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

合集下载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不平的样子。

②褰(qiān):卷起裤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杖:拄,撑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加:施加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改变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文言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原文译文

文言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原文译文

文言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原文译文《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宋]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资料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资料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五单元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资料
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第14 课
诗海探珠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少的:树稍林微。。向陵背阜::向丘阳陵与。背林阴麓。:效山:林显。示麓,,呈山现脚。下在那里有有一座
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 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许多客人。亭子旁有数
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 十株古木,都是非常高大,不能够用斧子砍伐。苏轼每到树下,
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闻 子 瞻 至 , 幅. 巾. 迎 笑 :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头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扫 叶 席. 草 , 酌 酒 相 劳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里实为左迁(贬职)。齐安:古郡名。 即黄州,与鄂城隔江相望。 庐于江上:居住在江岸之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先住 在定惠寺,第二年迁居临皋亭,亭临长江,所以说“庐于江上”。 武昌诸山:指樊山等。樊山上有九曲岭。陂陁:也作“陂阤”
“ 不平陂的陀”样。子倾。斜 其中有僧中人有住浮的图房精子舍,,西西边曰的西叫山西,山东,曰东边的叫
涧中实的:山指果涧。当自己快意之方时其,得会意觉,得万物任无何以事易物之都;无法来代替;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 然而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山路狭窄弯曲而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汇编)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汇编)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不平的样子。

②褰:卷起裤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C、子瞻杖策载酒杖:手杖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姑:暂且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C、往往留宿于山上D、一旦大风雷雨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蟹六跪而二鳌B、往往留宿于山上而相泣于中庭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王语暴以好乐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其如是,孰能御之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14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 4.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古诗武昌九曲亭记翻译赏析

古诗武昌九曲亭记翻译赏析

古诗武昌九曲亭记翻译赏析文言文《武昌九曲亭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

”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2)子瞻:苏轼的字。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3)庐于江上: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地点靠近江边,所以这样说。

(4)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

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

最新《武昌九曲亭记》赏析

最新《武昌九曲亭记》赏析

《武昌九曲亭记》赏析武昌九曲亭记[1][宋] 苏辙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

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

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22]。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23],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5]。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26],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27]。

方其得意[28],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29],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30],要之一饱[31],而同委于臭腐[32]。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无愧于中[34],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5]。

【注释】[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

”武昌,今湖北鄂城。

[2]子瞻:苏轼的字。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北宋】苏辙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北宋】苏辙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作者介绍
•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 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 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 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 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 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第三段翻译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 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 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 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 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 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 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 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 (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 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 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 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2.试赏析本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 妙用动词,“倚”、“荫”、“俯视”、 “仰瞻”、“旁瞩”等动词的运用,既引 出了美妙的景致,又使景物之中饱含了人 的情趣。“倚”的闲适洒脱,“荫”的惬 意舒适,“俯视”的居高傲气,“仰瞻” 的凝神敛气,“旁瞩”的游目骋怀,“笑” 的自信潇洒,所有景物都为“我”所用, 体现了景中之“我”的人情美,此段景物 可称“有我之境”。主人公的形象与情致 完美地融合在景物之中,又为下文表达 “适意为悦”之情做铺。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不平的样子。

②褰(qiān):卷起裤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杖:拄,撑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加:施加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改变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武昌九曲亭记朗读

武昌九曲亭记朗读

武昌九曲亭记朗读
《武昌九曲亭记》苏洵
九曲亭,始建于万历四十六年,坐落于汉口,临江而立,见汉江浩浩
汤汤,横跨于晋陕两岸。

汉口,历史悠久,气象秀丽,苍松翠绿,落花飞翔,芳草无数,江湖
风光旖旎,似一片洁白的宝绫。

当时,九曲亭已极为古朴,拥有青砖绿瓦,四周青山环绕,古木参天,芳草萋萋,此刻,望之凝神,只觉清新恬静,犹如身在古韵之乐中。

天地企盼,当九曲亭深处,一潭水清,荡漾晶莹,激荡而出,山涧喷涌,浩浩汤汤,真是一景磅礴壮观。

九曲亭,曾是古人留下的江湖笔记,今人只能把它永远留在心里。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式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凤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③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黄州。

当时苏轼被贬在黄州,苏辙被贬在筠州。

①陁:山岗。

①睥睨:斜视。

①褰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扫叶席.草席:……为席B.然将适.西山适:到,往C.而西山之胜.始具胜:超过D.万物无以易.之易:替换,换取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B.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C.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D.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子瞻是苏轼的字,字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自己取的。

1-《武昌九曲亭记》译文

1-《武昌九曲亭记》译文

【文言翻译】《武昌九曲亭记》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

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

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

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

【最新2019】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word范文模板 (4页)

【最新2019】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原文】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

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

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22)。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23),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5)。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26),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27)为悦。

方其得意(28),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29),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30),要之一饱(31),而同委于臭腐(32)。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无愧于中(34),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5)。

【注释】(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注释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注释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注释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注释
作者:苏轼
汉末,江陵地方有一良家子,名叫刘彦昌。

这人好读书,博览群书,颇有志气。

惜其不幸遇乱,挟妻同逃。

途中,妻亡,独行至武昌,并无几许财物,存者不过一具古筝,再无他物。

一日,天色将晚,行至九曲亭畔,见湖光山色之胜,因心生止步之意。

取筝弄而清音悦耳,过往之人,皆为之停步聆听,丝竹声中,彦昌心境愈加平和,不觉行旅劳顿之苦亦尽烟消云散。

1.汉末:指汉朝末年,具体时间并未明确;
2.江陵地方:指现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一带地方;
3.刘彦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位读书人;
4.博览群书:读书广博,阅读了许多书籍;
5.遇乱:指楚汉战争时期的动荡局势;
6.挟妻同逃:携带妻子一同逃难;
7.妻亡:妻子去世了;
8.九曲亭畔:指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之畔的九曲亭;
9.湖光山色之胜:指湖光山色的景色很美;
10.止步:停顿下来;
11.清音悦耳:指刘彦昌的筝声很悦耳动听;
12.过往之人:路人;
13.丝竹声:指筝声搭配上其他乐器的响声;
14.心境愈加平和:指刘彦昌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平和;
15.行旅劳顿之苦:指行路的辛苦和劳累。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
武昌九曲亭是一首清朝时期的诗作,其中有两个版本的原文,分别是:
版本1:
绿水青山遥遥在,武昌九曲亭下见。

蒹葭池畔树阴深,芰荷湖中叶翻新。

寂寞江山春色好,苍茫草地草色深。

红颜薄命莫相忘,玉箸无人怨杨柳。

版本2:
绿水青山遥遥在,武昌九曲亭下见。

蒹葭池畔树阴深,芰荷湖中叶翻新。

寂寞江山春色好,苍茫草地草色深。

红颜薄命最相思,玉箸无人怨杨柳。

这首诗的翻译大致为:
远远望见绿水青山,武昌的九曲亭就在下面。

蒹葭的池塘边的树影很深,芰荷湖中的叶子在翻新。

寂寞的江山春天的景色很好,苍茫的草地上的草也很浓密。

红颜薄命不要忘记彼此,玉箸无人怨杨柳。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武昌九曲亭记课文笔记手写学生

武昌九曲亭记课文笔记手写学生

武昌九曲亭记课文笔记手写学生[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

”武昌,今湖北鄂城。

[2]子瞻:苏轼的字。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3]庐于江上: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其地濒于江边,故云。

[4]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

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

苏轼有《记樊山》,其中说:“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

……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

”又《答秦太虚书》:“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5]陂陁(pōtuó):不平坦。

[6]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即塔也。

精舍:佛寺。

[7]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lì)”,同“栎”,即柞(zu ò)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8]策:也是杖。

杖策:谓扶杖。

[9]乱流:横绝江水。

[10]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11]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

幅巾迎笑: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

[12]徜徉(cháng yáng):自由往来的样子。

[13]相劳:相互慰问。

[14]居齐安三年: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15]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

小平:一作“少平”。

[16]陵阜:高山。

[17]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

向背:向阳、背阴。

[18]效:呈现。

[19]有废亭焉:谓此地有一座荒废的亭子。

[20]百围:是说树干的粗细。

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六
1、结合全文,试分析子瞻之“乐”的内涵。 明确: (1)游山玩水,建亭赏景,有赏心悦目之乐; (2)寄情山水,忘却烦恼,有怡然自适之乐; (3)无愧于中,无责于外,有超然洒脱之乐。 2、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 ⑴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 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 为主线。每段结末之句前后呼应,使文章脉络清楚, 结构清晰。 ⑵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 哲理美浑然一体。 ⑶句式运用上,长短相间,整散结合,严整之中有富于 变化,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探究五
联系本文写作背景及回忆少回忆,体味“方其得意,万 物无以易之” 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 少年轻狂,翩然独往山水之中,以至见者以为仙人。 然而少年已逝,时过境迁,走在多舛的命途,只能 洒脱。作品难免也沾染了一些虚无主义的色彩,但 这对作品的质美并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反而使本文 的情致显得更真纯。这种快乐是杂有烦恼的,或者 说苏轼兄弟是用这种快乐来征服烦恼的。消除内心 迷惘的不仅仅是外物,而更重要的是内心“无愧于 中,无责于外”的人生态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 胸怀,他们才能真正如赤子一般的面对自然,寻找 快乐,解读人生,诠释自我。
二、概括情节
第一段:写苏轼有武昌诸山之景与赏景 之乐。 第二段:叙述重建九曲亭的经过。 第三段:追忆少时作者随苏轼游山玩水 的情景,表明自尊自信自适的高风亮节。
三、主要词语
迁:调任官职, 这里为左迁。 庐:居住。 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 乱流:横渡江水。 穷:寻求到尽头。 幅巾:裹着幅巾。 适:顺应。 以此:因此。
武昌九曲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刘勰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及题解:
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 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 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 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 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 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 “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 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在三国东吴遗迹的废九 曲亭旧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后,请苏辙写亭记。 此文即为苏辙为纪念其兄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
探究三
子瞻在西山废亭“睥睨终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1)此处有地势之利:“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游者者至此必息”,供游者休息。 (2)此处可得赏景之乐:可“倚怪石,荫茂木, 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 林麓向背……”,就此赏景,子瞻自得其乐。 (3)此处有废亭,有树百围,不可加以斧斤,难 以修亭,子瞻心存遗憾,“睥睨”既有赏景 之喜,又含建亭之心。
探究四
试赏析本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 妙用动词,“倚”、“荫”、“俯视”、“仰 瞻”、“旁瞩”等动词的运用,既引出了美 妙的景致,又使景物之中饱含了人的情趣。 “倚”的闲适洒脱,“荫”的惬意舒适, “俯视”的居高傲气,“仰瞻”的凝神敛气, “旁瞩”的游目骋怀,“笑”的自信潇洒, 所有景物都为“我”所用,体现了景中之 “我”的人情美,此段景物可称“有我之 境”。主人公的形象与情致完美地融合在景 物之中,又为下文表达“适意为悦”之情做 铺。
适:去往 效:显示,呈现。 席众客:坐得下,容得下。 睥睨:斜着眼睛看。 陈:陈列,陈设。 厌:满足 责:责备。 胜:优美的景致。
四、综合探究
探究一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探究二
1、第一段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观? 明确:作者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山 行图。作者以简略的笔墨表现了西山的独特风 光:山峰连绵起伏、峻峭幽深;松枥满山遍野、 遮天蔽日;佛寺宝刹至清至静、远隔尘世;二 三子“幅巾应笑,相携徜徉”既是赏景又是风 景。自然因人而增胜,人因自然而怡情。 2、作者描绘这种景观的用意何在? 明确:通过写西山之景和游西山之趣。营造了一 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寄寓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 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作 铺垫。
五、作业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乐在其中”为题 写一篇500字的小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