的数学规律。
⑨能应用学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数量关系。
(2)经历研究有关物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有关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①认识射线和直线,能区分射线、直线和线段。
点和线教案(精选22篇)
点和线教案点和线教案(精选22篇)点和线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2.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3.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具准备长方体、圆柱体模型,投影机和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二、新授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3.几何体的概念.(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4.给出面的分类.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提出问题:(1)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2)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四、作业布置1.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1第7~12、13、1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的数学原理.2.体是由_______围成的,面和面相交于_______,线和线相交于______.3.点动成________,线动成______,面动成_______.二、选择题.4.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A B C D三、解答题.5.如下图中的棱柱、圆锥分别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面还是曲面.6.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答案:一、1.直线点动成线 2.面线点 3.线面体二、4.B三、5.棱柱由五个面围成,都是平面;圆锥由两个面围成,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 6.略点和线教案篇2语言活动:《鼓》(儿歌)活动目标:1、了解鼓的外形特征及功能。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5篇
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5篇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
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任六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
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勤于动脑,乐于探究。
但有几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稳定,作业需要老师不断督促,思维反应慢。
这就要求我在新学期里,不断探究、完善教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独创性,使之善于思维,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学段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以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2)经历探索事物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发展测量、试图、作图等技能。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5)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
(6)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1)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把小球看成一个点,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课本(看成一个长方形),感受“面动成体”。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在本节课中,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新知,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另外,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多次探索、操作的空间。
“旋转游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从抽象进入直观,又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体验了旋转的愉悦,思维也渐渐走向深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促进学生发展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推理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用2π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部分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可能会费时费力,出错率高,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辅导。
本节课符合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在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设计方案,验证“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的猜想,在验证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
经历的价值在于获得自主的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往往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
教师通过直观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学生产生合理猜想提供了一种直接的体验,使学生比较直接地想到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教案板书反思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会对三角形按边分类.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看下列实物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二、合作探究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现在请观察上面的屋顶框架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什么叫做三角形?(3)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问题1: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结论:三角形中,三条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问题2:我们以前学习过这样一个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典例1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计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解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典例2有两条长度分别为5 cm和7 cm的线段,用长度为13 cm的线段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那么换上线段的长度在什么范围内时可以组成三角形呢? [解析]用长度为13 cm的线段与它们不能摆成三角形.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即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是2 cm<x<12 cm.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边的关系1.三角形按边长分类:三角形2.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学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通过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第2课时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对三角形按角分类;2.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带领学生探索三角形的角的数量关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把三角形按边来分类,并研究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是什么关系吗?那么三角形按角来分类呢?结论: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二、合作探究问题1:在介绍等腰三角形时,我们对它的边进行了区分,分为腰和底,那么直角三角形的边如何区分呢?结论: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直角三角形ABC可以写成“Rt△ABC”,我们把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归为一类,称为斜三角形,斜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问题2:在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问题3:还记得小学阶段是怎样得到上述结论的吗?结论:用折叠、剪拼或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都能得到.问题4: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能有几个钝角?最多能有几个直角呢?说明理由.结论:最多能有一个钝角,最多能有一个直角,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典例已知,如图,AB∥CD,EH⊥AB,垂足为H.若∠1=50°,则∠E为多少度?[解析]设CD与EF交于点M,AB与EF交于点N,则∠EMD=∠1,又因为AB∥CD,所以∠BNE=EMD,所以∠E=90°-∠BNE=90°-∠1=40°.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角的关系1.三角形按角度分类:三角形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认真探究,从而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第3课时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概念,会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作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2.通过作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分别交于一点.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作图的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画法.教学难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按角给三角形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二、合作探究问题1:三角形中三条边、三个角是它的六个基本元素,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什么元素吗?结论: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归纳小结】角平分线: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也叫做三角形的高.问题2:画一个三角形,再分别画出它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交于一点吗?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吗?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都交于一点.其中,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三角形的高线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高线可能在三角形上,钝角三角形的高线可能在三角形外部.典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O是高AD和BE的交点,观察图形,试猜想∠C和∠DOE 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论证你的猜想.[解析]连接OC,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得∠OCE+∠COE+∠CEO=180°,∠OCD+∠COD+∠CDO=180°,又因为AD和BE是△ABC的高,所以∠CEO=∠CDO=90°,所以∠OCE+∠COE+∠OCD+∠COD=180°,即∠C+∠DOE=180°.板书设计: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角平分线: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也叫做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作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让学生深刻理解它们的定义.通过画图和观察图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一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分别是交于一点的,培养他们观察、总结的能力.13.2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与证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概念;2.了解原命题、逆命题的意义;3.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能用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公理、定理的区别.:教学难点:严密完整地写出推理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是通过折叠、剪拼或度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但这些做法都会出现很多误差,会存在疑问.有没有更准确更严格的方法得出结论呢?二、合作探究问题1:推理是一种思维活动,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常常要对事物的情况做出种种判断.例如:(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2)如果∠1和∠2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3)2+3≠5;(4)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结论:(1)(2)(4)是正确的,(3)是错误的.问题2: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结论: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典例1判断下面语句中哪些是命题?(1)请关上窗户;(2)你明天上学吗?(3)天真冷啊!(4)昨天我们去旅游了。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精选19篇)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精选19篇)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用字母代替数的数学计算、理解和综合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对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形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
从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本班优秀率达到36%,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及格率只达到60%多,与预期尚有一定的差距。
总体上来看,仅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坚持党的__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基准,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
本学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
深入而全面展开教学研究。
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科书教材的数学五章节内容的教学,并进行一次学区联考和一次期末统考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科版七年级下数学“实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分式”、“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频数分布”的章节内容教学。
四、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析第六章实数这部分的内容是七—九年级“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12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篇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认真学习了《标准》,但总对所谓的“核心素养”一知半解。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接触到了吴正宪老师带领的名师工作坊,观看了由吴正宪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高研班系列讲座中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视频,感受很深!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
吴正宪老师展示的示范课主要以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为主,着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
但是我也有困惑:教师抓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吴正宪老师认为:“数学核心素质与教不完的内容比较,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教不完的内容下节课接着教。
”如果每节新课都这样,难道真的不影响吗?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重视知识培养不矛盾,都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
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
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中所包含的潜在数学特征。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通用12篇)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通用12篇)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那么教学计划要怎么写才能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
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通用12篇)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通用12篇)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篇1一、基本情况分析七年级两个班学生的总体情况如下:1班学生:33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5人。
2班学生42人,其中女生20人,男生21人;通过小学的升学成绩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参差不齐,分数高的,有90分以上的分数低的,还不过30分,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小学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相应的较为简单的应用题,对图形、图形的面积、体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有了初步的认识,无论是代数的知识,图形的知识都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这就是初中的内容,本学期将要学习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在数学的思维上,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期,这期间,结合教学,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的题,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小学的不良习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习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超前学习等,都应得到强化;通过前面几天的观察,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是很感兴趣的,尽管成绩较差,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严重丧失信心,谈数学而色变,因此要给这部分学生树信心,鼓干劲;对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
二、教材分析走进数学世界:这部分内容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家的生平史料等内容,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氛围中,与数学交朋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为学生以后初中数学各部分的内容作了一个有益的铺垫。
有理数: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并配合有理数的运算学习有效数字和近似数的基本知识,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数量关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是指不同数值之间的相对大小和变化规律。
理解数量关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量关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数量关系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数量关系教学。
一、数量关系教学的重要性数量关系是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贯穿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
掌握数量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数的大小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习后续的数学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量关系教学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模拟,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基本概念。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到数的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对数量的感知能力。
2.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数量关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思考数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推理和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量关系教学注重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结合,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数量关系教学的有效方法为了使数量关系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数学模型数量关系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运用图表和图像图表和图像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量关系的有效工具。
通过绘制图表和图像,可以更清晰地展示数值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和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探究性学习数量关系教学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式主动探索数量关系的规律,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2)能够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方程、图表等方法表示数量关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和,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和。
2. 减法数量关系: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两个数的差。
3. 乘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的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积。
4. 除法数量关系: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两个数的商。
5. 应用题: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行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常见的数量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2. 运用探究发现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 采用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量关系;2. 探究新知: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知识;4. 应用拓展: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
教案设计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篇一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7章:三角形;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
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
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名师教学设计《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完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量关系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探索数量关系。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讲解数量关系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3. 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数量关系分析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2. 教学课件:数量关系实例及练习题3. 教学视频: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案例4. 练习题:具有代表性的数量关系题目5. 小组讨论工具:白板、便签纸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数量关系的概念及表现形式,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量关系;(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加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加的和,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的结果。
2. 减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减的差,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結果。
3. 乘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乘的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的结果。
4. 除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除的商,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结果。
5. 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常见的数量关系。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数量关系;2. 采用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3.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评价学生对常见数量关系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设计:1. 教学环节:(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2)新课:讲解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 教学资源:数学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都能积极参与。
2.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如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共同完成一个研究报告。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邀请各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3. 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与单价、数量、总价和路程、速度、时间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尝试解答问题。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详细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单价:商品的价格,通常用货币单位表示。
- 数量:购买商品的数量。
- 总价:购买商品所花费的总金额,等于单价乘以数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本教学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如购物、旅行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这种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概念,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2)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基本原理;(2)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两个数相加的运算叫做加法,如3+4=7。
2. 减法: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如7-3=4。
3. 乘法:两个数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法,如2×5=10。
4. 除法: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如10÷2=5。
5. 数量关系: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5+3=8,8-3=5,6×4=24,24÷6=4。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以及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量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练习题等;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运算。
3.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点、线、角数量关系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摘要通过点、线、角数量关系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掌握连续自然数代数和公式在分析和计算点、线、角数量关系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归纳、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习运用数学中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把代数式与几何图形紧密联系起来,解决图形中的计数问题。
关键词数量关系;数形结合;几何图形;
教学目标:
1、掌握连续自然数代数和公式在分析和计算点、线、角数量关系中的运用。
2、训练学生归纳、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学习运用数学中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把代数式与几何图形紧密联系起来,解决图形中的计数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代数式掌握及其应用,难点是代数式的推广应用,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对较复杂的图形进行解剖,使用化归、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索新知识
问题:平面内有n个点(n≥3),其中每三点都不共线,过每两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各图:从每一个点出发,引出的直线的条数。
(按照图中字母的顺序,排除重复的直线)
图(1) A点:2条
(3个点) B点:1条∴共有2+1=3条;①
图(2) A点:3条
B点:2条
(4个点) C点:1条∴共有3+2+1=6条;②
图(3) A点:4条,B点:3条
(5个点) C点:2条,D点:1条
∴共有4+3+2+1=10条;③
图(4) A点:5条,B点:4条
(6个点) C点:3条,D点:2条,E点:1条
∴共有5+4+3+2+1=15条;④
学生讨论问题的表达式:
通过比较,可得出画出的直线条数为:
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进行创新性学习
1、显示下列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找出图中的线段条数找出图中共有几个角
教师归纳小结:
上述问题间接使过解剖图形,全面观察可以求出线段条数及角的个数。
2、图纸显示以下两组图形。
①找出下图中线段的条数:
②找出下列图中各有几个角?
三、师生共同作本节课小结
课后思考:找下图中线段条数
同桌之间互相出题、做题、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