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留守儿童是指某些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原因而长期离家,导致孩子独自留在家中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中国广泛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如教育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等。
为了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许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了留守儿童服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有关留守儿童服务的案例:案例一:河北省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这个关爱中心成立于2010年,旨在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帮助给留守儿童。
中心设有图书室、学习辅导室、音乐室和活动室等设施,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和娱乐活动。
此外,中心还开设了心理辅导班,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通过这个关爱中心的服务,许多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案例二:上海市留守儿童之家上海市留守儿童之家于2007年创办,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教育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外,该机构还设有教室、图书馆和活动室,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学习和娱乐环境。
此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常驻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
通过这个机构的帮助,许多留守儿童获得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支持,他们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
案例三:山西省某留守儿童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培训基地为留守儿童提供文化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
基地设有教室、实训场地以及岗位模拟训练室等教育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机会。
这个基地致力于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发展机会。
通过参加培训,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一门手艺,获得了职业技能的认证,增加了他们就业的机会。
这些案例代表了留守儿童服务的一部分,通过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和职业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了一系列困境。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来完善留守儿童服务体系,保护他们的权益,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够享受到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例,下面就这些进行分析。
案例一:学生简介:李克,成绩还不错,而且个性比较活泼,在班级人缘关系比较好,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篮球也在同龄人中也是打得比较好的.因其好动、活泼及在学生中的威望,在入学时老师也比较器重。
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刚开学一个月这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能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
鉴于他不错的表现,在班干部选举时裴田亮被选为体育委员。
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主要有:1、上课不认真。
有时趴在课桌上睡觉、有时做小动作、有时开小差神游万里。
2、因其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
3、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
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根源 1、家庭因素。
都是家中的独子,因此倍受疼爱。
另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比较富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家长总是尽量满足。
过多的零用钱使他们有了花钱无度的个性,也是他们对什么都不是很在乎,包括成绩。
另一方面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压力很大,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
胆子大,任性,对于别人不敢做的他们敢,做事不考虑后果。
听不进规劝,喜欢我行我素。
3、青少年心理因素。
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好面子。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1、意志缺失。
这两位同学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行为自觉性差,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经常提醒才能上课认真。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
在其他任何班级事物上也是同样漠不关心。
认为班级与他无关、同学与他无关。
我:2、心理疲劳。
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
萎靡不振,做事懒散无力,没有一个青少年应该具有的那种飞扬的神采。
3、消沉。
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整天浑混噩噩,不关心自己的学业,消极混世,显得异常颓废。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学生的情况:姓名:任东海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
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
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
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
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
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与自卑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 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孤 独感和自卑感。
情绪不稳定
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疏导 和调节机制,留守儿童容 易出现情绪波动和不稳定。
行为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可能出现攻 击性行为、逃学、偷窃等 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学习习惯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部 分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 惯。
关注心理健康
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 和辅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校企合作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社会捐赠
接受社会各界善款捐助,改善学 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全教育等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音乐、美术、体育等,促进留
守儿童全面发展。
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不同 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学习计划。
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探讨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 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关注留 守儿童成长。
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 教育意识和能力。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 教学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 好氛围。
家校合作机制建立
通过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沟 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教育资源投入增加,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仍然匮乏。应进一步完善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所有留守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学习较差、性格缺陷、缺乏亲情、心理障碍、安全隐患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从教育入手来帮助他们。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的文章,欢迎阅读了解!案例一、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刘海燕的转变一、个案档案:刘海燕,女,2000年4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河沟村,父亲:刘双林,母亲:,是游仙区小枧置信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刘海燕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在她读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想要个儿子,生了二胎,结果还是个女儿,这样父母回家的时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带两个孩子,负担更重了。
三资料收集:通过入户走访,刘海燕的祖父母告诉我们,刘海燕父母在她六岁就外出打工,刘海燕一直由祖父母带大,父母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祖父母年岁以高,没有文化,只管好三顿饭,使她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
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1、亲情的缺失:刘海燕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是泪水。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1篇一、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班里二十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学生叫小颜,“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良行为习惯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颜的父母在小颜两岁时就出外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小颜交给他奶奶看管.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因此,小颜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他也因此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经常跟同学打架.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二、措施.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她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或者聊qq,把小颜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颜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一次,小颜在作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呆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念妈妈了,我特意带他到家里跟他父母视频聊天,看着他们激动地脸庞,听着他们亲切的话语,连我都感动了.2.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他的生日,我给他送一件他喜欢的小礼物,还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这一天,他流着泪说:“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别人吃蛋糕,今天我也能吃到蛋糕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听了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努力没白费.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颜,快来呀!”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小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2篇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才上七年级就开始吸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精选20篇)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精选20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与照顾案例分享
1. 背景介绍在中国,幼儿园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这些儿童在幼小的年纪就被迫与父母分离,长期处于家庭留守状态,面临着缺乏父母关爱、缺乏家庭温暖的问题。
针对这一群体,各地开展了多项关爱与照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案例共享。
2. 案例一:某市爱心幼儿园某市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采取了创新举措,建立了爱心幼儿园。
该幼儿园采取了灵活的上学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便捷的学习机会。
学校引入心理辅导师和专业教师,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长,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提供综合服务。
通过这些努力,爱心幼儿园成功帮助了大量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获得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3. 案例二:志愿者关爱小组在另一地区,一些志愿者组织成立了关爱小组,专门关注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他们定期组织义工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为他们提供陪伴、学习辅导和心理关爱。
关爱小组还着力协调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提供物资援助,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案例三:亲情教育活动除了学校和志愿者组织的努力,一些地方还开展了亲情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鼓励他们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
活动通过家长学校、观摩课堂等方式,加强了亲子关系,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意识,有效缓解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5. 总结与展望综合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针对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关爱与照顾工作的重要性。
各地面对这一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途径,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也需要引导社会更多关注和关心这一群体,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针对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关爱与照顾工作在中国各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各界积极探索解决途径,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共7篇)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共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留守儿童典型案例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留守儿童帮扶典型案例篇一奇迹在爱心与呵护中诞生——留守儿童帮扶案例个案表现:留守儿童是城市竞争化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因各种原因这个群体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我的班里也有这样一名留守儿童,他叫朱永杰,是一名十二岁的男孩。
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四年级时,其父亲外出务工,该生随母亲在家中,在其就读五年级时,他的父母就都出外经商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由爷爷奶奶监护,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他的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
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我发现朱永杰同学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爷爷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爷爷来请假;其次,平时没有亲人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养成了他说谎骗家长说作业已完成了,爷爷奶奶均已年迈,除了给予他基本的物质供给之外,很难在精神上鼓励。
(2)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原因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他和他的家人。
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爷爷奶奶对他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2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一、案例背景:我所从事的是农村教育工作,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
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已成热潮。
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问题却日渐突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
身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二、案例描述刘欣雨,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
可在她上一年级时爸爸妈妈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双双外出打工。
她从此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妈妈每年只来家两次,就是中秋节和春节。
小张琪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2016年新学期我接这个班的时候,她经常不完成作业,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几乎不说话,独来独往,而且眼神中略带忧郁。
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8岁的孩子,该是天真烂漫的时刻,为何孩子小小年纪,眼中有一种忧郁?这不是一个8岁孩子所有的,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主要做法(一)经过调查后,我决定召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队会,营造一种氛围,给孩子创造倾诉的机会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上“请关爱留守儿童”几个大字,告诉大家什么叫“留守儿童”。
然后我说:“孩子们,不管是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还是父母离异,亦或父母亲不健在,其中的过错都不在我们。
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时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看到孩子们涨红的小脸,我趁热打铁,说“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们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
二(1)班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二1班林雪梅我班有2位留守儿童,其中有一位女生叫唐冰冰,8岁,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照管。
其表现如下:平时沉默寡言,爱说谎,爱对同学伸脚动手,经常“引火烧身”;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书写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在家里不听从爷爷、奶奶的教导,我行我素。
经过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
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将唐冰冰留在家中,致使得唐冰冰不到父母的关爱。
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
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
即使托付于祖辈,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
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4)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
目前小城镇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1、用“爱心”换起信任。
孩子还小,对父母的依赖更强烈,然而,父母的依赖没有了,孩子的心灵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呀!为了让孩子对我有依赖感,叫他们把我当成朋友。
2、用耐心督促进步。
作为留守儿童,是家里近乎于无人管理的真空。
所以她的自由空间太大了,作业常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很难保质保量。
面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一帮一活动,没想到根唐冰冰根本不把帮她的同学放在眼里,几天下来,涛声依旧,一次作业都没完成,害得帮她的同学哭笑不得。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一:小明是一名小学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工作。
在学校里,小明刚开始
适应不良,经常缺席和迟到,成绩也很差。
学校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措施帮助小明逐渐
改善了情况。
首先,学校与小明的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和困境,与家
长共同制定了学习和生活规划。
其次,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小组,由班主任、心
理辅导员和志愿者组成,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和关爱活动。
同时,学校教师对小明进行
个别辅导,将学习内容分解细化,并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帮助小明提高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
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小明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缺勤和迟到情况显
著减少,并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绩进步。
典型案例二:小红是一名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她由奶奶独自照顾。
开始时,小红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学校通过多方面的教育
手段帮助她改善了状况。
首先,学校加强了对小红的关爱和照顾,班主任和同学经常
与她交流、关心她的生活情况和学习进展。
其次,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小组,为小红提供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她缓解情绪压力和困惑。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各种文
体活动,加强了小红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她的社交能力。
在学校和家庭
的共同努力下,小红逐渐变得开朗活泼,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杨某,15岁,九年级(5)班学生,家境贫寒,母再婚,跟随姥姥居住。
内向,自卑,交往能力差。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1)了解杨某的情况,与任课老师及同学分析其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采用“情感投资”、“寻找感觉”等方法引导。
安排几名活泼大胆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与她交谈,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及时、真诚帮助、鼓励她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交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树立孩子的信心,并通过民政助学、个人资助的渠道资助她,让他们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教师协作,共同教育经常与任课老师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杨某在班级、同学中的情况以及学习、行为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和措施,使她逐步步入正道,寻找到良好的感觉。
并通过个别辅导形式,加强对她的学习和心理指导,引导并督促孩子成长。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2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孩子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我班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案例 (2)
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案例
开展时间:2023年6月
地点:学校操场
人物:学校全体师生、困境儿童等
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关爱活动,为困境儿童送去温暖和祝福。
活动当天,学校操场上布置得温馨而欢乐。
学校为困境儿童准备了新书包、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在活动现场,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困境儿童要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随后,老师们为困境儿童发放了礼物,并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跳舞。
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师生捐款活动,为困境儿童筹集了一笔爱心基金。
这笔基金将用于帮助困境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这次关爱活动,不仅让困境儿童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也增强了全体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意识。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案例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案例案例一:小雪的故事小雪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
她的父母都在城市工作,只能寄人篱下。
她每天一个人在家,吃饭、照顾自己都是靠自己。
看着身边其他孩子有父母的关怀,小雪感到很孤单和无助。
她在学校成了一个害羞、孤僻的孩子,很少与同学交流。
她的成绩也一直都很差。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雪遇到了一位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
志愿者花时间陪她聊天、辅导作业,还带她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
逐渐地,小雪有了一个心灵寄托,她变得开朗活泼,开始与同学积极交流。
她的成绩也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一段时间的关心和陪伴,小雪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
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始参加一些学校的竞赛活动,并获得了奖项。
她的父母也意识到,在家庭中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并决定更多地回家陪伴小雪成长。
案例二:小明的故事小明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被寄养在农村的亲戚家。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亲戚家并不能给予他很好的生活条件。
小明经常在家饿着肚子,能吃到一顿丰盛的饭菜是一种奢望。
他也无法在学校参加课外活动,感到很孤独。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遇到了一位善心人士。
这位善心人士了解了小明的困境,并帮助他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不仅如此,善心人士还定期探望他,陪他聊天。
他们共同上补习班,为小明提供了学习上的扶助和鼓励。
逐渐地,小明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他还参加了学校的课外活动,并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班干部。
在善心人士的关怀和陪伴下,小明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他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通过善心人士和父母的关怀,小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他不再感到像之前那样孤单和无助,有了更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他变得更加自信、乐观,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关爱留守儿童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扰和挑战,特别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只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陪伴,才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
教育案例隐性留守儿童(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这一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隐性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地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长期陪伴在身边的儿童。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育案例,探讨隐性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10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
他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为了生计,每年只能回家一次。
小明从小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但在性格、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性格问题: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缺乏自信。
在与同龄人交往时,常常表现出自卑和退缩,害怕与人接触。
2. 心理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内心充满孤独和焦虑。
他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但现实却让他倍感无助。
3. 行为问题: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他经常在课堂上捣乱,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出现逃学、打架等现象。
三、教育困境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隐性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他们在性格、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
2. 学校教育不足: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对隐性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难以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
3. 社会关爱缺失:社会对隐性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缺乏相应的关爱和支持,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诸多困境。
四、对策建议1. 家庭教育方面:(1)鼓励父母尽量抽出时间回家陪伴孩子,增进亲子关系。
(2)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教会孩子独立生活,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2. 学校教育方面:(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隐性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3)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 社会关爱方面:(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隐性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法律保护留守儿童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监护,长期留在农村家中的未成年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学业困难、心理问题、安全隐患等。
为了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法律保护。
二、案例简介(一)案例一:某留守儿童因家庭暴力受伤,法律介入维权某留守儿童小丽,父母在外地打工,她和奶奶一起生活。
由于奶奶年事已高,无法照顾小丽的生活,小丽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欺负。
一天,小丽因琐事与同学发生争执,被同学打成重伤。
事后,小丽的奶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依法介入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小丽的父母长期对小丽实施家庭暴力,导致小丽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对小丽的父母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支付医疗费用和赔偿金。
同时,当地民政部门为小丽提供了临时监护,并为其办理了转学手续。
(二)案例二:某留守儿童被拐卖,法律援助成功解救某留守儿童小明,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和爷爷一起生活。
一天,小明在村口玩耍时,被一名陌生男子骗走。
小明被拐卖到外地,遭受了种种虐待。
在得知小明被拐卖的消息后,当地公安机关立即展开侦查。
在调查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拐卖小明的犯罪团伙,并成功解救了小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团伙成员进行了严厉打击,并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同时,当地民政部门为小明提供了临时监护,并为其办理了转学手续。
三、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分析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受到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侵害的,有权向公安机关、民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机关投诉、控告。
”2. 法律效果:公安机关依法介入调查,对小丽的父母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支付医疗费用和赔偿金。
留守儿童个性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务工,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现象。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乡村小学为例,探讨留守儿童个性教育的实践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乡村小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一所农村小学。
该校共有6个年级,学生总数为200人,其中留守儿童占50%。
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父母在外地务工,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性格、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 案例描述(1)个性教育实施前的状况留守儿童在个性教育实施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性格内向,不善沟通。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显得拘谨,缺乏自信。
2)学习积极性不高。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缺乏学习动力。
3)心理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
(2)个性教育实施过程1)关注留守儿童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篮球、足球、舞蹈、书法等兴趣小组,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个性教育实施后的效果1)性格开朗,善于沟通。
通过个性教育,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
2)学习积极性提高。
在个性化教育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教育案例追踪(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这些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而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在缺乏亲情关爱的环境中。
他们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之旅为例,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介绍主人公小华(化名),男,10岁,来自我国某农村地区。
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小华便跟着年迈的祖父母生活。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小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较差,与同龄人交流困难。
三、案例分析1. 问题分析(1)亲情缺失:小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导致他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
(2)教育环境差:小华所在的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
(3)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缺乏关爱,小华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2. 解决方案(1)加强亲情关爱: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让小华与父母保持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2)改善教育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教学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关注心理健康: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加强亲情关爱(1)学校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小华的成长情况,鼓励他们多关心孩子。
(2)组织亲子活动,让小华与父母共同参与,增进亲情。
2. 改善教育环境(1)学校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师资力量。
(2)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 关注心理健康(1)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五、案例成效1. 小华的性格逐渐开朗,与同龄人交流更加融洽。
2. 小华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小华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自信心增强。
六、启示与反思1.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2. 家庭、学校、社会应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学生教育案例
背景:
喻忍、喻俏兄妹俩是典型的留守学生,分别就读于我校203班和204班,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去了深圳打工,每年只在过年回家一、二十天。
喻忍在八个月大时开始在爷爷家生活,喻俏则在一岁时便由爷爷抚养。
这对兄妹俩身上呈现出了留守学生的一些共同特征。
案例一:
夏天到了,爷爷家每天都会买上一个大西瓜,然后总是切下最好的部分专给喻俏吃。
暑假时,喻俏去外公家,外公问她爷爷平时有没有给她买什么好吃的,她说:“什么都不买,连西瓜都不买一个。
”过了几天,舅妈带她出去玩时,给她买了一支颇受欢迎的“绿色心情”雪糕,并细心地帮她剥好了包装袋,谁知她回去后竟对大人说,舅妈自己吃雪糕,吃到一半吃不下了才给她吃。
像喻俏这样爱背后讲人坏话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对待她最亲密的抚养人——爷爷,也是如此。
案例二:
喻忍有一次上课因贪玩被教师批评,第二天便无论如何不肯上学,直到大人答应为他换一个班,他才肯去,可没多久他又要换班,同年龄的几个班都换过一遍后,他又要换学校,闹了很长时间直到大人给他换了学校,并宣布“最后通牒”后,才逐渐平息下来,只是偶尔还会因不做家庭作业逃学一、两天,到外面玩够了再回家。
分析:
由于从婴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喻忍兄妹俩不仅与父母感情淡薄,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学生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学生表示心里怨恨父母。
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
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
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
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因此,只要成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及时地加以改善,让他们多体验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一定会逐渐好转。
改进措施:
一、留守学生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学生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剧。
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学生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前面提到的喻俏小朋友在爷爷家生活到四岁时,身为幼儿园老师的舅妈嫁到了爷爷家,她非常喜欢这位年轻活泼的舅妈。
在舅妈、老师与其他亲人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了,改变了过去胆小、忧郁的“受气小媳妇”形象,重现了一名幼儿所应有的天真与活泼。
二、留守学生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学生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似的恶性循环。
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
在沟通、
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
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
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喻忍兄妹俩后来就在父母的改变下对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因年龄小而更不懂事的喻俏竟为此在父母走前两天没吃什么饭,令父母又一次喜忧参半。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
因此留守学生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在喻忍兄妹俩的教育上,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之间曾一度发生意见分岐,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这时只
有他们的父母出来进行一定的协调、干预,才能保证家教力量的一贯性和一致性,防止过多的内耗。
四、留守学生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远超过2000万的留守学生,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
在今年“两会”精神的指导下,湖北、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都推出了一些针对留守学生的有效措施,例如招募志愿者当“代理家长”的做法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响应。
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士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学生身上。
让那2000万留守学生与其他孩子一样,同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向着快乐、健康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