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摘要:我国现在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文通过分析部分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沈阳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基于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理论,再结合区域发展理论建立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从而带动起中小城市的发展,既是当代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也不失为未来一种好的城市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发展模式带状放射

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及土地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城市面临规模扩大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态势。

工业化初期,国外有很多学者都对城市发展的模式作过理论上的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有:空想社会主义、田园城市、卫星城、工业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区域理论、簇群城市、生态城等。我国古代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布局制度,而近代没有自创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是借用国外的理论模式进行探索式的建设,甚至出现像“三线建设”时期的“逆城市化”过程。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发展现状。

首先是北京,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规模不断扩大。环线从二环、三环发展到五环、六环,地铁线路的蔓延,暗示着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态势,是典型的“摊大饼”模式。

上海,上海市的发展没有呈现出“摊大饼”状发展过程,而是围绕中心区呈片状向外发展和建设。同时由于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率的需求,也呈现出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向垂直空间发展的城市形态。

广州,广州是在老市区附近,通过将附近的小城市划入广州市设区,呈片状发展。重庆、武汉都有或多或少的这种发展历程。

而成都、沈阳、西安、郑州等内陆省会城市,由于其交通上的优势,往往都是沿铁路方向发展,而后逐渐呈现圈层式发展。

于是便发现,经过一定规划后形成的城市中,但凡大河穿越的城市,大多以片状向外蔓延,比如长江上的重庆、武汉、上海,珠江上的广州等。内陆城市在铁路导向的作用下,沿主要交通方向蔓延,大城市一般都位于一定范围的交通枢纽上,因此铁路的延伸方向呈放射状,出于城市功能、结构等的要求,形成了圈层式的发展形态。从外部看过这些城市后,我们再来看城市内部的功能布局。

北京继承了明清“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影响,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城市:城市的几何中心为行政区,在这个中心东南西三个方向距离不远处为商业中心——王府井、东单、西单等,北面为少量的居住和景区。再向外一层为商业的延续,交叉着居住用地,还有占较大面积的就是文体教育用地。再向外一层为以居住为主体的用地,也有较多的文体、教育、娱乐用地,较大面积的城市绿地和部分小型工业。然而绿地和小型工业并没有阻止住城市用地进一步扩大,继续向外层蔓延,为了降低工业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于是大型工业被搬到城市外下风向的郊县。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们在城市极度膨胀的压力下,向城市外部寻求良好的生活环境,于是远离城市污染,又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下,城郊高档居住区又诞生了。随着这些居住用地使用率的上升,又带

动起一片新的城市用地。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蔓延,城市用地一圈接一圈的吞没着周边的郊县。

显然,上述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田园城市的模式并没有控制住城市的恶性膨胀。早在1922年,翁温在他的《卫星城镇的建设》就提出了建设卫星城的理论。然而我国时至今日,也没有解决这种“摊大饼”的问题,卫星城的建设也没有成形的规模或体系。究其原因,一个避免不了的问题就是人口过剩,这也是我国在这一个时期必经的阶段;然后就是经济建设,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要拉动经济增长,不可能离开城市。这两点决定了当前城市规模的扩张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如何让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里,怎样的模式才是适合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模式呢?

城市居民一方面离不开城市便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一方面又渴望良好的休闲空间。正是由于这种需求矛盾,造成有足够能力的人向城市外面走去,其它的人留在城市继续相互拥挤。随着城市外围周边用地被侵占,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走进城市内部,使城市更加拥挤,导致城市膨胀。怎样既能解决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求心理矛盾,又能解决城市膨胀的问题呢?没有人的地方是不会产生城市用地的,最容易使城市产生膨胀动力的就是居住用地,往往一片居住区建成后,其它各种用地都会一起繁荣起来。相对而言,工业和文体教育等用地因使用和需求有鲜明的时间性和单一性,所以这些用地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不大。因此关

键问题在于居住用地。怎样能让人们即享受良好的环境,又有方便的工作条件呢?

由莫斯科的绿楔想到,居住用地是否也可以呈楔状深入城市呢?或者沿交通线呈带状向外放射?中间用楔状或宽广的带状绿地分割,同时这部分用地也可以用来发展城郊游憩活动,保护这部分的生态环境较少受到城市的影响。既然绿环不能控制城市向外围铺展,那么就让其由中心向外放射,这样,城市不仅解决了“摊大饼”发展模式,又有了充分的居住用地,节约出更多的城市中心用地来做商业和公共绿地。在便捷的快速交通(如地铁、轻轨)保证下,这样的市中心就不会出现欧美国家曾经历过的城市中心衰落现象。这种模式更加有利的是在有目的的引导下对形成卫星城有极快的

促进和发展作用。通过这种带状放射,连接周边低一级的城市,也能较快的形成区域城市网,许多领域的学者都指出,现在的中国呼唤建设真正的、形成规模的、高质量的城市群、大城市连绵区,这样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的飞跃发展。

现在许多大城市在地上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情况下,也已经建成了很丰富的地下交通系统,却仍在进一步完善,许多省会城市也都在修建地铁或轻轨,如沈阳、南京、成都等,以沈阳为例,看看如何依托交通线发展城市和区域意义上的城市群。

沈阳作为东北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线从大的范围来看,主要是贯穿南北方向的交通,从辽宁省内来看,东西方向的铁路线也是在这里穿越。1990年代,在省内大规模的修建高速公路,沈阳是

中心枢纽,相继建成了京沈高速、沈大高速、沈抚高速等重要的省内运输通道,并初步形成辽中南区域经济圈。随着大连城市品牌的成功树立,辽宁形成了以沈阳和大连为两个中心的发展态势,两个城市相互扶助,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成功拉动了辽宁的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又开始修建地铁,近期的线路有2条,其中一条的端点延伸到了抚顺西部的经济开发区,该开发区与沈阳接壤,两个城市中心通过高速公路仅有1个小时的车程。随着地铁线路的建设,必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辽宁中部这两个城市的关系,于是“沈抚同城化”又被提上日程。

沈抚同城,将两个城市合二为一后,城市有明显的沿浑河(辽河一大支系)方向片状发展的迹象。交通线由发展城市的动力变为联系城市几个片区的通道,这既是城市带状放射的结果,又是基于卫星城理论下的城市功能优化。两个城市在市场、交通、信息、能源、环境、产业、科教等方面都有着互补互助的作用。

另外,沈阳与周边的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六个城市结成合作联盟,共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于是这个巨大的城市圈,又向南直通大连,寻找出海口,打通海上交通。

这样,沈阳市的扩张问题也就解决了,将城市的诸多引力分散到周边“卫星城”中,不仅疏散了市内的拥挤,也繁荣了周边城市。综上所述,即使是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城市的恶性膨胀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的。由沈阳城市发展,或者说是辽宁省的发展规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