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鲁迅: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确立
最全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自考笔记(转载整理)
最全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笔记(转载整理)第一章鲁迅一、鲁迅的思想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走向文学道路的。
鲁迅的思想重心放在“立人、立心”的“文化-精神”改造观念上。
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病方面,他猛烈抨击历代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治心”手段对人心的残害,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衰落的根由;同时赞扬那些历史上敢于反抗现实,特立独行的“中国脊梁式”的人物。
在借鉴、吸收外来的思想态度和实践上,他看重西方19世纪以来具有独立人格和反抗现实精神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翻译介绍跳动着“真实的心”的文学作品,以期达到通过文学进行心灵交流,使中国融入世界文学和世界思想的目的。
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上,他也坚持不从理论、条条框框来衡量作品,而是看作品是否体现了人的本心;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样真实地表白内心,甚至“抉心自食”,以至达到了思想内容的无比深刻。
鲁迅以坚韧的“精神战士”形象,努力克服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虚无态度和绝望情绪,执着于自己经历的人生和现实,在文学创作、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等方面,为20世纪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作了具有经典性的杰出贡献。
二、小说创作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之后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连续创作了26篇小说,结成《呐喊》《彷徨》两部小说。
(一)题材开掘的深刻性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浙东市镇为主要活动场所的乡土世界。
他通过《故乡》、《药》、《阿Q正传》,《祝福》、〈离婚〉、《明天》等小说描述了一些农民形象。
在描述下层人民生活苦难的同时,正面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愚昧和在封建权势压迫下的不幸人生。
浅谈鲁迅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浅谈鲁迅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摘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就像一个巨人屹立当中而长久不倒,终身都以其铮铮铁骨坚守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以个人之力成为现代文学开创者、奠基人,并铸就了一坐无可企及的高峰。
关键词:鲁迅;现代小说;新时期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就像一个巨人屹立当中而长久不倒,终身都以其铮铮铁骨坚守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以个人之力成为现代文学开创者、奠基人,并铸就了一坐无可企及的高峰。
鲁迅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这是鲁迅对自己小说的评价。
鲁迅立人思想的启蒙性、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和整个现代文学影响的整体性和根基性、他的杂文显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倾向的文学批评对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都要求将鲁迅研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中进行。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尤其应关注他一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翻译文学的深刻联系。
一、思想方面:1 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
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
2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
3 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诗歌的力量:论鲁迅《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诗歌的力量:论鲁迅《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鲁迅的《呐喊》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呐喊》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分析诗歌在鲁迅写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文章的目的和结构,简要阐述鲁迅与《呐喊》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鲁迅以及《呐喊》的创作背景,探讨该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鲁迅对诗歌的热爱及借鉴,并分析诗歌元素在《呐喊》中的运用以及对当时诗歌创作的启发与引导。
接着,我们将详细讨论《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主题和思想导向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揭示社会黑暗、探索个体内心世界以及唤起民众觉醒与反抗精神等。
最后,我们将总结鲁迅《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并展望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未来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鲁迅《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特别是聚焦于诗歌在该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呐喊》对当时社会和文学界产生的影响以及鲁迅借鉴诗歌元素所创造出来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作出的突破性贡献。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今后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展望与启示。
2. 鲁迅与《呐喊》:2.1 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鲁迅以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化评论家,也是一位锐利的思想者和社会改革者。
2.2 《呐喊》的创作背景:《呐喊》是鲁迅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之一,于1922年发表。
该书由16篇小说组成,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苦难与黑暗。
鲁迅通过对现实主义题材进行探索,并运用独特而尖锐的批判观点,震撼了读者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3 《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呐喊》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之一。
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
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教学目的】了解现代叙述理论及小说叙事学的一般知识和方法,重读和探讨鲁迅小说叙事的意义和形式,进一步认识鲁迅的文学世界。
【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叙述理论与小说叙事学相关知识和方法重读鲁迅,了解鲁迅的叙述思想,选择学生熟悉的鲁迅小说6篇重读文本,参照和反思相关研究结论,使学生在叙事理论方法与鲁迅小说叙事文本实际的结合上,对鲁迅小说的思想和形式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内容】一、交待小说叙事学相关知识与方法;二、鲁迅的现代叙述思想及小说叙事理念;三、重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故乡》、《伤逝》。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体现现代叙述思想与小说叙事学视角,重读文本,方法与对象的统一。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先修课程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概论》【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安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 第一章绪论 4 42 第二章鲁迅现代叙述思想4 43 第三章鲁迅小说创作的叙事启蒙2 24 第四章鲁迅小说的启蒙叙述4 45 第五章鲁迅小说经典文本个案叙事阐释16 166 讨论、考查 6 6总计36 36【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鲁迅《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参考书:李铁秀《阅读文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著重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鲁迅的小说,我们想重点讲两篇——《狂人日记》(1917年)和《阿Q正传》(1921年),这中间相差了四年。
要了解这两部小说的意义,我们先要了解鲁迅在创作这两部小说前的心态。
他当时居住在北京,心态是非常的寂寞和无聊的,这来源于他几个方面的人生的失败。
首先,是他看到了革命的失败。
他在南京矿务学堂读书时感受到了革命的思潮,特别是赫胥里的进化论影响,产生了进行社会革命的强烈愿望,推翻当时黑暗的社会。
但是革命他当时心存激烈振奋的思想,自号“ga剑生”“戎马书生”,这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要点
第一章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笔名,在日留学期间,初步形成了立人和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1923年15篇小说《呐喊》,1926年11篇小说《彷徨》,1936年8篇小说《故事新编》,另有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2、启蒙主义思想使鲁迅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他创作小说的出发点,使现代小说从根本上摆脱了小说作为闲书和传统角色,也使现代小说避免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歧路。
启蒙主义的观点决定了鲁迅在取材上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苦,鲁迅哀其不幸,对他们的病,鲁迅又怒其不争,这些“愚弱的国民”在鲁迅的小说中以两种形式出现着:(1)以单个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身份通常是农民(雇工、帮工),如闰土、祥林嫂、阿Q、爱姑;下层市民,如华老栓;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如孔乙己、陈士成。
(2)以群像形式出现的看客,他们赏玩咀嚼他人的苦痛,与封建权势者一道形成有着荒诞意味的无主名杀人团,如《药》里面的看客,《明天、祝福、孔乙己》中的鲁镇人,示众则集中描绘了看客们的丑恶嘴脸。
启蒙者是铁屋中的少数觉醒者,被愚昧民众视为狂人,其具体身分是革命者、先进知识分子。
封建卫道士形象,如《高老夫子》高尔础、《肥皂》四铭,他们鼓吹封建三纲五堂、三从四德。
封建官僚、地主、乡绅等权势者形象,如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丁举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体现者,以手中权势对下层民众进行残酷侮辱与迫害。
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把农民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使鲁迅小说具有了乡土品格。
在小说中,鲁迅不但展示他们外部生活的艰辛与不幸,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病痛;在表现封建政治经济制度施加给他们肉体的伤害外,更关注封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上更严重的侵害。
故乡中的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成为一个木偶人,生活的艰辛与丑恶给他肉体造成极大的侵蚀,更使他精神麻木,他面对我那一声老爷的称谓,封建等级意识在我和闰土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少年闰土永远消失了。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点解析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点[小说]《阿Q正传》作者:鲁迅1、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
“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2、分析阿Q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
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3、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
②自轻自贱。
③欺凌弱者。
④健忘。
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4、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Q要革命。
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
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说明他还不觉悟。
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5、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客观上,阿Q是被由自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6、阿Q的典型意义。
①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
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7、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8、简析赵太爷。
赵太爷是封建地主,中国封建宗法制下农村的土皇帝。
他的性格是专横、贪婪、狡猾、狠毒。
9、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故事解读范本1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故事解读第一章:鲁迅作品解读 (1)1.1 《狂人日记》 (1)1.2 《阿Q正传》 (2)1.3 《呐喊》 (2)第二章:茅盾作品解读 (3)2.1 《子夜》 (3)2.2 《腐蚀》 (3)2.3 《林家铺子》 (3)第三章:老舍作品解读 (4)3.1 《骆驼祥子》 (4)3.2 《茶馆》 (4)3.3 《离婚》 (4)第四章:巴金作品解读 (5)4.1 《家》 (5)4.2 《春》 (5)4.3 《秋》 (5)第五章:沈从文作品解读 (5)5.1 《边城》 (5)5.2 《湘行散记》 (6)5.3 《长河》 (6)第六章:钱钟书作品解读 (6)6.1 《围城》 (6)6.2 《管锥编》 (6)6.3 《宋诗选注》 (7)第七章:张爱玲作品解读 (7)7.1 《金锁记》 (7)7.2 《红玫瑰与白玫瑰》 (7)7.3 《色,戒》 (8)第八章:现代诗歌解读 (8)8.1 《再别康桥》 (8)8.2 《己亥杂诗》 (8)8.3 《我爱这土地》 (9)第一章:鲁迅作品解读1.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于1918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狂人在日记中记录下的所见所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吃人的现象。
狂人日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这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
小说通过狂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恐惧和猜疑的社会环境。
狂人在日记中记录下自己对于周围人的怀疑和恐惧,认为他们都是潜在的“吃人者”。
这种恐惧和猜疑逐渐加剧,狂人最终陷入精神崩溃。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残酷和虚伪,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1.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Q的悲惨命运。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自卑、自大、自私、狭隘,具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确立汇编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
1926年北新书局 版《呐喊》。封面 由鲁迅亲自设计, 暗红底色上镶嵌黑 框,刻印隶书“呐 喊《鲁迅》”字样, 素朴中透出简劲。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小说14篇。写于五四 高潮时期的《呐喊》,意在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 的注意”, 以文学来启蒙;“呐喊”之名,是1922 年12月编定小说集时所定:“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 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 前驱。”
集子中的小说以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成为五四文坛的重大收获,奠定了鲁迅的文学地位。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 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
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 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
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异 地”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 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 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期间开 始接触到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 科学文化知识 。
日本留学时期(1902—1909)
1902年,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先进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呐喊与彷徨时期(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 工作。此时期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 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 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政府通缉,赴 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 主任,1927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鲁迅的文学传世之作 解读他的艺术成就
鲁迅的文学传世之作解读他的艺术成就鲁迅,中国现代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解读鲁迅的艺术成就,并对他的文学传世之作进行探讨。
一、《狂人日记》——启蒙中国《狂人日记》是鲁迅最早的小说作品之一,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启蒙的重要之作。
通过狂人在日记中的讲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懦弱与无知。
这部作品以犀利的讽刺和深刻的思考,点燃了中国文化启蒙的火花,催生了一批思想家和革命者。
二、《阿Q正传》——阶级意识的觉醒《阿Q正传》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通过对阿Q这一小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时代精神的荒诞与悲观。
鲁迅通过对阿Q个体命运的叙述,暗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愚昧和阶级困境。
作品中的阿Q形象,呈现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挑战和对自我的折射。
三、《呐喊》——艺术的革新《呐喊》是鲁迅的散文集,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鲜明的形象描绘,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贫富悬殊、社会弱势群体的困苦生活以及鲁迅对现代化进程的关切。
《呐喊》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对当时封闭的文坛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四、《草地》——追求自由与民主《草地》是鲁迅的中篇小说,通过对改良主义者的命运叙述,揭示了中国旧体制对于改革者的残酷压迫以及他们追求自由与民主的艰辛历程。
这部作品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社会批判,给予了读者们更多反省现实的思考空间。
五、《故乡》——温情与怀旧《故乡》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以作者对故乡的回忆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为主线,展示了内外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描绘家乡的景色和人物,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乡愁情怀,使人不禁产生对曾经故乡的深沉思索。
总结:鲁迅的文学传世之作体现了他作为作家的独特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描绘和犀利的观点表达,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困境和思想启示。
鲁迅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才情,更在于他通过作品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鲁doe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
第一讲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授课教师:黄乐琴鲁迅的小说,我们想重点讲两篇——《狂人日记》(1917年)和《阿Q正传》(1921年),这中间相差了四年。
要了解这两部小说的意义,我们先要了解鲁迅在创作这两部小说前的心态。
他当时居住在北京,心态是非常的寂寞和无聊的,这来源于他几个方面的人生的失败。
首先,是他看到了革命的失败。
他在南京矿务学堂读书时感受到了革命的思潮,特别是赫胥里的进化论影响,产生了进行社会革命的强烈愿望,推翻当时黑暗的社会。
但是革命他当时心存激烈振奋的思想,自号“ga剑生”“戎马书生”,这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
但是革命总是失败,是一个循环复辟的过程,所以他此时对革命有一种失望。
其次,是思想启蒙的失败。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感受到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改变社会的面貌,更重要的是要使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其中以“幻灯片事件”对他的影响最大。
他认为改造国民的精神,首先要文艺救国,试验了《新生》杂志和翻译《域外小说集》,但都遭到了失败。
再次,是婚姻失败和兄弟失和给他造成的人生的创伤。
他与发妻朱安十几年行同陌路的生活,以及与弟弟周作人的不和给他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他更深地感受到人生的寂寞和无聊。
他在《呐喊·自序》中自述无人呼应的寂寞“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他在北京度过了整整十多年抄古碑,校古籍的寂寞生活后,终于开始了文学创作。
《新青年》的发起人之一钱玄同劝说鲁迅和他们一道用文艺唤起民众,引发了著名的“铁屋子之争”,他被钱“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所感染”。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叫出了“吃人”的声音,震撼了文坛。
而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使人们从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再次震撼了文坛。
第一节鲁迅小说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一创作背景(一)首先来自于西方科学,主要是人的两次发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确立
声 音 : 说 不 尽 的 阿 Q
‚但阿Q这典型,从一方面说,与其 说是一个人物的典型化,那就不如说 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 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 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 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 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 根性’的体现者。‛
鲁迅曾在此画旁题
曰:“曹白刻。一 九三五年夏天,全 国木刻展览会在上 海开会,作品先由 市党部审查,‘老 爷’就指着这张木 刻说:‘这不行’ 剔去了。”
二、鲁迅的思想
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基本观点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 工作。此时期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 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 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政府通缉,赴 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 主任,1927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也是反省国民性 弱点的一面镜子。
(1)妄自尊大和自轻自贱 (2)敏感忌讳和麻木健忘 (3)质朴愚昧和圆滑无赖 (4)率真任性和正统卫道 (5)争强好胜和忍辱屈从 (6)善于变通和自我解脱
2、原因及意义 (1)原因 A 、阿 Q 精神胜利 法是在长期的封 建主义精神奴役 下滋长起来的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
为现代沂蒙及其精神谱系溯源并赋形——论杨文学“沂蒙精神三部曲”及《百年沂蒙》
为现代沂蒙及其精神谱系溯源并赋形——论杨文学“沂蒙精神三部曲”及《百年沂蒙》张元珂 董俊杰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梦于斯,写于斯,归于斯,“斯”是八百里沂蒙,“斯”是沂蒙籍作家杨文学生活、工作和精神栖息的家园。
这位19岁师范毕业后先后当过小学教师、电视台记者、文学期刊编辑、专业作家的沂蒙之子,在其近40年的人生历程中,以文学方式重绘沂蒙人文地理,书写沂蒙历史,溯源沂蒙精神,从而因在题材、内容、主题上始终不渝地聚焦“沂蒙”和“沂蒙精神”而在当代文坛上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之所以说“重要”,不仅在于他在刘玉堂、赵德发、李存葆、苗长水、夏立君等以小说或散文名世的作家之外,以长篇报告文学创作而成为新时期以来沂蒙文学史上的又一“重镇”,还在于他以其对家国叙事和民族精神(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持续书写,而在事实上为链接沂蒙文学与“十七年”文学的关系,特别是继承、探索、发扬主旋律叙事传统,都做出了不可漠视的重要贡献;之所以说“特殊”,不仅在于他从日常生活、基本心态到审美趣味,无不被“沂蒙”和“沂蒙精神”这种带有突出地域性的文化符码所统摄、形塑,还在于他的创作从题材、内容、主题到方法也因主述现代沂蒙的内容提要:杨文学以文学方式对现代沂蒙及其精神谱系的持续书写与宣扬而为业界所熟知。
近年来,他又因创作出“沂蒙精神三部曲”和《百年沂蒙》四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而引人关注。
其中,对“红哥”群像的命名及其非凡故事的讲述,对老沂蒙文化的审视及其所孕育人格的解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书写,以及对新时期以来各行业英模人物及其事迹的速写,构成了杨文学及其报告文学创作最突出的实践向度。
他的文学创作自始至终都在贯彻对现代沂蒙精神的溯源、建构与宣传。
他对推动报告文学这种外来文体的“中国化”进程,确证其文体独立性和艺术品格,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杨文学弘扬主旋律的沂蒙叙事,以及以文学方式宣扬沂蒙精神的实践,也再次给我们深入思考文学如何反映、重构、宣扬沂蒙精神的当代品格提供了新契机、新经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哈尔滨学院
绪论单元测试1.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
( )A:错B:对答案:B2.徐志摩的《女神》以彻底革命的精神成为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 )A:错B:对答案:A3.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 )A:错B:对答案:B4.施蛰存的《围城》以其特有的幽默和讽刺成为反映知识分子生活和精神的经典。
( )A:错B:对答案:A5.“春水体”小诗的开创者( )。
A:李季B:杨骚C:冰心D:朱湘答案:C6.象征派诗歌的鼻祖是( )。
A:杨骚B:李金发C:戴望舒D:田间答案:B7.新格律诗的代表诗人( )。
A:徐志摩B:闻一多C:穆木天D:杨骚答案:AB8.“左联”现实主义诗人()。
A:殷夫B:蒋光慈D:冰心答案:ABC9.朦胧诗人( )。
A:北岛B:顾城C:舒婷D:海子答案:ABC10.属于话剧作家的是()。
A:洪深B:穆时英C:夏衍D:田汉答案:CD第一章测试1.默然的接受、冷漠的对待、超常的忍受疼痛能力、强烈的褊狭的自尊都是黑孩自我保护的方式。
( )A:对B:错答案:A2.余占鳌的形象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潜藏着沉淀在生命直觉之中的农民文化的很多特点。
( )A:错B:对答案:B3.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属于寻根文学。
( )A:对B:错答案:B4.鲁迅为中国现代小说树立了卓越的范式,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A:错B:对答案:B5.汪曾祺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品是()。
A:《故里三陈》B:《大淖记事》C:《异秉》答案:B6.茅盾第一篇真正以“乡土农村”为题材的作品是()。
A:《林家铺子》B:《残冬》C:《春蚕》D:《秋收》答案:C7.巴金的“人间三部曲”包含()。
A:《灭亡》B:《第四病室》C:《憩园》D:《寒夜》答案:BCD8.京派的主要刊物有 ( )。
A: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等编辑的《水星》B:废名、冯至编辑的《骆驼草》C:朱光潜编辑的《文学杂志》D:沈从文主持的《大公报文艺》答案:ABCD9.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其中主要有()。
沂蒙精神的发展演变
沂蒙精神的发展演变陈虹吉 201204120315沂蒙精神,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沂蒙山区所独创的特定区域性的红色革命精神。
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基本内涵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而其内涵的具体确定却经过了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建设初期、改革开发以来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不断总结和不断提高,最终确定为这十六个字。
这里既包括了老一辈沂蒙人民的无私奉献,也包括了新一代沂蒙人民的艰苦奋斗!在战争年代沂蒙精神有民工支前,沂蒙母亲送儿子参军,沂蒙红嫂用乳汁救战士,沂蒙女性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还有就是全体沂蒙人民用小米加步枪坚定地守在了我们自己的土地上,保卫了我们的国家,捍卫了我们的主权,拯救了我们的人民。
而其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那一群可爱更可敬的红嫂。
红嫂是一群人的称呼,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那一群为了抗战付出了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生命,自己家里所有东西的伟大女性。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无声地体现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无私奉献,爱党爱军。
红嫂为了支援前线,送自己的丈夫上了战场,然后又送走了自己的儿子,最后还要奉献家里最后的口粮,布匹做军粮,军鞋。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可以取得抗战的胜利,可以保卫他们所热爱的家园,他们最后的依靠。
还记得那个电影里的沂蒙六姐妹,那个从来也没有见过自己丈夫的女人,只能从自己侄子的面貌中去想象自己丈夫的样子,但是她从没有放弃,一直都在坚持的抗日,坚持的为自己的丈夫守护着他的后方。
甚至她自己也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团结村里的姐妹做军粮、军鞋,做担架,和姐妹们一起救治伤员,在红军无法通过河流时,她和她的姐妹以自己柔弱的身躯组成了火线桥,让红军从他们的肩膀上通过,去往了抗战第一线,成功的投入了战斗,保卫了祖国。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那就是用自己的乳汁救了一个战士的那个红嫂。
一位在孟良崮战役中受伤的战士因失血过多,昏迷在野外,被一位挖野菜的年轻大嫂发现,大嫂在野外没有水,进村弄水,太远,也怕敌人发现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奶汁去救活伤员。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小说时,说那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进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创始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习题材。
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写了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写了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惧;《在酒楼上》、《孤单者》、《伤逝》等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提醒了人们内心的灵魂。
《孔已已》中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
这都刻画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
《阿Q正传》、《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阿Q、四铭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提醒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
《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这写出了祥林嫂心灵的伤痕。
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提醒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习题。
《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里,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即改换了鄙薄的神情,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别人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致遗忘。
浅议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
浅议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作者:李林相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6期摘要:鲁迅身上时代特色鲜明,历史内涵丰富,其作品显现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情怀辉耀史册,他所坚持的个体自由精神、现实主义与解放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解析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重温鲁迅先生的文学观,与现实文学进行对照,反思自身,清醒头脑,进而汲取力量,认清方向,对积极推动当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进行探究与讨论,以期能够对现代文学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鲁迅;现代文学;精神[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01人文精神于文学中主要表现为文学精神,从古至今,精神是不断流动、变化着的,而最鲜明的文学精神则主要集中于鲁迅一人身上。
并不是因为他的哪篇文章总结出精神纲领,而是在他的每一篇文学作品中都透露着具有指导意义的现代文学精神,这种精神是先进文化的导引旗与方向仪,为文学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主要表现于以下三点。
一、崇尚个体自由的启蒙主义思想西方国家的斗争运动,个体自由为首要前提,而在我国此原则迟迟没有确立,但是鲁迅却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个体自由。
1907年发表的文章《文化偏至论》一文中,尊重个性、张扬精神是其主要思想表达,直至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仍在坚持这一主张。
他的启蒙主义思想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而发,要求长期压迫在封建制度,束缚于伦理道德观念中的人们解脱出来,因此,鲁迅的自由主张与西方思想存在不同之处。
一是:西方提出的观念是基于工业革命及科学革新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历史条件还十分老旧,因为他所强调的个人主体的主张为要求人们反抗现存制度与统治。
二是:西方提出的个人自由,是个人区别于其他人,而鲁迅则是将个人发展联系民族振兴,个人获得自由才会更好地推动民族主体的发展,而这个道理于现在来讲仍有部分人无法清晰认识。
驾起阅读的“第二套马车”
驾起阅读的“第二套马车”1. 引言1.1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颇具影响力,被誉为“现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呐喊》即是其中之一。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其作品常常揭示现实社会的黑暗面,探讨个体的命运与境遇。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与不公,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作品对当时的文学界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层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他倡导的独立思考、坚定信念、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精神品质,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传颂和学习。
鲁迅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永远闪耀着道德光芒,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1.2 作品背景《第二套马车》是许三多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在现代城市中,一个普通人因为一次意外而获得了一辆神奇的马车,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作品背景设定在一个繁忙现代都市,城市中充斥着竞争与压力,人们都在为生活奔波忙碌,追求成功和金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的命运突然发生了转变,马车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也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压力,暗示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转机,只要保持信念和勇气。
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第二套马车》给予读者启示与思考,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在追求成功的也要珍惜内心的真实和追求美好的生活。
2. 正文2.1 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在小说《驾起阅读的“第二套马车”》中,主人公经历了从迷茫和孤独到坚定和自信的情感变化。
起初,主人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对未来充满困惑和焦虑。
他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
王铁仙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5
【摘要】中国的现代文学精神,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鲁迅身上.鲁迅并没有提出空洞抽象的口号式的理论,他的现代文学精神,蕴含在他的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之中.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主义,这是他的现代意识最深刻的表现,也是他的现代文学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二是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三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四是永不放弃人的解放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总页数】4页(P5-7,14)
【作者】王铁仙
【作者单位】华东师大中文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6
【相关文献】
1.鲁迅与韩国现代诗人李陆史的文学精神 [J], 洪昔杓
2.历史与当代的互证——鲁迅文学精神及其“抬棺人”在哪里? [J], 霍俊明[1]
3.鲁迅的现代性思想与现代文学精神 [J], 王铁仙
4.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精神的接力与传承——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J],
陈思和
5.希望是不可言说的──从竹内好的《鲁迅》谈鲁迅的文学精神(札记) [J], 吴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 音 : 说 不 尽 的 阿 Q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 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专门写 了‘不准革命’一章 ,说假洋鬼子 不准阿Q革命。其实,阿Q当时的 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 点东西而已。可是,这样的革命假 洋鬼子也还是不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
狂人执着于追问到底——“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
白。” 狂人的最终发现——“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 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 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 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 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
“我一直认为《野草》是鲁迅
内心的冲突和纠葛的象征式(用厨 川的定义)的写照,呈现的是一种 超现实的梦境,与外界的社会和政 治现实关系不大。…… 一个分析者也应该把自己的诠 释提升到这个较为抽象的哲学层次, 不必作捕风捉影式的政治索引。”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仙台学医期间,受“幻灯片事件”刺激,开始认识 到:“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 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 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 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发表 《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一直深处被“吃”恐惧中的“我”,最终发现自己
也无意中“吃”过人,即使没“吃”过,也因共同 的历史,具有“四千年吃人履历”。 这是“狂人”的最终自觉,由控诉者或拯救者,成 为了忏悔者。小说的深度真正显示出来。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最有
影响的小说代表作,被 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的经典,1921年12月至 1922年2月连载于《晨报 副刊》。 阿Q,成为文学史上的一 个“不朽的典型”。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实 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民 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 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此时期鲁迅创作大量的杂文,完成《故事新编》。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的纠结所在,处于《野草》矛盾的核心 发源于希望与绝望之争的诸多矛盾,最后归结为一 个现实的难题——生与死的抉择。 《野草》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生命追问的过程。 《野草》是独创的精神,是荷戟独彷徨的苦闷意象, 是九死其未悔的战斗精神,是独战的战士的心灵与 精神。
声 音
“至于《野草》,可说是鲁迅的哲学。 其中,《死火》乃其冷藏情热的象 征;《复仇》乃其誓尝惨苦的模范; 《过客》和《这样的战士》,更显 然作长期抗战的预告呢!”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
声 音
“在《野草》创作中,鲁迅为了达到 含蓄蕴籍而又真切自然的艺术效果, 便吸取了象征方法与写实方法的优 点,……幻想的意境,象征性的形 象,充满真实的描写刻划,辛辣战 斗的嘲讽,紧密结合,交相运用, 使这些散文诗显得真实而又深邃。”
孙玉石:《〈野草〉研究》
声 音
“《野草》的创作,是作家感觉到内 心世界的‘离奇和芜杂’已经无法 如《呐喊》、《彷徨》那样,外化 为人物,用小说的叙述语言表现; 只能幻化为梦境,用诗的朦胧、跳 跃语言来直接表现,达到一种心理 的真实,并折射着特定的外在现 实。”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
1926年北新书局 版《呐喊》。封面 由鲁迅亲自设计, 暗红底色上镶嵌黑 框,刻印隶书“呐 喊《鲁迅》”字样, 素朴中透出简劲。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小说14篇。写于五四
高潮时期的《呐喊》,意在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 的注意”, 以文学来启蒙;“呐喊”之名,是1922 年12月编定小说集时所定:“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 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 前驱。” 集子中的小说以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成为五四文坛的重大收获,奠定了鲁迅的文学地位。
鲁迅:《俄文译本〈阿 Q 正传〉序及著者 自叙传略》
声 音 : 说 不 尽 的 阿 Q
“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 ‘阿 Q 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 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不免带 了一些‘阿 Q 相’的分子,但或者 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 阿 Q 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 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 种。”
《阿Q遗像》 丰子恺
声 音 : 说 不 尽 的 阿 Q
“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 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 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 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 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 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 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我虽 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 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 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 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 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 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第一章 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
第二节 鲁迅:启蒙精神与 现代小说确立
关 键 词
鲁迅 《狂人日记》 道路
鲁迅,1981-1936,浙
江绍兴人,原名周樟 寿,字豫才,周树人 是南京求学时的学名, 1918年发表《狂人日 记》时署名鲁迅 。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 大夫家庭,少时正值 “家道中落”,亲历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 困顿” 。
四、《野草》:穿越绝望的行动
《野草》是1924至
1926年写的24篇近 于散文诗的短章,当 初发表于《语丝》。 1927年广州的白色恐 怖中,鲁迅写下《野 草· 题辞》,并结集 出版。
初版《野草》书影
“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
——《野草· 希望》
《野草》以特有的执拗切入自我矛盾的深层。 “希望”——“绝望”这一对矛盾,作为诸多矛盾
《伤逝》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
的形式,通过带有忏 悔情调的独白,讲述 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 悲剧。
电影《伤逝》(1981)海报
“伤逝”之“伤”是伤什么? 你欣赏子君吗? 如果你是子君,你会选择涓生吗?
如果你是涓生,你是否也会选择离开?
小说以涓生手记、即涓生的忏悔的方式展开叙述。
雁冰:《读〈呐喊〉》(1923)
声 音 : 说 不 尽 的 阿 Q
“但阿Q这典型,从一方面说,与其说 是一个人物的典型化,那就不如说是 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阿 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 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 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 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 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 性’的体现者。”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的合影
回国初期(1909-1918)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 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 短篇文言小说《怀旧》。辛亥革 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 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 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狂人” 的象征性
“狂人”具有荒诞和实在的双重性,使它成为 两个世界分离和翻转的绝妙中介。正是“狂人”内 心世界的设立,为习以为常的现实秩序设立了一个 “他者”,从而为价值的置换提供了可能。 “狂人”,是“呐喊”的号筒。
何谓“吃人”?
小说发表之初,许寿裳来信
探问写作缘由。鲁迅回信说: “偶阅《通鉴》,乃悟中国 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 知者尚寥寥也。”
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
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异
地”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 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 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期间开 始接触到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 科学文化知识 。
日本留学时期(1902—1909) 1902年,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先进东京弘文学院,
鲁迅曾在此画旁题
曰:“曹白刻。一 九三五年夏天,全 国木刻展览会在上 海开会,作品先由 市党部审查,‘老 爷’就指着这张木 刻说:‘这不行’ 剔去了。”
二、《呐喊》与《彷徨》:20世 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大约相当于五四
高潮时期。《彷徨》写于1924年至1926年,是五四 落潮时期,时代背景与个人心境的变迁,决定了不 同的创作面貌。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 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
《彷徨》的封面设计
是有“中国现代书籍 装帧史上第一人”之 称陶元庆。橙红底色 中挂着一轮颤巍巍的 黑色太阳,下面是用 几何图形拼合成的三 个人物,似坐又似行, 一副彷徨无主之态, 他们身下的椅背却是 曲线,则与直线为主 的构图极不调和。鲁 迅曾说,这一“书面 实在非常有力,看了 使人感动。”
如果说《呐喊》是为他人的,在某种程度上说,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 作。此时期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五本杂 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政府通缉,赴 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 主任,1927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