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00812鲁迅小说填空名词解释

00812鲁迅小说填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 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的启蒙与启蒙思想

鲁迅的启蒙与启蒙思想

鲁迅的启蒙与启蒙思想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中,鲁迅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的存在,是每一个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都不能越过的。

鲁迅的思想,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历史沧桑的变化中,被每一代人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不论有多么的不同,对于鲁迅一生所从事的对国人的启蒙,是不会有太大异议的。

鲁迅,其一生中被人所称道的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这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对人的启蒙,然而对于鲁迅的思想并不能仅仅以简单的国民性批判来解释。

在鲁迅的早期作品《摩罗诗力说》中对欧洲八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评说,正显示了浪漫主义思想,以及尼采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

之后,又有进化论思想等不断被鲁迅融化为自己思想的基石,并逐步发展出了自己启蒙的思想。

到此,我们先打住,因为要讨论启蒙,我们必须对启蒙本身有所认识才可以。

启蒙,什么是启蒙? 启蒙之谓,乃是光对黑暗的穿透和驱逐,是事实的揭蔽和显示;在英文中,“启蒙”即“enlightenment”,是直接从“light”(光)这一词派生出来。

启蒙就是人类对他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状态的摆脱。

这个不成熟状态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人们在没有别人的指点时,无力使用自己的知性。

这种不成熟状态之所以是自己招致的,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性,而在于,当没有别人的指点时,他缺乏使用理性的决心和勇气。

要勇于认识!“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性!”——这就是启蒙的口号.在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中,以很大的篇幅讲解了作为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立人”。

鲁迅深受尼采思想的影响,尼采认为,欧洲传统文明的弊病表现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便是理性主义的统治,压制了非理性的生命本能;表现在宗教和伦理方面,便是虚无主义的统治。

为了改善人类,他提倡权力意志说,提倡生命本能的发扬光大。

钱理群先生认为,在接受尼采思想的同时,鲁迅还受到中国传统这哲学的影响,即强调人的内敛精神。

并且“这对他‘精神机的战士’的自我定位与选择,是奠定了基础的,是他的人生一个重要起点性的东西,原点性的东西。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致力于中国的“启蒙”和“立人”。

在他战斗的一生里,始终关心儿童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儿童教育专论,虽然思想基础不同,但他热爱儿童,培养崭新的人的思想,则是一贯的。

在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鲁迅用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建立了“幼者本位” 儿童观,从中可以反省当今的幼儿教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启示。

一、鲁迅儿童观的形成传统的封建社会,儿童被禁锢在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樊笼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将来做官这个轴心进行,孩子的天性被种种道德“规矩”所束缚,被家庭当作传宗接代的私有财产,被强迫遵循封建的行为准则。

在这种氛围中,整个社会轻视儿童的社会地位,无视儿童的精神需求,从而严重摧残了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创造的活力,扼杀了儿童色彩缤纷的想象空间。

鲁迅从小受到很深的封建主义教育洗礼,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感受深切,意识到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对中国传统封建的儿童观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鞭笞。

在進化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确立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世界观。

在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后,他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给予他更多的是社会进化论以及优胜劣汰思想的启示,他相信,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

鲁迅主张老一辈应该为晚辈做牺牲,鼓励新兴的力量接替社会的发展,从而完成人类的自然延续。

由此可见,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主张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

这种“儿童本位论”对盛行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旧儿童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受其影响,鲁迅即刻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正式提出“儿童本位”口号,并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

与此同时,卢梭《爱弥儿》的传入,客观上也输入了一种新型儿童观。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

鲁迅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有四个因素对于少年鲁迅的成长及思想基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一、宏观上,在帝国主义“坚甲利炮”的进逼下,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中国现实;二、诗书经传的教育和对民间艺术的爱好;三、外祖母的纽带作用使之能接近农村社会;四、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

(见《呐喊·自序》、《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集外集》第七卷第81页)二、从科学救国向“改治文艺”的改变一八九八年鲁迅离开家乡赴南京求学,从此初步接触进化论思想。

一九○二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决心以身许国。

一九○三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在《自题小像》中写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在科学方面,除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1903年6月发表于《浙江潮》)外,主要是翻译、介绍科学知识。

仙台学医时,一次涉及到麻木的中国人的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了鲁迅的感情,从而决心改治文艺。

鲁迅改治文艺,是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的。

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

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的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三、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准备时期一九○六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并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其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特别喜欢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较深地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

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家为同调”,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10.“油滑”一、名词解释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1.“匕首”、“投枪”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2.“过客”11.“媚态的猫”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3.“吃人”12.“民族魂” 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4.真的猛士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

鲁迅是现代中国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13.“为人生”5.《摩罗诗力说》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疗救的注意。

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14.“叛逆的猛士” 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

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国。

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鲁迅摩罗诗力说所反应的文学观

鲁迅摩罗诗力说所反应的文学观

鲁迅摩罗诗力说所反应的文学观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启蒙思想的倡导:鲁迅认为,文学应该具有启蒙作用,能够启发民智,促进社会进步。

•对“摩罗诗力”的推崇:“摩罗诗力”是指具有反抗精神和动作实践的诗歌创作,鲁迅提倡这种诗歌精神,呼唤精神界战士的出现。

•文艺思想的系统性和纯粹性:鲁迅认为,文艺观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以进化论观点来概括,文艺思想的本质和纯粹理念往往最初就已形成。

综上所述,鲁迅的文学观强调文学的启蒙作用和实践精神,反对简单的进化论观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纯粹性。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也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五类: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敢于自我剖析、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先生以寻求革命力量的态度来分析,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他们呐喊,控诉,鸣不平。

通过知识分子这一面镜子,照出令人窒息的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也为知识分子指引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软弱性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穷愁没落,最后悲惨地死去。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

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

写他的穷酸、迂腐,是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的。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就是体力强的人,也不愿意劳动;不劳动就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

但讨饭抛头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显一显自己的身份,卖弄一下“学问”。

这样的人就不能不是又穷酸、迂腐不堪的人物。

鲁迅写了孔乙己就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

鲁迅比较文学进化论思想

鲁迅比较文学进化论思想

鲁迅比较文学进化论思想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作家与比较文学结缘的,鲁迅是极为重要的一人,受西方哲学、文学的影响,他不但从中外文化比较入手提出了自己的基本思想,而且始终以比较的眼光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创作、翻译、批评与研究等。

1、西方哲学对鲁迅的影响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作为“西学东渐”的中转站,日本也是中国有志之士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开展进步革命活动的“自由港”。

日本的七年求学生活使鲁迅广泛接触西方的哲学与文学,形成了他以文学救国的思想。

对于西方文化鲁迅奉行的是著名的“拿来主义”原则,在进化论中他接受了历史发展的观点,而摒弃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从而保持了一个思想家的自主与独立。

更重要的是鲁迅将自己接受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实践,在进化论“青年必胜过老年”的观点影响下,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青年的进步,真正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

可以说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是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成为鲁迅世界观的基础,而且为他的中外文化比较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2、西方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鲁迅非常重视文学比较,对世界文学的介绍、摄取与融化,是鲁迅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鲁迅独特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

《摩罗诗力说》与《文化偏至论》是鲁迅介绍、评价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重要论文,也是中国近代比较系统的评价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他认为“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

”一个民族能否获得文化上的自觉,关键在于能否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反观自身。

地域的阻隔,农业文明造就的封闭环境使中国人一直以文明古国而自诩,在对西方文明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自大;在被西方列强的枪炮攻破了国门之后又一味的妄自菲薄。

鲁迅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一个普遍进化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竞争、优胜劣汰的过程,近代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政治、经济的失败,也是文化竞争的失败。

它表明中国文化本身存在着某些缺陷,不仅仅是器物制度上的,更主要是在人的精神层面,即国民精神。

始终如一的启蒙主义_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_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

始终如一的启蒙主义_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_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具有最强烈而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

竹内好说得好,鲁迅是以其“不变”的“启蒙者”的精神,“和中国文坛共同摇摆”①的,也就是说是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起“变化”的,“‘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生长’”②。

确实,鲁迅从不以“导师”自居,大写空洞的“口号理论”③,来指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或试图规划出它的格局。

他同着中国现代文学一起前行,他是在一篇篇的风格独特的小说、杂文和文论(包括许多外国文论和作品的译后附记)里,表达种种具体的看法的,从而体现出他的启蒙主义精神。

他的启蒙主义精神,突出地表现为始终如一的对个体自由原则的坚持,以及与此相连的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

这种启蒙主义既与世界现代性思潮相通,又具有中国特始终如一的启蒙主义、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王铁仙———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质。

它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也是如此。

一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里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④明确表示仍然要坚持他作为新文学家的思想启蒙的责任,不愿放弃。

1933年前后,正是左翼文学运动兴盛之时,左翼文学的主导者们此前就认为已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启封建主义之蒙的文学早就应该“死去”,社会解放才是现在文学的主题。

而这段话表明鲁迅不认同这种观点。

鲁迅是赞同无产者的革命并参加了左翼文学运动的,但他把这个运动看作是要求“人性的解放”的“五四”文学革命的继续,这一点在他写于翌年的《〈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集)小引》一文中说得很清楚⑤。

他没有一天认为启蒙已经完成,直到他去世之时。

鲁迅的启蒙的坚韧性来自于他的启蒙主义思想的深刻性。

鲁迅接受的启蒙教育

鲁迅接受的启蒙教育

鲁迅接受的启蒙教育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泰斗,他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与他接受的启蒙教育密不可分。

鲁迅的启蒙教育可以追溯到他的家庭教育。

鲁迅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文化素养的人,他的母亲也是一个有教养的妇女。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鲁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对他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从父母那里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也形成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精神。

除了家庭教育,鲁迅还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

他曾就读于儒学经典,学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不断地回归传统,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思考中国人的精神命运,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此外,鲁迅还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的影响。

他曾留学日本,接触了西方文化和思想,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等西方思想,这些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中国人民的疾苦,开始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总的来说,鲁迅接受的启蒙教育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教育的熏陶,又有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影响。

这些教育经历,使他成为了一位思想深刻、文学才华横溢的作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的启蒙教育,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成长,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鲁迅思想转变的发生因素解读

鲁迅思想转变的发生因素解读

为 什 么 鲁迅 能 从进 化论 进 到 阶级 论 , 以至 成 为伟 大 的 共产 主 义 战 士 呢 ?这 是许 多读 者 和 鲁迅 研 究 工 作 者关 心和 探 讨 的 问
题. 笔 者 想 就此 谈 点 粗浅 的看 法 。

计, 所 当稽 求 既往 , 相 度 方来 , 掊物 质而 张 灵 明 , 任个 人 而 排 众 数。 人 既发 扬 厉 矣 , 则 邦 国 亦 以兴 起 。 ” ‘ 这里 , 他 强 调 了思 想 上 的启 蒙 和精 神 作 用 。 鲁迅的“ 掊物质” 并 非不 要 物 质 , 而 是 将
J a n . 2 0 1 4
V0 1 . 1 1 N o . 1
第1 1卷 第 1 期
鲁迅思想转变的发生因素解读
介 小 玲
( 信 阳 职业 技 术 学 院 语 言 与 传媒 学 院 , 河南 信 阳 4 6 4 0 0 0 ) 摘 要: 家境 变 故后 的 状 况是 鲁迅 思 想转 变的 阶 级基 础 , 而 自然 科 学 知 识 和 西 方 资 产 阶 级 民主 思 想的 汲 取 , 使
前进。
关键 词 : 鲁迅 ; 思想 转 变 ; 因素
瞿 秋 自 先生 说 : “ 鲁 迅 从 进 化论 进 到 阶段 论 ,从绅 士 阶 级
的 逆子 贰 臣进 到无 产 阶级 和 劳 动 群众 的友 人 。 以至 于 战 士 , 他
“ 适 者 生存 ” 解说社会现象 , 为 侵 略 弱 国 的行 为 找 出 了“ 理 论 根 据” 翻 。 鲁迅 还 是 积 极 地 理 解 “ 物 竞 天择 ” 的 含义 , 要 中国 人发 愤 图强 , 适应世界潮流 , 并 用 生 物 进 化 的观 点 解 释 社 会 的 发展 。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鲁迅的生平创作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一、启蒙期(1881-1918):在这个阶段,鲁迅主要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他的早年经历包括观察和反思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这一时期,鲁迅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和进步,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同时,他也接触了一些西方文化思想,开始关注人性和个人自由等课题。

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一些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例如《狂人日记》、《呐喊》等,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麻木不仁。

二、成长期(1919-1926):在这个阶段,鲁迅逐渐从封建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

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开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他的作品开始以更加鲜明的形象和更为深刻的社会批评为特点。

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阿Q正传》、《祝福》、《药》等,这些作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三、成熟期(1927-1936):在这个阶段,鲁迅的思想更为成熟和深刻。

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张。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言论和文章,号召民众为民族生存而斗争。

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更加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现出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对民族未来的信心。

他的作品开始注重揭示人性的复杂性,通过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故事新编》等。

鲁迅的创作思想发展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

从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启蒙,再到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参与,鲁迅的思想不断成长和发展。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深关怀和对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

鲁迅的创作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读者,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现代文学巨擘的启蒙思想

鲁迅现代文学巨擘的启蒙思想

鲁迅现代文学巨擘的启蒙思想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擘,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才华,更蕴含着独特的启蒙思想。

通过他的作品,他呼唤着人们的觉醒,探索真理,发声呐喊,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鲁迅作为文学巨擘所具备的启蒙思想。

第一,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批判。

鲁迅在他的文章中,对传统的封建礼教、迷信思想、旧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他用锐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以及封建道德体系对人性的束缚。

比如在《阿Q正传》中,他透过对阿Q的塑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以吹嘘、自命不凡、心胸狭窄的人物为代表的污浊风气。

而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我”的口吻,以狂人的身份,深刻地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人们盲从、奴性和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

通过这些作品,鲁迅用鞭辟入里的文字,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第二, 鲁迅对殖民主义思想的抵制与批判。

在当时中国正遭受列强欺凌的年代,鲁迅以他独特的眼光和思考,对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抨击。

他在《狂人日记》中揭示了统治阶级对于被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以及殖民统治下的压迫和剥削。

他在《鲁迅杂文集》中则旗帜鲜明地宣扬自主自强、独立思考的精神。

鲁迅通过他的笔触,鼓舞了人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励了中国人对抗外来侵略、追求独立的斗志。

第三, 鲁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呼唤。

鲁迅尤其关注普通民众的命运,他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境地以及与之相对立的社会贵族阶层的虚伪与残忍。

他的《野草》中的文集,以及《呐喊》中的许多短篇小说,真实地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无助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控诉。

鲁迅通过他的叙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普通民众一直以来被边缘化、被剥削的现实,唤醒了人们对社会乌烟瘴气的觉醒。

总结起来,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擘,他的启蒙思想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和批判、对殖民主义思想的抵制与批判、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心和呼唤。

鲁迅中年生活的内容概括

鲁迅中年生活的内容概括

鲁迅中年生活的内容概括引言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鲁迅在中年阶段的生活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成长过程。

鲁迅的早期经历鲁迅生于1881年,早年在绍兴度过。

他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家族中文化底蕴丰厚。

早年鲁迅接受传统教育,但他对清朝教育体制的弊端深感不满,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束缚也颇有微词。

这些经历为鲁迅后来的思想觉醒奠定了基础。

鲁迅的求学经历鲁迅在求学过程中历经了多个城市。

他先后就读于上海的南洋公学、江苏的金陵中学以及北平的北京大学。

在这些学校中,鲁迅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想,特别是启蒙运动以及进化论思想,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和思想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鲁迅中年生活的环境背景鲁迅的中年生活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割席断义、求新求变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民普遍感到困惑和痛苦。

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鲁迅深刻洞察了这种社会现象,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了对社会的呐喊和思考。

鲁迅的家庭生活鲁迅在中年时期结婚并组建了家庭。

他的妻子徐志摩是一位优秀的医生,也是他的朋友周作人的妹妹。

尽管鲁迅和徐志摩没有儿女,但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两人不仅在精神上相互扶持,也在事业上互相支持,为鲁迅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帮助。

鲁迅的创作和思想鲁迅的中年阶段是他创作和思想成熟的重要时期。

他以文字为武器,揭示了封建制度和旧文化的弊病,批判了各种社会不公与陋习。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无一不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缺陷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鲁迅的创作风格犀利而生动,使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精神标杆。

鲁迅的社会活动除了文学创作和思想评论,鲁迅在中年阶段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加入了左翼文化团体“新月社”,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作家和思想家一起致力于社会革命和文化改革。

启蒙鲁迅的书籍

启蒙鲁迅的书籍

启蒙鲁迅的书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和文化。

关于启蒙鲁迅的书籍,有如下几部:
《天演论》:这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著作,主要讲述了生物进化理论,对鲁迅的进化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饮冰室合集》:这是梁启超的文集,其中包括了他的许多思想、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文章,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呐喊》:这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名篇,反映了鲁迅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阅读相关论文或研究,以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鲁迅青少年文学创作

鲁迅青少年文学创作

鲁迅青少年文学创作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文学的脊梁”。

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家内忧外患,民众疾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一、鲁迅青少年时期文学创作的背景鲁迅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家内忧外患,民众疾苦。

这种环境激发了鲁迅的民族意识和民众感情,使他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投身于文学创作。

二、鲁迅青少年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1.现实主义倾向:鲁迅在青少年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已经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众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抨击封建礼教。

2.启蒙思想:鲁迅在青少年时期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包括进化论、民主、自由等观念。

这些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3.独特文风:鲁迅的青少年时期作品文风独特,以嬉笑怒骂为武器,深刻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三、鲁迅青少年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及意义1.《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2.《阿Q正传》:这部作品是鲁迅青少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过阿Q这个人物,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对民众进行了深刻的启蒙。

3.《呐喊》《彷徨》:这两部作品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和追求。

四、对青少年文学创作的启示1.关注社会现实:作为青少年,应该关注身边的社会现实,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现象,反映时代精神。

2.独立思考:在文学创作中,要敢于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文风。

3.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借鉴外来文化,为我国的文学事业作出贡献。

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文学创作,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论进化论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论进化论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论进化论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白海君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
【年(卷),期】2012(028)003
【摘要】鲁迅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原创性思想的智者型的文学家,也是引介西方思想的最有力者之一。

鲁迅改造过的人性进化论思想是其启蒙思想体系的核心,进化论既是其启蒙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又造成启蒙事业及启蒙本身的悖论。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白海君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个我觉醒、他者启蒙与人国建立的可能与悖论——论个人无政府主义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J], 白海君
2.从鲁迅小说中“我”的不同作用管窥启蒙者的爱与痛 [J], 肖瑛
3.在启蒙中反思启蒙r——简评鲁迅散文诗《死后》 [J], 彭璟
4.在启蒙中反思启蒙——简评鲁迅散文诗《死后》 [J], 彭璟
5.从鲁迅小说中“我”的不同作用管窥启蒙者的爱与痛 [J], 肖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79期)Total No .279收稿日期:2011—10—28作者简介:白海君(1980—),男,辽宁阜新人。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沈阳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

论进化论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白海君(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5)摘要:鲁迅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原创性思想的智者型的文学家,也是引介西方思想的最有力者之一。

鲁迅改造过的人性进化论思想是其启蒙思想体系的核心,进化论既是其启蒙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又造成启蒙事业及启蒙本身的悖论。

关键词:鲁迅;进化论;人性进化论;启蒙思想体系中图分类号:I210.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15—03鲁迅作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文学性色彩浓厚的思想家、文学家,将西方的思想理论进行主体化改造,并充分加以中国化与民族化实践,服务于其构建的启蒙事业,而进化论思想作为鲁迅对中国时空的主体性思考的重要武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鲁迅而言,进化论一方面作为其认识自然和社会进化的重要武器而具有改造未来中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时空及其中国人的真正立身立心必得在其内核的主体人的精神文明方面得到改进,即人性进化为核心的启蒙事业是解决问题之本。

一、作为方法论的进化论思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是人类第一次认真地思考作为生物的“人”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是开向西方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和神创论的科学一炮。

其核心思想是遗传与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严复译自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的《天演论》所引进的进化论思想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和“天人合一论”,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历史观。

“中国迩日,进化之语,几成常言”。

鲁迅兴奋异常地读着严复的天演论,但没有简单地理解进化论。

1902190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又接触到日本加藤弘之的《物竞论》,丘浅治郎的《进化论讲话》等才真正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

[1]再加上日本明治以来的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民族歧视事件使他认识到进化不只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

鲁迅从“被淘汰危险的弱者”立场思考人性和人类社会进化的问题。

因为自由世界作为“宇宙过程”(天演)与人类社会作为“伦理化过程”(治化)是不能够完全同一的。

而后者则因为人内在的向上的力经过互助等方法可以战胜前者而实现合理的社会进化和人性的进化。

在这里,鲁迅以人类社会中所独有的情感来强化社会,特别是中华民族和中国,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个体人则须有个性的自由的发展,由“诚”和“爱”的个别的个性的发扬而达到全体人的觉醒,一个空前强大的人国建立才成为可能。

鲁迅“(和当时严复所代表的进化论只是停留在‘自然的必然’这一宿命论的理解相反)在承认其‘自然的必然’的前提下,又进一步向其中投入了尼采的‘以意志超越自己’的因素,并以此把人类的历史,看成并非由‘自然的必然’所被动规定的产物,而是‘意志’不断地抗拒‘必然’,实现自我的过程”。

[2]留日期间的“幻灯片事件”和“漏题事件”作为“屈辱的原体验”,使鲁迅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这样,鲁迅将生物进化论改造成为人类社会之本的“个体人”及文明的进化问题,就是思想启蒙与精神启蒙问题。

二、乐观主义人性进化论的历史性根据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早在日本鲁迅511就思考:1,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这是鲁迅关注人性进化,而且认为人性应该是可以“理想的”。

而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正是进化论的伦理思想。

后于日本留学期间更在现实的经验面前认识到社会伦理与人性进化在根本点上决定着民族国家个体生命的生存和发展的。

鲁迅的文明批判与社会批判行为本身的价值追求正基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

人性进化论也是鲁迅建构其启蒙思想体系的核心。

在鲁迅这里,所有的思想理论无不是出于改变民性、启蒙国民和保国强种的目的而“拿来”各种于中国人生有所益的他者,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来给以改造,以建立一种“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新的中国文化及现代新中国。

鲁迅心往于斯巴达的勇武和摩罗诗人的“心声”,主张“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精神。

认为唯有作为主体的人的意志和思想世界的彻底改变,中华民族作为人类进化之索上的一环才有可能避免被淘汰被挤出地球的危险,而维持做人的资格。

明确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之历史》)赞赏摩罗诗人的“新神思宗”和以淑本华意志主义,尼采的超人学说,克尔剀郭尔的个人主义。

(《摩罗诗力说》)渴望“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的出现”(《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后来的许多小说和杂文中对“超人”“革命者”“天才”“启蒙者”的希望都是由于鲁迅自己是相信进化论的。

然而鲁迅的进化论在中国历史现实面前有过内倾的转化。

鲁迅在见过了中国社会事业反复之后对中国社会历史之难于改变而变得怀疑、失望、颓唐(《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和中国历史的主体,特别是那些自称革命的青年有了新的认识,“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

……”1925到1927年数次反革命政变中面对惨淡的人生和血淋淋的阶级斗争现实,鲁迅得到的教训,思想也得到洗礼。

鲁迅的本有新旧老青进化思想受到冲击。

但鲁迅并没有放弃进化论思想,也没转向到其他的理论,而是在“拿来主义”的新思想指导和现实体验中向中国文化“回心”,是“转化”。

[3]虽然鲁迅有“我的思路因此轰毁”之言,但是鲁迅的思维方式、人性进化、民族自强、国家独立的发展观是一惯的。

在鲁迅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进化论之上又加入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使得鲁迅成为一名有着锐利目光和成熟思想的斗士,这也是为何在后来白色时代和党外党内的事件频繁的年代唯鲁迅依然坚韧且决绝战斗而不沉沦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究竟指示了一条路。

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争,相信进步”。

《朝花夕拾·琐忆》在后来的鲁迅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批判的武器开始纠正鲁迅思想中一些简单的“新老进化论”和“新旧进化论”的偏颇。

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文艺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三闲集·序言》)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和深沉挚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精神中加入更合中国社会现状的阶级斗争的学说,所以进化论思想对鲁迅而言,不仅是作为异文化世界的西方的生存方案的逻辑力量,而且是中国人及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变革之际实现文化转型和新质生发的建构内驱力。

虽然鲁迅称:“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做绝望的抗战,所以有很多偏激的声音。

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乃是实有。

”(《两地书·四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信》)但是他也相信:“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热风·随感录66》)而且进化论也一直是乐观主义者们所需要的。

“进化论的出现,不仅强化了这种乐观主义的信念,并且因此而把西方人有史以来也许是最古老的命题———命运和自由意志———给予了新的整合”[4]鲁迅是从文化价值论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现实和人性文化的文化乐观主义者。

恰恰在这个意义上看来,正如伊腾虎丸所说的近代现实主义的科学主义者鲁迅并没有把主观表现性的文学和科学对立起来,而是在其本质上把握住了其内在的“科学精神”。

进化论思想对鲁迅而言,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历史观。

三、中国人性进化论和启蒙本身的难度和限度鲁迅所选择的“人性进化论”有着时代思潮中自我体验与认识的内涵,是包含着真实的生存斗争论的人性进化论。

鲁迅认为“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611众数。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文化偏至论》)鲁迅的以人性进化为核心的启蒙体系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回心型”变化思想从未离开过中国这一时空的民族性现实。

即从清醒的现实主义(科学主义)认识方法提出具有可实施性方案。

《华盖集·忽然想到(六)》写道:“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苟有阻碍这前途者,……全都踏倒他。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们现在怎么样做父亲》等文中多次提到类似的思想。

在他看来,新的生命是旧的生命的进化,因此要实现社会的进化,老人应该“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然而青年必胜老年,“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的“妄想破灭了,”其实“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在阶级社会中,新的生命要进化,那就是革命。

在政治身份与文化心理等方面都要进进化,这就是启蒙事业的意义。

然而生活的事实使鲁迅认识到自己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启蒙事业也不是浪漫主义的乐观,而是中国时空面临的现实难题,也是急需实施的历史性课题。

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之后的中国,景象堪忧,“历观国内无一佳象,而仆则思想颇变迁,毫不悲观。

盖国之观念,其愚亦与省界相似。

若以人类为着眼点,则中国若改良,固是为人类进步之验(以如此国而尚能改良故);若其灭亡,亦是人类向上之验,缘如此国人竟不能生存,正是人类进步之故也”。

(《致许寿裳·1918年8月20日》)《狂人日记》以进化论思维提出了“礼教吃人”的历史和“人吃人”主题。

而发现这个问题的“狂人”也难免自吃,这是一种自我掘心的。

“救救孩子!”的不自信的无力的呼喊已经埋下了启蒙之难的课题。

民众不觉悟,革命者的血被当作治痨的药而被华小栓吃掉(谁说孩子不吃人?)那用自己的肉体来养育子女而被子女所赶出家门并被欺,不得不在荒野里流浪,“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的“颓败下去的进化论”[5]无不指示着启蒙之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