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称谓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_以贾平凹_浮躁_英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中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最佳关联——《浮躁》英译本个案分析
文读 者 的认 知 语境 在 译 文 读 者 的认 知语 境 中缺 失 的情 况 下 , 者 只 要 根据 上 下文 语 境 推 导 出原 文 作 者 的 交 际 意 译 图, 过 直译 加 注 、 去 形 象 意译 或 者 转 换 形 象都 可使 译 文达 到最 佳 关 联 。 通 舍 关键 词 : 关联 翻 译 理 论 ; 化 意 象 ; 知 语境 ; 际 意 图 ; 佳 关 联 文 认 交 最 中图 分 类 号 : 09 G 4 H 5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 2 X(0 0 0 一 0 4— 3 17 9 0 2 1 ) l 07 0
i tn in;o tma ee a c ne t o p i lr lv n e
文化 意象 ( utr iae 是 “ 种 文化符 号 , 发 展过程 中 , 自的文 化 系统 都 沉 淀 了属 于本 民族 cl e m g ) 一 u 它 各 具有 了相对 固定 的独 特 的 文化 含义 , 的还 带 有 丰 独特 的文化 意象 。所 谓 “ 特 文化 意象 ” 即是指 具 有 独 , 富 的意 义 , 深远 的联 想 , 人们 只要 一 提 到他 们 , 彼此 有汉语 民族特 色或 者英 语 民族特 色 , 在译 文读 者 而
Ke wo d : r l v n e t e rtc a p o c t ta lto y r s ee a e —h o e i p r a h o rnsai n; c t r l i g ul a ma e; c g tv e vr n n ; u o ni e n io me t i
On t tm a lv n e o i u i e e Cu t r lI a e n Lie a he Op i lRee a c fUn q e Ch n s lu a m g s i t r l Tr nsa i n:A s t d f T r u e c h a l to Ca e S u y o u b l n e t e Eng ih Ve so fFu Za l rin o o s
贾平凹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研究
贾平凹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研究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常常以地方方言为突出特点,使得作品更具生动感和鲜明特色。
对于这部分方言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一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对贾平凹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方言在贾平凹作品中起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展示作用。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地展现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品的方言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翻译者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常用的与方言相关的词汇、短语或是语法结构等方式,使译文更具地方特色。
译者还可以通过加注注解的方式对译文中的方言部分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方言在翻译中也经常会带来沟通障碍。
方言和标准语之间存在着语音、语法、词汇等多方面的差异,翻译者需要克服这些障碍,使译文不失准确性和流畅性。
对于这一问题,翻译者可以通过选择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方言内容,使译文更容易理解。
也可以采用类似“转译”的方式,将方言部分转化为标准语,但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方言在翻译过程中还涉及到文化差异的问题。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往往与特定的地域、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紧密相连。
在进行方言翻译时,译者需要对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以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误解和歧义。
译者还可以通过加入一些与方言相关的文化细节,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贾平凹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需要在保留原文方言特色的兼顾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传达。
翻译者可以采用一些常用的与方言相关的词汇和结构,通过注解解释方言内容,选择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方言部分,并加入与方言相关的文化细节等手段,以使译文更具地方特色,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描述性称谓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以贾平凹《浮躁》英译本为例
w rs ok .Ho ee,telc fdf i b c assdfcle nterC ieeE gi rnl in w vr h ak o e nt oj t cue i ut si h i hn s—n l ht s t . i e es i i s a ao
T s p p r n t elg to lv nc - e r tc App o c o’ a sain,c o sn r u e e, h g hi a e ,i h i h fRe e a e Th o ei , r a h t t n lto r h o i gTu b lnc t e En -
On t e Cu t r lCo tx fDe c i t e Ad r s i g Te m sa d t er h l a n e to s rp i d e s r n h i u v n Tr n l t n:A s t d fT r u e c ,t e En l h a sa i o Ca e S u y o u b ln e h gi s
用。在英汉翻译过程 中, 尤其是将 中国当代小说翻 《 浮躁》 是陕西著名作家贾平 凹的代表作之一 , 译成 英语 , 由于 中英文 化差 异 , 谓语 的翻译一 直 是 作 品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称 语言生动 , 作者对描述性称 翻译界的难点之一 , 而描述性称谓语 由于没有固定 谓语的运用 堪称 一绝。《 躁》 浮 英译 本 T r l c u u ne ba
述性称谓语 的翻译 , 旨在 说明关联翻译理论对描述性称谓语 的翻译具 有很 强的解释 力, 为称谓语 的翻译研 究提
供 了一个新 的视角。
关键词 : 关联 翻译理论 ; 描述性称谓语 ; 翻译 ; 浮躁》 《
贾平凹小说_浮躁_英译本的翻译策略_曹传锋
文本研究贾平凹小说《浮躁》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曹传锋(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浮躁》是贾平凹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作品不仅充满了浓郁的陕西地方文化特色,还具有很深的汉语民族文化意象。
1988年,《浮躁》英译本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浮躁》英译本与原文风格珠联璧合,不仅语言表达自然流畅,还对汉语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表达处理得极其到位,本文简要分析《浮躁》英译本中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贾平凹;《浮躁》;英译本;翻译策略《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贾平凹的第一部“商周系列”作品,全书文笔精妙,语言生动,因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的思想内容获得了中外读者的喜爱,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被翻译成各种版本在国外发行。
其中,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英译本《浮躁》最受欢迎。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翻译语言与原文风格珠联璧合,不仅语言表达自然流畅,还对汉语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表达处理得极其到位,《浮躁》中鲜活生动的谚语、方言,在葛浩文的笔下妙语迭出,成功再现,使得中国的民俗风情在异语文化中获得新生,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葛浩文对长篇小说《浮躁》的翻译特点和翻译策略。
一、文化意象翻译与最佳关联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是一部表现社会现实的杰出作品,小说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秦地文化为背景,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等发生的深刻变化,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概括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时代情绪,因此,该小说借由文中的意象表达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
葛浩文曾经翻译过许多中国现当代小说,1991年,葛浩文将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翻译为Turbulence,其英文译本对原文文体的把握非常到位,语言地道,风格鲜明,因此,《浮躁》的英译本,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浮躁译作中翻译技巧赏析
浮躁译作中翻译技巧赏析《浮躁》是陕西作家贾平凹第一部唱片小说。
因为小说记述的是陕西一个偏远山村的故事,故而此书充满了浓郁的陕西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使得汉语民族文化意象充满着整个作品。
因此,本文将从目的论出发,借以文学翻译作品《浮躁》相关例子,说明在处理文学翻译时,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通过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作者的真实意图,达到作者的预期目的,从而说明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1意译提起意译,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它是指从文章或语句意思着手翻译的一种方法。
在《浮躁》这本书中,有很多隐语或含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东西,如果我们选择从直接从字面上翻译,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此时我们就需采用意译法,舍弃原文形式,保留其意义,以达到让读者充分理解的目的。
如以下译例中:例1.“小水爹出生的时候,正在‘犯月’,小水的奶让人卜卦,说是要一生平安,必认干亲。
”“Sinceherfatherhadbeenborninan unluckymonth,afortune?tellerhadbeenbr oughtin,whohadtoldhismotherthathe'''' denjoypeaceonlyifhehadgodparents.”例1中是讲述金狗和小水之间的关系,从小水爹出生说起。
因为小水爹出生在“犯月”,所以认金狗爹为“干爹”。
文章用了“犯月”这个很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说明了小水爹认“干爹”的原因。
“犯月”是按我们中国农历计算的,就是不利因素和灾难对月份的侵犯,它与我们出生的生肖相对应,每一生肖都会有携灾带难的月份。
例如说,如果一个属狗的人出生在农历六月,他就犯月了;属龙的出生在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的时候,也就犯月了,以此类推。
但是作为译入语文化的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一文化意象就没有这样一个说法。
基于对此的考虑,译者运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将其处理为“unluckymonth”,这样预期读者就能自然地理解,小水爹生的那个月份不好。
译出型国家翻译实践研究:以贾平凹小说的英译为例
译出型国家翻译实践研究:以贾平凹小说的英译为例引言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其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瞩目。
他的小说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要将他的作品精准地翻译成其他语言并保持原作的风采,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围绕贾平凹小说作品的英译展开讨论,探讨在译出型国家中进行翻译实践的相关问题。
通过对贾平凹小说的英译案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译出型国家翻译实践的挑战与机遇。
一、译出型国家与翻译实践译出型国家是指相对于译入型国家,在国际翻译活动中更多地处于翻译的接受者和使用者的角色,他们需要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将这些内容翻译成自己的语言。
译出型国家的翻译实践面临着多重挑战,例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意译问题等。
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来说,翻译实践更是具有复杂性和深刻性的。
二、贾平凹小说的英译案例贾平凹的小说作品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当代社会现实,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其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些翻译家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将贾平凹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并赢得了读者的好评。
《废都》是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中国小城市的生活故事,以及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这部作品的英译本由韩宝仪完成,她精准地捕捉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使得译文在英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宝仪通过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深刻理解,将贾平凹小说的精髓传达给了西方读者,展现了译出型国家在翻译实践中的独特魅力。
《废都》的英译本还在翻译策略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例如在处理中国特有的风景描写和习俗表达上,采用了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这种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为贾平凹小说的英译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性,也让翻译实践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三、关于贾平凹小说的英译的启示通过对贾平凹小说的英译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译出型国家翻译实践的启示。
贾平凹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研究
贾平凹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研究贾平凹是中国知名作家,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常常运用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气息和生动性。
方言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习惯和作品的风格特点。
本文将就贾平凹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贾平凹作品中常出现的方言有哪些?方言翻译的目标是什么?根据不同的方言特点和作品的语境,如何进行翻译?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贾平凹的作品中常出现的方言包括川普山区方言、陕北方言等。
这些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翻译方言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持这种地域特色和生动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性和鲜活性。
如何进行方言翻译?要保持原文的方言特色,翻译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保留方言原文,即直接将方言词汇或句子保留在译文中。
这种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文的地域特色和生动性,但对于不懂方言的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阅读障碍。
第二种策略是以标注的方式进行翻译,即在译文中对方言词汇或句子进行注释或解释。
这种策略能够使读者理解方言的含义,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译文的流畅性。
第三种策略是以替换的方式进行翻译,即将方言词汇或句子替换为标准语言,以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这种策略能够使译文更容易理解,但也可能失去原文的地域特色和生动性。
方言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翻译者需要对原文的方言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特点等。
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到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贾平凹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地域特色和生动性的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贾平凹作品的英译本翻译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联理论在乡土文学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以贾平凹先生的《浮躁》英译本为例
生的《 浮躁》中商州地 区方言, 出乡土文学的翻译不仅要 着眼于文学语 言艺术的再现 , 指 更要 兼顾文化意象的再现 。 [ 关键词 ]关联理论 ; 文化语词 ; 文化 意象; 解释 力 [ 中图分类号 ]H 1 . 【 3 5 9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0 -8 3 2 1 ) 305 - [ 0852 (02 0 -120 2 收稿 日期 ]2 1 2— 3 0 2—0 2
的语 境 效果 , 译文 达到 最佳关 联 。
述 小 而可爱 的事 物 。所 以 , 译 为 “il” 同样 的意 应 lt 。 te
例 3 天 气预 报还 说今 天要 下雨呢 , 看太 阳 已经 思 , 有 “ 骨 朵儿 ” . 你 还 碎 也可用 “il” 表达 。 lt 来些上 了年 纪的 , 了身子某一部 分 伤 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浮躁》 是陕西著名作家贾平 凹 的, 就做 河运 事 业 的 辅 助性 的 买 卖 …… 几 何 时 , 流 这 先生 的作 品 , 书 以农村 青年 金锁 与 小水 之 间 的感 情 氓 、 窃、 本 盗 暗娼 、 流子也 粪 中苍蝇 一样 产 生 了。 二
a e un i t e p l o i a d wa p t t lo . l e 品不可或缺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 更是体现其 民族文 f c t h a m fh sh n ss ot d wih bo d 化 内涵 的文 化意 象本 身 。因此 , 文学 文 化 词语 的翻译 《 浮躁》 中州河 的原 型是陕 西省商 州市 的丹 江 河 。 不仅要着眼于其文学语言艺术的再现 , 更要兼顾其文 美丽 的丹江 河 , 滋 润 了 大 片稻 田的 同 时 , 给 大批 在 也
际获得 成 功 。关 联 翻译 理 论对 乡 土文 学 文 化 翻译
由关联理论浅析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贾平凹的《浮躁》英译本为例
所谓的文化负载词 ,就广义而言,文化是包含 着语言的,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着语言 ,使语言适 应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语言具有巨大的能量 ,不仅 仅 能反 映 一个 民族 的文化 ,还是 此 文化 的 写照 ,而 语言中的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单位 ,却最大能力 承载着文化。一个 民族 的独特的历史发展、社会制 度 、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 习惯等所有 国家语 言深深打着 文化标记, 因此大量的词 汇文化 内涵与 深度形 成 ,这 些词被 称为文化 负载词 (e l l 1 t u r e 一 1 o a d e d w o r d s ) ,也就是我们 常提到的词 汇空缺, 也就是在一种语言 中词汇所承载 的文化信 息在另一 种语 言无法找到相对应项。因为这些词汇是一个 国 家或 民族长期发展历 史中形成的,所 以具有一定 的 文化 内涵, 融合 了文化意义和概念意义,有着其 独特的属性和复杂的概念,也正因为这样 ,就给译 者在实现源文与译文的完全对等上造成 了很大的难 度,因此翻译 当中的文化负载词常具有一定程度的 不可译性。而我们所论及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 中 华 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慢慢积累下来 的、 区 别 于其 它民族 的、独有的活动方式,是 中华民族文化 中独有 的事物或具有中华 民 族色彩与历史背景的词
第2 8 卷 第 4期 2 0 1 3年 1 2月
邢 台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XI NGTAI UNⅣ E RS I T Y
Vo 1 . 2 8 . No . 4 De c . 2 0 1 3
由关联 理论 浅析 中 国文化 负载词 的翻 译
— —
以 贾平 凹的 浮躁 英译本为例
语 , 汉文化 意 象 凸显。
根据文化负载词 的定义,我们 可以得知汉语文 化负载词是 中国文化的独特词汇, 当然也被认为是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载体,嵌入 了一个 中国特定 文化特点,具有 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因此,有两种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其 中一种方法的 目的是保 留源文的文化意象,忠实于源文。另一种方法是适 应灵活以减少 源文的文化形 象,增加读者对译文的 可理解性和可读性。但就在关联理论而言 ,这两种 方法是 G u t t所谓的 “ 直接”和 “ 间接”翻译理论, 是 S p e r b e r和 W i 1 s o n提 出的 “ 直接 弓 l 语”和 “ 间 接 引语” 的派 生。 ( 一 )直接 译 法 ,
译出型国家翻译实践研究:以贾平凹小说的英译为例
译出型国家翻译实践研究:以贾平凹小说的英译为例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译出型国家作为翻译的重要力量,其翻译实践一直备受关注。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在国际上也备受瞩目。
贾平凹小说的英译质量和效果如何,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目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贾平凹小说的英译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译出型国家在翻译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翻译策略,并总结翻译实践经验,旨在为未来翻译发展方向提供借鉴和参考。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内容如下:通过对译出型国家翻译实践的深入研究,探讨贾平凹小说英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而总结翻译实践经验并展望未来翻译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我国对外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促进中外文学交流与跨文化交流,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的内容如下:本文旨在通过对译出型国家翻译实践的研究,以贾平凹小说的英译为例,探讨译出型国家翻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探讨翻译策略,并分析翻译成果。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可以深入了解译出型国家的特点和翻译趋势,为我国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可以推动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促进翻译学科的发展,为翻译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翻译的发展方向,为翻译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2. 正文2.1 译出型国家概念及特点译出型国家是指翻译输出量较大,翻译质量较高,翻译水平较为突出的国家。
这类国家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翻译成果对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译出型国家的特点主要包括:1. 丰富的翻译资源:译出型国家拥有丰富的翻译人才和翻译机构,能够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语种的翻译需求。
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分析贾平凹作品《浮躁》
事实上,这并非陕西省林业厅首次宣布陕西省存在华南虎,早在2006年陕西省林业厅便拨款10多万元、组织30多人组成华南虎调查队,赴镇坪搜寻华南虎。2007年7月13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华南虎论证会,发布了《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结果》报告,汇报华南虎调查队在镇坪长达数月的调查结果,该报告显示,“当地村民共17次目击野生华南虎,共发生人畜被吃事件10起,共听到华南虎叫声6次”4。参加论证会的7名专家根据这一报告,作出了“陕西镇坪县存在华南虎”的结论。由于没有照片等直接证据,当时仅有少量媒体进行了报导,并未引起公众重视,因而也并未引起大的轰动。
中国人在焦虑与不安中期待着,祈祷某种奇迹的出现!
最终,奇迹竟然真的降临了,华南虎出现了!1 陕西省林业厅:扯虎 Nhomakorabea意在财政
1.1 山南山北争寻虎
整个“华南虎事件”起源于陕西省林业厅2007年10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这次有新华社等国内重量级媒体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林业厅高调发布了由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并以此为依据宣布陕西省镇坪县存在野生华南虎。第二天,众多媒体均以头版头条报导华南虎重现的喜讯,网络上出现一片欢呼庆贺之声,“华南虎事件”就在这样的喜庆氛围中拉开了帷幕3。
1.杨荣荣.YANG Rong-rong清静本性的迷失与追寻——论《浮躁》的佛教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期刊论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
描述性称谓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以贾平凹《浮躁》英译本为例
描述性称谓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以贾平凹《浮躁》英译
本为例
于亚莉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8)003
【摘要】描述性称谓语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塑造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固定的称谓对象,常常给翻译实践带来困难.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方法,以贾平凹小说<浮躁>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旨在说明关联翻译理论对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于亚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文化语境下的汉语亲属称谓语翻译——以《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语的英译为例[J], 马晶晶
2.由关联理论浅析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贾平凹的《浮躁》英译本为例 [J], 王素梅
3.关联理论在乡土文学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以贾平凹先生的《浮躁》英译本为例[J], 刘勇
4.浅谈顺应论指导下的贾平凹作品英译--以《浮躁》英译本为例 [J], 王欣欣
5.贾平凹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浮躁》英译本为例 [J], 蒋阳;杨盼婷;闫旭东;张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顺应论指导下的贾平凹作品英译--以《浮躁》英译本为例
浅谈顺应论指导下的贾平凹作品英译--以《浮躁》英译本为例王欣欣【摘要】从顺应论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贾平凹的著名小说《浮躁》的英译本,指出葛浩文的英译本在翻译过程中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物质世界、社交世界以及心理世界。
顺应论为文学作品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强调顺应论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期刊名称】《英语教师》【年(卷),期】2016(016)009【总页数】3页(P36-37,43)【关键词】顺应论;文学翻译;浮躁【作者】王欣欣【作者单位】726000,陕西商洛,商洛学院【正文语种】中文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 2000)。
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语言选择是手段,而语言顺应是最终的目的和结果。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由译者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进行转化,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一活动与社会和文化紧密联系。
《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在文学界实力彰显的开端。
而“文学作品要走向世界,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李颖玉、郭继荣 2008)。
2003年,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将《浮躁》这部长篇小说翻译成英文并出版。
本文就将这一英译版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顺应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维索尔伦认为,要达到语言的顺应,需同时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何自然2007)。
语境,即语言交际的环境,是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何自然 2007)。
这些因素包括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的双方。
在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双方,相应地,译者进行跨语言的翻译也是在考虑交际双方尤其是目的语读者的语境相关因素,再适时作出选择与顺应,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贾平凹作品英译本中的方言翻译策略研究 ——以葛浩文《浮躁》英译本为例
作者: 蒋阳[1];杨盼婷[1];闫旭东[1];张敏[1]
作者机构: [1]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出版物刊名: 新丝路
页码: 0242-024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陕西方言;翻译策略;翻译风格
摘要:贾平凹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具有纯正的陕西方言特 点,极具地域特色,这对其作品的对外译介提出了巨大的挑 战。
[1]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对贾平凹的作品《浮躁》进行了 英译。
本文以此英译本为例,分析贾平凹作品中独特的语言 风格,同时参考葛浩文《浮躁》英译本,分析葛译对于陕西 方言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
关联视域下的文学作品翻译——以《浮躁》英译本为例
Hi sh a p pi ne s s r e g a i ne d, Ha n s t o o da tt hef e r r yl nd a i n ga nd
r o re a d l i k e a l i o n or f F u y u n .( T u r b u l e n c e : 7 8 ) 例句 中的 “ 狼 ”,并非真 正意 义上 的狼 。译 文 中译为
然 ,2 0 0 4 )。
阅读时 ,对他 想象 的或心 目中 的外 国文 学作 品就 已经有 了 个框 架 ,有 一种 审美期 待 ,希 望欣 赏到外 国文学 特有 的 韵味 ,领略到 外 国文学作 品所 蕴含 的异 国情 调 ( 包 括异域 的文化 、风情 、习俗 、审美 习惯等 )” ( 许钧 ,1 9 9 8 )。 例2 :韩文举 心 里高 兴起 来,就 立在 渡 口狼一 样吼 着 喊福运 (《 浮躁 》:7 3 ) 。
参考文献 :
[ 1 】Gu t t , E. A. T r a n s l a d o n a n d Re l e v a n c e : Co g n i t i o n a n d
S e p t e m b e r g o a t , g l a S S nd a l e a v e s f a d e …” ( T r u b u l e n l i k e a l i o n ”变 成 了 “ 像狮 子一 样 吼着喊 ” 。从表 面上 看,译 文用 “ 狮子 ”替代 了原 文的 “ 狼 ”,对 原 交际 者意 图的确 定是保 证交 际效度 的前提 ,确 定交 际者 的意图 和受 体 的期待 ,并能动 地 以语码表 现 出来 则是 交际效 度 的 表现 。译文 的效度 取 决于是 否体现 了交 际者 的意图 ,是否 满足 了受体 的期待 ( 赵 春彦 , 1 9 9 9 ) 。译 文中 “ r o a r e d l i k e a l i o n ”的 “ 狮 吼 ”和 原文 中 的 “ 狼 吼 ”,都 是要 烘托 出 作 品 中人 物 的那 种粗犷 和豪 放的性 格 。使 读者 通过这 种形 象的 比喻 产生情 绪上 的共鸣 。译文 与原 文的关 联度大 小也 就 完全 对 应 ,达 到 “ 使 原文 作 者 的交 际企 图 与译 文 读者 的企盼相 吻合 ,译文 读者也 能像 原文读 者一样 以最 小的推 理努力 获得最 大的语 境效果 ,成 功 的译 文还应 该是 同原文 释 义相似 的接受 语语段 ”等 最佳关 联的翻 译要求 。 3 . 结语 通 过 以上 的例 句 ,我 们 可 以看 出在 文 学 作 品 中,任 何语篇 都是在 一定 的文化 背景 下生成 的 ,也 不可 能脱离特 定的文化 背 景而存在 。文化 背景 在语篇 中以语言 的形式反 映 出来 ,我们 称 之 为 语篇 中的文 化 成分 ( 李运 兴 2 0 0 1 : 1 2 0 ) 。 因此 , 作 品在翻 译 的过 程 中首 先要保 证交 际的成 功 , 译文才 尽可 能的 向原文靠近 , 使话语 本身 具有最佳 关联 性 , 使译 文和原 文最大程 度 的契合 。译者在 翻译 时应在 原文 认 知语 境中寻 找最佳 关联 ,正确 处理 原文作者 的 意图 。同时 还要 在译 文中用 于动态 顺应 的观点进 行语 言 的最佳选择 使 译文 读者 能够获取 最贴近 原文 的理解 。
《浮躁》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浮躁》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解读刘锋;胡琰琪;张惠玲【摘要】《浮躁》是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葛浩文成功地英译了《浮躁》,使得贾平凹的作品开始走向世界。
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看,葛浩文英译本《浮躁》的成功,就在于其“三维”的适应性选择的成功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对葛浩文英译本《浮躁》的这一解读,为贾平凹作品的英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域。
%Turbulence is Chinese contemporary writer Jia Pingwa's first novel.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urbulence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brought Jia Pingwa and his literary works onto the world. Based on eco -translatology, the suceessful translation of Turbulence lies in the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ree dimensions:the dimension of language, the dimension of culture and the dimension of communication.English translated version of Turbulence by Howard Goldblatt provides a broader perspective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ia Pingwa′s works.【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0)003【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浮躁》;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作者】刘锋;胡琰琪;张惠玲【作者单位】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浮躁》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用鲜活生动的方言土语淋漓精致地展现了秦风秦韵,充满浓郁的民俗风情,真实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浮躁、空虚的社会状态,是一部表现当代社会现实的力作。
浮躁英译作品的述评(1)
浮躁英译作品的述评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基于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因为语言和文化存有着差异,造成翻译中出现很多误译现象,一定水准上影响了读者对原著的理解。
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出现的部分文化差异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文化的误读现象。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以悠久深厚的秦地文化为背景,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鲜活生动的秦风秦韵,是一部表现当代社会现实的力作。
作品在高层次文化审视下概括了中国当代社会时代情绪,写出了历史阵痛悲哀与信念,是新时期带有标志性的文学作品。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翻译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翻译过多部中国现当代小说。
[1]他1991年把贾平凹的著名作品《浮躁》翻译为Turbulence,语言地道,风格鲜明,与原著珠联璧合,荣获第八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ThePegasusPrizeforLiterature)。
对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过,翻译小说是为了让不懂原文的人阅读的,因为译作读者既不懂源语语言,又不了解源语文化。
译作要想被接受,就要遵循译入语主流文化规范,而这些流行规范,很可能与源语文化的规范有相当大的差异。
所以,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和文化误译总是难免的。
现就《浮躁》英译本Turbulence中所选的几段加以分析和探讨。
二、文化误读与翻译误译现象分析语言依附于文化,它不但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工具。
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有,文化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直接决定了翻译的复杂性。
在语言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具有双重身份。
[2]首先,他是原作读者,需要使用源语语言及文化知识来理解原作。
译文是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参照系中完成的,原作者与译者的背景和经历又大不相同,就算源语、译语之间的信息传递在较低层次上没有什么增减,但在较高层次却一定存有着变化;能够说,知性方面的增减率可能较低,但感性方面的增减率却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 , 作为一种语用 理论 , 关联 理论必然 遵循 “经济原则 ” ( p r i n c i p l eo f e c o n o m y ) , 即说话 人在明 示过程中 , 为使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 必然会对受话 人的认知语境和先有知识图式进行合理预测 , 对双 方认知环境里共有的无须赘言的内容会在话语中省 去 , 处理为预设信息 。 而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 , 会结 合自己的认知语境 , 激活记忆中的心理图式 , 填补未 表达的细节 , 通过 推理 , 找到 话语和语境的 最佳关 联 , 从而获得语境效果 。 在翻译过程中 , 译者首先作 为解码者即受话人理解原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 结 时 , 作为编码者即译文的说话人在对原作解释说明 时 , 预先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理解能力进行预 测 , 分析原文作者试图传达给原文读者的语境假设 在译文读者的潜在语境中是否存在 。 如果存在 , 译 者要推测从中调出所需要 的语境假设是否 十分费 力 , 推导努力和语境效果是否相称 , 由此选择恰当的 翻译策略传递原文所表达的含义 。
1 关联理论与关联翻译理论
1. 1 关联理论 S p e r b e r 和 Wi l s o n 提出的关联理论 ( r e l e v a n c e t h e o r y ) 认为 , 语言交 际是一个 示意 — — — 推理过程 , 推理的目的是要找到这种交际活动内在 的关联性和获得最佳的关联效果 。 为了获得最佳 关联效果 , 交际者对听话人 ( 读者 ) 的认知环境和交 传达 ( 包括明示和暗示 ) 自己的交际意图 ; 听话人则 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 , 在关联 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 , 最终实现对交际者 的交际意图的认知 。 语境效果的取得要求人们在 思辨 、 推理方面付出一定的努力 , 话语信息和语境之 间的关联性越强 , 这种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少 , 就更容 易对说话人的意图作出合理的推论 , 进而对话语作 出正确的反应 。 1. 2 关联翻译理论 在 S p e r b e r 和 Wi l s o n 的关联 理论的基础上 , 恩斯特 · 奥古斯特 · 格特 ( E r n s t A u [ 5] [ 4]
基金项目 : 西北大学校内科 研项目 ( 10N W 31) 基金资助 。 作者简介 : 于亚莉 ( 1974— ) , 女 , 陕西商州人 ,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研究方向 : 翻译理论 与实践 。
68
合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28 卷
极具研 究价值 。 本文 拟从 关联 翻译 理论 出发 , 以 《浮躁 》英译本为个案研究 , 探讨了描述性称谓语的 英译方法 。
收稿日期 : 2011 -01 -17 修回日期 : 2011 -02 -15
[ 1]
理论主要强调语境效果与处理大小的关系 , 因此 , 关 联理论与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必然存在密切联系 。 目前国内关于称谓语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 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比较与翻译 ,
[2 3]
很少有人讨
论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问题 。 《浮躁 》是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 , 作品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 语言生动 , 作者对描述性称 谓语的运 用堪称 一绝 。 《浮 躁 》英译 本 T u r b u l a n c e 于 1988 年荣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 译本语言自然 流畅 , 妙趣横生 , 其中对原作中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
O nt h e C u l t u r a l C o n t e x t o f D e s c r i p t i v e A d d r e s s i n gT e r m s a n dt h e i r T r a n s l a t i o n :AC a s e S t u d yo f T u r b u l e n c e , t h e E n g l i s h V e r s i o no f Mr J i aP i n g w a s F uZ a o
( 社会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f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2011 年 5 月 第 28 卷 第 3 期 Ma y2011 V o l . 28 N o . 3
w o r k s .H o w e v e r , t h el a c ko f d e f i n i t eo b j e c t s c a u s e sd i f f i c u l t i e s i nt h e i r C h i n e s e 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 . T h i s p a p e r , i nt h e l i g h t o f R e l e v a n c e T h e o r e t i c A p p r o a c h t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 c h o o s i n g T u r b u l e n c e , t h e E n g l i s hv e r s i o no f M r J i a P i n g w a s F uZ a o a s a c a s e s t u d y , a n a l y z e s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m e t h o d s o nd e s c r i p t i v e a d d r e s s i n gt e r m s a n dh o l d st h a t R e l e v a n c eT h e o r yo nt r a n s l a t i n a t o r yp o w e r f o r t h e i r t r a n s l a t i o n , w h i c ha l s o p r o v i d e s a 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 f o r 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a d d r e s s e s .
[ 7]
则根据他固有的原文语言环境信息 、原文作者提供 的语言刺激 ( 话语 ) 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 意图进行推理 ; 二 、译者以说话者的身份 , 根据他对 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的估计 , 向译文读者示意 , 而译文读者则根据他示意 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 。 《浮躁 》译 者根据他对原文 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以及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语 境的估计 , 对小说中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主要采取 了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 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其所指含义由于描述性称 谓常常用于刻画人物性格 、 塑造人物形象 、 抒发说话 人或作者的情感 、 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 因此可以 看出 , 描述性称谓语与上下文语境有很大的关系 , 翻 译时应充分考虑语境效果 , 如果语境效果大 , 译者付 出的努力相对小 ; 如果语境效果不大 , 那么译者处理 所付出的努力相对大 。 例如 : 例( 1) 画匠大哥 , 金狗贤侄 , 我家掌柜的事多亏 [ 8] 11 了你们 ! “ Wo r t h yp a i n t e r , ” s h es a i d , “w o r t h yn e p h e w G o l d e nD o g , m yh u s b a n do w e s h i s l i f e t oy o u . ” 例( 2) “是难找呀 ! 找童男身子的小伙是不可
描述性称谓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 — —以贾平凹 《浮躁 》英译本为例 于亚莉
(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 西安 710069) 摘 要 : 描述性称谓语在文学作 品中对人物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 但由于缺乏固定的称 谓对象 , 常常给 翻译实践带 来困难 。 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方法 , 以贾平凹小说 《浮躁 》 及其英 译本为研 究对象 , 探讨了描 述性称谓语的翻译 , 旨在说明关 联翻译理论对描述性称谓语的 翻译具有很 强的解释 力 , 为称谓语 的翻译 研究提 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关键词 : 关联翻译理论 ; 描述性称谓语 ; 翻译; 《浮躁 》 中图分类号 : H05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920X ( 2011) 03 -0067 -04
Y UY a l i
( C o l l a g e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 N o r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a n 710069,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D e s c r i p t i v ea d d r e s s i n gt e r m sp l a yo n eo f t h ek e yr o l e si ne s t a b l i s h i n gi m a g e si nl i t e r a r y
T u r b u l e n c e 描述性称谓是称谓语的一种 , 主要指没有固定 的称谓对象 , 由人们在日常交谈或文学作品中 , 出于 刻画人物性格 、 塑造人物形象 、 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 情感 、 增强语言的 艺术感染力而使 用的称谓 。 描 述性称谓语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起着关键作 用 。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 尤其是将中国当代小说翻 译成英语 , 由于中英文化差异 , 称谓语的翻译一直是 翻译界的难点之一 , 而描述性称谓语由于没有固定 的称谓对象 , 一直是困扰译者的难点之一 。 然而 , 描 述性称谓语常与所在的语境发生联系 , 而关联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