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落后的农耕文明来概括,为后面鸦片战争的内容作铺垫。
第二,进入本课的第二个子目,两次鸦片战争,在这里,我通过给学生材料,材料里有后面19世纪初期几年的英国走私鸦片到中国的数量以及一个表格,表格是反映英国输华总值和中国输入英国总值,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中英贸易出入超情况中国是属于出超的,也就是贸易顺差,这个中国在对外贸易当中是处于有利地位的,但是相反的,英国是入超,属于贸易逆差,这是不利的,所以他们就是为了弥补这个贸易空缺所以将鸦片这个恶习传到中国,在中国沿海地区走私鸦片,(这里可以给学生解释出超,入超的意思),鸦片传到中国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不仅弥补了英国的贸易空缺,还带来了极大的利润。所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我归纳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因为之前已经大概点到过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中国成为他们垂涎欲滴的对象,所以他们要找到市场,,还有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目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那么鸦片这个东西对我们有没有危害呢?出示鸦片的危害,进而引导鸦片危害这么大,中国政府怎么办呢?导出林则的那句哀叹(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里呢,(可以安排几个同学角色扮演,情景剧)这样更加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更感兴趣,之后就是道光皇帝命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稍微了解下虎门销烟,进入再来一则材料,让学生得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就是鸦片战争,英国以此为借口,向华发动战争。
第三,进入到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过程,结果和影响的环节。我讲鸦片战争的这个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利用多媒体动态图展示,第一阶段,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司令懿律率40多艘军舰四千多士兵开进广州海口,后北上,8月,面对来势汹汹的英军,本来主战的道光皇帝动摇了,允许通商和革职林则徐,以换取英暂时退回,第二阶段英和琦善谈不合,遂英攻打广州的大角、沙角炮台。.......,期间还有三元里抗争等反映了中国人自发的抵御外来侵略者保卫祖国的不畏精神,....到1842年8月,英军直逼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在南京静海寺与英协约,后签订《南京条约》同意英方提出的所以条约和款项,引导学生得出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后面提问清朝失败原因是?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地点、主要战役及影响。
2.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了解这些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损害。
3.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4.阐述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以及这些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损害。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理性的历史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2.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难பைடு நூலகம்:深入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损害,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拓展资料,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化进程的探索,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一个话题,如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废除等,进行深入探究,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研究成果。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理解鸦片战争的性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19世纪中期中国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认识晚清面临的危机;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分析开眼看世界的本质和意义;认识林则徐、魏源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难点: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通过本课的课前导读进行新课导入。

材料: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而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

英国商人从鸦片贸易中获得极高利润,不顾清政府禁令,向中国走私鸦片愈演愈烈。

1800年走私鸦片4570箱,1838年超过了4万箱。

在中国珠江口个伶仃洋面停留的鸦片走私船有30多艘。

图为1824年活动在伶仃洋面的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

【新课讲授】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教师活动】PPT展示表格。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填写表格。

世界中国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顽固的君主专制统治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军事热兵器,战斗力强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以冷兵器为主要武器外交主要殖民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闭关自守,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教师活动】进行讲解,导入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课本思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

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通过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国情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还想通过中西的对比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

六、教学过程概述[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字幕与动态的马戛尔尼使华路线图,并在之后提出问题⑴]公元1792年9月25日,马戛尔尼子爵带着他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起航,带着60 0箱礼品,还有大英帝国的信心及其优越感,以补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80大寿为名,远涉重洋,于次年8月抵达北京。

马噶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清朝郑重的提出了通商的要求,遭到清朝拒绝。

有着“十全老人”称号的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女王的国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问题⑴:200多年前,马戛尔尼子爵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驱使着马葛尔尼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么不辞劳苦的大老远来到中国?说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学生感受到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刺激,以及急剧发展的社会生产,急需对外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攫取廉价原材料。

[多媒体呈现如下文字与问题⑵]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史料二(1)史料一中英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其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2)依据两幅图片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扩大过程侵略力量英国英法主犯,美俄帮凶侵略时间两年四年侵略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深入内地危害和影响开放口岸和割地开五口,割香港岛增开十一口,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100多万平方千米主权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默写过关当场检测【体系构建】6.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 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

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7.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A.割占中国土地B.强迫中国赔款C.开放通商口岸D.破坏关税自主8.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列强获得的这一权益是指(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C.协定关税 D.通商口岸传教权9.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

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学目标(一)学习鸦片战争前19世纪英国与中国的对比,明确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封建落后的中国无法抗衡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

(二)通过分析19世纪英国与中国,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期世界的变化,在世界中看中国,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

(三)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并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四)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六)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因应,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培养学生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反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文明,向其他文明学习、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难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与中国归纳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2、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3、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中国西方政治君主专制,日益腐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小农经济,科技落后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军事武备落后,军队废弛船坚炮利外交闭关锁国,愚昧无知世界霸权,殖民扩张综合社会矛盾,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学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在分析过程中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情况,培养学生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的能力——历史时空观。

二.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鸦片战争的冲击(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1、过程(图片)2、结果:战败,签订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3、鸦片战争的影响(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1、过程2、结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地图、文献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课堂讲解: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进行详细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
a.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b.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c.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矛盾冲突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通过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
3.通过讲解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授新知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我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此外,我还讲解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小结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我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使他们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2.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对历史的尊重和正确认识,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全班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其历史规律。
难点: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战争背后的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因素。
2.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战役、重要事件和条约内容。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战争过程中的战略、策略运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事物时,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上的差异,教师应充分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效。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
(1)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及其历史贡献;
(2)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两次鸦片战争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关系。
研究报告要求不少于1500字,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练习题包括:
(1)选择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简答题: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列出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并分析这些战役的影响。
2.比较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阐述它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4.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关天培等,选择一位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人物传记,介绍其生平、事迹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少于800字。
4.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战争背景、主要战役、重要历史人物、条约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形式不限。
5.结合课堂讨论和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贡献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1000字。
4.讲解相关条约的内容,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以及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影响、重要战役等。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问题导向
1.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导入: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画面或相关历史文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两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够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各方的立场、动机和目的,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3.学会运用史料实证,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战争画面、史料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两次鸦片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设置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采用历史小论文、历史地图绘制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材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的开篇章。

本节课上承第四单元清朝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君主专制不断走向顶峰。

下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开始融入工业文明。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开篇,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思想、政治、军事状况冲突,即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子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子目则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

三个子目逻辑联系紧密,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说明中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学生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高中历史难度变大,侧重的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

虽然难度变大,但历史学科的知识富有魅力,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历史学科还是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的。

关于本课,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鸦片战争的内容,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经过以及影响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理解能力,但阅读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进行启发和点拨。

同时学生对战争史比较感兴趣,初中阶段应该对鸦片战争比较了解。

但是在对鸦片战争的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不是特别了解。

而这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很有必要,同时注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注意史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失败原因分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时空观念】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要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材料:争取自由贸易的战斗在英国国内已获胜利,而广州仍在实行限制。

这个城市仍拒
外商于城墙之外,使外商受该城官员的辖制。

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

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

只要英国能找到一个安全港口,能夺得一个岛屿并将它变成一个受英国保护的弊绝风清的货物集散地,那就好了。

驻广州的英国散商1830年12月在呈递下院的请愿书中辩解说,对华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了实现对华贸易而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历史事件: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加剧,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高中历史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新人教版高一必修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新人教版高一必修历史教案
二.新课讲授
(一)19 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师】当时的世界和中国的格局是怎样的?
【师】结合PPT进行讲解:
1、世界格局
表现:①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产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当时,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教学难点:1.两次鸦片战争
2.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PPT展示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
【师】介绍:19 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英国商人从鸦片贸易中获得极高利润, 不顾清政府禁令,向中国走私鸦片愈演愈烈。1800年走私鸦片 4570 箱,1838年超过了 4 万箱。在中国珠江口外伶仃洋面停留的鸦片走私船有 30 多艘。图为1824年活动在伶仃洋面的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
②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③俄国:19世纪40年代,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④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2、中国格局
表现:①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③科技:科技处在传统状态,落后。
学生回答: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材分析】两次鸦片战争这节课从教材本身讲它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讲好它对于总结上节内容,开启下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从整个历史发展脉络上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讲它是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感最好的材料。

落后就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学情分析】我们学校是一个普通中学。

我们学校的学生是市重点,区重点选拔后的孩子,他们的成绩普遍比较低。

而成绩低的原因有智力的因素也有非智力的因素。

总结起来他们的问题大致有感知笼统,思维缓慢,意志薄弱,学习积极性差,学习习惯不好等。

反映到历史课上就是基础较差,史料研读能力不强,理性思维能力差,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我比较多的运用了动态资料,感观效果好,而且比较容易获取有效信息。

所以这里我的教学工具主要是制作PowerPoint课件和视频。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课时目标:1. 运用比较教学法,学生可以对比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在思辨和反思中汲取智慧,树立危机意识。

2. 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的危难,同时看到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大义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3.通过两次战争失败的反思:落后就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看到中国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时,忧国忧民的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战争反思【教学流程】【情境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思考导入: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展示虎门销烟浮雕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引出本节课。

【情境二】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背景教师展示:中英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4幅对比图,学生总结归纳二者区别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呢?学生讨论回答:战前中国明显落后于英国教师展示:19世纪前夕英国的东方殖民体系图师生共同分析:19世纪前夕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原料和市场,中国周围国家已经基本在英国的铁蹄之下,侵略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16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背景,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说明中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能够将鸦片战争置于当时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思考,培养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数据图表、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简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外国侵华历史的学习,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通过学习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性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通过预习新课,完成学案。

2.教师准备:课件、学案、习题。

3.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 直到今天,还不乏有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一定剃阴阳头,扎辫子,一脸菜色吃不饱穿不暖,而且跟还喜欢抽鸦片,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人会有如此偏见呢?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鸦片战争爆发前,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清政府的统治者还活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对外界缺乏了解,盲目自大。

那么,当时中英双方在社会背景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去思考总结。

[学生回答]略。

[讲] 首先看欧美世界,政治方面: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美国发生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度逐渐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逐步确立起来。

经济方面: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外交方面: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精品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精品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着眼点,通过地图展示、史料分析、提取图表信息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专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一课,有承上启下、关联中外的作用。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状况对比,把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分析,以全球视角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第二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目体现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一部分先进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

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更是中国迈入近代社会、走向民族复兴的开端。

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本课的学习主体时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前面专题的学习,已经对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史,初中阶段对于鸦片战争的基本过程、条约内容等已经重点学习过,这里简略学习,不做重点。

以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应对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

2.方法基础: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视野还不够开阔,对中外知识的关联、古今贯通的把握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3.思维能力: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较为感性。

虽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对事件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广度和深度还有欠缺,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深层思考和理性探究,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爆发前后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在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时空观念】:将鸦片战争放到历史的纵深,中英两大文明的冲突的大历史的背景下考察鸦片战争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对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的学习,能够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19世纪中期世界和中国的形式。

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认识到19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3.史料实证:能够利用不同的类型的史料,对两次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危害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通过搜集、选择、运用相关史料对一些特殊名词做出正确的解释;如门户开放政策、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做出解释。

5.家国情怀:认识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勇于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理解中国成败的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图展示的是中国和英国的地理位置和两国的贸易情况,这两个国家在19世纪中期发生了哪次战争呢?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英国相隔甚远,为什么两个远隔重洋的国家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鸦片战争呢?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两次鸦片战争。

【新课讲授】
【师】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我们通过下面表格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和中国的情况。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师】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任何一方面,或者综合国力来看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如果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发动战争,中国战败是无疑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英美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在广州开展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2)导火索:虎门销烟
【师】多媒体展示林则徐和虎门销烟的图片,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虎门销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①原因:外国商人逐年扩大对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加剧了政府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人民负担。

②经过:1839年6月3日,湖广总督林则徐将呈缴的英美商人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3)时间1840-1842年
(4)经过: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清政府虽然进行了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

(5)结果:
①1842年,清政府战败投降,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
内容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使中国门户洞开,便利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协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②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协定关税等。

(6)影响:
①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