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完整版)诗歌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设问、反问、叠字、反复、顶针、用典、互文1、比喻: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有相似点)作用: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对诗中二四两句,用修辞手法加以赏析运用比喻,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尽显月下湖面之朦胧美,将湖中的君山比作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山水映衬,精美绝伦。
第一步:明确修辞;第二步:如何运用;第三步:艺术效果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作用: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拟人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留宿,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表现了诗人因赦而喜悦轻松、浪漫豁达的心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明知故问)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
首先是比喻,比喻是运用联想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形象和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来比喻代表思念的“疑是地上霜”,这种比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其次是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亲切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道“树木已争春,村径欲下斜”,将树木和村径拟人为争春和有欲望下斜的人,生动地表现出秋夜的寂静和渴望。
夸张是一种夸大表达的手法,通过夸张可以使诗歌更具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京城如画图”,夸张地形容京城的美丽。
对偶是将两个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并置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偶,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韵律感和离奇感。
例如,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写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对偶的结构,使诗句更加平衡和美感。
排比是将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并列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诗人可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和层次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他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通过排比的方式,使诗句更加凝练和有力。
倒装是改变词语或短语的正常语序,以增强修辞效果的一种手法。
通过倒装,诗人可以使句子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通过倒装的方式,增加了句子的紧凑和节奏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修辞手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反复、重读、音律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和表达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能够使作品更具形象、生动和感染力。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三、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五、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六、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七、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辞手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叶红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更加丰富。
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物:????.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诗词中把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 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使诗句富有感情、形象生动。
下面将罗列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供参考使用。
1.比喻比喻是通过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某种联系上的相似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他是个狮子般的英勇”。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或行为。
例如:“太阳笑了笑”。
3.借代借代是替代某个事物以减少冗余的修辞手法。
例如:“杯中之物”代指酒。
4.比照比照是通过与另一事物的对比,突出所表达的感受或形象。
例如:“她如蒲公英般飞舞”。
5.排比排比是将相同的结构或语法进行重复,以增强语言的力量和节奏感。
例如:“你是风,我是雨,你是春天,我是夏天”。
6.反问反问是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目的是加强表达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难道我不值得你的关心吗?”7.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似或相反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来平衡语言的修辞手法。
例如:“情深缘浅,意暖情寒”。
8.夸张夸张是为了突出表达的效果,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
例如:“眼泪如江河般汹涌”。
9.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其间的差异或共同点。
例如:“你像春天的花朵,我如秋天的枫叶”。
10.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是通过描写身边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例如:“在这寂静的夜晚,我和月亮交谈”。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手法,是指诗歌中作者为了表达思想,使用的一种文学手段和表现形式。
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象征等。
① 比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诗就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春天的安静比作睡眠,将鸟儿的鸣叫比作早晨的欢呼。
② 拟人:“雪花飘飘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诗采用了拟人手法,将雪花比作撒盐的样子,把空中的雪花和撒盐的动作拟人化,生动地描写出雪花的飘舞。
③ 夸张:“春来遍地鲜花开,百花齐放点彩霞”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手法,把春天到来时百花齐放的美景夸张成“点彩霞”,意为百花齐放,彩虹色的霞光洒遍大地,极富生机勃勃。
④ 对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春天明媚的景象和绿色的江南岸对比,以及把幽深的月光和自己的归乡之情对比,表达了思乡之情。
⑤ 排比:“莺啼应晓,鸠鸣下午,桃花落后,柳絮飞早”这句诗采用了排比手法,把四种自然景象排列起来,比喻春天到来时,整个自然都充满生机,活跃起来。
⑥ 象征:“一水长流一路风,一花开尽一世情”这句诗采用了象征手法,把一水长流和一花开尽作为象征,表达了永恒的爱情。
举例说明诗歌的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诗歌的修辞手法。
诗歌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这里举几个例子: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用“白日”和“黄河”分别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
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生命力。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句诗中,把春天的鸟儿唤醒人们起床的动作赋予了人的特征。
3. 排比:用相同或相似的语句结构进行排列,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诗中,通过排比句式强调了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的观念。
4. 对仗:指诗歌中的上下两句在字数、词性、语义等方面相互呼应。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中,上句的“明月光”与下句的“地上霜”形成了对仗关系。
5.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诗中,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愁。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赏: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已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所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赏: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深,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者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萧雨款。
”(岳飞满江红)赏: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了作者优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一去紫台连明淡,独留青家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进五首(其三)】赏:上句写昭君高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例: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赏: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的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这首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 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这些 环境描写、气氛制造,都是为“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服务的。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景衬哀情。
(1)以动衬静。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如: 鸟鸣涧 王维
(3)以乐景衬哀情。即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 表达悲伤的情感。《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倍 增其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 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 令人赏心悦目。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 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 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三、四 两句写出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流露出漂泊的伤感。
法
色--心理等
4、结构手法
重点:起式、收式、铺垫照应、 过渡、承上启下、伏笔照应、层 进、并列、卒章显志、扬抑等
1、比用
修
3、借代
9、排比
辞 手
4、夸张
10、双关
法
5、衬托
11、叠词
6、对比 12、反问、设问
1、比喻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 或说明甲事物。运用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 或渲染,使事物特征突出,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 深刻的印象。议论文中,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 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6、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 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赏析】将抽象的愁绪通感为视觉感受,具体 生动,情景交融。
诗歌修辞手法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定林
[宋]王安石 •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 明确: • 1运用拟人手法;2诗人把“云”和“月”人 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3 写出在定林留恋往返的愉悦心情。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 史之必然。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 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锦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 “华年”。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 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35: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修辞手法
比喻、反复、比拟、借代、对比、夸张、排比、 对偶、反问、设问、通感、反语、用典等
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 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艺 术效果。例如: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 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 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请作赏析(4分)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 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 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 软缎在波动;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鉴赏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分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分析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匹敌: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去写下(即为拟人),或把人当作物去写下、把此物当做彼物去写下(即为拟物)。
匹敌存有使得读者产生M18x,并使描绘的人、物、事整体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促进作用。
例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没多久归属于,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并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4.借代:借予有关的事物去替代所必须抒发的事物。
借代需用部分替代全体,具体内容替代抽象化,特征替代人等。
借代的运用可以并使语言简洁、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翻来覆去残酒。
何况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并言,并言?应当就是绿肥红瘦!”5.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的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复述:先明确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观点讲出。
问题导入,助推全篇;中间复述,承上启下;结尾复述,深化主题,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怀古》:“问人间谁就是英雄?存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当筹钱得,赤壁东风。
更冲出去南阳卧龙,便一举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诗歌修辞手法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 下得山比做银盘里得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 然一体。
比喻
船上瞧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苏轼《江上瞧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得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 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得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 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 快。
▪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 次地叙述三国人物得英雄业绩。
(八)反问
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 必然。
反复
▪ 1、知否,知否,应就是绿肥红瘦。 ▪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 3、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 作用: ▪ 1、音节舒缓与谐,朗朗上口。 ▪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 3、思想感情得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
诗歌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古典诗词讲究语言凝练、语意含蓄,所以常采
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修辞,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 形象,富有表现力。
“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效果) 凡就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与艺
术美感得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 法就是针对具体得句子而言得。
借代
▪ ③以客观存在得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 得:“管”就是一种类似于笛得乐器,“弦” 就是乐器上得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 “管”“弦”指代音乐。
▪ 例析2: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得戈,“铁马”指配 有铁甲得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 指精锐部队。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的有内涵,读起来更加的通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欢迎参考阅读!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11.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一种事物来给另一种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者道理说得更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比喻的三种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有似、若、犹、像、等。
暗喻将被喻体说成是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化为、当作等。
借喻即是喻体代被喻体。
2、比拟比拟是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的修辞方法。
比拟有拟人法和拟物法两种。
如《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在两个星座之间来回,具有人的恋情和动作,这是拟人法。
如《游金山寺》:“飞焰照山栖鸟惊。
”将火光当作会飞的东西来写,这是拟物法。
3、夸张夸张是一种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
有夸大法和缩小法两种。
夸张要做到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
4.排比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来表达情意的修辞方法。
5.对偶对偶是一种把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与相似,意思有联系的两个句子或者词组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6.反复反复是一种为了强调某种事物或者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
反复的种类: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设问是一种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8.反问反问是一种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如用肯定形式反问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 乾元二年, 注 乾元二年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 岳阳而作此诗。 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 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 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 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 “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设 问、反问、双关、互文、对比、叠字
一、比喻 定义、 ①定义、分类及作用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 物形象化的作用。 物形象化的作用。 ②举例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禹锡《望洞庭》 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 作比,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 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江上看山(宋·苏轼) 苏轼)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试分析诗中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 试分析诗中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
拟物,是通过想象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拟物,是通过想象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很多时候是指把 有意识有感情的人, 有意识有感情的人,虚拟为无意识无感情的 某些事物。 某些事物。 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唐玄宗与杨贵妃比作“比翼鸟” 把唐玄宗与杨贵妃比作“比翼鸟”,比作 连理枝” 以表现两人的真挚爱情。 “连理枝”,以表现两人的真挚爱情。
五、夸张 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 缩小的描述。 缩小的描述。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秋浦歌》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 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尖里, 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尖里,南望王师又一 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 ”“五千仞”“上摩天”“泪尽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 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 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 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 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 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例3: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李白《将进酒》 丝暮成雪” 朝如青丝暮成雪” 丝暮成雪”,“朝如青丝暮成雪”,由“朝”而“暮”,极 言时间之快,人生之短,其意却在表现浓厚的伤感情绪。 言时间之快,人生之短,其意却在表现浓厚的伤感情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 ) 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 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 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 表现惜别之情。) 表现惜别之情。)
六、对偶 概念: 概念: 用结构相同、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 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 含蓄。 含蓄。 举例: 举例: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 高》)【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 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 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 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 酬的苦痛。 酬的苦痛。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 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 孤帆” 写出了舟行之快。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 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 写的人、 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 【析】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 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 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 之情跃然纸上。 之情跃然纸上。
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 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例3: :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析】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 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 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 彼此还有“才思” “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 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 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 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 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 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表现对春的留 恋。
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 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
四、借代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 征代替本体。 征代替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李清照《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 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白居易《琵琶行》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析】 : 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曹操, 短歌行》 例3:“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诗中以“杜康”代酒。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赤壁怀古》 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灰飞烟灭” ”“橹 例4:《念奴娇 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来分别指船上挂帆的桅杆及摇船拨水的工具, 原来分别指船上挂帆的桅杆及摇船拨水的工具,词中代指战 又用以借代战船上的曹操水军)。 船,又用以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吸引 读者;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读者;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 【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 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