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合集下载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了,说简单一点,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的特征。

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

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目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

二、学生的特点。

而作为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

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有成绩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

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限度的发挥其功效。

因此,教育心理学还必须了解教育过程的另一半参与者--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b]。

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学习、教学、发展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例如师徒教学、观摩学习等都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明确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和探究,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策略1.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

例如,结合视觉、听觉、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对话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的学科,旨在深入探究学习与教学的心理机制,为实践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动机等,以及这些心理过程与学习、教学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一般来说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等。

实验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控制变量来探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调查研究则以问卷调查为主,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观点和情况;观察研究则通过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三种。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观察和衡量的,因此可以通过学习一定的刺激与反应规律,达到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认知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思维和感知过程是学习发生的关键,通过对思维、记忆、推理等心理过程研究,深入揭示学习的机制和规律;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道关怀,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内在价值观和个性特质的学习者,教育者应重视和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意愿。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成就及其测量、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室管理、学校文化和组织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有效教学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制定帮助措施、评估学习成果以及推行教育改革等。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人的学习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独立学科。

单选学派: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德。

心理意识是由元素构成,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威廉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研究心理的机能作用(基于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观点强调研究可操作、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洁,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华生。

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费洛伊德,强调意识的结构和人格的结构,存在潜意识。

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人皮亚杰。

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价值。

认为人性是善的,是有价值的。

代表人马斯洛概念:教育心理学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概念: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简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答: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教和学的现象。

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概念: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测量研究此种变量。

简答: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答:教学认知能力(了解,理解,分析)教学设计能力(教的设计,学的设计)教学调控能力(课堂管理)教学评价能力(评学生,评自己)正确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言语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技术)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重难点是否清楚,教学态度是否认真)简答:大学教师的能力素质答:大学教育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教师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教师的自信。

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育心理学(精华)

教育心理学(精华)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1、早在教育心理学创建之初,许多研究者将教育心理学定义 为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种观点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现在,目前仍有许多研究者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纯应用学科, 强调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具有应用 性,是确切无疑的。但是注重应用会忽略对学科体系的探索, 教育心理学缺乏个性,或者附属于心理学,致使学科发展陷入 困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4、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建构主义兴起,1994年Bruner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四个方 面的成果: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 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年由方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 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 2、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教育心理学的改造、 发展与曲折 3、80年代之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教学过程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2、学习与教学因素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 个方面来影响学教过程: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 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堂内容标准、课程、教学目标以及 教学材料等。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 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学科,是探究人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生物机制等基本问题的一门科学。

人们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从中了解人类的心理特征,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等复杂的社会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认知、情感、行为、发展、人格等多个领域,因此心理学也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是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它研究的是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等问题,同时也考虑教学环境、教师的作用和教育政策等外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旨在帮助教师和学校制定教育计划和策略,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密切。

教育心理学是站在教育的角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问题,帮助学生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

而心理学则是从广义上研究人类的认知、行为、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研究更加全面,不仅限于教育领域。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学习的规律,并开发和应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素质。

教育心理学也研究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技能,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工具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学习和记忆。

教育心理学家探讨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认知过程,研究了不同个体的学习能力、喜好和学习风格等因素对学习成就的影响,以及利用记忆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优化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研究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问题,学者们可以善于识别学生的精神障碍、焦虑、学习压力等问题,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心理学还涉及到发展心理学。

通过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教育心理学家可以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开发出适合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2.学生的学习:
•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 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 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内容:
•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 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 果的分类: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 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 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2)实验法:在 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 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 法。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3)调查 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 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一种方法。(4)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 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 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 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对应,教学过程 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 这一过程。
8.认知学习理论:
• (1)完形-顿悟说:由苛勒提出,主要观点:学习 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2)认知-结构学习论:由布鲁纳提出。他主张学 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①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 习有三个过程:获得、转化、评价。②教学观。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 总结了四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 原则(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 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9.情境性认知: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0.内化动机:是指由外在因素激发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意义的内在认同和追求,并成为学习的主导动力。

11.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

这种潜能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及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

12.尊重的需要:指被人认可、赞许、关爱等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要。

13.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14.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得、灵活的知识理解,并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5.个别化教学:二.判断说理题(一)学习动机的分类按是否有利于社会和集体:正确高尚的动机:错误低级的动机。

按起作用时间的长短: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按动机起作用的大小:主导性的学习动机;辅助性的学习动机。

按内外维度: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按强弱标准:普遍型动机和偏向型动机。

(张春兴)(二)归因理论(227)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每当这时人们就会去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适当对其进行解释,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

如一个学生将某次考试成绩不佳归因为运气不好或归因为自我努力不够,这两种归因会影响其学习动机。

归因为运气不会提高其学习动机,归因为努力不够很可能会使其提高学习动机。

这一理论认为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是环境归因/外向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如他人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不必负责任;二是个人归因/内向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2.学与教的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组成。

3.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4.初创时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纲发展时期:小原又一著教育实用心理学成熟时期:赞可夫年龄与教育心理学 4.深化拓展时期: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

1981年,冯忠良出版了学习心理学智育心理学5.定量研究: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理论假设。

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

质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情境当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根据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

6.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7.研究的步骤:科研选题,形成研究问题,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

课后思考题: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学习过程的不同解释上。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3.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4.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二问答题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主要研究的是教与学的(过程),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学与教过程的模式学与教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心理学概论:涉及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

2. 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涉及学习的过程、因素和规律等。

3. 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发展等内容,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教育对发展的影响。

4. 认知心理学:涉及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以及认知发展和教育对认知的影响。

5. 人格心理学:包括人格的定义、特征、形成因素等内容,了解个体差异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6. 社会心理学: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群体行为等内容,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中的社会互动。

7. 教育测量与评价:包括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测量方法、测试的设计和解释等内容。

8.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设计、教育治理、教师能力和角色等方面的心理学原理和应用。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主要内容,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提高考试成绩。

《教育心理学》整理

《教育心理学》整理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第三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第三部分学习理论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第二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第二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第一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第四部分学习心理第八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理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第九章知识建构第一节知识概述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第三节知识迁移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四节创造性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第一节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第二节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第三节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第十二章品德学习第一节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第三节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第四节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第五部分教学心理第十三章有效教学第一节有效教学与教学计划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模式第四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第十四章课堂测评第一节课堂测评概述第二节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三节非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四节课堂测评的使用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的物理环境第三节课堂的社会环境第四节课堂管理涉及与特殊方法第五节学生的行为管理第六部分教师心理第十六章教师心理第一节理想教师第二节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教案(集合8篇)

教育心理学教案(集合8篇)

教育心理学教案(集合8篇)教育心理学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情绪的多样性,懂得情绪对人的行为和生活的重要作用,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情境创设中感受情绪的多样性;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排解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健康快乐地生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2)教学难点:把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健康快乐地生活,真正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教学工具:多媒体、康乃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奶奶,她有两个儿子,大郎和二郎。

大郎开了一家雨伞店,二郎开了一家洗染点。

老奶奶整天忧心忡忡,在雨天的时候,老奶奶会担忧地说:“唉,我小儿子的衣服到哪里去晒呀?”在晴天的时候,老奶奶会忧虑地说:“唉,哪还有人买我大儿子的伞呀?”就这样,老奶奶每天都愁眉苦脸的。

后来,她的邻居和她说了一番话后,这个老奶奶开始笑逐颜开了。

同学们想一想,这位邻居说了什么话,才会使这位老奶奶转忧为喜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其实啊,外在的客观条件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只是老奶奶的思想观念,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就会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由此可见,情绪与个人的思想观念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心灵的深处,消除不良情绪,营造健康心灵。

放飞我们的好心情。

多媒体投影展示课题——消除不良情绪,营造健康心灵二、认识情绪的分类1、多媒体投影展示图片。

师:我们知道,人的情绪是丰富多彩的。

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样的人生。

大家看看投影上的四幅图片,请同学们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孩子们的情绪。

第一幅图孩子的情绪可以用哪个字概括?(喜),第二个孩子瞪大双眼,气得眼睛都流出来了,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情绪的字概括,这个字是(怒);第三个孩子嚎啕大哭,他的情绪应该是(哀),第四个孩子睁着惊恐的眼睛,很明显他的心里充满了(惧)。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2.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5.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也就是说,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6.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7.记忆恢复: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8.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9.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10.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11.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联系的过程;12.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13.组织者:是指在意义学习中,在呈现正式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14.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可操作的程序;15.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中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中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人为是禀赋优异儿童;16.教学评定: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估的过程;17.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18.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19.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20.广义的学习:希尔加德等人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得暂时状态如疲劳、药物反应等来解释的”;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于成长过程”;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21.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远期”;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就是“高远现象”;22.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失常的儿童;其失常现象可能包括知觉障碍,大脑受伤,轻微大脑功能失常,阅读困难,发展性失语症等;23.测量: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24.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的学习,它需要借助语言,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主动积极地去获取个体的经验;25.测验: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26.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27.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28.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29.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二、简答题1.简述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的体现;1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2.简述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如何科学进行复习,防止遗忘3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5过度学习;6记忆术;3.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3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4.简述智力技能的培养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5.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2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6.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和迁移LS41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的练习配合,提高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7.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LS2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4知识经验积累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效果;8.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21分析教学对象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方法4开展教学评价9.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3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2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10.简述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方法;2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11.简述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基本观点;21教学就是要教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2认为教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想”并不能培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12.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2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3强调交往;4强调发展价值观;13.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LS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2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3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14.论述良好的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LS3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态度;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的技巧;6要尽量消除校内外的不良影响因素;15.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31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16.简述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31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准3低耗性标准4丰富性标准5就高性标准17.简述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构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教师与父母最大的启示为:(1)智慧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越简陋的的学习环境或越缺乏活动感官、动作,或抽象思考活动的个体,越产生迟滞的心智能力(2)认知活动经历四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各阶段有其特殊的智能活动,教学者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安排最适当的环境并作最充分的教学活动18.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LS2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4提供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5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19.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21认知领域教学目标2情意领域教学目标3心因动作领域教学目标20.应该如何理解学习现象2首先、人们都认为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其次、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要把二者导致的变化分开第四、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最后、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21.论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LS4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识过程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3重视学习过程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7强调基础科学的早期学习8强调信息提取9提倡发现学习22.教学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LS2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内容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7指导学生自学23.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LS4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动机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技巧24. 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3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25.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有哪些1宽大误差2光环效应3集中趋势4逻辑误差5对比误差6邻近误差26.简述练习过程的一般规律1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2高原现象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27.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的心理因素是什么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28.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其次、应该发展学生的应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第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第四、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最后、发展理智上的忠诚29.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4年龄差异性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征30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小步子逻辑序列(2)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5)低的错误率31.简述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识1学生方面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的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2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3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32.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1准备律2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3效果律33.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1遗忘曲线或保持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2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单从遗忘曲线分析,遗忘表示学习保持量的逐渐减少,是属于量的变化;但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保持内容的质也会发生变化;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常受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3记忆恢复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对记忆恢复现象的了解对课堂教学的测评有一定意义;34.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1正常的对待方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35.简述发散思维的特点1变通性2独创性3流畅性36.在学校教育中要巩固学生的优良行为,有哪些心理学原则1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2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3尽量引导这些行为,通过成功地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37.禀赋优异儿童的教育策略有哪些1加速制教学策略2充实制教学策略3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38.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于当前的德育工作有何启示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求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想法,反而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39.请根据加里培林关于智力活动阶段的研究,举一实例分析说明智力技能是如何形成的1智力活动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内部言语阶段2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准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思维活动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等特点,内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3智力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解答各类课题得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精华)

教育心理学(精华)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2011年教育心理学考前知识重点记忆
第一章 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要注意四个要点:(1)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2)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4)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5、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2)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3)教育经验总结法:专业教育研究者与教师对实践中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4)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5)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8、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操作与关系倾向;(2)习俗阶段: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3)后习俗阶段:社会契约方法定向;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他认为,每一阶段各有其特质;其程序不能先后倒置;不能重拾已度。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头——尾梯度,近末梢梯度。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综合的分化: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的,分化了的特殊动作既可以彼此独立的进行,同时又可按照个体的目的在种种行为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2)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3)概念化:随着不断的发展,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够概括、抽象的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4)社会化:逐渐能将个体从其他事物中区分开来;(5)个性化:新生儿接触的东西不同,逐渐显现出个性差异。
5、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不同而相继的阶段,各阶段各具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儿童成长中对环境里各种经验进行组织和改编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特征: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从不见即无知,进而到随运动中的物体,以至了解物体长存;藉操纵物体的本身以了解物体的属性;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界环境;能发现达到目的之新手段;缺乏以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2)思维准备阶段(二至七岁):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到想象未来;每一儿童所使用的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意义;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以其直觉与感觉解释其所见所同;不易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有生命,常与玩具交谈;专心于他所一时注意的事物而忽略其余;由于集中,儿童对质量的保存异常困难;思考有不可逆性,思维只能前行,不能倒退;(3)思维阶段(七至十一岁):思维具有相当的弹性;思考可以逆转、矫正,甚至重新开始;儿童已能对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注意;对同一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虽能了解原则与规则,但对于应用原则时经常“咬文嚼字”;(4)抽象思维阶段(11至15岁):思考为假设的与演绎的,将可能性转化为假设并予以求证;思考为命题的思维,以句子代表命题,并发现命题间的关系;思考为组合性分析,将因素个别分析后予以综合以解决问题。
3、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环境;(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主观能动因素。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P96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1)儿童心理年龄的稳定性:(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四川2011年教育心理学考前知识重点记忆
第三章 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1、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p61
(1)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2)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3)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4)关心他人;(5)团结互助精神;(6)事业心;(7)创造性:(8)尊重男女平等;(9)思想开放迎接变革;(10)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2、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扩展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别差异及原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布鲁纳《教育过程》;加涅《学习的条件》。
4、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2、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
正式学生群体: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体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如学习兴趣小组、自学小组、团伙。
3、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p31
9、你认为教师应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
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具有正式交往、代际交往和一对多交往的特点。师生交往中(1)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的偏见;(2)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3)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5、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6、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
(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1岁:新生儿要学习的基本态度在于他们能够信任他周围的世界;(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2岁到3岁;(3)主动对内疚,从4到5岁;(4)勤奋对自卑,从6到11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12到18岁;(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2、简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主要支柱。
(1)首先要学会认知;(2)其次学会做事;(3)尤其要学会生存。
3、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1)学校应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并切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2)应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3)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4)应培养“经济的使用思想 ”;(5)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7、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
合格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性格;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理解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交际;理解自己。
8、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与abcd模式答案相同。
10、试述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柯拉斯沃: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
心因动作(齐卜勒:整个身体的动作、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
四川2011年教育心理学考前知识重点记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7、简析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1)价值性标准: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2)可能性标准:对目标要求有无可能达到;(3)低耗性标准:不仅考虑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实现它的耗费程度;(4)丰富性标准:所选的目标能否同时给人以多种心理满足;(5)就高性标准:大小目标的地位是不同的。
8、试述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
莫雷若提出,步骤:(1)填写调查表;(2)根据结果制作矩阵表;(3)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p34
(1)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