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科医鉴(整理版,可打印)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1肺肾两虚:补肺益肾,固涩止喘-参附汤加减(参附)2肾虚喘:补肾固本,润肺止喘-参苓白术散参苓)3肺虚喘:补肺定喘,润肺止咳-养阴清肺汤(养阴)4脾虚喘:健脾固涩,补肺止喘-理中丸加减理中)一、肺气虚耗:对于肺气虚耗的治疗,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益气养阴的方法,具体药方为生脉散合补肺汤。
二、肾虚不纳:肾虚不纳的治疗方法是补肾纳气,我们可以采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的药方。
三、正虚喘脱:正虚喘脱的治疗方法是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我们可以采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的药方。
四、肺痈:对于肺痈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初期可以使用银翘散,成痈期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可以使用加味桔梗汤,恢复期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五、肺痨:肺痨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肺阴亏损,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润肺的月华丸。
对于虚火灼肺,我们可以使用滋阴降火的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对于气阴耗伤,我们可以采用益气养阴的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对于阴阳两虚,我们可以采用滋阴补阳的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对于痰浊壅肺证,我们可以采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的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对于痰热郁肺证,我们可以使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的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对于阳虚水泛证,我们可以采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的真武汤合五苓散。
对于肺肾气虚证,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的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七、肺痿:肺痿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虚热证,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清热,润肺生津的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对于虚寒证,我们可以使用温肺益气的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对于上热下寒证,我们可以采用寒热平调,清温并用的麻黄升麻汤加减。
对于肾虚血瘀证,我们可以采用纳气定喘,活血化瘀的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以下是格式正确、无明显问题的文章:十二、不寐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是为不寐。
中西医结合内科相关专业知识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西医结合内科相关专业知识[单项选择题]1、"决渎之官"指的是()A.脾B.肺C.肾D.膀胱E.三焦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2、风寒表证的特征是()A.发热轻而恶风B.恶寒重发热轻C.发热重恶寒轻D.恶寒发热交替E.但发热不恶寒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3、重型肝炎的特征性表现是()A.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B.肝脾肿大C.精神神经症状D.恶心呕吐明显E.黄疸明显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4、疾病初期,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A.外感表证B.疟疾C.阴虚证D.阳虚证E.寒湿证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5、午后热甚,身热不扬者属于()A.阴虚潮热B.气郁发热C.阳明潮热D.气虚发热E.湿温潮热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6、某药半衰期为5小时,1次用药后从体内基本消除(消除95%以上)的最短时间是()A.10小时左右B.1天左右C.2天左右D.5天左右E.10天左右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7、下列不属于问诊的一般情况的是()A.姓名B.性别C.年龄D.婚况E.收入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8、提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的是()A.自汗B.盗汗C.绝汗D.冷汗E.战汗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战汗指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者,称为战汗。
见于伤寒病邪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变化的转折点。
战汗者多属于邪盛正馁,邪伏不去。
一旦正气来复,邪正剧争,则发战汗。
如汗出后热退脉缓,则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故战汗为疾病好转或恶化的转折点。
[单项选择题]9、头目胀痛多见于()A.肝阳上亢B.脾胃湿热C.肝肾阴虚D.中气下降E.外感风热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0、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属于()A.肝火上炎B.肝阳上亢C.肝肾阴虚D.肝胆湿热E.肝火犯胃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1、下列不属于失眠的是()A.经常不易入睡B.睡而易醒不能再睡C.经常不自主地入睡D.彻夜不眠E.睡而不酣时易惊醒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12、少神表现为()A.神疲少气懒言B.神志昏迷C.肌肉大削D.突然出现面红如妆E.狂躁乱语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3、假神的表现是()A.面色荣润,含蓄不露B.面色少华,精神不振C.面色无华,反应迟钝D.喃喃自语,哭笑无常E.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但烦躁不安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假神:久病、重病之人,精气本已极度衰竭,而突然一时间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者为假神。
中医内科学打印(二)
一、黄疸1.认识到黄疸为胆汁外泄的医家是BA.李东垣B.张景岳C.朱丹溪D.沈金螯E.张仲景2.下列哪项为诊断黄疸的最重要依据DA.齿垢黄B.爪甲上黄C.小便黄D.目黄E.身黄3.“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为黄疸的主要病因,是哪一本书最早提出AA.《金匮要略》B.《景岳全书》C.《圣济总录》D.《卫生宝鉴》E.《诸病源候论》4.下列哪项不属于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要点AA.小便黄与不黄B.病程较长与较短C.黄疸鲜明与晦暗D.热证与寒证E.虚证与实证5、下列何法为治疗黄疸的重要治则AA.清泄热邪B.通便泄热C.温化寒湿D.清热解毒E.祛湿利小便6、黄疸与萎黄的区别在于CA.身黄B.尿黄C.目黄D.苔黄E.虚证与实证7、黄疸的发生,以下列何邪为主DA.风B.寒C.暑D.湿E.火8、下列除哪项外均与黄疸的发生关系密切EA.肝B.胆C.脾D.胃E.膀胱9、下列哪一项为阳黄中热重于湿型的黄色EA.黄疸急速加深呈深黄色B.掉黄或染衣着色C.黄色不泽D.黄色晦暗E.黄色鲜明10、急黄的最主要病机是CA.湿热熏蒸,湿遏热伏B.湿热内蕴,蒙蔽心包C.湿热夹毒,热毒炽盛D.瘀阻肝脾,水气内聚E.肝胆郁热,气机阻滞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急黄的主症DA.突然高热B.神昏谵语C.黄疸迅速加深D.舌质淡,苔白腻E.衄血,大便黑,小便短赤12、下列哪项不属于寒湿阻遏型黄疸的主症EA.黄色晦暗B.大便不实,脘闷腹胀C.食少纳呆,神疲畏寒D.舌淡,苔白腻E.脉弦13、湿热蕴蒸,湿重于热之黄疸最佳治疗方剂是AA.茵陈五苓散B.栀子柏皮汤C.大黄硝石汤D.茵陈蒿汤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4. 阳黄初起,兼表证的代表方是EA.桑菊饮B.杏苏散C.银翘散D.荆防败毒散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5.若因虫体阻滞胆道、突然出现身目黄染,胁痛时发时止,痛而有钻顶感,治疗当用EA.柴胡疏肝散B.龙胆泻肝汤C.大柴胡汤D.小柴胡汤E.乌梅丸16.男,18岁。
4天前突然出现日黄身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烦躁,恶心欲吐,小便短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完整word)内科学第七版word版(原)
内科学第7版前言2008-10-28为适应医学科学理论和临床研究迅速发展的形势,医学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教材作为体现教学改革组成的重要部分,适时给予更新和修订则势在必行。
本《内科学》教材从1979年第1版到2004年第6版,其内容的变更体现了内科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发展没有止境,更新也不容中断.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指导和组织下,在第6版的基础上,经过编委们的精心修改、编撰,完成了本教材的第7版。
本版内科学的特点:1。
为保持本书的连续性,全书的总体形式按内科各临床专科的分篇构架不变。
2.承袭1~6版教材编写的特有理念,坚持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心的“三基”原则,突出以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当前临床实用的内容为重点,凸显其作为医学本科生教材的特定要求.3.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人生活的环境条件不断变化,临床上常见病的疾病谱也在逐渐改变;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本书在第6版的基础上,对各章节的内容特别是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等,根据国际、国内最新循证医学资料作了相应的更新。
本书新增的章节有:人禽流感、主动脉夹层、免疫性肝病、缺血性肾病、纤维肌肉疼痛综合征、新型毒品成瘾中毒等。
删减了目前已不常见的疾病,如营养缺乏性疾病等。
对各篇之间交叉重叠的内容(如酸碱平衡失常)进行了调整,避免了重复.全书力求内容上推陈出新,文字上删繁就简,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新面貌.为了更加体现教材用书的特点,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本书同步出版了与书面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等,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本书除主要供医学院校本科生教学作教材外,对广大临床医生也是更新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以及备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的重要参考书籍。
主持和参与本书第1~6版的主编和编者们,为编好本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本书能成为具有权威性的教科书,他们的贡献功不可没,在此谨向他们致敬。
而本届编委们秉承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精神和对教学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辞辛劳、高质量地完成了第7版的编写任务。
医师资格考试资料(内科)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确立和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
¨近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以膏药疗法为主的外治专著。
¨辨脓操作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蛇眼疔修除嵌甲;蛇头疔成脓侧切;蛇肚疔侧切,切口不可过上下关节;托盘疔、足底疔应按手足掌横纹切开,红丝疔用砭镰法,寸寸点断红丝,锁喉痈则循经切排¨《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喉中哮鸣¨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病理性质:阴虚并可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第二篇心系病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机:虚为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为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呕吐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治疗原则:健脾化湿¨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黄疸的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四十四章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情评估 治疗 思考题
第四十五章概论
第四十六章甲状腺功 能亢进症
第四十七章甲状腺功 能减退症
第四十八章甲状腺炎
第四十九章糖尿病 第五十章低血糖症
第六十一章概 论
第六十二章急 2
性一氧化碳中 毒
3 第六十三章急
性乙醇(酒精) 中毒
4 第六十四章急
性有机磷杀虫 药中毒
5
第六十五章中 暑
第六十一章概论
一毒物的分类 二中毒的分类 三中毒的病因 四中毒机制 五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六急性中毒的诊断 七急性中毒的治疗 思考题
第六十二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第五十一章血脂异常
第五十二章高尿酸血 症与痛风
第四十五章概论
一内分泌疾病 二代谢和营养性疾病 思考题
第四十六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情评估 治疗 思考题
第四十七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分类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情评估 治疗 思考题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一本中医的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居然没上呼吸道感染这内容,里面的内容全部是西医,中国的中医亡矣。
目录分析
二内科学进展
一内科学的范围和 内容
三如何学好内科学
二内科学进展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循证医学的指导 (三)各专业学科的蓬勃发展
三如何学好内科学
(一)温故而知新 (二)理论与实践并重 (三)正确对待辅助检查 (四)把握疾病的本质 (五)中西医融会贯通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附答案)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内科学的研究范围?A. 心血管系统疾病B. 呼吸系统疾病C. 神经系统的衰老D. 消化系统疾病答案:C2. 关于高血压的定义,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成人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B. 成人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15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C. 成人血压偶尔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D. 成人血压在特定情况下升高,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答案:A3. 下列哪项不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A. 改善生活方式B. 应用抗高血压药物C. 应用钙通道阻滞剂D. 应用利尿剂答案:D4. 下列哪项不是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A. 呼吸困难B. 咳嗽、咳痰C. 肝大D. 视力模糊答案:D5. 诊断心力衰竭最有价值的检查是?A. X线片B. 心电图C. 超声心动图D. 冠脉造影答案:C6. 下列哪项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原则?A. 控制感染B. 应用糖皮质激素C. 应用β2受体激动剂D. 应用利尿剂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糖尿病的临床表现?A. 多饮、多尿、多食B. 体重减轻C. 视力模糊D. 肝大答案:D8. 诊断糖尿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A. 血糖仪检测B.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C. 胰岛素释放试验D.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答案:B9. 下列哪项不是肝硬化的临床表现?A. 腹水B. 肝大C. 食管静脉曲张D. 肝功能正常答案:D10. 下列哪项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A. 应用抗生素B. 应用糖皮质激素C. 应用硫糖铝D. 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答案:D二、填空题1.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
答案:改善生活方式、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应用ACEI/ARB和应用利尿剂。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共57册【pdf电子书下载】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眼科 明目神验方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眼科 银海精微补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临证综合 医方一盘珠全集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临证综合 弄丸心法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临证综合 医级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方书 仁术便览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方书 亟斋急应奇方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本草 本草正义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女科 妇科备考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女科 叶氏女科证治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女科 妇科玉尺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女科 坤元是保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女科 广嗣全诀我社两套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亮相医史文献年会和第四届岐黄论坛
会议现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总主编、“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主任、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振国发表题为“中医文献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的演讲。
目前,《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整理出版收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推进,400余种古医籍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部出版面市。
我社两套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亮相医史文献年会和第四届岐黄论坛
我社全媒体事业部受邀携带100余种《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精品在会议现场进行了展示,受到与会代表们的热烈欢迎。通过现场发放《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海报及书目,向参会代表们宣传了400种古医籍的门类、书目、封面设计、书内精美书签、价格等基本情况。
?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外科 外科活人定本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医经 内经博议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医案医话医论 高氏医案 谦益斋外科医案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医案医话医论 医案梦记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医案医话医论 临证医案笔记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医案医话医论 陆氏三世医验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全
西医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一.支气管炎1.急性支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变: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X线:肺纹理增粗)2.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
诊断:依据病史和症状。
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
与肺结核鉴别:胸部X线检查。
单纯型:长期咳白色黏液或泡沫痰。
喘息型:听诊,哮鸣音及呼气延长。
急性发作期:首要治疗,控制感染。
(病因感染。
)1周内出现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多。
慢性迁延期:咳、痰、喘,迁延1个月以上。
二.阻塞性肺气肿(COPD)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 肺动脉高压的X线表现:右下肺动脉干扩张。
听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右心室扩大: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和剑突下搏动。
2. 肺心病的常见病因: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循环阻力增高)继发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是慢性缺氧。
并发心律失常多为:房早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有助于肺心病与左房室瓣瓣膜病鉴别的是:左房室瓣听诊区杂音与二尖瓣瓣膜病鉴别:二尖瓣听诊区杂音。
与冠心病心衰鉴别:心电图及X线检查有左室肥大。
4.治疗:肺心病的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关键治疗措施:控制呼吸道感染。
(治疗前易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及高血钾症;治疗后易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及低钾、低氯血症)肺心病心衰并房性异位心律者:地高辛肺心病右心衰选用洋地黄时应:速效类,常规剂量的1/2-2/3三.支气管哮喘1.主要特征:反复发作性的呼气性呼困。
典型发作:先兆症状后出现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困2.危重哮喘患者,肺部哮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支气管高度狭窄或痰栓堵塞。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肺部叩诊呈过清音。
3.在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鉴别困难时应选(区别在心血管的病史和体征):氨茶碱4. 支气管解痉剂: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控制哮喘发作)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
抗胆碱药物(山莨菪碱):抑制M3型受体。
5.支气管哮喘发作忌用:吗啡。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精校整理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总论:一、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
两气相合,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
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
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感冒: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分证论治:1、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3、暑湿感冒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咳嗽:4、体虚感冒⑴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⑵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汤化裁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
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中医执业内科打印版笔记(超浓缩)
中医内科一、感冒:《伤寒论》桂枝汤治表虚,麻黄汤治表实;病名最早见于《仁斋直指方》;《丹溪心法》提出病位在肺,治分辛温、辛凉;《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张介宾《景岳全书》分内感、外伤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躁:杏苏散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证:张仲景《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主之”,从病理上将其归于伏饮;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认为“哮喘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虞抟《医学正传》对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别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2.缓解期1)脾肺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金匮要略》辩证已分虚实;张景岳归纳为虚实两大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1.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杂病源流犀烛》力主“清热涤痰”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汤六、肺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慢性劳损性疾病;魏晋到北宋,具有传染;《普济本事方》“肺虫”;朱丹溪倡“痨主阴虚乎”,确立了滋阴降火;《十药神书》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内经》就有关于肺胀记载,《灵柩》“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心悸: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心动悸”“心下悸”提出《炙甘草汤》;《丹溪心法》责之虚与痰;《医学正传》对惊悸与怔忡有详尽区别;《景岳全书》阴虚劳损;《医林改错》瘀血内阻。
最新:下篇第一章:内科常见病证至-文档资料
痛 肝阳 头痛而眩,心烦易怒,苔薄黄,脉 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
头痛 夜眠不宁,或兼胁痛,弦有力
加减
面红口苦
痰浊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苔 白 腻 , 脉 化痰降浊 半 夏 白 术 天
头痛 呕恶痰涎
滑或弦滑
麻汤加减
瘀 血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 舌 质 紫 , 苔 活血化瘀 通窍活血汤
头痛 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薄 白 , 脉 细
头部外伤及久痛不愈史。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四、辨证论治
(一)头痛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发生或由邪气稽留,脉络痹阻;或 由气血逆乱,脑失所养,因此治疗或以祛风散 邪,或以扶正补虚为原则,注意辨别外感、内 伤,权衡主次,随证治之。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四、辨证论治
茵陈五 苓散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 三、辨证论治
❖ 3.辨证分型施治:
❖ 证型
证候特征
舌脉
治法 选方
阴 寒湿内困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
黄
寒证—神疲恶寒、口淡不渴
湿证—纳少脘闷、腹胀便溏
舌质淡、苔 黄腻、脉濡 缓或沉迟
健脾 和胃 温化 寒湿
茵陈术 附汤
瘀血内阻
阴黄日久,面黄晦暗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 一、概述
❖ 2.鉴别诊断: ❖ (1)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
黄不华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 其特征是双目不黄。 ❖ (2)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 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十三节 黄 疸 一、概述
医方集解
王令月 司银楚 刘伶田 杜杰慧 李元聪 杨坚贞 旷惠桃 何耀荣
刘炳午 李和生 杨维华 吴润秋 何清湖 张炜宁
李璜河 杨正望 肖 瑄
杨少峰 肖森林 宋含平
邹青玉
张崇泉 罗青江 胡郁坤 贺菊乔 黄令月 章 威
陈其华 周 衡
林 周 钟
洁 慎 颖
欧阳剑虹 周 华
易振宁 周小青 段晓慧 徐基平 黄江波 韩育明 谢 立
对(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青青 李海兰 余茂龙 郭隽殊 颜翠岑 方 李 照 银 邓 李 张 曾 萍 萍 文 鸣 刘亚芳 吕建美 张佳莉 葛姿宇 刘倩萍 杨永芳 武婧如 焦 蕉 刘锦霞 苏劲松 周颖璨 廖 健
李长香 杨宗纯 段顺艳 潘思明
邹宇杰 袁建平
|序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存古籍约十万册,传承数千年。按古代 典籍涉及诸多门类,有所谓经史子集之称者,当以文化为主干,囊括《大 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经》 《尚书》 《仪礼》 《周易》 《春秋左传》 《尔雅》 《孝经》等,歧黄医术亦列于其中,子部收录有“医家类” ,足 可概见一般。我国传统医药科学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进步,位列 全球传统医学之冠,造福民众,享有盛誉,是以我国宪法指明要在发展 现代医学的同时,也要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实现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我国医学典籍约有一万余册,涵盖诸多学科。著名典籍中,有号称 中医药学四大经典的《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及《神农本草 经》 。随后金元四大家之学派兴起,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之面世,以 及献可景岳及温热病诸大家的成就,都为传统医药学之发展,作出极大 的贡献。 明末清初,西洋医学输入,中西医汇通派出。建国以来,我国政府 进而提倡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策略,临 床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中西医学优势互补,学术发展,著作林立。 湖湘俊贤何清湖教授,有鉴于古传医书浩瀚,而坊间医籍又良莠不 齐,版本欠佳,选书诸多不便,为弘扬传统,瞩目发展,继承经典及先 贤经验,立足临床,医理循源,广邀国内专家群体,精心加以校订编修, 校勘句读,计有二百三十册之谱,成《中华传世医书》巨著,纸质版己于 1999 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使各类传世医书,方药诊籍,得以方便 内外妇儿等各科医师及研究人员选读和参考,各得所宜,功莫大焉。 今何清湖教授又与时俱进, 为更好更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组织出版 发行电子版,索序于我,我钦佩其毅力和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理想,乐为 之序。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doc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doc文档介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咳嗽+发热一、三、鉴别诊断疱疹咽峡炎:咽痛、灰白色小丘疹或疱疹咽-结膜热:发热、流泪、畏光一、三、常见的阳性检查血常规检查: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偏低(正常值3.5~9.5×109/L),淋巴细胞增高(正常值20%~40%)细菌性感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值40%~75%)计数增高,甚至核左移一、中医证型中医证型经典症候方剂风寒束表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发热,汗出不畅,黄稠痰,舌尖红,脉浮数银翘散、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身热,酸沉疼痛,闷腻,脉濡数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发热,疲劳气短,反复,舌淡苔白,脉浮无力参苏饮阴虚感冒身热,口渴,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加减葳蕤汤一、西医治疗一般治疗: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对症治疗:对乙酰氨基酚、银翘解毒片。
抗菌治疗: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等。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的诊断:COPD=老年人(吸烟史)+咳痰喘+桶状胸+肺功能检查(1)长期慢性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2)接触危险因素(吸烟)(3)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之后, FEV1/FVC<70% COPD用药稳定期加重期明确原因戒烟或脱离环境因素加重原因(是否细菌或病毒感染等)支气管舒张剂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短效)、沙美特罗(长效)抗胆碱能药异丙托溴铵(短效)、噻托溴铵(长效)茶碱类氨茶碱、多索茶碱吸氧 LTOT 低流量吸氧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福莫特罗+布地奈德泼尼松龙(口服)甲泼尼龙(静脉)抗生素 / 根据病原菌确定用药中医证型中医证型经典症候方剂风寒壅肺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内科医鉴》日本汤本求真阅大冢敬节著陈存仁编校第一章头痛眩晕耳鸣 2第二章呕吐吐血喀血吞酸嘈杂哕 4第三章便秘下利下血子宫出血 7第四章小便自利遗尿小便不利淋漓血尿 9第五章口渴咽干口燥11第六章咳嗽喘12第七章胃内停水心下痞13第八章心肌亢进(动悸)15第九章浮肿水肿16第十章热21第十一章不眠谵语狂痫24第十二章胸痛腹痛28第十三章腹满30第一章头痛眩晕耳鸣1.头痛当患者诉头痛之际。
应考其头痛起于何病。
阳证之头痛乎。
阴证之头痛乎。
抑为虚证之头痛乎。
实证之头痛乎。
探求病源。
实为汉医最要之事。
同一风邪之头痛也。
在甲则鼻塞。
微恶寒。
有热无汗脉浮紧。
乙则鼻涕交流。
恶寒强。
体温不变。
脉沉而弱。
甲病阳证。
乙病阴证。
处方自异。
故甲宜麻黄汤。
乙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同一胃病之头痛也。
而胃内停滞之水毒虽同。
而丙则脉浮数。
口渴。
小便不利。
舌苔白而干燥。
时欲饮水。
饮则屡屡吐出。
丁则脉浮数。
口不渴。
舌苔无。
屡屡吐水。
丙阳证也。
丁阴证也。
前者宜五苓散。
后者宜吴茱萸汤。
又同一子宫病之头痛也。
戊则脉沉实。
大便有秘结之倾向。
颜面充血。
时时眩晕。
月经不顺。
左腹下疼痛。
按其腹部。
觉全部有充实之感。
以指触于左臂骨窝这部。
有过敏之索条物。
己则脉虚软。
大便每日一次至两次。
眩晕耳鸣肩凝。
月经不顺。
一月中有两次。
下腹疼痛。
腹部全部软弱。
腰脚易冷。
戊所患者为阳实证。
己所患者为阴虚证。
前者以桃核承气汤主治药。
后者以当归芍药散治之。
易起头痛之疾患。
就现代医学之见地。
多起于发热。
肾脏炎。
动脉硬化症、绿内障、脑肿疡、霉毒、外伤、硬结头痛、副鼻腔疾患、耳之慢性化脓、便秘、循环障碍、子宫疾患等。
余今大别分为四类。
一曰外邪之头痛。
流行性感冒。
肠窒扶斯等头痛属之。
痛时多兼发热。
二曰痰饮之头痛。
水毒停滞于胃肠之内。
上冲而起之头痛也。
三曰血症性头痛。
月经不顺或血液循环受障碍而起者也。
四曰食毒性之头痛。
便迷秘或消化不良。
食毒停滞于胃肠之内。
头中受刺激而起之痛也。
四者之中更分阴阳虚实欹矣。
外邪之头痛。
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及其加减之方以治者为多。
痰饮性之头痛。
用苓桂术甘汤。
茯苓饮、人参汤、大建中、真武汤、吴茱萸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治之。
血证性之头痛。
用当归芍药散。
桂枝茯苓丸。
桃核承气汤等以治之。
食毒性头痛则应用泻心汤。
大承气类。
2.眩晕眩晕俗名也。
眩者眼前黑之意。
晕与运通。
故有眩运。
目运、头眩、冒眩、癫眩之称。
凡眩晕辄兼头冒。
头冒者即头觉沉重。
眼前不清楚是也。
凡西医学之贫血。
胃肠病、心脏病(尤其在瓣膜狭窄)脑肿疡(尤其在脑霉毒)小脑疾患、多发性硬化症。
癫痫、希斯笃里、神经衰弱、中毒、眼筋麻痹、内耳疾患等、往往起眩晕。
伤寒论.金匮要略言及眩之处方有十一方。
其中有术者六方。
有茯苓者五方。
此亦鉴於事实。
可定眩晕与水毒密切之关系者也。
西医则云眩晕与三半规管内液之摇动有直接的关系。
然吾人对于古贤[治眩晕必先治水]之深谋远虑。
大堪惊叹焉。
此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拾出治眩之处方十一。
计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葵子茯苓散、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近效方术附汤、茵陈蒿汤、甘草干姜汤、治冒之处方四。
计苓桂五味甘草汤、苓甘姜味辛夏汤、大承气汤等。
其治乍起眩晕之方。
大抵使用泻心汤。
古人云“泻火降逆”其与水火相克之理论。
述之甚详。
茵陈汤证之眩。
虽近与泻心汤证之眩。
而与水火相克之理论。
说来至详且备。
尚细细考究之。
实能发现甚有趣味之暗示焉。
惠美三白云。
产后血运者。
水气也。
得以附子泻心汤治之。
原南阳云。
世人用人参、黄连、防己、大黄、桂枝、茯苓、术、甘草之套方以治眩晕。
远不如白虎汤之有奇验。
白虎汤证用白虎汤。
其有其验。
固无论已。
即如舟车酒醉之眩晕。
用半夏泻心汤与五苓散而有效,古人早有卓识矣。
和回子真翁云。
所谓调血剂必从根治。
余曾屡屡用当归芍药散以治此种之患者。
而其中之泽泻茯苓术诸药。
则视其原因之或为船醉。
或为水毒而有加减焉。
3.耳鸣耳鸣往往与眩晕为同时并起之症候。
眩晕愈时。
耳鸣亦止。
耳鸣告愈。
同时眩晕亦止。
此为余日常临床所得之实验古人云耳久鸣则聋。
盖耳鸣则激之为聋也。
所谓患神经衰弱症者之耳鸣多因於水毒。
用茯苓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酸枣仁汤、当归芍药散等辄有效。
患动脉硬化症者之耳鸣。
多用泻心汤。
栀子汤及以上各方之加味。
患中耳炎者之耳鸣。
多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等以治之。
备考[本间枣轩对眩晕之说]古人学说。
称眩晕为脑海虚。
即脑病也。
夫脑有自体发病者。
亦有外界侵犯於脑而起病者。
中风、痫症、发狂、恐怖等之眩晕。
脑之自体之病也。
产后及子宫出血、出血、吐血、衄血、肠出血、尿血等症。
至血液虚竭。
虚里与肾间动悸非常。
或因过饮、过浴、诸热病等而发之眩晕。
从外界侵犯於脑而起者也。
[中略]卒然晕倒者。
可不论其虚实。
与以回生散、参连汤、三黄汤等当有效。
产后之血晕或血多则上冲。
面目红赤。
脉络怒胀之眩者。
用三黄汤加辰砂。
或用苓桂术甘汤、三黄汤[泻心汤]合方为佳。
下剂不宜长服。
若前方已服数十日者。
用苓桂术甘汤、巫神汤、如心散之类转方为佳。
亡血后动悸高而眩甚者。
可用肾气丸、连珠饮。
八珍汤、而兼用镇悸丸。
脾胃虚弱。
面色萎黄。
动悸而眩晕者。
宜归脾汤。
兼用宁心膏。
即真武汤亦可用之。
痫症之眩晕者。
沉香天麻汤为上。
头痛。
眩晕。
呕吐者。
宜与半夏白术天麻汤。
如服后呕吐犹不止者。
宜用半夏泻心汤。
或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著者按)不论何处。
若藐视病之虚实。
随经治疗。
犹之未治。
回生散系附子、紫檀、人参、白檀、郁金、甘草、胡椒、而成。
尚施於实证之眩晕。
即为不考药效之误。
又以三黄投於虚症。
亦大不妥。
参连汤者。
人参与黄连也。
产后之血晕。
多运用当归芍药散。
不长服下剂云云。
系从西医之知识而出发者之说也。
西医藐视阴阳虚实。
往往滥用下剂。
因过下而困疲。
下已难下。
而又有不得不下之必要。
故曰转方。
此种转方。
山胁东洋之所谓医之自转。
医者翻弄病之良手也。
巫神汤者。
五苓散加干姜、黄连、木香者也。
连珠饮。
八珍汤、木香、甘草也。
沉香天麻镇悸丸可参照心悸亢进条。
归脾汤者。
当归、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远志。
人参汤者。
沉香、益智、天麻、防风、半夏、附子、独活、羌活、甘草、当归、僵蚕、生姜也。
半夏白术天麻汤者。
半夏、陈皮、麦芽、茯苓、黄芪、人参、泽泻、苍术、天麻、神曲、白术、黄柏、干姜、生姜也。
亡血后动悸高而眩甚整个。
炙甘草汤、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有效。
脾胃虚弱。
面色萎黄。
动悸眩晕者。
多用茯苓饮合苓桂术甘汤。
头痛眩晕呕吐者。
为吴茱萸汤。
五苓伞之证。
从证运方。
庶不误也。
[有持桂里之眩晕说] 眩者目之意。
晕者犹运也。
如身在车船之上。
不能自主也。
故俗人往往即用眩运二字。
此疾多从水饮而生。
亦有因气疾而来者。
亦有因过食而来者。
妇人从血道而发。
男子自瘀血结毒(陈久性霉毒)而生。
(原著者按)眩多因水饮之说。
实得我心意。
[伤寒赞论] 太阳病。
脉沉。
身热头痛者。
阳中夹阴者也。
黄芪建中汤治之。
若误投发汗而不瘥者。
四逆汤温之。
[集验良方] 白虎汤治中暑(热射病)口渴喜饮。
身热。
头晕。
昏晕等证有效。
[伤寒绪论] 太阳病者发汗。
发汗过度。
则阳虚而耳聋。
叉手自冒。
不可误用小柴胡汤。
宜同建中汤治之。
第二章呕吐吐血喀血吞酸嘈杂哕第三章呕吐金匮要略伤寒论中之区别呕吐干呕。
呕逆等项。
东坦之解释云。
有声无物曰呕。
有物无声曰吐。
口中喀喀有声有吐者之象。
而始终不吐出者呕也。
干呕也。
如乳儿患脚气与患脑膜炎者。
其声未出。
而乳汁食物已有甚多之吐出者。
吐也。
食急而有物奔出者。
大抵为吐。
有声而同时有物者曰呕吐。
呕逆者。
呕之激也。
吐逆者。
吐之激也。
上述呕有干呕之逆。
而干呕呕逆之中。
又各分阳证与阴证。
小柴胡汤、栀子生姜豉汤、柴胡加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猪苓汤、治阳证之呕者也。
乌梅圆、吴茱萸汤、大建中汤、四逆汤、真武汤治阴证之呕者也。
今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采集治呕之方一十有六。
其中十四方配合以生姜干姜。
治干呕之方一十有三。
其中十二方亦有生姜或干姜之配合。
此抄录如次,[呕] 大建中汤半夏泻心汤苓甘姜味辛夏汤乌梅圆四逆汤(以上诸药中有干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葛根加半夏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栀子生姜豉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真武汤(以上诸药中有生姜)白虎加桂枝枝汤猪苓汤。
[干呕] 小青龙汤六物黄芩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虎加猪胆汁汤半夏干姜散甘草泻心汤(以上诸药中有干姜)桂枝汤小柴胡汤橘皮汤(以上诸药中有生姜)十枣汤 [呕逆] 竹皮大丸(有桂枝)从上看来。
可知凡治呕。
干呕。
呕逆之病。
大抵用生姜干姜桂枝。
此生姜桂枝。
均含挥发油。
西医用为健胃之剂。
认为作用甚广。
临床医家最宜注意者。
凡治呕与干呕往往多用上举诸温性刺激药之一方。
然有时亦有全然不用刺激药。
却用缓和黏滑疏通之剂。
如猪苓汤等方剂。
此不可忘忽者也。
近来西医界盛用半夏以为镇吐之剂。
余敢断然言之。
此系西医之误。
吾人当矫正也。
治吐之剂。
余独举大黄。
半夏虽治吐有效。
其实不能治吐。
汉医对於吐证。
虽亦有以半夏处方者。
然实非半夏之效。
彼不自知其力量之将军。
不能视察敌人之病。
以致误遭败北。
而乃罪责兵卒。
其可得乎。
试观伤寒论。
金匮要略。
其中言及治吐之处方。
共计有七。
其中皆无以半夏为配剂也。
[吐] 茯苓泽泻汤五苓散桂枝芍药知母汤茯苓饮(以上各方有术)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以上两方有大黄)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右举七方中四方有术。
二方有大黄。
於此可知治吐以大黄。
或尤为要药矣。
但术之可治者。
大黄往往不能治之。
椐金匮要略云。
痰饮之病宜温药。
痰饮者。
胃内停水也。
停水于胃内。
则饮食之物不得疏通。
于是吐矣。
故宜用术等之温药。
以去其水。
此时消化器无迟缓症状。
反之宿食燥屎淤积于消化管内。
以防饮食物之下降。
于是吐矣。
此时宜用大黄等之冷药。
使胃肠紧缩以去其宿食。
此际消化器现紧缩之状态。
以上云云。
皆其区别也。
即言吐之症状。
凡胃内停水者。
宜配用术之方剂。
宿食燥屎者。
宜用有大黄之方剂。
二者误用。
则增病势之恶逆。
诊断者不可不慎也。
古方中虽有将术于大黄组合于一方剂者。
然与后世医人之加味者。
不可同日而语。
况呕吐与吐。
又无区别。
习得半夏有治吐效力之皮毛学识者。
即批判汉药。
区别门户。
藐视前人之劳苦。
殊失公平之见地也。
此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言及呕吐之方。
配以半夏者亦计有六。
开列如下。
[呕吐] 附子粳米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大半夏汤半夏干姜人参丸黄连汤。
吐血喀血吐血者。
消化管(尤其是胃或食道)出血。
从口腔吐出之谓也。
喀血者。
从呼吸器(尤其是肺)出血之谓也。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只有吐血之语。
而无喀血之文字。
意者其时这吐血。
无今日喀血之意。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项中。
有云病人面无色。
无寒热。
脉沉弦者衄也。
脉浮弱。
以手按之即绝者下血也。
烦渴者必为吐血。
实为今日之所谓喀血也。
吐血与喀血。
不可同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