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一)注意“大一统”概念(必修ⅠP8):两个基本层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支配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开创者秦始皇,延续两千多年,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和价值判断。
(二)古代(封建帝制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措施)1、过程(1)秦代(综合必修Ⅰ专题一第二课和选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A、总体结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必修ⅠP9 或“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选4P5B、措施:第一、实现统一:攻灭东方六国+统一岭南+北击匈奴修长城+平定西南夷+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交通设施(灵渠、五尺道、驰道、直道必修ⅠP9+选4P6)第二、将郡县制遍及全国(注意南北边疆地区设置的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与县平级的“道”:ⅠP9+选4P5两地图)(2)西汉:秦汉之际,匈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西汉初被迫忍辱退让。
经过七十多年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强盛。
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夺回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联系必修ⅡP12)。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又多次大修长城,向西延伸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汉长城超过一万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选修6P45(3)唐代(唐太宗)选4P10:A、总体结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B、措施:对东突厥军事讨伐+“战而后和”+羁縻府州;对西突厥(与今新疆有关)攻灭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对吐蕃和亲(红山宫)+唐太宗后与吐蕃会盟(大昭寺)选修6P54-56(4)元代:A、总体结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措施: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中国、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度+宣政院+土司制度)必修ⅠP16、20(4)清代前期(康雍乾时期):A、总体结论:巩固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注意内外两个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1专题一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随堂达标检测
15.(2023·宁夏模拟)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 史演进的是 ( D )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光武中兴——汉武帝的大一统 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堂达标检测
3.(2023·北京丰台区模拟)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一组衣镜,绘有 孔子形象并记有孔子传记,反映出孔子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 C ) A.奖励耕战 B.实施“推恩令” C.尊崇儒术 D.重文轻武
随堂达标检测
4.(2023·福州模拟)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 号纪年。这一做法 ( C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D.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随堂达标检测
二、非选择题 16.(2023·锡林郭勒模拟)(12分)“大一统”观念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 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 的官僚制度……由于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 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 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某一时代的历史特征是 ( C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注:冕旒这里指皇帝)。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高考复习专题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步: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 如夏、商、周等族的最初形成;又如松赞干布时的 吐蕃、阿保机时的契丹、成吉思汗时的蒙古,都有 一个民族内部统一的过程,都是由分散的许多部落 统一起来,形成较高发展阶段的民族共同体。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统一”的内涵与外延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程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统一”的内涵与外延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程
第三步:全国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汉、隋唐、元、明、清等时期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 的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是蒙古贵 族,清代的最高统治者是满洲贵族,但汉族人民在这两 个时期仍然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元、清的政权 实质上也是蒙古贵族、满洲贵族跟汉族地主阶级联合统 治的政权。
第二步:地区性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战国七雄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体,它们都各有 自己的主体民族,而分别与东方诸夷、西方诸戎、北 方诸狄、南方诸蛮以及其它民族统一起来。三国时期 的魏、蜀、吴,也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它们 都以汉族为主体,而分别与本地区的少数民族统一起 来。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我们习惯上认为它们 是汉人的朝廷和鲜卑人的朝廷,实际上它们都是地区 性的统一的多民族朝廷。南朝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北 朝尽管鲜卑人当权,但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仍是汉族。
中国古代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统一”的内涵与外延
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 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 ——葛剑雄
1、夏商周三朝不属于统一国家 只有承认各诸侯国实际上的独立,才能维持(西)周天 子名义上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所谓的统一,只能当 成文化上的统一,不属于政治上的统一,不属于统一国 家。 ——摘编自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1)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通过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即“诸夏”(亦称“华夏”)。
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在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内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
当时“中国”一词,是指王京而言。
《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
《毛传》注释说:“中国,京师也”。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郑、宋、鲁、卫等国以中国自居,秦、楚、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歧视。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亡’即无)也”。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今河北省北部诸国及令支、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燕将秦开击败东胡,把疆界推向今辽宁省及朝鲜半岛西北部;今山西境内及河北西部诸国和赤狄、白狄、长狄等为晋国所灭,其后赵国又东灭中山,北灭林胡,把疆界推向今内蒙古中部;今山东境内诸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为齐国所并;关中的秦国先后灭义渠、冀戎、邽戎,南并巴蜀、汉中,把疆界推进到今甘肃的黄河及四川省的长江一带;江汉及江淮流域的小国及淮夷等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别为楚、吴、越所统一,战国时楚国东灭越,南占洞庭、苍梧,西降盘瓠、廪君等蛮,把疆界推进到五岭及黔东一带。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内容分析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为西汉王朝的兴衰,二为东汉王朝的兴衰。
其中,西汉的兴盛是本课内容的主体部分,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是本课内容上着墨最多之处。
东汉兴衰起伏的历史是本课的另一主要内容,但是相比于西汉兴盛来说,无论是内容体量还是学习深度都要差一些。
因此,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中心,学习理解汉朝盛衰的历史过程并从中总结规律与教训。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历史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其认识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对历史的认识还不够理性和客观,历史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是并不稳定。
三、教学目标1.了解“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史事,知道两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从中体会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分析并理解中国古代君主施行不同政策对封建国家兴亡盛衰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影响历史发展的具体因素,认识历史的规律性。
3.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对文化昌盛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汉王朝的兴衰更迭,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巩固。
难点: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信息。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中心线索应该是围绕两汉王朝兴衰阐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表现、原因和意义。
但是,如果单纯讲述王朝兴衰的历史,会使本课的线索过于突兀和单一。
故本课的设计以丝绸之路在两汉的开辟与兴衰为明线和主线,以两汉王朝的兴衰为暗线和辅线。
明线重具体,暗线重抽象;明线重感性,暗线重理性。
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以汉朝的丝绸之路作为本课的导入,简单介绍丝绸之路概况,并以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作为观察历史的载体,走进历史的深处,探索丝绸之路背后的因果关系。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优秀课件
政治:
经济:
思想:
①“推恩令”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 ①独尊儒术
②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②盐铁官营
削弱相权
③均输、平准
③察举制
④征收工商业财产税
④设十三州刺史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汉武帝巩固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
①“推恩令” 解决诸侯王坐大坐强的危机 ②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皇权相权斗争之始
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监察地方官员子弟和豪强势力
汉武帝巩固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盐铁官营
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实现经济大一统
③均输、平准
抑制商人垄断市场,平抑物价
④征收工商业财产税 抑制工商业
汉武帝巩固统一
思想: ①尊崇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方面,儒家推崇统一的思想适应 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虽是“独尊儒术”,但 实际上是儒法兼施,且也只是选取 儒家思想中对其统治有利的部分。
约占当时西汉人口五分之一。
军功受益阶层被授3亿亩耕地, 豪族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
1500万亩住宅土地,二者约占 当时全国耕地百分之四十。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 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
政治: ①“退功臣,进文吏” ②加强皇权,增强尚书 台的作用 ③严控外戚干政
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巩固统一
河西四郡: 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 西域都护府 敦煌郡 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军政。
积极开拓疆域
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
积极开拓疆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西汉的灭亡
中国古代史 单元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单元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单元综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的时期。
政治方面,从国家制度来看,秦始皇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建立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统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到汉代,统治者继续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地位。
从地方制度看,否定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而西汉初年,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经济方面,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虽然时战时和,但是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形式主要有:战争、和亲、迁徙、设机构。
对外关系方面,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方面,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史学有杰出成就。
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形成,对后世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知识网络】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秦王扫六合”建立起我国巩固灭亡:秦末农民战争政治:创立制度文化:,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经济:思想:民族:北;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政治:颁布,削夺侯国经济:将收归中央,统一思想:军事: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造纸术:前期发明,东汉改进。
数学:《九章算术》天文:张衡与地动仪医学:华佗与麻沸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文学:司马迁《史记》秦汉文化汉朝的民族关系汉元帝时,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汉武帝时,;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公元前60年的设置今新疆地开始隶属中央管辖。
汉朝的对外交往路线【基础知识清单】1.秦汉时期的特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⑴政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⑵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巩固了统一。
⑶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a
19
4、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 大最富庶的国家,它的声誉远及于欧亚非三 洲。西方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 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马可波罗对元朝繁 盛的描绘,激起了西欧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由于中外交往的频繁,中国发明的指南针、 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阿拉伯 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也陆续传到中 国。元朝时海外贸易相当活跃和兴盛,泉州 港异常繁忙。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 战争。
5、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6、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a
7
四、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
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
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
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
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唐朝通过战争、
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
各民族的关系。
a
3
6、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五代、辽、宋、 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 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与汉族 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 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 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 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 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奠定 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 是分不开的。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辽宋夏金
1.疆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列中国古代疆 域图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D
① A.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②
③
④
B.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2.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 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C ) 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 叛乱的行为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 交流的表现
朝代 明朝 人物 戚继光 事件 戚继光抗倭 结果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 湾重回祖国怀抱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 《尼布楚条约》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3.少数民族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谱写了光辉篇章。历史上以少数民族为 主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有( D ) ①北魏 ②辽 ③金 ④元 ⑤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葱 岭
太 平 洋
南海诸岛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 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专题: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1.秦朝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建立时期 1. 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 在 历 史 上 的 分 期 统 一 时 期 2.两汉是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时期 3.西晋再次尝试统一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繁荣时期 5.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衰 落期 分 裂 时 1.春秋战国时期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这三个时期是中 国历史上重要的 民族大融合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汉
东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北 宋
宋 南 宋
第二次统一
元
明
清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 国
第三次统一
我国朝代更替顺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先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民国时间短,不到五十年。 人民共和国,旧貌换新颜。
Page
11
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奋斗不断融 合而形成的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倍加珍 视民族团结,坚决反对民族分离的言行。
通过今 天的学 习,你 想说点 什么?
我国多民族同一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由分裂到统一是历史潮流和趋势,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是大势所 趋,民心所向。
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我们 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分裂祖国的可耻行径。 青少年学生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 和祖国统一的思潮和言行作斗争。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汉书· 张骞传》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 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 禧传》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 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 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 (1)材料一中的“西域”狭义上是指今天我国的什么地方?该地正式归属 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 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三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实行的政治 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精品课件
(二)汉初
1、思想:黄老无为
2、经济:“与民休息” (“休养生息”政策)
3、政治:
①汉承秦制
②郡国并行制
惩亡秦孤立之败
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王国问题)——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 七国之乱——平定
(三)汉武帝时期的强盛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 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项目
面临的问题
政治 经济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豪强游侠,扰乱社会
土地兼并,经济混乱,弃农从商
思想
思想混乱,不知所从
军事
匈奴入侵,边患严重
(三)汉武帝时期的强盛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
①地方: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初: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 王位和所有封地。
A.朋党之争与皇权削弱 B.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C.皇帝无能与戚宦专权 D.党锢之祸与农民起义
课堂检测
《后汉书》载:东汉后期,“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
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
。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这说明当时的豪强地主( )
(四)西汉的衰亡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 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二、新朝 (前公元9—23年)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 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王莽改制: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课件
(2)史料二表明汉代中央官制有什么变化?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 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 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实质:加强 皇权。 (3)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抑商手段的特点。概括 指出其主要目的及表现。 提示 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商业和商人。 目的: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 力等。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
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 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 铁专卖。盐铁专卖的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一定程度上 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3.思想“大一统” (1)汉武帝接受、___董__仲__舒_____的建议,尊崇儒术。 (2)公元前 136 年,朝廷设立___五__经__博__士___,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___主__流__意__识___形态。
——《汉书·食货志》 史料二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史料三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谦; 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 康,汉言文景,美矣!
【史料实证】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经济举措及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 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史料三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 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 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 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 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 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第一部分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一、核心内容的界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演进,使学生了解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使学生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上,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正确认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根本保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在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无论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
其间虽曾经历了数次分裂又再统一的曲折过程,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总体上是向前推进的,而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对立,以及曾存在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等,毕竟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也是由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共同组成的。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1)含义:察举制是汉武帝时确立,自下而 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 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
(2)标准:品行和才干、议政能力。
(2)特点:①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和司 (3)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
法;②以巡视方式监察;③位卑权重、 吏的标准; 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代统治
(2)了解两汉时期政治体制、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 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选择性必修1)
(3)了解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和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 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选择性必修2)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 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边疆开发:屯戍政策,移民屯田
对外
张骞通西域,推进陆上丝绸之路畅通与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沟通东西
【知识拓展1】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重用身边近臣,形成宫中决策机构中朝,原本的三公九卿组成的 中央政府沦为执行机构外朝。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
特点: 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
皇帝
以小制大
提供管理人才。但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
(3)发展: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 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
荐人容易形成集团。 思考:察举制有什么特点?
级行政区划,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
①中央和郡国有资格举荐人才;
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 强的局面。东汉末年州牧已发已发展 成为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私想出上界的罪统:一禁止诸侯私自离开封地。
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3.路线:
欧
中亚
新疆
河西
长
洲
西亚
境内
走廊
安
南亚
四、丝绸之路与两汉对西域的管辖
(一).陆上丝绸之路
4.交流内容:
经济上: 中国
丝绸、瓷器、茶叶…… 香料、琉璃、胡椒……
西方
文化上: 中国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西方
5.影响:
四、丝绸之路与两汉对西域的管辖
汉景帝:田租为三十税一,准许 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的 地方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文 景之治”
“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
驷(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 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 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 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外,腐败不可食。”
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管理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征服西南,平定百越叛乱
二、西汉的强盛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3.影响:
国力强盛,中央集权空前巩固,疆域辽阔
二、西汉的强盛
(三)西汉灭亡
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三、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第二单元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历两史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目录
壹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贰 西汉的强盛 叁 东汉的兴衰 肆 丝绸之路与两汉对西域的管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莽币制
小泉直一 大布黄千 大泉当千 大泉五十
契刀
2019/1/21
错刀
小布一百
次布五百
第布八百和次布九百
19
2019/1/21
20
长 信 宫 灯
2019/1/21
窦止另雅双 中 太了一︒手 山中 后空手宫执 靖国 ︵气袖灯灯 王汉 刘胜 污 似 长 跽 刘胜 代 祖染在信坐 之青 母︐挡宫的 妻铜 ︶又风灯宫 窦器 的有︐设女 绾︒ 长 审 实 计 ︐ 墓 19 信美为十通 ︒ 宫 价 虹 分 高 宫 68 ︐ 值 管 巧 48 灯 年 故︒︐妙厘 灯出 名此用︐米 体土 ︒宫以宫︐ 为于 灯 吸收 女 神 一 河 因油一态 表北 曾烟手恬 面省 放︐执静 鎏满 置 既 灯 优 金 城 21 于防︐ ︑县
16
2.3 3.5
2019/1/21
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 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 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疲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 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 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 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掠卖人妻子,逆天心, 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 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 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于九族邻里乡党。故 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毁井田圣制、无法 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第六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西汉帝系 西汉疆域 第一节 西汉的建立和前期统治 第二节 西汉中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三节 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 第四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西汉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 第六节 西汉时期的文化
1
2019/1/21
第一节 西汉的建立和前期统治
2019/1/21 34
4
2019/1/21
第四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牛耕、铁农具的普遍运用 2.农田水利建设 3.农业技术
二.工商业
1.手工业的发展
①冶铁业;②冶铜业(长信宫灯) ;③丝织业(素纱蝉衣、T型帛 画);④漆器业
2.商业和交通运输业
①商业;②交通运输业
2019/1/21 5
三.科学技术
2019/1/21
7
2019/1/21
8
2019/1/21
9
2019/1/21
10
汉 高 祖 刘 邦 像
2019/1/21
11
2019/1/21
12
汉 武 帝 像
2019/1/21 13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嗷 嗷然,陷刑者众。后三年,莽知民怨,下诏诸食王田 及私属皆得买卖,勿拘以法。(汉书食货志上)
2019/1/21 17
改官制
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 “爵五等,地四等”:一公、二侯伯、三子男,四附庸。 三公: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 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 四少秩:少师、少傅、少阿、少保 四羲和:太师羲仲、太傅羲叔、国师和仲、国将和叔 太常改秩宗,大理改作士 少府改共工,大鸿胪改典乐 ……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
1.楚汉战争 2.西汉的建立 (汉高祖像)
二. 汉初巩固统治秩序的措施(西汉前期形势图)
1.稳定封建秩序 2.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3.加强武装力量 4.制定法律
5.翦灭异姓王
三.文景之治
2019/1/21 2
第二节 西汉中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2019/1/21 32
董仲舒的神学化的儒家思想
“ 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 说 “三纲五常”说 “性三品”说
2019/1/21
33
经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传授今文经的学说叫今 文经学。“古文经”:用汉以前的小篆写成,传授古文经的 学说叫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在西汉很盛行,当时太学里的五经博士都是传授今 文经学的。汉哀帝时,刘歆请求朝廷将古文经书列于学官, 但遭到博士们的反对。汉末,古文经学在王莽、刘歆的扶植 下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经今古文学之争,不仅仅是书写文字和读法的问题,而是随 着经师源流不同,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也不同,因而 形成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派别。今文学派在封建统治 集团扶植下,对儒家经典任意发挥,以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 需要。而古文学派则把儒家经典看成是古代的历史材料,他 们按字义解释经文,训话简明,不凭空臆造,不用阴阳五行 的天变灾异的说法,而是从实际上阐明儒家的道理,提倡实 行儒家的道德。
相传汉武帝巡幸河东,与群 臣饮宴,作《秋风辞》。后 人于山西汾阴县建秋风楼纪 14 其事。
2019/1/21
汉武帝陵墓
2019/1/21 15
五铢钱
行有汉币合辨令汉 数过︑单乎铜丞武 量铸蜀位古主︐帝五 最造︑的代原负令铢 多︐魏要的料责水钱 ︑历︑求社︐在衡︐ 时时晋︐会技京都直 间长︑因经巧师尉径 最达南而济主铸的 长 齐在发刻造属 最 ︑汉展范五官厘 为年梁武状︒铢钟米 成︐︑帝况五钱官左 功是陈以与铢︒︑右 的我︑后价钱钟辨︑ 长国北的格轻官铜重 寿历魏西水重主︑约 钱史︑汉平适铸技 ︒上隋︑对中造巧克 铸均东货︐︐三︒ 739
长 信 宫 灯
2019/1/21
22
2019/1/21
23
单千安 于秋乐 和万未 亲岁央
匈奴和亲方砖
2019/1/21 24
单于和亲瓦当
2019/1/21
“单于天降”瓦 当
25
2019/1/21
26
反击匈奴的主要战争
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 青、将军李息率兵出击,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 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 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置武威、酒泉、张掖、 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 第三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 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十万骑兵,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无力大举南下, “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府、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玉门关)
三.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 四.汉与朝鲜、越南、印度、印尼、缅甸等国的经济文 化交流
2019/1/21 6
第六节 西汉时期的文化
一.学术思想
1.汉初的黄老思想 2.董仲舒的神学化的儒家思想 3.经今古文之争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
1.史学 2.文学:①汉赋;②乐府诗;③散文 3.艺术
第五节 西汉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第一阶段刘邦至景帝时期,为屈辱的“和亲”阶段。 (匈奴和亲方砖、单于和亲瓦当、“单于天降”瓦当) 2.第二阶段汉武帝时,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经济实力 空前雄厚,进入反击匈奴阶段。 3.第三阶段为“昭君出塞”及其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二.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域诸国与西域都护
一.汉武帝时期强化中央集权 1.削弱王国势力;2.抑制地方豪强;3.改革选 官制度;4.削弱丞相权力;5.加强中央军力和严 密刑法 附图: 汉武帝像、 《秋风辞》 、陵墓 二.集中财权
1.改革币制;2.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3.算缗和 告缗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汉武帝晚年的政治与昭宣中兴
2019/1/21 27
昭君出塞图
2019/1/21
28
匈奴
焉耆 莎车
西域都护府,汉宣帝神爵二年(公 元前 60)置。东汉称西域长史府。 2019/1/21
楼兰 且末
29
张骞通西域
2019/1/21
30
玉门关
2019/1/21
31
汉初的黄老思想
“黄”指“黄帝之学”,“老”指老子的学说。由于过去有 关“黄帝之学”的著作均已佚失,所以,“黄帝之学”是否 确曾在历史上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派存在过,后世不太清楚。 自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发现了帛书《十大经》、 《经法》、《称》、《道原》等文献后,这个问题就比较清 楚了。可以肯定,上述帛书就属于“黄帝之学”的著作。 黄 帝学说是道家中的一派,它与老子学说的根本区别是:黄帝 之学不仅讲道,而且讲法。汉初把黄老揉合在一起,成为当 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指导思想。 特点: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的统治秩序,承认君 臣关系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 治者用少所作为的办法,就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汉初统治者采取“顺民之情与之休息” 的政策,以适应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的代表作是陆贾的《新语》。
1.武帝晚年的政治 2.昭宣中兴
2019/1/21
3
第三节 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 2.政治黑暗 二.王莽代汉及改制 1.王莽代汉 2.王莽复古改制王氏 ①实行“王田”、“私属”制 ②实行“五均”、“赊贷”、“六筦” ③改革币制 ④调整官府机构、重划行政区域、改变职官名称 3.绿林赤眉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