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西周青铜器断代模板
西周早期青铜器演变略述
西周早期青铜器演变略述作者:郑淑华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3期摘要:西周早期青铜器常见的器形,酒器有爵、觚、觯,斝、觥、卣、尊、罍、壶、方彝和勺;食器有鼎、鬲、甗、簋和豆;水器有盘、盉、壶、盂(有的盂自名为“饙盂”,当为食器);乐器中铙在前段还有铸造,早期后段消失,代之而起是甬钟出现。
关键词:西周早期;青铜器;演变略述西周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
《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铜器上也呈显出“维新”气象。
“钟鸣鼎食”的生活方式和“崇天尚祖”、“敬德保民”的社会氛围都打上了“礼”的印记,青铜艺术更多的追求一种秩序感和规范化。
西周早期(武、成、康、昭)铜器的造型与纹饰多承继晚商遗风。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常见的器形,酒器有爵、觚、觯,斝、觥、卣、尊、罍、壶、方彝和勺;食器有鼎、鬲、甗、簋和豆;水器有盤、盉、壶、盂(有的盂自名为“饙盂”,当为食器);樂器中铙在前段还有铸造,早期后段消失,代之而起是甬钟出现。
经过发掘的西周早期墓葬,主要有长安马王村,浚县辛村,洛阳砖瓦厂,宝鸡竹园沟、纸坊头,河北元氏西张村,山东滕县,湖北江陵万城等地。
从出土器物看,墓葬中常见的铜器组合形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爵和觯,第二种是鼎和簋,第三种是鼎、簋、爵、觯为主,兼有鬲、甗、尊、卣和角等,这几种组合形式均不同于商代,用列鼎、编钟随葬的现象在早期后段已经开始。
下面就以鼎、簋、爵、觯、尊、卣、彝发展演变为例。
从造型特点来看,无论圆鼎、方鼎、鬲鼎和扁足鼎,腹都变浅,除扁足鼎以外,鼎足均为柱形,但不如商代的粗壮。
圆鼎器体明显拓宽,腹部的最大径下移,但鼓出的程度尚不太大,有的鼎腿根部附饰浮雕兽面,鼎口略呈钝三角形,耳较厚大,一般的稍向外张。
这种兽面柱足鼎最早见于殷末,如戍嗣子鼎等,西周早期它的形制更加成熟,特别是大型鼎如外叔鼎、旟鼎、德鼎、大盂鼎等,这时还出现了附耳平盖鼎;鬲鼎比晚商更流行,但分裆愈来愈浅,袋腹几乎徒具形式,柱足细高,如岐山贺家出土的尹丞鼎,传世的献侯鼎等;方鼎的四足细高,器腹较浅;这时扁足鼎出现平盖,同时出现扁足方鼎。
一件西周青铜器,铭文历日要素齐全,中外专家断代抓狂
一件西周青铜器,铭文历日要素齐全,中外专家断代抓狂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一百余件青铜器,其中带铭文者七十四件。
在这些青铜器中,有一组属同一器主人——兴(原字为疒+兴,下同)。
兴器的种类较多,有盨,有爵,有钟,有壶,其中铭文内容最齐整的有一件——《四年兴盨》,也最受专家学者关注。
《四年兴盨》铭文:“隹四年二月既生霸戊戌,王在周师彔宫,格大室,即位。
司马共佑兴,王呼史敖册赐……”。
铭文中,王年、月份、月相、日干支齐备,按说考证其所在王世和精确年代应该不成问题,但四十年来,专家们用尽洪荒之力也未能如愿,至今仍存在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等多个王世的不同说法。
美国汉文教授倪德卫研究了二十多年,只推出了公元前867年为某周王元年的一个结论。
厉王实际在位三十七年,而后就是“共和”。
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则厉王元年为公元前878年。
倪德卫教授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从铭文书体特征看,《四年兴盨》铸作年代应为西周中期,具体是穆、共、懿、孝、夷五王中的哪个世系?查看古历,西周中期符合“二月既生霸戊戌”历日的有几个年头,但这些年头均与铭文所载“隹四年”对不起来。
我们来看另外两件青铜器铭文。
《师晨鼎》铭文:“隹三年三月初吉甲戌,王在周师录宫。
旦,王格大室,即位。
司马共佑师晨,入门,立中廷。
王呼作册尹册命晨”。
《师艅簋》铭文:“隹三年三月初吉甲戌,王在周师录宫。
旦,王格大室,即位。
司马共佑师艅,入门,立中廷。
王呼作册内史册命师艅”。
以上二器,其历日表述方式、地点(周师录宫)、佑者(司马共),均与《四年兴盨》完全一致。
笔者分析,《四年兴盨》《师晨鼎》《师艅簋》有共同元素,其要么在同一个王世,要么在相隔不远的不同王世。
值得注意的是,《师晨鼎》《师艅簋》不但有三个相同元素,而且二者时间完全雷同,按照历法推算分析,二者必为同时之器,师晨、师艅很可能同时受册,同时作器。
西周青铜器历法采用周正,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三月对应夏历一月。
揭秘西周青铜器铭文
揭秘西周青铜器铭文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文化极为丰厚,自西汉神爵四年出土西周青铜器,两千年来宝鸡出土周秦青铜器数以万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宝鸡地区又出土大批青铜器,尤其是西周初期重器“何尊”的出土、史籍失载的弓鱼国墓地的发现、岐山董家村窖藏青铜器37件的面世、扶风庄白一号窖藏103件青铜器的发掘等,令世界为之震惊。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凡有博物馆的地方,必有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
国内各地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也有很多出土于这里,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宝鸡青铜器出土全国之最青铜时代是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约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约起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始于夏、盛于商代后期和西周,直到战国后期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跨越约1500年的历史。
古代贵重的礼器中,以青铜器最多,古人之所以把青铜器埋藏于地下,主要出于祭祀,或是王公贵族死后的随葬品,或为躲避战乱把家族祭器和财物埋入地下的窖穴,如陕西宝鸡周原地区历年发现的大批窖藏青铜器,就是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之时公卿贵族逃离时埋下的,以待天下太平之后再回来继续享用,谁知一去不复返,这些掩埋物便成为无主的财物一直存留下来。
在全国发现和出土周秦青铜器较集中的地区如陕西西安、咸阳、宝鸡和河南洛阳等地中,宝鸡以出土器物数量大、重器多而闻名海内外。
宝鸡是先周、先秦的都邑,西周、秦朝的宗庙墓葬所在地长达700多年,因此墓葬和窖藏之宝极多,犹以青铜器为最,人们喻之为周秦青铜器的宝库。
两千年来,宝鸡地区出土周秦青铜器5万多件,目前全市馆藏青铜器为15000件,而且是成辅成套。
宝鸡出土周秦青铜器之多、数量之巨,堪称全国之最。
宝鸡出土的大量周秦有铭青铜器,对研究周秦历史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2800年前的错版铭文铜鼎2003年1月19日,宝鸡眉县杨家村5位农民在挖土时挖出一座青铜器宝藏。
传承青铜器作文
传承青铜器作文你知道青铜器吗?那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超级酷炫的宝贝呢!青铜器就像是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神秘使者。
你看那些造型,有的是威严的鼎,方方正正地站在那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的威严和庄重。
鼎的四条腿稳稳当当的,就像古代王朝坚不可摧的根基。
还有那些精美的纹饰,什么饕餮纹啦,云雷纹啦,就像是古人用青铜当画布,画出的独一无二的画卷。
饕餮纹那神秘的模样,大大的眼睛,张着大口,好像在吞噬着岁月的秘密。
我记得第一次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的时候,就被深深震撼了。
那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和古代的工匠来了一场对话。
我站在展柜前,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心里想着:“老祖宗们可真厉害啊,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工具,就能做出这么精美的东西。
”可是呢,这么棒的青铜器文化,也面临着传承的挑战。
现在好多年轻人都被那些时髦的现代玩意儿吸引住了,什么电子产品啊,流行音乐啊,对青铜器这种古老的东西了解得越来越少。
这可不行啊,青铜器可是我们文化的根儿呢。
那我们该怎么传承青铜器文化呢?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关于青铜器的活动。
比如说,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看青铜器展览,然后让大家回来写作文或者画画,把自己看到的青铜器描绘出来。
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能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青铜器的魅力了。
还有啊,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我们可以利用起来。
制作一些有趣的关于青铜器的短视频,就像那些搞笑的科普视频一样。
可以把青铜器的故事讲得像评书一样精彩,把青铜器的制作过程用动画展示出来,让大家一看就懂。
比如说,把制作鼎的过程,从挖矿开始,到熔炼青铜,再到工匠精心雕琢,都用有趣的动画表现,再配上幽默的解说,像“看呐,古代的工匠师傅就像超级魔法师,把一块矿石变成了这么精美的鼎”。
家庭里也能出份力呢。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古玩市场逛逛,找找那些仿制的青铜器小物件。
虽然是仿制的,但也能让孩子亲手摸一摸,感受一下青铜器的质感。
而且家长可以一边看一边给孩子讲青铜器背后的历史故事,什么“这个鼎啊,在古代可是用来煮肉祭祀祖先的,那时候的人可尊敬祖先啦”。
《西周铜器断代》简介
《史记· 周本纪》:既絀 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 官。
《西周铜器断代》简介
陈梦家 (1911-1966)
小臣单觯:高13· 8,口径11· 6、9· 3,重0· 75公斤。
文献证据: 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 津……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 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 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
歸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於 是武王徧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 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 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史记· 周本纪》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20世纪中国青铜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分期断代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日臻成熟,这一点在西周青铜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
但断代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则发生在20世纪。
20世纪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在整个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中国青铜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分期断代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日臻成熟,这一点在西周青铜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20世纪西周青铜器断代的理论与方法20世纪西周青铜器断代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金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另一种是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
金文学的理论与方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出版。
他在充分发挥铭文研究长处的同时,兼顾形制与纹饰的特点,避免了单纯依据铭文的偏颇,使“标准器断代法”脱颖而出,从而把20世纪的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置于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对日后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40—50年代,考古学家陈梦家在中国和欧美诸国考察了众多的西周青铜器。
与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相比,陈梦家的《西周铜器断代》在形制、纹饰、铭文的研究方面有了新内容。
在标准器断代法的基础上,陈梦家提出了标准器组断代法,使西周青铜器的断代研究逐渐细致化。
1962年,文字学家唐兰在《考古学报》发表长文《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系统阐述了他的“康宫”原则,即凡是铭文中出现“康宫”字样的器物,必制作于西周康王之后,这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新论断。
虽然学界对这一论断还有争议,但它的提出有助于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的深入。
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以田野考古发掘的资料为研究对象,依据器物的形制、纹饰及其他考古现象来进行断代研究,选取考古发掘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器群作为各个时代的界标,并依此来推论其他铜器群的年代。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
作者: 王世民[1];陈公柔[1];张长寿[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96-9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9期
主题词: 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分期断代;考古发掘;考古学;研究者;参照系
摘要: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集》之一。
从考古学方面对西周铜器的典型资料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期断代。
本书自1999年出版以来,得到诸多研究者的认同与引用。
本次修订、重印,作者又选取了最近十多年各地考古发掘的西周有铭铜器中的典型器,对本书的分期断代进行检视和补充。
本书可作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的参照系,是西周青铜器研究领域的必读之书。
一件西周青铜器,4行33字,成为夏商周时代划分的关键!
一件西周青铜器,4行33字,成为夏商周时代划分的关键!众所周知,我们现在都知道夏商周年代的精确划分,比如夏朝是前2070年-前1600年,商(殷)朝是前1600年-前1046年,周朝是前1046年-前256年。
但是大家可曾知道,截止2000年9月15日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前,人们还不是很清楚夏商周的具体年代,这也成为西方某些学者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夏商周三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虽然是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夏商周的具体年代时间记载得也比较模糊,因为他自己也拿不准。
正如他在《史记-三代世表》中所说:“五帝、三代之记,尚矣。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
至於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
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释义:商以前很多事迹没有记载,已经很难考证记录了。
孔子依据有限的史籍和文献编著《春秋》纪元,《尚书》记录亦不齐全,连年岁也没有所以也无法参考和记录。
我怀疑时间划分不准确,所以慎重对待,模糊化处理。
)请输入图片描述一直到了1976年3月,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出土了一件西周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关键!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这个西周青铜器名叫利簋(Guǐ),现在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符合国人天圆地方的概念,也属于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
利簋上半部器身很像我们现在吃饭的碗,但是多了两个圆形耳,下半部像一个方形的底座,器身、方座都饰有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还饰蝉纹,这就是西周利簋给人的直观印象!请输入图片描述但是,西周利簋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不仅仅是其好看的外表,而是在其器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3字。
铭文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西周青铜器的社会分期1、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周初的青铜器,以器形和纹饰而言,因袭商人遗风非常明显,而在青铜器铸铭方面,周人形成了自己的习尚,与商人全然不同。
周初铭文,有丰富的政治内容,这固然体现了朝代更换的背景,同时也说明了周初文化的着眼点。
但是,传世和出土的周初青铜器,情形比较复杂,这中间混杂有相当一部分商器,有的甚至是商代中期的青铜器。
如果不铸铭文,就难以区别是商或周,因而讨论周初的青铜器特征,必须与铸有周初铭文的器物结合起来。
对于时代界限模糊的器物,有些著作称之为“殷周式”,或定为商末周初。
可以确定为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很多,如武王时代的天王簋、利簋,成王时代的小臣觯,何尊、保尊等,康王时代的有盂鼎、小盂鼎、宜侯矢簋、旅鼎等,昭王时代的有旗方彝、令簋、令方彝、召尊等。
2、西周中期(穆王至夷王)三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纹饰和形制基本上是晚商的体制,除了铭文以外,整体面貌改变不多。
到了穆王时代,青铜器各个方面出现了急遽的变化,和西周早期形成了明显的分界。
有的著作中将穆王时期的青铜器划入西周前期,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出现了许多新的式样,而原有的传统式样,也顽强地保留着。
这一时期产生了形制很新颖的青铜器,也有传统的老样子或其残留。
在穆王、恭王二世,这个过渡的特点,尤其明显。
懿王、孝王以后青铜器的传统式样虽然渐渐地淡化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一些旧时的痕迹。
可以确定为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很多。
但各家对于王世的推断并不完全相同,同一件器物,有的置于恭王,有的置于懿王,而学多器的铭文中有关的人名都是彼此有联系的,虽然部分青铜器推定的世次不同,但主要是在中期的范围之内,作为这一时期的一般特征是很明确的。
穆王时的重要青铜器有长由盉、班簋、静簋等等。
恭王、懿王时的重要青铜器有三年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墙盘、九年乖伯簋等等。
3、西周晚期(厉王至幽王)经过了西周中期新旧交替和转变的过程,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无论形制和纹饰都比较简单,它是中期的延续,但是已经没有中期那样交错复杂的情形了。
西周青铜器的分期和基本特征_0
典礼在空旷的街教中进行的如火如茶,证书,奖状在空中纷飞着,台上那些放在高中
出土的逨盘、逨盉等器,造型优美,纹饰精巧, 是为精品。但也有不少器物制作粗糙,连簋这样 的王器也不精致。可见西周晚期随着王朝的衰 落,青铜器也在走下坡路。(文/知冬)
作者知冬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EBET
典礼在空旷的街教中进行的如火如茶,证书,奖状在空中纷飞着,台上那些放在高中
宽侈。凡器有足者,多呈现为马蹄形,较为肥大。
在中期新出现的波曲纹、重环纹、窃曲纹, 至本期己占统治地位。包括饕餮纹、鸟纹在内的 写实的动物纹饰,几乎消失殆尽。商代以来纹饰 的神秘气氛消失了,呈现出一种朴素明快氛围。 但由于纹饰种类少,这几种纹饰又缺乏结构的多 变性,装饰显得单调、呆板,显然艺术价值逊色 多了。
西周中期
典礼在空旷的街教中进行的如火如茶,证书,奖状在空中纷飞着,台上那些放在高中
商代的重要礼器如角、觚、斝、瓿已退出历 史舞台,爵、觯、方彝、觥至本期末也基本绝迹, 以鼎为中心的礼器系统已经确立,列鼎列簋制度 已经形成。新出现食器盈及水器匝。乐器有很大 发展,钟的数量明显增多。
容器如鼎、鬲、瓿的腹部进一步变浅,变得 宽侈。凡柱足者,足的内侧开始凹陷,横截面由
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出现了新的器种和器形,主要表现 在饪食器方面,如方座簋、簠,乐器方面有钟, 兵器方面有剑。西周早期铜容器如鼎、鬲、甗等 的腹部深度较商代晚期为浅,凡是柱足者,不如 商代晚期青铜器柱足那样粗壮。器壁也稍薄,不 如商代晚期厚重。
纹饰方面有较多变化。一是出现一些新的纹
饰,如蜗纹(或曰卷体夔纹),只存在于西周早期, 有很好的断代指示作用;还有双尾龙纹、兔纹; 二是原有的一些纹饰,如牛纹、鸟纹、凤鸟纹得 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本期的主要纹饰;三是传统 的饕餮纹、夔纹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数量有所 减少,形态也有改变,不如商代晚期那样森严可 怖;四是作为衬底的云雷纹减少,纹饰不那么繁 缛,显得疏朗;五是满花器减少,器上纹饰多呈 带状形式。
青铜器的断代和分期6——周朝早期青铜器
青铜器的断代和分期6——周朝早期青铜器西周早期,是武王至昭王时期,即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时期。
这也是周朝统治力极为强大的时期。
这个时候就有很多著名的铜器,例如,天亡簋、利簋、何尊、小臣单觯、保卣等等。
西周早期没有新出的器型,基本沿袭商朝的器型,但是还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上图是何尊一、鼎。
这个时期比较流行两种鼎,一种是腹部大、兽蹄足的圆鼎,典型的如大盂鼎;另一种是鬲鼎,也就是袋足,个人觉得美感上来说,袋足不太好看,但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受火的面积。
方鼎还是以长方形居多,这个时期的足是细细长长的,似乎为了保存国力不肯多用铜料。
不同于商朝晚期的粗短。
上图是大盂鼎二、簋。
这个时期出现了方座簋,这个是商朝没有的。
哪怕是圈足簋,西周人也想办法把圈足做高。
总之,给簋拔高,是这个时期簋的特点。
上图是天亡簋三、卣。
卣和尊都是西周早期最主要的酒器。
这个时候的卣主要是椭扁体卣和直筒型卣。
常见这两种器型一大一小的组合,比例约为3:2,这种成对出现的情形,在商朝几乎没有。
四、尊。
圈足有增高的特征,典型的如何尊。
当然也有不加圈足的,器型和商朝晚期没有太大区别。
这个时候盛行觚形尊,看起来有点像觚,实际上是尊。
上图:西周饕餮觚形尊至于觥、罍、觯、鬲、甗等,都与商器相仿,这个时候的方觥、方罍比较多。
纹饰方面,和商朝晚期差不多。
凤鸟纹逐步增多,较商朝的凤鸟纹更加华丽。
这个时候长篇铭文出现了,数十字的铭文比较常见,较多地是宣传家族的荣誉地位,和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
上图是西周凤鸟纹中国青铜时代为马家窑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
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这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China's Bronze Age is from Majiayao time to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re the most exquisite. In terms of use scale, casting technology, plastic arts and varieties of bronze ware , there is no bronze ware in any other place in the world that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bronze ware,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the ancient Chinese bronze ware ha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world art history and attracts widespread attention. Chinese bronzes are exquisitely made and own a high reputation and artistic value , representing the superb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China's bronz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5,000 years.。
第五十四讲西周历日铭文铜器断代的标准与验证(上)
第五十四讲西周历日铭文铜器断代的标准与验证(上)西周铜器断代除考虑铭文、字体、纹饰、器型、工艺外,历日铭文是一个更加重要的标准,特别是王年、月份、月相及历日干支四要素俱全的铭文,更是判断铜器年代的绝对条件,但首先须建立相关标准,否则就会各行其是,争论不休。
标准1、对于周人所使用的历法性质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标准2、须建立正确的误差时限。
标准3、对于月相的解释,须合情合理。
标准4、对于王年必须有文献依据,在取舍时须给出合理的解释。
在此基础上,再以能够确定的某王标准器物进行验证,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据张汝舟先生考证,四分历实际是假殷历真夏历,而周人实行的正是这种历法,并且因为整个西周时期尚不明推步,而是依靠观象授时和年终置闰(金文中只见“十三月”、不见“闰某月”字眼,故凡是年中置闰的历法都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经常出现因闰前移一个月的情况。
从出现这一情况的年代来看,基本是3年左右一闰,与太阳回归年与朔望月的长度有关。
又因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5日,而朔望月的长度为29.5日(12个月总天数为354日),每年将有11.25日的差距。
即便三年一闰,也只能安排30日或31日,尚余2.75至3.75日。
加上岁差原因(因周人所用的历法创制年代距商和西周有多至600年左右的时间差距,每307年差1日,因此存在1至2日的误差),实际历日与推定历日间会有1至6日的误差。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误差,才使人产生了“分段说”与“年中置闰”的错觉。
一些学者以二或三日误差为限判定合历与否,只能是一种主观愿望,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有关各种月相语词的解释,历来有“定点说”、“分段说”和“定点分段结合说”三种。
“定点说”认为,各种月相语词都确指某一具体时日,如旁死霸为晦前一日,哉死霸为晦日,既死霸为朔日、初吉,旁生霸为大月之初二,生霸(也即《尚书.康诰》、《顾命》哉生霸)为初三朏日,望为十五日,既望为十六日。
“分段说”又分“二分说”与“四分说”。
最有历史价值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夏商周断代的纪年“坐标”
最有历史价值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夏商周断代的纪年“坐标”最有历史价值的西周青铜器周朝是中国历史一个十分重要的王朝。
它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有8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建都镐京即,即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它经历了276年的历史,到公元前771年结束。
然而,西周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前我们并不知道,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利簋:夏商周断代的纪年“坐标”大家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还有中国。
在这四个古老文明里面,只有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绵延不绝,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光辉的奇迹。
可是中国的文明,究竟有多么长远的历史,不是没有怀疑的。
仅仅说古书上很古老不行,我们需要把它弄清楚。
实际上,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们国家确切的历史年代只能上推到公元前841年。
什么叫确切的往上推?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一年一年地往上数。
比如说今年是2000年,去年是1999年,前年是1998年。
我们可以往上数,去年有什么大事,前年有什么大事,一年一年可以推上去。
这样推,只能推到公元前841年。
大家会说,为什么是公元前841年呢?因为我们有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里面最早的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里有年表,最早的一个年表是《十二诸侯年表》。
《十二诸侯年表》的第一年是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历史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此前的历史大都无明确的纪年,很多历史事件的年代都是众说纷纭。
比如著名的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史书记载有其事,可是战争发生的具体时间,却不得而知。
为此,两千多年来,为搞清楚这一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很多学者均在考证推测,据不完全统计,历史推测出这一历史事件的结果竟有44个之多,其中,最早的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是公元前1018年,两者前后整整相差了112年。
周代时期铭文
周代时期铭文
由于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已进行得比较深入,所以西周金文在整个西周时期各个阶段的面貌即大致得以明朗。
鉴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阶段与主要依据形制、纹饰进行的铜器分期似并不完全同步,同时也为了使对西周金文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在时间上有个较清晰的印象,其下以西周早、中、晚三期为序来概述青铜器发展、演化情况。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青铜器铭文行的,带时代性的风格。
然而这并不能排斥铭文风格上有某些不合主流的个性的体现,因为当时书写铭文的作者在风格上未必皆雷同,所以,以下对各阶段铭文特征的介绍,就只是泛泛而谈。
青铜器鉴定-描述断代
立耳最早是商代中期周初比商末:足细,腹浅。
西周足内侧平或内凹商代晚期柱足粗壮、矮,西周早期柱足细高。
垂腹是西周中期的特点。
蜗纹是西周早期昭王以前独有的纹饰。
西周独有方座簋。
西周早期圈足高。
西周中期以前附耳在口沿以下。
西周早期器腹略浅。
扁足鼎西周早期较商代晚期有简化现象。
00001 鼎商代早期圆鼎,1977年出土,北京地区平谷县商代二里岗墓葬(商代早期),国家博物馆藏,《文物》1977年第11期,《殷周金文集成》第四册。
1.口内收,边较窄,口沿外撇。
2.一对半环形立耳,较矮。
3.腹较深较鼓,成球状,相对扁,圜底,略平。
4.三足,圆锥状,外撇,中空至底。
5.纹饰:腹部饰兽面纹。
6.尺寸:18cm高。
7.铭文:鳖。
00002 甘鼎商代早期商代早期二里岗,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考古》2004年第7期。
1.口沿:较宽,略平,外撇。
2.一对半环形立耳。
3.深腹,腹壁较平直。
4.圜底。
5.三个中空的圆锥状足。
6.纹饰:弦纹,连珠纹,带状兽面纹,云雷纹为底纹。
00003眉鼎商代早中期之交,接近中期商代早中期之交,接近中期。
北京保利博物馆藏,《保利藏金》。
1.口沿外卷。
2.双儿直立外撇,中部内收,成半环形。
3.束颈。
4.鼓腹。
5.颈部下面饰带装兽面纹,云雷纹为底纹。
6.铭文:眉。
1.足:上粗下细,三足。
2.口宽,口沿与腹部齐平,口沿较平,外撇,器壁较厚。
3.立耳,较小。
4.圜底。
5.纹饰:颈部以下腹部以上为弦纹组成的纹饰带,连珠纹内加雷纹带/一周镶着连珠纹的雷纹带。
6.铭文:万,蝎子。
《文物》1975年第2期,20cm 高,陕西绥德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口较小,较收敛,口沿上有一对立耳,器壁较厚。
2.腹深,较鼓,圜底。
3.三足,较细。
4.口沿下饰一周带状兽面纹,云雷纹作底纹。
5.铭文:天。
圆鼎,故宫博物院藏。
1.口:直口。
2.耳:立耳。
(这种耳最早是商代中期)3.腹:略鼓,腹部最大径较高。
4.底:圜底。
5.足:柱足6.纹饰:口沿下饰一周兽面纹带。
西周金文
西周金文《史墙盘》商周时代,青铜器是王公贵族拥有的贵重物品,象征权力和地位。
这些青铜器不但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人们审美情趣的缩影,而且通过这些器物上所刻有的铭文可以为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最为可信的实证,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青铜盘是商周时重要而常见的铜器。
据文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又说,“承盘者,承水器也”,这就说明盘是水器。
商周时,贵族在祭祀和宴饮前都要行沃盥之礼,用匜往手上浇水,盘放在手下面承接洗过手的弃水,以昭显其清洁。
考古中发现盘常常与匜搭配使用就是证明。
史墙盘为西周中期青铜器,为微氏家族中名墙者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
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名。
它的发现纯属偶然———1976年12月15日,陕西省周原遗址内扶风县白家村南100多米的坡地上,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在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窑藏,共出土青铜器103件,其中74件有铭文,这批青铜器造型浑厚,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对西周历史及青铜器断代以及古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立即引起了全国历史和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白家村南窑藏中,最重要的一件青铜器是史墙盘。
1996年6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组鉴定时被定为国宝。
2008年曾调北京参加奥运珍宝展。
史墙盘器形宏大,制造精良。
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
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
器腹饰鸟纹,圈足饰云纹,以雷纹为地。
造型稳重、制作精工。
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文章措词工整华美,是解放后发现的铜器铭文最长的一篇,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铭文前段追述周初文、武、成、康、昭、穆各王的功业;后段记载微氏家族的发展史。
虽然专家学者对铭文细节看法还有不同,但大意相差不多。
铭文所记述的西周历史至穆王止,因此一般认为此器属恭王时期。
有人认为即微子之后,乃商之遗民。
青铜境断代
青铜境断代目前,国内战国铜镜的品拍卖成交价多在30万至60万元间,少数精品破百万元,中档品价格多在10万元至30万元,品相上佳的普通品也要数万元。
在古玩市场其价格比起唐镜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中上游区间,仍有10万—20万元左右上升空间。
由此可见,从投资角度来说,战国镜无疑是古镜收藏中的潜力股,而唐镜当然是绩优股,汉镜则是稳中求胜的长跑型选手。
中国古代铜镜纹饰普遍采用线条式、浮雕式表现手法,规则布局。
内容也大致经历了由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故事纹饰的发展之路,从抽象到形象,从拘谨呆板,到生动活泼。
唐代铜镜达到了装饰艺术的顶峰,并形成了自由、写实无构图规则限制的新格局;宋代铜镜中一些流露精致纤细文人气质的缠枝花卉等图案,金元之际难以为继,而线条粗犷、生命力旺盛的民间艺术,则被后世广泛传承。
从铜镜纹饰的演变不难领略中华民族工艺的审美历程。
战国时期的铜镜多为弦纹小钮、素卷缘、薄胎体,镜背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底纹。
而汉镜多为半球形钮,主纹突出,无底纹,宽平缘,镜体厚重。
四乳四弧纹镜具有战国镜的遗风,又兼具汉初铜镜的特点,应为过渡期的西汉早期铜镜。
随着青铜时代的发展,冶铸业日趋发达,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殷商贵族墓中均发现早期铜镜,那时却只有少数王室、高级贵族才可能拥有,贫民百姓无缘享用。
商周时期铜器铸造十分发达,出土的铜镜数目却很少,相比较而言,早期铜镜铸技较差,纹饰古朴简单,远不如同时期青铜礼器那样浑厚、纹饰那样神秘繁缛、数量那样众多,铜镜发展滞后于青铜礼器的进步。
青铜镜镜面需经打磨抛光以照容,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考工记》中,就记录了关于铜镜及其他青铜器合金的配比,浇铸一面青铜镜工艺相当复杂。
用红铜;春秋战国时,铜色黑中显微红;汉唐镜使用高锡青铜,铜质银白,质地紧密,较重,多为深灰或泛绿;隋唐黑褐、银白、翠绿兼有;宋以后采用低锡青铜,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多,锌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铜质黄中闪白或黄中闪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西周青铜器断代
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
但断代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则发生在20世纪。
20世纪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在整个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中国青铜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分期断代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日臻成熟,这一点在西周青铜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
但断代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则发生在20世纪。
20世纪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在整个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西周青铜器断代的理论与方法20世纪西周青铜器断代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金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另一种是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
金文学的理论与方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出版。
他在充分发挥铭文研究长处的同时,兼顾形制与纹饰的特点,避免了单纯依据铭文的偏颇,使“标准器断代法”脱颖而出,从而把20世纪的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置于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对日后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40—50年代,考古学家陈梦家在中国和欧美诸国考察了众多的西周青铜器。
与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相比,陈梦家的《西周铜器断代》在形制、纹饰、铭文的研究方面有了新内容。
在标准器断代法的基础上,陈梦家提出了标准器组断代法,使西周青铜器的断代研究逐渐细致化。
1962年,文字学家唐兰在《考古学报》发表长文《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系统阐述了他的“康宫”原则,即凡是铭文中出现“康宫”字样的器物,必制作于西周康王之后,这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新论断。
虽然学界对这一论断还有争议,但它的提出有助于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的深入。
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以田野考古发掘的资料为研究对象,依据器物的形制、纹饰及其他考古现象来进行断代研究,选取考古发掘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器群作为各个时代的界标,并依此来推论其他铜器群的年代。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考古学家郭宝钧的《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
该书“西周铜器群”一章中,作者将西安市长安区普渡村器群作为西周中期的标准器群,从而将西周青铜器划分为前后两期。
这方面比较重要的论著还有李丰的《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一文。
作者依据形制、纹饰、组合关系等因素,将137座墓葬出土的铜器分为6期,用类型学的方法理出铜器变化的脉络,并用与之共存的陶器群来检验,方法科学可靠。
卢连成、胡智生的《宝鸡·国墓地》一书的附录一《陕西地区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礼器》也有同工异曲之妙。
此外比较重要的著作还有日本学者樋口隆康的《西周铜器之研究》等。
在20世纪的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史上,学者们并非各自孤立使用金文学或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而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1999年出版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可视为金文学和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正是这种结合,使该书大获好评。
可以说,这两种方法的自我完善与相互结合开辟了20世纪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的新天地。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之所以能蓬勃开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的理论与方法。
而工程进展过程,又是对西周青铜器断代理论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总结和升华。
“夏商周断代工程”在研究西周青铜器断代问题时,有几点方法与经验值得重视。
1.引入考古学与测年技术,从具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中提取系列样品,进行碳14年代测定,从而为推定西周的年代范围提供较有说服力的证据。
2.结合传世文献与金文资料,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进行现代天文计算,以推定其年代,构建金文历谱。
首先,对西周历法资料进行梳理,形成基本看法。
其次,对年、月、月相、干支四要素俱全的63件铜器进行甄别,大致推定其所处的王世。
再次,研究吴虎鼎、晋侯苏鼎、虎簋盖、鲜簋、静方鼎等7个推定西周王年的支点。
这7个支点既是构成金文历谱的重要元素,也可以用来检验金文历
谱是否合理。
然后,对金文中出现的月相语词所在的时段作出判断。
最后,依据以上条件构建金文历谱,再与碳14年代测定参照,排出西周王年表。
工程推定西周时期始于公元前1046年,终于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在研究西周青铜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与技术无疑是正确的。
工程涉及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的方方面面,既是对20世纪西周青铜器研究的总结,又留给我们很多未决的问题。
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正确评价20世纪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的成果,以及今后进一步科学地展开西周青铜器的断代工作,都有重要的启示。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的具体方法关于西周青铜器的断代方法,还可归纳为以下十种:形制断代法、纹饰断代法、字形书体断代法、语词断代法、特殊事件断代法、历日排谱法、人物系联法、王号断代法、组合关系断代法、铸造工艺断代法。
其中一部分是金文学的断代方法,一部分是考古学的断代方法。
实际上,每位学者在断代时,都是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
愈是能熟练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其断代结论就愈加准确。
20世纪的西周青铜器断代,是从综合运用的技巧不够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由于种种原因,当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对某一件铜器断代时,可能会产生这种现象:从形制出发的断代结论可能与从纹饰或铭文出发的断代结论并不一致。
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是对我们断代理论与方法的掌握以及材料的总括驾驭能力的一种考验。
综上所论,20世纪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是由粗浅到细致的渐进过程,具体表现为愈来愈强调考古层位学、类型学在分期断代中的作用,愈来愈强调从形制、纹饰、铭文、组合关系、铸造工艺等方面综合研究的必要性,愈来愈强调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
阅读链接青铜器的收藏和展示大略分为综合类和专题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