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四、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课件】第4课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
水平高。
C.两幅作品原作均运用色彩真实地描绘客观的自然景象
2、下图是宋代画家范宽的一幅中国山水作品《溪山行 旅图》,对这幅作品描述正确的是(B )
A.既有水远山长,又有高远、深远 之境的长卷作品 B.艺术的刻画出我国北方山川的壮美 C.与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同一时 代 的作品 D.是一幅表现江南民情风俗的山水画
王 希 孟 《 千 里 江 山 图 》
• 对比赏析:
《 宋千
里 王江 希山 孟图
》
《乡间村道》 油画
• 荷兰
• 霍贝玛
A
B
西方风景画的观察方法:
焦点透视
一个视点表现真实的 视觉空间
C
D
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 (焦点透视的基本规律)
焦点透视(近大远小)
空间表现方法
散点透视(视点是移动的) 以此创造咫尺千里之趣的景致
思考:
这些作品描绘的对象 是什么?
工具?
与
下列作品分类?
1
2
中国山水画:1.2
西方风景画:3.4
2
5
6
7
1
11
2
3
13
4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在起源上大 致相同,最早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 现的
顾恺之《洛神赋图》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开始独立成科。
•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存世最早的山水画作品
6、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列哪项 中的诗句和画中所描绘的意境相符?
(C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 C、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 流泉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 九天。
第四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第四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特点:散点透视、三远、虚实相生;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表现特点:了解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中西方绘画的思想根源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欣赏自然界的美好风光(播放幻灯片),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导出欣赏中西方经典美术作品。
思考问题:比较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作品1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作品2霍贝玛《乡间村道》)组织学生讨论。
进行总结。
引出 1.中西方在绘画表现空间上的差异通过互动将西方的焦点透视及中国的散点透视进行讲解,重点:中国山水画“三远”的表现手法,以及虚实、计白当黑等表现手法。
分别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以及倪瓒的《六君子图》做范例。
2.创作思路的不同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思路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的创作思路是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播放幻灯片)以中国:石涛的《飞瀑奇峰图》以及西方:康斯太布尔的《干草车》为范例进行讲解。
3.造成中西绘画差异的思想根源中国:儒道思想天人合一西方: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基督教人文主义提问学生对“儒道思想”“天人合一”的理解,进行互动,然后总结强调儒家化简为繁,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思想,在山水画中表现为色调淡雅,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道家重心略物重表现轻再现。
“天人合一”是主客观相融的审美境界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摹仿。
追求人与自然地和谐。
古希腊哲学思想影响到艺术是严谨理性,追求理想中的美,集众美于一身。
基督教义上讲上帝创造万物,是完美的创造者。
艺术家们在反映世界上力求真实是对上帝的贡献,完成对上帝的靠拢。
通过对比讲解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白中国是注重心里的真实;西方注重客观的真实。
在讲到西方艺术的写实的同时还要考虑到20世纪西方绘画的特点,不能讲的过深,以梵高作品为例指出西方也有注重主观表现为主的绘画。
4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思考一下 有什么相 同之处? 题材相同
中国山水画
西 方 风 景 画
一、中西山水、风景画家不同的空 间观察方法
乡间村 道 油画 荷兰 霍贝玛
宋千 代里 王江 希山 孟图
山水画的观察方法
散点透视(视点是移动的)
《清明上河图》北宋
张择端
西方风景画的观察方法 焦点透视(视点是静止的)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不同的表 现方法 中国山水画 1、独特的意境表现方法“三远法” 2、“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方式 西方风景画 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焦点透视 法的基本规律)
独特的意境表现方法“三远法”
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为山 水画家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可以不受眼前景 物所限制,移动着的视点把平视、仰视、俯 视的各种景物组合起来,使观赏者在烟云卧 游时得到充分的精神自由。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
2、 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并非没 有令人烦心的现实,比如社 会动荡、经济萧条、农田被 焚等等,但在风景画《干草 车》中,这一切均不在视野 术的油画作品 B.它所呈现的是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 C.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画家莫奈 D.这幅画展现了一幅人们在土地上生活、劳作与 恬美的自然和谐无隙的美景,至今魅力依旧
式
“ 虚 实 相 生 ” 的 空 间 处 理 方
西方风景画的表现方法
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 (焦点透视 的基本规律)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
中国山水画 西方风景画
一、观察 方法 二、表现 方法
散点透视
1、三远法 2”虚实相生” 的空间处理 方式
焦点透视
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
三、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创作理念的不同
中西美术作品欣赏
第4课 中国山川画与西方风景画
第4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一、学习目标初步了解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二、主要知识点1.中西画家描绘自然景物的空间表现手法差别。
2.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思维方式和“因心造境”的艺术创作特点。
3.西方风景绘画再现视觉真实性和画面空间深度的绘画手法特点。
4.中国山水画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画面空间的深度感。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国山水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虚实相生”手法。
2.西方风景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了解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空间表现原理。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四、高考知识点1.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思维方式和“因心造境”的艺术创作特点。
2.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和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虚实相生”手法。
3.西方风景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了解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空间表现原理。
五、教学过程:导入:比较下列两幅作品,感觉一下中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霍贝玛油画《乡间村道》《千里江山图》中国画宋代王希孟1、观察方法的差异:中国山水画:的方法,即没有固定的点,是从各个角度“游动地”观看欣赏。
创作过程是“搜尽奇峰打草稿”。
西方风景画:固定的一点观察。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清明上河图》(中段)虹桥《清明上河图》(前段)汴河郊野的风光2、空间表现的不同:中国山水画:运用法,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
西方风景画:运用法,达到空间深远的效果。
《早春图》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宋代范宽《六君子图》元代倪瓒三远:远、远、远3、描绘手法的区别:中国山水画: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传达画家对大自然内在生命力的体味与表现。
因心造景,注重的表达,色彩法则为随类赋彩。
西方风景画:特定角度入手,写实、再现视觉真实,注重色彩和空间深度的表达,注重对光的追求。
第4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第4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学案9.26)学习目的:了解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
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1、中国山水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三远法”;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虚实相生”手法。
2、西方风景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了解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空间表现原理。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知识点:1、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特点: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造过程。
西方风景画创作的特点:与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思路不同,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空间效果。
2、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是“”(代石涛)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家和雕塑家发明了“焦点透视法”4、中国山水画家把大自然的空间透视关系归纳为:“三远”,即、、。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
”——宋代《林泉高致》采用“远”法采用“远”法采用“远”法5、鉴赏中国山水有两个要点:一是用心体味画家是如何在画面上创造性地组织山水形象的层次变化,从而形成了意境之美的总体效果;二是鉴赏揣摩画家用笔用墨用色的艺术技巧,如何而生动地表现山川、树石等景物的形象美感。
6、中国山水画家不借助于西方式的焦点透视法如何获得“三远”的空间效果?中国画家的方法是“”即用画面中描画处与空白处的交替层次变化,一层一层地形成山水形象的前后关系中国传统山水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简表对照:审美追求表现空间的手法观察方法透视法创作特点中国山水画意境虚实相生以大观小,游动的视点三远法自然与人互为启发,互为寄托。
本课重点记忆的作品:(对照课本识图)跟踪练习:选择题: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家和雕塑家()发明了“焦点透视法”A、康斯太布尔B、霍贝玛C、卡拉瓦乔D、勃鲁奈斯契2、明代著名画家,画论家董其昌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意思是()A、画家通过运笔技巧和墨色在笔下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墨的色泽可以把自然界五光十色的形象概括而生动地传达出来。
山美版第4课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共30张PPT)
第4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ppt课件
魏文侯庄园【英】康斯太布尔
课堂小结
观察方法 表现形式 笔墨、皴法 空间表现 虚实、三远 鉴赏心得
中 国 西 方
游动的看 多角度观察
意境美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心有万象 如真如幻自然美 理想美
特定点观察 色彩、明暗、 色彩、明暗、 光影、体积、 光影、体积、
谢谢鉴赏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宋郭熙《林泉高致》
高远:自山下而仰
山颠。 高远之色清明,
高远之势突兀。
平远:自近山而望
远山
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
深远:自山前而窥 山后
深远之色重晦 深远只意重叠
山水画独特空间表现(一) 虚
密 疏
实
营造出 疏可走马, 虚 密不透风的 实效 虚实相生 果
动动手:
尝试画一画《寒 江独钓》,感受 一下中国山水画 的意境美。
作品欣赏
匡 庐 图 ︵ 五 代 ︶ 荆 浩
雪 山 萧 寺 图 ︵ 宋 代 ︶ 范 宽
萧湘图(五代) 董源
雪 景 图 ︵ 宋 代 ︶ 巨 然
高 逸 图 ︵ 明 代 ︶ 董 其 昌
关 山 行 路 途 ︵ 五 代 ︶ 关 仝
千里江山图
51.5×1191.5cm (宋代) 王希孟
宋代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定点观察
游动观察
空间表现方法区别
焦 点 透 视 散点透视
二、表现方法的不同
画家如何描绘山 川自然形象? 宋 代 范 宽 《 溪 山 行 旅 图 》
皴(cun)法描绘山川自然形象
--
南 宋 马 远 〈 踏 歌 图 〉
第4课中国山 水画与西方风 景画
鲁美版美术鉴赏教材 第4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两种文化用什么表现空间?
• • 西画:焦点透视、平行
再现自然 借物抒情
课堂练习: 从透视的角度讲,你觉得霍贝玛当时应该是站在 ABCD哪个点看到当时的场景的?
空
间
1. 什么是空间? 2. 空间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是什么?
空间都是由透视效果造成的
三 远
•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颠 • 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 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
【名称】千里江山图 【年代】宋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 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 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 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 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 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 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 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 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 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 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山东省高中美术选修第二单元第4课第4课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共38张ppt) 山东美术出版社
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从山水画中,我 们可以集中体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 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 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一、山水画概述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 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 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 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 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 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 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实
溪 山 行 旅 图 宋 范 宽
虚
实
虚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 中国山水画有“山有 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 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林泉高致》这不单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 而是置身于天地间的充满诗意的空间概念。
《早春图》属 于深远法,画 中谷壑重叠尽 显山叠水重的 深远之妙
返回
下一页
西方风景画——理性之光
任何一位按照所谓的理性精神作画的风景画家在严格的以准确的 透视法、明暗光影和色彩作画的时候,都不会忽略掉眼前那如此感 染人的美丽,都会不由自主的感慨与抒发心中的对于美景的赞叹。
一、风景画概述
通常所说的风景画,主要是指油画、 水彩画等近代西方传入中国的画种。 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 现代几个时期。古典时期严谨写实的 风格,推开了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大门。 随着风景画的发展,不同的风格及表 现手法逐渐涌现出来。譬如法国的印 象主义、巴比松画派,都在寻找不同 乡间村道 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自然的理解。 油画 【荷兰】 霍贝玛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第4课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鲁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4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鲁美版美术鉴赏教案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差异,并且以鲁迅美术学院版的美术鉴赏教案为教学指导。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不同之处•鲁迅美术学院版美术鉴赏教案的使用方法和实践操作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基础知识;•能够分析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不同之处;•掌握鲁迅美术学院版美术鉴赏教案的使用方法;•能够运用美术鉴赏教案,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不同之处;•鲁迅美术学院版美术鉴赏教案的使用方法。
难点:•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进行准确的比较分析;•理解和掌握鲁迅美术学院版美术鉴赏教案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老师通过PPT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两种画风的比较分析。
•视频展示: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观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画风特点,以及如何运用鲁迅美术学院版美术鉴赏教案进行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美术鉴赏教案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操作技巧。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山水画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主要是贴在屏风上的山水画,而后发展到了宋代,成为了单独的绘画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包括:造型表现、空间表现、笔墨表现等。
现在,中国山水画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西方风景画通常是指表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画作,起源于欧洲中世纪。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开始与人物画分离开来,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类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线条表现、画面构图等。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不同之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对象不同:中国山水画通常表现的是对大自然的神化和抒情,而西方风景画则更多的是对自然风光的真实描绘,以及表达社会人文的内涵。
第四课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美
术
主讲:杨 亚 波
第二单元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
中国山水与西方风景画
空间表现特点(散点透视)
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 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梦溪笔谈》——沈括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创作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
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
石涛:(1630一1724年),清代画家。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 之一(朱耷、弘仁、髡残)。本姓朱,名若极,明朝皇族后裔。 王原祁就把他誉为「大江以南第一」。 《画语录》深刻地总结 了这位画坛奇才的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 的影响。他强调「我自用我法」并清楚地指出:「我之为我, 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安 入我之腹肠。」「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他甚至 豪迈地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他 要改变古人的面目而自创新法,自标新格,这种呼声是对传统 观念的一种挑战。
1、中国山水画创作特点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 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造过程。以线造 型,讲究笔墨点染,以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虚实 相生”之手法获得“三远”的空间效果。创造性 地组织 山水形象的层次变化,从而形成意境之 美的总体效 果。 • 2、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 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 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 界的理解。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的再 现自然,采用科学的透视方法描摹自然的景色, 试图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的表现自然。
总 结
自 写 种 松 图 小 照 ( ) 青 年 石 涛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特点
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 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 之。 恽寿平—清代画家
第四课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 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 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 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 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 感气韵……山水成了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 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 味的中心。和西洋自希腊以来拿人体作主要对 象的艺术途径迥然不同。
表现方法:
透视方法:
焦点透视 中:散点透视 西:
画家齐白石曾在一幅画上提到:“作 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 似为欺世。”美术作品“美不美”并不 取决于画面形象同自然景物对应的“像” 与“不像”。鉴赏中国画有两个要点: 一是用心体味画家是如何在画面上创造 性地组织山水形象的层次变化,从而形 成意境之美的总体效果;二是鉴赏揣摩 画家用笔、用墨、用色的艺术技巧,如 何简练生动地表现山川、树石等景物的 形象美感。
中国山水画中山有“三远”指那三远?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 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为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宋)郭熙《林泉高致》
注:郭熙 字淳未,北宋画家、画论家
中西绘画在观察方法、表现方法、 及透视方法上有哪些不同?
观察方法:
中: 主观 中: 写意
西: 客观 西: 写实
不借助西方式的焦点透视法如何 获得“三远”的空见效果呢? 中国画家的方法是用画面中描画出 与空白处的 交替层次变化,一层一 层地形成山水形象的 前后关系:山 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空;远 若实,近则虚……通过这种画处与不 画处、虚与实的层次交替,形成峰回 路转、柳暗花明、虚实相生的 绘画 意境。《溪山行旅图》下部风景的层 次变化层层推远,当观众的视线从极 远极虚的山麓下部转向上部的 主峰 时,主峰成了由远处逼向前面的庞然 大物。观众越是体验画面下部山麓远 的无限,便越能感受到上部山体大的 无限。这是虚实相生、近托远、远托 高的 “高远” 手法。
4、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3
范宽《溪山行旅图》
倪瓒《渔庄秋霁图》
郭熙 《早春图》
三远法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画家
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安排 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 有显,有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 果结合在一起。散点透视给画面带来了整体 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
这是中西绘画在表现方式方面的区别
鲁伊斯达尔《林中水塘》
元代《六君子图》
造 型 手 段
江雪 观察这两幅作品,都 表现了水,一个是寒 千山鸟飞绝, 江,一个是池塘。画 万径人踪灭。 面色彩有什么不同? 孤舟蓑笠翁, 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 种不同吗? 独钓寒江雪。
莫奈 睡莲
马远
寒江独钓图
中国山水画讲究概括性 和装饰性,以墨色的浓 淡变化描绘色彩关系。 西方风景画重视客观对 象色彩的精确表现,以 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
无论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是西 方的风景画,都以人生存其 中的自然风光为描绘对象, 主观写意, 致力于对自然的美的发现与 重心略物 抒发画家本人理想与情感相 结合的艺术追求,此可谓两 者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
《暴雨过后的埃特雷塔特悬崖》
绘 画 手 法
造型手段
空间处理
造 型 手 段
中国山水画家主要用“线”作为造 型手段来塑造山石之特征,注重形 象的神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西方风景画家是将自然山水当作 “面”理解,为了在画面上营造 一种真实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在 艺术实践中以明暗、色彩为主要 造型手段,重视形体光影描绘, 表现立体空间感的真实感。
空 间 处 理
西方风景画家是定点写生, 空 间 按透视法描绘特定视域内的 在空间观念认识上, 景物,全方位的描绘所见对 象的形体、色彩、光线等,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 以求得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 画相差迥异:
鲁美版美术鉴赏第4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课件
《早春图》(宋)郭熙
课堂总结
通过本。
中西方艺术家表达美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人们对于美 的追求从未停歇,二者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 术的交流和发展。
课后作业:
感受一件中国山水画或西方风景画, 写一篇鉴赏短文。
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
上所看到的东西,不同时间和空间东西,都可组织进 自己的画面上来。
《千里江山图》(宋)王希孟
横长11.9米
“搜尽奇峰打草稿”
涛
——(清)石
“丘壑成于胸中”
《德累斯顿十字教堂》意大利 贝洛托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空气透视:近处艳丽,远处颜色紫灰;近处清晰远处 模糊。
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即 “鸟瞰”。
深远 高远
之势突兀
之意重叠
平远
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虚
实
虚 实
《干草车》(英国)康斯太布尔
《 溪 山 行 旅 图 》
范 宽
《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
齐 白 石
《寒江独钓图》(南宋) 马远
意境的联想
根据自己的理解,设想画面。
“飞流直下三千尺”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
《千里江山图》(宋)王希孟
横长11.9米
一条道路
向纵深延伸, 以写实技巧
描绘的景物、
天空和远方
地平线,使 观者感到自 己正步入画 中的村庄。
《乡间村道》(荷兰)霍贝马
沈括《梦溪笔谈》
“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散点透视 也叫“移动视点”,视点可以是多个,画家观察 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
焦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理念: 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理念: 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 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六 美,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君 图 》 元 代 倪 瓒 子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坡陀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上有松、 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 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 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 全图气象萧疏, 近乎荒凉, 全图气象萧疏, 近乎荒凉, 用笔 疏 。 笔 色荒 用 映 。
课后作业
欣赏作品 写一篇感受中国山水画或 1、 油画风景的短文或评论,文体不限,字数 不限。 2、用铅笔或油画棒画一张校园一角的 风景画。 (可全做或选其一)
谢谢大家 再见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宋代
采用全景式构图, 采用全景式构图, 雄伟壮丽的山峰, 雄伟壮丽的山峰,茂 密的丛林, 密的丛林,山凹出瀑 布直泻,整幅画面气 布直泻, 势雄伟,壮丽。 势雄伟,壮丽。
作品主要运用了高远 的表现手法。 的表现手法。
《 早 春 图 》 郭 熙 宋 代
画中谷壑 重叠,溪涧曲 折、路桥蜿蜒, 尽显山叠水重
《 干 草 车 》 英 国 康 斯 太 勃 尔
《干草车》是一幅英国农村 干草车》 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 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 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 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 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 , 幅画 的中景 景 是 阳光 的一条 的 的 。 的 着 的 。 一 是 、 、 、 , 大 车涉水 , 小 的 , 。画中 , 的 的光 。
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 虚实的处理和诗意来实现对意境的 营造。
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近宽远窄(焦 点透视的基本规 律)
焦点透视
山东省高中美术选修第二单元第4课第4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共38张ppt)-山东美术出版社模板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雪 景 寒 林 图
【 宋 】
范 宽
沧州趣图 【明】 沈周
三,表现手法
中国山水以线造型,提倡
画家通过画面中描画处与空白处的交替层 次变化,一层一层的形成山水形象的前后关系: 山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空;远若实,近 则虚……
实
溪 山
虚
行
旅
图
实
宋
范
宽
虚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 中国山水画有“山有 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 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林泉高致》这不单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 而是置身于天地间的充满诗意的空间概念。
二、美学基础及创作理念
西方艺术因为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艺术家对外在 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目的是向上帝靠拢,是对上帝 的一种贡献。 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 的写实性。
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 尽可能地再现自然,采 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 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 的方法,试图更形象、 更直接地表现自然。
这种表现基础是建立在他们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之 上的。
画家运用的是带理性的科学分析的焦点透视法, 这种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其科学和理性思想的指导 下的,是用明暗和透视来表现的。所以说,西方 艺术家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 在的空间认识,并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能够脱离 真实自然的约束。
霍尔的庄园 【英】 康斯太布尔
萨福克郡的耕种 【英】 康斯太布尔
“东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 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
美术鉴赏第四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注重光与色的 关系 色彩丰富
以墨为主 以色为辅
对比感受不同
体会不同的创作理念
马远 寒江独钓
留白,象外生意 宁静孤独,无尽深远
意境 笔墨情趣
颜料要涂满整块画布,用写实的描绘 来表现事物和情感
微风下的荷兰小船 扬.范.德.卡帕勒
尊重现实 真实
从以下方面分析风景画和山水画的特点
风景画 山水画
视觉特征
造型手段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因文化而产生的艺术差异
高一美术鉴赏:李阳
通过中西人物造型特点的分析
欣赏体会风景画和 山水画的特点
宋
马 远
《
踏
歌 图 》 绢 本 淡 设 色 纵
宋
范 宽 《 溪 山 行 旅 图
》
厘 米 横
191.8
111
厘 米
宋
明
郭
沈
熙
周
《
《
早
庐
春
山
图
高
》
图
》
唐
宋
寅
夏
《
圭
落
倪 瓒
根据作品可以知道 画家当时的位置和 视角
站在一个地方不动 在那一个点的位置 观察到的客观事物
风景画的透视
焦点透视
山水画的透视
相
散点透视
心
对
中
真
理
实
想
的
的
景
景
象
象
散点透视也是
动点透视,画 面的透视关系 是运动的。
为了表现画面 的深远意境, 画家经过加工 后心中理想的 景象
从以下方面分析风景画和山水画的特点
关 山 月
黄
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知识(分科)
• 青绿山水——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 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 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 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 金碧山水——以 泥金、石青和石 绿三种颜料作为 主色,比“青緑 山水”多泥金一 色。泥金一般用 于钩染山廓、石 纹、坡脚、沙嘴、 彩霞,以及宫室 楼阁等建筑物。
《洛神赋图》 顾恺之 (东晋)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现存最早独立山水画)
五代北宋画派
*北派旷寂、雄厚、 寒冷 (1)荆浩、关仝、李 成“卷云皴”—文 秀 (2)范宽 《溪山行旅图》 《雪景寒林图》 “钉头皴、雨点皴、 豆瓣皴” ——雄 壮 *南派地势起伏平 缓、阳光和煦、温 暖湿润 董源《下山图卷》 “披麻皴”江南丘 陵江湖的动人景色 巨然《秋山问道》、 《万壑松风图》、 《层崖丛树》“长 披麻皴”
《甘草车》 英
康斯泰布尔
中西对比 空间分析方法 表现方法 创 作 思 路
山水画
风景画
中西对比 空间分析方法 表现方法 创 作 思 路
层次交替 自然与心 虚实相生 意互为容 随类赋彩 发,互为 寄托 光—眼睛 空间、深 对比色— 远——视 空气透视 觉效果
山水画
散点透视
风景画
焦点透视
《 金 碧 山 水 》 张 大 千
• 水墨山水—— 一般指用水和 墨所作之画。 由墨色的焦、 浓、重、淡、 清产生丰富的 变化,表现物 象,有独到的 艺术效果。
• 浅绛——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 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浓 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 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朱砂 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 青类色渲染即成。
《 高 逸 图 》
明四家(吴门四家):
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 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四 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 水;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 他们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 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 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 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 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 “吴门四家”(“明四家”) 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 同风格的大家,两并非一个画 派之称。
《 匡 庐 图 》 荆 浩
关仝五代画家 在山水画
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 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 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 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 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 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 景愈少而意愈长”画深秋 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 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 虚实富有变化,穿插各种 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 活气息。
称。他的山水题材多描 写渔夫和隐逸生活,用 以寄托他隐遁避世的思 想情趣,作品很少用简 率荒疏的干笔皴点,而 是充分发挥水墨丰润、 浑然一体的特色,在元 代绘画中能自成一派。 他还善写草书,笔势婉 转遒丽,自成一家。他 经常用草书在画中题写 诗文,诗文书画结合紧 密,相得益彰。
《 渔 父 图 轴 》
《 关 山 行 旅 图 》
李成(919-967)宋 初杰出画家,幼好文 学,气调不凡,性情 旷磊有大志。画山水, 北宋初推为第一。 “扫千里于咫尺,写 万趣于指下”。“山 林薮泽,平远险易, 萦带曲折,飞流危 栈,。断桥绝涧,水 石、风雨、晦明、烟 云、云雾之状”。
《 晴 峦 萧 寺 图 》
范宽北宋画家,画山石
• 没骨——相传为 南朝梁张僧繇所 创,所谓没骨法 是不用笔墨钩勒, 以重色青绿朱粉 适宜染晕。另有 用青、绿、朱、 赭等色,染出丘 壑树石的山水画, 称“没骨山水”, 也叫“没骨图”。
高远
深远
平远
山水画透视方法
• 散点透视 • 六远法: • 1、高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溪山行旅 图》 • 2、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早春图》 • 3、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渔庄秋霁图》 元 倪瓒 • 4、阔远:“有近岸广水,广阔遥山者,谓之阔远” • 5、迷远:“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 迷远” • 6、幽远:“景色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
荆 浩五代后梁画家,工诗文,
通经史。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 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 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 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 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 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 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 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 到他的肯定。荆浩在山水画的 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 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 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 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 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 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 法记》)。
《夏景山口待渡图》
巨然五代南唐画家,
僧人师法董源。他善于 表现烟岚气象,笔墨秀 润可爱。所画峰峦,山 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 作卵石,掩映之以疏筠 蔓草,旁通之以细径危 桥,深得野逸清静的景 趣。米芾评他“少年时 多作矾头,老年平淡趣 高”,可见他的画风不 断地随着年岁演变。在 笔墨上,巨然用的是大 披麻 皴法,比董源表现 得更加显露,因而更有 迹辙可循。 擅于长披 麻皴
《沛台实景图》 明 唐寅
《 骑 驴 归 思 图 》
仇英(约公元
1494-1552年), 字实父,号十洲, 江苏太仓人,久 居苏州,擅画山 水人物,作品工 整而不呆板,妍 丽而不俗媚,青 绿山水富丽而温 雅,人物衣纹精 细而流畅。
《吹箫引凤 》仇英
石涛明末清初的“清初
四僧”之一。在笔墨方 面竭力主张要有「士 气」,并说:「士人作 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 从石涛的早年作品看, 他受到了董其昌理论的 影响,但在另一方面体 现在石涛早年作品中的 个性特征,从一开始就 十分自然地流露在笔墨 之中,既要承袭传统又 要以「造化为师」、 「我用我法」。石涛的 天赋才能正是在这两者 关系的辨证认识中,得 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 授课人 张 昌
咫 尺 有 千 里 之 趣 宏 伟 、 壮 丽
——
《千里江山图 》 宋
王希孟
以 写 使实 观技 者巧 感描 到绘 自景 己物 正、 步天 入空 画和 中远 的方 村地 庄平 (线 逼 真 )
——
《乡间村道》 荷兰
霍贝玛
溪 山 行 旅 图 宋 范 宽
《 六 君 子 图 》 元 倪 瓒
明
董其昌 “华亭派”的主 要代表。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 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 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 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 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 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 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 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 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 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 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 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
《 雪 景 寒 林 图 》
郭熙的山水画理
论中,主张深入 真山实水作观察 体验为创作的先 决条件。在深入 实际体察时,他 采用了对比的观 察方法。取景构 图的“三远”法 则是郭熙首先总 结出来的。“三 远”即高远、深 远和平远 。
《 早 春 图 》 宋 郭 熙
南派董源五代南唐画家,
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 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 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 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 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 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 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 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 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 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 麓烟霏的江南景色。 他用笔 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 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 富有创造性。
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
等,画法疏简 ,格调天真 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 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 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 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 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 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 风格萧散超逸。墨竹萧爽 清丽。论画主张抒发主观 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 者“胸中逸气”,不求形 似,说“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
王蒙能诗文,工书
法。尤擅画山水, 得外祖赵孟頫法, 以董源、巨然为宗 而自成面目。写景 稠密,布局的气 氛。山水之外,兼 能人物。所作对明、 清山水画影响甚大, 仅次于黄公望
《 青 卞 隐 居 图 》
《 春 山 读 书 图 》
吴镇以善画山水而著
山 东 艺 术 学 院 张 洪 祥
中国山水画知识(发展)
• 魏晋南北朝:作为人物画背景 逐渐正式成为画科 • 东晋: 顾恺之《雪霁望五老峰图》,山水衬人物,“人大 于山,水不容泛”,有装饰意味。 • 隋唐:成为独立画科 隋 展子虔《游春图》青绿山水(现 存最早山水画) 唐 吴道子 • 五代北宋:山水画日益成熟 表达审美认识达到一定高峰— —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马远、夏圭,北 宋郭熙父子《林泉高致》指出意境是最高境界。 • 南宋:寄情于景 • 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重视主观抒发和风格 创新的高峰,诗书画印统一(完成) • 明代末期:董其昌——简化 平面化的山水境界 吴门四家: 沈周(祝枝山)、文征明、唐寅(唐伯虎)、仇英 • 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明末清初 朱耷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
《庐山高图》 明 沈周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不合时好而
未被录取。54岁时由贡生被荐为翰林待诏。居官四年辞归。自此致力于诗 文书画,不再求仕进,力避与权贵交往,专力于诗文书画艺术30余年。享 年90岁,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晚年声望极高。
《惠山茶会图》卷,明,文徵明
唐寅,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
举乡试第一( 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 又遭家难,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 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个人的挫折促使他无奈地取狂放与 玩世的生活方式,“任逸不羁,颇嗜声色”,实则常借诗 画宣泄心中郁愤。久而久之,民间缘其画,惜其才,又据 传闻重新为他塑造了一个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形象。唐寅自 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实也名不虚传。他不仅诗 才出众,画也独见功力,除高雅的山水画外,人物、仕女 以至神仙故实,都极精到,写意花鸟洒脱真切。书法源自 赵孟頫一体,俊迈轶群,颇见功夫。此外,他还能作曲, 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