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5、城市化发展仍相对滞后
• 国外的经验表明,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并超前于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城市化始终滞后于工 业化。目前仍有扩大趋势。
6、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对劳动者和高级人 才的需求骤然大幅度增加,促使了一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普通劳 动者和高级人才的大流动。 • 据有关统计,全国“民工潮”的人数高达 6000 万,大部分流向东南 沿海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许多人无法扎根于城市,在城里 干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 8000 万农村人口因户籍制度成为亦工亦农的城乡两栖人口,他们的 职业虽然已经发生转变,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空间上的迁移。这就是我 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的情况。
1979 年以后, 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 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 国家调整 了发展战略,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第三产业占比和就 业人口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吸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就业提 供了保证,致使中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到2009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 到46. 6%。 在改革开放前, 由于存在双重制约,国家不得不硬性调整, 造成城 市化率的剧烈波动, 特别市城市化率的变化速度, 有时很高,有时又 很低。 改革开放以后,真正的突破了双重约束,城市化进程推进很快,每 年的城市化率都呈现出正增长, 1978 年以后, 中国算是进入持续城 市化阶段,而不再有大的反复。
120 120 30 30
年均递 增百分 点 0.5
0.4 0.6 1.7 1.3
英
法 美 韩 日
• 从左表 可以看出英、 美、 法 等城市化先行国家的城市化速 度大致为年均增长 0. 4~ 0. 6 个百分点,日、 韩等后发工业 化国家却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 程。它们 发挥后发优势, 大大 节省工业化的时间, 当然也就 提高了城市化的进展速度。中 国同样也具有后发工业化国家 城市化的特点
当代中国文化休闲街区规模发展的模式探索——以“南京1912”文化街区为例

化 , 现 代 工 业 恶 性 损 耗 的 自然 环 境 与 资 源 已无 力 支 被 持 当代 城 市 以现 代 工 业 为 主 体 的 现 代 发 展 模 式 的 可
持 续发 展 , 一 直不 受重 视 的文化 资源 与文 化产 业在 而
消 费 社 会 中 正 在 成 为 推 动 城 市 发 展 的 重 要 生 产 要 素 和先进 生产 力 的代 表 。 以我 国 的文 化 产业 发 展情 况 为 例 , 年 来 , 国 务 院 通 过 《 化 产 业 振 兴 规 划 》为 近 以 文
通 、 市 环 境 进 行 重 新 整 合 , 之 符 合 新 形 势 的需 要 。 城 使 这 个 过 程 在 英 文 中 被 称 为 U b n Re e a , 城 市 更 ra nw l 即 新 , 初 发生 在上 个世 纪 的世界 上首 个工业 化 国家英 最 国 , 快 速 波 及 到 整 个 欧 美 , 要 是 针 对 随 着 工 业 化 并 主 进 展 以 及 汽 车 交 通 普 及 而 出 现 的 旧 城 空 心 化 及 城 市 郊 区 化 现 象 。西 方 国 家 通 过 政 府 、 体 或 私 人 投 资 , 团 用 包 括 修 建 新 建 筑 、 建 筑 修 复 再 利 用 、 史 性 保 护 旧 历
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与规划

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与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城市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长期协调发展的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人居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多样等多个因素,使城市在达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保证环境的良好品质,达到社会公平和谐,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使城市的整体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策略。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民生、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区域的划分。
在规划城市时,还要考虑引进、转移和更新企业,以保证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必须保证环境的良好品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破坏一直是一大问题。
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环保角度入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减少环境破坏,从而使用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3.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城市创新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推动创新来增强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在城市创新体系的建立中,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创新文化,扩大产业空间,增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等途径来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1.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本规划。
近年来,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国家城市规划纲要为核心的城市规划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至今,中国的大城市从无到有,繁荣兴盛,推动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在古代中国,城市起源于先秦时期,那时的城市多为周围的农田所包围,起初主要是军事防御的需要。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城市如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齐国的临淄(今山东淄博)开始显露出繁荣的景象。
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土地系统的建立,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如唐朝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宋朝的东京(今河南开封)。
那些城市在历史上都留下了璀璨的历史遗迹和文化。
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19世纪以来,中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践踏,许多城市成为列强的租界和商埠。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受到了外来势力的干扰和掣肘,社会的发展进程受到了巨大的压抑。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得到了重新恢复和加快。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呈现出了极快的增长速度。
许多一线和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城市,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许多中小城市也经历了蓬勃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作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中心,不断吸引和集聚人才资源,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挑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使得人口更加集中,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压力和社会问题的增加。
“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摘要:“人民城市”理念为新时代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体系。
在战略理念上,框定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在发展模式上,揭示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在运作机制上,明确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社会治理内涵。
关键词:人民城市城市更新发展思路实施路径当前,我国城市化已经由超高速发展转入低速成熟稳定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也随之进入了城市更新的新阶段,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
城市更新在传统意义上更多地被当作老旧城区住房与设施改造的政策手段与工具,而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这对既有的城市更新理论与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民城市”理念从战略理念、发展模式、运作机制等层面为构建新时代城市更新理论体系,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与实施路径。
一、“人民城市”从战略层次框定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人民城市”从城市的人民属性出发定义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人民主体性价值导向。
传统西方的城市更新更多关注城市的建设及由之生发的体验,通过改造现有建成环境,来更好挖掘土地及其附属设施的价值,以吸引高附加值的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提升城区及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导向,21世纪以来这种方式越来越暴露出严重的社会公正问题。
从本质上说,“城市实际上就是人民,因为人民喜欢住在城市里,所以才有了城市的存在”[2],因此,“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仅要改善面上的环境条件,更重在提升人民心中的主体意识。
“人民城市”从城市的生活本质入手确立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人民需求目标导向。
从既有的实践看,城市更新更多地被当作一种解决城市问题的政策工具,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产业变迁趋势与城区设施及人群现状不匹配之间的张力,基础设施、住房、公共空间的更新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偏向,反映了城市人民的工作需求。
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方式

好解决 了政府资金短缺 的问题 ,出让土地换来 G P D 的飞增和 开发商不遗余力的大力度 、自我独断的新建改造 。 2突然的、随机的变化 ,不符合人性 的尺度 ,使城 市丧
失 了城 市 进 化 特征 和 认 可 程度 在经 济 利 益 的驱 动 下 ,房 地 产 开 发 商 在 旧城 区 更 新 改 造
到 各种 急 功 近利 的 旧城 更 新 活 动 ,致 使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历 史 文化 古 迹 和风 貌 受 到 不 同程 度 的破 坏 。
修 建 l】 ,以 t虏
8 年 代 0
『 i 盯 场
薄
8 年 划的商品经济 0
1
最 少资 源 解 决 最
代 Leabharlann 一 多人陀 题 房生长 的背 景下其 面貌 迅速 改变一 新 ,于是 ,城市 产生 了突
变
1 短时间、大规模拆迁重建 ,政府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
有 人 说 我 国城 市 建 设 正 在 经 历 一 场砸 烂 一 个 旧 世界 ,开
一
、
当代中国城市更新 的改造
创一个新世界的 “ 文革 ”。这种更新 方式会给城市 留下 永久 的遗憾和创伤。而我 国的城市 旧城 区通 常是城市 的中心区 , 人 口密集 ,商业发达 ,具有很高 的区位价值 。而如 此大规模
和 文化遭 到 了历史性 摧 毁。而 以德 围为代 表 的欧洲大 陆 国
家 ,在 战 后逐 步 恢 复 老 城 的 历 史 面 貌 ,城 市 更 新 取 得 巨 大成
效。 这种成效很快就被6 年代 吹起 的 “ O 国际风 ”所破坏 。在 此基础上 ,欧 洲大陆国家对城市发展 不断反思 ,从城市生活 空间 与品质 等 ,使城 市 更新进 程发展 顺利 、迅 速且 富有成 效。 而国内的城市发展着 自己的特殊 性 ,并没 有出现 “ 逆城 市化 ”、中心人 口剧减 的情况 ,但国 内城市更新 的发展轨迹 却在 一定程度重蹈着英国更新历史 的覆辙 .只注重表面 形象 和 物质环 境的改善 ,以房地产为城市更新 的主 力,对 旧城 采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标识,并不只是街道和人群的组合,它是有生命的。
而城市体系中,世界城市更因其充沛的生命力而影响卓著。
世界城市的取向不仅包含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更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高标准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世界城市是个很重要的参照,世界城市的理念、方法、要素、指标等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群落有很多借鉴价值,应当更多地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
中国已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型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
而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可达60%左右。
今天中国,已形成京津唐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
资料表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中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有1500多万农村人口导入城市。
如何实现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化,是各大城市下一步面临的挑战;而凸现城市的文化身份,实现从“经济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更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提升质量、最终全面实现现代化更为深刻、重大的事情。
尽管城市发展有着自己的生命逻辑,但有无强大科学的城市领导力,是城市现代化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毫无疑问,城市领导力的变革创新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样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变量。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社会运行模式、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以及人们的价值和观念系统。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的许多问题,已越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既有框架。
“第一梯队城市”如何跨入世界城市的行列,而更多的第二、第三梯队城市如何凸现城市的文化身份,促进文化个性的成长,是今天中国城市群落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人文艺术。
一个没有“文化身份”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在当代社会中,都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过程更为显著。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析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和社会生活集中化的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其中,人口集中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是指生产力在城市得到更充分利用的过程,社会生活集中化则是指社交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在城市进行集中配置的过程。
二、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始于上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农村工业化战略,推动农民进城打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城市化的政策,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都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
2.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都市化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婚姻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们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另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在都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推动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四、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特点1. 速度快:中国的都市化进程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超过8亿。
这一速度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也对城市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2.区域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当代的城市文化发展状况

中国当代的城市文化发展状况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具有丰富多样、充满活力的特点,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历史悠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城市中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
比如北京作为中国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如紫禁城、天坛、长城等,同时也是现代文化的中心之一,如798艺术区、三里屯等。
上海则以近代历史风貌为主,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气息,如外滩、南京路等。
广州则是中国南方的商贸中心,汇聚了广府文化和海派文化,如荔枝湾、西关古街等。
此外,中国不同地区的城市文化也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成都的文艺气息、杭州的生活味道、南京的文化底蕴等等,这些文化特色在城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文化。
二、城市文化的现代性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城市文化也不断引入新的元素和创新精神,形成了具有现代性的城市文化。
比如新兴的科技创新文化、互联网文化、创客文化等,许多中国城市也成为了这些文化发展的热点地区。
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华强北等都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代表,成为了各种新兴产业的聚集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互联网文化也在中国城市中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如BAT等成为了全球知名的互联网巨头,北京和杭州也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中心。
创客文化则在支持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政策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许多中国城市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园区,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
三、城市文化的艺术性中国传统文化独具魅力,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城市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有新兴的艺术形态和产业涌现。
中国城市的艺术文化包括了丰富的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等形式。
在中国城市中,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电影院等艺术空间不断涌现,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在城市中得到展示。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一、城市化概述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这是城市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基础。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城市化率极低到改革开放后初步出现城市化浪潮,再到近年来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0%以上。
二、城市化背景1、城市化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化趋势明显。
城市化的推广对于中国经济的发作和社会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2、城市化的现状据统计,到2021年底,中国城市人口将会达到8.6多亿,城镇化率将超过60%。
因此,中国城市化进程将持续快速推进,未来也将面临挑战。
三、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1、市场萎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导致了农村市场萎缩。
此时,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同时也让农村面临着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2、城市贫困化虽然城市化为许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城市化也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城市化后期,城市贫困化、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城市生活成本逐年提高,过着高压一族的人们的财政能力也出现问题。
3、城市化影响社会生态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公众健康。
城市的化与发展,改善生态与环境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1、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也不断增长,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2、管理困难目前,城市化进程推进过快,城市化管理滞后,给城市带来了气、水、电等利用压力,城市交通也出现了拥堵的局面。
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的改善都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序化、合理和创新。
3、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追求着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外溢效应。
一方面,城市化也会带来了重要的人口流动,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
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时代

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时代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成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时代,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构建美丽宜居城镇为目标,将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它强调的是人口控制、生态保护和城乡一体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模式,不仅体现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变革的特点,更是回应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和高质量发展的不断追求。
新型城镇化与原有的城镇化有所不同。
以前的城镇化,往往只强调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匮乏,城市空间过度拥挤,社会问题日益增多,甚至可能加剧贫富分化等不良趋势。
而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可持续、绿色、智能化的城市发展,通过加强城乡一体化、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城市绿化和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环境。
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城市空间的发展,更重视城市功能的提升。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新型城镇化需要在市场化、社会化和技术化的基础上,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设智能城市和数字城镇,展现创造性城市发展的新姿态,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这不仅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而且也需要加强城乡间的互动,打破城市与农村的壁垒,使城乡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同时,新型城镇化也需要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
城市化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时代,它是一种以人为本、可持续、绿色、智能化的城市化模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希望未来,新型城镇化能够不断发展,为人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中国的城镇化现状与未来

中国的城镇化现状与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
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城镇化的前景。
城镇化是当代中国的重要命题在过去几十年中,城市化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命题。
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实行城镇化政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比例迅速上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年底,中国城镇化率为60.6%左右。
城镇化带来的好处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城镇化能够促进资源的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城镇化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城镇化也有助于扩大国家内需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城镇化面临的问题虽然城镇化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它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性,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过快,而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缓慢。
其次,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很多土地被占用或收回,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最后,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包括就业机会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等问题。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城镇化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60%以上。
未来城镇化将会以跨越式进展的方式发展。
除此之外,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将会逐渐缩小。
同时,城镇化将不断推进城市“绿色化”,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将城市建设成为环保绿城。
总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未来城镇化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但是也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的各种问题,才能让城镇化的发展更顺利。
中国城市的历史演变与城市文化的形成

中国城市的历史演变与城市文化的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中国历史上,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且城市文化也逐渐形成。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的历史演变和城市文化的形成。
第一阶段:古代城市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从商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6年)开始,城市开始出现。
这些城市通常都在大河流域,如长江和黄河流域,特别是在东部地区。
这些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这些城市中,建筑和城市规划开始发展,如对城墙的修建、宫殿和公共建筑。
这些城市也是封建王朝的中心地区,各种文化活动比较繁荣,如书法、绘画、音乐和戏剧等。
第二阶段:封建城市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许多城市如南京、北京、杭州、苏州等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这些城市的形象也逐渐得到改善,城市中心的建筑和街道布局也在改善。
在这些城市中,建立了许多文化和学术机构,这些机构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三阶段:现代城市的形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城市的面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城市如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成为了中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城市中心建筑开始出现现代化的特征,摩天大楼、公共交通等设施开始被引入。
同时,工业化也在中国的城市中开始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第四阶段:当代城市的发展当前,中国的城市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各种现代化和科技化的设施和建筑被引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许多城市成为了国际化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
城市的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如园林绿化、地铁建设等。
城市型态的多样化和产业的多元化也是当前城市发展重要趋势之一。
城市文化的形成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也开始逐渐形成。
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类活动的总和,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特色产品和文化活动。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道路应该怎么走)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
1
1843年我国城镇人口2070万,城镇化率约为5. 1% (不 包括边远地区) 。
2
1843—1949年,增加到5765万,由5. 1%增加到10. 6% , 而此时世界城镇化率为28%。
3
1900年世界人口城市化率13. 6% ,比我国1949年城镇化 水平还高出3个百分点。
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 出版社。蔡昉,2008
城镇从业人 比率(1)/ 农民工(1) 员(2) (2) 7849 21274 36.9 8399 23940 35.1 10470 24780 42.3 11390 25639 44.4 11823 26476 44.7 12578 27331 46 13212 28310 46.7 13697 29350 46.7
8.87%
上升1.91
• 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失衡状况,在 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
–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其中 20-40岁青壮年占到55.4%。 – 农村地区“三留守”状况突出。相 关研究表明:全国有2000万留守儿 童、2000万留守老人、4700万留守 妇女。 – 乡村地区“空心村”增多。
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案例: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化,单位万人,%
2010 农村外出劳 动力 省内从业 省外从业 718.3 148 570.3
2011 780.2 211.3 568.9
增量 61.9 63.3 -1.4
增幅 8.62% 42.77% -0.25%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巟业化推进影响:
• 工业化仍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城市群体系初具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城市群目前已有近30个。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区和地方三个级别(表3)。
国家级城市群主要由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为主导,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省区城市群均由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为主导,是省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地方城市群均由某一大城市为主导,为地方性的经济中心。
国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省区城市群是主体(为数众多),地方城市群为辅助力量。
三级城市群构成我国城市体系的主骨架,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表3 城市群级别划分2.城市群功能结构初步成形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功能结构基本形成。
在城市群之间,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格局初步展现。
东部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我国城市群体系的龙头,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目前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和外贸为主),成为沟通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主枢纽,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中西部省区城市群,是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正在成为国家的创新基地。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更为明确,中心城市通常是综合性的大城市,商贸发达,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众多城市基本上都以制造业为支柱,或是港口和资源供应基地,功能相对单一。
例如,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就是如此。
3.省会城市多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我国城市群大多是在省会城市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事实上就是城市圈的扩大化,即省会城市加上外围几个邻近的城市。
所以,我国城市群,尤其是省区城市群,多呈单中心结构。
4.地级城市成为城市群的骨干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具有比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更大的政治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3.4.18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13045
18.0
82992
14424
17.4
92420
16030
17.3
98705
19140
19.4
105851
251
26.4
121121
35174
29.0
126743
45906
36.2
130756
56212
43.0
134091
66978
49.9
137462
77116
56.1
60.0 短
起
乡
暂
伏
城 50.0
发 展
波 动
市
时
时
化 40.0 期
期
停过 滞渡 时时 期期
村 城 市 化 时
水
期
平 30.0
快
速
20.0
发 展
时
10.0
期
0.0
/%
年份
图1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
1 短暂发展时期
1、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年)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把工 业建设的重点放在重工业部门。
Thanks!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2、政策影响
片面强调经济基础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 用,试图通过加快私有制的改造来推进中国的工业 化。
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和第三产 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开始失调。
2 起伏波动时期
1、“大跃进”及其后果
1958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大跃进”背景下,农村人口爆发性地进入城 市。 全国人口停止增长,但城市化水平仍快速增加, 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和都市文化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和都市文化当代中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城市化和都市文化的浪潮。
城市化带来了快速的城市化和机会,也为当代中国的都市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在于,城市化可以为社会发展创造扎实的基础,同时,都市文化的传承则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
城市化的浪潮中国的城镇化率在过去几十年中快速提高。
截至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左右,而在1978年,即改革开放的开始之前,中国仅有17.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
城市数量也得到了增加,营造了大量引人注目的城市化中心。
中国的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很多机会和挑战。
城市化开创了就业机会,并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条件,如医疗设施和检索信息的途径。
城市的发展还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活动。
但是,这也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的竞争以及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促进和解决。
都市文化的形成城市化和都市文化息息相关。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都市文化中心。
由新型媒体和各种数字技术带来的新文化元素,推动着都市文化的传承。
例如,电影、音乐和艺术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这些元素也成为了都市文化中最为普遍的流行文化。
当代中国的都市文化在不断发展,其多样化和广泛性是中国城市化所代表的多元化和广泛性的体现。
城市化和都市文化互为因果。
除了都市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城市文化建立了更好的基础。
都市文化的创造和体验都必须在一个宽敞、有足够空间的城市环境中进行才是更加完美的。
城市文化建设的属性也与城市化同步进行。
中国城市化和都市文化的未来对于未来,中国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城镇化率的上升,还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例如城市的绿色生态斑点、城市空气污染治理以及可持续城市规划等。
都市文化可能从现在开始更加广泛和多样化,未来将会有更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和艺术活动。
此外,数字文化、影视产业和文化教育也将在未来为都市文化创造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当代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代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规划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对土地、房产等资源实行计划调配。
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将产业、财政、投资等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使得土地和房屋等资源市场化、商品化。
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向市场需求导向调整,从而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0年左右,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市的数量、功能和规模得到了快速扩张。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规模和聚集度不断增加,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短缺、房价飞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部分原因主要是政府管理不善和行为不当,例如住房市场垄断、基础设施建设不力、土地政策失衡等。
此外,市场力量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商追求最大收益,而很少考虑公众利益。
城市规划的缺失和无序发展也是导致城市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面对城市问题时,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城市规划和管理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首先,要加强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这包括提高规划和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遵循规划规范,防止规划过度和城市过度发展。
其次,要重视生态保护和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元素,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尤其是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可得性和质量。
最后,政府也应该加强市场调控,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控制房价的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都需要高质量的人才,而高质量的人才也必须建立人才资源库才能便于市场寻找合适的人才。
近年来,中国也在国际和国内合作中不断增加人才交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城市创造出更多的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摘要:我国现在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文通过分析部分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沈阳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基于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理论,再结合区域发展理论建立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从而带动起中小城市的发展,既是当代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也不失为未来一种好的城市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发展模式带状放射
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及土地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城市面临规模扩大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态势。
工业化初期,国外有很多学者都对城市发展的模式作过理论上的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有:空想社会主义、田园城市、卫星城、工业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区域理论、簇群城市、生态城等。
我国古代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布局制度,而近代没有自创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是借用国外的理论模式进行探索式的建设,甚至出现像“三线建设”时期的“逆城市化”过程。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发展现状。
首先是北京,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规模不断扩大。
环线从二环、三环发展到五环、六环,地铁线路的蔓延,暗示着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态势,是典型的“摊大饼”模式。
上海,上海市的发展没有呈现出“摊大饼”状发展过程,而是围绕中心区呈片状向外发展和建设。
同时由于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率的需求,也呈现出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向垂直空间发展的城市形态。
广州,广州是在老市区附近,通过将附近的小城市划入广州市设区,呈片状发展。
重庆、武汉都有或多或少的这种发展历程。
而成都、沈阳、西安、郑州等内陆省会城市,由于其交通上的优势,往往都是沿铁路方向发展,而后逐渐呈现圈层式发展。
于是便发现,经过一定规划后形成的城市中,但凡大河穿越的城市,大多以片状向外蔓延,比如长江上的重庆、武汉、上海,珠江上的广州等。
内陆城市在铁路导向的作用下,沿主要交通方向蔓延,大城市一般都位于一定范围的交通枢纽上,因此铁路的延伸方向呈放射状,出于城市功能、结构等的要求,形成了圈层式的发展形态。
从外部看过这些城市后,我们再来看城市内部的功能布局。
北京继承了明清“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影响,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城市:城市的几何中心为行政区,在这个中心东南西三个方向距离不远处为商业中心——王府井、东单、西单等,北面为少量的居住和景区。
再向外一层为商业的延续,交叉着居住用地,还有占较大面积的就是文体教育用地。
再向外一层为以居住为主体的用地,也有较多的文体、教育、娱乐用地,较大面积的城市绿地和部分小型工业。
然而绿地和小型工业并没有阻止住城市用地进一步扩大,继续向外层蔓延,为了降低工业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于是大型工业被搬到城市外下风向的郊县。
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们在城市极度膨胀的压力下,向城市外部寻求良好的生活环境,于是远离城市污染,又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下,城郊高档居住区又诞生了。
随着这些居住用地使用率的上升,又带
动起一片新的城市用地。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蔓延,城市用地一圈接一圈的吞没着周边的郊县。
显然,上述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田园城市的模式并没有控制住城市的恶性膨胀。
早在1922年,翁温在他的《卫星城镇的建设》就提出了建设卫星城的理论。
然而我国时至今日,也没有解决这种“摊大饼”的问题,卫星城的建设也没有成形的规模或体系。
究其原因,一个避免不了的问题就是人口过剩,这也是我国在这一个时期必经的阶段;然后就是经济建设,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要拉动经济增长,不可能离开城市。
这两点决定了当前城市规模的扩张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如何让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里,怎样的模式才是适合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模式呢?
城市居民一方面离不开城市便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一方面又渴望良好的休闲空间。
正是由于这种需求矛盾,造成有足够能力的人向城市外面走去,其它的人留在城市继续相互拥挤。
随着城市外围周边用地被侵占,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走进城市内部,使城市更加拥挤,导致城市膨胀。
怎样既能解决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求心理矛盾,又能解决城市膨胀的问题呢?没有人的地方是不会产生城市用地的,最容易使城市产生膨胀动力的就是居住用地,往往一片居住区建成后,其它各种用地都会一起繁荣起来。
相对而言,工业和文体教育等用地因使用和需求有鲜明的时间性和单一性,所以这些用地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不大。
因此关
键问题在于居住用地。
怎样能让人们即享受良好的环境,又有方便的工作条件呢?
由莫斯科的绿楔想到,居住用地是否也可以呈楔状深入城市呢?或者沿交通线呈带状向外放射?中间用楔状或宽广的带状绿地分割,同时这部分用地也可以用来发展城郊游憩活动,保护这部分的生态环境较少受到城市的影响。
既然绿环不能控制城市向外围铺展,那么就让其由中心向外放射,这样,城市不仅解决了“摊大饼”发展模式,又有了充分的居住用地,节约出更多的城市中心用地来做商业和公共绿地。
在便捷的快速交通(如地铁、轻轨)保证下,这样的市中心就不会出现欧美国家曾经历过的城市中心衰落现象。
这种模式更加有利的是在有目的的引导下对形成卫星城有极快的
促进和发展作用。
通过这种带状放射,连接周边低一级的城市,也能较快的形成区域城市网,许多领域的学者都指出,现在的中国呼唤建设真正的、形成规模的、高质量的城市群、大城市连绵区,这样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的飞跃发展。
现在许多大城市在地上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情况下,也已经建成了很丰富的地下交通系统,却仍在进一步完善,许多省会城市也都在修建地铁或轻轨,如沈阳、南京、成都等,以沈阳为例,看看如何依托交通线发展城市和区域意义上的城市群。
沈阳作为东北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线从大的范围来看,主要是贯穿南北方向的交通,从辽宁省内来看,东西方向的铁路线也是在这里穿越。
1990年代,在省内大规模的修建高速公路,沈阳是
中心枢纽,相继建成了京沈高速、沈大高速、沈抚高速等重要的省内运输通道,并初步形成辽中南区域经济圈。
随着大连城市品牌的成功树立,辽宁形成了以沈阳和大连为两个中心的发展态势,两个城市相互扶助,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成功拉动了辽宁的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又开始修建地铁,近期的线路有2条,其中一条的端点延伸到了抚顺西部的经济开发区,该开发区与沈阳接壤,两个城市中心通过高速公路仅有1个小时的车程。
随着地铁线路的建设,必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辽宁中部这两个城市的关系,于是“沈抚同城化”又被提上日程。
沈抚同城,将两个城市合二为一后,城市有明显的沿浑河(辽河一大支系)方向片状发展的迹象。
交通线由发展城市的动力变为联系城市几个片区的通道,这既是城市带状放射的结果,又是基于卫星城理论下的城市功能优化。
两个城市在市场、交通、信息、能源、环境、产业、科教等方面都有着互补互助的作用。
另外,沈阳与周边的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六个城市结成合作联盟,共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
于是这个巨大的城市圈,又向南直通大连,寻找出海口,打通海上交通。
这样,沈阳市的扩张问题也就解决了,将城市的诸多引力分散到周边“卫星城”中,不仅疏散了市内的拥挤,也繁荣了周边城市。
综上所述,即使是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城市的恶性膨胀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的。
由沈阳城市发展,或者说是辽宁省的发展规划来
看,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大的区域来看待其中某一个城市的发展。
由某一个中心城市向外,沿交通线楔状或带状确定以居住用地为主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它们来联系周边低一级的城市或城镇,使它们形成这个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降低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达到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状态。
这样的城市模式既是适合现阶段国情的,又是尽快解决城市恶性膨胀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谭纵波
[2]《城市发展史》刘易斯?芒福德
[3]《城市规划与城市化》高毅存
[4]《大都市圈——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周炳南
[5]《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陈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