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7 推荐作品 篇目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2
古诗文选修导学案使用时间:11月编制人:盖淑梅校对人:焦海楠备课组长:宝国华主任:杂诗十二首(其二)学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一、知人论世: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2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有《陶渊明集》。
二、整体把握:诗中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属于材料的部分是。
试着概括本诗的主题。
三、导读:1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沦”意为,“西河”意为,“景”意为。
首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考:首四句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这为下文的哪句话埋下了伏笔?。
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杂诗十二首(其二)》
小组讨论: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的?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 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
No 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
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 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
Image “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
“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写 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 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1、朗读诗歌,分析本诗的感情基调? 苍凉悲慨
2、本诗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情感? 悲悽
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本诗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
Image 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 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 。
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感触?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1、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2、胸怀大志,不因困难而退缩。 3、完善自我,努力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练习: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Image 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
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陶诗的悲情:
1.生死之悲 2.士不遇之悲 3.志业未成之悲 4.孤苦之悲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 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
No 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学习材料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学习材料环节一:课前热身:猜猜看,下面各诗句的作者分别是谁?(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环节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感知诗人的形象特征问题:诗歌的诗眼是哪个词?结合诗句描绘诗人的形象环节三:探究诗人悲戚的原因,解读诗人的人生抉择问题1:诗人内心“悲戚”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 :陶渊明“志”在何方?(结合下面陶渊明的诗句解读陶渊明的志向)(1)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杂诗(其五)》节选注:[1]欣豫:欢乐。
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2]骞(qiān):飞举的样子。
翮(hé):羽翼。
骞翮:振翅高飞。
翥(zhù助):飞翔。
(2)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注: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刑天是炎帝的战将,武艺高强,勇猛善战。
在炎黄帝战争中贡献非常,在与皇帝的独斗中被黄帝斩下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3)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咏荆轲》问题3:陶渊明为何志“不获骋”?结合材料分条概括(小组合作探究,形成文字)补充材料:1、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学案 (无答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运用找关键词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2、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学会鉴赏同类诗歌3、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二、人物生平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浔阳柴桑(今九江市星子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陶潜一共做过五个官:1、29岁,江州祭酒他本是名门之后,不幸九岁丧父,家道中落,便投靠外祖父家,而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即猛志所向,超越四海,要大展宏图,大济苍生)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因此后来去做了江州祭酒,可又由于出身庶族,被人轻视,便辞官。
2、大约36岁时,幕府(桓玄)桓玄即桓温的儿子,出身高贵,权势熏天,陶渊明对此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很不幸,这个可爱的枭雄一败涂地,被后来的刘宋开创者刘裕一一消灭了。
3、39岁时,镇军参军(刘裕)原本对他也抱有希望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
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陶渊明的诗歌,通常能揭穿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首诗以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
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
2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过一定数量的陶渊明的诗歌,对陶渊明有一定认识。
但大多认识集中在热爱田园生活,厌恶官场方面,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知之甚少。
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只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使学生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只有反复朗诵品尝诗句的意思,才能明白诗歌抒发的悲恸寂寞的心情。
3重点难点1.学习诗人表达“悲悽”之情的方法。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3.理解诗人的人生选择,感受诗人悲悽的情感。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认真阅读,整体感知(一) 导入:回忆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的形象。
请先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
回答时,请先背诵相关诗文,然后发表你的观点。
示例:《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安贫乐道,及时行乐,回归田园,热爱自然,厌恶官场。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隐居的榜样,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
许多士大夫在官场失意之后,往往从陶渊明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他真的不再矛盾和痛苦了吗?让我们在《杂诗十二首(其二)》中寻找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科目语文Leabharlann 年级高三班级
时间
题目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重
点
难
点
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语文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doc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教案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 •难点:“悲戚”的深意。
(-)课前:作业小评小评上节课作业“我最喜欢的陶渊明的一句诗: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业展示并点评,以激起 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的学习热情。
(二)知人论世从生平经历、为人、思想、作品四个方面让学生谈谈自己所认识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 著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 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思想主要受到儒 家和道家的影响,其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 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我们强调了诗人的“境遇不 同,诗情有别”,那么,隐居田园十年后,我们的陶渊明他的诗歌里又有什么情感在里边呢?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再次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三)初读课文本诗写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第十年,杂诗共有十二首,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归隐田园后的陶渊明内心是否真的平静了呢? 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找岀文中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字词,把握本诗的情感基调。
2、 请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点评)3、 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和情感)(四)检查预习检查学生预习案完成的情况,展示并进行点评。
教学设想五、 课时安排 六、 教学过程 咏诵读感受诗歌的情感,讨论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分组朗读,小组探究,小组合练 1课时三、教学方法(译文)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篇诗歌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作品,通过了解作家来更好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陶渊明的作品在高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但是本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以前学过的陶诗的情感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来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矛盾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成长有指导意义。
经过高一年级的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鉴赏的能力,情感把握还可以,但具体分析鉴赏稍欠缺。
所以安排小组合作逐句研究分析诗歌,培养学生从短小的文字当中体会旷远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陶渊明生平,感受诗中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师生梳理诗意,品析诗人写作缘由,探究诗人的情感归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品味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抒发的时光流逝、孤独寂寞、壮志难酬的悲寂之情。
难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理解作者的矛盾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点点滴滴,还有诗和远方。
古典诗歌当中蕴含着感召生命的感动,在这种感召当中积蓄了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德、修养……所以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要把握诗人的情感。
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学们也要学好诗歌,把诗歌传承下去。
今天就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
(二)初赏诗歌,品其诗意1.回顾之前学习的陶渊明的作品,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
PPT展示《归园田居(其一)》。
提问表达情感:官场的黑暗不自由,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他选择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PPT展示《归园田居(其三)》。
提问表达情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自读《杂诗十二首(其二)》,参照注释,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杂诗十二首(其二)》获奖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张小刚一、教材依据:《杂诗十二首(其二)》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代诗歌,作者为东晋的陶渊明。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与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本单元主要要教会学生学会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欣赏诗歌,就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中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进而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旨。
二、教学定位:鉴于教学内容的定位,本节课主要的教学主要依托的是思维导引和以本悟本的教学方法。
思维导引,层层递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核心要点;以本悟本,见微知著,深挖文本内在逻辑勾联,提升思维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入门方法,能够读懂浅显的古代诗歌,基本能在教师的课堂实操引导下层层深入,把握诗歌的意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思维导引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已经能基本把握,但以本悟本,对文本内部的信息逻辑勾联思考并不深入,因此在这方面要强化其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自读体悟,感知文本内容。
2、能力目标:深析研读,理解诗作要旨。
3、情感目标:品评体悟,把握诗人情志。
四、重难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朗诵MP3音频六、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语:通过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导入。
引用“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记载导入,抛出问题:陶渊明晚年是不是依然心怀“猛志”呢?2、目标解读:目标解读目标层级方法实现形式目标知识自主的读诵读解文能力深刻的析悟本析情情感客观的评写作评人3、诵读(活动)读准字音句读,把握诗歌大意形式:小组诵读——集体诵读——音频范读4、导引提问:1)、本诗创作于什么时间?核心明确:夜晚——“素月”、“夜中”……2)、夜晚的景色如何?核心明确:宏大、开阔——“沦西河”、“出东岭”、“万里晖”、“空中景”……5、导引提问:“如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面对如此良夜美景,作者的心里却不是“如无闲事”,而是心事重重。
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7杂诗十二首其二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读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标题:《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出对自然景物的美好感受。
2. 培养学生对杂诗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杂诗,发展他们的文学表达和想象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上堂数课所学习的杂诗特点,如自由的词调、形象千变万化等。
- 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介绍的《杂诗十二首》及其创作背景。
2. 感知与理解(15分钟)- 教师出示《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全文,并简要介绍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景物。
- 分析诗中所描述的景物的特点,如草木葱郁、昆虫飞舞等。
- 学生分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诗中颜色、声音和气味等细节描写。
-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描写的理解与感受。
3. 文本解读(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杂诗十二首其二》。
-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对描写的效果。
4. 创作实践(2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绘画或摄影作品,展示与诗中景物相似或相关的场景。
- 学生选择一幅作品,以《杂诗十二首其二》为创作源泉,创作一首自己的杂诗。
-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学生交换自己的创作,相互欣赏,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 邀请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讨论各自的杂诗之间存在的相似点和差异点。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收获,总结出杂诗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教案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制作一本《杂诗十二首》的读书笔记,包括对每首诗目的理解、喜欢的诗句等。
2. 鼓励学生自行查找其他杂诗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并组织学生分享和讨论。
3.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出示某种自然景物的照片,并请他们创作一首杂诗描述此照片。
教案评价:通过此教案的设计,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杂诗十二首其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知和理解诗中描绘的美丽自然景物,还能通过创作自己的杂诗,拓展他们的文学表达和想象力。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7 推荐作品 篇目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篇目二杂诗十二首(其二) 一、认字音沦.(lún)和.(hè)掷.(zhì) 骋.(chěnɡ)二、识词语1.白日沦.西河沦:落下2.荡荡..空中景.荡荡:广大景:通“影”,月光3.气变悟时易..时易:时节变换4.不眠知夕永..夕永:夜长5.欲言无予和.和:应和6.挥杯..劝孤影挥杯:举杯7.日月掷.人去掷:抛开8.有志不获骋.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三、背佳句1.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2.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3.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说作者【简历】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子》《老子》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作品】《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评价】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寻背景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心情很矛盾。
最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
归隐后有志难骋,内心十分苦闷,但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诗人内心的忧愤情绪无限深广。
这首诗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的。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教案
引言
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理解《杂诗集十二首》中的第二首诗。
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美学价值有更全面的了解。
教学目标
理解《杂诗集十二首其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
步骤一:背景介绍(10分钟)
通过简要介绍《杂诗集十二首》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和诗歌的整体特点。
步骤二:朗读理解(15分钟)
引导学生一起朗读《杂诗集十二首其二》。
分组讨论,尝试理解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主题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并进行讨论。
提示学生考虑诗歌中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步骤四: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拟人等。
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典型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步骤五:情感体验(15分钟)
让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并理解不
同人对同一诗歌可能产生的不同情感。
步骤六:小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
法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结合本节课
所学的分析方法,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教学评估
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
独立完成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资料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的原文和翻译学生选取的自己喜欢的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目二杂诗十二首(其二) 一、认字音
沦.
(lún)和.(hè) 掷.(zhì) 骋.(chěnɡ)二、识词语
1.白日沦.西河沦:落下
2.荡荡
..空中景.荡荡:广大
景:通“影”,月光
3.气变悟时易
..时易:时节变换
4.不眠知夕永
..夕永:夜长
5.欲言无予和.和:应和
6.挥杯
..劝孤影挥杯:举杯
7.日月掷.人去掷:抛开
8.有志不获骋.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三、背佳句
1.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2.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3.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说作者
【简历】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子》《老子》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作品】《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评价】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
大类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心情很矛盾。
最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
归隐后有志难骋,内心十分苦闷,但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诗人内心的忧愤情绪无限深广。
这首诗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的。
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义熙十年(414),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链常识
山水田园诗
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起于南北朝时期晋宋之交的陶渊明与谢灵运,陶诗多咏田园,谢诗摹写山水,各有突出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唐朝开国之后,由于政治统一,政府奖励生产,生产力发展很快,几十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给一些知识分子创造了饱览山川田园风光的物质生活条件。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思想的活跃,许多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
之心很强,他们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胜山水。
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颂祖国山川壮丽来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来表现社会和平安定。
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
他们在隐居生活中,常常临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
又加之唐初佛道盛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知文意
这首诗是组诗《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二首,全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难酬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明文脉
赏技巧
1.景、情、理交融
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的孤独,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清冷的夜气,无垠的
宇宙,短暂的人生,流逝的光阴,未酬的宏志,这些都非常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2.刻画渲染,意境独到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这是一个寥廓的宇宙,也是一个缥缈的虚空。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刻画了清冷、孤寂的画面。
寥廓的宇宙和清冷的居室在一片侵肤的清冷之中融合在一起。
3.语言风格朴素平淡,直率自然
这首诗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儿斧凿的痕迹,读之亲切真挚,不知不觉走进诗人营造的凄冷的意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