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美课件
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 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著名人物 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 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具有短论的特色,作者抓住实质问题——造就人 才与治理国家,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论证,中心鲜明 突出,又有不少警句,读后发人深思。 2.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例如列举历史人物,论述人的遭遇之苦均使用排比句 式,使文章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曾益其所不能 益:增加。
益
香远益清
益:更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错
过
以其境过清
过:过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 送出
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来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 比喻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这,这样 今义: 判断动词
管夷吾举于士
使动用法:
1、必先苦其心志苦 2、劳其筋骨劳 3、饿其体肤 4、空乏其身空乏 5、动心忍性 6、行拂乱其所为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忍:使…受到震撼、使...坚韧 乱:使......受到扰乱
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 过:犯错
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苦难当 中矢志不渝,立志报仇,终于打 败吴国,重振了越国的雄风。然 而在此以后,他却沉溺于安乐享 受之中,以至于最后重蹈吴王夫 差的覆辙,落得了一个可悲的历 史下场。所以,大家要谨记“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反面论证
译读课文
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品读课文
第三章
品读课文
第①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唐太宗
魏征
清朝晚期
世界
品读课文
列举6位圣贤事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必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
(个人)
品读小结
拓展延伸
第四章
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拓展延伸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第六单元·阅读 《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舜
种田
傅说
筑墙
胶鬲
卖鱼盐
添加标题
犯人
管仲
孙叔敖
隐士
百里奚
奴隶
身份卑微,历经磨炼,终成大事。
品读课文
论据充分
增强文章气势
同类并举
品读课文
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乏其身
乱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分析论据
品读课文
人之发展
犯错
纠错
迷茫
奋起
了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反面论证
译读课文
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品读课文
第三章
品读课文
第①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唐太宗
魏征
清朝晚期
世界
品读课文
列举6位圣贤事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必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
(个人)
品读小结
拓展延伸
第四章
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拓展延伸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第六单元·阅读 《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舜
种田
傅说
筑墙
胶鬲
卖鱼盐
添加标题
犯人
管仲
孙叔敖
隐士
百里奚
奴隶
身份卑微,历经磨炼,终成大事。
品读课文
论据充分
增强文章气势
同类并举
品读课文
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乏其身
乱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分析论据
品读课文
人之发展
犯错
纠错
迷茫
奋起
了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完美版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 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患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死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安 乐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 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思
考: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 证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举例论证)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请你
找一找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佐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 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 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 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患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死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安 乐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 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思
考: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 证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举例论证)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请你
找一找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佐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 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 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趣味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封其微博, 删其微信,收其电脑, 夺其iPad,使其百无聊 赖,所以静坐思悟,弥 补其所不足。
文意疏通语段三
恒,常常;
过,名作动,犯错误。
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奋起。这里
这样以后。
指有所作为。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 气势非凡。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示例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运用排比,通过罗列几种人生困境,造成一种磨 难已达极致的状态,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从 而使论述更加有力,富有气势。
讨论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有哪些启示?
精读细研 01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的生活
父亲 心术 不正
串通
继母 两面 三刀
欲置于 死地
孝 顺
舜
弟弟 桀骜 不驯
尧
以孝行闻名
武丁 寻找 做梦 梦中
圣人 举用 正在
服役
的说
从朝廷 到民间
在傅岩 找到
担任 国相
0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
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0 3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 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
死于安乐
忧患意识
安生 乐于
忧 患 , 死 于
(个人)
举例 论证
造就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共31张PPT)
感谢观看!
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作者 名片
名“轲”
儒家 “亚圣”
战国时 思想家
“仁政”
最早提出 “民贵君
轻”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善,对后世思想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
名片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作品
简介
课堂 小结
本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 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 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列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 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
点。
课堂
【
中
华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万
国 学
经
典
章、公孙丑等人所著
精 粹
】
]
记录孟子及弟子言行
战 国
孟
孟 子
著 段 雪 莲 陈
子 玉
潇 译
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文势磅礴,逻辑严密,擅长形象化的
事
物和语言说明道理
背景 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 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 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 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 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 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 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 孟子》一书。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7张PPT).ppt
使…坚忍
给 这样的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的
使…经受饥饿之苦
财资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违背
做 使…受到震撼 性格 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痛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译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 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 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 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 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 《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导入:励志大师——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每一个为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我们的脑海中 都会回响起这句话。
这篇文章非常之“燃”它点燃希望,激励我们向前,同时又给予人 启发。
给 这样的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的
使…经受饥饿之苦
财资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违背
做 使…受到震撼 性格 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痛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译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 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 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 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 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 《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导入:励志大师——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每一个为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我们的脑海中 都会回响起这句话。
这篇文章非常之“燃”它点燃希望,激励我们向前,同时又给予人 启发。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历史的思考
● 事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 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 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 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词素注释
原文 注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故:所以。 • 任:责任,担子。 • 是:代词,这,这些。 • 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 必:一定。 • 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 心志:意志。 •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问题探究——论证思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 散文。
●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
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
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词素注释
原文 注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 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8张PPT).ppt
一: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课前拼音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 拂士(bì)
拂( fú )乱
第一课时 文言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春秋》
疏通文意
介词,从
捣土用的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杵筑 之 间,
起,被任用
被选拔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
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
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 里 奚 举 于 市。
起,被任用
市场
[译文]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 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 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 著作及特点: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 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
划分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PPT)
原文翻译
•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 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 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 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合作探究
• 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两 个角度分析。
• 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 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原文翻译
•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 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 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 扰乱。
• 所为:所行。 •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 曾益:增加。曾,通“增”。 • 能: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学
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习
目
3.精读全文,剖析写作特色
标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人物简介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 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地 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之为“亚圣”。
原文翻译
•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 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 亡:灭亡。 •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
【合作交流】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 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
精读品味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合作交流】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 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 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4.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合作交流】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 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读一读
畎(quǎn )亩 傅说( yuè) 胶鬲( gé) 孙叔敖( áo ) 百里奚( xī ) 夯实( hān)g
bì( 拂 )士行fú( 拂 )Fra bibliotek词语掌握
(一)古今异义
1.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分析课文 探讨论点
课文讲解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 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 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 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 后推出论点。
文章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ppt课件最终版
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于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忧 患 ,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死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安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 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 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四书 ”之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 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 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 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 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 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 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 到治国的道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 孔子 并称 为 孔孟 。孟子主张行 “ 仁政 ”,以统一天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 四个大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仍有现实意义,“居安”要“思危”,我们
不能因条件的改善,生活的富足而贪图享乐, 只有时时保持清醒的认识,才会让事业健康 发展,社会稳步前进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 性 行拂乱(使......受到扰乱)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
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 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 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 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 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狱官
今义:
士兵
;
⑵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这些方法 今义: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⑶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判断动词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 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 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 说说你的看法。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弧愤》。
(1)甲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乙文的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它们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 来说的。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 甲文的论点在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 进一步的论证和强调;乙文在结尾处揭示出 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 2),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在 开头提出论点后,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 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类推出治国的道理:“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结尾以“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 出的说明了“人和”的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 件。 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造就人才这 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 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 出论点。
海伦凯勒的残疾令她的心志受到磨练,变得 坚强,才达到了常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拥 有了令人钦佩的精神与成就;相反的,我们 与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受到“心志之苦”,太 脆弱,所以连小的成就都没有。从而看出,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苦其心志” 仍是必要条件。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推断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而: ①而后作(承接连词)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②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③征于色(在) ④生于忧患(在)
发: ①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② 发于声(表现)
是 : ①于是人也(这样的) ②今义,判断动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国家 反面 死于 安乐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人才要在困境
中经受磨练的益处。阐明人处困 境能激发斗志,振作有为。治国 的道理也如此。国无内忧外患, 易遭亡国。
第一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第二段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
⒈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同 横 ,解释为 梗塞,指不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 同 增 ,解释为 ⑶忍 同 韧 增加 。 。
,解释为 坚韧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拂 同 弼 ,解释为
辅弼
。
⒉古今异义:
⑴举于士
古义: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课 • 1.指出下列 “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堂 ( 助词“的” ) 练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习 (代词,指代“小城”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 人他们是谁?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这六人是:舜
、傅说、 胶鬲 、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作用: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中心论点。
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 体比较分析。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
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 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 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孟子又重视人才的主观 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这样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 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全 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 据 —— 中心论点。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 正面 生于 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3.指出下列加色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今____ 池塘 • 古___ 2)委而去之 委任 放弃 今____ • 古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地域 界限, 今___ 古___ 限制
• 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 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 1)劳其筋骨。 译:使他筋骨劳累。 • 2)饿其体肤。 译:使他身体饿瘦。
司 马 迁 受 宫 刑 而 作 《 史 记 》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曹雪芹举家食 粥而写出了不朽 的《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爱迪生小时 一边卖报一边作 化学试验。有一 次,不慎在火车 上引起了火,被 车长打聋了一只 耳朵。由于他的 刻苦努力,终于 成为举世闻名的 发明家。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起,被任用 被选拔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使…劳累 使…饥饿 使…痛苦 此,这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使…贫困
曾益其所不能。
违背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增 加
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 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 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 番出色的事业。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 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 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我认为“苦其心志”仍是其必要条件。
• 3)空乏其身。 译: 使他受贫困之苦。
• 4)行拂乱其所为。 译: 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 5) 所以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 • 译: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 一番出色的事业。
艰苦的磨练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和“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分别从人们 的 与 两方面说明人处困境 能激发潜能的道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
是
第二段
常常处在困境, 个人 才能不断奋发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②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心衡于虑而 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注音:
傅说 胶鬲 曾益 zēng yuè gé 拂士 bì 蹴尔 cù 畎亩 quǎn 一箪食 一豆羹 gēng dān
舜/发于/ 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 举 于/ 版筑之间,胶鬲(gé)/ 举于/ 鱼盐之中,管 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行/拂(fú)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 (zēng)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 患/而死于安乐也。
(国家) 国无忧患 (反面)
易灭亡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 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 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 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 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 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 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 到治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