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市发展轴,实施极化提高,辐射带的战略,把中心城市做强,做特、做优,将浏阳、宁乡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重点建设一批中心镇,加强市域道路、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688万,城镇人口482万,城镇化水平70% 。
另规划黑糜峰、书堂山、谷山、洪山庙、石燕湖、青竹湖、莲花山、泉水冲、象鼻窝、乌山等十个森林公园及一个野生动物园。
(三)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2020年都市区人均绿地1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规划市级综合性公园17个,主题公园13个,区级、居住区级公园69个,滨江绿带、街头花园、城市绿化广场等开敞绿地共30处;沿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干线、铁路两侧布置20米以上防护林带;在月塘村、鸭嘴铺、园艺场、桃花岭等地新建苗圃、花圃。
城市概况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处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部,东与江西省萍乡市接壤,北与岳阳市交界,西与益阳市相接,南与湘潭市、株洲市相联。长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72年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及1996年走马楼三国吴简的问世都震惊了国内外。
解放后,“一五”至“二五”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河东,用地向北向东扩散,用地范围为北至德雅路、南至南湖路、东起韶山路、西至湘江,河西仅有几所高校。七十年代随着工业用地的扩展和部分工业用地的搬迁,开始形成城南的新开铺、井湾子工业区,城北的伍家岭工业区和河西的石岭塘、望城坡工业区。1979—1989年10年间,受“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等政策影响,基本在现中心区的范围内填平补齐,周边榔梨、坪塘等小城镇建设开始兴起。
3、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圈,形成以“两带、两圈、五楔”为骨架的绿色空间体系。
4、基本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以霞凝港、黄花空港、信息港“三港”,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两路”为主体,建设一批区域性重大枢纽工程;以轨道交通网和城市骨架道路网“两网”建设为重点,形成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网络。
长沙市于1960年、1979年、1987年相继三次进行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87年开始编制的总体规划于1990年定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其主要内容有:①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②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③城市规划区面积96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1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5平方米;④空间布局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
3、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突破了原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2000年元月,国家批准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该开发区紧邻90版规划的东翼(马泉地区),突破了原规划“一主体、两翼、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4、上版总规编制已近10年,客观上已无法指导城市建设
1990年以后,在完善中心区的同时,河东城区开始跨过铁路向东面的长善垸、圭塘发展。伍家岭大桥的建设、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崛起以及市委市政府新址的建设,使河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江两岸,西文东市”的格局初具雏形,外围星沙、高塘岭等组团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主体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及“江、山、洲、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景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58.0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89.5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6.16平方米。
5、基本形成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城市形象骨架,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强化名城地位。
6、建设布局合理、环境洁净、配套齐全、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的居住园区。
四、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设想
远景长株潭城市群将发展成为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转效率的城市连绵区,该连绵区以三市主城区及中间地带长约90公里、宽约50公里、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范围为核心区。2050年,长株潭总人口将达到1600万左右,其中核心区城市人口可能达到800~1000万人,核心区规划采用带状组团型发展模式。
“四组团”为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组团
暮云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万人,规划利用其区位优势,布局面向长株潭的旅游、商贸等区域性公共设施;捞霞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人,规划建成水运、公路、铁路的中转联运中心、物流中心、大运量的工业基地;高星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人,规划为综合性产业区及置换外迁工业基地;含浦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万人,规划为大学城的远期发展用地以及与大学城配套的生活居住用地。
“一主”为城市主体
城市主体指河东城区集中联片发展区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6万人。规划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其中环线以西的地区为城市中心区。
“两次”为河西新城和星马新城
河西新城东至湘江,西至都市区边界,北至谷山,南至靳江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5万人,规划为文教科研区及市级行政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星马新城位于城市主体东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3万人,规划利用其特有的对外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科技农业、航空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
(二)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2020年规划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2%,形成“两带两圈五楔”的生态绿地骨架:
两带——以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为城市生态轴。
二圈——以规划区自然山水环境为城市生态支撑,通过河道风光带、绿色通道、森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园等,构筑林业生态圈;都市区内以组团生态隔离带形成绿色包围圈。
五楔——即圭塘河、农科院、鸭嘴铺、金霞、梅溪滩五处楔形绿地。
● 部分用地指标偏低:90版总规中,对外交通用地人平2.86平方米,道路广场用地人平11.50平方米,市政设施用地人平2.55平方米,各类用地指标偏低与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称。
● 用地布局不尽合理: 90版总规在用地布局上,主体内工业用地较多,而公共服务设施没有给予足够的强化,影响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发挥。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为:特大城市1个,即长沙市,为市域的中心城市;中等城市2个,即浏阳市、宁乡市。都市区外建制镇83个,其中中心镇29个,一般建制镇54个。
六、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沿湘江、319国道两条生长轴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实施高新技术和优秀文化带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用地结构及比例,为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等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广场用地及绿地比例,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引导城市结构由单核圈层式结构向多核结构转变,保持适宜人口,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功能,以自然山水骨架为依托,构筑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力争初步建成生态城市。
(一)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对规划区土地利用实行全覆盖规划控制,将规划区土地划分为农业保护用地、生态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三大类。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即生态公益林地和水体湿地;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促进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切实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三、城市性质、规模与建设目标
(一) 城市性质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 城市规模
2005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为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70平方公里;201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2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3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2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12平方公里;202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3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1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6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53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21世纪,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走经营城市之路,以特有的文化气质与环境质量取胜,以做强、做优城市为目标,把握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改革开放需要,为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拓展战略空间。
二、规划的空间层次
本次规划分为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五个空间层次: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都市区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要突出楚汉名城、革命胜地两大特征,保护城市整体风貌,延续历史文脉。规划五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即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小西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天心阁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潮宗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开福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另规划七个历史文化名镇,即榔梨镇、铜官镇、丁字镇、古港镇、普迹镇、坪塘镇和文家市镇。
新世纪来临之际,长沙市所面临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鉴于以下原因,2000年6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行政区划变化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市区面积由原来的352平方公里扩大到了556平方公里,调整了原有的行政建制,撤消了郊区,新设五区——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市区面积扩大以及城区、郊区相融合的新的区划设置方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 城市建设目标
1、基本形成符合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并与株洲、湘潭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群。
2、基本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结构,按照“一主(城市主体)、两次(河西、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组团)”,构筑青山、秀水、绿洲、名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
八、城市形象规划
都市区内构筑“两带、两区、六轴、五城”的城市形象骨架。两带为湘江风光带和浏阳河风光带;两区为古城历史文化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六轴为市政府—岳麓山、芙蓉路、五一大道、火星路、星沙大道、人民路;五城为岳麓山大学城、望城坡科技城、圭塘体育城、金鹰影视城、霞凝新港城。
九、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2、湖南省对我市提出了新的要求
长沙市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点一线”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和“长株潭一体化”的龙头,其主要经济指标所占份额现已达全省的20%,长、株、潭三市总量的60%。但我市作为中心城市,其城市规模和综合经济实力都还远远不够,对全省发展的龙头带动和集聚辐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城市功能和作用进行再定位,以便强化中心城市的地位。
● 人口规模已突破: 90版总规中,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160万人。我市1999年末城市人口已达1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万人,暂住人口及农业人口约37万人。
● 用地规模已突破: 90版总规中,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55平方公里,我市1999年末城市建设用地实际已达150平方公里,2000年我市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经国土资源部核定的长沙市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210平方公里。
长沙市现辖五个区,一个县级市、三个县,土地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2002年全市总人口613.87万,国内生产总值812.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242元;全市工农业总产值84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18亿元。2002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9.9:41.5:48.6。
规划修编背景
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市发展轴,实施极化提高,辐射带的战略,把中心城市做强,做特、做优,将浏阳、宁乡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重点建设一批中心镇,加强市域道路、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688万,城镇人口482万,城镇化水平70% 。
另规划黑糜峰、书堂山、谷山、洪山庙、石燕湖、青竹湖、莲花山、泉水冲、象鼻窝、乌山等十个森林公园及一个野生动物园。
(三)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2020年都市区人均绿地1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规划市级综合性公园17个,主题公园13个,区级、居住区级公园69个,滨江绿带、街头花园、城市绿化广场等开敞绿地共30处;沿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干线、铁路两侧布置20米以上防护林带;在月塘村、鸭嘴铺、园艺场、桃花岭等地新建苗圃、花圃。
城市概况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处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部,东与江西省萍乡市接壤,北与岳阳市交界,西与益阳市相接,南与湘潭市、株洲市相联。长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72年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及1996年走马楼三国吴简的问世都震惊了国内外。
解放后,“一五”至“二五”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河东,用地向北向东扩散,用地范围为北至德雅路、南至南湖路、东起韶山路、西至湘江,河西仅有几所高校。七十年代随着工业用地的扩展和部分工业用地的搬迁,开始形成城南的新开铺、井湾子工业区,城北的伍家岭工业区和河西的石岭塘、望城坡工业区。1979—1989年10年间,受“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等政策影响,基本在现中心区的范围内填平补齐,周边榔梨、坪塘等小城镇建设开始兴起。
3、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圈,形成以“两带、两圈、五楔”为骨架的绿色空间体系。
4、基本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以霞凝港、黄花空港、信息港“三港”,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两路”为主体,建设一批区域性重大枢纽工程;以轨道交通网和城市骨架道路网“两网”建设为重点,形成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网络。
长沙市于1960年、1979年、1987年相继三次进行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87年开始编制的总体规划于1990年定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其主要内容有:①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②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③城市规划区面积96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1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5平方米;④空间布局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
3、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突破了原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2000年元月,国家批准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该开发区紧邻90版规划的东翼(马泉地区),突破了原规划“一主体、两翼、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4、上版总规编制已近10年,客观上已无法指导城市建设
1990年以后,在完善中心区的同时,河东城区开始跨过铁路向东面的长善垸、圭塘发展。伍家岭大桥的建设、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崛起以及市委市政府新址的建设,使河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江两岸,西文东市”的格局初具雏形,外围星沙、高塘岭等组团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主体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及“江、山、洲、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景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58.0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89.5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6.16平方米。
5、基本形成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城市形象骨架,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强化名城地位。
6、建设布局合理、环境洁净、配套齐全、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的居住园区。
四、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设想
远景长株潭城市群将发展成为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转效率的城市连绵区,该连绵区以三市主城区及中间地带长约90公里、宽约50公里、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范围为核心区。2050年,长株潭总人口将达到1600万左右,其中核心区城市人口可能达到800~1000万人,核心区规划采用带状组团型发展模式。
“四组团”为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组团
暮云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万人,规划利用其区位优势,布局面向长株潭的旅游、商贸等区域性公共设施;捞霞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人,规划建成水运、公路、铁路的中转联运中心、物流中心、大运量的工业基地;高星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人,规划为综合性产业区及置换外迁工业基地;含浦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万人,规划为大学城的远期发展用地以及与大学城配套的生活居住用地。
“一主”为城市主体
城市主体指河东城区集中联片发展区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6万人。规划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其中环线以西的地区为城市中心区。
“两次”为河西新城和星马新城
河西新城东至湘江,西至都市区边界,北至谷山,南至靳江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5万人,规划为文教科研区及市级行政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星马新城位于城市主体东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3万人,规划利用其特有的对外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科技农业、航空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
(二)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2020年规划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2%,形成“两带两圈五楔”的生态绿地骨架:
两带——以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为城市生态轴。
二圈——以规划区自然山水环境为城市生态支撑,通过河道风光带、绿色通道、森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园等,构筑林业生态圈;都市区内以组团生态隔离带形成绿色包围圈。
五楔——即圭塘河、农科院、鸭嘴铺、金霞、梅溪滩五处楔形绿地。
● 部分用地指标偏低:90版总规中,对外交通用地人平2.86平方米,道路广场用地人平11.50平方米,市政设施用地人平2.55平方米,各类用地指标偏低与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称。
● 用地布局不尽合理: 90版总规在用地布局上,主体内工业用地较多,而公共服务设施没有给予足够的强化,影响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发挥。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为:特大城市1个,即长沙市,为市域的中心城市;中等城市2个,即浏阳市、宁乡市。都市区外建制镇83个,其中中心镇29个,一般建制镇54个。
六、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沿湘江、319国道两条生长轴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实施高新技术和优秀文化带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用地结构及比例,为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等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广场用地及绿地比例,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引导城市结构由单核圈层式结构向多核结构转变,保持适宜人口,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功能,以自然山水骨架为依托,构筑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力争初步建成生态城市。
(一)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对规划区土地利用实行全覆盖规划控制,将规划区土地划分为农业保护用地、生态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三大类。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即生态公益林地和水体湿地;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促进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切实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三、城市性质、规模与建设目标
(一) 城市性质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 城市规模
2005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为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70平方公里;201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2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3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2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12平方公里;202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3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1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6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53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21世纪,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走经营城市之路,以特有的文化气质与环境质量取胜,以做强、做优城市为目标,把握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改革开放需要,为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拓展战略空间。
二、规划的空间层次
本次规划分为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五个空间层次: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都市区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要突出楚汉名城、革命胜地两大特征,保护城市整体风貌,延续历史文脉。规划五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即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小西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天心阁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潮宗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开福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另规划七个历史文化名镇,即榔梨镇、铜官镇、丁字镇、古港镇、普迹镇、坪塘镇和文家市镇。
新世纪来临之际,长沙市所面临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鉴于以下原因,2000年6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行政区划变化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市区面积由原来的352平方公里扩大到了556平方公里,调整了原有的行政建制,撤消了郊区,新设五区——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市区面积扩大以及城区、郊区相融合的新的区划设置方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 城市建设目标
1、基本形成符合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并与株洲、湘潭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群。
2、基本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结构,按照“一主(城市主体)、两次(河西、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组团)”,构筑青山、秀水、绿洲、名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
八、城市形象规划
都市区内构筑“两带、两区、六轴、五城”的城市形象骨架。两带为湘江风光带和浏阳河风光带;两区为古城历史文化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六轴为市政府—岳麓山、芙蓉路、五一大道、火星路、星沙大道、人民路;五城为岳麓山大学城、望城坡科技城、圭塘体育城、金鹰影视城、霞凝新港城。
九、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2、湖南省对我市提出了新的要求
长沙市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点一线”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和“长株潭一体化”的龙头,其主要经济指标所占份额现已达全省的20%,长、株、潭三市总量的60%。但我市作为中心城市,其城市规模和综合经济实力都还远远不够,对全省发展的龙头带动和集聚辐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城市功能和作用进行再定位,以便强化中心城市的地位。
● 人口规模已突破: 90版总规中,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160万人。我市1999年末城市人口已达1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万人,暂住人口及农业人口约37万人。
● 用地规模已突破: 90版总规中,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55平方公里,我市1999年末城市建设用地实际已达150平方公里,2000年我市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经国土资源部核定的长沙市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210平方公里。
长沙市现辖五个区,一个县级市、三个县,土地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2002年全市总人口613.87万,国内生产总值812.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242元;全市工农业总产值84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18亿元。2002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9.9:41.5:48.6。
规划修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