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紫妩晴
石榴裙的典故
石榴裙的典故“石榴裙”本来是古代女子所穿的一种裙子的款式,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南朝梁元帝诗词,是用来形容女子美态的。
“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形容男人拜倒在女人脚下不能自拔。
那么,石榴裙是什么裙?男人何以“拜倒在石榴裙下”呢。
“石榴裙”本是古代女子所穿的绣石榴花的大红裙子,一说是红艳颜色的长裙。
“石榴裙”一词,最早出于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所著《乌栖曲》,其中“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用来形容美丽女子亭亭玉立的迷人风韵。
后来,“石榴裙”便成美女的代名词。
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石榴裙更成为年轻女子极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上至天平公主、杨贵妃,下至普通民间女子都喜色如石榴红,不染其他杂颜色的飘逸长裙,也留下许多称赞女性美的“石榴裙”诗。
唐朝的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诗人韦应物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
”(《赠姬人》)。
大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曾描写一位色艺双绝的弹琵琶女子:“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诗中的“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
有关石榴裙的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有关杨贵妃的了。
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附近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
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
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
朝中大臣对此很是看不过去,对杨贵妃怨言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
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
唐明皇忙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故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还有另一说,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贵妃献舞助兴。
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杨贵妃是“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词的创始人吗
杨贵妃是“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词的创始人吗传说杨贵妃素来喜爱石榴花,于是唐明皇为了讨得美人欢心,命人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
等到石榴花开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便与自己的爱妃摆宴欢饮在这“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的妩媚醉态令唐明皇极为欣赏,常将贵妃的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看看哪一个更为艳丽动人。
由于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引起了臣子的不满。
不过满朝文武不敢指责皇上的不是,于是迁怒于杨贵妃,见到这位贵妃娘娘时拒不使君臣之礼。
杨玉环对此极为无奈,不过她依然爱赏石榴花,爱吃石榴果,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我行我素不把臣子的不满放在心上。
一日唐明皇宴设群臣,兴起之际邀杨贵妃献舞助兴。
谁料杨贵妃端起酒杯送到唐明皇唇边,然后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心有不满,见到臣妾也不行使恭敬之礼,因此臣妾不愿意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一听,立刻感到自己的爱妃受了莫大的委屈,于是立即下令,所有文臣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此后群臣只要见到杨贵妃,无不纷纷下跪使礼。
而杨贵妃又总爱穿着石榴裙,所以群臣们跪拜的多是穿着石榴裙的杨贵妃,于是就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
既然石榴裙的模特儿是杨贵妃,那么杨贵妃展示的石榴裙又是个什么款式呢?在唐朝时期,石榴裙是极受年轻女子青睐的一款服饰。
如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这样的裙子。
既然名为石榴裙,那么颜色自然如石榴般鲜红,而且除了红色再无任何杂色,穿着石榴裙的女子被这红色一衬,更显得俏丽动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那位琵琶女的惊人色艺时,这样写道:“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血色罗裙”指的就是石榴裙,用血色来形容裙子之红,石榴裙的鲜艳可见一斑。
而专为石榴裙所作的诗词歌赋,亦是不少。
南北朝诗人何思徵在其《南苑逢美人》中写过这么两句:“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此处用石榴来暗喻心中的美女。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
什么是石榴裙呢?又为何叫“拜倒在石榴裙下”呢?
红裙=石榴裙
古人将石榴的果皮及花捣碎,研汁染布,再做成红色衣物,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
至于“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则源自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一天,唐明皇设宴群臣,邀杨贵妃献舞助兴。
杨贵妃趁机向皇上耳语:“这些臣子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
唐明皇感到宠妃受了委屈,下令百官,尔后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因此流传下来。
权势→美貌
不过,“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流传千年后,也转型了。
唐代众臣“拜倒在石榴裙下”,是畏于杨贵妃的权势;今日的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则是指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
原本拜倒石榴裙是意指屈服于权势,但这句话转了千年,却变成了拜倒在女子美貌底下,就如同,请人传话传到后面意思总和原意有所偏差,有时甚至偏差千里之遥啊。
“寄话会多、寄物会少”。
意指:请人代传话,原本十个字会变十一个字…二十个字会变三十个字。
而请人代转交物品则是,东西愈转手东西变的愈少。
男人拜倒在石榴裙是什么意思
男人拜倒在石榴裙的解释是什么?
一、男人拜倒在石榴裙的解释如下:
所谓的男人拜倒在石榴裙的意思是说,对于有魅力有气质的女人,男人被她们所倾倒。
而这里使用“石榴裙”多指的是古代女子所穿的鲜艳大红长裙。
广泛指当时的年轻女子,而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由来,有许多说法,最知名的就是与杨贵妃有关。
二、典故的由来:
1、传说杨贵妃非常爱石榴花、爱吃石榴,喜欢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某次唐玄宗设宴与大臣共饮,邀请杨贵妃跳舞助兴,这时杨贵妃在唐玄宗耳边低语: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2、唐玄宗认为杨贵妃受到委屈,下令所有文武百官,见到杨贵妃一律要下跪行礼,拒绝者将以欺君之罪惩罚;某日一位文官跪拜完杨贵妃后闷闷不乐,官员问他:为何这般神情?他则回应:刚刚拜倒在石榴裙下了,丢脸,这俗语从此流传至今。
拜倒在石榴裙的典故
拜倒在石榴裙的典故
拜倒在石榴裙的典故如下: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来源:唐朝时,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
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皇帝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
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
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
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拜倒石榴裙”只因杨贵妃一句话
“拜倒石榴裙”只因杨贵妃一句话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形容男人拜倒在女人脚下不能自拔。
那么,石榴裙是什么裙?男人何以“拜倒在石榴裙下”呢。
“石榴裙”本是古代女子所穿的绣石榴花的大红裙子,一说是红艳颜色的长裙。
“石榴裙”一词,最早出于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所著《乌栖曲》,其中“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用来形容美丽女子亭亭玉立的迷人风韵。
后来,“石榴裙”便成美女的代名词。
杨贵妃与石榴裙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石榴裙更成为年轻女子极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上至天平公主、杨贵妃,下至普通民间女子都喜色如石榴红,不染其他杂颜色的飘逸长裙,也留下许多称赞女性美的“石榴裙”诗。
唐朝的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诗人韦应物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
”(《赠姬人》)。
大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曾描写一位色艺双绝的弹琵琶女子:“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诗中的“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
有关石榴裙的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有关杨贵妃的了。
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附近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
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
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
朝中大臣对此很是看不过去,对杨贵妃怨言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
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
唐明皇忙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故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还有另一说,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贵妃献舞助兴。
为何称女人的裙子为石榴裙
为何称女人的裙子为石榴
裙
“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词的来历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
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附近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
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
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
朝中大臣对此很是看不过去,对杨贵妃怨言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
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
唐明皇忙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故把弦弄断了。
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
从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
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开玩笑。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作者:紫妩晴王淼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06期“拜倒在石榴裙下”,相信大家早已熟知这句俗语,多比喻男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
那么这“石榴裙”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其间又有什么故事呢?“石榴裙”自然与石榴有关。
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传入我国。
石榴有许多美丽的名字:丹若、沃丹、金罂等。
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尤以火红色居多,农历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因此又被雅称“榴月”。
火红的石榴花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女子穿裙多喜红色,而红裙的染料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来,因此人们就把红裙称为“石榴裙”。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是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诗,其中的“血色罗裙”就是我们所说的“石榴裙”。
历代诗文中写到“石榴裙”的不胜枚举。
最早提到“石榴裙”的是南朝梁代何思澄的《南苑逢美人》:“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诗中的“石榴裙”指的就是美人穿的大红裙。
可见“石榴裙”一词早在1500多年前的梁代就已经出现在诗歌中了。
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这也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记载。
到了唐代,石榴裙成为一种流行的服饰,深受广大女子的青睐。
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都特别喜欢穿这种裙子。
武则天的《如意娘》一诗也写到了“石榴裙”:“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面对和情郎约会时穿的石榴裙,即使是强硬跋扈的武则天,也难以掩饰情意绵绵、柔情似水的一面。
石榴裙的本意是朱红色的裙子,后来成为美女的代称。
直接以“石榴裙”代指美人的是苏轼,他的《会饮有美堂,答周开祖湖上见寄》中有这样两句诗:“杜牧端来觅紫云,狂言惊倒石榴裙。
”诗人以杜牧自比,抒发了疏狂不羁之情。
而今天所说的“石榴裙”,一般见于“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语中,是说一些有姿色的女子凭借自身的优势,使男人拜倒在其裙下。
有关拜倒在石榴群下的历史典故
有关拜倒在石榴群下的历史典故本文是关于有关拜倒在石榴群下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相信每一个朋友都听说过这句话:“拜倒在石榴群下.” 至于“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来源,据说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有关的。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有关拜倒在石榴群下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拜倒在石榴群下的历史典故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
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
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
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看来这条被男人拜倒的“石榴裙”原来是条美丽女性的魅力和权力的“裙子”。
现如今女人已经没了美人杨贵妃的权势,只剩下隐形的魅力,如何运用好这条“裙子”是乎已经成了女人们的难题,而且让男人拜倒岂是易事?一时容易,一世难也!唐诗描写石榴裙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这样的裙子。
唐诗中亦有许多描写:李白诗:“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诗:“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杜审言诗:“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武则天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等。
俗语“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
俗语“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拜倒在石榴裙下”,相信大家早已熟知这句俗语,多比喻男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
那么这“石榴裙”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其间又有什么故事呢?“石榴裙”自然与石榴有关。
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传入我国。
石榴有许多美丽的名字:丹若、沃丹、金罂等。
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尤以火红色居多,农历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因此又被雅称“榴月”。
火红的石榴花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女子穿裙多喜红色,而红裙的染料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来,因此人们就把红裙称为“石榴裙”。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是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诗,其中的“血色罗裙”就是我们所说的“石榴裙”。
历代诗文中写到“石榴裙”的不胜枚举。
最早提到“石榴裙”的是南朝梁代何思澄的《南苑逢美人》:“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诗中的“石榴裙”指的就是美人穿的大红裙。
可见“石榴裙”一词早在1500多年前的梁代就已经出现在诗歌中了。
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这也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记载。
到了唐代,石榴裙成为一种流行的服饰,深受广大女子的青睐。
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都特别喜欢穿这种裙子。
武则天的《如意娘》一诗也写到了“石榴裙”:“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面对和情郎约会时穿的石榴裙,即使是强硬跋扈的武则天,也难以掩饰情意绵绵、柔情似水的一面。
石榴裙的本意是朱红色的裙子,后来成为美女的代称。
直接以“石榴裙”代指美人的是苏轼,他的《会饮有美堂,答周开祖湖上见寄》中有这样两句诗:“杜牧端来觅紫云,狂言惊倒石榴裙。
”诗人以杜牧自比,抒发了疏狂不羁之情。
而今天所说的“石榴裙”,一般见于“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语中,是说一些有姿色的女子凭借自身的优势,使男人拜倒在其裙下。
“拜倒在石榴裙下”成为崇拜女性的俗语,传说与杨贵妃有关。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小时候,在电视剧看到“说拜倒在某女石榴裙下”的说法,令人很不解。
什么是石榴裙呢?又为何叫“拜倒在石榴裙下”呢?问大人们:“明明是布裙,为何叫石榴裙?石榴不是水果吗?”大人们有的傻眼,有的说:“石榴裙,应该指的是花裙子吧。
”【红裙=石榴裙】古人将石榴的果皮及花捣碎,研汁染布,再做成红*衣物,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
【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于“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则源自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一天,唐明皇设宴群臣,邀杨贵妃献舞助兴。
杨贵妃趁机向皇上耳语:“这些臣子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感到宠妃受了委屈,下令百官,尔后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因此流传下来。
【权势→美貌】不过,“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流传千年后,也转型了。
唐代众臣“拜倒在石榴裙下”,是畏于杨贵妃的权势;今日的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则是指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
历史故事的话:原来拜倒石榴裙这句话的由来是从杨贵妃而来的。
看完这一篇文章,想必大部份的人都和笑游人间一样,对于“拜倒石榴裙”及石榴裙的由来感到茅塞顿开了。
除了了解一些用语的由来外,也想起有句俗语说“寄话会多、寄物会少”。
意指:请人代传话,原本十个字会变十一个字…二十个字会变三十个字。
而请人代转交物品则是,东西愈转手东西变的愈少。
会想起这段话主要是文章后面写到,原本拜倒石榴裙是意指屈服于权势,但这句话转了千年,却变成了拜倒在女子美貌底下,就如同,请人传话传到后面意思总和原意有所偏差,有时甚至偏差千里之遥阿。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
石榴开花,有红、黄、白三色。
人们特别欣赏红花。
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山石榴》中写道:“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诗人虽没有直接写石榴花为红色,见丽人发簪榴花,却担心红艳似火的榴花会不会烧坏少女的翠簪和秀发?这真是赞美榴花的神来之笔。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
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
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
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
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国学讲堂】为什么是“拜倒石榴裙下”,而不是牡丹裙、芍药裙?
【国学讲堂】为什么是“拜倒石榴裙下”,而不是牡丹裙、芍药裙?汉语言中,我们在形容男子对女性极度痴迷和仰慕时,常会说出“某男拜倒在某女的石榴裙下”这句话。
细心的朋友您有没有想过,石榴花虽也常见,但远没有什么月季牡丹芍药花这些耳熟能详,那为什么还要拜倒在石榴裙下,而不是什么牡丹裙或芍药裙呢?有这样一种解释,据传在唐代,杨贵妃喜欢穿石榴裙,唐明皇常让杨贵妃在君臣宴会上起舞助兴,但杨贵妃自持受皇帝宠爱,便借明皇之口要求百官在观赏舞蹈前对她行跪拜之礼,君要臣拜臣不得不从,自此“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话便流传开来。
这个故事且不论真假,但石榴裙确实是当时女子们偏爱的服饰。
在唐代,石榴裙通常指红色长裙,古有“石榴花染”,用植物染料(并非石榴花)将服装染成石榴花般的红色,直到清朝时编写的《御制分类字锦》中还单独保有这一词条。
一条简约但不简单的石榴裙成就了大唐帝国时尚潮流界的翘楚,“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就连很多文学大咖都写诗赞美过石榴裙的美,像苏轼在《石榴》一诗中别写道:“风流意不尽,独自送残芳。
色作裙腰染,名随酒盏狂。
”。
拜倒在石榴裙下,一方面源自当时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与石榴自身的文化属性有关。
在我国,关于石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
据记载,正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将石榴带回中原地区。
北宋诗人王禹偁《咏石榴花》诗里写道:“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诗中提到的道教神明王母,为生育万物,庇护众生,赏善惩恶的女仙之首,因居住在西方昆仑山,故称西王母,既然“王母庭中亲见栽”,便恰如其分地验证了石榴来自西域的说法。
(青海湖西王母神像)传统习俗中,石榴常被认为多子多福、红红火火的象征,民间婚娶时常将石榴置于新人房中,以寓意美好。
这样想来,这石榴裙可是很有文化底蕴的呢。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赏析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赏析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赏析“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小时候,在电视剧看到“说拜倒在某女石榴裙下”的说法,令人很不解。
什麽是石榴裙呢?又为何叫“拜倒在石榴裙下”呢?问大人们:“明明是布裙,为何叫石榴裙?石榴不是水果吗?”大人们有的傻眼,有的说:“石榴裙,应该指的`是花裙子吧。
”【红裙=石榴裙】古人将石榴的果皮及花捣碎,研汁染布,再做成红色衣物,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
【拜倒在石榴裙下】至於“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则源自於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唐明皇宠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迁怒於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一天,唐明皇设宴群臣,邀杨贵妃献舞助兴。
杨贵妃趁机向皇上耳语:“这些臣子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感到宠妃受了委屈,下令百官,尔後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因此流传下来。
【权势→美貌】不过,“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流传千年後,也转型了。
唐代众臣“拜倒在石榴裙下”,是畏於杨贵妃的权势;今日的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则是指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
历史故事的话:原来拜倒石榴裙这句话的由来是从杨贵妃而来的。
看完这一篇文章,想必大部份的人都和笑游人间一样,对於“拜倒石榴裙”及石榴裙的由来感到茅塞顿开了。
除了了解一些用语的由来外,也想起有句俗语说“寄话会多、寄物会少”。
意指:请人代传话,原本十个字会变十一个字…二十个字会变三十个字。
而请人代转交物品则是,东西愈转手东西变的愈少。
会想起这段话主要是文章後面写到,原本拜倒石榴裙是意指屈服於权势,但这句话转了千年,却变成了拜倒在女子美貌底下,就如同,请人传话传到後面意思总和原意有所偏差,有时甚至偏差千里之遥阿。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精选6篇)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精选6篇)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精选6篇)历史典故以中国古典文学、神话中的典故为内容,传达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篇1石榴开花,有红、黄、白三色。
人们特别欣赏红花。
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山石榴》中写道:“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诗人虽没有直接写石榴花为红色,见丽人发簪榴花,却担心红艳似火的榴花会不会烧坏少女的翠簪和秀发?这真是赞美榴花的神来之笔。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
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
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
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
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历史典故篇2原句为“敢在下风”。
《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死后,秦穆公将晋公子夷吾送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
晋惠公以前曾答应过秦穆公,要把黄河环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给秦国。
但晋惠公执政后却没有遵守诺言。
晋国发生饥荒时,秦穆公曾送粮食给晋国,可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时,晋惠公却关闭了两国的粮食贸易市场。
“拜倒在石榴裙下”由来
“拜倒在石榴裙下”由来
本文是关于“拜倒在石榴裙下”由来,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石榴开花,有红、黄、白三色。
人们特别欣赏红花。
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山石榴》中写道:“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诗人虽没有直接写石榴花为红色,见丽人发簪榴花,却担心红艳似火的榴花会不会烧坏少女的翠簪和秀发?这真是赞美榴花的神来之笔。
笔者游西安华清池,特地欣赏了相传杨贵妃亲手所栽之根深叶茂石榴树。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
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
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
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
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七字成语由来溯源
七字成语由来溯源【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俗语多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之意。
那么到底有没有“石榴裙”?究竟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呢?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其间又有什么故事发生呢?“石榴裙”自然是与石榴有关。
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我国。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
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
”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暗含多子多福。
故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
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
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
也许因为石榴是中外结合的产物,所以历代名家吟咏石榴的诗词甚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榴文化。
石榴有许多美丽的名字:丹若、沃丹、金罂等。
丹是红色的意思,石榴花有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颜色,火红色的最多,所以留给人们的颜色是火红的,农历的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五月因此又雅称“榴月”。
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山石榴》中写道:“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诗人虽没有直接写石榴花为红色,见丽人发簪榴花,却担心红艳似火的榴花会不会烧坏少女的翠簪和秀发?这真是赞美榴花的神来之笔。
石榴与中国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许是因有人说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填词,“石榴裙”的典故,缘此而来。
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石榴裙在唐时是一种流行服饰,尤其中青年妇女,特别喜欢穿着,穿着它的女子也显得格外俏丽动人。
如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这样的裙子。
唐诗中亦有许多描写,如李白诗:“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诗:“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杜审言诗:“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有关拜倒在石榴群下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有关拜倒在石榴群下的历史典故〕相信每一个朋友都听说过这句话:“拜倒在石榴群下.”至于“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来源,据说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有关的。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有关拜倒在石榴群下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拜倒在石榴群下的历史典故▲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
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
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
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看来这条被男人拜倒的“石榴裙”原来是条美丽女性的魅力和权力的“裙子”。
现如今女人已经没了美人杨贵妃的权势,只剩下隐形的魅力,如何运用好这条“裙子”是乎已经成了女人们的难题,而且让男人拜倒岂是易事?一时容易,一世难也!▲唐诗描写石榴裙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这样的裙子。
唐诗中亦有许多描写:李白诗:“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诗:“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杜审言诗:“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武则天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等。
石榴裙一直流传至明清,仍然受到妇女欢迎。
《红楼梦》里亦有大段描写,可相印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倒在石榴裙下”,相信大家早已熟知这句俗语,多比喻男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
那么这“石榴裙”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其间又有什么故事呢?
“石榴裙”自然与石榴有关。
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传入我国。
石榴有许多美丽的名字:丹若、沃丹、金罂等。
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尤以火红色居多,农历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因此又被雅称“榴月”。
火红的石榴花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女子穿裙多喜红色,而红裙的染料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来,因此人们就把红裙称为“石榴裙”。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是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诗,其中的“血色罗裙”就是我们所说的“石榴裙”。
历代诗文中写到“石榴裙”的不胜枚举。
最早提到“石榴裙”的是南朝梁代何思澄的《南苑逢美人》:“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诗中的“石榴裙”指的就是美人穿的大红裙。
可见“石榴裙”一词早在1500多年前的梁代就已经出现在诗歌中了。
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这也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记载。
到了唐代,石榴裙成为一种流行的服饰,深受广大女子的青睐。
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都特别喜欢穿这种裙子。
武则天的《如意娘》一诗也写到了“石榴裙”:“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面对和情郎约会时穿的石榴裙,即使是强硬跋扈的武则天,也难以掩饰情意绵绵、柔情似水的一面。
石榴裙的本意是朱红色的裙子,后来成为美女的代称。
直接以“石榴裙”代指美人的是苏轼,他的《会饮有美堂,答周开祖湖上见寄》中有这样两句诗:“杜牧端来觅紫云,狂言惊倒石榴裙。
”诗人以杜牧自比,抒发了疏狂不羁之情。
而今天所说的“石榴裙”,一般见于“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语中,是说一些有姿色的女子凭借自身的优势,使男人拜倒在其裙下。
“拜倒在石榴裙下”成为崇拜女性的俗语,传说与杨贵妃有关。
杨贵妃很喜爱石榴花,平日也总穿着石榴裙,唐明皇就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供贵妃观赏。
每当石榴花竞放之际,唐明皇便与杨贵妃设酒宴饮,不理朝政。
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于是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绝施礼。
杨贵妃向唐明皇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唐明皇立即降旨,见了贵妃不跪拜的,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施礼。
后来,“石榴裙下”或“石榴裙底”一语便被用来指某一美女脚下。
元曲作家张可久有一首《水仙子》,写的是作者游湖,傍晚在归来的路上偶遇佳人的风流韵事,曲中并把此事和杨贵妃的逸事联系了起来。
“桃花马上石榴裙,竹叶樽前玉树春,荔枝香里江梅韵。
风流比太真,索新词缠住诗人。
醉眼中银汉,歌声度锦云,凉月黄昏。
”其中的“太真”,指的就是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