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相通的哲学反思
医《易》会通之我见
势,医学有什么特别条件能够保护它的阴阳学说不受其他学派、学科、特别是{易传)的影响而维持自身孤立的发展呢?
如果说,气化论(包括阴阳变化的理论)在不同领域有不同侧重,那么传统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脏腑经络说正好可以理解为气化论在古典人体科学中的特殊表现,换句话说,传统医学之所以有自身独特的阴阳学说,正是气化论为医学所接受的产物,不是单靠医疗实践的经验积累这一单项因素所能说明的。的确,先秦乃至秦汉之际,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为医学准备包括脏腑经络系统在内的完整的人体气化论生理学。如果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一部医书,而不是别的学科的著作。但从先秦至秦汉之际,绝对不只一两部著作能够提供为医学所乐于接受的气化论的基本思想,而其中最出色的则莫过于《易传》。除了《易传》之外,道家的道德性命之学,阴阳家的阴阳大顺之说,都对医学有明显的影响,研究其
么形象的阴阳爻画,卦爻辞不会只去讲什么“小往大来”、“大往小来”之类的话。《易传)也不是每篇都讲阴阳,如{杂卦》中讲刚柔,到{彖传)才在讲刚柔的基础上偶涉阴阳,真正能够系统地讲论阴阳学说的是战国后期成篇的(系辞传》。《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主要指的是《系辞》。《天下》的作者似乎注意到,阴阳学说流行的中心会随着讲论水准的高下消长发生转移,否则他不会轻易地将讲论阴阳学说的首席地位谦让给《易》。其实,《易传》的阴阳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从道家吸取的,诸如“各正性命”、“顺性命之理”这些命题,便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但{易传》毕竟有启身的优势,这不仅表现在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命题;而且还可以把《易经》的符号系统作为诱发思维创新的依托’。一个学说像接力棒一样传来传去,每传一次,它的面貌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种传承过程和发展线索,应当是考察两个相关联系的学派或学科之间交汇处的唯一依据。因此,判断《周易》阴阳学说与医学阴阳学说是否有会通关系,主要考察《系辞》与《内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延伸到史官文化那里去追究源头。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哪一个学派从史官文化接受到阴阳学说之后能够在封闭的状态下一直孤立地发展到汉代。特别在战国后期,诸子互相吸取之风盛行,造成了一股“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系辞下》)的文化大合流趋
浅论“医”《易》相通
唐 代孙 思邈 曾说 :不 知 《 不足 以言 大 医 。古 代 医 家 “ 易》 ”
异名 有 相 火 、 门火 、 命 龙雷 火 、 根 火 、 无 阴火 、 火 之 称 。 发 虚 如 病 , 之 为元 气 不 纳 , 阳 外 越 , 阳 上 浮 , 火上 冲 , 种 称 元 孤 虚 种
人君之象 , 为十二官之尊 , 万神之宰, 人身之主也。 故日:心 “ 藏神” 。坎中真阳, 自乾元 , 肇 一也 ; 离中真阴, 自坤元, 肇 二
也 。 一而 二 , 而 一 , 二 彼此 互 为 其根 , 子时 一 阳 发动 , 真 故 起 水 上交于 心 , 时 一 阴初 生 , 心 火 下交 于 肾 , 血 循 环 , 午 降 气 往 来 无 穷 , 流 不 息 , 升 火 降 , 平 阳秘 , 智 焕 发 , 神 乃 周 水 阴 心 精 治; 人体 与天 地 自然 相 适 应 , 是 由于 乾 坤 坎 离 , 天地 水 都 即
无不从研读 《 周易》 内经》 《 中汲取精髓 , 探究 医理 , 导临 指 证 。 易》 , 《 者 易也 , 具阴阳动静之妙 ; 医者, 意也, 合阴阳消长 之机 。 阴阳 已备 于 《 虽 内经》 而变 化 莫 大 于 侗 易》 故 天 人 , 。
一
名 目, 皆指坎中一阳也 。 阳本先天乾金所化 , 一 故有龙名 ( 乾 卦用龙隐现无常 , 变化莫测来象征天道变化, 阴阳消长) 一 。
一
理 , 阴 阳也 ;医 ”易》 即 “ 《 同源 者 , 此 变 化 也 。 岂非“ ” 同 医 《 相 通 , 无 二致 , 以医 而不 知 《 乎 ? 《 日 :易 有 易》 理 可 易》 易》 “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医学是一门关乎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学科,而哲学则是探讨人类存在与思维的学科,两者看似有着迥然不同的领域,然而,当它们相互交织时,就会产生医学中的哲学思考。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体现在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上。
医学作为一门治疗与护理疾病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人类生命质量。
然而,生命的定义和价值观在不同的哲学思潮中有着不同的解读。
例如,生命的起点何在?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医学从业者应该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这些问题都需要医学中的哲学思考来探讨和回答。
只有对生命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医学才能更加尊重和保护生命。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体现在对疾病与健康的理解上。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定义和界定也在不同的哲学思潮中有所不同。
例如,传统的医学将疾病视为身体器官的异常状态,而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将疾病视为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综合反应。
这种不同的理解对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医学中的哲学思考需要对疾病与健康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还体现在伦理道德的讨论上。
伦理道德是医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医学从业者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医学中的隐私保护、医疗资源的分配公平性、生命伦理学等都是医学中伦理道德的重要议题。
对于这些议题的讨论和决策,需要医学中的哲学思考来提供思路和方法。
只有在对伦理道德的深入思考和探讨中,医学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尊严。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还体现在医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建构上。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医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也在不断演进。
而哲学思考则可以提供对医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反思和评估。
例如,医学中的证据医学思想就是一种哲学思考的产物,它强调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来支持医学实践的决策。
此外,医学中的哲学思考还可以推动医学的跨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创新。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在生命的认识和尊重、疾病与健康的理解、伦理道德的讨论以及医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建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观点浸透医学的论述
哲学看法浸透医学的阐述哲学思想是方法论,在医学教育中提高实践能力每一世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都是充满变化的动向过程,由此推动了医学的飞快发展。
一方面,哲学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能够指引学生从多角度、众要素、宽视线认识现代医学发展中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做到把医学领域已经成熟的理论技术和医学领域新出现的知识举一反三,连续创新。
另一方面,哲学思想作为一种反省意识,以对现实的审察和批评、对未来的追乞降构思,连续推动着医学向更高更宽的领域发展。
所以,哲学思想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铸造学生谨慎的逻辑思想和批评思疑的精神情度,建立科学的研究精神,投身伟大的创建性活动。
医学生哲学思想能力培育现状1哲学课程的哲学思想培育状况医学分类的日趋细化和医学知识的快速更新,给医学教育连续提出了新的要求。
怎样能在大学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专业知识,是医学教育面对的挑战。
所以,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重专业、轻人文的趋向,多半医学院校的哲学课程基本都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其余门类较少。
与此同时,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更加沉重,在他们看来,怎样学好专业课是未来安家立命的重要资本。
别的,有关于感性直观、有现实实效性的医学理论,哲学思想则看不见、摸不着,更加抽象,大部分学生只是将其当作无关紧要的副课,没有充分的时间和兴趣去研究。
2医学课程的哲学思想培育状况医学专业知识量的宏大使大部分医学教师在理论课教课中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课模式,即在有限的学时和讲堂时间内,经过教师单方讲课把知识灌注给学生。
学生屡次变换于听课、看黑板或穷于变化的幻灯片和记笔录之间,不免囫囵吞枣,难以理解众多、高深而乏味的知识点,所以几乎没有什么拓展哲学思想的时间和空间。
却不知医学各门课程之间互相联系密切,没有哲学思想的指引,致使医学生前方学习内容掌握不牢,后边内容学习起来很费劲,也就是前学后忘,形成恶性循环,医学教课也常常会出现专业课教师“频频温故”的状况。
紫极先生谈易、医、道(附后学所悟)
紫极先生谈易、医、道(附后学所悟)古巫一气化三术,易、医、道。
合三术而为一,就是古巫,就是大医。
故孙真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其人本身就是道。
分是为了求精,合是为了求道。
精其术,而合其道,何乐而不为,难道一沾上易与道,医就不是医了,就变成跳大神的了?离道愈远,其术难精。
西医就是一个例子。
比如学了五官科,就不要学其他科了,学了其他科,就不是五官科了,五官科是学精了,但五官之病,一个也治不好了。
一个好的中医,一个人就是一家医院。
而西医,不停的就要会诊,且诊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个大医,就要精通易、医、道。
附录:“一气化三”,之说,所论很好。
分合之理更为精妙。
对一般人来说,求精已经不易了。
求道更难了。
多少年能出一个大医?精神值得鼓励。
但是在下认为执易不可统道、医。
1/3之理,本已不全,不可能统另外2/3。
汉末三分天下,都想击败另外两个,最终统一中国的确是晋。
以武侯之智慧,尚不能恢复汉室,这也许就是定数。
执易误医者,当戒之。
[ Last edited by 新晴 on 2006/5/21 at 09:44 ]-----------紫极先生所云:1【古巫一气化三术,易、医、道。
】--易医道三家原是一家。
孙真人可以为证。
2【合三术而为一,就是古巫,就是大医。
故孙真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其人本身就是道。
】——易医相和,乃为道。
道生一,一生二也。
3【精其术,而合其道,何乐而不为】——精易医之术,同归于道,其乐无穷。
4【难道一沾上易与道,医就不是医了,就变成跳大神的了?】——韩文正公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我辈医家,虽贯通易、道,但仍需以荷担苍生大医为己任,不可偏废。
5【离道愈远,其术难精】——舍易求医,不合于道。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6【西医就是一个例子。
比如学了五官科,就不要学其他科了,学了其他科,就不是五官科了,五官科是学精了,但五官之病,一个也治不好了。
】故知西医,其术虽精,是无道也。
浅谈“易医互通”
浅谈“易医互通”药王孙思邈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可见易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朝张景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易医互通”的中医大家,其在《类经图翼》卷一医《易》中,即以《周易》来论述和解释医理。
其指出“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然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明朝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论述:“阴阳,气也;理者,太极也,本然之妙也,但经于四圣则为《易》,立论于岐黄则为《灵》《素》,辩难于越人则为《难经》,书有二而理无二也。
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通于《易》”。
从两位中医大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易医是互通的,那么易医是怎么互通的呢!首先,中医和《周易》在取象上是相通的,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除了问诊外,其他三诊都是通过局部取象如脉象、舌象、面相的微小变化来探知人体内在的脏腑气机和病理变化。
对于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中医也进行了取象,把心比喻为君主;肺比喻为宰相;肝比喻为将军;胆者,中正之官;膻中者,臣使之官;脾者,谏议之官;胃者,仓廪之官;大肠者,传道之官;小肠者,受盛之官;肾者,作强之官;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等等。
其次,中医和《周易》都讲阴阳,阴阳变化乃是《周易》的核心,《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是医药之本。
中医理论认为人有阴阳,病有阴阳,药亦有阴阳。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再次,可以用《周易》解读中医经典《伤寒论》。
例如用《周易》第12卦“否”去阐述“心下痞”这个病症。
天地不交、闭塞不通曰“否”;而心下痞是由脾胃的清阳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降的气机不通而引起的病症,所以“否”卦可以非常形象的解读中医的“心下痞”症。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一)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一)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
引言
•描述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引出本文主题
哲学在医学中的作用
•照顾整体性:医学只注重疾病诊断和治疗,而哲学帮助医学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患者的身心健康。
•倫理和道德抉擇:哲学为医学提供了伦理和道德的框架,指导医务人员面对抉择时的决策。
•预防与治疗:通过哲学思考,提出预防为主的医学观念,使医学更加注重预防与健康的维护。
哲学思考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1. 隐喻和概念
•通过隐喻和概念,帮助医学理解和解释复杂的医学现象,促进医学发展。
2. 人类存在
•应用存在主义的思想,关注医学中的人文关怀,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学服务。
3. 道德和伦理
•借助伦理学的原则,引导医学实践中的道德和伦理抉择,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尊严。
4. 终极问题与生死观念
•通过探讨关于死亡和生命意义等终极问题,引发医学从业者的深入思考,提高医学对生死的理解和关怀。
结论
•哲学思考对于医学的发展和改进具有重要作用。
•医学与哲学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人类健康和幸福。
•医学从业者应加强对哲学的学习和应用,为医学实践注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医学的哲学读后感
医学的哲学读后感
在阅读这本著作之前,我对于医学与哲学的联系并不太了解。
书中讲到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非常让我感兴趣。
因此,通过阅读本书,我获得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于医学与哲学的联系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本书提出了医学的哲学特征,指出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
作者指出,哲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医学术语,比如概念、观点和思想,从而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医学。
此外,作者还指出,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其次,本书中还对医学与哲学如何建立联系进行了讨论。
作者指出,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可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通过哲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医学的概念。
同时,医学也可以为哲学的研究提供实践的基础,进一步解释一些抽象的哲学概念。
最后,本书对如何在医学与哲学之间建立有效联系也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首先,作者提到需要通过读书和研究来获取有关医学和哲学的基础知识。
其次,还要注重实践,探索和体验新的概念,以增强对医学和哲学概念的理解。
最后,作者建议,为了让了解更深入,我们需要对医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长期的探究。
总之,《医学的哲学》一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医学与哲学之间
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一些哲学概念,为我提供了有关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关系的建议。
此外,本书也给我提供了一些新思考和见解,对我以后研究哲学和医学联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说易医同源
浅说易医同源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浅说易医同源2012-09-12 20:18易医文化,是中华科学文化的代表,是太极文化的精粹。
是我国古代先民、先哲、先贤、先圣们的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富强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易医文化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研究易医文化,并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这固然是重要的。
然而更重要的是开发其蕴藏着的丰富的科技资源,使易医科技与现代人体生命科技接轨,并在实践应用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这才是我们研究易医文化的根本目的。
易医文化是易医结合的文化,具有共同的基础。
易医同源,易医同理。
易医同源,源于宇宙万事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变化的天地之道,内含阴阳互根互动互用互补、动静消长、五行生克之妙。
“生生之谓易”,此乃大易之灵魂。
“一阴一阳之谓道。
”此乃宇宙发展之规律。
阴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是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
这是易医文化中的生动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易医同理,是指易医的天人合一、同此阴阳之理。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身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万物一太极。
天人之间,同质、同构、同序、同气、相关、相联、相应、相通。
宇宙之广,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同为阴阳二气所造化;天地之在,时物动静消长,千变万化,同为阴阳二气的造化与运行,乃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正如《内经》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医相通,易医相承。
易医相通,是指易医之间的运动观、整体观、平衡观相通。
其中运动观相通,体现在易医中内含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运动都遵循园道规律。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
医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第一层关系: 哲学是另一种医学人是无可选择地被“抛入”这个世界,而展开现实的人生的。
现实的人生注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从哲学的眼光来看,就是人的有限性问题。
所谓人的有限性,是指人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一个限度。
在时间维度上有限就是说人不能永生,终有一死。
而在空间维度上有限,就是说人不能在广度上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延伸到无限远的地方:人不能在深度上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延伸到无限深的地方。
人的有限性对于一个有能力思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困境,并且是一个绝对严肃的困境。
因为所谓有限,就是有局限,有局限就是有问题,有疾患,有病症尽管海德格尔说人是无可选择地被抛入这个世界,但人却必须对人的有限性做出绝对严肃的处置与选择。
也就是说,人必须就人的有限性做出治疗性选择。
人类到目前为止所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思想或技术,其实都可以看做是关于人的有限性问题的治疗方式。
这些治疗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医学(日常意义上的),一种是哲学。
除此之外,别无其它。
第二层关系: 哲学是医学的医学虽然哲学也是一种医学,但它是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医学的另一种医学。
作为另一种医学,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医学。
因为哲学具有对一般意义上的医学的反思力和批判力。
这种反思和批判,其实就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医学提出哲学层面的质疑和诊断,以求最好地促进医学向人性化方向发展与进步哲学是学术的制高点,是人类的第三只眼睛,天然地具有一种批判的形而上的眼光。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医学的所有重要突破最后都被提到了哲学的层面去理解。
医学的所有重大进步与成果如试管婴儿技术、安乐死技术、克隆技术等等,最后都演化成为了哲学的话题,并提交给哲学进行最后的讨论与处置。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哲学是医学的医学,甚至说,哲学是最高的医学。
医易同源识病法读后感
医易同源识病法读后感以前我就觉得中医特别玄乎,那些个经络啊、气血啊,看不见摸不着,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一样神秘。
而这“医易同源”更是给中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面纱。
这书一开篇就像一个老中医在我耳边轻声细语地讲述着医和易的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就像个好奇的小娃,眼睛瞪得大大的,竖着耳朵听。
再说到识病法,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以前我以为看病就是医生拿着听诊器听听,开个化验单检查检查,然后对症下药。
但这本书里的识病法,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样。
中医通过看人的面色、舌头,摸脉搏这些,就能大概知道身体里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这就好比是中医有一双透视眼,能透过身体的表象看到里面的“小毛病”。
而且这些方法还和易经里的道理相关联,就像是给中医的这些神奇技能找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理论靠山。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里举的一些病例。
那些病例就像是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把医易同源识病法展示得淋漓尽致。
有个例子是讲一个人老是觉得浑身没劲儿,去医院做了好多检查,都没查出个所以然来。
结果一个老中医用医易同源的方法,看了看他的舌苔,把了把脉,再结合这个人的一些生活习惯,从易经的角度分析了一下,就判断出是身体里的阴阳之气出了岔子。
然后开了几副中药,还叮嘱了一些生活上的注意事项,这人慢慢就好了。
这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用他独特的武器——医易同源识病法,把病魔这个小坏蛋给赶跑了。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的敬意那是蹭蹭往上涨。
这医易同源识病法就像是中医宝库里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它不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还为现代的健康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思路。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中医的大海边捡到了一个漂亮贝壳的小孩,虽然只是看到了一点点中医的奇妙之处,但已经被深深吸引了。
我现在就想把这本书里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知道原来中医还有这么有趣又厉害的一面。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医和易经新的认知大门,让我在这个充满奥秘的知识世界里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探索之旅。
中西医碰撞与结合的哲学思考
中西医碰撞与结合的哲学思考中西医碰撞与结合的哲学思考摘要:中西医学自古以来就各自独立发展,二者均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思维方式。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加强,中西医学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密切,中西医学碰撞和结合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中西医学碰撞和结合的必要性和挑战,并提出结合的哲学思考,以期为中西医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中西医学、碰撞、结合、哲学思考一、中西医学发展的历程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系统,起源于古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广泛信仰的医疗方式之一。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医学思维方式则强调综合分析、辩证施治。
在寻求疾病的根源时,中医强调身体内部的统一性,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部位和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西医则是源于欧洲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医学体系。
西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思维方式强调临床试验、单因素分析、疾病治疗的科学性。
在寻求疾病的根源时,西医强调各个部位和器官的独立性,认为疾病是由个别的细胞、物质或重要器官的缺陷引起的。
二、中西医学的碰撞和结合会议世纪末,中西医学之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中药材的活性成分、针刺疗法在神经内分泌调节上的作用机制、中西药物联用的平衡成分、中医经络学的生理表现与西医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等等,逐渐获得了一些科学证明,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对人体健康问题的解答。
对于中西医结合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这两种医学体系相互协调,实现融合。
在实际操作中,中西医学结合面临着许多的考验和挑战,首先是医学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之间的巨大差异,其次是医生之间在临床实践中的合作困难,最后是医疗机构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三、中西医学应该如何融合中西医学的融合需要相互尊重,也需要深入探讨中西医理论的本质、优点和缺点。
医易同源识病法读后感
医易同源识病法读后感读了“医易同源识病法”,就像是在医学和古老哲学的神秘森林里来了一场奇妙的探险。
以前我总觉得医学嘛,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些复杂的病症就像一团乱麻,医生们就像超级侦探,得从各种症状里找线索。
可这医易同源的理念一出来,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
就好比说,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这个病用什么药,而是从一种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人体和疾病。
就像看一幅大画,以前只盯着画里那个生病的小角落,现在呢,是把整幅画的布局、色彩、风格都考虑进去。
这让我想到我们人也是这样,身体里的各个器官就像画里的不同元素,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比如说,在识病的过程中,医易同源讲究一种平衡的观念。
这就像走钢丝一样,人体的健康就是在这个钢丝上稳稳当当的状态。
一旦哪个方面出了问题,就像是在钢丝上晃悠了,可能是这边重了,那边轻了。
这种平衡的打破可能就是生病的开始。
这可比单纯看一个指标不正常要有意思多了,感觉像是把身体当成了一个小宇宙,每个细胞、每个器官都在这个宇宙里有着自己的位置和使命。
而且啊,这医易同源识病法还带着一种哲学的韵味。
它让我觉得生病不是一件那么可怕的、孤立的事情。
就像人生里的起起落落一样,疾病也是身体这个系统里的一种变化。
它像是在提醒我们,是不是生活里有些东西失衡了,是不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情绪状态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体这个小宇宙的平衡。
不过呢,这东西也不是那么容易完全理解的。
有时候那些关于卦象和医学概念的解释,就像一团迷雾,得反复琢磨才能有点感觉。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是挖掘就越能发现惊喜。
总的来说,读完这个医易同源识病法,我对医学有了新的认识,不再觉得它是那么冷冰冰、干巴巴的科学,而是充满了古老智慧和哲学思考的艺术。
我想,要是医生们都能从这个角度去看待疾病,那治病说不定就像一场充满智慧的棋局,每一步都能更加精准、更加全面地照顾到患者的身体和心灵。
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也得像对待一个小宇宙一样,要用心去维护它的平衡,这样才能健健康康的。
医学的哲学思考读后感
医学的哲学思考读后感首先啊,我发现医学和哲学就像一对儿难解难分的好伙伴。
以前我总觉得医学嘛,就是看病、开药、做手术,把身体的毛病修好就行了。
可这本书让我知道,这背后藏着太多哲学的弯弯绕绕。
比如说,什么是健康?这在我们平常人眼里,可能就是不生病呗。
但书里就给你展开讨论了,从身体机能到心理状态,从社会适应能力到精神层面的和谐,原来健康是个这么复杂又全面的概念啊。
这就好比说,一个人身体没病,可天天闷闷不乐、和周围人处不来,那他能算真正健康吗?这就引出了一个思考,医学不能光盯着身体的病症,还得把人当成一个整体,包括他的情绪、他的生活环境啥的。
再讲讲疾病吧。
我们都害怕生病,可这本书从哲学角度来看,疾病不仅仅是身体的灾难,它还是一种信号。
就像身体这个大机器出了点小故障,然后亮起了红灯。
这个红灯可不仅仅是让医生来修一修这么简单,它还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说,长期熬夜工作导致身体累垮了,这病的背后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是不是过于追求工作成就而忽略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呢?这时候医学的治疗就不能是简单地把症状消除,还得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生活需要调整。
这就像给患者开了个“思想药方”,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还有医生这个角色,在哲学的审视下也变得特别有趣。
以前我觉得医生就是个治病的专业人士,技术好就行了。
可书里让我明白,医生其实承担着很多道德和伦理的责任。
就像在面对一些绝症患者的时候,是告诉他们真相让他们有权利选择最后的时光怎么度过呢,还是隐瞒病情让他们抱着希望但可能最后会失望呢?这可太难抉择了。
医生不仅要治病,还得在这种道德的迷宫里找到正确的路,这就要求医生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得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维。
书里还谈到了医学发展的一些哲学思考。
现在医学科技发展得可快了,各种新的治疗方法、药物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就像我们会不会过度依赖技术而忽略了人本身的自愈能力呢?有时候一些小病,身体自己就能调整好,可我们可能会立马跑去医院,要求各种检查和治疗。
评《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哲学论文.doc
评《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哲学论文《周易》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奇葩2000多年来,它以其精巧深刻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结构框架,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人文的各个领域,而且成为推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杠杆。
著名哲学史家朱伯昆主编的《易学智慧丛书》和任作序,是一部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探讨易学的特点和价值的大型著作。
肖汉明教授所著的《易学与中医》一书,对传统医学中蕴含的易学智慧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人们理解中医的本来面貌,为中医从巫术丛林走向现代科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该书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揭示了中医思维方式与易学的相似之处,以及易学对历代中医理论家和实践者的智慧启示。
在人类发展史上,巫医携手并进。
《周易》作为一部占卜书,可以为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这在于历代医家对易学的自觉认识和对易学思维方式的掌握。
正是易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使他们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打上了易学智慧的烙印。
自我国早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问世以来,《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范畴体系对医学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影响。
肖汉明教授在分析主要医学经典文本的基础上,认为易学对传统医学的滋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周易》中的天、地、人“三才”和韩医的“卦气说”:“九宫图式”等内容为传统医学提供了系统而有机的思维方法,使传统医学能够集中研究整个自然大系统中的人类,对影响人类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二是《周易》中的“取象比类”方法,即人体与自然现象相比较,医家认为人体与天地同构,人体局部信息向整体的反映等。
,这是“拍摄图像和比较类别”方法的应用易学对阴阳对称平衡和五行生克的把握,为医生理解人体的平衡、生克提供了依据。
历代医家,如张仲景、、、刘素素、朱振恒、楼瑛、李时珍、、吴有兴、唐宗海等。
他们在医学上的成就,都与他们自觉运用易学思维方式,吸收易学智慧有关。
第三,《周易》与医学有着普遍而特殊的关系。
《周易》的原理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谈“医易相通”的科学性
浅谈“医易相通”的科学性摘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的祖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人与自然合一”的客观实际,写出了《易经》,画出了八卦图。
对我国的天文学,气象学,中医学等多学科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促进我们对“医易相通”的理解和学习,谨从“医易相通”的焦点和以数字表示的先后天八卦图在临床中的应用来谈谈“医易相通”的科学性。
【关键词】医易相通的焦点;先天八卦;一个观点,两条规律;后天八卦;子午流注针法;腹针疗法;D.N.A分子结构图【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366-02“医易相通”这一观点,从古至今,都得到中医界的认同。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我国现代针灸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提出“针医通易”。
杨力教授在《周易与中医学》中,更加详细具体地论述了《周易》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我们对学习“医易相通”的兴趣,和增强我们对“医易相通”的科学性的认识,下面分别从“医易相通”的焦点和以数字表示的先后天八卦图在中医学以及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这两个方面来浅析“医易相通”的科学性。
1.“医易相通”的焦点“医易相通”的焦点是在于思维模式的同源[1],主要集中体现在三方面:(1)运动观相通;(2)整体观相通;(3)平衡观相通。
具体分述于下。
1.1 运动观相通《周易》和中医学都认为八卦图所表示的宇宙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这些物质是在有规律的运动的。
《周易》强调的运动规律是圆道。
所谓圆道,是指宇宙存在着圆的运动规律。
人类居住的地球每天以自转的形式围绕太阳作圆周运动,形成了白天黑夜和春夏秋冬的往复无穷。
《周易》圆道是一种动态循环,一切都存在着周期性的往复。
这一规律对中医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就渗透了圆道的观点,如阴阳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互相转化、以及五行的生克制化等理论无不是圆的现象,中医临床的子午流注理论,五运六气理论等都是《周易》循环论圆节律的反映。
由对“医易同源”认识的改变想到的两个重要问题
由对“医易同源”认识的改变想到的两个重要问题【1】“医易同源”是中医一个核心的观点,之前的时候只是知道,但是从来没深入思考过。
2018年6月的时候,有一次在同朋友聊天,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医易同源”中的“源”的意思是源头,“同源”就是同一个源头,那么这里面无形中就是说:”医“和”易“的起源在时间概念上不存在先后关系,这样才能称之为同源。
而在这之前,自己无形中认为”医“和”易“在时间维度上是有产生的先后顺序的,默认了”易“先于”医“产生;但是现在看来,”医“和”易“是在同一时间点产生,两者没有先后之别;【2】“易”在主流认识中认为属于哲学的范畴,”医“在主流认识中认为是属于具体学科知识的范畴;哲学作为万学之母,其诞生时间是早于知识的,从西方科学的发展来看,哲学诞生之后,具体学科知识才从哲学中逐步分化出来,也就是哲学和具体学科知识在时间概念上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而上面提到“医易同源”内涵,就是作为哲学层面的“易”和作为具体学科知识的“医”,两者在时间概念上却是同时产生的,不存在先后关系。
所以可以看出,哲学先于具体学科知识出现的结论适用于西方的科学体系。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具体学科知识是同时出现的。
【3】哲学作为人类思维的最高层面,和具体的学科知识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别,这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哲学和具体学科知识采用了两套完全不同的概念体系)。
但是拿到中国古代来说,从“医易同源”推导出的“医易产生于同一时间点”这一结论看,两者没有层次之别(易的阴阳五行哲学概念可以和中医里面描述人体生理病理的概念完全融合到一起)。
很多人说中医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哲学,这个结论明显是没有经过深入思考。
准确来说中医是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完美统一体。
更进一步来说,中医是哲学、知识、常识、现象四个层面融合体,没有非此即彼之分,这恰好和中国古典哲学“万物一体”的认识相吻合。
【4】为什么这两个结论很重要?第一个结论实际上可以再次推演,会得出中医的时空观是时空一体的认识,这完全不同于主流的认识(主流观点认为西方以空间为主,中国以时间为主,例如某知名中医专家提出的开方就是开时间,这是不对的,准确来说应该是开方是开时空一体)。
医生的哲学理念和人文修养--读后感
20121510801李鑫法学院读《医生的哲学理念和人文修养》有感读完老师推荐的郎景和教授的文章--《医生的哲学理念和人文修养》,感触颇多。
之前的自己总以为,一名医生,只要做到认真对病人询问,认真开好药,认真为病人动手术就好了。
却不曾深思过把医学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去看待它、研究它。
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哲学始于医学, 医学最终要归隐于哲学。
他把诊治中的哲学解释为诊治方案的正确与错误, 涉及医者的责任心、技术水平、临床经验, 以及思维能力和方法。
我认为,哲学即是一种方法。
而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
从西方学术史看,哲学衍生出科学。
放在医学方面上讲,医生在冷静的理性的甚至是严肃精确的研究中透露出哲学理念,而哲学反过来指导着医学的进步。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结合的综合科学。
”这是郎景和教授医学哲学思想的内核。
郎教授教导青年医生要重视理论与实践,我认为这一点很好的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念。
古诗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理论知识源自于实践的土壤,没有实践的根基,只能筑起空中楼阁,最终成为空谈,其结果及其价值必然遭受怀疑。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理论指导实践”,尤其是哲学理论,对实践有着各个层面的影响作用。
裘法祖教授说, 一个人要多学、多想、多做; 会做、会说、会写。
认知是相对的, 也许是片面的, 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医学原理也会如此。
我们要珍视自然的每一种状态, 要尊重科学, 要客观地看待科学。
科学不是万能的。
认识无限, 而我们认知的程度和探索的范围总是十分有限。
那么在工作中不忘学习,在学习中时刻探索实践,这才是真正的“医者”。
在医学中既要遵循科学原则,又要牢记人文原则。
郎教授认为不能将医学视为纯科学,这样会导致机械主义。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时时处处的变化着。
疾病因人而异,并且同一个人在生病的不同阶段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
作为一名医生,就必须要“理解病人, 要体察病人的体验。
医学的哲学思考
《医学的哲学思考》的读书笔记此书的中心思想:把医学和医务人员的现实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把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引入医学目的和医学本质的反思、回归和提升之中,让医务人员受到哲理和人文的熏陶,始终保持思想的活跃和先进。
此书主要观点摘抄:医学哲学从知性的层面入手,开阔人们的视野,以向医务人员主体提供辩证思维方法、铸造人文精神、培养关爱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为目的,是探讨医学“形而上”的思维活动。
“形而上者为其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即精神,器即行为。
中国哲学主张气一元论,而西方哲学主张原子论即表现为整体性与个体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功能性与结构性、无形与有形的对立,中国哲学注重内因,而西方哲学注重外因,中国哲学认为构成事物的途径与方法是生化,西方哲学认为是组合。
在中国医学的指导下,中医走的是从“整体表象”到“整体思维”的道路,而阴阳学说的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理论和实践是一致的、哲学和科学是混同的。
在西方哲学指导下,西医走的是形式思维的道路,而理性、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和实验则是其认识事物的途径。
其思维和存在是对立的、理论和实践是分离的、哲学和科学是区分的,随着科学的进步,中西传统哲学观念都陷入了危机,出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瓶颈问题,中国哲学一直停留于对自然界的笼统模糊的认识上,缺乏对事物的特性与运动变化的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科学的实验与论证,又不能及时吸收新的科学成果,因而牵强附会的成分不少,甚至带有浓厚神秘色彩,中国哲学指导下的中医学在近代落伍了,但是西方哲学在现代也陷入了危机,其基本原子论的观点中有关间断性的观念,追求物质不可分的终极单元已被科学证实是错误的,原子论体系的根基受到了冲击。
所以我们要反思医学模式、倡导儒家仁爱精神、探索医院文化、促进医学进步与文化传承、禁忌过度医疗、弘扬《新世纪医师宣言》、重视疾病预防、学习医学家的光辉思想。
现阶段医学目的的调整、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医学需要使医学继续教育成为医学的时代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易 相通 , 由来 已 久 。在 易 的 指 导 下 , 中医 药 学 自
和类 比方法 , 阴阳是 形 而 上 之 道 , 类 比 是 直 觉 推 理 。 西
成体 系 , 承传 至今 , 影 响四海 。但 自西学 东渐 以来 , 屡 遭 诟病 , 日渐 式 微 。针 对 这 一 现 状 , 本 文试 从 理 、 医、 药、 学
Ke y Wo r d s :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e e n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Y/Ji n g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 a r mo n y b e —
j u a n。ZHANG Xi a o — f e n g.P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Co l l e g e I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
Ch an gs h a 41 02 08,Chi n a
四方 面 进 行 探 究 , 以 期 为 中 医 药 的 发 展 和 振 兴 提 供 基 本
理念 。
方 产生 了形 式逻 辑 和实 验 方 法 , 逻辑是思维之道 , 实 验 是 证实 之 门 。爱 因斯坦 把 “ 形式逻辑” 和“ 系统实验” 视 为西方 科 学发展 基 础 的 “ 两 个 伟 大 的 成 就” 。 中 国 由于 墨学 中绝 , 始终 未 能迈人 近代 逻辑 思 维之旅 。 在 具 象类 比推 理 的推动 下 , 天人 合一 思想 孕育 了诠
b l e .Th e f a s t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mo d e r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i t s t h e o r y n o wa d a y s h a s r e d u c e d t h e 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i n t o a l e s s a d v a n t a g e d p o s i t i o n .B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c o n g e n i t a l d e f i c i e n c y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t h e p a p e r p o n d e r s o v e r i t s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o f f e r s s o me t h i n k i n g o n b r e a k i n g t h e d i l e mma .
Ab s t r a c t : Th e r e h a s b e e n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b a s i s i n Tr a d i t i o n a 1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f o r t h o u s a n d s o f y e a r s .I t s t h e o r e t i —
供一些思路 。
关键词 : 医 易相 通 , 中医, 天 人 合 一
中图 分 类 号 : R—O 2 , R 2 一O 3 Βιβλιοθήκη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 0 2 —0 7 7 2 ( 2 0 1 3 ) O 4 —0 0 1 1 -0 3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Re f l e c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I n t e r a c t e d wi t h Y /J i n g W U Ho n g —
c a l s y s t e m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Y /J i n g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h o u g ht s ,f o r mi n g a h i s t o r y wh e r e me d i c i n e a n d Y/ Ji n g a r e i n s e p a r a —
医学与哲学 2 O 1 3 年4 月第 3 4 卷第 4 A期总第 4 7 4期
医易 相 通 的哲 学 反 , 田 *
吴红 娟 ① 张 效峰 ②
摘要 : 中 医药 有 几 千 年 理 论 与 实践 基 础 , 其 理 论 体 系 与 周 易哲 学 思 想 具 有 流 源 关 系 , 形 成 了 医 易不 分 的 历 史 。现 代 科 学和 技 术 与 其 理 论 的 快 速 发 展 , 使 中 医 药理 论 和 实践 在 今 天 显得 相 形 见 绌 。通 过 分 析 中 医 药在 理 、 医、 药、 学等方 面的不足 , 思考其 未来发展 理念 , 为 突破 其 困局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