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可打印物理教案收藏版教材教案
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
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声现象2. 第二章光现象3. 第三章物态变化4. 第四章测量5. 第五章运动和力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回声与超声波等。
2. 第二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紫外线等。
3. 第三章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特性,以及物态变化的规律。
4. 第四章测量: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等。
5. 第五章运动和力: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物态变化的规律等。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光的传播和折射、物态变化、测量方法、运动和力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波发生器、光具、温度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等,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3. 例题讲解:分析和解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声音的传播距离、光的折射角度等。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特点是什么?(2)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原理是什么?(3)物态变化的规律有哪些?2. 答案:(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与测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4. 摩擦力5. 压力与压强6. 浮力7. 简单机械8. 功与能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功与能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简单机械原理。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功与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斜面、杠杆、砝码、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a. 提问:力的作用是什么?2. 新课导入:a. 讲解力的概念,演示力的测量。
b.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3. 牛顿第一定律:a.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
b. 演示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4. 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a. 讲解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b.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5. 简单机械:a. 讲解简单机械原理。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6. 功与能:a. 讲解功与能的概念。
b. 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功与能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与测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4. 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5. 简单机械6. 功与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
b. 分析题: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c. 论述题: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和力1.1 速度和速率1.2 力的作用1.3 重力2. 章节二: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轮、砝码、斜面、计时器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体会速度、速率和力的概念。
3. 例题讲解:例题一:求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例题二: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4.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速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力的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
讲解牛顿三定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进行小车滑动的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六、板书设计1. 一级机械运动和力、牛顿运动定律2. 二级速度、速率力的作用、重力牛顿三定律3. 关键词:速度、速率、力、重力、牛顿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分析生活中受到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运动状态。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2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2.1动与静2教案: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观察、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板、滑轮、尺子。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2. 实验一: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小车、木板和滑轮搭建一个简单的滑轮组,然后测量不同高度下滑轮组的速度,观察速度与高度的关系。
3. 实验二: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尺子测量自己与教室墙壁的距离,然后墙壁作为参照物,观察自己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变化,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实验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
但部分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并尝试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例如,观察公交车上的乘客在启动、刹车和转弯时的身体动态,分析其原因。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沪科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教案标题: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重要的物理实验技巧和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课:力的概念和测量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测量力的过程。
4.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力的测量规律。
5. 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第二课:力的合成与分解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
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
4. 练习演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第三课:力的作用和效果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效果。
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作用和效果的基本概念。
3. 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验证力的作用和效果。
4.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力的作用和效果的规律。
5. 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第四课:摩擦力和压力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和压力的概念。
2. 概念讲解:讲解摩擦力和压力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力和压力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
4.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和压力的规律。
5. 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第五课:浮力和密度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密度的概念。
2. 概念讲解:讲解浮力和密度的定义和原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验证浮力和密度的规律。
4.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浮力和密度的规律。
5. 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和解答题,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机械能》的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的因素;重力势能的概念、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弹性势能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了解影响它们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1.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如何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弹簧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奥运会田径比赛视频,让学生关注运动员跑步时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2. 讲解:讲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验证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变化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运动员跑步时的动能和势能变化,分析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举例说明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时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答案:1.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与形变程度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略第章运动的世界一、考点知识:1.能用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及参照物概念;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5.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二、重点难点:.重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难点:速度计算题三、易错点:参照物的选取及刻度尺读数里准确值和估读值的判读四、本章注意事项:参照物的选取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平均速率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一、参照物、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题、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偏折。
2. 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计算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角度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
2. 折射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1. 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光的折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验器材:玻璃板、水、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光有关的图片,如彩虹、海市蜃楼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与光折射有关的现象,如铅笔弯折、水中的鱼看起来位置变浅等。
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5分钟)1. 分组讨论:光的折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实验演示:将铅笔斜插入玻璃板水中,观察铅笔的折射现象。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3. 学生尝试解释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正弦定律。
三、应用折射定律(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师出示一些与折射有关的问题,如水中物体看起来位置变浅、眼镜的度数等,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领域有哪些应用?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在光纤通信、眼镜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及其原因。
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讨论,学生掌握了折射定律,并能运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物质的测量2. 章节二:力的作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力的合成与分解2.3 质量与重力3. 章节三:牛顿运动定律3.1 牛顿第一定律3.2 牛顿第二定律3.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掌握物质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了解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3.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力的概念与测量,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天平、弹簧秤、滑轮组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物体下落实验,激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测量方法。
3. 课堂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
结合实验,讲解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述牛顿三定律的原理及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3. 质量与重力4. 牛顿三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物体的质量与重力,计算重力大小。
给定一个力的合成问题,求解合力。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应用牛顿三定律。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深入理解其性质与变化。
探究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建筑等领域。
学习更多关于牛顿三定律的实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力的合成与分解:这是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向量运算和空间想象力。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简单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公式2. 力与运动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概念及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3. 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重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力的作用效果;能量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演示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例题讲解讲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知识拓展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过程,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上物理教学2. 内容:简单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力与运动:摩擦力、重力、弹力;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
(2)分析题: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3)综合题: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2. 答案:(1)位移:s = vt;速度:v = s/t;加速度:a = (v u)/t(2)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掌握较好,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还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练习和讲解。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第1节~第4节,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速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第二章《力的作用》:第5节~第8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含义;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测力计等)。
2. 学具: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收集数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物体运动和力的相关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公式、定律等。
2. 示意图:展示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关于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计算题:求解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
(3)实验题: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详细解答见课后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如力学单位制、牛顿第二定律等。
3. 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沪科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教案概述这份教案针对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物理课程。
教案涵盖了全册内容,并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研究需求进行了设计。
教案结构教案按章节划分,每个章节包含了以下教学要点:1. 章节标题和概述:对本章节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研究目标: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出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详细描述每个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讲解、示范、练等环节。
5. 教学方法和资源:列举适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手段。
6. 检查与评价:提供相应的检查与评价方式,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7. 拓展与应用:提供与本章节相关的拓展和应用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特点本教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编写,旨在帮助教师高效地备课和教学。
教案中的内容经过筛选和整理,确保不涉及法律问题和无法确认的引用内容。
同时,教案也不会简单概括内容,而是提供具体并可操作的教学步骤和方法。
使用说明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研究需求,灵活调整和使用本教案。
每个章节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自由组合和调整。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教学效果,自行增加或精简教学步骤。
以上就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简要介绍。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学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第一节走进神奇l课时第二节探索之路l课时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课时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神奇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大漠里的故事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
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
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
(实物投影)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
(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
(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
(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小结与孝习过程评估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
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第一节走进神奇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第二节探索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讲故事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
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
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
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
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
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
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
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
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哥白尼与伽利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理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处于宇宙的中心,诸天体都围绕它旋转不息。
与《圣经》上告诉人们的一样,成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
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他原先是一位神父,但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大阳才是宇宙的中心。
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教会对哥白尼学说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严酷的压制和打击。
1943年,在哥白尼去世前,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了。
他在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
”同年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西北部比萨城里的一个衰落的望族家庭。
l0岁随全家迁居佛尼伦萨,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热衷于宗教和哲学。
以致曾决心献身宗教。
为了恢复家业。
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
后来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使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虽然由于家境原因被迫退学,但他在25岁时被聘为该校的数学教授,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