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辨证与分型方法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概况
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治疗研究概况摘要:小儿肌性斜颈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见到的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
该病如能及时治疗,可以完全康复,因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婴幼儿的预后至关重要。
临床上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方法多样,而推拿手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运用于临床。
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治疗手术治疗1 病因病机小儿肌性斜颈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发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导致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颈部向患侧倾斜,下颌向对侧倾斜及头颈部向患侧旋转受限,患侧面部较对侧小而不对称的一种先天性或获得性畸形,是小儿骨科常见疾病[1]。
小儿肌性斜颈的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有两种[2]:①产伤,多见于难产。
由于分娩时婴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产钳挤压或牵引而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后产生肌肉挛缩;或者是产程过长、胸锁乳突肌缺血、营养动脉栓塞、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肌纤维变性而造成斜颈。
畸形多在出生后1周或数周内发生。
②胎位不正。
由于胎位不正,胎儿在于宫内头部位置不变.头颈倾向一侧:或受到不正常某一部分(如手)对颈部的特殊压力,可使颈部肌肉血液循环改变,致胸锁乳突肌缺血、萎缩、发育不良、挛缩引起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证属中医“筋挛”、“筋结”的范畴,中医认为肌性斜颈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血阻滞,经络不通,筋失濡养所致[3]。
2 病理及分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4]:近年来研究显示,CMT的斜颈程度与基质中不同类型及程度的胶原增生相关。
而胶原增生与相应胶原降解酶或胶原降解酶抑制剂的表达异常有关。
细胞的凋亡及其细胞凋亡的类型及程度,可能与CMT出现不同临床转归有关。
研究显示CMT患侧SCM中I、Ⅲ、Ⅳ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增多,其含量与纤维化病变程度一致,斜颈程度越重,胶原含量越高。
彩色多普勒高频二维彩超[5]检查:早期胸锁乳突肌的局部呈梭形肿大,其肿块最大直径与胸锁乳突肌肌束长径方向一致,与正常肌纤维连续性好。
肿块无包膜,多数呈非均质性,稍有回声,较大者可表现为混合性回声,但病变均在胸锁乳突肌上。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课件
04
治疗后随访:推拿治疗后一段时间内,患者颈部症状的改善情况、复发率等
注意事项
1
2
3
4
推拿前,确保小儿 皮肤清洁,避免感
染
推拿过程中,注意 小儿反应,避免过
度刺激
推拿过程中,注意手 法和力度,避免损伤
小儿皮肤和肌肉
推拿后,观察小儿 情况,如有不适,
及时就医
4
案例介绍
2018
诊断结果:肌 性斜颈的诊断
依据和程度
2020
治疗效果:推拿 治疗前后的对比
和改善情况
2022
01
调整关节位置: 推拿可以调整 关节位置,恢 复关节功能
03
02
促进血液循环: 推拿可以促进 血液循环,改 善局部供血
04
增强免疫力: 推拿可以增强 免疫力,提高 身体抵抗力
3
准备工作
推拿师应具备一 定的小儿推拿知 识和技能
推拿室应保持安 静、舒适、通风 良好
推拿床应平整、 干净、无杂物
推拿师应准备 好推拿油、毛 巾等用品
风池穴:位于颈部,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 肩井穴:位于肩部,具有舒筋活络、通经活血的作用 天柱穴:位于颈部,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 风门穴:位于颈部,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 曲池穴:位于肘部,具有舒筋活络、通经活血的作用 合谷穴:位于手部,具有舒筋活络、通经活血的作用
治疗效果
缓解肌肉紧张: 推拿可以缓解 肌肉紧张,减 轻疼痛
04
观察疗效:定期观察小儿肌 性斜颈的改善情况,调整治 疗方案
05
结束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得 到有效改善,停止推拿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01
推拿治疗前后对比:颈部肌肉、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等指标的变化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肌性斜颈是指肌肉性受损之后,导致颈部组织的角度出现改变。
一般在半岁内患儿可以用手法按摩,部分患儿能够完全恢复,还有一部分患儿可能需要借助手术进行治疗,这样才能使其颈部的组织形态上取得改变性效果。
中医推拿治疗在临床应用较广泛,且干预效果良好,为更好诊疗患儿,促进其预后,我们针对该疾病给予中医推拿治疗。
综述如下: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中医推拿;手法按摩;综述前言小儿肌性斜颈主要病变在于颈部两侧的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所致。
由于纤维化的肌肉不能实行正常的收缩以及放松,患儿常引起功能障碍,同时还会限制其颈部的运动。
长期以往,两侧的肌肉发育不对称,还会出现大小脸,甚至有的患儿还会出现斜视的情况。
常规药物治疗,多选择多巴胺类、苯二氮卓类的药物等,如果出现有骨性的斜颈还应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中医推拿是中国特色医学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推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其应用效果显著,能够直接解决患者问题,易被患儿、家长所接受。
现就针对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1.小儿肌性斜颈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现代医学中发现小儿肌性斜颈者多在出生后有一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摸到肿块,随着肌肉移动,可发现病变的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变短[1]。
临床上,患儿一般表现为头向病侧偏斜,下颏转向对侧,当2岁后,会出现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双侧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不对称,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增长。
对此,当新生儿出生后,如果发生上述症状,可以通过X线片检查,诊断该疾病,同时在对全身检查中注意观察双侧颈部是否对称,双侧胸锁乳突肌内有无肿块,婴儿头颈是否经常向同一方向倾斜,从而判断是否为小儿先天性肌斜颈。
1.中医推拿治疗2.1推拿特色疗法中医推拿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开展较多的一项治疗方法。
该疗法对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并且副作用较小,一般经过规范化的治疗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小儿肌性斜颈的鉴别与中医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的鉴别与中医治疗发表时间:2019-03-25T16:13:34.0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作者:董洁[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其由病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造成,并继发颜面部及头颅左右不对称(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浙江杭州311400)【摘要】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其由病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造成,并继发颜面部及头颅左右不对称,甚至出现代偿性的脊柱侧弯,从而影响患儿的生活及身心健康,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的第三大先天性畸形。
小儿肌性斜颈属中医学的“颈筋硬结”“筋伤”等范畴,主要是由于孕妇失养,使得胎儿颈部肌肉受损,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筋结聚。
【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鉴别;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350-01与西医手术、康复、理疗等治疗方法相比,中医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可行性强、方法简单,更容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
斜颈患儿多在出生后即可发现,因此强调早发现、早治疗。
一、小儿斜颈的病因及鉴别小儿斜颈的原因很多, 其中肌性斜颈的发病率最高。
临床不可盲目治疗颈部的肌肉挛缩, 而忽视斜颈的不同病因, 贻误了患儿治疗的最佳时期。
除肌性斜颈外, 临床上常见的斜颈还有: ( 1) 脑瘫性斜颈: 由于脑性麻痹导致颈部活动受限, 在斜颈的表现基础上加上五软、五迟。
( 2) 骨性斜颈: 因颈椎骨先天缺陷, 发育不良和外伤所致的颈斜。
患者脖子短,发际低, 头颈活动受限。
X 线片多为融椎、颈椎畸形、骨化、缺如、脱位等。
( 3) 继发性斜颈: 因颈部受损伤, 炎症造成软组织挛缩、颈椎脱位、骨折或某些疾病继发的颈斜。
( 4) 代偿性斜颈: 因习惯、局部炎症、损伤保护局部, 或斜视、视力、听力改变引起的代偿姿势。
其中肌性斜颈和脑瘫性斜颈适合做推拿治疗, 而其他则非推拿治疗的适应证。
二、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治疗1.推拿治疗。
小儿斜颈的推拿治疗临床体会
小儿斜颈的推拿治疗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09-06-09T09:57:44.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伟光赵宏伟杨广义[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俗称歪脖。
小儿肌性斜颈,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俗称歪脖。
我科自2003年至2007年四年间,共诊治了52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
临床用推拿手法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女患儿256例,男患儿264例,头向右歪者341例,头向左歪者179例,20天至2个月者125例, 2至6个月者145例,6个月以上者250例。
患儿应在生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其效果是最为理想的。
但大多因生后对新生儿检查不够全面,或者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待到二、三个月或更长时间,在穿衣或洗澡时才发现患儿颈部不正常,多数先发现颈部有包块,继而发现头向患侧歪斜。
还有的误认为是颈部的淋巴结或颈部长了肿瘤等。
即使去几家医院,诊断为此病也需在三四岁后手术治疗,这一方面给患儿家属带来了焦虑和不安,另一方面拖延了早期治疗的有利时机。
1.2病型分析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体表显见,活动力很强,弹力较大。
它起于胸骨柄及锁骨两端(锁骨内缘),止于颞骨乳突,一侧收缩,可使头项转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
而斜角肌位于颈深部的两侧,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之分。
但其肌体不显,隐于锁骨之下,斜角肌有提肋或使颈部侧屈的作用。
通过我们治疗的情况来看,本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第一与胎位不正,子宫狭小有关,致胸锁乳突肌及斜角肌伸展受限,可造成胸锁突肌和斜角肌挛缩结节。
第二与其母亲工作性质,久坐或不经常活动等因素有关。
可能还有其它原因,有待同道者进一步加以探讨。
2 临床分型与手法治疗2.1临床分型根据临床检查所得,患儿有颈项长短之分,颈项长短对取效快慢有一定影响。
施用同样手法治疗,颈项长者取效快,而且颈项长的包块消失亦快。
小儿斜颈按摩方法
小儿斜颈按摩方法
小儿斜颈俗称“歪脖子”, 多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和生产过程中损失, 以及出生后姿势不正确、习惯不好和护理不当等多种原因所致。
临床分为肌性、骨性、神经性和习惯性4 型。
表现为头颈部向患侧、颜面向健侧歪斜为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颜面部肌肉萎缩,斜视等。
1. 方法与步骤见图。
小儿斜颈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儿头顶部, 以右手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在患儿患侧颈部, 以肿块为重点, 轻轻按揉5~ 10分钟,见本图(1) 。
(2)患儿取坐位,术者左手稍稍固定住患儿头部,用右手拇指和余四指指腹轻轻拿揉患儿颈部3~5分钟,见本图(2) 。
(3)术者接上法, 用左手扶住患儿颈背部, 固定患儿身体,用右手五指稍分开, 固定住患儿头部, 向患侧方向轻轻旋转患儿头颈部 1 分钟,见本图(3) 。
(4)术者双手抱住患儿头部, 左右轻柔的活动患儿头颈部 1 分钟,见本图(4) 。
2. 注意事项
(1)孕妇怀孕中后期做好定期产检, 特别是胎位不正的
准妈妈要适当适量加强运动。
(2)宝宝出生后,注意观察宝宝头颈部的姿势、姿态和形态,如有偏歪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面诊。
(3)如为斜颈患儿, 在治疗同时还应加强配合患儿头颈部的功能锻炼和康复。
如每周给宝宝头脚部方向调换; 宝宝床头及卧室顶部不宜悬挂物品以免使宝宝长时间盯视。
(4)患儿应保持颈部清洁、干燥, 以免造成局部皮肤破损而导致感染。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疗 效标 准 : 阴虱及 阴虱 卵 消失 , 瘙痒控 制 为治愈 。 治疗结 果 : 7例 全 部 治 愈 , 程 越 短 治 疗 时 间 越 3 病 短 。所 有患 者未 出现皮 肤 过敏 和其他 不 良反应 。
特 色 疗 法 中国民间 法 疗
咳, 外用 灭 虱 杀 虫 止 痒 。百 部 对 阴 虱 有 强 力 的 杀 灭 作
用, 是治 疗 阴虱病 的要 药 。苦参 、 床子燥 湿 杀虫 ; 椒 蛇 川
杀 虫止 痒 ; 柏清 热 消炎 。诸药 合用 , 奏解 毒燥湿 、 黄 共 杀
中药 外 洗 治疗 阴虱病 3 7例
1 以上 , 周 直至 皮肤瘙 痒 控制 为止 。每次 外 洗 后更 换 内
衣 裤 。 污 染 的 内衣 裤 和 床 上 用 品应 煮 沸 灭 虱 , 日 日光 每
曝晒被褥 。对 于密 切 接触 者 , 特别 是 对 其 性 伴 侣 , 应 都
检查 治疗 。治疗 期 间应 防止 重 复 传 染 , 妻 同 治 , 夫 忌房 事及 辛辣 食物 。
阴虱病是 由主要寄 生在 人体 阴 毛 和肛 门周 围体 毛
上 的 阴 虱 叮 咬 皮 肤 从 而 引 起 瘙 痒 的 一 种 传 染 性 寄 生 虫
推拿 治 疗 d J 肌 性斜 颈 ,h
病 。属 中医学“ 阴痒 ” 范畴 , 主要 症状 是虫 爬感 , 痒 , 瘙 严 重影 响患者 的 日常生 活 和 工 作 。主 要 传 播途 径是 性 接 触 , 以 阴虱病也 属 于 性 传播 疾 病 。此 外 , 可 以通 过 所 也 被褥 、 内裤 、 床垫 等间 接传染 , 及早 彻底 治疗 。笔 者根 应
推拿治疗婴幼儿早期肌性斜颈64例
陕西 中 医 2009年第 30卷 第 3期 329 · 针 Nhomakorabea经 络 ·
推拿 治 疗 婴幼 儿 早期 肌性 斜 颈 64例
卢佳 期B 广 西 医科 大 学第 三附属 医院针 灸推 拿科 (南 宁 530031)
摘 要 目的 :观 察推 拿 治疗婴 幼儿早 期肌 性斜 颈 的疗 效 。方法 :将 64例 婴 幼儿肌 性斜 颈 的 患儿 按 病 程 随机 分 为 2组 ,其 中 10d~90d32例 ;91d 1周 岁 32例 ,2组 都给 予 同样 的推 拿 手 法 。结果 :病程 短组 痊愈 率 为 81.2% ,病程 长组 痊愈 率 为 62.7%。提 示 :推 拿对婴 幼 )L/l ̄ 性斜 颈早 期 治疗 可缩短 疗程 ,痊愈 率 高。
参考 文献
[1] 冯 海 雯 .小 儿 先 天 性 肌 性 斜 颈 的 推 拿 治 疗 [J].中 国 现 代 中西 医杂 志 ,2004,2(5):26.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体会
中图分 类 号 :R681.5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006—0979(2010)08—0035—01
1 病例 报道
椎 管 内囊肿 可 发 生 于椎 管 内任 何 部位 ,但 以胸 腰椎 阶段 脊
患者 ,男 ,51岁 ,藏 族 ,体 重 72k9。因肝 包 虫病 拟 在硬 膜外 麻 髓 、圆锥 和马尾 部最 多 见 ;在横 断 面上 ,可 位 于髓 内 、硬膜 下 、硬 膜
陕西省 三原 县医院 (713800)
f11吉士俊 .小儿 骨科 学『M1.山 东 :山 东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1998.206.
2010年 2月 24日收稿
『2]曹仁 发 .中医推 拿 学『M1.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1992.407.
· 短篇报道。
硬膜外 穿刺偶遇胸椎椎管 内囊肿 1例
儿肌性 斜 颈 的病 因 尚不 明确 ,与 胎位 不 正或 产后造 成血 瘀有 关 。
4.2拇 食指 拿揉
我们 体会 到 :① 早 期诊 断 ,早 期 治疗 ,治疗 越早 ,效果 越好 。应 与于
4-3患儿取 坐位 ,揉颈 夹肌 和斜 方 肌上 缘 。
患儿 60例 ,其 中男 25例 ,女 35例 ;年 龄 1O天 至 6月 45例 , 正 常 ,胸锁 乳 突 肌肿 块 明 显 缩小 或 挛缩 基 本 消除 ,颈 部 转动 接近
6月至 1岁 l5例 。发生 在右 侧 32例 ,左侧 28例 ;有 难产 24例 ,臀 正 常 。无 效 :经治 疗后 ,症 状体 征无 明 显改 善。
关键词 :小 儿 ;斜 颈 ;按摩
中图分 类 号 :R685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006—0979(2010)08—0035-01
手法分型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90例
c t n o r g Re u t : 3 c s sc r d, a e u n d b te , a e h d n fe t Th o a fe tv a e ai fd u . s ls 8 a e u e 6 c s st r e e t r 1c s a o e fc . et tlef cie r t o
o 0C ss MIX n C ii o eNo twetr rieC m a y o h n , ’n 7 0 8 , f9 a e i ( l c f t rh s n Ail o p n C ia xi , 1 0 2 n h e n f a
Chi a) n Ab ta t Obe tv : b e v h h r p u i e fc f np l t n a dt p n np d a rcc n e i sr c : jc ie Too s r e t et e a e tc fe t o ma i ua i n y i go e iti o g n- o
关 键 词 : 天性 肌 性 斜 颈 ; 型 治 疗 ; 拿 疗 法 ; 位 按 摩 先 分 推 穴 中图 分 类 号 : 5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07 5 (0 2 0 —0 30 R6 3 B 10 — 1 6 2 0 ) 50 4 —2
Pe a r c Co e t l M y g ni r i o ls Tr a e t a pu a i n a p n a Re r di t i ng nia o e c To tc li e t d wih M ni l to nd Ty i g, po t
pe i fe to d a rc c n n t lmyo e c t tc ls utc e f c n pe i t i o ge ia g ni or ioli . Ke y wor ds: d a rc c ge ia pe i t i on n t lmyo e c t tc l te t ntby t pi g; a s ge; c po ntr g ni or ioli r a me y n m s a s; a u i ubd own
推拿分型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06例疗效观察
> 3。 O ,头 颈 向患侧旋 转 <2 。 0 ,头 颈活 动 明显受 限 。
2 2 治 疗方 法 :分述 如下 。 .
2 2 1 准 备 手 法 :患 儿 取 仰 卧位 ,医 者 先 在 患 儿 患 .. 侧 的胸 锁乳 突肌 上涂 少量 凡 士 林 ,以免 推拿 时 擦 破皮
知 ,肿 块 质地较 硬 ,其形 状为 卵 圆 形或 条 索 状 ,患 侧
旋 转 等 ;③ 操 作 方 法 :在 准 备 手 法 的 基 础 上 ,对 肿
块 进 行 点 摩 、按 揉 ,手 法 适 当加 重 深 透 ,时 间 2 ~3 分钟 ,待 肿块 表 面 微 微 发 红 发 热 后 用 拿 捏 法 提 拿 肿
维性 变化所 致 。
张患 肌 ;②手 法 :拿 、点 、扳 、揉 等 ;③操 作 方 法 : 在 准 备 手 法 的 基 础 上 ,在 患 处 点 揉 ,手 法 宜 轻 柔 ,
按 揉 时间 适 当 延 长 ,约 8 1 ~ 0分 钟 ,反 复 提 拿据 肿 块 的形 状 可 分 为 :卵 圆形 .. 肿块 型 :此 型发 病原 因 多 为分 娩 时产 程 过 长 ,接 生方
维普资讯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0 年 8月 第 4 卷 第 8 07 2 期
推 拿 分 型 治疗 小 儿 肌性 斜 颈 2 6例 疗 效 观察 0
王 莉莉 孙 安达 唐友 斌 吴 以诚 赵永 华 安徽 中医 学院第 一 附属 医院 安徽 合肥 2 0 3 30 l
颜面小 于健侧 颜 面 ,斜 方 肌 短缩 ,颈部 活 动 功 能 障碍 严重 。非肿块 型 :此 型表现 有 两种 情 况 :① 患 儿 出生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60例体会
20 0 8年
第2 6卷
第 5期 ( 总第 1 7 ) 1期
2 l
中 : 抗 病 毒 、 中药 、 用 各 种 药 物 无 效 , 者 经 经 服 外 或 激 光 、 冻治 疗 等 复 发 的患 者 有 3 例 , 未 治 疗 的 冷 1 从 4 9例 。其 中男 3 6例 , 4 女 4例 ; 龄 6 4 年 — 0岁 , 病程
2 讨 论
扁 平 疣祖 国 医学称 之 谓 “ 瘊 ” 主要 是 由气 血 扁 ,
失和 , 腠理不密 , 复感外邪凝积肌肤所致。我们依据 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 , 根据 “ 口合谷 收” 取足 阳 面 ,
明 胃经之穴地仓 、 四白、 车、 颊 迎香 、 阳等穴 配合 太 谷, 前臂疣体取合谷 、 缺 、 列 外关 等穴使 气血调和 、 疣邪 消退 。
记 录治疗 期 间 的不 良反 应及 皮 损变化 。 1 . 疗效Fra bibliotek 察 3一
组别
治疗组
对 照 组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 效 有 效率( %)
8 O
7 O
6 1
1 4
9
l 9
4
2 5
6
1 2
8. 75
4. 72
治疗 组的有效率 8 . 显著高于对照组 4 . 7 %, 5 7% 2
12 治 疗方 法 .
痊愈为皮损全部消失 , 显效为疣体数 目或面积 减少> 0 有效为疣体面积减少 3 % 7 %, 7 %, 0 ~ 0 无效为 疣体面积减少 3 %以下。 0 判定时间为 6 天以内, O 有 效率等于治愈率加显效率计 。治疗结果见表 1 。
表 1 两组治疗结果
治疗 组用维生 素 B。 注射 液 5O g , O  ̄ / 2日 1 次 次, 分别注射所选穴位 , 常用穴位面部取双侧颊车 、 地仓 、 迎香 、 听宫、 太阳、 白、 四 合谷等穴位 。手背前 臂双侧列缺 、 二间、 合谷 、 外关等为主穴 , 每次取 6 8 — 个 穴 位 对 称 注 射 , 针 进 穴 位 后 , 回血 , 回血 在 抽 无 后 , 中强度提插刺激 , 作 如有酸胀麻感后再注入药 物 , 天 1 ,2 2 次 1 次为 1 疗程 , 一般远近配穴或就近 配穴 ,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药物。对照组也选用 维生素 B 注射液 5o g c2日 1 , 。 o ̄/ , O 次 臀部肌 肉作 中强度提插刺激后注射药物 ,2 1 次为 1 疗程 ,同时
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79例临床疗效观察
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79例临床疗效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
方法推拿手法治疗患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结果治疗的所有病例中,痊愈137例(76.5 %),好转40例(22.4 %),无效2例(1.1 %),总有效率98.9 %。
年龄3月开始手法治疗的患儿痊愈率高于3月以上的患儿,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结论小儿肌性斜颈3月内开始推拿治疗疗效较佳。
【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推拿;临床总结小儿肌性斜颈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转向健侧为特点。
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1]。
根据肌肉及纤维组织所呈比例,临床分为三种病理类型:(1)肌肉型以肌肉组织为主;(2)混合型含肌肉和纤维组织;(3)纤维型以纤维组织为主[2]。
笔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79例,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79例,其中男103例,女76例;年龄3月120例,3月以上59例;右侧肌性斜颈98例,左侧肌性斜颈81例。
1.2诊断依据患儿一般在出生后可触及颈部包块,多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
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部分患儿肿块经半年后可自行消退),少数患儿肿块不明显,仅有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经彩超检查示胸锁乳突肌内可及团块样、纹理增粗紊乱稍低回声区,符合小儿肌性斜颈超声表现。
2治疗手法(1)患儿仰卧,用滑石粉作介质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手法宜轻柔,治疗时间3~4 min。
(2)向健侧牵拉头部,幅度由小渐大,时间约5~6 min。
(3)双手托住患儿头部,慢慢使下颌旋向患侧,时间2~3 min。
(4)侧卧,患肩在上,推揉斜方肌2~3 min。
(5)拿患侧肩井3~5次。
每日治疗1次,每次约18 min,总疗程1~6月。
3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
小儿肌性斜颈的鉴别与中医治疗
小儿肌 性斜 颈是 由于一侧 胸 锁乳 突肌挛缩 所致 偿 姿势 。其 中肌性斜 颈 和脑瘫 性斜颈 适合 做推 拿治
头颈部 向患侧歪斜 、颜 面部旋 向健 侧 ,颈部 活动 受 限 疗 ,而其他 则 非推拿 治疗 的适应证 。
的一种 常见 病 。临床 主 要 表 现 为两 种 情 况 :一 种 是 2 小 儿 肌 性 斜 颈 的 中 医 治 疗
肌性斜 颈外 ,临床上 常 见 的斜 颈 还 有 :(1)脑 瘫 性 斜 有颜 面部 不对称 及源自 椎侧 弯 ,可 配合局 部治疗 。
颈 :由于脑 性麻 痹导致 颈部 活 动受 限 ,在斜颈 的表 现 2.2 中药外 敷法 活血 通 络 ,消 肿 散结 。方药 :归
基 础上加 上五软 、五 迟 。 (2)骨 性斜 颈 :因颈 椎 骨先 芍煎加 减 :当归 、赤 芍 、威灵 仙 各 10 g,透 骨草 、伸 筋 天 缺陷 ,发 育不 良和外 伤所致 的颈斜 。患者脖 子短 , 草 、海 藻 、昆布 、丝 瓜络各 15 g。制 法 :上 药加水 煎取
发 际低 ,头 颈 活 动 受 限 。x 线 片 多为 融椎 、颈 椎 畸 浓汁 ,备 用 。上 药 汁趁温 ,用 毛 巾浸 透 ,在 患部 热敷 ,
形 、骨 化 、缺 如 、脱 位 等 。(3)继 发 性 斜 颈 :因 颈部 受 每 日 1或 2次 。注 意避免 烫伤 。
损伤 ,炎症造 成软 组 织 挛缩 、颈椎 脱 位 、骨 折 或某 些 3 讨 论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 学 2011年 8月第 3趁第一4 ̄ Chin Pediatr Integr Tradit West Med,Aug 2011,Vol 3,No,4
’ 295 。
4,J b肌性 斜 颈 的鉴别 与 中医治疗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
胸 锁乳 突肌处 的棱 状 或条 状 肿 块 消失 。好 转 : 侧颜 患
面发育 欠佳 , 头颈 活动部分 受 限 , 棱状 或条状肿 块 隐约
存 在 。无 效 : 颈无 明显 改善 。 斜 2 2 治疗结 果 .
8 % 。 8
2 4 操 作 方法 患 儿取 坐位 , , 医者 一般站 在患 侧侧 后
d i1 . 9 9 j i n 1 0 - 1 . 0 0 O . 7 o :0 3 6 / . s . 0 38 4 2 1 . 1 7 s 9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0 -1o 1 - 1 0 - 4 2 1 ) _ 1 50 9 0 2
d J, 颈俗 称 “ 头 ” 是 指 头 向患侧 倾 斜 , 面 ,I 斜 歪 , 颜 旋 向健侧 为主要 特 点 的病 症 。引起 斜 颈 的原 因很 多 ,
() 8 点按 法 : 拇 指 点按 双侧 缺盆 、 用 肩井 、 池及 风
耳 后高 骨 、 柱 骨 。 天
() 9 拔伸 法 : 医者 用 双手 分 别 托 起 患 儿 下 颌 和后
肿、 坏死及 继发 性肌纤 维增 生 , 后引起 肌 肉挛缩 造成 最 肌 性斜颈 ; ③胎 儿在 子宫 内头部 向一侧 偏斜 , 阻碍 一侧
上 者 2例 。
2 结 果
拉法、 弹拨 法 、 伸法 、 拔 轻刮 法 、 扯法 、 拽 重掐法 、 抚法 安 2 3 治疗 穴 位 缺 盆 、 井 、 宗 、 . 肩 开 风池 以 及 耳 后 高 骨、 天柱骨 等穴 。
21 痊愈 .
患 儿 两侧 颜 面 发育 对 称 , 头顶 活 动 自如 ,
( 2 重掐 法 : 拇 指 指 甲重 掐 患 儿健 侧 天 宗 , 1) 用 次
推拿治疗小儿斜颈的中医研究实践思考
推拿治疗小儿斜颈的中医研究实践思考发布时间:2023-02-22T02:03:52.51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1期作者:冉茂玲[导读] 小儿斜颈是患儿处于新生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已形成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需尽早为患儿提供治疗。
冉茂玲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医院浙江省杭州市311300摘要:小儿斜颈是患儿处于新生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已形成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需尽早为患儿提供治疗。
本文主要探讨运用中医推拿治疗小儿斜颈的实践情况,同时分析了推拿治疗与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的联合运用效果。
关键词:推拿治疗;小儿斜颈;中医研究进展小儿斜颈也被称作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Torticollis,CMT),主要是指患儿因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痉挛,而导致其颜面向健侧方向旋转,头颈部位向前倾并向患侧歪斜,临床发病率在0.3%到2%之间。
如果没有在患儿发病早期开展有效治疗,患儿头颈部位活动将受到限制,头部持续维持前倾状态,颜面部与头颅将呈现出不对称的畸形状况,若患儿的病情较为严重,还有发生脊柱胸廓畸形的风险,对其生活、学习、智力发育以及心理健康均有不良影响。
在中医研究领域,将CMT归入到“筋结”“筋挛”范畴,通过推拿治疗手段可以发挥出散结软坚、疏通筋络与回血行气的作用。
现探讨中医推拿治疗CMT患者的实践进展。
1单一推拿治疗推拿属于绿色疗法,需要结合治疗对象的生理病理情况,在其特定部位或者穴位处施加相应的手法,从而实现对阴阳的有效调和与对经脉的有效疏通。
面对CMT患儿,主要采用形变类与放松类的推拿手法,通过放松类的推拿手法可以将肿块消除,并起到活血舒筋的作用,强化局部部位血供,减轻患儿痉挛程度,再施以形变类推拿手法可以改善颈部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与调节肌纤维长度[1]。
对60例CMT 患儿实施三步矫正法与分段推拿法,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
运用牵拉、弹拨与按揉等针对性手法,能够改善患儿颈部位的活动情况。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8例
C IA’ N T R A H S p 2 0 H N S A U OP T  ̄ e t 0 1,
求 柔和 , 才能起 到舒 筋通 络 的作用 。
6 .最后 提 拿横梁 筋 ( 即斜 方肌 ) 结束 。
上法 每 E 1 ,0次为 1 t 次 3 个疗 程 。
颈部, 两手 相对地 轻轻 用 力 , 以颈椎 为 纵 轴 向患 侧旋 转
牵 拉数次后 , 再用 双手 捧住两 侧下颌 关节 处轻 轻用力 向
早期 采取 手术矫 治 , 则将 遗 留终身 的斜颈 畸形 。 否
参 考 文 献
健侧 扳运 5 ~1 0次 , 0 0 幅度 由小到大 , 次数 由少 到多 , 最
红花、 乳香 、 药 、 没 伸筋 草 各 l g 煎 煮后 对 患 侧 胸 锁 乳 O) 突肌 部做热 敷 1 ~ 2 mi , O 0 n 注意 温 度 适 宜 , 以局 部 皮肤 发红 为度 , 防止烫 伤 。将 患儿 仰 卧 或抱 着 , 医者 位 于床 头或对 侧 , 先 以舒 筋 通络 药 酒 或 万花 油 涂擦 患 部 , 并 然
推 拿治疗 肌性 斜颈 主 要 是 手法 刺 激 可 引起 部 分细
胞蛋 自质分解 产生 组 织胺 和类 组 织胺 物 质 。手 法 的机 械 能转 化为热 能 的综 合 作用 , 使局 部毛 细血管 扩张和 促
后再 分别按 次序施 术 以下 6 推拿手 法 : 种
1 .安 抚法 : 医者 以左 手 托其 颈部 , 手食 、 、 名 右 中 无 三指并拢 沿胸锁 乳突 肌方 向 自上 而下安 抚 5 0次 , ~1 目 的使 颈部 肌 肉放 松 以利 操作 。
做前 后方位 的横 向弹拨数 十次 , 然后再 以多指沿 胸锁乳 突肌 方 向作 上下方 位 的纵 向理 顺 。 3 .捻揉提拿 法 : 医者 以拇 、 二 指 拿 住 硬 块 , 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食 作
手法分型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60例
的 方法 , 辨证 分 型治 疗 小儿 肌 性 斜 颈 3 6 0例 。结 果 : 总有效率为 9 8 . 8 8 。结论 : 手 法 分 型
治 疗小 儿肌性 斜 颈是 一种 行之 有效 的治疗 方 法。
主题 词 小儿肌性 斜 颈/ 推 拿 分 型论 治 外敷 @ 穴位按 摩
【 中 图分 类号】 R6 8 5 . 2 【 文献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0 0 0 — 7 3 6 9 ( 2 0 1 3 ) 0 4 — 0 9 7 9 — 0 3 肌 性斜 颈也 称 先 天性 斜 颈 , 是 一 侧胸 锁 乳 突肌 纤 维 性挛 缩导 致头 和 颈 的不 对 称 畸 形 。 以头 倾 向患 侧 、 4例 ( 占1 . 1 l ) , 顺 产 与其 它产 之 间有 统 计 学 意义 ( P
性, 也 可 以消 除患 者临 床 中的红 肿等 症状 。 综 上所 述 ,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强 直 性 脊 柱 炎具 有 十 分 显著 的疗 效 , 患者 的 临床症 状得 到较 为 明显 的改 善 。
参 考文 献
[ 1 ] 王 霞, 田新 玮 , 刘春景. 柳 氮 磺 吡 啶 联 合 来 氟 米 特 治 疗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的 临 床疗 效 观 察 [ J ] . 实用医学杂 志, 2 o 1 2 , 2 8
<O . 0 1 ) 。其 中产妇 妊娠 期 接 触 x线 、 汞、 铅 等 有 害 物 1 6例 , 经常 坐 、 卧活动 较少 2 8 例, 分 娩婴 儿体 重 4 0 0 0 8 以上 8例 , 家族 中有 斜 颈 遗 传 史 1 2例 , 伴 有 先 天 性髋
关 节 半 脱 位 6例 , 临床 分 型 : 肿块 型 2 5 1例 ( 占 6 9 . 7 2 ) , 非肿块 型 1 0 9例 ( 占 3 0 . 2 7 ) 。患 肌 肿 块 < 1 0 mm×5 mm 较 硬且 有 弹性 或 条 索 变 硬 弹性 较 差 , 头
儿童斜颈推拿手法
儿童斜颈推拿手法
嘿,各位家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儿童斜颈推拿手法这事儿。
你们想想看啊,那小宝贝的脖子要是有点歪斜,得多让人心疼呀!这时候,咱这推拿手法可就派上大用场啦。
咱先来说说怎么找到那个关键的部位。
就好像找宝藏一样,得仔细点儿呢!用手轻轻摸摸宝贝的脖子,感受一下哪里有点不一样,有点硬硬的或者紧紧的地方,那可能就是我们要“进攻”的目标啦。
然后呢,就可以开始推拿啦!动作要轻柔哦,可别像大力水手似的,把宝贝弄疼啦。
就像抚摸小猫咪一样,轻轻地揉一揉,推一推。
比如说,用大拇指在那个有问题的地方慢慢地转圈揉,这就像是给那个地方做个舒服的按摩。
再比如说,可以从脖子的一侧往另一侧轻轻地推过去,这感觉就像是给小脖子做个舒展运动。
哎呀,你说宝贝会不会觉得很舒服呀?
还有啊,咱在推拿的时候,可得注意宝贝的反应。
要是宝贝皱眉头或者想哭,那咱就得轻点啦,是不是?这就好比我们大人,要是有人给咱按摩太大力了,咱也不舒服呀。
而且哦,这推拿可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好的,得坚持呀!就像每天吃饭一样,要养成习惯。
每天给宝贝来那么一小会儿,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宝贝的脖子越来越正啦!
咱可别小看了这推拿手法,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呢!不用吃药,不用打针,就能帮宝贝解决问题,多好呀!
所以呀,家长朋友们,要是发现宝贝有斜颈的迹象,别着急,别慌张,咱就用这推拿手法来试试。
就像那句话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只要咱有耐心,有爱心,宝贝的脖子肯定能变得直直的,健健康康的!相信我,准没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诊断依据 :①斜 :患儿头位前倾 ,面部转向患 侧 .面下颏偏 向健侧。②块 :在患肌处触及一卵圆或 条索 肿块 .质 地 紧 硬 。③ 畸 :日久头 面 及 脊 柱 畸形 。 ④颈 部括 动功 能 障碍 ,向患侧 旋转 和向健 侧侧 弯有 困 难 ,括动 度小 于 5度 。 1.2 一般情况 :本组患儿男性 259例 ,女性 241例 . 年龄 最小 15 d,最大 1O个 月 ,治疗 时间最 短 者 20d, 最长 者 120d。
3 治 疗方法
3.1 准备手法 :患儿取仰 卧位 ,医者先在患者患侧 的胸锁乳 突肌上涂少量凡士林 ,以免推拿 时擦破皮 肤,然后轻揉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3 5 mill,使肌肉 松 弛 ,为治疗 做 准备 。 3.2 基 本手 法 3.2.1 点 摩法 :医者 先用 右 手 中指 点 患 侧 翳 风 、缺 盆 、扶 突穴 、再用 右手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之指并 拢 在 局 部作顺 时针方 向摩 动 。 3.2.2 按揉 法 :医 者 用 拇 指腹 沿 患 侧胸 锁乳 突 肌 上 下来 回按揉 。 3.2.3 弹拨 捻 转 法 :医者 用 拇 指 和 中 、食 指 压 肿 块 周 围反复进行弹拨 .然后再由拇指和中、食指拿起肿 块两侧上下来 回捻转数遍。 3.2.4 拨伸旋转法 :医者用 双手分别托起下颌和后 头部,以颈椎 为纵轴 上下拨伸 ,并 向健侧旋转 4 8 次 ,不 宜超过正 常 的生理 范 围 。 3.2.5 扳拉法 :医者一手 固定患侧肩部 ,另一手推 患侧头部,使头部尽量推向健则 4 8次 。 3.3 辨 证加减 3.3.1 肿块 型 :① 治则 :软坚 消肿散结 :②手法 : 指揉、拿、摩 、点等 ;③部位 :患侧胸锁乳突肌 ;④ 操作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 ,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用推揉 法 5min,用拿法 ,拿患儿胸锁乳突肌 20次左右 ,医 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 ,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 ,使患儿 头部渐渐向健侧倾斜 ,逐 渐拉 长患侧胸锁乳突肌 2o 次左右,坐位配合d,JL颈部括动被动治疗 ,被动运动 向健侧侧弯,患侧旋转为主.用食 、中、无名指按揉 患侧颜面 ,再在肿块上进行点摩 ,按揉,手法适当加 重 ,时间约 2~3 r ain,最后 揉肩 井按揉合谷,曲池
维普资讯
中 国 自然 医 学杂 志 2OO2年 2月 第 4卷 第 1期 Chin J NatMed
【经验 交 流 】 运用 辨证 与 分 型方 法推 拿 治疗 小儿 肌性 斜 颈
孙安逸
我科 自 1986年 2月 一2001年 2月 ,共 收治患 肌 性斜颈d,JL 500例 ,其 中 50% 的病员来 自本市 (合 肥),40%的病员来 自本省 (淮南 、淮北 、六安 、安 庆等市),10%的病员来 自外省市 (北京 ,深圳 .湖 北等省),均在门诊治疗。笔者运用辨证 与分型方法 进行推拿治疗疗效满 意,治愈率达 90.4%,充 分体 现推拿疗法花钱少 、疗效高 、无痛苦、易接受的中医 特 色 ,展 示 了 自然 疗法 的光辉 前 景 ,现 总结 如下 。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 62
中国 自然 医 学 杂 志 2O02年 2月 第 4卷 第 1期 Chin J NatNed,Fgon,ar ̄2O02. 4 No
穴 、意在活血化瘀 ,活络 、软坚散结。 3.3.2 条索状 :① 治则 :活血散 结;② 手法 :点、 摩 、按、揉等 ;③部位 :患侧胸锁乳突肌 ;④操作方 法:患儿取仰卧位 ,手法宜轻揉 ,在患处点揉,按揉 时间适 当延长 ,约 8一10 rain,用食 、拇指将患侧胸 锁乳突肌提拿弹拨 20次 ,被动旋转活动 ,颜面旋 向 患侧 2o次 ,被动牵拉 ,医生一手扶住患侧肩部 ,一 手推息侧头部 ,拿缩短患侧胸锁乳突肌,意在加强肌 肉代谢与活动功能,促进活血散结。 3.3.3 非肿 块型:① 治则 :舒 筋活络 ,牵 张患肌 ; ②手法 :揉 、拿 、板、点、揉 ;③部位 :患侧胸锁乳 突肌;④操作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 ,医者以一手于患 儿的病侧胸锁乳突肌处用拿法进行治疗 ,在作拿法的 同时应稍向提,医者以一手扶住病儿患侧肩部 ,另一 手扶持患侧头部上方 ,扶住患侧肩部的手稍向下压住 肩部 ,扶持头部的另一手轻轻缓缓地将患儿的头推向 健侧 ,使患儿头部在额状 面内作被动侧向运动,反复 作数次,在 患侧胸 锁乳 突 肌处用 摩 、揉法 。用食 、 中、无名指按揉患儿颜面 、颈肌、斜方肌、最后点揉 肩井 、肩贞、手三里 、肘髀 、合谷、曲池穴 ,意在疏 通气 血 ,理 筋 整复 。
2 辨 证与 分型
2.1 卵圆形肿块 :此型发病原因多为分娩时产 程过 长,接生方法不 当,使用产钳 ,或过度的用力牵引 , 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牵拉而引起局部经脉受损 ,气血 外 溢 ,瘀组 经 络 ,聚积成 块 1J。在 临床上 多数 患儿肿 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且肿 块大小不一 , 大者约 6 em×5 crn,轮廓清 晰,不需触 摸,一望便 知,小者约 1.5 cm×1 cm.需触摸方知.肿块质地较 硬 ,其 形状 为 卵 圆形 或椭 圆形 ,患侧颜 面小 于健 侧颜 面 ,斜 方肌 短缩 ,眼睛变小 。 2.2 条索肿块型 :本型发病原因多为分娩 时胎儿头 位不正 ,产 程 叉长 .使一侧 胸锁乳 突 肌受挤 压而 致血 液循环发生障碍 .局部缺血 .血脉空虚 ,不能荣养筋 脉.日久造成肌 肉拘急.挛缩形成条索状肿块 ,伴患 侧颜 面小于健侧 .患侧、颈肌、斜方肌轻度萎缩。 2.3 非肿块型 :此型发病多 由于产前缺血缺氧或 由 于胎儿在子宫 内位置不 良,耗伤气血,而致气血两
作者单位 :230031台肥 ,安徽 中压学院第一附院针推 中心
亏,不能运血于经络 ,发 生缺血性纤维 性变化而斜 颈 ,表现有两种情况 :① 一开始患儿此病即无肿块; ②起先有肿块 ,因较小未被发现 ,待家长见孩子颈部 括动受限.逐渐出现脸部不对称 ,随着儿童畸形有所 发展 ,患侧 耳、鼻 、眼 、嘴角都 低下 .前 额亦有 狭 窄 .头部倾斜渐渐增大 ,斜方肌缩短.颈肌、面肌严 重萎缩 ,颈椎出现侧弯.二眼不在同一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