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初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初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师的角色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各大高校纷纷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工程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一、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工程领域对工程师的实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工程师教育中,学生更多地围绕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对于实际的操作和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显得力不从心。
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程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才能真正锻炼出一个工程师应有的技能和素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工程事业。
1. 项目导向的课程设置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首先要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参与到一些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去,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类项目往往是结合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2. 实验室实践和技能培训除了项目实践外,实验室实践和技能培训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室实践,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实验中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
技能培训则是通过专门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工程领域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比如CAD绘图、工程制图、3D打印等,从而提升实际能力。
3. 实习实训和外部合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还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例如与企业和研究院所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
T I 皿
E 埘: 『 C 棚 O N
基于“ 卓越工程师" 培 养 计 划 的 工 程 流体 力 学 课 程教 学 改 革 初 探
刘莹 韩煦 解立平
摘 要: 工程 流体力学是 工科 院校本科教 学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 文基 于“ 卓越 工程 师” 培 养计 划的 目的和要 求, 结合我校环境专 业的工程 流体力学课程教 学中存在 的问题 , 从课程 内容优 化、 教 学方式、 考核 方式三方面对本课程 的教 学改革进 行了探讨 。 关键词 : 卓越 工程 师培 养计 划 工程流体力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 类号: G6 4 2 4 文献标识码 : A DOI : 1 0 3 9 6 9 / j i s s n1 6 7 2 — 8 1 8 1 2 0 1 4 0 3 0 1 9 教育 部“ 卓 越工程师教育 培养计划” ( 以下简称 “ 卓越计划” ) 是贯彻落实 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的重大改革项 目, 主要 目标是 面向工业 界、 面向世 界、 面向未来 ,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 新能力强 ,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的高质量型工程技术人才 。天 津工 业大学是天津市 “ 卓越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划” 的首批实施 高 校, 环境工程专业是 我校的重点学科方 向之一 , 而工程流体力 学 是 本专业本科 教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为强化学生的工程能 力和创新能力 , 培养行 业通用的工程型人 才, 针对“ 卓越计划 ” 开 展 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流体 力学是 力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研究 流体 静止和运动的 力学规律及 在工程实践中的应 用。环境专业中讨论的各类 问题 , 例如流体 在管路中的运输 、 气体 和液体 中颗粒 物的分离等均离不 开流体 力学的基本知识 , 因此学好 工程流体 力学有 助于后续专业 课的理解 和掌握, 为培养工程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 工程流体力 学的教学过程 中存 在很多问题 。首先 , 课 堂授 课时间长, 内容抽象、 枯燥 ,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 性不高。工程 流体 力学课 的主要研究 对象是流体 , 流体 本身没有 固定 的形 状, 进行 研究讨论 的时候 缺少固定 的客观 形象, 难 于理解和掌握 , 并 且公 式推导较多, 推导过程复杂, 对 学生的数学功底 、 逻辑思维能 力和理解能力要求 较高 , 因此导致教学 过程中存在老师难教 , 学 生难 学的问题一 - 。其 次, 授课方法单一 , 主要是教师在上 面讲 , 学 生在下面听 , 忽视教 学中的互动性 ,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 系不 够紧密 , 教学效果不 理想 。第三 , 课 程成绩由最终期末考试 的卷 面成绩决定 。学生 考试都是依靠老 师划重点和考前突击复 习的 方式通过, 死记硬背的定 义、 公 式在考试结束后马上被遗忘, 对 课 程知识 没有消化理僻 , 就不可能有综合运用的能力 。 2 教 学 改 革 的 内容 2 1 课程内容的优 化改革 减少理论教学学时 , 强调学以致用。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 与“ 卓越 计划” 的 目标相结合 , 为增加学生参与工程 、 实践的时间 , 对本科教 学课程 的教 学时间进行调整 , 课堂讲授 课时 由7 6 学时 减少 至 6 0 学 时 。教 学内容 上相应 减少繁琐 的理论 公式推 导部 分, 特别复杂 的公 式或结论不需要 死记硬背 , 只要求学生 重点掌 握基本 概念 、 公式 的物理 意义 、 应用范 围和各项参 数 的含 义等。 同时 , 增加 了泵 与风机( 即流体机 械) 部分内容 , 将前 面的基础理 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 要求学生了解流体机械的基本构造及工作 原理 , 掌握计算运行参数及设备选型的方法。例如增加了叶片式 泵与风 机的理论 基础内容 , 主要掌握 离心式泵 与风机 的工作 原 理、 工况分析及选择和安装的方法 , 其他类型的往复泵 、 真空泵等 也会做介绍 ,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完 善教学 手段 , 增设 实践讨 论课 , 培养学 生 的综 合应用 能 力。多媒体教 学手段会增加授课 内容, 提高讲课速度 , 但 会使教 师忽略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消化需要时间 , 导致学生的思维跟 不上教师 的讲 课速度。 因此 , 在教 学过程中 , 需要将 多媒体 技术 和传 统板 书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 p p t 课件 中的视频 、 声音 、 动 画 等 直观的表现方式展示 流体 流动的状态 、 流体 机械的内部结构 、 工作原理等难于用语言和 文字描述 的内容 , 帮助学生理解 书本中 抽象 的文字和 图片 。而公式推 导过程 、 各参 数意义及计算 方法等 则采 用板 书书写 的形式 , 这样能更好地 引导学生的思维 , 使学 生 对 课程内容有足够 的时间消化吸收 。为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 极性, 授课方 式由单 纯的教 师讲 , 学生 听, 改为 教师 、 学生一 起 讲 。增加实践讨论 课, 让学生将所学 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 举出各 种流体力学 中的原 理在实际生活 中应用 的例子 , 并制作 p p t 课件 对 实例加以解 释, 培养学生的综 合应用能力。课后作业做到少而 精, 并增加 与生 活中密切相关 的问题 , 提高学生完成作业 的积极 性。作 业的内容既包括上节课重点又能引出下节课的难 点, 起到 “ 承上启 下” 的作 用。遇到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们 自己查资料解 决,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 的能力。 2 . 3 考核方式 的改革 提高平 时成绩 的比例 , 丰 富试题 内容 , 综合考查 学生能力 。 课程的结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 卷面考试成绩综 合决定 , 平时 成绩所 占份额由原来的 1 o %t  ̄ 大到3 0 %以上 , 期末 试卷成绩比例 由原来 的9 0 %降到 7 0 %以下 。平时成绩 的考核内容除包含 出勤 率外, 还包括课 堂听讲 情况 、 回答 问题 情况 、 作业完成情况 、 实践 讨论课参与情况等 。这种综合考核方 式可以减少考前 突击现象 和考试抄 袭现象 , 对 于学生 的学习起 到督 促和帮 助的作用 。同 时, 调整期末考 试试题 内容 , 对于选择 、 填空等客观题量减少 , 主 观发挥题量增加 , 并 且主观题不局 限于教材后习题 , 而是 选择更 贴近 日常生活的各种常见问题 。 以“ 卓越计划 ” 的 目标为前提 , 我 校进行了上述方面 的改 革, 达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选择合适 的教学方法 , 激发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 , 培养学生 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工作者 的最终 目的 。 “ 教学有 法, 教无定法 , 贵在得 法。 ” 不 同的教学 方法适用于 不同的范围和条件 , 寻找一种适合“ 卓业计划” 的教学方式仍是工 程流体力学教学改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研究摘要:传统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评价制度不合理、整体性不强、教学管理不善等问题、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法,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一、前言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实践教学可以验证和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尤其对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为了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教育部2009年提出了“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是为了促进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努力构建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强调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等综合特征,来改变目前我国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灌输、轻自学的人才培养模式[1]。
因此实现工程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的“无缝衔接”是实施该计划的重中之重。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一)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客观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设置的一个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覆盖范围,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懂管理、会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毕业的学生主要面向施工企业、监理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建筑相关单位的基层施工管理岗位,这些工作岗位无一例外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和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是契合的[2-4]。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78
高等建筑教育
2 0 1 3年第 2 2卷第 5期
一
、
工程 施工 课程教 学模式 及存在 问题
木工 程施 工技术 知识 , 达 到满意 的 教学 效果 , 难 度 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程 施工 是工程 管理专 业 一 门重 要 的专 业技 术 大 , 或者说 是一 项严 峻的挑 战 。而且 , 这 样 满堂 灌 的
中国 1 9 9 8年 设立 的工 程管 理 专业 是 由工程 技 术专 业 与 管 理专 业 交叉 复 合
而成 的新兴 专业 , 它覆盖 了原 有 的建筑 管 理 工程 、 房地 产 经 营管 理 、 国际工 程 管 理等 学科 , 具 有较 强 的综 合 性和较 宽 的专 业 覆 盖 面 j 。工 程管 理专 业 设 置 了技 术、 管理 、 经济 与法 律 四大平 台的课 程 , 其 中工 程施 工 是技 术 平 台课 程 中的一 门 专业课 程 。该课 程 的教 学 目的是 帮助 学生 掌握 建筑工 程 主要工 种 的施 工技 术和
不 利 于 培 课程 。 目前各 高校积 极开展 土 木工 程施 工 课 程教 学 教 学方 式 无 法 留给 学 生独 立 思 考 的 时间 ,
也 不利 于培 养 学 改革 , 如在 传统 板书教 学基 础上 的多媒 体 教学 、 案 例 养其 发 现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 难 以达 到 “ 卓 越计 划 ” 人 教学 、 改 变考试 方 式等 _ 3 ] 。然 而 , 由于该 课程 学 时 生 的创新思 维 和创 新 能力 , 少 等客 观原 因 , 目前 的教学 效果 有 限 , 还不 能 完全 满 才培 养 的要 求 。 ( 四 )实习 内容 不 系统 、 不 完整 , 校 企 合 作 的 深 足社 会对 人 才 培 养 的需 求 , 存 在 的 问题 主 要表 现 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改革
指导思想及思路
基本思路
针对西电的特点,社会对我校优势专业的认可度远高 于对学校的认可度(因为西电不幸错过了进入985的机会 ),每年的本科新生中的第一专业志愿集中在几个优势 专业。
拿出社会认可度最高的专业;入学后再选拔,不设门 槛;试点人数不能太多,待社会认可度提高后再扩大试 点规模。
几个关键点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计划” 列入在2010-2012年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
● 2010年11-12月,教育部分三次召开了各类试点高校的 “卓越计划”工作进展交流会;
计划进程
卓越计划
● 2011年4月11-14日,教育部召开了“卓越计划”工作会 议;
● 2011年6月2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全国省级“卓越计划” 研讨会; ● 2011年6月22-24日,专家工作组召开了第三次工作会议, 评审第二批“卓越计划”学校和专业,以及国家级工程实践 教育中心; ● 2011年7月,教育部分6个区召开了“卓越计划”暑期研 讨会。 ● 2011年8月25日教高函【2011】12号批准建立105个工程实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整合
整合后(卓越班)的课程
课程名称
学时
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实验
32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
60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实验
60
微处理器与系统设计
54
微处理器与DSP实验
4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机信号分析
30
学分
1
4 2 3.5 1.5 2
整合前(普通班)对应课程
课程名称
学时
信号与系统实验
15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与课程体系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育整体的质量和水 平。在这一背景下 ,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年) 》 将“ 卓越工程师教育 培养计划 ” ( 以下 简称 “ 卓越计划 ” ) 作为改革试点项 目, 由国务院 2 0 个 部门和7 个行 业协会共 同参与实施 。 “ 卓越计划 ” 对高等教育面 向社会需 求培养 人才 ,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 的示范和引导作用u 。 1 课程教学模式现 状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DOh1 0 . 3 9 6 9  ̄ . i s s r  ̄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5 . 1 5 . 0 3 3
当前 , 我 国正在进行 经济转型升级和“ 四化同步” 发展 等一 系 列 战略部署 , 工程教 育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直接关 系到中国高等教
3 . 2 课程教学方法 的改革 大力推广案例式教学 、 启发式教学 、 研讨 式教学 、 任务驱动式 教学 、 问题探究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等新颖 的教 学方法 。授课 采用专题化 、 模
块化形式 , 这有利 于改变沉 闷的课 堂气氛 , 调动学生 的积极 性和 主动性 , 将单 向的知识传递改为双 向的互动学习。要根据教学 目 标、 任务和要求 , 针对教学对象 的整体 和个体实 际情况 , 考虑教学 内容 的性质 和特点 , 结合教学环境 、 教学条 件和可 以获得 的教学 资源 , 以及 自身 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 合理地选择并进行优化组合 ,
N 0. 08
堕 TI M= E EDUCATI ON
Augus t
基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
力 提高 学生 的工 程意识 、 程素 质 和工程 实践能力 , 工 促 进学 生从 单一 学 科 思维 向跨 学 科 思 维方 式 转 变 , 发展学 生 的创新 意 识 和 团 队精 神 , 养 他们 更 多 地 培 思考工 程 的社会 、 环境 、 业 和政 治 背 景 , 商 提升 终 身
第 4期
张 亮 峰 等 : 于培 养 卓 越 工 程 师 的机 械 类 专 业 课 程 教 学 改革 探索 — — 以湖 南 工 程 学 院为 例 基
19 0
课 程之 间的衔 接性 和与能 力培 养 的对 应性 。
二
创 新 “ 越 计 划 ” 课 程 体 系构 架 卓 的
() 3 以理论 实 践成 体 。强调 理 论 知识 与 工 程实 践 的对应结 合 , 免 理 论 与 实践 脱 节 或不 成 同一 层 避
学习 能力等 。
湖南工 程 学 院机 械类专 业 “ 卓越 计划 ” 的培养 目
标初 步确定 为 : 培养适 应 社会 主义 建设 需要 , 德智 体 美全 面发展 , 到 工程 师 初 步 训 练 , 够适 应 经 济 、 受 能
科技 、 社会 发展 对高 素质 工程技 术人 才 的要求 , 足 满
一
构 建“ 越 计 划 ” 培 养 目标 卓 的
机械 工程领 域 的实 际需求 , 具备 机 械设计 、 制造及 自 动化基 础 知识 、 专业 知识 与应用 能 力 , 能在 生产一 线 从事 机械设 计 制造 、 工程 应用 、 运行 管理和 经 营销 售 等方 面工作 , 有 较 高 的综 合 素 质 、 新 能力 、 队 具 创 团 精神 和专业 技 术 能力 的应 用 型高 级 工 程 技术 人 才 。
地方高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讨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f u r t h e r r e f o r m t h e i r e d uc a t i o n a n d t e a c h i n g s y s t e m a s we l l a s i mp r o v e t h e i r e d u c a t i o n q ua l i t y. T he
2 0 1 3年 1 0月
北 京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j i n g Un i o n Un i v e r s i t y
NO V . 2O1 3 V0 1 . 2 7 No . 4 S u m No . 9 4
就 工程 专 业改 革 中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 实践教 学体 系、 教 学 团队 建设 和教 学制度 保 障 等 方 面进行 了
探讨。
[ 关键词] 卓越 工程 师教 育培 养计 划 ; 工程 专业 ; 人 才培养模 式 ; 实践教 学体 系; 教 学 团队
[ 中 图分类 号 ] G 6 4 2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0 3 1 0 ( 2 0 1 3 ) 0 4 . 0 0 9 1 . 0 4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学 术 论 坛250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卓越计划”(全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计划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培养出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类人才,为提升国家整体核心竞争力,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充足的才智保障。
2013年海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荣幸获批为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试点专业。
而专业课程的教学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和有效运用直接决定着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该文基于卓越计划和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提升该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 建立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先进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与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和当前工程技术领域前沿紧密结合。
目前,海南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是海南省的特色优势专业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海南省教学示范中心,在国内本科专业教育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该专业依据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任课老师与企业合作与交流过程中的反馈情况,进一步明确了该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结构倾向,结合本科阶段学生知识结构,围绕着高分子材料加工特色,建立了比较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针对卓越人才培养所注重的工程应用性和实践性,已在江浙、山东、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多地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依据该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开设了门类比较齐全、特色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七大模块组成。
公共课程模块主要是通过独立开设《Listening and Presentation》、《英语口语》、《实用公文写作》、《计算机公共基础》等提高学生英语、计①基金项目:海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djy1538)。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较难适应 卓越计划要求 。主要 体现在 :
容、 效果 的重要检 测手段 之一 , 专业 课考 试改 革是工 科 院校教 学 1 ) 考试 知识 点不仅少而且不能 与行业要求 的知识 相一致 , 且 改革 的重点。其考试根据教学计划培 养 目标方 向要求 , 按专 业课 侧重 于考验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 , 而土 木工程专 业的大 部分专业 课 特点 分类 指导 , 需对专业课程采 用考核方法 、 考 查方法 、 考核 +考 是基础 知识在专业 中的具体应 用和实践 , 关键 是培养学 生在专 业 查在 教学计划 中作 出刚性 要求 , 指 导课程 教学 大纲 确定 目标 , 考 领 域应 用基础知识分 析解 决问题 的实践创新能力 。 试测查 这一 目标实 现度 , 最终 使教 学与培 养 目标吻合 , 使 教更 具 2 ) 试卷 质量差 不 能 反 映行 业对 课 程 的要求 , 试卷 多 以填 空 有针 对性 , 学更具有 目的性 。 题、 判断题 、 问答题 、 计 算题 为主 , 均未引入 行业及 工程实 况 , 教育 与社会 发展 尚未 同步 , 只能 测查 学生对 专业 知识 的记 忆 , 特定 条
强, 实践操作能力 较低 的原 因之一 。一 个卓 越 的工程 师 , 基本 素
质不是死 记硬 背的记 忆力 , 而 是分析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是解决 工程 现场 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 业课 程承 担着 学生 适应 未来 职 业和工作 环境 所必须的专业 知 识和 技能 的重 要职 责 J 。专业 课
1 目前 专业 课 程考试 及 考试 改革 现状
的教 学 目标重在培养学生 的工程实践 能力 , 教学 内容 应及 时且 必 我国专业课 程 教 学效 果 测评 目前 主要 依然 是 考试 。“ 重 知 须跟踪本 学科 领域 最新发展动 向、 行 业实况结 合工程 实例应用 补 识, 轻能力 ; 重理论 , 轻 实践 ; 重记 忆 , 轻 创新 ” _ l 的传统考 试顽 疾 充 到课 堂 中来 , 应重 在 知识 应用 与认 知 相结 合 。考 试 是教 学 内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程 中不 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及 时理解并消化 ,从而 适应性 。将实 际生活中的 自动控制系统实例与课程
收稿 日期 :2 0 1 7 - 0 2 - 1 7 基 金项 目 :2 0 1 5年 华北 水 利 水 电大 学教 育教 学研 究与 改革 项 目 ( 编 号 :2 0 1 5 1 1 3 ) :2 0 1 5年 河 南省 高
会用机械控制理论 的原理与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
在各 章知识 点讲解 时要注意 习题 和例题 的辅助 作 用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 二 )体现 工 程实 践性
怎样 通过 教学 让学 生通 过运 用 “ 机械 控制 理论
的知识 ,解决工程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是教学 内容 确定课程培养 目标 ,进一步构建课程培养体系 ,明 改革的出发点之一。增加与工程实践性相关的课程 确教学活动 ,并重视引导激励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 设计 的比例 ,让学生通过专业性极强的课程设计题 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知识、积极思考、
以满足对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
一
往往在教学过程 中重理论、轻实践 ,不 能满足学生
提 升 工程 实践 能力 的需 要 。 二 、以重 点 专业课 程 为试 点进 行教 学 内容 改革
、
教 学模 式 中存 在 的问题
在理论教学环节 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
专业 ( 以下简称机 自)很多课程具有内容理论性强 且枯燥无味 ,与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 ,知
目,锤炼解决工程实践 问题 的能力。如温度控制系 同伴协作、实践应用的愉悦过程 ,实现教学 目 标与
西北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12
信息融合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
传感器原理与数据采集课程群:包括声、光、电等各类传感器 的原理、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设计各类综合性实验, 如雷达信号处理、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电机控制信号处理、 导航信号采集处理、飞行控制信息采集处理等;
第四年
工程实践 双导师制
学校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信息融合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校企联合管理
9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应以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 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 建立教学体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 的综合培养目标
在学制上,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四年制,采取 “2+1+1”模式,校企联合培养
前2年在学校完成基础课程、基本理论学习
第3年在学校进入科研团队进行综合实验学习,即专业课 程学习阶段,采用本科生导师制
第4年在企业进行工程技术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养
第一年
第二年
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年
专业基础知识综 合实验教学
专业课有自控、过控、检测、 专业包括控制、电子技术、电
计算机等
器、传感器等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6
信息融合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模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旨在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计划,采用的是全日制本科层次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施该计划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首先,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
该培养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科研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工程实践和工程实习,其中实验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工程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科研体系包括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其中科研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科技竞赛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创新创业体系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其中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业实践能力。
其次,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包括:问题驱动教学、团队合作教学、项目式教学和实践导向教学。
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团队合作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践导向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最后,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机制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SPOC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SPOC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何晓昀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14期【摘要】本文围绕着“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认真研究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和不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使用SPOC 教学模式对《3D 检测与智能识别》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SPOC 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方法,提出了使用共享远程设备解决实验设备不足和限制的矛盾,改革了课程的考核方式。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将创意落实为具体可实施方案,形成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并将成果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卓越工程师计划 SPOC RGBD 深度相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由教育部推行的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1],是面向社会需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广东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和机器视觉及智能检测研究所于2015 年开展了“卓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师( 机器视觉及智能检测方向) ”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研究。
目标是集合优势资源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机器视觉工程师。
针对“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项目组制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项目组根据课程特性,认真研究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改革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寻找到一种能包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3D 检测与智能识别》课程是“卓越计划”培养项目中对该专业方向设置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课程目标是教授学生了解RGBD 深度相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将其应用到3D 检测或机器视觉检测项目中。
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初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初探【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在将介绍背景信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设计,案例分析,实践效果评估和改进建议。
结论部分将总结展望,指出未来研究方向,给出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该计划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探,旨在提高工程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本研究为工程师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满足工程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路径设计,案例分析,实践效果评估,改进建议,总结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启示与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升级,工程师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工程师教育模式往往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引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师人才。
在实践中发现,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设计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挑战。
本文旨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进行初步探讨,探讨如何设计更加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以提高工程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效果评估和改进建议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该计划,提升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探讨其有效性和局限性;2. 探讨不同学科领域及不同学生群体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表现差异,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3. 研究不同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评估其对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影响。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4 3 0 0 7 0 )
摘要 : 结合机械工程及 自 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要 求, 提 出测试技术课程体 系改革 思路 , 从
教学与振动噪声检测与控制 、 光纤光栅 传感技术和 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 窑技 术等科研 方向紧密结合 , 教 学与 本校 建校 背景 的建材 、 汽车和 交通三 大行业 紧密结合 , 教学开拓 国际化等三个方 面进行改革 , 提 高课 程的教 学
程应用 。
“ 测试技 术”课 程是机 自专业必 修 的一 门专业 基 础课 , 课程涉及众多知识点 , 课程 内容较抽象 、 理论 知 识繁 多 、 实践环节要求高 。武汉理工 大学是较早 开设 测试 技术 的院校之一 , 也是“ 全 国高 等学校 测试技 术 研究 会 ” 的理事单位 , 经 过多年 的发展 已经 建成 了完 整 的教 学 、 实践环节 的教学体 系。然 而 , 随着 电子 、 传 感、 新 材料 、 新工艺等领域 的发展 , 测试 技术也有 了很 大 的发展 , 内容越来越丰富 , 加上 “ 卓越 工程师教育 培 养计 划 ” 对 培养人才 的特殊 要求 , 现有课 程体 系越 来
特 色 与优 势 。
识: 信 号 的分 类和描 述 、 周期信 号和非 周期 信号 的频 谱; ( 2 ) 测试 系统 的基本特性 : 动静态 特性 、 系统 实现 动态测试不失 真的条件 、 一 阶系统 和二阶 系统 的频率 响应 特性 ; ( 3 ) 常用传感 器 : 电阻、 电感 、 磁电、 压 电传 感器及新 型传感 器的原理及应 用 ; ( 4 )信号变换 和调 理: 电桥 电路 、 调 制与解调 、 滤波 器等 ; ( 5 ) 记 录及 显示 仪器 : 光线示 波器 、 笔式记 录仪 、 磁记 录仪 、 数字式 记 录仪 ; ( 6 ) 信号 分析 与处理 : 采样 混叠 和采样定 理 、 截 断泄露 和窗 函数 、 相 关分 析及其 应用 、 功率谱 分析 及 其应 用 ; ( 7 ) 机械振 动测试 等 ; ( 8 ) 测试 技术 的其他 工
卓越工程师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作者:陈荣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31期摘要: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的整体推进,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理念对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对两专业校内、校外培养方案的制订、卓越计划的实施、校企双方的交流与协作进行了探讨与实践,为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所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
方案的初步实施情况表明,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巩固、教师工程技能的提高、企业的收益均得到显现,真正构建了校企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作者简介:陈荣(1963-),男,江苏大丰人,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院长,教授。
(江苏盐城 224051)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6-0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
按照规划要求,“卓越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0年6月和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分别公布了第一、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盐城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专业是第二批公布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公布了江苏省实施“软件类”专业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闫鹏;余有灵;许维胜【期刊名称】《工业和信息化教育》【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1],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和实践能力要求,设计有效的培养体系和模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意义深远。
本文以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创新培养模式为例,阐述自动化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及三段式培养模式,以期为高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总页数】4页(P6-9)【作者】闫鹏;余有灵;许维胜【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嘉定 201804;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嘉定 201804;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嘉定2018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以淮阴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 [J], 顾文虎2.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为例 [J], 蒋占四;王衍学;杨连发3.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J], 刘罗仁4.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 [J], 陈启凡;张芳;张兆群;王秋兰;刘飞5.地方农业院校基于CDIO理念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路径及效果初探r——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 [J], 李雪莲;韩长杰;张绢;郭辉;郭俊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改革初探——以吉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改革初探——以吉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作者:杨春维,任百祥,滕洪辉,等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3期杨春维,任百祥,滕洪辉,孙威(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摘要:以吉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为例,对地方教学型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和探讨。
通过“双师”建设计划解决师资问题,通过扩大宣传和积极申报各级财政专项解决资金投入问题,通过毕业生信息资源库、建设实习基地解决校企联合问题,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和学生分流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培养质量,为同类学校及相同或相近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地方院校;教学型;环境工程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7)03-0027-0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07 年开始试点,2010年正式实施,从试点到实施已近10个年头了[1-2],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3-5],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人才。
近年来,“卓越计划”已经开始在部分地方院校相继推广,以期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来应对社会日益扩大的工程人才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符合国家绿色发展需求,其发展潜力巨大。
但因为目前毕业生实际能力与社会所需人才能力要求仍有差距,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众多高校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实施了“卓越计划”,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6-9]。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转型建设开始于2010年[10],主要从实践课程改革[11]、职业技能训练[12]、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13]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015年获批吉林省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6年“环境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实践探索・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的
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长春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王 岩 魏述和 董天松
摘 要:根据国家“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在对现有工科专业课考核方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改革方案, 即制定科学的平时成绩考核方案,期末试卷中增加主观题比例,并努力向国家注册考试方式靠拢,最后结 合本校实际,以卓越班《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考核方式为实例进行尝试。
关键词:卓越计划 工科 专业课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10-0209
一、“卓越计划”带来的影响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中前两个特点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得以实施,而第三个特点则全程贯穿整个“卓越班”教学过程。
如何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专业教师从授课开始就需面对的问题,教师必须对以往的教学及考核过程进行反思,才能实现最终“卓越计划”教学目标。
二、传统大学课程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收集国内四所院校同专业同课程的试卷发现,从题型上看,目前所研究课程考试多以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等客观题为主以及部分简答、计算等主观题,此种试卷适宜出现在基础性要求较高的基础课,而作为专业课考试,则应更注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生工程素质培养,而非客观题的记忆。
从考试内容上看,大多局限于教材、课件中的基本知识,考记忆性知识的客观题较多,而考能力的综合题较少。
从考试形式上看,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
以记忆为导向的考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把一门系统的课程抽象出若干概念,若干目的、意义,及若干计算题,忽略了该门课程在工程中的实际意义,导致高分低能。
以记忆为主的考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考试内容局限性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考试内容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学习状态由“学”变“背”,目标由“学会”变“背会”。
目前很多学生存在及格万岁、通过就行的敷衍心态,备考时只抓考试内容,不求全面理解,只求高分,不抓基础,考试对教学的督促作用难以发挥,优良的学风难以形成,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难以体现。
考试形式单一性,大多考试都以闭卷为主,此类考试适用于基础类课程,而对于工科专业课,本身要求很强的规范及设计手册查阅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但在闭卷考核过程中却难以体现。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考试改革
1.加强过程考核,增大平时成绩比例。
设定合理的过程考核方法,如随机点名、提问,布置每人一题的作业、针对家乡工程概况描述等作业,过程中重点考核班级排名靠后的学生。
充分发挥各种考核形式的长处,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考核效果最佳化,激励学生不断地巩固和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向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转变。
同时,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将总评成绩由期末考核向平时考核转移,淡化期末试卷的作用,加大过程考核力度,使学生学习由考前突击变为全过程参与。
2.期末试卷出题需具备科学性。
内容设计上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能够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减少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题目,增加主观题、综合性比例。
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应尽量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机械地记忆与再现,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过程中解脱出来。
题目的设计应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题型设计上宜减小单选所占比例,增加多选,增加判断难度;取消单一判断题,变为改错题;减少简答题,增加分析题,在内容中增加与工程实例相关的试题,使学生从书本走到现实。
考试形式由原来的闭卷调整为开卷或半开卷,使学生由我要背变为我要懂,迫使教师在出题时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比例。
3.增大注册考试类试题比例。
我国自实行注册土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以来,考取注册土木工程师资格证,成为毕业生的一种学习趋势。
注册考试中可以携带与考试相关的一切规范、手册、教材,考题多以实际工程为主,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考试形式,以学生查阅规范及具有一定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考核标准,正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在期末考试中应适当加大此类试题比例,使学校考试和国家考试相适应。
四、改革实例分析
笔者在本校《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中引入本文的改革思路,并在“卓越班”进行尝试。
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定为40%,并制定详细的平时成绩考核纲要,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期末试卷中,将闭卷改为开卷,同时增大主观题比例,将基本概念编入分析题。
如给定洪水标准,分析设计洪水位及校核洪水位计算的合理性。
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工程问题,学生通过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分析资料的合理性,有利于学生分析总结能力的提高。
同时在试卷中增加规范查阅比例。
如给定工程实例,通过查阅相关规范分析计算设计水平年;给定工程规模,通过查阅相关规范确定洪水标准等。
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时刻以培养卓越工程师能力为主线,将国家规范融入培养全过程。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现有工科专业课考试方式存在弊端的同时,合理提出了新的考核方式,并在现实中进行探索。
新的考核方式是当前大学考试改革的一个趋势,每位老师都要积极思考,探索科学的方法,不断深化考核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1]王 岩,魏述和,董天松.基于《水电站》课程的考核模式
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
[2]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
[3]邵守先.大学考试改革的研究视角与方法[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DOI:10.16534/13-9000/g.2016.2120
・209・。