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承载功能

合集下载

浙教版小学数学单元主题图创造性使用策略研究

浙教版小学数学单元主题图创造性使用策略研究

浙教版小学数学单元主题图创造性使用策略研究一、课题缘起1、缘于教材本身的特色众所周知,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其“主题介入、数学建构、开放教学”的鲜明特色吸引着大家。

在其每一块知识的学习都采用“主题介入”的方式,将结构性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整合,把《标准》中规定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机的组成一幅一幅单元主题图,以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提供活动情境、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获得直接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看来,浙教版这样的单元主题图既承担着本单元知识的引领,又承载着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景中收集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

面对每一单元这样“蝴蝶页”的单元主题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用好浙教版教材的这一大亮点,让其丰富的内涵恰到好处、恰如其份的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场景;使单元主题图发挥其有效的功能?2、缘于现状纵观现在的课堂,我们似乎都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部分教师虽然在教材的理解、使用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揣摩以及灵活把握应用教材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以新课程为视点重新检视课堂,就觉得有必要对浙教版小学数学单元主题图创造性使用策略进行认真的研究,构建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二、课题的界定1.小学数学浙教版教材:主要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一至六年级共十二册数学教材。

2.创造性使用策略:在本课题中,“创造性使用单元主题图”是指教师在准确把握本单元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主题图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进而用好、用活、用实单元主题图,让课堂更加有意思。

所以,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单元主题图使用开展行动研究,根据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色,以浙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自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单元主题图,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小学数学教材如何有效利用“主题图”

小学数学教材如何有效利用“主题图”

小学数学教材如何有效利用“主题图”发布时间:2022-07-15T03:16:10.08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3月5期作者:吴冠丹[导读] 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的“主题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吴冠丹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浙江温州325000【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的“主题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但是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主题图就一定适用吗? “主题图 ”丰富的内涵有时也会使学生和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一些静态的主题情境又难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等等,这些都给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主题图”运用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施。

这需要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尝试和验证。

【关键词】主题图有效利用【背景和困惑】新教材使用了一副副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主题图,虽然形式活泼新颖,图文清晰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借助图形的形象具体,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应该说新教材的主题图有着很多的优点,但如何有效地利用主题图就成为了老师们的困惑。

新教材安排的大量主题图,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运用起来,即使教学中呈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可孩子们还是不太感兴趣,也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个问题我重新思考了主题图的优缺点,发现主题图也有它的缺失。

当然主题图的使用存在缺失并不是否认它的优点,也不是说我们不要使用它,只是在选择的过程中要避免这些缺失。

教材上增设了主题图有它的道理所在,至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那么如何把握主题图,发挥它的作用,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取决于老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主题图融会贯通地理解。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巧妙有效的利用好“主题图”呢?笔者认为用好教材的主题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观察“主题图”,化整为零提高能力利用主题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

深挖内涵 拓展宽度活用教材

深挖内涵 拓展宽度活用教材

深挖内涵拓展宽度活用教材【摘要】主题图蕴涵着数学教学中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把握主题图的内涵,充分发挥主题图应有的功能,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一、正确理解主题图的内涵是有效运用的基础:深挖主题图的内涵;深挖主题图隐含的数学问题;深挖主题图蕴含的思想教育。

二、合理灵活的加工是有效运用的手段:变平面为立体,使主题图“实”起来;变静为动,使主题图“活”起来;变纷繁为简约,使主题图“亮”起来;变单一为复合,使主题图“厚”起来。

【关键词】主题图挖内涵合理灵活有效运用人教版教材中主题图的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数学教学中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

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运用主题图,充分发挥主题图应有的功能,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一、正确理解主题图的内涵是有效运用的基础(一)、深挖主题图的内涵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大致可以看出编者是从两个方面去选择主题图的:一方面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作为选择依据;另一方面是遵循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作为选择依据。

我们可以根据编者的这两大意图去挖掘主题图的内涵。

例如,在“第几”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购票图”,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购票”这一场景对于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购票图”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并且通过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在改变队伍人数的情况下变换排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加以区分。

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

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

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作者:周瑞平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04期摘要:什么是主题图?它是指可以反映数学课中所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与相关知识内容的图画,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主题图是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一个特征,突出了基于学生具有的一些经验,注重学生的体验与经验的基本思想。

主题图是将知识和思想观念以及情感融为一体的图画,比较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意义,图画色彩亮丽,主题突出,深得学生的喜欢。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有效载体我们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发现很多具有童趣且形式多样的主题图,主题图为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赋予了生活与时代气息,为数学教学增加了丰富的资源与素材。

所以,老师需要利用好小学数学教材里的主题图,为课堂教学增添光彩,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老师的教学水平。

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差距。

一、数学课堂教学出现的相关问题第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形式,将主题图的目的当作看图说话。

因为主题图是以场景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数学学习的素材,所以它具备一定的情趣性与实际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已经拥有的知识与经验。

假如老师不能够准确地明白主题图的目的意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把数学课堂变为说话课。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比较单纯天真,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数学老师必须要清楚主题图的意义,利用主题图有针对性地获取数学信息及提出问题,才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第二,采取的教学途径比较单一。

小学数学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的标准,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主要载体,也是数学老师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所以,相当一部分老师都认为数学的主题图教学形式比较新颖,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用再进行相关处理,直接对课本的知识内容进行授课,致使教学困在教材,没有正确地运用教材。

所以,合理运用主题图却不可以完全依赖它。

假如只是单一地依赖主题图就会显的教学很不自然,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灵活地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进而创造一个有目标、有效率的数学学习氛围。

改编试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改编试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梯 形 个数 1 2 3 4 5 6
图 形 周 长 5 a 1 4 a 8 l0 1 a
利 用 切 线 的 性 质 和 垂 径

答 案 9 。 0

r J
中考 题 4 (0 9江 苏 ) 矩 形 20 将
纸 片AB D沿 过点 曰的 直 线 折 叠 , C 使 点A落在BC 上 的点F . 痕 为B 边 处 折 E
心 的 两 个 同 心 圆 中 , 大 圆 的 弦AB 是
小鸡 是站 立 的小鸡 旋 转得到 的 . 转 旋
图2
小 圆的切 线 。 为切点 , P 求证 : = P AP B . - ( 人教 版九 年级 上册 )
提示
定理 .
中心 是0, 量一量旋 转角 是多少 度. 请
( 人教 版九 年 级上 册 )
角 度 也 为 6 。 故 船 I= 0 .答 案 B 0 p 6。 , .
点评
有 关旋 转问题 . 学们 要 同
点评
见切 线 . 半 径 . 垂直. 连 想 如 图 6 示 . O 圆 所 以 为
关注旋 转点 、 向 、 数 、 应 线段. 方 度 对
课 本原题
课 本原 题
如 图 4 示 ,吃 米 的 所


所 以 ,c: 4

AC
tn 5 a4 。
P = ( .在 R AP C中, n P A= C x m) t B t B a
所rB :  ̄ ' C旦

() m

l 5. 又 由 折 叠 知 . B G= DE 3。 E G.
所 以 D G=
圆半 径为1 c 小 网半径为6 m, 0 m, c 则弦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11、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为此我借助情境图中的萝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悟到水萝卜里有几个胡萝卜,白萝卜里有几个胡萝卜,让他们感受到“几个几”与“倍”之间的联系,进而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在自主、开放的活动中让生经历、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

设计的数学练习题也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使学生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设计了自主探究、主动获新知识的教学活动,充分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自已完成探究单,通过说一说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由小组讲解展示,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师稍加点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新知。

3、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这节课中,注重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像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探究新知识的拓展,改变比较量或改变标准量(胡萝卜的根数),在巩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

4、注重拓展教材,帮助理解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创设连续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谁比谁,再找出倍数关系。

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改变胡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又了1根胡萝卜,比较水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找到标准量,说出他们的倍数关系;小兔又拔了3根胡萝卜,再让学生比较水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找标准量,说倍数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谁是谁的1倍”。

又如,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后,引导学生说出蓝色圆片的个数是黄色圆片的2倍,与之前的黄色圆片个数是绿色的2倍对比,都是2倍,为什么?明白标准量的重要,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和理解。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教材——对20115年武汉市中考卷第22题的思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教材——对20115年武汉市中考卷第22题的思考
所 以 AB= AC:1 0
【 原题 回放 】 如图 1 , AA B C是一块锐 角三 角形材料 , B C= 1 2 0 a r m, 高 A D= 8 0 a r m, 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 , 使正方 形的一边 在 B c上 , 其余 两
个 顶点分别在 AB 、 A C上 , 这个 正方形零件 的边长是多少?
由 ㈩ 知 = = 芸
即 = , 所以P Q=
综上所述 , 正方形 P QM N的边长为 4 . 8或 2 百 4 0

【 试题解读 】 本题素材来源 于课本 习题 , 又高于课 本习题 的难度 , 立意创 新又朴 实无华 , 注重通性通法 的应用 , 给学生 以似 曾相识的感觉 , 不会 造成学 生 解题 的心理负担 。该题通过对一道课本 复习题的重新包装 , 设 计成一题 三问 , 试题 由浅渐深 、 由简 到难安 排 , 起点 较低 , 平 缓上 升 , 梯度 分明 , 有 定 的区分度 ; 该题考查基础知识较全面 , 沟通 了几何知识 、 代 数知识 间 的横 向、 纵 向联 系, 重点考 查学生 对函数 建模思 想、 方程 的思想 、 数形结 合思想、 分类讨 论的思想 、 面积法 、 配方法 的应用 情况 , 既巩 固了学生 的 基本能力 , 又锻炼了学 生思维 的灵活性 、 探索性 、 创造性 , 培养 了学生 的
罴= 丁 3 和 A K = 8 一 P Q 7 '  ̄; ② 两 顶 点 M 、 N 在 腰 A B 上 时 , 作 A B 上 的
高, 转化为 ( 1 ) 的形 式求解 . 【 考题解答 】
E F 解: ( 1 ) ① 因为 E F / / B C , 所 以△A E F △A B c则 丽 E F= A 而 K 即

高考数学题与高中教材例习题的血缘关系-新课标[整理]

高考数学题与高中教材例习题的血缘关系-新课标[整理]

高考数学题与高中教材例习题的血缘关系-新课标[整理]高考数学题与高中教材例习题的血缘关系江苏省赣榆县王怀学222124顾绍习222125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教材是产生高考题的主要来源,相当数量的高考题源于教材.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基本题组合、加工、发展,教材是知识、方法、思想的重要载体.本文仅对似曾相识的高考题的研究,让事实说话,阐述高考试题与教材例、习题的血缘关系。

一、对例、习题的进行简单改装对教材例、习题的数量关系进行简单变式是高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的是对中学数学知识主干内容的考查。

例1、(2004四川卷)曲线1323+-=x x y 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为(B )A .43-=x yB .23+-=x yC .34+-=x yD .54-=x y 本题考查导数几何意义、点斜式方程。

人教版高三课本(以下简称教材)38P 有一道题:求曲线3231y x x =-+在点P(2,-3)处的切线方程?高考题只是把点的坐标换了,曲线方程没变. 例2、(2004四川卷)已知点A (1,2)、B (3,1),则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B )A .524=+y xB .524=-y xC .52=+y xD .52=-y x 本题考查了轨迹方程的求法技能。

高二教材上69P 有一道例题2:设A 、B 两点坐标是(-1,-1)、(3,7),求线段AB 方程。

高考题只是改了点的坐标。

二、例、习题思想方法、结论直接或间接应用高考题对基本技能考查,除了对教材直接反映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熟练程度的考查,还考查教材知识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方法资源。

例3、(2000天津卷)从含有500个个体的总体中,一次性的抽取25个个体,假定其中每个个体抽取的概率相等,那么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为0.5高三教材23P 有一题:从含有N 个个体的总体中,一次性的抽取n 个个体,假定其中每个个体抽取的概率相等,求证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为n N. 例4、(2002天津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 (3,1)B (-1,3),若点C 满足,OC OA OB αβ=+其中,1R αβαβ∈+=、且,则点C 的轨迹方程为(D )32110A x y +-=、 B 、22(1)(2)5x y -+-= C 、2x-y=0 250x y +-=D 、本题考查向量、共线向量的基础知识,轨迹方程的基本概念。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研究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研究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摘要:主题图是一种用于描述信息资源的知识结构的元数据格式,它可以定位某一知识概念所在的资源位置,也可以表示知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主题就是主题图中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现实事物的具体化,它可以是表示任何事物对象的名词,通过主题表述的概念被形式化之后就是标题。

主题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主题间的关联。

纵观一到六年级的数学书上的“主题图”,我发现这些“主题图”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关键词:主题图;小学数学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44-01打开人教版的数学课本,就会发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

可爱的小精灵用一句话诠释了数学,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数学,开始迈进数学大门。

但是“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有时令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给教师的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本文认为首先要走进主题图,深入地挖掘主题图中的内涵,理解主题图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创新思维,跳出主题图,化静为动、删繁就简、有机补充。

从而化难为易,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一、理解“主题图”的用意,把握教学目标主题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

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然而,由于“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则会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教学效果相对而言也不是很好的。

我认为“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教材中的主题图,如果原封不动的拿来就用,不考虑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就会上成“看图说话”课,从而失去“主题图”的应有的价值。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使用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使用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使用摘要:小学数学“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理论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的生活情景的图画。

主题图既承担着计算教学的功能,又承载着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景中收集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主题图生活情景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8437(2009)1-0095-01所谓“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理论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的生活情景的图画。

它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一大特色,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

“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明,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在实验教材中,不再单列“应用题”教学单元,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也就是说,这里的主题图既承担着计算教学的功能,又承载着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景中收集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

所以忽视主题图的存在,淡化它的功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如何更好的发挥主题图的功能?如何有效的处理教材中的“主题图”?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呢?笔者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探索出以下策略,仅供参考。

1 理解内涵比如在《10的组成》主题教学中,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有几位小朋友?共有多少人”?生:有9位学生,一共有10人。

让学生明白9加1 就是10个人,为下面10 的组成作了铺垫,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 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

特别在几何图形中都可采用此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再进行实际操作。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2014年:一、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知识分布由去年的5道中国史题目和7道世界史题目改为8道中国史题目和4道世界史题目,考察中国史的题目明显增加。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

其中12道选择题中,六部分的考察的情况如下:考察内容题目数量分值中国古代史 4 16中国近代史 3 12中国现代史 1 4世界古代史 1 4世界近代史 1 4世界现代史 2 8非选择题部分考察情况如下:题号考察内容分值40 中西科技文化比较学科内综合试题2541 新史观模式下考查中国近代史创新试题12选做题4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54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4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4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二、试题特点2014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

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

1、从考查内容上看①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儒学的发展历程、宋明理学、清朝海禁政策、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维新变法、“一五”计划、美国1787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欧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抗日战争、清末新政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②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例谈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有效使用

例谈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有效使用

例谈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有效使用【摘要】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大亮点。

然而,观照当下,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误区颇多,主要存在“忽视主题图”、“对主题图解读错误”、“仅图无文”、“游离认知”、“从抽象到抽象”、“脱离学生生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对主题图采用“分步呈现、模拟场景、全局把握、多次呈现、联系实际”等策略进行有效地处理,从而使“主题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有效使用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图文并茂、色彩明丽,是一本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教科书,尤其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和使用。

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呈现学习素材,虽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有利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也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在教学中并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呢?以下是我对主题图有效使用总结的一些策略:一、分步呈现,让主题图“亮”起来以分层分步的形式把“主题图”动态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目的是使学生在一种系统规范的引领中领悟新知。

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

如二年级下册第2页“解决问题”主题图包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

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预设——以“分数的意义”为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预设——以“分数的意义”为例

学习的广度,加强学生对“单位 1”认识的深度。课堂中当
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的“单位 1”
环节后,一位学生举例说:“老师,我们家有 3 个人,妈妈每次
只买半个西瓜,半个西瓜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吗?”班级炸开
了锅一般,学生形成了两个观点:从概念上看,把一个物体、
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半个西瓜不可以;另一部分同学认
备课预设过程中,不能仅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还要研 究背后的数学本质,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构建深度课堂。
例如,分数单位教学预设时,在备课中把分数单位知识 点让学生自学并完成做一做,然后观察、思考:分数单位与 分数有什么联系?(分子都是 1,分数分母是几,分数单位 就是几分之一)。笔者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在记忆、理解、 应用,也就是布卢姆的低阶思维。课堂上学生提出这样的
为,虽然是半个西瓜,也是平均切成几块小西瓜,所以半个西
瓜是“单位 1”。这时笔者通过一个圆片直观演示 1
1 2
个西瓜
“是圆单片将位)一平1个”均是圆分一平成个均若西分干瓜成(份两一,份第个,二圆其次)中,是第一把二份21次就个再是西将2瓜21(个个西21 西个瓜瓜圆,(这片里12)的个看
成“单位 1”然后平均分。课堂生成的问题、知识,就成为教
最后到三维(小正方体)都可以是“单位 1”,从实物抽象出
数学几何图形,又从维度把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对一些物
体的“单位 1”有更深刻的认识。然而在预设时,“单位 1”
只到“一个、一些物体”认识的深度还有不足,再次预设时将
“种单土位豆1是”知它识面拓积展的,15与,六种年玉级米分是数它乘的法53(,有分一别块求土12 公豆顷、玉的米地地,
ASIA-PACIFIC

发挥教材优势充分使用插图

发挥教材优势充分使用插图

( 上接第 21 页) 门 广 场 , 如 何 欢 呼 、跳 跃 的? 他们会高呼什么?你仿佛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 到了培养, 还能让他们充分领略画面的 意境。
四、借插图, 训练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 教材其实是学生练 习 说 话 、写 话 的 一 块 肥 沃 土 壤 。翻 阅 苏 教 版小学语文课本, 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 往往使你浮想联翩, 激情飞扬。你看那五 彩缤纷的花儿, 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美丽 的景色, 特别让人喜爱, 学生更是喜闻乐 道。 二年级练习 2 中有一题是做做说 说的综合性的训练, 要求学生观察秋天
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将自己找到的秋天 画下来或写下来。教学时, 我们可以分两 步, 首先, 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 说 说 哪 些 表 明 是 秋 天 到 了 。如 树 叶 变 黄 , 路边开了菊花, 大雁南飞等。我没有仅仅 停留在此, 而是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图画, 展开想象, 联系生活实际, 把语言说得更 具 体 、生 动 、形 象 。 学 生 在 描 述 这 幅 图 时 是这样说的:
3.续编结尾式。读完—篇好文章, 常常会使人觉得意犹未 尽, 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 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 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 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 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进行新奇大 胆的设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去 年 的 树 》这 篇 课 文 是 一 个 优 美 动 人 的 童 话 故 事 , 在 通 俗 易 懂 的 语 言 中 蕴 含 着 深 厚 的 人 文 精 神 。文 中 那 一 个 个 人 性 化 的角色, 感动了学生们纯真、善良的心。正当学生情感体验达到 高峰时, 文本的结尾却戛然而止, 给学生的习作留有想象的空 间, 因此, 我创设了体验作文的契机: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 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同学们, 课文的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 尽的感觉, 鸟儿为什么看了一会儿灯火?它想对灯火说什么?你 能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吗?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吧! ”从学生 的习作看, 有的同学表达了“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的想法, 有的 同 学 表 达 了 “保 护 环 境 , 爱 护 森 林 ”的 愿 望 , 还 有 的 同 学 表 达 了 “关爱生命, 和谐发展”的心声。

小学数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承载功能教学教案(一 二年级段)

小学数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承载功能教学教案(一 二年级段)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承载功能《加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这节课,在运用主题图教学时,请看两位老师的不同设计: 第一位老师这样设计: (1)观察情境图。

师: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教材主题图)? 生:一个小朋友折了一只纸鹤,另外两个小朋友也折了两只纸鹤。

师:一共有多少只纸鹤? 生:3只。

(2)抽象算式。

师:一只纸鹤可以用“1”来表示,两只纸鹤可以用“2”来表示,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呢?可以用“+”表示。

(板书:1+2=3)(3)深化意义。

师:结合图示说一说在1+2=3的算式中,1、2、3分别表示什么? 生:1表示一个数,2表示另一个数,3表示合起来的数。

教师感到很无奈,只好自己指出:1表示1只纸鹤,2表示2只纸鹤,3表示一共合起来有3只纸鹤。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活动感知。

(1)观察表述:将教材中主题图设计成动态幻灯片,引导学生对纸鹤、小朋友数量情况进行观察,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操作表述: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3个实物(如铅笔、课本、本子等)表示两部分物品合并情形,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强化表象。

(1)猜测想象:教师演示“○○○”的分与合。

(2)操作思考:用3根小棒表示熟悉的事物,把它们先分成两部分,再合并,并把你的操作活动表示的事件和你的同桌说说。

3.建立符号。

(1)抽象算式:教师指出,实物、图形的数量可以用数表示,“+”表示将两部分合起来。

刚才的数学活动可以表示成1+2=3。

(2)领悟意义:结合刚才你喜欢的活动,说一说1+2=3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4.回归实践。

(1)根据1+2=3的算式摆一摆,用学具表示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根据1+2=3的算式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哪些事件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

【评析】从上面的两则案例中不难发现,第一位老师是尊重图意,按图教学,第二位老师是开发图意,用图教学。

深度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材,发挥教材最佳作用

深度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材,发挥教材最佳作用

深度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材,发挥教材最佳作用——参加县继续中心培训有感洪山镇双河小学邱兵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专家们精挑细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

在当今的社会形式下,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条件下,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教师就应该进一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

新一轮课改教材编排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个孩子们提供发展的空间,课堂上体现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编排意图,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度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材,懂得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从而发挥教材最佳作用。

一、创造性使用“主题图”,发挥主题图最佳作用。

创设情景是课改教学中每堂数学课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之一,而主题情景图则是创设情景的重要资源。

现行的新课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主题图、情景图,为我们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丰富的主题教学资源。

现实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紧扣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数学知识的内在特征,创造性使用主题情景图,发挥主题情景图的最佳作用。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时,教师是这样处理教材的:结合当地生活实际将教材主题图较复杂的地方做了调整、省略,但又不影响主题图的意义,设计出与学生生活接近的学校运动场景图(多媒体课件展示)。

随着学生这一熟知的情境呈现,让学生有种亲切感,很快就找出图中的各种图形,并且充分感知了四边形。

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然后根据四边形的特征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判断四边形。

学生有了初步感知到掌握图形的特征的过程,很快就找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四边形。

这位教师真正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懂得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部分和空间与图形有关,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才是发展空间观察能力的宝贵资源。

教师通过对教材主题情境图的创造性使用,充分利用好主题图(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到理性掌握的四边形的特征,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四边形,体现数学知识来源生活,回归生活。

小学数学排队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

小学数学排队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排队中的数学问题》的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例6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解决问题的整理与训练。

它既是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用求整体、求部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后面灵活运用整体部分关系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复杂排队问题的基础,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题图,在本册教材中的例6主题图以“学生排队”为情境,由学生自主解决中间间隔多少人。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够运用“数”的方法,画图的方法来解决排队中的间隔问题。

例6的教学与主题图中的情境紧密相连,最后的一些练习也都在图画的情景中完成。

这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图的形式支撑从而是问题更加生动直观,为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图形表征便于学生能用最原始的“数”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便于学生为画数学图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形象支撑,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数量之间的关系。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纯粹从推理计算来说比较困难,于是想到用画图架起直观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

1.在解决排队问题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多算要减去,少算要加上突破建议:在解决问题中重视两次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漏数加上”的模型。

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题中叙述顺序画图:即先画1只小兔,然后再画左边的4只,最后再画出右边的6只,最后可以采用数的方法得到11只。

发挥教材主题图作用,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发挥教材主题图作用,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发挥教材主题图作用,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发布时间:2021-03-30T10:54:02.7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作者:张燕芳[导读]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具有文本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用好教材主题图,张燕芳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宏屿小学摘要: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具有文本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用好教材主题图,能够让课堂教学如虎添翼。

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指出主题图在课堂上的运用优势,然后尝试提出运用教材主题图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优势;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犹如一本书后的主题索引,包含了主题、关联和信息资源出处三个要素,如果教师在常态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对主题图的灵活运用,深入挖掘其编排特点和作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促进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主题图的运用优势教材主题图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更易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小学生通常不喜欢按部就班地讲解知识,对主题图中呈现的情境进行分析,挖掘其蕴藏的丰富信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数学知识学习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二是具有一定启发引导性。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主题图,能够使其自主发现隐含的数学问题,并由此产生了解新知识的欲望。

三是具有学生熟悉的生活性。

教材中的主题图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生活化的背景,数学知识就巧妙地植入在其中,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运用策略(一)合理把握主题图呈现时间主题图的运用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信手拈来,盲目运用的,而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上面。

这就是考验教师对教材主题图的了解以及对教材知识点的解读能力的时候。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主题图呈现的时间,从而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知识理解的存疑处进行干预,帮助他们理顺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承载功能
《加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这节课,在运用主题图教学时,请看两位老师的不同设计:
第一位老师这样设计:
(1)观察情境图。

师: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教材主题图)?
生:一个小朋友折了一只纸鹤,另外两个小朋友也折了两只纸鹤。

师:一共有多少只纸鹤?
生:3只。

(2)抽象算式。

师:一只纸鹤可以用“1”来表示,两只纸鹤可以用“2”来表示,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呢?可以用“+”表示。

(板书:1+2=3)
(3)深化意义。

师:结合图示说一说在1+2=3的算式中,1、2、3分别表示什么?
生:1表示一个数,2表示另一个数,3表示合起来的数。

教师感到很无奈,只好自己指出:1表示1只纸鹤,2表示2只纸鹤,3表示一共合起来有3只纸鹤。

……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活动感知。

(1)观察表述:将教材中主题图设计成动态幻灯片,引导学生对纸鹤、小朋友数量情况进行观察,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操作表述: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3个实物(如铅笔、课本、本子等)表示两部分物品合并情形,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强化表象。

(1)猜测想象:教师演示“○○○”的分与合。

(2)操作思考:用3根小棒表示熟悉的事物,把它们先分成两部分,再合并,并把你的操作活动表示的事件和你的同桌说说。

3.建立符号。

(1)抽象算式:教师指出,实物、图形的数量可以用数表示,“+”表示将两部分合起来。

刚才的数学活动可以表示成1+2=3。

(2)领悟意义:结合刚才你喜欢的活动,说一说1+2=3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4.回归实践。

(1)根据1+2=3的算式摆一摆,用学具表示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根据1+2=3的算式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哪些事件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

【评析】从上面的两则案例中不难发现,第一位老师是尊重图意,按图教学,第二位老师是开发图意,用图教学。

第一位老师对主题图的使用方式,是完全按图意进行教学,但总让人觉得对图的处理太简单化了,没有真正理解主题图的内涵;而第二位教师在充分理解主题图的基础上,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内涵,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