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语文(心得)之找准训练点 促“语用”增值
找准训练点,提升语用实践能力
找准训练点,提升语用实践能力作者:陈巧丽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7期摘要:在当前小语界大力倡导“语用”的语境下,教师该如何找准训练点,如何真实有效地落实“语用”,是值得广大教师思考与实践的。
找准训练点,真正地做到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
梳理了当前“训练点”存在的三大误区:重点缺失,认知混乱,信息灌输。
针对以上误区,提出了三大对策:抓文本核心训练点,做到有的放矢;抓关键词句训练点,做到循序渐进;抓习作延伸训练点,做到因“文”制宜。
关键词:训练点;“语用”;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当前,小语界“语用”的口号被大张旗鼓地宣扬,但是,很多课堂因为方法不当,语用训练也渐渐陷入了简单机械虚浮的尴尬格局。
因此,找准训练点,足以让骨感“语用”丰满起来。
那么,如何寻求训练学生语用能力的最佳训练点,笔者试从分析当前训练点的误区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这个角度进行一一阐述。
误区一:重点缺失,语言运用泛化为面面俱到【案例呈现】《祖父的园子》的教学片段1.读第1自然段,摘录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2.仿照“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枝先呼叫,来了雨,榆枝先冒烟”写一句拟人句。
3.读16自然段,请同学们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也来写作者在园子里生活的快乐、自由自在,并提供写话句式“我愿意……我就……”4.为什么说“祖父的园子”是自由的?【深入剖析】《祖父的园子》一文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很多教师爱不释手,觉得这是一篇“语用”训练的好范文,每一个环节都不肯放过,于是教师就设计了多个训练点,有积累词语、仿写拟人句、利用关联词模仿写话等,单獨看每一个训练点,都是文本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然而,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过多的训练会占用学生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特别是朗读的时间减少,对文章的内容、语言特点也就无法细细地品味。
扣准语感训练点提升语文学习力
□理论方舟□扣准语感训练点 提升语文学习力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霞庭小学 陈嵘嵘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语感的训练就应扣准语感的训练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一、扣准对比点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文中往往有许多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和句,若教师能抓住这些关键点和重点句,进行有效的增添、删减、调换等不同形式的比较分析,考究精思,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是这样抓住“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这一句训练学生的语感。
1.读屏幕上的三句话两遍,看哪句话是文中的原句。
A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B白求恩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C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2.思考:想想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哪句写得最好?如此,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第二句“争分夺秒”这个词写出了当几发炮弹落到小庙前的空地上的时候,白求恩所以“争分夺秒”是为了多抢救一些伤员。
让学生明白第三句“仍然”一词的绝妙,写出了当敌机在手术台周围不断轰炸,当火苗向手术台扑来时,白求恩还是和刚才一样“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更能表现白求恩对工作高度热忱负责的态度。
二、扣准想象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人的一种心智技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它是建立在对语表意义的感受基础之上的,是对语表意义感受的转化、生发、拓展。
因此,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训练学生的的语感,要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的描述,通过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使其置身于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状态中。
找准言语训练点让文本语言增值-精选资料
找准言语训练点让文本语言增值语文教学姓“语”,这已经成为共识。
在教学之中,关注言语本身,关注语言表达,让文本语言“增值”,以学习语言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内涵的理解,感悟和学习语言表达形式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从而使语文课堂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学科特性,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出路。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涉及到字、词、句、段、篇,内容极其广泛,似乎教材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做为教学内容。
但一节课只有40 分钟,所以只有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让文本语言“增值”,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选择教学内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语言训练,使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四下《纪昌学射》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纪昌一一照做。
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
对于寓言故事,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对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
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发现文章并没有把笔墨用在纪昌是如何学习射术,而是详细的讲述了纪昌两次练眼力的过程,说明只有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
而且两次练眼力的叙述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写“提出要求”再写“练习的经过”最后写“练习的结果”。
两段话结构相同,是寓言常用的反复的表现手法。
于是在教学时,我就抓住课文这一言语形式,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试图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寓言反复的表现手法。
找准语言训练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找准语言训练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黄陂前川五小陈秋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细读文本,认真钻研文本,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依据年段目标确定语言训练点课标中按不同的年段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依据。
只有依据年段目标来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才能保证年段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中年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并体会关键词、关键句对体现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三年级上册《“我喜欢昆虫”》第一自然段中有个句子:“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
”根据课标这一要求,以“受难”这个词为训练点,设计了以下训练过程:⑴理解词义。
通过在字典中查“难”的意思,理解“受难”这个词语的意思。
(遭受灾难)⑵换词练习。
“受难”可以换成什么词?(受苦)⑶比较词语。
“受难”和“受苦”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用“受难”,而不用“受苦”?⑷安妮认为被关进玻璃瓶的昆虫是在“受难”,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个语言训练过程从理解词义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比较词义、感悟品味语言,体会词语表情达义的作用,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二、根据单元特点确定语言训练点小学语文教材是围绕话题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应着眼于整个单元,根据单元教材的特点来确定语言训练点。
如《春的颂歌》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春的颂歌》、《风筝》、《美丽的槐乡》,古诗《村居》和一个语文乐园。
通读整组教材,可以发现本单元是以“春天”为话题的。
本单元的习作是“谁把春天带来了”,让学生把春天里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扎实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扎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不但要重视语言的理解,而且要重视语言的运用。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从教材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语言训练点,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精心设计练习,从而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练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填补式语言文字训练课文中常有因行文或内容需要而被省略所形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处,根据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想象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填补,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想象能力。
如《陶罐和铁罐》第5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这是陶罐在面对铁罐无理的挑衅与奚落时说的一句话。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这处省略号的作用,学生知道了此处的省略号表示话语被打断。
然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之后,我再提问:如果陶罐把这句话说下去,会说些什么?接着我让学生动笔每人写一句话。
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经过思考后,写出了自己的想法。
如有的学生写道:“再说你也有你的短处。
”有的学生写道:“再说你也容易被氧化。
”还有的学生写道:“再说你只看到你的长处,不看自己的短处啊!”这时,我再让其他学生评论,看看这样填补是否符合文意。
这样,学生就在理解内容文章的同时,训练了语言。
二、练在文章的难懂处,进行联想式的语言训练文章的难懂处也就是学生的疑惑处。
学生有疑而问,教师便可借疑而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练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收效才更大。
比如,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凤凰花开得那么热闹”这句话时,学生通过读提出了疑问:“花还能开得热闹?‘热闹’这个词语跟我们平时说的热闹意思一样吗?”于是,我就告诉学生“热闹”一词在这个句子里是指“凤凰花开得很多,一朵挨着一朵”,并让学生想象一下“热闹”的情景,把它写出来。
学生积极动脑,展开了联想。
有一个学生写道:“凤凰树开花了,远看,像天边的红霞;近看,又似燃烧的火焰。
找准训练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014-04课改探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崔峦老师语)。
如何做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也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呢?就要从文本中找准语言的训练点,也就是通过学习文本中语言的例子,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达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一、找准文本中的字词训练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字词的学习,不仅仅是写和理解本身的意义,更主要的是读懂字词运用的意境,学习应用。
如,在《爬天都峰》一课中,“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抓住“纪念”一词进行教学:(1)“纪念”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值得“纪念”?(因为“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辛与相互汲取力量。
)(3)自己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吗?说说值得纪念的理由?由于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与“纪念”有关。
学生以词作为思维的突破口,答疑解惑,层层散发,就具有发散性思维特征。
学生经过这样训练,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了词以及句子的深刻含义。
又如,《一夜的工作》中写周总理办公室里的陈设:“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查字典“极”字在这里的意思:极限,最高的限度。
有的老师讲课时就问学生“极其简单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啊?”其实其他词语是替换不了的:总理办公室里的四件物品,缺一不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办公室的物品“简单”得达到了极限,你想说什么?自然而然的,“极其简单”就留在学生的心里了。
学习运用:奶奶(妈妈)极其节俭。
老师批改作业极其认真。
抓住一个关键的词语去感悟、理解、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也留给学生一种思想:推敲词语,准确表达。
二、找准文本中的句子训练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本中句子的表达方式,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
找准练点 提高练笔的有效性
找准练点提高练笔的有效性课堂练笔旨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巧妙地挖掘文本的各种空白点进行写话练习,以促进言语形式与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思想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效果,这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读写水平的理想途径。
由于课堂练笔融读写为一体,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等特点,所以深受老师们的喜欢。
然而,目前练笔的随意性大,缺乏规范化,导致练笔低效甚至无效。
那么如何才能让练笔练得有效呢?我认为关键是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重点词扩展文章中的重点词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解读文本、感悟语言往往要抓住重点词进行训练。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想象,挖掘重点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将词语进行具体扩写,活化词语的形象,既可丰富文章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这不失为练笔的一个好方法。
二、插图补白好多文章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只能简而言之,甚至略而不写。
但将某些内容完全省略的话,编者又觉得文章过于单薄,缺乏形象性,于是便配上插图进行弥补。
这无疑又留给了我们练笔的好机会。
我们通过插图补白,化无为有,化虚为实,化简为详,既可以拓宽内容空间,又可让学生深化理解,提高读写能力。
比如《可贵的沉默》中的第二幅插图,我让学生把画面中孩子们为自己的自私而羞愧的具体表情、动作写出来。
由于这些插图画面生动有趣,并且都是学生比较熟悉、喜欢的生活场景,再加上学生写之前有了老师的讲解引导,具备了一定的情感积淀,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言语形式的表达效果得到充分彰显。
三、情节拓写中国人讲究含蓄美,好多作品在故事情节中总要留点空白,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取得良好的审美效果。
有的文章常常利用一个省略号,就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方,带进故事的后续情节,令我们久久不能忘怀,而这也是练笔的好机会。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他就抓住课文最后一句“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
找准训练点,搭好“语用”桥
找准训练点,搭好“语用”桥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其“理解”的程度最终也要通过“表达”来检验。
因此,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在语文教学时,我们要立足于文本,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学习,掌握语言知识,丰富语言积累,习得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一、聚焦语言范式,提高表达能力教学中,我们常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语言苍白,枯燥乏味,年级虽然上升,而听说读写能力却没跟着提升,对习作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其主要原因是语言能力没有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
语文教学应该聚焦于文本典型的语言范式,引领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语言实践中,把习得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升语言的品质。
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描写了小动物在夏天的活动情况,让学生了解小动物的活动特点。
课文里写的小动物大多是昆虫,要求认识的字也大多带有虫字旁。
在识字教学时,我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生字。
同时,我还根据课文语言范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课文的每行都由三个要素组成:谁、地点、事件,并且字数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韵律美;再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形式,探究句子的构成方式;然后出示的画面进行说话练习;最后,让学生运用课文的语言形式,联系生活见闻,进行模仿表达。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只要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借鉴文本的表达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真切感受,进行语言实践,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
二、填补文本空白,丰富言语内涵文章的描述总是有其艺术特点,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引领学生从文本“空白”处去想象、创造,学生才能走进文字背后,感悟深刻的哲理,产生情感共鸣。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教学为例彭瑞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也就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当然,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要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下面我就结合《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教学,谈谈我是怎样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
一、关注词语,培养语感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词语,可以为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关注词语教学。
《和田的维吾尔人》一文中的字词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因为维吾尔族是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课文中出现的“馕、库乃其、巴扎、都帕、艾得来斯”等维吾尔族语,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
因此我在检查学生认读词语时,先出示这些词语让学生认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注释、联系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使得学生迅速理解了这些词语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如此教学,学生通过认读理解、欣赏画面,既培养了理解能力,训练了语感,又积累了语言,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夯实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另外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还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启发学生反复朗读,咬文嚼字,把词语带到语境中去理解感悟,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理解“美不胜收”时,我引导学生先联系上下文找一找什么“美不胜收”,通过读文学生很快明白“维吾尔人的集市上到处都是鲜亮的绣花都帕和鲜艳的艾得来斯,可以说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美的存在,漂亮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已经来不及欣赏了。
绣花都帕和艾得来斯美不胜收。
”最后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让你感到“美不胜收”,再用“美不胜收”说话,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美不胜收”的意思,如此将词语教学与学生的阅读感受、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从而扎实有效地实施了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是我们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言文字训练点不仅仅是一种训练,更是教育,是启迪学生思想,增加阅读、写作乐趣的过程。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在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也要注重在语文教育中发扬学生自觉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让学生通过阅读吸收传统文化,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当激发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写作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语言文字的核心内容。
三、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都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以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我们可以运用情景教学、讲故事、思维训练、电影解读等多种方式,营造充满兴趣和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语文的精髓。
四、精心设计语文教学
在讲授语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不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课堂实践和思维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语文能力。
总的来说,语言文字训练点的把握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和加强教学管理,我们可以让语文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丰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1. 引言1.1 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在课堂中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如何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语言基础。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只有建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文学性很强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课堂中对语言文字的精心训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感受语文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解析和作文训练等方式提升语文素养。
运用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感悟。
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浓厚的语文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1.2 重视语文味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文味的培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感。
语文味是指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学韵味和情感体验,是一种深藏在字里行间的内在品质。
通过培养学生对语文味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语文味的培养需要从学生的日常语言使用习惯和表达能力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多读经典名著、优秀课文和优秀作文,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韵味。
要引导学生注重字词的选择和句子的组织,让他们在语言文字表达中体会到语文之美。
除了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语文味,还可以通过课文解析和作文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和结构,让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文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写作中体会到语文之美的力量。
找准训练点推促语用生成精彩
作 者 简 介 :湖 北 省
是文 本 的核 心价 值 , 同样 也 是编 者选 择这 篇 文章 的 目的
宜 昌 市五 峰 土 家族 自治
之一。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实现了文本价值与语用训练
县 高级 中学语 文教 师 。
之 间的巧妙融合 ,而且还让学生在提升 口语表达能力的
同时 ,有效推促了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
《
≯
g l
g
§
§
》
还 承担 着对 学生 思 想价 值观 等 进行 教育 的 责任 。被 选 编
疑 , 以确 保 参 与评价 和
范 小 红 进 教 材 的文本 ,不 仅具 有语 文 教学 方 面的 价值 ,还 有育
交 流 的学 生 都 能够 各 尽 其 言 ,彼 此 切 磋 ,共 同 进 步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 出 :“应使学生
观察 学 生 在 教 学 活 动 中 的行 为 表现 以 及这 些 表 现 背 后 的情 感 态 度 和 思 维 倾 向 ”并 及 时进 行 积 极 干 预 。
高 中生 的评 价 行 动 已经 带 有鲜 明 的学 术争
初 步学 会 运用 祖 国语 言文 字进 行 交流 沟通 。” 由此 可知 , 语 文课 程 教学 ,其根 本是 语用 训 练 ,继 而提 升学 生 的语 文 素 养 。遗憾 的是 ,当前 语文 教 学更 多关 注 阅读 理解 能 力 ,却多少忽略了学生素养的提升,本末倒置。具体教 学时 ,教师要立足生本 ,结合具体语用训练 ,尽可能言 意兼得。本文笔者结合实际,研究如何借助训练点 ,推 促学 生语 用生 成 的精 彩策 略 ,以供各 位 同仁参 考 。
鸣 的 色 彩 ,教 师 应 注 意 创 造 融 洽 的 氛 围 ,指 导
精选训练点 促进“语用”增值
1 O
学 科 教 学
第三步 :归纳 总结作家描 写人物 的写作 方法 ,引导拓展 阅读 。临死前的严 监生非常吝 啬 ,但 作 者 在 整 篇 文 章 中没 有 出现 一 个 “吝啬 ”,却把 这 吝 啬 鬼 的形 象刻 画得 淋 漓尽 致 ,你 知 道 作 者 是 采 用什 么 方法 来描 写 的吗? 在 文坛 上还 有 四大 吝啬 鬼 ,你们 想 知 道都 是 谁 吗?
下教 学环 节 。 第 一 步 :引导 学 生初 读 课 文 ,想一 想 课 文讲 了~ 件什 么事 。 第 二 步 :首 先 ,引 导 学 生 品 读 句 子 ,感 受 病 重 。 让 学 生 找 出课 文 中 写 得 最 精 彩 的 一 句
话 ,画 上 波 浪 线 (晚 间 ,挤 了 一 屋 子 的人 ,桌 上 点 着 一 盏 灯 。严 监 生 喉 咙里 ,痰 响 得 一 进 一 出 ,一 声 接 一 声 的 ,总 不得 断 气 ,还 把 手 从 被 单 里 拿 出来 ,伸 着 两个 指 头 );接 着 ,引导 学 生 研 读 句 子 ,感 受 吝 啬 。严 监 生 “总 不 得 断 气 ”,他 究 竟 还 有 什 么 放 不 下 呢 ? 严 监 生 摇 了几 次 头? 课 文 是 怎 么描 写 的?
二 、清 晰 单 元 目标 。巧 设 “语用 ”训 练点 现 行 小 学语 文 教科 书 (人 教 版 )基 本 上 都 是 以专题 组 织单 元 、以整 合 的 方式 组 织 教 材 内 容 的。一个单元中每一篇课文 的“语用”教学 ,不仅有整体视角观照下 的单元 “语用 ”教学的 “点 ”,可进 行 句 、段 等 的模 仿 迁移 ,更 有 能够 互相 补 充 、大于 局 部 的 以单 元 为主 题 的 “语 用 ” 教 学 的 “线 ”,选 取 各篇 精 华 ,结 合 口语 交 际 和 单 元 习作 进 行 训 练 ,纵 向推 进 ,步 步 落 实 ,不仅 有 助 于 学生 学 好 每 一篇 课 文 ,也 能够 让 学 生拓 展 文 本 这一 “例 子 ”的效 应 。 如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组 的教材就 以“走进春 天”为专题 ,选编 了《找春 天》、古诗两 首——《草》《宿 新市徐公店》《笋芽儿》和 《小鹿的玫瑰花》这4篇描写春天 的课 文。语文园地 中就要求学生 以《春天里的发现》为题 ,展 开 口语交际和 习作的训练。 由于在一年级时 已学 过 专 题 “多 彩 的春 天 ”,在 这 个 单 元 要 求 教 师 引导 学 生 多读 ,让 学 生 在 充 满 感 情 的 朗读 中领 悟 内容 、体会 情感 、品味 美感、品味语言 、积 累语 言、运用语言 ,激励学 生走进春天 ,感 受春 天 ,去 发 现 春 天 的 特 点 ,去 探 索 春 天 的 奥秘 ,并 领 悟作 者 留 心观 察 、展 开 想 象 、按 一定 顺 序 写 话 的表 达 方法 。 解读 文本 后 ,我们 发现 这 个 单 元 的 4篇 课 文都 有 共 性 ,都 是 用优 美 的 文字抒 发 对春 天 的 热 爱。 因此 ,教 学时 ,我们可 以这样 处理 :教学《找春 天》时 ,可引导学生反复 朗读 课文 ,然 后 ,让学生用彩笔把 自己找到的春天画 出来 ,并配上几句话 ;教 学《古诗 两首》时 ,可重点 引 导学 生学会看 图编故 事 ;教学《笋芽JL)时 ,抓住 “扭动 ”“钻 ”“终于钻出”“脱下 ”“长成 ”等一 连 串 的动 词 ,引 导学 生 朗读 、理 解 、感 悟 ,用 上 拟 人 化 的 手 法 ,以 “春 天里 的小 草 ”为主 题 写 几 句 ;教学《小鹿 的玫瑰花 》时 ,用 引读 的办法 引导感知叙述情节 的顺序与表达 人物情感的变 化 ,仿 照例 句进 行 拓 展 练 习。 到 了单 元 习作 训 练 时 ,我 们 就 有 意 识 地 引 导 学 生 运 用 从 这 一
找准训练点,有效提升语用能力——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
2018.0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首要的核心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中“语用”,既有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有阅读中融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更有利用说写叩击文本,进入语境进行对话和直白的过程……因此,找准语言训练点,是提升“语用”能力的必然途径。
笔者认为,应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训练点。
那么,如何寻求训练学生某种能力的最佳训练点,来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呢?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教学为例来谈谈笔者的实践体会。
一、品味字词内涵,触摸人物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
它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易懂的小故事,让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课文并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让学生读课文时,这样设计:1.课文写了几个人物?哪几小节写宋国农夫?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生1:农夫和他的儿子,1~3节写的是农夫。
生2:农夫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
生3:农夫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
2.可见,农夫心里十分焦急。
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农夫很焦急?在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故事中农夫的特点是“急”。
然后,围绕“急”字研读文本,让学生自主读一读、圈一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结合“焦”古文字,分析字形——上面鸟下面四点像火,如今这把火烧在农夫的心里。
从而读出农夫之焦急,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二、巧借插图资源,读懂题意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不可替代的优质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
合理有效地利用插图,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炼重点,化解难点,引导学生看图、读图、悟图,笔者设计以下问题:1.看看书上的插图,出示:说说农夫是怎样拔禾苗的。
找准言语训练点让文本语言增值
找准言语训练点让文本语言增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在文本的语言中,言语的运用更加考验我们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
在训练文本语言的时候,找准言语训练点成为了必要的关键,这不仅能有效提高文本的表现力和可读性,还能让我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找准言语训练点,让文本语言增值。
一、认识言语的基本作用言语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可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意见。
在文本语言中,言语的作用更加明显,它不仅可以增加文本的表现力,还可以让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二、找准言语训练点的方法1.理解表达的意图在训练文本语言的时候,首先要理解表达的意图,并找到合适的言语来进行表达。
例如,在写一篇悼念文章时,我们可以使用哀悼的言语来表达我们的悲痛和不舍之情,而在写一篇庆祝文章时,我们可以使用欢快、兴奋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喜悦之情。
2.借鉴优秀的文本借鉴优秀的文本是找准言语训练点的好方法。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美的言语和表达技巧,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储备,并能够更准确地找到适合的言语训练点。
3.注意词汇的搭配和运用词汇的搭配和运用是训练文本语言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运用得当,才能让文本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写一篇游记时,我们可以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来表达所见所闻,而在写一篇政治新闻时,我们则需要使用准确、严谨的词汇来表达事实。
4.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转换节奏和语气的转换是训练文本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有效的节奏和语气转换,可以让文本更加生动、有趣,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在写一篇小说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叙事和描写的手法,以便营造出更加生动的情境。
三、如何让文本语言增值1.增加词汇量词汇量是文本语言增值的基础。
只有拥有足够丰富的词汇量,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增加词汇量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文本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2.注重表达的准确性文本的表达准确性是衡量文本语言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语文(心得)之找准训练点,小练笔也能成就大文章
语文论文之找准训练点,小练笔也能成就大文章崔峦老师指出:“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的确,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读似吸收万物之精华,写如倾吐内心无限之感慨。
读影响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着读。
而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莫过于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是一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的特点,它伴随阅读教学进程,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使读写相得益彰。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认真挖掘文本资源,找到恰当的练笔训练点,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获得“读”、“写”双丰收。
一、有感而发、沉淀感悟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学生潜心阅读感悟,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
教师应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燃学生激情,将情感转化为文字流淌笔尖,从而让学生把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回看15—18自然段这三段文字,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声诉说,作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有情有意的海鸥。
当作者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海鸥们还在紧紧追随??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请同学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抓住海鸥的动作,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由于有了课堂情感的积淀,很快写了出来:有的学生写到:”当人们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独脚”蹒跚地追上遗像,雪白的翅膀扑打着遗像,仿佛在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旁边的“老沙”,则目不转睛的盯着照片中的老人,眼神里充满不舍与绝望,仿佛在为朝夕相处的亲人默默哀悼。
“还有的学生写到:”??另外几只海鸥也挤到遗像前,深情地看着遗像中的老人,低声鸣叫,似乎在说:‘让我们再看亲人一眼吧,让我们再看看吧!’海鸥们追着人群飞出了几十米才停下来。
找准训练点,落实语言训练
找准训练点,落实语言训练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我们莱州市课内阅读评价标准中也把语言训练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语文”的观念,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从文本中寻求语言教学的切入点,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现在,我们思考的是语言训练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训练什么”“怎样训练”。
一、训练什么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皆始于一个个“点”。
这些点应该是文本本身典型的语言信息—如内容的精彩处、表达的精妙处、理解的关键处。
承载这些语言信息的一般是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或者主要片段。
找准语言训练点,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训练点该如何寻找呢?1、依据单元导语确立训练点语文课本若干篇文章构成了主体鲜明的主题单元。
每一个主题单元开篇都设有单元导语,用来点明本组的专题,提示学习目标和学习要点。
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统观全局,认真研读导语,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作用的部分,为我们的语言训练实践导学引航。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导语是这样描述的:“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用的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师可根据单元导语“感受、积累、表达”的要求提示,选择文本中杨氏子、晏子和杰奎琳精妙的语言作为训练的着力点。
如《杨氏之子》一课,我选择杨氏子的一句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作为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既然……就……”完善杨氏子的回答,清楚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在比较“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句子中,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委婉和含蓄。
还让学生设想自己会怎样巧妙回答。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感受到了杨氏子回答的妙处,积累了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较好的完成了导语的要求。
找准训练点 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发展
找准训练点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发展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语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学者及语言教师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语用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交际能力,更有益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然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需要找准训练点,针对不同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已经相对成熟,但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语言运用还是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级、性别、爱好等特点来制定不同的语用训练计划,使学生能够实际运用不同形式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
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问题,并通过描述事件或问题的过程、引用相关资料来体现学生的语用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由于语用能力涉及到多种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例子来指导他们的学习。
例如,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词汇、语法、语篇等方面进行解析,并针对实际情境进行讲解和训练,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实例的学习而将语言运用技能真正融会贯通。
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言的语音和语调是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通过有创意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听懂、说准、发扬韵味、抒发感情。
例如,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阅读、演说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语音语调训练,使学生能够得到积极的表达、传达和交流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化的训练方法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语用能力起源于语言交际的实际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实践语言交际技能。
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参照实际华尔街英语交流情境,积极掌握和运用华尔街流行语,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挑战。
找准语言训练点,夯实语言的运用
找准语言训练点,夯实语言的运用作者:蓝桂花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22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根本落脚点是在语言文字的运用。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需要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语言训练点,通过有效的训练以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那么,何为语言训练点,如何确定每堂课具体的语文训练点,关键词:语言训练点;课程目标;文本特点;学情;理解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根本落脚点是在语言文字的运用。
把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我们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要认真思考,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孩子的所处年级在语言理解和表达应该达到的水平,运用语文教材,帮助孩子达到相应的水平。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需要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语言训练点,通过有效的训练以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那么,每堂课具体的语文训练点的确立,就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方法和保证。
一、何为“语言训练点”。
如何确定语言训练点,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语言训练点。
这里的“语言训练”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听说读写开展的一些指导与练习活动。
“所谓语言训练点”就是指那些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一些分项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方法。
它既有利孩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帮助孩子习得言语模式,积累语言材料,是师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凭借。
它可以是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和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图式,也可以是一种言语表现的感觉、习惯和能力。
教学中,抓住了语言的训练点,我们的指导才能变得切实而有效,学生的言语学习才会有所凭借。
如,以叙事写人为主的课文经常会有一些精彩的环境描写。
课文《桥》一课,从头至尾有对洪水的描写。
这些精妙的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加了事情的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找准训练点促“语用”增值温岭市城南小学毛亚红【摘要】在当前小语界大力倡导“语用”的语境下,教师们对如何有效落实“语用”,促进“语用”增值,作了不同的思考与实践。
笔者认为,找准训练点,是一条增值“语用”的有效途径。
本文梳理了当前“训练点”存在的三大误区:缺乏序列;缺失重点;脱离学生。
针对以上误区,笔者提出了三大对策:抓单元整体训练点,做到循序渐进;抓文本核心训练点,做到有的放矢;抓学情实际训练点,做到因“人”制宜。
【关键词】阅读教学训练点“语用”教学当前,小语界提出“语用”这个概念被大家广泛接纳。
新课标也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语言文字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语用”,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还是利用说写叩击文本,进入语境进行对话和直白的过程。
“语用”的口号被大张旗鼓地宣扬,其价值本应该充分体现。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多数教师有了“语用”的观念,也有了“语用”的训练,却缺少实践运用中对“语用”训练点的正确把握,即使有也是为了用而用,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因此,找准训练点,是“语用”增值的必然途径。
应该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型”训练点。
那么,如何寻求训练学生某种能力的最佳训练点,促进“语用”的增值?笔者试从分析“语用”当前训练点的误区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这个角度进行阐述。
误区一:训练点杂乱无章--缺乏序列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的安排都有其编者的意图,有些课文有着典型的结构形式,如一些总分,首尾呼应,按一定顺序写等;有些课文是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还有些课文别具一格的叙述描写,其深层的意思及表达效果也是有效促进学生言语能力提升的“语用”内容。
而每一篇课文都是置身于一个单元中,在选择“语用”训练点的时候,不能孤立单元整体而单一选择。
如在四下第六组教材,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麦哨》描绘了乡村儿童的无忧童年生活,还有三首古诗也再现的是古代乡村风光图。
每篇文章虽然都从不同角度描写乡村,但是描写的方法各有千秋,也造成教师在选择“语用”训练点的时候无从下手。
《乡下人家》有学第1自然段的对比写法,也有学第2自然段的按方位的段式结构训练。
《牧场之国》往往教师运用“总分”或者“分总”的段落结构进行写话训练。
《麦哨》的训练点以“排比、拟人、比喻的句式训练为主。
单单从每篇课文的训练点看,着眼于文本的本身特点所考虑。
但是仔细深究,会发现只关注了文本本身,而忽略了单元的整体教学。
一组教材之所以编者放在一起,除了内容本身的考虑因素,也要考虑”语用“训练点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显然,三篇课文的”语用“训练点没有从单元的整体出发,缺乏序列,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这种杂乱选择”语用“训练的落脚点现象,与执教者对教材单元体系的了解不足有明显的关系。
对策:抓单元整体训练点,做到循序渐进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学习规律,应该让学生由初步感受上升到逐渐领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识记、背诵到理解、模仿和运用,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变序列。
这一过程中,应遵循单元的设计意图,将教学内容纳入单元整体系统中考虑,突出单元教学重点,抓准单元整体,落实训练。
仍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例,围绕单元提示”重点让学生体味优美的语言,积累精彩的句段“,我将”按时间顺序“想象写话作为本组课文的核心训练点。
第一课《乡下人家》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扣课题,想内容;品词句,想画面;悟情感,善积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重点抓一些优美的词语想象画面,在第一自然段抓”别有风趣“这个词语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谈谈”如何的别有风趣“再读读体会,然后”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瓜架上的情景”春天到了,瓜架上--,长出了--;夏天,瓜架上--,结出了--;秋天,瓜架上--;比--,可爱多了“。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并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
在其他景色的描写中,也用按季节顺序想象乡下的一幅幅迷人的画面。
而在《牧场之国》教学中,因为本课的”总分“和”分总“的构段方式非常明显,在安排训练点时,让学生从一天内早中晚的变化写写”水之国“或者”花之国“的荷兰,用”总分“或者”分总“的段式写话。
而在《麦哨》教学中,文本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这时的训练点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利用文中积累的好词语,按时间顺序写一段自己居住的乡下景色或乡下生活。
无论是按季节写乡下人家其他的景物,还是按早中晚的顺序写荷兰,或是写身边的乡下景,全部的训练点其实是有意而为之,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想象写话。
这样的训练点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都是紧紧基于单元的整体,以重点训练项目为轴心的,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
误区二:训练点面面俱到--缺失重点文本是一种鲜活、不容忽视的存在,本身就是言语的意图和内容的一种交融呈现方式,有着多样性。
文本的丰富必然会有多元的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它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语用“训练点的丰富性,设置太多的训练点会顾此失彼,无法落实到一个核心的训练点。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时,设计了多个”语用“训练点:1、读第1自然段,摘录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白、黄、大红、金粉、金、绿)并想象园中还有那些颜色。
2、仿照”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枝先呼叫,来了雨,榆枝先冒烟。
“写一句拟人句。
3、读16自然段,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请同学们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也来写作者在园子里生活的快乐、自由自在。
并提供写话句式”我的童年是快乐的、自由的,我要()就(),愿意()就()。
“4、为什么称祖父的园子?教师设计的训练点,有积累词语、仿写拟人句、利用关联词模仿写话等,单独看每一个训练点,都是文本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过多的训练会占用学生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特别是朗读的时间减少,对文章的内容、语言特点也就无法细细地品味。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训练点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式,只是”教过“而没有真正”教会“。
这样的”语用“训练点看似丰富,实则没有重点,当然也没有多大效果。
对策:抓文本核心训练点,做到有的放矢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中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用课文教好课文“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备课时,教师往往费尽心机去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挖掘语用的训练点,然后根据这些语言现象来设计,引导学生来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
这样也往往让教师无法舍弃发现的每一个”语用“训练点,结果课堂成了”练兵场“,形式多样,却无法聚集到一个落脚点上。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文本中”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文本中隐含的学习价值,选择合适精当的”语用“训练点,不贪求全面,一课一得。
仍然以《祖父的园子》为例,看看两位特级教师他们在设计上是如何取舍的,如何选择一个”语用“训练点的: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重点突出,先从题目切入以”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展开,学生回答,有应有尽有、生机勃勃、五颜六色、自由快乐……然后虞老师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园子?“,学生在得出祖父在园子里做的几件事后切入最具体的事例”铲地“,体会”我“在园子里的那份自由、那份开心,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16自然段体会人的自由,在这里适时进行了按”我愿意()我就(),我想做()就()。
“句式的写话。
通过品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借景抒情“这一写法。
而特级教师张祖庆的教学又是别具一格的,在内容的选择上分三个层面进行教学”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眼中园“抓”样样都有“教学,通达第一自然段没有花的描写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侧面描写“。
心中园的教学又抓”一切自由“,在读悟后也安排了写话:()了,就像()似的。
()愿意()就()。
最后以”萧红在园中真是的自由吗?这一问题中升华到“梦中园”,用想像说话,朗读文本语言的方式理解萧红心中拥有阳光,梦中园是光芒四射的。
两位特级都是的教学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无论如何教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一课一得,虞老师通过写话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训练不露痕迹,张老师安排了一个理解“侧面描写”的写法,选择的不同,却同样的精巧适当,从而内化了学生对文本言语的理解,有效促进学生言语能力提升。
误区三:训练点目中无人--脱离实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情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时下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每节课都或多或少有“语用”训练的痕迹,或模仿句式写话,或学习典型结构段落写法,或学习独特描写方法,从面造成有训练点的理所当然要训练,没有训练点的也非得掘文三尺设计一些训练点,于是,也就不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学情特点盲目训练,最好的“语用”训练点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如四下的精读课文《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第二课时教学分为三个步骤:直接读题,回忆生命之事例;研读事例,品味生命之内涵;探讨写法,咀嚼生命之精彩。
学生在研读了“飞蛾求生,瓜苗抗争,静听心跳”三个事例,理解对生命、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例都是作者生活中极其平凡的小事悟出人生的大道理。
继续引导学生懂得每个事例都是先写作者看到(发现)什么,再写作者想到什么,得出这样的写法叫以小见大。
并安排了训练点“仿照作者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师的训练意识十分明确,由于学生对前面三个事例有了较清晰地理解,这个”以小见大“写话训练点的迁移运用,无疑提高了学生”语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有写到”水泥墙壁上的一棵草、沙漠中的一行脚印、破壳而出的小鸟、春天里的花苞绽放、悬崖边上的一株百合等“写得可谓丰富,让人叹服。
这样的训练点既让学生体会到对生命的感悟也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实现了语言和方法的巧妙结合。
正逢笔者也刚好上到这课,于是也借鉴了这位教师的训练点进行练笔,可是效果却大相径庭,学生大多写的是荒地上的野草,只写出了生命力强的特点,对生命的感悟还是比较肤浅的。
同样的练笔取得的效果为何不一样?究其根源,这样的训练点脱离了学情,笔者执教的是山区的学生,学生生活的经验相对封闭、狭窄,学生在阅读体验、言语积累、表达能力等方面比城区的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