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的主体要件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和构成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和构成一、本罪的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
本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本罪既可以由个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因此,只要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同诈骗,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单位或者个人的刑事责任。
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
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二、本罪的构成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
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法律⽅⾯是如何进⾏规定的?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为⽅式的认定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是指在签订、履⾏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当事⼈的财物,数额较⼤的⾏为。
具体包括以下⼏种:第⼀,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他⼈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当事⼈财物的⾏为。
它是指⾏为⼈向对⽅作出签订合同的要约表⽰时,不是以真实单位或以⾃⼰名义作出,⽽是以虚构的根本不存在的单位和他⼈的名义,使对⽅信以为真,从⽽与⾏为⼈签订合同,对⽅“⾃愿”地履⾏合同规定的义务,⾏为⼈从中获取不法利益。
第⼆,是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以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诱骗对⽅当事⼈与其签订合同、履⾏合同,从⽽骗取财物的⾏为。
此种⾏为的票据包括汇票、本票、⽀票。
伪造是指⾏为⼈假冒他⼈名义在票据上作假的⾏为,既包括票据的伪造⼜包括在票据上签名的伪造。
变造的票据是指⽆权⽽擅⾃变更签名以外的票据上记载的内容的⾏为,变造的⽅法多种多样:有的是涂改票据数额,将⼩⾯值票据变为⼤⾯值票据;有的是采⽤拼凑⽅法,将⼩⾯值票据变为⼤⾯值票据;有的是将原有的记载除去,改写新的记载,或者直接在原有的记载上添加字句。
其他虚假产权证明是指伪造或通过其他⾮法途径获得证明其对某项不享有权利的财产享有权利的证明⽂件,如虚假的房屋产权证、⼟地使⽤权证、银⾏存单等。
这种⾏为是指⾏为⼈为了使对⽅相信⾃⼰有能⼒履⾏合同,将伪造、变造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交给对⽅作担保使对⽅信以为真,签订合同,并“⾃愿”履⾏合同的义务,达到骗取对⽅当事⼈财务的⽬的。
第三,没有实际履⾏能⼒,以先履⾏⼩额合同或者部分履⾏合同的⽅法,诱骗对⽅当事⼈继续签订和履⾏合同的⾏为。
此种⾏为是指⾏为⼈在并⽆实际履⾏能⼒的情况下以骗取对⽅当事⼈信任的⽅式,以⼩利获⼤利。
第四,收受对⽅当事⼈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为。
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辨析论文
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辨析摘要在商品经济社会,违反民法的民事欺诈行为和违反刑法,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行为屡见不鲜。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某种行为到底构成民事欺诈还是构成合同诈骗罪经常成为司法机关头疼的话题。
因为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人们对其经常会混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分别从两者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事欺诈合同诈骗罪区别中图分类号: d923.6 文献标识码:a一、民事欺诈的相关构成1、行为人必须具有民事欺诈的故意。
民事欺诈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得对方当事人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并且主观上仍然抱有一种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2、行为人因为民事欺诈的故意而做出了相应的民事欺诈的行为。
行为人在自己的主观故意的支配下做出了相应的行为。
由民事欺诈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民事欺诈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两种行为模式。
一种是故意告知对方虚假的情况,这种是积极的作为的方式;另一种是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这种是消极不作为的方式。
3、对方当事人因为行为人的民事欺诈行为而陷入了一定的错误认识。
也就是说,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人的民事欺诈行为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对方当事人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或者其他各方面和行为人无关的原因陷入错误的认识,则不符合民事欺诈的构成。
4、对方当事人基于自己的错误认识而做出了错误的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给付了一定的财产。
对方当事人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表示都是和行为人的民事欺诈行为具有因果关系的。
二、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1、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合同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只要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就可以构成。
当然,法人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不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的。
3、合同诈骗罪的客体: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它既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又侵犯了公民的财产安全。
合同诈骗罪完整篇.doc
合同诈骗罪-; 一、诈骗罪的概念; 合同诈骗罪(刑法第224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 二、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既侵犯了合同他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秩序。
合同亦称契约,是指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
合同是商品交换关系化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法律制度则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则,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基本的行为模式。
因此,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合同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保证。
但近年来,一些不法之徒无视国家的法律,利用各种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表现出极大的欺骗性、贪婪性和危害性,国家工商局披露的最新资料表明,我国合同签汀的规范程度和履约率不容乐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合同的鉴证工作,严厉打击合同诈骗。
据介绍,去年各级工商行政机关对499657个企业的85973I2份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合同有429024份;到期未履行的合同有285690份;违约合同10804份;解除合同9l944份。
据了解,目前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情况仍较突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去年共查处1.4万起,涉及金额70多亿元。
利用经济合同欺诈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无合法经营资格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买卖或承揽合同,骗取定金、预付款或材料费;利用中介机构签订转包合同骗取定金或预付款;虚构建筑工程或转包建筑工程合同,骗取工程预付款;双方当事人串通利用合同将国有或集体财产转移或据为己有;本无履约能力,弄虚作假,蒙骗他人签订合同,或是约定难以完成的条款,当对方违约后向其追偿违约金。
; 合同诈骗,直接使他方当事人的财产减少,侵害了他方当事人的所有权,同时,合同诈骗对于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妨害,本条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明定合同诈骗罪,对打击合同诈骗活动,意义深远。
诈骗罪量刑标准及立案标准
Thinking actions in mind, not creeds, will help meet our greatest need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诈骗罪量刑标准及立案标准导读:诈骗罪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
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一、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
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
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二)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
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的手段、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语言欺诈,也可以是动作欺诈;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
根据本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骗取财物的以诈骗罪论处。
刑法第193条
刑法第193条刑法第193条解读:合同诈骗罪引言:合同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法律行为,合同诈骗作为一种犯罪行为,对合同的公正性与信任产生了重大冲击。
本文将围绕刑法第193条的合同诈骗罪进行详尽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罪行的构成要件、主体特征、量刑标准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一、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按照刑法第193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 欺骗手段:犯罪主体通过欺骗、隐瞒事实或者其他手段,使他人产生错误的判断,进而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
欺骗手段的使用是合同诈骗罪的核心要素之一。
2. 损失所得:犯罪主体通过欺骗手段,使他人产生损失,自己却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利益。
这里的损失所得可以是物品或者财产。
3. 构成行为:犯罪主体的行为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合同的要件,即具有合同中的订立、履行、修改等各个阶段的行为。
二、合同诈骗罪的主体特征:根据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无论是个人还是法人,只要符合上述构成要件,都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
此外,不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都可以判定为犯罪。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巧言令色:犯罪主体通常具备良好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用巧妙的言辞和外表来欺骗他人。
2. 缺乏诚信: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通常缺乏诚信,以非法手段谋取个人利益。
3. 精心策划:犯罪主体通常会事先精心策划合同诈骗,以确保计划的成功性。
三、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根据我国刑法,合同诈骗罪的刑期一般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刑期可达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刑期可达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具体的量刑标准还需要结合相关的具体案情、犯罪事实、犯罪动机等因素进行判断。
同时,对于有配合侦查、自首和取得赔偿的被告人,法院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合同诈骗罪,以下是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1. 案例一:甲以虚假合同为噱头,让乙交付一万元定金,以购买一辆二手车。
刑事辩护词格式(合同诈骗罪)4篇
刑事辩护词格式(合同诈骗罪)4篇篇1刑事辩护词格式(合同诈骗罪)尊敬的法庭:我是被控合同诈骗罪的被告人,现在我将对此进行辩护。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我并没有实施合同诈骗罪,这是一场误会,希望法庭能够公正审理。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虚构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骗取财物的犯罪行为。
而我在此案中并没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我只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交易,并没有违反任何法律规定。
其次,关于我被控的合同内容,我在签订合同时是真诚的,并没有任何诈骗行为。
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都是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我也按照约定的方式履行了我的义务,没有任何违约行为。
因此,我并没有骗取对方的财物,更没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再次,关于涉案金额的问题,我要在此澄清,我并没有获取任何不当利益。
所谓的合同金额是双方约定的交易金额,而非我个人的收入。
我并没有将这笔款项据为己有,而是按照合同约定使用在了商业交易中。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我是一名诚实守信的商人,我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合法的经营资质,我并没有作出任何违法行为。
我相信法庭能够清楚地审理这起案件,并找出真相。
在此,我恳请法庭能够对我的案件进行公正、客观的审判,还我清白。
谢谢法庭的审理。
被告人: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以上是我对刑事辩护词格式(合同诈骗罪)的陈述,希望法庭能够公正审理,感谢您的阅读。
篇2刑事辩护词格式合同诈骗罪是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指利用合同关系进行欺骗,获取不法利益的行为。
对于被指控犯有合同诈骗罪的被告,律师需要进行充分的辩护,以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
下面是关于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辩护词格式:一、辩护词开头尊敬的法庭各位法官:我是被告的辩护律师,现在代表被告就本案情况进行辩护。
在听证过程中,我们将就控诉方提出的指控进行辩解,并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希望贵庭能够客观公正地审理此案。
二、案件事实及指控被告被控以合同诈骗罪扰乱市场秩序,实际上被控并无合同诈骗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条件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条件(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合同诈骗罪的构成条件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合同诈骗罪的构成条件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本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本罪的诈骗行为表现为下列五种形式:(1)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扌日保的。
这里所称的票据,主要指能作为扌日保凭证的金融票据,即汇票、本票和支票等。
所谓其他产权证明,包括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以及能证明动产、不动产的各种有效证明文件。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扌日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这里所说的其他方法,是指在签订、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使用的上述四种方法以外,以经济合同为手段、以骗取合同约定的由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以及其他但报财物为目的的一切手段。
行为人只要实施上述一种诈骗行为,便可构成本罪。
其次,诈骗对方当事人财物必须数额较大的。
所谓数额较大,根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数额在五万至二十万元以上的。
3本罪的主体,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成。
犯本罪的个人是一般主体,犯本罪的单位是任何单位。
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
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引导语: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都是基于合同实施的行为两者之间外观上十分相似从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上往往容易混淆两者使得很多的司法判决结果存在争议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签订合同诈骗钱财的案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与经济合同纠纷极难区分与识别因而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说合同诈骗是一个刑法上的问题经济合同纠纷是一个民法上的问题基于我国刑法罪法刑相适应的原则中“疑罪从无”的严格规定与民法中充分尊重私权的原则相比较前者更体现法的强制性和局限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合同诈骗必然也属于合同纠纷但合同纠纷不一定都是合同诈骗由此笔者在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论述上对于“罪与非罪”的界定将从合同诈骗的严格构成切入剖析它和经济合同纠纷的区别从而探索实践中解决该热点的方案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以及构成要件1997年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合同诈骗罪”规定内容:“有下列情况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担保;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据此所谓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刑事行为其构成要件分别包括: (一)犯罪主体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并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单位亦能成为本罪的主体由于本罪是在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发生的所以主体当然是合同当事人的一方但根据刑事责任的承担必须依据“罪责自负”的原则本罪的主体只能是合同当事人本人而不可能为其合同权利义务的承继人(二)犯罪客体合同诈骗罪侵害的客体为复杂的客体既包括合同他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有侵犯了市场秩序因为合同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极具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极大地破坏社会的诚信破坏合同法律制度(三)犯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实施诈骗是一个具有事先犯意并具谋划性的行为其主观状态必然表现为一种希望犯罪结果发生而不可能为放任或者应当预见而无预见的状态因此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只能依直接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间接故意与过失都不能成为本罪的主观要件那么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就成为了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本罪的关键但往往实践中对行为人的主观认定并无统一的标准是最具争议的问题最难解决的问题二、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的的界限经济合同纠纷是指经济合同纠纷是指当事人双方在依法签订经济合同之后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见分歧或争议诚然它和合同诈骗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发生在民事交往之中且都为合同形式体现还都是对合同履行义务的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等其中经济合同欺诈行为虽然属于民事领域但由于其都是采取隐瞒、欺骗的方式获取对方当事人的利益所以与合同诈骗罪极其相似难以辨别从而导致司法上的难题和混乱纵然如此但笔者认为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依然存在微妙的不同(一)性质区别杨立新教授曾说:“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说合同诈骗是一个刑法上的问题经济合同纠纷是一个民法上的问题”可见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分属不同的两个法律领域侵犯不同的法益社会危害的程度大有差异合同诈骗既违反了《刑法》又违反了《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是刑事犯罪附带民事违法行为侵犯的不单单是债权还包括市场管理秩序中的公私财产所有权而经济合同诈骗仅是对经济合同中债权的侵犯仅受控于民事法律显然合同诈骗的社会危害性要比经济合同纠纷要大得多(二)动机目的区别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合同诈骗的行为人只想单方面享受合同所规定的权利而不履行合同义务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思所以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的钱物是合同诈骗犯罪行为人的目的其欺骗行为是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支配下的实施行为而经济合同纠纷的当事人是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上赚取合法利润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认定方法根据上述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笔者认为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的认定方法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合同诈骗和经济合同纠纷行为目的上都有本质的区别结合实际作出考察:1、行为人从签订合同时起就具有骗取的动机和目的这种情况是比较典型的合同诈骗行为表现为:冒用他人的身份欺骗对方签订子虚乌有的虚假合同;公民个人冒充法人单位对外签订合同;编造根本不存在的假单位、假账户、假标的等等这些情况所签订的合同都是虚假的合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行为人与对方签订的合同虽然为但根本没有做任何履行的准备具有这种目的行为人均应认定为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要件探讨
1 当合 同诈骗 罪 与普 通诈 骗罪存 在 法条 竞合 关 . 系 时 , 用特 殊 法优 于普 通 法 原 则 。合 同诈 骗 罪 是 适
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来 的, 合同诈 骗罪具有普通 诈 骗 罪 的一般 特征 , 们 均是 以非法 占有 为 目的 , 它 采 取虚构事实 、 隐瞒真相 的方法 , 使对方信 以为真从而 自愿 交 出钱 财 。即 二者 的 主观 目的 、 骗 手 段 都 是 欺
16 2
一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
第2 4卷
特点 , 即作为 特殊 法 的法 条 往往 轻 于普 通 法 的法
犯罪。
条 。也 就是 说在 合 同诈骗 罪与 普通 诈骗 罪法 条竟 合 时, 以轻法 即合 同诈 骗罪 处罚 ; 不符合 合 同诈骗 罪 在 的情况 下 , 如不 够合 同诈 骗罪 定罪 数额 , 即使 符合 普 通 诈骗 罪 , 也不 依普 通诈 骗罪 处罚 , 以不 构成犯 罪 而 对 待 , 说 不轻 纵犯 罪 。 难
合 同诈 骗罪 是 19 97刑 法 新 增 的 罪 名 , 前 , 此 司 法实 践 中利 用合 同骗 取数 额较 大 的财 物 的行 为都 是 以诈 骗罪 定 罪 的 。最 高人 民法 院和最 高人 民检 察 院 于 18 95年 7月 1 颁 布 的《 于 当 前 办 理 经济 犯 81 3 关 罪案 件 中具体 应 用法 律 的若 干 问题 的解答 ( 行 ) 试 》 规定 : 国营 单位 或集 体 经济 组 织 , 具 备履 行 合 同 “ 不 的 能力 , 而其 主 管人 员 和 直 接 责 任 人 员 以骗取 财 物 为 目的 , 取 欺 骗手 段 同其 他 单位 或个 人 签订 合 同 , 采 骗取 财物 数额 较 大 , 给对 方造 成严 重经 济损 失 的 , 应
法院对合同诈骗罪的详细解释
法院对合同诈骗罪的详细解释合同诈骗罪是指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玩弄手法,诱骗他人订立、变更、解除合同,使他人遭受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
该罪行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规定,并且法院对此类罪行进行了详细解释。
以下是对合同诈骗罪的详细解释:一、构成要件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玩弄手法: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利用各种手段欺骗他人,使其订立、变更、解除合同。
2. 诱骗他人订立、变更、解除合同: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构或隐瞒事实,以及利用欺骗手段,诱骗他人在合同中作出订立、变更、解除等行为。
3. 他人遭受经济损失:由于犯罪嫌疑人的欺骗行为,他人在合同中遭受了经济损失。
4. 情节严重: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情节应当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二、定罪和量刑标准当法院确定被告人的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时,会对其进行定罪和量刑。
根据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刑期范围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可并处罚金。
具体的定罪和量刑标准由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裁量。
三、法院对合同诈骗罪的审理程序在合同诈骗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院将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审理程序。
包括对案件证据的调查、询问被告人、听取辩护意见等。
法院将根据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对案件进行全面、公正的审理,并依法作出判决。
四、法院对合同诈骗罪的判决结果法院在审理合同诈骗罪案件后,将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相应的判决结果。
如果被告人被判有罪,法院将对其进行定罪和量刑,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刑罚决定。
如果被告人被判无罪,则会宣告其无罪并释放。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是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规定。
法院对合同诈骗罪进行了详细解释,并在审理过程中依法进行判决。
合同诈骗罪的定罪和量刑标准由法院根据案件情况进行裁量,并依法作出相应的判决结果。
合同诈骗罪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罪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合同诈骗罪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其他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其他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虚构事实;(二)隐瞒真相;(三)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履行合同;(四)以虚假的财产状况或者虚构的合同标的,让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履行合同;(五)以其他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财物。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犯罪构成合同诈骗罪犯罪构成要件包括:1.主观方面:故意,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客观方面: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诈骗行为,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并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
3.客体:侵犯了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量刑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量刑分为三个档次:1.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其他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其他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法律适用在适用合同诈骗罪法律规定时,应当遵循刑法典、司法解释以及相关案例判例的规定,确保公平、公正地处理案件。
同时,应注意合同诈骗罪与相近罪名的区分,如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
欺诈合同构成要件
欺诈合同构成要件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签订合同时,我们总是希望能够获得公平和诚实的交易。
然而,有时候不诚实的交易方可能试图通过欺诈手段来获利。
欺诈合同构成要件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它有助于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并对欺诈行为进行制裁。
欺诈合同构成要件是指一方在与另一方签订合同时,故意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以获得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个关键的要素需要满足,包括故意、隐瞒或虚假信息、签订合同和不正当利益。
下面将对这些要素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要构成欺诈合同,行为人必须是有意为之。
这意味着他或她有意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并希望由此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这个要素是欺诈合同构成要件的核心,因为它要求对于不诚实的行为人来说,其行为是有意的。
其次,行为人必须故意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
这意味着行为人必须明确知道自己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或者故意隐瞒了关键的信息。
例如,如果一个销售人员在销售某个产品时,明知其中存在质量问题,却故意不告知消费者,这就可以构成欺诈。
同样地,如果一个房地产经纪人在向客户介绍一处房产时,故意隐瞒了该房产存在的严重结构问题,也构成了欺诈。
第三,签订合同是欺诈合同构成要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同是一个法律文件,双方在签署之前会仔细检查合同条款并签署确认。
欺诈合同中的一方利用不正当手段欺骗对方签署合同,从而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例如,如果一个人通过伪造他人签名或利用其他手段欺骗签署合同,这就构成了欺诈。
最后,不正当利益是欺诈合同构成要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行为人通过欺诈手段获得了不应享有的利益。
例如,如果一个公司通过虚假宣传使消费者购买了低质量的产品,并以高价出售,从而获取了不合理的利润,这就构成了欺诈。
然而,欺诈合同构成要件的确立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欺诈行为都将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证明欺诈发生的事实,并证明欺诈导致了一方遭受损失。
此外,欺诈合同的构成要件可能会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不同的法律体系可能对欺诈行为和其构成要件有不同的定义和标准。
构成诈骗罪的四个要件是什么
In the end, what you believe can become what you believe.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构成诈骗罪的四个要件是什么1、是对公私财产所有权的侵犯。
2、只要年龄已满16周岁,同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就能构成。
3、只能有直接故意构成,同时行为而对公私财产还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4、一般是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让被害人相信,从而“自愿”的交出财物的行为。
一、构成诈骗罪的四个要件是什么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犯罪对象仅限于公私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的非法利益。
2、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骗术,即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财物所有人、管理人信以为真,“自愿地”交出财物的行为。
虚构事实可以是全部的虚构,也可以是部分的虚构。
采取欺骗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是诈骗罪区别于其他侵犯财产犯罪的本质特征,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是构成本罪的必备条件。
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凡年满16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但单位不能成为诈骗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过失不构成本罪。
二、诈骗罪可以取保候审吗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犯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只要涉嫌诈骗罪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就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经侦队合同诈骗立案标准
经侦队合同诈骗立案标准
经侦队合同诈骗立案标准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达到两万元以上。
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诈骗多少钱构成诈骗罪 诈骗多少金额可以立案
诈骗多少钱构成诈骗罪诈骗多少金额可以立案一、诈骗金额超过多少才能立案一、诈骗金额超过多少才能立案1、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较高人民法院、较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合同诈骗罪立案数额是多少个人合同诈骗,数额不满5000元的,单处罚金刑;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的,为拘役刑;1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12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三、微信诈骗多少钱能立案微信诈骗一般3000元及以上即可立案。
达不到立案标准的,会进行相应的治安管理处罚。
诈骗罪的四个构成要件是什么-
Every noble work is at first impossibl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诈骗罪的四个构成要件是什么?
导读: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2、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
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2、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刑法》第266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构成诈骗罪的四个要件是什么
合同诈骗罪构成的四个要件是什么
遗弃罪的四个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什么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什么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什么⼀、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的。
之所以说该罪的主观⽅⾯表现为直接故意,原因很简单:根据刑法的⼆百⼆⼗四条的规定,以⾮法占有为⽬的是合同诈骗罪的必备要件,⼜因为刑法理论认为“犯罪⽬的是指犯罪⼈希望通过实施⾏为实现某种危害结果的⼼理状态,犯罪⽬的仅在于直接故意中”,所以合同诈骗罪这种⽬的型犯罪的主观故意只能是直接故意。
⼆、⾮法占有⽬的产⽣的时间。
在合同诈骗罪中,⼀般情况下⾏为⼈诈骗的故意只能产⽣在签订合同之前或签订合同之时,即⾏为⼈在签订合同之前或签订合同之时就已经具有⾮法占有对⽅财物的故意,其签订合同的⽬的不是进⾏正当的经济往来,主观上从⼀开始就不存在履⾏合同的诚意,签订合同只不过是进⾏诈骗的⼿段。
但是并⾮所有的合同诈骗犯罪的主观故意都产⽣在签订合同之前或之时,有些合同诈骗的故意亦可产⽣在履⾏合同的过程中。
例如,⾏为⼈在签订合同的当初并⽆骗取对⽅钱财的故意,但是,合同签订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如货源、销路、市场⾏情的变化等,致使合同⽆法履⾏,或者⾏为⼈不愿意归还已到⼿的对⽅钱财,产⽣⾮法占有他⼈财物的⽬的,并进⾏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段,欺骗对⽅,已达到侵吞对⽅财物的⽬的,便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此时⾏为⼈是在实施了⼀定的⾜以产⽣⼀定后果的⾏为之后才产⽣了⾮法占有的故意,即所谓的事后故意。
这⾥要注意合同诈骗罪与侵占罪的区别,关键看⾏为⼈是否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为。
三、有⽆⾮法占有⽬的的判断。
是否具有⾮法占有他⼈财物的⽬的,这是⾏为⼈的主观⼼理活动,只能通过⾏为⼈的⼀定的客观外在表现来认定。
实践中判断⾮法占有⽬的的存在与否,⼀般考虑以下⼏个⽅⾯:1、⾏为⼈有⽆履⾏合同的实际能⼒。
有⽆履⾏合同的实际能⼒,对于认定诈骗故意具有重要的意义。
⼀般说来,⾏为⼈没有履⾏合同的实际能⼒却与他⼈签订合同,可以认定⾏为⼈主观⼼理具有诈骗的嫌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同诈骗的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单位亦能成为本罪主体,合同诈骗罪是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本罪主体应是合同的当事人一方,从该角度讲,我们认为本罪的主体属于特殊主体一类。
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对该单位在对外交往中的诈骗行为是明知的,默许或指使的;二是非法所得归单位所有或基本归单位所有。
只要符合这两条,就可以认定是单位诈骗。
据此,应分清以下三种情况:1、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合同诈骗行为,其犯罪非法所得归单位所有,即属单位诈骗;假冒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合同诈骗行为,法定代表人和单位不追认的,属个人诈骗;2、单位组织内的自然人在职务范围内以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行为,且单位内自然人犯罪非法所得归单位的,属单位诈骗;以单位名义实施的非职务行为,非授权行为,单位事后不追认的,属个人诈骗;3、自然人经单位授权在此范围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行为后经单位追认,且犯罪非法所得归单位所有,属单位诈骗;盗用、冒用、伪造单位公文、证件、印章或以终止后的单位名义实施的合同诈骗行为,属个人诈骗。
对于单位诈骗案件的处罚,在追究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同时,对单位判处罚金。
对于个人承包中以单位名义进行诈骗活动的,要依承包方式,承包性质以及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具体讲,对于定额上缴承包费,除了上缴一定基数外,其余收益都归承包人的,承包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一般作为个人诈骗处理;对于责任制承包,资产、场地、流动资金等都属于单位所有,承包人只根据企业效益提成,按比例拿奖金的,承包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一般作为单位诈骗处理,但如果发包方只派人挂承包单位的名,并不直接参与管理、经营的,或者赃款全部或大部分归承包经营者个人的, 则应定个人诈骗。
合同诈骗罪的客体要件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合同,亦称契约,指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合同是商品交换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法律制度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则,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基本行为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保证。
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活动,主要表现在:无合法经营资格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购销或加工承揽合同,骗取定金,预付款或材料费;利用中介机构签订转包合同,骗取定金或预付款;虚构工程合同,骗取工程预付款;合同双方恶意串通,利用合同将国有或集体财产转移或据为己有;本无履行能力,弄虚作假,蒙骗他人签订合同,或是约定难以完成的条款,当对方违约后向其追偿违约金。
合同诈骗直接使他方当事人财产减少,侵害其财产所有权,同时,极大地妨害了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
行为人主观上如果没有上述诈骗故意,只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所欠债务无法偿还时,则不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关于“非法占有”本质意义上在于占有的非法性,即占有财产的手段是诈骗,是非法,而不管占有财物作何用途,即使是“为公行骗”,所骗钱财用于解决困难,生产经营甚至偿还债务等,也不影响“占有”的手段的“非法”性。
关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在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为什么签订假合同骗取他人钱财,属于犯罪动机问题,该动机可能是应生产之需,或还他人之债,但这些只是骗取他人财物的内心起因,属犯罪动机,而其行为的“目的”依然是希望或追求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所以,构成诈骗的行为人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即包括行为人意图本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也包括竭力为单位或第三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
合同诈骗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既可能是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最初,也可能产生在其他合法行为进行的过程中。
有的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是真实地市场经济行为,但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货源、销路、市场的变化,致使合同难以履行,甚至无法履行,从而产生诈骗故意,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欺骗对方,即使有归还能力而不愿归还已到手的对方钱财,达到非法占有目的。
司法实践中,认定主观目的是什么主要还是从客观表现去分析,故这也成为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的借口。
只要在履行合同中无能力履行义务就一概定为合同诈骗行为,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具体体现,是对本罪主观要件错误的理解,这样做也是背离立法精神的,应坚决予以纠正。
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要件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形式有如下五种: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当事人财物。
合同诈骗罪行为人是否“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其客观鉴别标准,关键是看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所以合同诈骗,简言之,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故意制造假象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产生错觉,“自愿”地与行骗人签订合同,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1、行为人根本不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应当以签订合同时行为人的资金状况,信誉评价,货源准备等基本情况作依据,如果不看签约时的实际履行能力,仅仅根据签约后的履行表现来作判断,很容易使犯罪分子蒙混过关。
当前,应当注意区别根本无履行合同能力与有部分履行合同能力的界限,只在完全无履行合同能力的才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这里关键要看签订合同时的履行能力,至于签订合同后由于客观原因而造成无实际履行能力,此类情况决不能以本罪定罪处罚。
2、采取欺骗手段。
欺骗手段绝大多数是作为,而不可能是单纯的不作为,欺骗手段表现为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虚构事实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假冒订立合同必需的身份,盗窃、骗取、伪造、变造签订合同所需的法律文件、文书,制造“合法身份”,“履行能力”的假证明,虚构不存在的基本事实,虚构不存在的合同标的等。
隐瞒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其表现主要是:隐瞒自己实际上不可能履行合同的事实,隐瞒自己实际不履行合同的犯罪意图,隐瞒合同中自己有义务告知对方的事实。
3、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误认识。
这种错误认识指对能够引起处分财产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而不是泛指受骗者对案件的一切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
在合同诈骗案中,受骗者的错误是“由于行骗者的行骗行为所引起的”,如果欺骗手段与错误认识之间缺乏因果联系,也不能以诈骗罪论处。
4、被骗人“自愿”地与行为人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义务,交付财物或行为人(或第三人)直接非法占有他人履约而交付的财物。
就合同诈骗罪合同的形式和内容看,有两种情形:1、假面目签订的合同。
假面目指行为人的姓名和身份、订的合同、使用的公章和介绍信等是假的。
假面目必然导致合同内容的虚假性,即客观上无法履行合同的内容。
行为人同他人签订这种合同,诈骗故意明显,只要所骗财物到手,即可认定诈骗既遂。
2、真面目签订合同,即行为人的姓名、身份、签订的合同、使用的公章介绍信等都是真的,但其合同内容分三种情况:一是内容真实的合同,若不是诈骗故意明显,一般情况下,不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二是内容半假半真的合同,如果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客观上也为履行合同作积极努力,虽因客观原因未能履行,但不能认定诈骗;相反,如果客观有履约可能,但主观上无履约意图,借有部分履约能力之名行诈骗之实,自然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三是内容假的合同,行为人完全没有履约能力,主观上意图无偿占有钱财,客观方面将所骗钱财用于挥霍或其他用途,自然以诈骗罪论处。
本报讯(记者张书锋)在巩义做生意的林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他人借款共计174万元,后因无力偿还举家搬迁,临走前还违约转租了其租来的门面房。
近日,巩义市法院以合同诈骗罪一审判处林某有期徒刑13年6个月,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罚金20万元。
现年45岁的林某本是浙江人,在巩义经营服装生意多年。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林某因其所经营的服饰公司资金周转困难,通过熟人介绍,向巩义市居民张先生、崔先生、李先生等11人先后高息借款共计174万元。
但商场竞争激烈,生意难做,本有信心在3年内扭转局面还清借款的林某却连利息都已无力偿还,百万余元的借款也早已超出了他的偿还能力。
无奈之下,林某决定举家搬迁。
为了在搬迁之前再赚一笔,2011年4月,林某在明知其与自己所租的门面房的房东赵先生签有合同,约定房子不能转租包租且其还欠赵先生房租的情况下,与他人签订了租房协议,收取他人租金、保证金共计50万元。
其中部分租金林某用于偿还其所欠赵先生的房租。
2011年6月底,林某携家人离开巩义,切断了与巩义的所有联系。
回到老家浙江省临海市后,为了防止债主找到他,林某卖掉了其在临海市的房产,而后伪造身份证躲藏至浙江省台州市生活。
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012年年初,林某寄给其仍在巩义生活的姐姐的一份快递暴露了他的行踪。
2012年2月,林某被捕。
案件审理过程中,林某的辩护人认为,林某和债权人写了借条,约定了利息,属于正常的民间借贷,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对此,巩义市法院审理后认为,林某在写借条借款后举家隐匿离开合同履行地,切断了与合同履行地的联系,并且伪造身份证外出躲藏,将其在原籍的房产卖掉到外地居住,逃避还款,其行为足以证明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林某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有诈骗的故意,其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法院遂依法作出如上判决。
(线索提供刘晓培)合同诈骗罪义务内容的协议,包含经济合同、行政合同、劳动合同等;狭义的合同是指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同,包括物权合同、身份合同等。
目前(指2009年)中国关于合同概念的民事法律规定有二条,一是《合同法》第2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订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是《民法通则》第85条: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
编辑本段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修正案七第四条在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