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语文(心得)之找准训练点 促“语用”增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找准训练点促“语用”增值

温岭市城南小学毛亚红

【摘要】在当前小语界大力倡导“语用”的语境下,教师们对如何有效落实“语用”,促进“语用”增值,作了不同的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找准训练点,是一条增值“语用”的有效途径。本文梳理了当前“训练点”存在的三大误区:缺乏序列;缺失重点;脱离学生。针对以上误区,笔者提出了三大对策:抓单元整体训练点,做到循序渐进;抓文本核心训练点,做到有的放矢;抓学情实际训练点,做到因“人”制宜。

【关键词】阅读教学训练点“语用”教学

当前,小语界提出“语用”这个概念被大家广泛接纳。新课标也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教学中“语用”,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还是利用说写叩击文本,进入语境进行对话和直白的过程。“语用”的口号被大张旗鼓地宣扬,其价值本应该充分体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多数教师有了“语用”的观念,也有了“语用”的训练,却缺少实践运用中对“语用”训练点的正确把握,即使有也是为了用而用,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因此,找准训练点,是“语用”增值的必然途径。应该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

成为“语用型”训练点。那么,如何寻求训练学生某种能力的最佳训练点,促进“语用”的增值?笔者试从分析“语用”当前训练点的误区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这个角度进行阐述。

误区一:训练点杂乱无章--缺乏序列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的安排都有其编者的意图,有些课文有着典型的结构形式,如一些总分,首尾呼应,按一定顺序写等;有些课文是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还有些课文别具一格的叙述描写,其深层的意思及表达效果也是有效促进学生言语能力提升的“语用”内容。而每一篇课文都是置身于一个单元中,在选择“语用”训练点的时候,不能孤立单元整体而单一选择。

如在四下第六组教材,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麦哨》描绘了乡村儿童的无忧童年生活,还有三首古诗也再现的是古代乡村风光图。每篇文章虽然都从不同角度描写乡村,但是描写的方法各有千秋,也造成教师在选择“语用”训练点的时候无从下手。《乡下人家》有学第1自然段的对比写法,也有学第2自然段的按方位的段式结构训练。《牧场之国》往往教师运用“总分”或者“分总”的段落结构进行写话训练。《麦哨》的训练点以“排比、拟人、比喻的句式训练为主。单单从每篇课文的训练点看,着眼于文本的本身特点所考虑。但是仔细深究,会发现只关注了文本本身,而忽略了单元的整体教学。一组教材之所以编者放在一起,除了内容本身的考虑因素,也要考虑”语用“训练点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显然,三篇课文的”语用“训练点没有从单

元的整体出发,缺乏序列,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种杂乱选择”语用“训练的落脚点现象,与执教者对教材单元体系的了解不足有明显的关系。

对策:抓单元整体训练点,做到循序渐进

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学习规律,应该让学生由初步感受上升到逐渐领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识记、背诵到理解、模仿和运用,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变序列。这一过程中,应遵循单元的设计意图,将教学内容纳入单元整体系统中考虑,突出单元教学重点,抓准单元整体,落实训练。

仍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例,围绕单元提示”重点让学生体味优美的语言,积累精彩的句段“,我将”按时间顺序“想象写话作为本组课文的核心训练点。第一课《乡下人家》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扣课题,想内容;品词句,想画面;悟情感,善积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重点抓一些优美的词语想象画面,在第一自然段抓”别有风趣“这个词语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谈谈”如何的别有风趣“再读读体会,然后”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瓜架上的情景”春天到了,瓜架上--,长出了--;夏天,瓜架上--,结出了--;秋天,瓜架上--;比--,可爱多了“。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并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在其他景色的描写中,也用按季节顺序想象乡下的一幅幅迷人的画面。

而在《牧场之国》教学中,因为本课的”总分“和”分总“的构段方式非常明显,在安排训练点时,让学生从一天内早中晚的变化写写”水之国“或

者”花之国“的荷兰,用”总分“或者”分总“的段式写话。而在《麦哨》教学中,文本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这时的训练点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利用文中积累的好词语,按时间顺序写一段自己居住的乡下景色或乡下生活。无论是按季节写乡下人家其他的景物,还是按早中晚的顺序写荷兰,或是写身边的乡下景,全部的训练点其实是有意而为之,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想象写话。这样的训练点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都是紧紧基于单元的整体,以重点训练项目为轴心的,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

误区二:训练点面面俱到--缺失重点

文本是一种鲜活、不容忽视的存在,本身就是言语的意图和内容的一种交融呈现方式,有着多样性。文本的丰富必然会有多元的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它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语用“训练点的丰富性,设置太多的训练点会顾此失彼,无法落实到一个核心的训练点。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时,设计了多个”语用“训练点:1、读第1自然段,摘录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白、黄、大红、金粉、金、绿)并想象园中还有那些颜色。2、仿照”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枝先呼叫,来了雨,榆枝先冒烟。“写一句拟人句。3、读16自然段,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请同学们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也来写作者在园子里生活的快乐、自由自在。并提供写话句式”我的童年是快乐的、自由的,我要()就(),愿意()就

()。“4、为什么称祖父的园子?

教师设计的训练点,有积累词语、仿写拟人句、利用关联词模仿写话等,单独看每一个训练点,都是文本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过多的训练会占用学生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特别是朗读的时间减少,对文章的内容、语言特点也就无法细细地品味。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训练点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式,只是”教过“而没有真正”教会“。这样的”语用“训练点看似丰富,实则没有重点,当然也没有多大效果。

对策:抓文本核心训练点,做到有的放矢

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中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用课文教好课文“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备课时,教师往往费尽心机去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挖掘语用的训练点,然后根据这些语言现象来设计,引导学生来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这样也往往让教师无法舍弃发现的每一个”语用“训练点,结果课堂成了”练兵场“,形式多样,却无法聚集到一个落脚点上。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文本中”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文本中隐含的学习价值,选择合适精当的”语用“训练点,不贪求全面,一课一得。仍然以《祖父的园子》为例,看看两位特级教师他们在设计上是如何取舍的,如何选择一个”语用“训练点的:

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重点突出,先从题目切入以”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展开,学生回答,有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