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比较经济学阅读材料5a

合集下载

2009年大市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归类

2009年大市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归类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海安·2009模拟)1.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

( A )(淮阴·2009模拟)31.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B(淮阴·2009模拟)32.等价交换原则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B(淮阴·2009模拟)37.如果100美元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说明美元汇率跌落。

A (如皋·2009模拟)1.价格是价值的基础,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B(2009·南京模拟)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A(如东·2009模拟)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

B(苏州·2009模拟)31.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的商品总量为限度。

B(苏州·2009模拟)32.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和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

B(无锡·2009模拟)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商品。

B(盐城·2009模拟)1.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A(徐州·2009模拟)3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A(镇江·2009模拟)11.货币的本质是 ( )A.一般等价物 B.价值尺度 C.物质 D.金钱(镇江·2009模拟)12.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 )A.家庭用的自来水 B.赠送同学的礼物C.向地震灾区空投的援助物资 D.农民生产的供自己食用的粮食(扬州·2009模拟)6.同外国人做生意,出国旅游、购物,需要使用外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兑换比率(盐城·2009模拟)12.某地2008 年9月份的大米价格由7月份的 2.45元/公斤下跌为 2.25 元/公斤。

这里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盐城·2009模拟)13.北京的张先生一家计划“春节”期间到海南去旅游。

【最新完整版】人大2009年经济学综合试题答案

【最新完整版】人大2009年经济学综合试题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科目:经济学综合一、简答题1、简述影响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从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剩余价值。

当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

这样,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用p'代表利润率,c代表全部预付资本,利润率是:p'=m/c,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如下:(1)剩余价值率。

在预付资本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变化。

(2)资本的有机构成,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c:v)。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反比例变化。

(3)资本周转速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利润率就越高。

(4)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节省成正比例变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手段的激烈竞争。

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利润率下降;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利润率上升。

这种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

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与平均利润率呈正比例变化。

(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如果投人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

2、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2009年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9年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9年联考MBA 联考真题综合试卷一、问题求解(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下列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的字母涂黑。

) 1.一家商店为回收资金把甲乙两件商品均以480元一件卖出。

已知甲商品赚了20%,乙商品亏了20%,则商店盈亏结果为(A )不亏不赚 (B )亏了50元 (C )赚了50元 (D )赚了40元 (E )亏了40元2.某国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勇女运动员比例原为19:12,由于先增加若干名女运动员.使男女运动员比例变为20:13.后又增加了若干名男运动员,于是男女运动员比例.最终变为30:19.如果后增加的男运动员比先增加的女运动员多3人,则最后运员的总人数为( )。

(A )686 (B )637 (C )700 (D )661 (E )6003.某工厂定期购买一种原料,已知该厂每天需用该原料6吨,每吨价格1800元.原料的保管等费用平均每吨3元,每次购买原料支付运费900元,若该厂要使平均每天支付的总费用最省,则应该每()天购买一次原料。

(A )11 (B )10 (C )9 (D )8 (E )74.在某实验中,三个试管各盛水若千克。

现将浓度为12%的盐水10克倒入A 管中,混合后,取10克倒入口管中,混合后再取10克倒入C 管中,结果 A ,B ,C 三个试管中盐水的浓度分别为6%、2%、0.5%,那么三个试管中原来盛水最多的试管及其盛水量各是(A )A 试管,10克 (B )B 试管,20克 (C )C 试管,30克(D )B 试管,40克 (E )C 试管,50克5.一艘轮船往返航行于甲、乙两码头之间,着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不变,则当这条河的水流速度增加50%时,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比原来将( ).(A )增加 (B )减少半个小时 (C )不变 (D )减少1个小时 (E )无法判断6.方程214x x -+=的根是( )。

经济学综合2009(812)【试题+答案】

经济学综合2009(812)【试题+答案】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81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详解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75分)一、名词解释(12分,每小题4分)1吉芬商品【分析】吉芬商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容易出名词解释,还容易出简答题。

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815经济学综合”出过一道简答题: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即伴随着大学学费的上涨,人们对大学的需求是增加的,这种市场现象被视为需求定理的例外。

这话对吗?【答案】19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但居民对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而这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故此现象称为“吉芬难题”,并将像土豆这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同方向变动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

作为低档商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

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图1所示。

图1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2外部性【分析】此类考题一定要掌握好答题方法,先介绍外部性的概念,再介绍分类(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再指出如何来纠正由于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

由本知识点可引申出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科斯定理。

【答案】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

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河南大学经济学考研历年真题 带答案2009年

河南大学经济学考研历年真题 带答案2009年

2009--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防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810微观部分一.名词解释1.均衡价格需求曲线表示了在各个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而供给曲线则显示了在各个不同价格下生产者原因提供的产量。

如果把两条曲线放在一起,我们会看到,只有在一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恰好等于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量。

我们把使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的价格称之为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下决定的产量则称之为均衡产量。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量大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生产者会有减价的压力,市场价格就有下降的趋势。

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要大于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量,消费者就会抬高价格,市场价格就会有上升的趋势。

只有当市场价格等于均衡价格时,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量等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价格和产量就会稳定下来,不再有变动的趋势,最后双方达成交易。

如果需求和供给方面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造成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原来的均衡价格现在出现了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市场的自发力量也能通过价格的调整而达到新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恢复均衡。

·P23-25均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均衡价格理论中关于供给的价格弹性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有重要实用价值。

均衡价格就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一致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

均衡价格的形成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

因此,价格也就是由市场供求双方的竞争所决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均衡价格形成,即价格的决定完全是自发的,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在或国家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2.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带给消费者相同效用的所有商品组合情况,也就是说,对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或者说消费者觉得他们在效用上是没有差异的。

会计09年真题

会计09年真题

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经济学部分(100分)1、何谓需求的收入弹性?根据需求的收入弹性,何谓正常品、劣等品?何谓必需品、奢侈品?(15分)需求的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根据需求的收入弹性,将商品分为三类。

收入增加时,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增加,则该商品是正常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的。

如果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正的并小于1,则需求是缺乏收入弹性的。

称为必需品,如果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的并且大于1,称为奢侈品。

必需品和奢侈品都是正常品。

收入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则该商品是劣等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负的。

2、请利用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比较说明吉芬商品与劣等商品的异同。

(15分)(1)替代效应: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2)收入效应: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3)补偿预算线: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时,用假设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一种分析工具。

(4)对于任何商品来说,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具有非饱和性,消费者总倾向于购买更便宜的商品,因此任何商品替代效应>0,收入效应与商品有关,收入增加时,减少劣等品购买,增加正常品购买,因此劣等品收入效应<0正常品收入效应>0,A正常品:价格下降时,正常品替代效应>0收入效应>0,总效应=替代效应+入效应,总购买量增加B劣等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0,替代效应引起购买量增加,收入效应引起购买量减少,替代效应作用大于收入效应,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总效应>0购买量增加C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劣等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引起购买量增加,收入效应引起购买量减少,但由于收入效应作用大于替代效应,因此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效应<0,因此价格下降反而引起购买量减少。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育明教育: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科目代号:802 招生专业:经济学各专业考试科目:经济学综合一、简答题1、简述影响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因素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从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剩余价值。

当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

这样,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用p'代表利润率,c代表全部预付资本,利润率是:p'=m/c,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如下:(1)剩余价值率。

在预付资本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变化。

(2)资本的有机构成,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c:v)。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反比例变化。

(3)资本周转速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利润率就越高。

(4)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节省成正比例变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手段的激烈竞争。

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利润率下降;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利润率上升。

这种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

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与平均利润率呈正比例变化。

(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如果投人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

教育经济学案例分析(2篇)

教育经济学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这一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经济效应,探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经济效应分析1. 人力资本提升效应(1)提高劳动生产率。

高等教育扩招使得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提高了我国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

这些高学历人才在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高等教育扩招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高学历人才在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2. 就业效应(1)增加就业机会。

高等教育扩招使得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市场上,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2)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高等教育扩招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降低失业率。

3. 消费效应(1)拉动内需。

高等教育扩招使得更多家庭将子女送入大学,增加教育消费。

同时,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消费也为我国消费市场注入活力。

(2)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高等教育扩招带动了图书、教育软件、教育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4. 投资效应(1)促进教育投资。

高等教育扩招使得我国教育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2)拉动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5. 技术创新效应(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扩招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提高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高学历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三、结论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应。

然而,高等教育扩招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等。

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1. 观察法呀,就像你观察蚂蚁搬家一样,我们得仔细观察经济现象,比如说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化。

你想想,为啥猪肉价格有时高有时低呢?这就是需要我们去观察研究的呀!
2. 实验法也很重要呢,好比你在做一个科学小实验,我们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经济实验。

比如说,在一个地区投放一些消费券,看看对消费的刺激效果有多强!
3. 调查法就如同侦探破案一样,我们要去调查各种经济数据和情况。

哎呀,就像要弄清楚大家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这可不得好好调查一番嘛!
4. 统计分析法呀,不就像整理你的玩具一样,把各种经济数据整理分析。

比如说统计一下一个城市的 GDP 增长情况,这多有意思呀!
5. 案例分析法,就好像你听故事一样,我们研究具体的经济案例。

哇塞,像某个企业是怎么成功或者失败的,这里面可藏着好多经济学的道理呢!
6. 模型法呢,就跟搭积木似的,构建经济模型来分析问题。

你说,用模型来模拟经济运行,是不是超级酷呀!
7. 比较分析法,这不就是比较不同的东西嘛,我们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咦,为啥有的国家发展得快,有的就慢呢?
8. 归纳法呀,就像把散落的珠子串起来,我们归纳经济规律。

嘿,从一堆现象中找出规律,多有成就感呀!
9. 演绎法,就如同根据线索推理一样,从一般到特殊进行推理。

哇哦,用理论来推断具体的经济情况,很厉害吧!
10. 综合分析法,就像是把各种调料放进菜里,综合各种方法来研究经济学。

哈哈,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经济呀!
我觉得呀,这些方法都超级重要,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经济学呢!。

2009经济学综合(回忆版)

2009经济学综合(回忆版)

2009经济学综合(回忆版)
1 简述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影响因素
2 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
3 说明消费者均衡并用比较静态分析说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的形状?
4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借此说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5 生产函数为y=(x1^-1+x2^-1)^-1/2
(1)试问规模经济情况
(2)x1,x2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3)对x1,x2的需求函数
(4)若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厂商利润如何变化
6 某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K1/3L2/3,资本存量为1000,劳动力1000,工资水平为w,价格水平为P
(1)试着给出劳动的实际需求与实际工资,资本存量的关系
(2)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实际工资,工人工资总量,总产量?
(3)政府若把实际工资定为1,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什么变化
7 说明资本有机构成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影响
8 说明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对策
9 材料列出我国PPI的变化,材料略
运用经济模型和理论说明
问 1这些变化是否与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关
2这些材料反应什么样的经济前景?
3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效么,是相机抉择好还是固定规则好?。

经济学真题2009年综合(二)

经济学真题2009年综合(二)

经济学真题2009年综合(二)一、1. 辨析: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银行资本。

答案:此说法是错误的。

一般情况下,借贷资本的获利水平要低于平均利润。

借贷资本借贷给职能资本家,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在竞争的环境中只能获得平均利润。

这平均利润必须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所有权的报酬,采取利息的形式。

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

这体现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获得的利息要低于平均利润。

银行资本获得平均利润,而不是低于平均利润。

根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银行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同样按平均利润率获得平均利润。

银行资本指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所投入的白有资本和通过吸收存款获得的借入资本。

银行家经营银行业务和工商业资本家经营工商业一样,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润。

银行利润来自于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由于贷款利息比存款利息高,贷款利息减存款利息,再扣除银行的业务费用,其余额就是银行利润。

由于银行资本家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银行资本将获得平均利润。

如果银行资本得不到平均利润,银行家就会把资本转移到工商业等其他部门去,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使银行资本和其他工商业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

二、1. 劳动力商品和一般商品相比较,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或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蕴涵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正是由于商品中含有价值这种共同的东西,商品才可以比较和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经济学真题2009年综合(一)

经济学真题2009年综合(一)

经济学真题2009年综合(一)(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总题数:1,分数:15.00)1.辨析: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资本有机构成。

(分数:1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棉花价格的变化仅仅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并没有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因而没有改变该厂的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包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两个方面。

从物质方面来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和比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这种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比例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构成的,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棉纺厂的棉花价格上涨,因为生产资料(不变成本)和劳动力(可变成本)的价值比例发生了变化,因此,变化的只是资本的价值构成。

技术水平并未变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并未变化,因此,不能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发生了改变。

)解析:二、(总题数:1,分数:15.00)2.简述虚拟资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分数:1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虚拟资本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

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如期票、汇票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如股票、债券等。

2009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经济生活)

2009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经济生活)
汇率
日期 欧元兑美元 美元兑人民币
2008年2月12日 1.46 7.18
2008年7月14日 1.59 6.83
根据表1数据计算判断,汇率的变化将有利于C
A.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B.欧元区对中国的出口
A.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减少单位劳动时间的商品产量
C.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D 减少商品的个别价值
【解析】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增加单位劳动时间的商品数产量,减少生产单位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个别价值)。
20.[2009四川文综26]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
A.损失了人民币1600元 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600元
C. 损失了美元160元 D. 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
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解析】B 10×(1+10%)-10×6=6;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为干扰因素。
2.[2009全国卷Ⅰ文综25]某餐馆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5%.小明和爸爸去该餐馆吃饭共消费200元,在结账索要发票时被告知,如果不要发票,可以获得一瓶价值4元的饮料,小明和爸爸表示接受,上述做法B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电脑由原先的1台变为2台;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半,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单位时间内生产手机的数量由原先的4部变为8部。现在的交换等式变为2台电脑=8部手机,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故选B项。

2009年高考5月政治冲刺资料(5):《经济生活》论述题精选

2009年高考5月政治冲刺资料(5):《经济生活》论述题精选

2009年高考5月政治冲刺资料(5)——《经济生活》论述题精选41.(200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材料1: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

材料2:2008年9月,美国次级债务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来势汹涌的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到整个世界,全球经济随之急速下滑,人们的消费信心也遭受重挫。

材料3:近10年来,广东省GDP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但居民工资增幅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的增长明显滞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2008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32.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99.77元,农村消费量只有城市消费量的31%左右;人均GDP最高的珠三角和最低的粤东的比例是4.1:1。

材料4:2009年2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为此,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逐步完善促进就业、工资正常增长、强农惠农、社会保障等机制。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1)材料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6分)(2)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3)如果你被聘请为某政府部门决策咨询机构的顾问,请从消费角度为我省经济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8分)41、答:⑴①材料1反映了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呈现出先扬后抑的特点。

2008年3月至8月,整体上持续走高;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下降幅度明显。

(2分)②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广东省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使得2008年3月至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整体走高;另一方面,进入9月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整出现明显的下滑,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

同时,也是受我省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分配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009年经济师考试基础答案

2009年经济师考试基础答案

2009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真题及答案2009年11月12日 14:53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当市场出现过剩时,政府要及时入市收购并予以储备,否则保护价格必然流于形式。

见教材第5页。

2、答案:B解析:某商品价格与其替代品需求量同向,与其互补品需求量反向。

替代品价格上升,导致本商品需求量上升50单位,互补品价格上升导致本商品需求量下降80个单位,总共影响是甲商品需求量下降30个单位。

本题实质教材替代品、互补品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3、答案:B解析:可传递性是指假定有ABC三种组合,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C,那么对A的偏好必定大于C。

如果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则如图(图略)所示:A、B均位于I2,AB偏好相同;AC均位于I1,AC偏好相同,根据偏好的可传递性,B与C的偏好相同,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B比C具有更多的X2,根据多多益善假定,B必定比C更受偏好。

因此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答案:A解析:见教材第18页。

5、答案:C解析:见教材第25页。

当边际产量等于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6、答案:A解析:见教材第33页。

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的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

7、答案: B解析: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即不能使购买者在低价市场上买到产品再卖到高价市场上去。

如果这两个条件能够满足,那么,企业就可能通过对缺乏弹性的市场规定较高的价格,而对富有弹性的市场规定较低的价格,以增加总收益。

8、答案: D解析: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2009年比较经济学阅读材料2

2009年比较经济学阅读材料2

第2讲斯密型动态经济增长及其形成机制“当亚当·斯密提出他著名的劳动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的定理时,他至少弄出了一个表面上的两难困境。

”—— 施蒂格勒(Stigler, 1951, p.185)2.1 “斯密型动态增长”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在1.3小节中,我们已对“斯密型动态增长”和“布罗代尔钟罩”等几个概念做了初步解释。

现在看来,要真正理解斯密型动态增长的形成或言运作机制,弄清“斯密型动态增长”与“布罗代尔钟罩”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把它们置放在世界近代史的过程中来理解二者所涵指的社会历史现实,我们还需要首先回到一些经典作家的原著,进而从经济理论上理清各个概念的精确涵指及其各自形成的社会机制。

现在看来,只有从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理论的视角来理解“斯密型动态增长”与“布罗代尔钟罩”两个概念,并进一步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方能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所映射的现实对象性,也才能期望对人类社会近现代历史上西方世界和晚清帝国的不同的社会演化路径和不同的历史命运有一个较为清晰到位的理解。

在这一小节,我们首先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一下“斯密型动态增长”的形成机制。

这里,首先让我们还是回到亚当·斯密的原著。

斯密(Smith, 1776/1930, p.5)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1章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绝大部分技艺、熟练、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斯密提出了他的分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的重要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斯密(Smith, 1776/1930, p. 19)把劳动分工与市场交换以及市场范围(the extent of market)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出了如下著名论断:“由于交换的力量(the power of exchange)为劳动分工提供了契机,分工的程度必然总是受限于这种力量的范围(the extent),或者换句话说,总是受限于市场的范围”。

2009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2009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09年重庆卷)23.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其直接影响是()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答案】A(09年江苏卷)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09年广东卷B)23. 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

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这表明()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D.罗斯福在没有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答案】C【解析】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在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前读的那本书的提议实质就是后来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国家干预经济。

所以选C。

而当时罗斯福的批注又说明罗斯福当时并不赞成这种理念。

所以排除A选项和D选项,B选项与材料和史实都是不符合的。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

(09年广东卷B)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1)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习俗到法律的转化看中国社会的宪制化进程韦森【内容提要】根据习俗经济、惯例经济和宪制化经济这种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历史演化的三分法,本文在西方法律传统与传统中华法系的对比中考察了中国社会在近现代没有自发地型构出法治化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文化历史原因。

从对法理学中历史学派理论观点的审视和对世界法制史的回顾中,本文首先发现,所有法律作为调规着人们社会行为地正式规则体系都有一个现实基础,即社会习俗和惯例。

英美普通法的运作机制则更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就连欧洲大陆制定法传统也不例外。

法律源于习俗和惯例,这一事实决不否定人的理性在一个组织的制度化或整个社会宪制化过程中的建设性使命。

在最后一节中,本文还从东西方法律传统的对比和分析中探讨了数千年来传统中国礼俗社会得以维系的文化原因。

【关键词】习俗经济 惯例经济 宪制化经济 普通法 制定法 中华法系“我的朋友,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我们已经有了公平比赛的条件,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我们已经准备好把我们的整个政制的未来都寄托在掷骰子上,我们,我是其中之一,必须准备分担风险。

”—— 柏拉图《法律篇》,见中译本《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第736页在近些年的文章和著作中,笔者一直主张,为了区别与另外两个英文词“regime”和“system”,应该把英文中的“institution”翻译为“制序”。

笔者之所以一再坚持这一点,主要是考虑到,英文的“institution”的基本涵义是“the established order by which anything is regulated”,翻译成中文,这就是指“业已建立起来的秩序,由此所有所有事物均被调规着”,因而它既内含有现代汉语中的“制度”(rules and regulations——即规章、规则和约束)的含义,也有中文中“秩序”(order——即一种事态即“state of affairs”)的含义。

严格来说,制序(包括“制度”和“惯例”①)是规则中的秩序和秩序中的规则.............。

基于对英文(实际上是在均质欧洲语即“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②中所共有的)中“institutions”的这种理①在我们所理解的制度在中国学界一般被成为“正式制度”,而“惯例”则被称为“非正式制度”。

②这个词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沃尔夫(Benamin L. Whorf, 1998, 中译本,页124)所使用的一个专用名词,他用以指英语、法语、德语和欧洲一些其它语言。

很显然,现代均质欧洲语有一个共同“祖先”拉丁语,因而有着大同小异的语法。

现代均质欧洲语中所共有的“institutions”,也是从拉丁语共同继承下来的。

解,在当代经济学的制度分析的话语语境中,我们建构性地把“institution”(制序)理解为从个人的习惯(英文为“usage”,即个人行动的常规性)到群体的习俗(英文为“custom”指一种自发社会秩序)、从习俗到惯例(英文为“convention”,一种非正式约束)、从惯例到制度(英文为“constitution”,指正式规则约束)这样一个内在于社会过程中的动态逻辑发展着的整体(参韦森,2001,第三篇)。

笔者根据西方人的实际用法对“institutions”概念的这种宽泛理解,实际上已等同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一个概念“生活形式”(德文为“Lebensformen”)。

根据对“institution”的这种宽泛理解,并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John Hicks,1969,参中译本第2章)在《经济史理论》中所提出的“习俗经济”这一概念,笔者在《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中还提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三分法:“习俗经济(customary economies )”、“惯例经济(conventional economies)”和“宪制化经济(constitutionalized economies——或言‘制度化经济’)”。

按照这种三分法,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西欧中古时期的村社经济,以及近现代在世界的许多边缘地区仍残存的部落共同体,可以被视作为是一种“习俗经济”;在中国延续一两千年但却能未型构成完整的民法系统并因而缺乏刚性的产权结构的宗法自然经济,以及在西欧的近现代市场经济未型构成型之前的庄园领主经济,则可以被视作为一种典型的“惯例经济”;而在西方现代由完备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工商和企业制度所规约和调控着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即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Braudel,1997)所理解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哈耶克(Hayek,1988)所说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the extended orders of human cooperation)”)的成熟阶段,则是一种“宪制化经济”①。

基于笔者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演化的三分法,本文将从西方法理学、世界与中国法制史的视角反思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化行程,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其未来的体制走向。

一、习俗、惯例与法律制度经过近年来对社会生活形式内部的习惯、习俗、惯例、法律和其它制度规则以及其中的转变与过渡行程的理论考察,笔者已梳理了这样一种理论观点:在作为人类“生活世界”Lebenwelt——这里借用借用哲学家胡塞尔的一个概念)之“生活形式”的社会制序内部,无论是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还是在当代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即时即地,均实际上进行着或者说发生着从个人的习惯到群体的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法律规则这①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宪制化经济”(constituionalized economy)理解为一种 eunomy (这个英文词源于一个希腊词 eunomia,其含义是(良好法治下的)文明秩序)。

美国法理学家 Lon L. Fuller(1954,pp. 477-478)根据这个词曾主张建立一门 eunomics 的学科,他还把它界定为“良好秩序和可行的安排的理论或研究”。

在笔者(韦森,2001)的《导论》中,“constituionalized economy”被称作为“制度化经济”。

经过近年来的反复考虑,我现在觉得,如果“constituionalization”发生在一个组织内部,我们就只能说这个组织是“制度化”了。

但是,如果“constituionalization”发生在一个国家或社会范围之中,我们则最好称这个社样一种动态的内在发展行程。

因此,这一内在发展行程本身,既昭显示出了人类诸文明社会的历史演化轨迹,又构成了当代任何一个社会即时即地的现实实存(参韦森,2001,第三篇)。

①基于这一认识,在我们对社会制序所进行的理论探讨的即此阶段上,如果硬要对社会制序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似乎只能说社会制序就是这样一个从习惯到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法律制度这样一个动态的内在逻辑发展过程。

然而,正如马克斯 · 韦伯所认为的那样,习俗、惯例和法律是“属于同一连续体(same continuum)”,其间的过渡(transition)是难以辨察的(imperceptible)。

之所以如此,照韦伯(Weber,1978,p. 15, p. 319)看来,主要是因为习俗与惯例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fluid)。

但是,如果说习俗与惯例之间的界限及其前者向后者的过渡难以辨察(参韦森,2001,第6章),那么,从惯例向法律制度的过渡还是比较明晰的。

换句话说,作为一种人们行事中的非正式约束的惯例和作为人们行为的正式约束的法律规则之间的界限还是比较容易加以辨析的。

在《经济与社会》这一巨幅手稿中,韦伯(Weber,1978,pp. 318-319)曾极力主张严格区别惯例与“习俗法(customary law)”。

②在《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中,笔者(韦森,2001)已比较清楚地梳理出了习俗与惯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即习俗作为在人们社会活动与交往中的一种事态、一种情形、一种演化博弈稳定性、一种社会博弈均衡,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一种“自发社会秩序”。

而惯例作为诸多习俗中的一种显俗(mores),与其说说它是一种事态,一种情形,不如说它是从人们在社会博弈中产生的习俗中所沉淀或者说硬化出来的博弈规则,尽管这种博弈规则只是一种没有经任何强制性机构或第三者所监督(police)实施(enforcement)的一种非正式规则或者说非正式约束。

正因为惯例是人们的社会习俗演化动态中的相对常驻不变的规则,当一种作为演化稳定性的习俗因时过境迁而趋于改变时,作为经由这种习俗所硬化和沉淀下来的策略选择的约束规则可能仍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通过人们的记忆和行为的惯常性以及行为模式的日常化(routinization)而继续驻会是“宪制化”了。

换句话说,一旦一个社会的运作是基本上是在法律体系的整体调规之下,即达到了“法治国”(我们下面会谈到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宪制化社会。

①但这决不是说任何社会均实际上完成了这一逻辑发展过程。

在传统中华帝国,在古埃及、亚洲、非洲以及太平洋岛国的许多许多文明或部落中,其社会制序内部的发展过程可能从整体上来说演化到一个滕尼斯(Ferdnand Tönnies, 1991)所说的“Gemeinschaft”(这个词被冯克利等译为“礼俗社会”,参 Berger,1991,中译本,页66;殷海光先生则主张把它译为“通体社会”,参殷海光,2001,卷三,页26)而静滞不前,而从而不能进入到一种到滕尼斯所说的“Gesellschaft”(这个词被冯克利等译为“法理社会”,而殷海光先生则主张把它译为“联组社会”,出处同前),因之可以说并没有完成其社会经济制序的宪制化过程,或者说还未达到社会制序的宪制化阶段。

譬如,正如我们所将要在本文下面所探讨的那样,民国之前的传统中华帝国在数千年中就基本上停留在一种“礼俗社会”而没有从整体上完成向“法理社会”的过渡。

韦伯(Weber,1954,pp.2-3)曾说,当人们遵从习俗行事时,规则不是靠外在的保证来实施的,而是出于便利和同一团体中怀有同一期望而按同一方式而行事的缘故而“不假思索”地遵从之。

他认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习俗因之不需要任何(法律上)的‘效力’(validity),没有人被要求遵从之。

然而,从这种情形向惯例或法律的过渡是遥遥无期的(indefinite)。

”很显然,在史前时期的诸多习俗经济和像传统中华帝国这样的惯例社会中,社会制序安排很像韦伯所描述的这种情形。

②几乎在中译所有英文法律文献中,“customary law”全被翻译为“习惯法”。

由于笔者根据美国老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John Commons)的见解在《导论》第5章已严格区分开了“习性(habit)”、“习惯(usage)”与“习俗(custom)”这三个概念,现在看来,英文的“customary law”应当被确当地翻译为“习俗法”,存并起对人们的行为起一定的(自我)规约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